3-06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
矿产远景调查矿点及异常查证工作方法
![矿产远景调查矿点及异常查证工作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d8bf08f71fe910ef12df8f4.png)
9 主要工作方法:
9.1 矿产地质填图(应用数字填图方法)
• 实测地质剖面(采用RGMAPING的剖面系统进行测量和记录): 选择符合规范要求;按地层、火山岩、侵入岩填图单位要求测制1-2条代表性实测剖面,并加 强构造剖面研究和测制。各岩石地层单位及岩浆岩共设计测制9条剖面,其中地层(火山岩)剖面5 条,岩浆岩剖面4条及其他地质剖面。剖面总长84.4 km。 • 填图单位划分: 沉积岩区岩石地层单位划分到组; 侵入岩按侵入体为基本的填图单位(时代+岩性); 火山岩采用双重填图法,一般划分到组; 与成矿有关的岩层、含矿层、标志层、岩相带、蚀变带等以非正式单位单独表示。 • 地质体标定: (1)工作用图为1∶5万数字化地形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1988); (2)矿产地质填图野外手图采用1:25000数字化地形图 (经1∶5万地形图按要求扩编); (3)一般地质体、构造要素按规范要求标定; (4)对于含矿蚀变构造带及其他矿化地质体,厚度不论大小均在图上表示; (5)一般地质点在手图上所标定的点位与实地位置误差一般不得大于20 m。 • 观察路线布置: 观察路线布置以解决地质找矿问题为目的,点距以控制地质矿产填图单位为原则; 路线布置以穿越法为主、辅以追索路线;间距原则上300-500 m,成矿有利地段调查路线视需 要适当加密,地质情况简单、遥感解译程度高的地区可适当放稀。 对重要含矿层位、蚀变带、矿(化)带、矿(化)体尽量沿走向进行追索; 一个图幅内地质观察路线总长度不低于600 km,间距最宽不大于800 m。
•
9 主要工作方法精度要求
9.1 矿产地质填图(应用数字填图方法)
地质体标定: (1)工作用图为1∶5万数字化地形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 谋部测绘局,1988); (2)矿产地质填图野外手图采用1:25000数字化地形图 (经 1∶5万地形图按要求扩编),也可配合采用符合精度要求的高精度 遥感影像图作为野外用图; (3)只标定在图面上的直径大于2mm的闭合地质体。在图面 上宽度大于1mm、长度大于5mm的线状地质体。在图面上长度大于 5mm的断层、褶皱构造。 (4)对于含矿蚀变构造带及其他矿化地质体,厚度不论大小 均应在图上表示,厚度较小者,可用适当的花纹、符号放大或归并 表示 (5)一般地质点在手图上所标定的点位与实地位置误差一般 不得大于20 m。
地质勘查常用标准汇编3-08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地质勘查常用标准汇编3-08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ca626f7accbff121dc368326.png)
3—8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 0145-94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标准规定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中主要方法、技术要求和规则。
1.2 本标准适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
铀矿、地热、非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工作也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GB/T 14496 地质矿产地球化学勘查名词术语DZ/T 0011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比例尺1:50 000DZ/T 0075 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3 总则3.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简称土壤测量,是以土壤为采样对象所进行的地球化学勘查工作。
3.2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主要用于矿产勘查的详查阶段,也可用于在区域调查、普查阶段中水系沉积物测量无法进行的地区。
3.3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可用于找矿以及各类异常和矿化点的查证、评价,也可为地质填图提供信息。
3.4 区域调查和普查的土壤测量方法,其主要技术要求,按化探区域调查和化探普查的规范执行。
3.5 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应选择在残坡积层发育地区进行。
4 工作设计4.1 资料收集编写土壤测量的工作设计前,一般应收集和分析以下资料:地质矿产部1995-01-27批准1995-12-01实施·929·a. 测区的地理和交通、生活情况以及测地资料;b. 测区及外围地质特征,矿产、矿床类型和成矿规律,矿床氧化淋失程度等特点;c. 测区及外围以往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的工作程度和工作成果;d. 测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第四纪覆盖物(尤其是土壤的类型,植被特征,人工污染情况等有关资料;e. 表生作用对指示元素的影响及表生赋存状态。
