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 新人教版高中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第17课 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知识体系

合集下载

统编版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36张PPT)

统编版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36张PPT)
事 件 或 举 措
准备
①缘起:多次科举考试落第后极端失望;②组织:1843年春,创立拜上帝会。1844年,洪秀全和冯云山到广西紫荆山号召民众加入拜上帝会。
兴起
①1851年1月,金田起义。②1851年9月,攻占永安,称王建制。③1853年1月,占领武昌。④1853年3月,定都天京(与清朝形成对峙局面)。
B【详解】李鸿章等人开始筹划开采,先奏定“漠河金厂章程",次年又成立“漠河矿务局”,并在漠河、奇乾河两处设立金厂。由此可知,该厂是官办的民用企业,与其性质相似的是上海轮船招商局,故B正确;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是官办的军事工业,故AD错误;上海发昌机器厂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C错误。
3.汉阳铁厂修建时张之洞委托薛福成在英国购买设备,英方提出要化验焦煤和铁砂样品,再决定设计什么样的设备,张之洞认为:“中国之大,何处无佳煤佳铁?但照英国所有者购买一份可也。”结果大冶铁矿石正好含磷质较多,购买的设备却是针对含磷较少,造出来的钢铁因含磷较多容易脆裂折断。由此可见,洋务派A.官员贪腐导致引进落后技术 B.引进技术受天朝大国思想影响C.采购先进设备生产出优质产品 D.缺乏科技常识增加引进成本
洋务运动的性质:是一场由地主阶级掀起的旨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向西方学习技术的革新运动。
洋务派人物风姿
洋务企业
企业人物
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
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局
天津开平煤矿上海轮船招商局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
张之洞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在地图上找到上述企业相对的位置并标出。思考:这些洋务企业分布的特点?
失败
1861年9月,安庆战役失败。1864年8月,天京陷落。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共46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共46张PPT)
②湘淮系官僚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一、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
起义背景新 起义形势新 革命任务新 指导文件新 失败原因新
鸦片战争激化了阶级矛盾 吸收基督教思想 反封建专制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资政新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中外势力联合镇压,是以往农民运动 不曾遇到的新情况
洋务运动
一、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
——王建朗 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思考:依据材料,指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
一、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留
美幼童从上海出发
“远东第一军舰”——定远舰
(2)创办近代教育:开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
(3)筹划海防: 创办三支新式海军(北洋、南洋、福建)
服饰,仪卫舆马,无不奢华。太平天国还颁布了一套“贵贱宜分上下,
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
——“马工程”:《中国近代史》
材料2: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
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
——马克思
主观原因:
①农民阶级历史的局限性。 ②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
③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王建朗 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思考:依据材料,指出军事企业的缺点。
一、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
洋务派官僚在开办军事工业后,逐渐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首先是军 事工业的开办需要大量的燃料和原材料供应,长期依赖进口终非长久 之计,也不是清朝政府的财力所能维持的。其次是这些企业的生产和 经营,需要有近代运输工具相配合,传统的牛马车船已不能适应。再 次是经费问题,举办和维持军事工业,需要大量的经费,财政已十分 困难的清朝政府日感捉襟见肘,短绌不支。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19张ppt)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19张ppt)
4.评价
材料: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
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洋务运动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
击,比十次农民战争更大。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积极: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局限: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对封建制度的修补, 失败是必然的。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 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1
世界
意大利完成统一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
美国南北 战争结束
1865年
日本明 治维新
1868年
时间轴
德意志完成统一
1871年
第二次工业 革命完成
19C末20C初
1851年 1853年 1856年 1864年 1878年 1884年 1885年
金田 定都 天京 起义 天京 变乱
天京 陷落
收复 新疆
新疆 镇南关大捷 建省
台湾建省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60S—90S)
1894年
1895年 19世纪末
二、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边疆危机
1.西北危机——左宗棠收复新疆,新疆建省 2.东南危机——中法原因
——《原道救世歌》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 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 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 起尔吞我并之念。
——《原道醒世训》
“是故孔丘曰:“大道之 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 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 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下人同耕,……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 平开均采矿藏,发展交通,创办银行,
主有无人衣皇不上同饱帝穿暖大,也福有。,钱有同田使同,耕无,处有不均饭匀同,食,革想发 院 励命 结行 发等性 晶纸 明,:币 创他是造主,农张设 。民立准 在反邮许洪封局私仁建人、 玕斗投报 所争资设馆的想、 、思的医 奖
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 落新后国性家:中小是农有经富济人的和国穷家人蓝的图,仍甚 圣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 会至催是生有封百建万专富制翁主的义。政权 物亦然。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
——(日)田中义一
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走向资本 主义道路,企图对外扩张(大陆政策) 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外部原因:二工后,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外加 紧侵略扩张,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三十年洋务,竟毁于甲 午一役!泱泱之大国,
竟败于弹丸东夷!
辽东战役
丁汝昌
黄海战役
邓世昌 平壤战役
•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 台。——《台民布告》 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
据图片结合所学,分析甲午失败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半殖甲民午地战化争程一度方大面大标加志深
着中国遭受更严重的
侵略和奴役的开端;
悲壮的事业中又有着一种历史的悲哀。
• 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 没有先进阶级领导 • 冲不破封建社会的制度与思想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一、农民阶级的反抗之路:太平天国
思考:太平天国这场失败的农民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大联合中,以曾 1.引发政治、权力结构变化,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设计