4.2 方法有效性与技术试验4.2.1 野外踏勘编写设计前应对测区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工作、取得第一手资料,以了解所收集资料方法技术的有效性,其内容包括:a. 检查核对所收集资料的可靠程度;b. 确定试验地点和测区的有效范围;c. 实地考察工区的交通、生活及工作条件。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报批)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报批)](https://img.taocdn.com/s3/m/419e62e719e8b8f67c1cb920.png)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5-XX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二00五年一月目次前言 (Ⅱ)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5 设计书的编写 (2)6 土壤地球化学样品采集工作方法 (3)7 近岸海域沉积物地球化学样品采集工作方法 (8)8 湖泊沉积物地球化学样品采集工作方法 (9)9 水地球化学样品采集工作方法 (10)10 样品库 (12)11 野外原始资料质量检查 (12)12 土壤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测试质量要求及质量控制 (13)13 水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测试质量要求及质量控制 (19)14 数据库与地球化学图编制 (20)15 异常查证 (24)16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报告的编写 (26)附录A(规范性附录)土壤地球化学采样记录卡及其说明 (28)附录B(规范性附录)水地球化学采样记录卡及其说明 (30)附录C(规范性附录)近岸海域沉积物、湖底沉积物地球化学采样记录卡及其说明 (32)附录D(规范性附录)野外工作GPS定点及航迹监管要求 (34)附录E(资料性附录)质量检查记录表 (35)附录F(规范性附录)各省、市、自治区的编码 (41)附录G(规范性附录)标样质量监控图图式 (42)附录H(资料性附录)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封面、扉页格式 (43)附录J(资料性附录)地球化学图图式 (45)前言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是针对第四系发育的平原、盆地、滩涂、近岸海域、湖泊、湿地、草原、黄土高原及丘陵山地等地区开展的一项区域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属于国家基础地质调查工作范畴。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依照有关要求制定技术标准,具体规定了调查工作性质、目的任务及设计编写、方法技术、分析指标、样品测试、异常检查、质量管理、图件编制与成果报告编写等方面,适用于在陆地和近岸海域开展区域性资源与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工作。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在我国属于首次发布。
1∶5万地球化学勘查的规范及工作流程
![1∶5万地球化学勘查的规范及工作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791b38000b1c59eef8c7b49f.png)
(四)、土壤样品采集与加工
在中低山-丘陵区深林-草原区,地势总体 较平坦,基岩裸露较差。Ⅲ级水系和Ⅱ级 水系有一定程度的发育,但用于1∶5万地 球化学普查的Ⅰ级水系不发育。这样可参 照1∶20万区域化探及邻区的工作方法,结 合调查区的景观特点和地质矿产特征,采 用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分不规则测网 和规则测网。
方法试验和技术试验常在踏勘阶段一并进行。
(3)专题试验:是解决某些专门性的问题所进 行的试验,如为解决工作中碰到的疑难问题所进行 的试验、新的化探方法的试验等,这种试验进行的 时间视需要而定。
在踏勘试验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工作设计。工作 设计对工作的目的任务、化探方法选择的依据、工 作方法、质量要求、工作量及进度计划、最后提交 的成果都应阐明。工作设计是指导化探工作开展和 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行动计划。工作设计编制完毕 并经上级批准后即执行。
野外工作开始前,按GPS定位仪说明书要求,设 定符合工作区经、纬度条件的坐标调整参数,对 GPS初始化;根据工作区内已知三角坐标点坐标 进行校准,校准误差精度要求小于15m,在图幅 内的定点误差小于50 m,在图上不大于1mm。
要求保留采样全程航迹,便于进行监控采样质量; 航迹自动生成点时间间隔为2分钟;遇电力不足或 GPS内存较小时,要保证每个采样点前后均有5个 航迹点。
当开展化探工作缺乏依据或为了选择合适的方 法与技术,以及研究化探找矿种的特殊问题时,可 先进行试验。试验工作有以下几种:
(1)方法试验:是解决化探方法的有效性。通 过试验了解异常发育的基本特征,确定何种化探方 法最适用。
(2)技术试验:是解决某些具体的工作方法和 技术,以达到经济合理的目的。如采用怎样的采样 和样品加工处理方法,选择哪些指示元素和分析方 法等才比较适宜。
地球化学调查野外原始资料检查要求
![地球化学调查野外原始资料检查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965a63b4e009581b6bd9eb7e.png)
地球化学调查野外原始资料检查要求一、适用范围地球化学调查野外原始资料阶段性检查,包括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矿产地球化学调查两类。
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简称区域化探,系指1:200000~1:500000万比例尺化探工作,属基础性地质矿产调查工作范畴;矿产地球化学调查,即中大比例尺化探工作,系指地球化学普查(1:50000~1:2.50000,简称普查化探)和地球化学详查(1:10000~1:5000,简称详查化探),属矿产地质调查范畴。
二、验收依据与技术标准1.项目任务书、设计书、合同书等。
2.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比例尺1:200000(DZ/T 0167-1995)、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比例尺1:50000(DZ/T 0011-91)、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 0145-94)、地球化学勘查术语(GB/T 14496-93)、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符号(GB/T 14839-93)、其他地质等有关规范、规定。
三、验收要求主要为设计总体实施状况、野外工作质量、野外原始资料及野外质量管理制度等方面,重点是野外工作质量与野外原始资料。
四、验收内容1.区域地球化学调查(1)设计总体实施状况①工作部署,主要指总体工作布置、工作进度、进展,包括野外采样及样品处理、资料整理、异常查证工作安排等,其中野外采样包括实际采样布局及在可采样范围内是否出现空白区等。
②技术方法,主要指采样介质、采样部位、采样粒度和采样密度等,包括特殊景观或特殊地貌采样方法等。
③实物工作量,包括化探样品数、实际控制面积、异常查证及有关剖面性、试验性工作等。
④野外质量检查结果。
⑤其他有关设计或技术规范执行情况。
⑥经费使用。
⑦取得初步成果,主要指异常查证等。
(2)野外工作质量①采样布局,采样密度,空格率等。
②采样点位到位,定点、定点标志等。
③采样物质,采样部位,采样代表性(采样组合)及排除干扰物等。
④原始记录。
野外工作质量采取抽查方式检查,抽查量一般5%左右,如发现质量问题,须增加抽查,及至进行全面检查。
地球化学勘查规范_50K
![地球化学勘查规范_50K](https://img.taocdn.com/s3/m/1878ff00844769eae009edbd.png)
! " # 没汁书是化探工作的施工依据,一般应在工作之前由承担本项化探普查工作的单 位根据上级下达的任务书编写。 !"$ 在编写 " # $% %%% 地球化学普查设计书前,应作好如下准备工作: &’ 收集与测区有关的地理、地质、矿产、物探、化探资料,特别是要收集和本测
区有关的 " # (%% %%% 区域化探异常及异常查证方面的资料; ) ’ 研究在本测区内进行 " # $% %%% 化探普查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依据。要 重点研究本测区范围内的 " # (%% %%% 区域化探异常的特征、异常分布地区所处的地质背 景、地球物理特征等。也应研究区内 " # (%% %%% 化探异常查证的有关资料; *’ 根据已掌握的前人在本测区内进行的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或岩石测量等情况, 选择在本区进行 " # $% %%% 化探工作的合理工作方法。如果测区从未进行过化探工作, 或虽进行过化探工作但没有资料叮供参:考时,则应考虑在 " # $% %%% 普查化探工作开 工前组织少数人员到工区进行踏勘,同时选择若干已知矿区进行方法试验; + ’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方法试验结果,在符合本规范规定的前提下,考虑在本测 区内进行 " # $% %%% 地球化学普查工作的实施方案。 ! " ! 设计书不仅是化探普查施工的依据,也是按质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的保证, 同时它又是检查工作质量和工作进度的依据。因此设计书应提交上级主管部门审查,经 上级批准后方能执行。设计书未经批准,不得施工。 !"% 设计书应包括的内容: &’ 工作任务:包括任务来源、目的与要求、选区依据与工作量; ) ’ 测区的概况:包括测区的地理景观、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点。前人工 作及研究程度等; *’ 工作方法、技术与质量要求:包括拟采用的野外工作方法及方法试验结果、样 品中测定元素的选择及元素分析方法的选用、数据处理方法和技术、野外采样及元素测 定的质量标准及质量检查、质量监控方法等; + ’ 提交成果的内容与时间:包括计划上交的报告、图件等资料,提交时间等; ,’ 技术、经济指标:包括设备、材料计划、经济预算、组织编制和工作进度安排 等。 ! " & " # $% %%% 地球化学普查项目不论其测区面积大小都应单独进行设计书的编写。为 配合 " # $% %%% 区调地质调查或 " # $% %%% 物探工作进行的 " # $% %%% 化探普查也都应单独 编写设计书。设计书应由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编写。 ! " ’ 在设计书的实施过程中,如发现没计与实际情况不符有重大变化需要进行修改或 补充时,应提出书面修改补充意见报请原设计审批单位批准后实施。
3-06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
![3-06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ac10a64ffe4733687e21aa0a.png)