6.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情境创设、问题导向、案例分析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近代中国国家出路探索的主要历程和关键事件;
(3)戊戌变法:讲述戊戌变法的过程,评价其历史意义,探讨民族危机加深的原因;
(4)列强侵略:讲解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的主要方式、影响,以及中国人民的抗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近代中国国家出路探索的历程,分析列强侵略的加剧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教学实施: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组长一名,负责组织讨论;
3.材料分析题:提供1-2段与近代中国国家出路探索相关的历史材料,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分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并提炼观点。
4.论述题: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近代中国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为主题,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论述文,阐述自己对这一历史时期的认识和理解。
5.拓展阅读:推荐一本与近代中国历史相关的书籍,如《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国近代史》等,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2)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预习教材,了解基本史实,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3)课堂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列强侵略的加剧;
(4)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课后拓展: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3.学习能力:高中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主动搜集、整理历史资料,通过合作探究、讨论等方式,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出路探索的艰难曲折,以及列强侵略对我国的影响。同时,注重史料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设计上,我按照“导入-新课-拓展-小结”的顺序进行。导入环节,我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列强侵略我国的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发学生对国家出路探索的思考。新课环节,我以时间线索,串联起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详细讲解各个事件的过程、原因和影响。拓展环节,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史料,分析国家出路探索的艰难曲折。小结环节,我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2.问题驱动与史料分析相结合: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同时,教师注重史料的运用,让学生学会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次组力。此外,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我还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史料,分析国家出路探索的艰难曲折。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我国近代史上的苦难与抗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通过学习国家出路的探索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理解历史事件的必然性。同时,通过对列强侵略的加剧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外国势力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对我国民族危机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史料的运用,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出路探索的艰难曲折,以及列强侵略对我国的影响。同时,我还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17讲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第17讲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广地区也是水、旱、蝗灾不断。人祸天灾, 加科举屡试不中,悲愤丧气之下无意
使人民陷入失业人、民破生产活、困饥难饿、死亡的困
境。—李侃《中国近代史》
受到传教小册子启发,重病垂危时梦
见天父令其构下建凡美除好魔、蓝建图立地上天国。
太平天国于1852年发布檄文:天下为上帝之天下,满洲为胡虏妖
人,肆毒混乱,改变中国形象……现在皇天震怒,命天王扫除妖
明重点
备热词
1.“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自强、金田起义、
2.太平天国运动的概况、纲领、影响;
湘军、天京变乱、《天朝田亩制度》、《资
3.洋务运动的活动及评价;
政新篇》《海国图志》、洋务运动、“自
4.戊成变法运动的背景、内容、结果、原因 强”“求富”、官督商办、轮船招商局、维
——晚清
魏源
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课程标准
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认识社会各阶层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课程标准
一、课标解读
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认识社会各阶层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2021
【甲】28·太平天国的严峻形 势 【乙】28·戊戌维新运动期间, 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失败, 说明政局变化迅速
江苏·6·洋务运动时期,职业观念发生变化
福建·6·国家实力影响军工企业发展 湖北·6·中体西用
天津·5·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器物 湖南·7·中国近代海关半
殖民地化
福建·7·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孽,廓清中夏。这反映了当时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二)媒体资源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历史纪录片、在线讨论平台等资源。多媒体课件能够直观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历史纪录片则能够提供真实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在线讨论平台则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三)互动方式
在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时,我计划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课堂讨论则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在这些互动环节中,我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史料、进行推理和论证,以促进他们的参与和合作。
4.布置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如让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分析某个历史事件的社会影响,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考和研究能力。
5.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从而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法和史料分析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问题驱动的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史料分析法则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这两种方法的理论依据分别是建构主义学习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建构主义学习认为学生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批判性思维培养则强调学生通过分析史料、提出问题、进行推理和论证来深入理解历史。
1.探索国家出路的各种尝试: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2.列强侵略的加剧: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
3.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的衰败、民众的生活困苦、国土的沦丧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探索国家出路的各种尝试及其影响,掌握列强侵略的加剧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教学案设计③影响: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的理想。