3—6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比例尺:1:200000)(DZ/T 0167-1995)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规范对区域地球化学勘查(简称区域化探)工作的基本任务,工作性质、设计书的编写,中低山、丘陵区、特殊景观区的野外工作方法,样品加工和样品库,区域化探中的岩石样品采集、野外工作质量检查,样品多元素分析及质量监控。
质量评估,地球化学图和原始图件的编制,异常查证,地球化学图说明书的编写等作了规定,确立了统一标准。
1.2 本规范主要适用于地质矿产行业在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中进行的1:200000区域地球化学勘查工作,亦可供比例尺1:500000的同类工作或其他行业进行类似工作时参考使用。
2 引用标准GB964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DZ/T0075 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DZ/T0011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3 总则3.1 区域化探属基础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之一,应覆盖全部可工作的我国国土面积。
它的主要工作目的是发现由金属或非金属成矿区(带)、矿田和大、中型矿床以及某些地层、构造和火成岩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所引起的省的、区域的和局部地球化学异常,并为基础地质研究等领域提供某些基础地球化学资料。
常按国际分幅范围部署测区。
我国常用工作比例尺为1:200000,交通很不发达的边缘地区同时也采用1:500000,它们的采样密度(以水系沉地质矿产部1996-01-07批准1996-06-01实施·857·积物测量为例)分别为:0.25~1点/km2和0.04~0.10点/km2。
3.2 按地理特点和区域化探工作条件,可把我国大致分为以下两类地区:a. 中低山、丘陵地区(见图1);b. 具有各类特殊地理景观条件的边缘地区。
所谓具有特殊地理景观条件的边缘地区主要是指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东部等地的森林沼泽、内蒙古(大青山南坡除外)、甘肃兰州以西、宁夏、新疆、青海柴达木盆地及其周缘的干旱、半干旱荒漠、青海、西藏、新疆、川西、甘肃祁连山等地的的高寒山区,西藏西部的高寒湖沼荒漠、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的岩溶,云南西南及海南岛等地的热带雨林,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以及内地沿海冲洪积平原区等。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编写说明_陈国光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编写说明_陈国光](https://img.taocdn.com/s3/m/2b3581f2941ea76e58fa04d3.png)
6、增加了每种元素分析精密度控制合格率要求。每 种元素的分析精密度合格率要求为≥98%。 7、报出率要求进一步提高,要求: 当工作区中某些元 素报出率低于95%(原规范为90%)时,说明所采用 分析方法的检出限不能完全满足本测区试样分析要 求,应采取措施降低方法检出限或采取检出限更低 方法对未报出的样品重新进行分析,直至完全满足 要求。总报出率要求≥99%(原规范为98%)。 8、重复分析要求进一步提高。原规范要求:相对双 差允许限RD≤40%为合格。现规范改为:原始分析数 据含量三倍检出限以内RD≤30%为合格,样品含量三 倍检出限以上RD≤25%为合格。
4、修订了基准值的定义,增加了背景值的内容。
• 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代表土壤地球化学本底的 量值,反映深层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 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代表土壤地球化学背景的 量值,反映表层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二)总则修订
• 增加了部分内容,主要包括: • (1)将采用“采用双层网格化采样布局分别采集 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写”入到总则中。 • (2)将“样品分析要求有较高的准确度”与入到 总则中 • (3)将“提供高精度、高质量地球化学系列参数 值”写入到总则中。 • (4)将“对土壤碳储量分布及变化趋势进行科学 研究”内容增加到总则中。
• 9、深层样采样方法 • 样品应自规定的起始深度以下连续采10-50cm 长的土柱,应避免采集基岩风化层, 若符合要 求的土层太薄或达不到规定深度时,应一点多 坑采样组合,土壤样品原始重量应大于1000g。 • 10、增加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样采集方法 • 11、增加了样品过筛的要求 • 样品过筛过程中要防止混入粗粒级样品,样品 重新过筛后筛后残留样品重量应小于1g。
(十)异常查证
1、异常查证任务:是复核异常是否存在,了解异常 产出的地质背景和生态环境,查明异常元素分布变 化规律,判定异常意义,初步查明异常元素的成因 来源、迁移转化、存在形态及其生态效应,为多目 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推断解释、应用服务。 增加了:了解异常产出的地质背景,查明异常元素 分布变化规律,判定异常意义的任务。 将“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农业区划、资源潜 力预测提供依据,为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工作部 署提出具体意见”改为“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 查成果应用服务”。以进一步明确任务。
地球化学普查测量记录及填表说明
![地球化学普查测量记录及填表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75107d10227916888486d7d7.png)
地球化学普查水系沉积物测量记录卡图幅名称(或地区):采样日期:年月日记录:采样:审核:第页25记录卡填写说明1地球化学普查水系沉积物测量记录卡填写说明A 主标识符:C2。
规定:岩石为1;水系沉积物为2;土壤为4。
B 样品号:N7。
图幅名拼音代码+采样大格编号+小格代码+小格样号,如:MP234B1。
该样品号中:MP-茅坪幅代码;234-大格号;B-小格号;1,B小格第一个样号)。
C 原始样号:被重复采样的样品号D 图幅代号:N10。
1:50000地形图图幅号,如H49E007008E 横坐标: N8。
统一确定为高斯6度带,记录带号+横坐标精确到m。
如20428303F 纵坐标: N7。
高斯6度带精确到m。
如3395158G海拔高程:N4。
采样点高程坐标,以米为单位。
从地形图等高线或通过GPS直接读取。
H 水系级别:C1。
记录:1 、一级水系;2、二级水系;3、三级水系。
I 采样部位:C1。
采样点位于水系的位置,用代码表示:1:河底;2:水线附近;3:河漫滩上;4:水塘入口处J 样品组分:C3。
记录3位数:分别代表样品中粗砂(第1位)、细砂(第2位)和淤泥及有机物(第3位)含量。
此三项为样品的沉积物组分,以编码方式分级填写,分为:0:无;1:少量(<30%);2:中量(30~70%);3:大量(>70%),三者之和不能超过100%。
K 样品颜色:C2。
1、灰黑色;2、灰色;3、褐色;4、灰黄色;5、红色;6、砖红色;7、灰绿色。
L 地质时代:C4。
记录所控汇水域内地质时代。
记录地质时代符号。
沉积地层按出露情况适当并层;侵入岩记录主要侵入期。
M 岩石类型:C4。
填写该点所控制汇水面积内占优势的基岩类型,参见“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附录B表B2。
N 矿化蚀变:C1。
记录矿化蚀变程度。
0、无;1、弱;2、中等;3、强烈。
O 地貌类型:C1。
1、平原-准平原;2、低山-丘陵;3、山地-峡谷;4、高山-深谷;5、高原;6、高寒山地;7、盆地;8、沼泽洼地;9、岩溶石山。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386d307e01f69e314332947f.png)
• 5、要求每个1:50000图幅样品分析工作结束后,实验室 必须及时地对最终报出的样品分析数据的可靠性和合理 性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质量评估,并提交质量评估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 • (1)任务来源; • (2)采用的分析方法及分析方法的摘要; • (3) 分析方法的质量参数,分析方法检出限、准确度 和精密度; • (4)整个图幅各元素的报出率、总报出率; • (5)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的准确度参数; • (6)重复性检验的合格率; • (7)异常点重复性检验的合格率; • (8)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 (9)质量控制图。 • (10)外部质量控制监控样各项质量参数(合格率、相 关系数、F检验)完成情况。
• 9、对过筛后的样品重量作了增加,由原来120g或150g增加到现 在的300g,并提出要求加工后的样品缩分成2份,1份送分析,1 份装箱暂时保存。 • 10、对水系沉积物记录格式作了较大的改动。 • (1)水系沉积物采样记录内容增加了:水系级别、样品颜色、 有机物含量、植被覆盖率、地质时代、岩石类型、岩溶类型、 污染、GPS文件号、GPS ID号、标记位置等内容。 • (2)土壤采样记录内容增加了:土壤成因类型、样品颜色、有 机物含量、植被覆盖率、侵蚀、盐渍、地质时代、岩石类型、 岩溶类型、污染、GPS文件号、GPS ID号、标记位置等内容。 • (3)岩石采样记录增加了:样品类型、GPS文件号、GPS ID号、 标记位置等内容。
• (七)样品分析及质量监控、质量评估 • 1、对样品分析元素应选择提出:一般需选 择十余种或数十种元素。同一成矿带分析 元素的选择应尽量保持一致。 • 2、Ag、Bi、Cd、Cu、Hg、Mo、Ni、Sb、Sn、 W、Y、Zn等元素提高了检出限要求。 • 3、分析方法准确度、精密度要求提高
GBT 14496-1993 地球化学勘查术语
![GBT 14496-1993 地球化学勘查术语](https://img.taocdn.com/s3/m/f5a175e66294dd88d0d26b85.png)
2 . 2 勘查地球化学 e x p l o r a t i o n g e o c h e mi s t r y 系统研究地球 化学勘查的理论 、 方 法与技术的学科 。 2 . 2 . , 矿产勘查地球 化学 g e o c h e mi s t r y i n mi n e r a l e x p l o r a t i o n 研究找矿的地球 化学 勘查理论、 方 法与技 术的学科. 2 . 2 . 2 区域勘查地球化学 r e g i o n a l g e o c h e mi s t r y i n e x p l o r a t i o n 系统研究大 面积内天然物 质( 如岩石 、 土壤 、 水系沉积物 、 湖积物 、 天然 水等) 中化学元 素在空间 与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及其 与矿产、 地质 、 环境、 农牧业、 医学等之 间关 系的理 论 、 方法 与技术的学 国家技术监,周 1 9 9 3 一 0 6 一 1 9 批准 1 9 9 4 一 0 3 一 0 1实施
系统采集天然物质, 进行多元素分析, 并将元素含量( 或其他地球化学参数) 的空间分布, 以某种
标准方法编绘成基础图件 , 提供各个领城应用的工作 。
2 . 1 . 3 环境 地球化学调查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g e o c h e mi c a l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研 究环境中化学物 质( 天然 的和人为释放的 ) 迁移转化规律 及其与环境 质量和 人类健康关 系的
3 . 8 . 1 3 . 1 水成异常
h y d r o mo r p h i c a n o ma l y 异常物质 以水 为载体呈简单 离子、 络 合物或 胶体等状态搬 运 , 而 后在某些天 然介质 ( 水疏松 覆 盖物、 生物 等) 中形成的异常 。 3 . 8 - 1 3 . 2 气成异常 g a s o g e n i c a n o ma l y 异常物质以气态迁移 , 于天然介质 中形成 的异常 。 3 . 8 - 1 3 . 3 生物 成因异常 b i o g e n e t i c a n o ma l y 受 生物作用所形成的异常 。 3 . 8 - 1 3 . 4 碎 屑异常
地球化学勘查设计编写规范
![地球化学勘查设计编写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d0689451f01dc281e53af0b7.png)
矿产地球化学勘查设计编写要求 矿产地球化学勘查,即中大比例尺化探工作,包括地球化学普查(1:5万~1:2.5万,简称普查化探)和地球化学详查(1:1万~1:5千,简称详查化探),属矿产地质勘查范畴,根据其工作性质和达到目标,对设计书编写要求如下:一、选区矿产地球化学勘查以发现和圈定具有一定规模成矿远景区、矿集区、矿产地及中大型以上矿床为目的,正确选择测区极为重要,设计书应对选区提出充分依据。
地球化学普查选区主要依据是:1、区域化探发现区域性或局部异常;2、地质为主综合圈定找矿远景区带。
地球化学详查选区主要依据是:1、区域化探或普查化探发现局部异常;2、矿床或矿田地质为主综合方法圈定找矿有利地段。
二、资料收集1、应全面系统地收集测区地质、物探、化探及遥感等资料,对以往地质工作程度专门立章加以叙述;2、对所有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对选区提出有说服力的依据,并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技术或方法技术组合。
三、方法技术矿产地球化学勘查项目一经确定,应首先考虑选择有效的方法技术,在水系或残坡积土壤发育地区,普查化探对区域化探发现异常进行的加密采样,详查化探对普查化探发现异常进行的加密采样,设计书可以大体沿用原来区域化探或普查化探方法技术。
西部大部分地区则完全不同,风成、冰川、寒冻及生物等作用形成外来物质广泛分布,纵横交织,造成干旱荒漠、戈壁残丘、森林沼泽、山前黄土覆盖等复杂景观,区域化探扫面时划分的景观区已不能适应或完全不能适应化探普、详查工作需要,应针对新情况重新进行方法技术有效性试验,设计书应对试验结果进行论述,依据景观特点及成矿类型因地制宜地制定方法技术。
一般在普查化探中应尽量以一种方法为主,当测区地质地理条件差异明显,单一方法(如土壤等)难以取得效果时,可以采用其他方法(如气体等)。
对于详查化探则应考虑合适的方法组合。
东部地区也存在诸如水网区、运积物覆盖等,设计书也同样需要进行方法论证。
四、工作部署设计书应提出正确工作部署。
地球化学调查(1:50000和1:250000)样品化学成分分析-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
![地球化学调查(1:50000和1:250000)样品化学成分分析-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2dcc5362e87101f69e3195ea.png)
1:50000 和1:250000区域 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及异常检查样 品分析质量管理与控制,分析质 量检查与验收。其它勘地球化学样品分析质 量管理与控制
2 样品验收
委托书一式二份和 样品编码E-mail或数据软盘。 包括采样地区、图幅代号、 样品编号、分析项目、 送样日期、送样人, 并加盖委托单位公章。
4、分析方法的质量参数
无论是研制一个新的分析方法, 或是采用一个已知分析方法,必须 全面掌握该分析方法的全面质量信 息,包括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 测量范围、干扰允许量等。
(1)分析方法的检出限(CL)
分析方法检出限按照国际 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 规定,检出限系指某一分析方 法在合理的置信度下(一般为 95%),能检出与背景空白值相 区别的最小测量值。
(2)实验室应结合具体工作特点, 编制分析全过程有效性的质量控制 程序和方案。
(3)可以选用的控制技术方法有: ⊙分析方法的建立和选择。 ⊙使用不同级别的标准物质或控
制样品进行内部的质量控制。 ⊙接受或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试
验和能力认证。 ⊙使用相同和不同分析方法进行
重复性试验。 ⊙制作质量控制图表。
中国地质调查局文件
2007年7月25日中地调发[2007]220
《地球化学普查(比例尺1:50000) 规范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补充规定》
正在修订的: 地球化学调查(比例尺1:50000) 规范分析测试部分(初稿)
1 适用范围:
1:250000多目标地球化学 调查土壤样品及异常检查样 品分析质量管理与控制,分 析质量检查与验收。
0.1
0.2
Sc
1
Se
0.01
各元素分析方法检出限要求 计量单位:μg/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比例尺:1:200000DZ/T 0167-1995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规范对区域地球化学勘查(简称区域化探)工作的基本任务,工作性质、设计书的编写,中低山、丘陵区、特殊景观区的野外工作方法,样品加工和样品库,区域化探中的岩石样品采集、野外工作质量检查,样品多元素分析及质量监控。
质量评估,地球化学图和原始图件的编制,异常查证,地球化学图说明书的编写等作了规定,确立了统一标准。
1.2 本规范主要适用于地质矿产行业的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中进行的1:200000区域地球化学勘查工作,亦可供比例尺1:500000的同类工作或其他行业进行类似工作时参考使用。
2 引用标准GB964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DZ/T0075DZ/T00113 总则3.1 区域化探属基础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之一,应覆盖全部可工作的我国国土面积。
它的主要工作目的是发现由金属或非金属成矿区(带)、矿田和大、中型矿床以及某些地层、构造和火成岩的区域地球学化特征所引起的省的、区域的和局部地球化学异常,并为基础地质研究等领域提供某些基础地球化学资料。
常按国际分幅范围部署测区。
我国常用工作比例尺为1:200000,交通很不发达的边缘地区同时也采用1:500000,它们的采样密度(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例)分别为:0.25~1点/km2和0.04~0.10点/km2。
3.2 按地理特点和区域化探工作条件,可把我国大致分为以下两类地区:a. 中低山、丘陵地区(见图1);b. 具有各料特殊地理景观条件的边缘地区。
所谓具有特殊地理景观条件的边缘地区主要是指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东部等地的森林沼泽、内蒙古(大青山南坡除外)、甘肃兰州以西、宁夏、新疆、青海柴达木盆地及其周缘的干旱、半干旱荒漠、青海、西藏、新疆、川西、甘肃祁连山等地的的高寒山区,西藏西部的刘寒湖沼荒漠、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的岩溶,云南西南及海南岛等地的热带雨林,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以及内地沿海冲洪积平原区等。
这类地区的区域化探工作应针对各类自然地理景观条件制定特殊的工作方法。
3.3 区域化探采用的方法原则上以水系沉积物测量方法为主,但允许在不同景观区的在采样介质和工作。
图1地理景观分区示意图4 设计书的编写4.1 设计书是化探工作的施工依据,一般应由承担本项区域化探工作的单位根据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编写。
4.2 在编写区域化探设计书间,应做好如下工作:a. 收集与测区有关的地质、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资料,特别要收集和本测区有关的区域化探资料;b. 研究测区内水系分布情况及采样点布局的可行性c. 根据前人在本测区内进行的化探工作资料,确定在本区进行区域化探合理工作方法。
如果测区以前未进行过化探工作,也没有相邻地区化探资料可供参考,则应考虑派人到工区进行实地踏勘,同时选择若干已知矿区进行必要的方法试验。
d. 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和方法试验结果,在符合本规范规定的前提下,提出在本测区内进行区域化探工作的实施方案。
4.3 设计书应提交主管部门审查,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方能执行,设计书未经批准,不得施工。
4.4 设计书应包括的内容:a. 工作任务:包括任务来源、目的与要求、选区依据与工作量;b. 测区的概况:包括测区的地理景观、地质、化学和地球物理特点、前人工作及研究程度等;c. 工作方法、技术与质量要求:包括方法试验结果及拟采用的野外工作方法、样品中拟测定的元素及分析方法的选用、野外采样及元素测定的质量标准及质量检查、质量监控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及编图方法等;d. 重要异常的查证:包括拟采用的查证方法、配备什么现场分析手段、查证程度、提交异常查证的成果图件、简报等;e. 技术、经济指标:包括设备、材料计划、经济预算、图件等资料、提交时间等;f. 提交成果的内容与时间:包括计划上交的报告、图件等资料、提交时间等。
4.5 区域化探项目都应单独进行设计书的编写。
设计书应由本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编写。
4.6 在设计书的实施过程中,如发现设计规定与实际情况不符,有重大变化需要进行修改或补充时,应提出书面修改补充意见报请原设计审批单位批准后实施。
5 内地及沿海中低山、丘陵地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5.1 内地及沿海中低山、丘陵地区区域化探以水系沉物测量为主。
5.2 比例尺为:1:200000的水系沉积物样样密度为1个点/km2。
工作条件十分困难的地区可以适当放稀。
已发现水系异常持续性短的地区,可适当加密到平均1~2个点/km2。
5.3 采样布局原则为:a. 采样点要分布均匀。
要使1:50000地形图上按1km2划出的采样格子(称小格)中的绝大多数(95%以上)小格内都有采样点分布,应做到不出现或很少出现连续3个以上空白小格。
当胶样密度平均为1-2个点/km2时,小格内样品数一般不要多于2个。
采样点分布均匀并不意味着将采样点布置在采样格子中央,而应将采样点布置在每一个格子中能最大限度控制汇水面积处(见图2);图2 小格内取样位置选定b. 采样点主要分布在二级水系中和一级水系口上。
适当考虑水系长度,超过一公里长的一级水系,除在水系口上取样外,还可以进入水系再取一个几个样品。
注意使每一个点都能控制自己肝的汇水域,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控制(见图3)c. 最上游采样点控制的民水盆地面积一般不小于三分之一公里,不大于三平方公里;d. 要考虑不同自然地理地质条件下异常的持续性。
上述原则中a.、b.两条最重要。
实际运用时应分清主次、统筹兼顾、平衡取舍。
具体布点作法是:在1:500000地形图上将大于500m的水系勾出并作初步布点,这样可以全面观察布局的均匀性和是否符合上述布点原则,然后加以调整。
初步定下布局方案后,还可以允许采样人员在野外根据实际情况,按上述原则灵活作出一些变更。
5.4 尽量采集有利于多种元素聚积的淤泥、粉砂、细砂等物质。
避免采集泥表层可能存在的有机物,岸边塌积物及人工堆积物,特别是可能带来严惩污染的人堆积物。
5.5 为了提高每个采样点上样品的代表性及保听样品重量,要在采样点附近一定范围内(例如15m~30m)进行多点采集,合并为一个样品。
采样重量视不同岩性地区、样品粒度分布状况而定。
可以在野外用不锈钢筛过筛,也可以回驻地使样品干燥后过筛。
但要保证样品过60目筛后的重量大于120g。
不进行组合样分析的样品,采样量过60目筛后重量大于150g。
5.6 采样部位可选择在河床底部或在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之处。
在间歇性水流地区,在干的河道或委少水流的的河道中应主要在河床底部采样。
在水流较急的河道中要昼在水流变缓处、水流停滞处、转石背后及河道转弯的内侧有较多细粒物质聚积之处采样。
5.7 选择采样地点时应注意避开厂矿、村镇、交通要道、路口可能带来的污染,在野外如果发现原布置的采样点在可能导致污染的下游,应挪至其上游。
5.8 采样点应正确地标绘在1:500000地形图上。
定点误差在图上不大于3mm。
为便了质量检查和异常检查,原则上每人采样点均应留有标志,至少每条水系的最上游采样点必须留有标志。
5.9 统一使用标准化的野外记录卡、用代码记录样品的各种特征及周围环境特征,以便解释推断,并便于电子计算机的存储与检索,供长期利用与研究。
野外记录卡的格式及说明(见附录A)。
5.10 记录卡中要求在野外现场填写的各列,必须在现场用2H或3H铅笔填写。
允许在室内根据地形图和地质图填写其他各列,必须于当时或次日完成。
5.11 记录卡填写内容要求正确、齐全,字迹要求工整、清晰。
不准重抄和涂改,发现记录有误,只能将原记录代码划去,在其左上方写上正确的代码。
5.12 采样小组使用的1:500000地形图手图,每日野外工作结束后要将采样点着墨,以直径2mm小圆圈标定采样点,写上样品号。
同时要根据手图将其全部内容转绘到一张地形图上,制成采样点位底图。
转点误差应小于0.5mm。
5.13 厚层运积物覆盖区、黄土覆盖区及湖泊地区在未研制出合适的工作方法之前暂不采样。
少量空格采不到水系沉积物样品,可用土壤样品或塘积物代替,在点位图上用符号标明。
破碎丘陵地区水系不发育或基本采不到水系沉积物样品,可考虑土壤测量取代。
土壤测量可沿路线进行,尺量使路线穿过大部分方里网格,在每一个取样小格(1km2)内,选择合适的层位在3~5个采样地点采集,组合成一个样品。
有水塘的地段,可按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方法,在水塘中及水塘入口处采集(冲积形成的)塘积物。
使用土壤测量及塘积物采样的范围在点位图上和成果图上均应标明。
5.14 样品编号以4km2作为单位格子(大格),事先按1:50000地形图幅的偶数方里网为界将单位格子编号(注意应包含1:200000图幅边廓线的偶数方里网线)。
编号顺序自左至右再自上而下。
在每一个单位格子中划成四个1km2的小格,标号顺序自左至右自上而下为`A、B、C、D。
在每一个小格中采集的第一号样品脚注为1,第二号样品脚注为2。
这些号记录在1:50000底图上。
例如在某图幅内,编号为3的一个采样大格中,采样小组沿水系向上采样的编号如图4。
图4 以大格(含4个小格)为基础的样品编号方法5.15 格子编号时先制作编号表。
每大约50个号码为一批。
在其中任取一个号码为重复采样大格之编号,并在表上标明。
在具大格内每个采样点上重复采样,并进行重复分析,故取3个号码作为此大格内重复取样及分析编号。
另任取4个号码,为插入监控样编号之用(见表1)。
5.16 按编号表在1:50000地形图上按4km2的方里网格依次编号,注意留出上述7个号码,不要编在图上。
将重复样号(例:19号)也记在重复采样格子中(例:25号)(见图5)。
34图5 根据编号表对采样地形的编号在底图下方注明重复样及监控样的号码,例如:重复样:25(11) 19(21) 35(12) 47(22)监控样:7 15 28 42意即将来送交分析的样品25号为在25号大格内采集的样品,19号为在25号格子内采的重复样,35号为从25号样品中分出的子样,为进行重份分析用,47号为从19号样品中分出的子样,为进行重份分析用。
(11)表示第1次采样第1次分析;(12)表示第1次采样第2次分析;(22)表示第2次采样第2次分析。
上述复复采样号、重复分析号、监控样号的位置在各1:50000图幅中不是固定的而是随机的。
5.17 重复采样和重复分析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各个1:200000图幅上采样与分析误差的起伏是否会影响或掩盖地球化学变化。
5.18 重复采样应由不同人在不同时间进行。
选择哪个大格作重复采样,在编号图上预先固定。
选择重复采样格子时要考虑使格子在图幅中较均匀分布和考虑不同地质构造单元。
5.19 采集的样品要防止沾污。
采集用的新布袋及装过样品的布袋都要经过洗涤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