(2)《资政新篇》:提出新的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在战争环境下,未能实施。

4.失败原因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5.影响:虽然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形成,汉人权力增长,中央权力,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洋务运动1.背景(1)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国家的船坚炮利。

(2)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洋务派。

①目的:“自强”“”。

②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③主张:开办洋务新政,购置船炮器械,“可以剿发逆,可以”。

2.内容举措实施创办近代工业军事工业(官办)创办、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民用企业(官督商办)开办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筹划海防建成了以为代表的新式海军创办近代教育开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群众基础突出地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未能反映农民的迫切愿望和要求,无法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作用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未能付诸实施,对太平天国运动无直接影响时代特点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具有极大的空想性,根本无法实现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默写过关当场检测【体系构建】6.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运往内地时,免收内地税,美国提出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

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A.日本和美国只加紧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B.提高中国的关税税率C.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D.列强保障中国的关税收入7.李侃编写的《中国近代史》中称:“《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步伐大大加快,俄、英等国争先恐后地掠夺在华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主要讲述了19世纪中后期,我国在面临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各阶层对国家出路进行的探索以及列强侵略的加剧。本节课内容涉及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探索,以及列强的侵略罪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任务,让学生围绕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2.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
2.强调各阶层探索国家出路的意义和不足,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2.洋务运动:阐述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目的和结果,让学生了解资产阶级的探索。
3.戊戌变法: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措施和失败原因,引导学生认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的局限性。
4.辛亥革命:讲述辛亥革命的过程、成果和意义,使学生明白资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5.列强侵略:介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列强侵略战争,让学生深刻体会民族危机的加剧。
3.采用小组评价、同伴评价等方式,让学生互相借鉴、共同进步。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注重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历史素养。通过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之间的关系,培养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2.认识19世纪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理解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及其历史意义。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设计
2.运用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讨论方向,适时给予指导和引导。
4.创设历史情境,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纪录片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提高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8.定期进行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作业批改、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幅中国近代历史长卷,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中国历史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教师设计一份关于本节课知识点的思维导图,要求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将所学内容进行整合和梳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4.鼓励学生课后阅读与近代中国历史相关的经典著作,如《中国近代史纲要》、《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等,提升历史素养,拓宽知识视野。
5.布置一份课堂练习的拓展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列强侵略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并撰写一篇短文,不少于500字。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中国人民在面对列强侵略时,不屈不挠、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民族复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答案进行展示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案例背景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是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重要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展开,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这些都是中国在国家出路探索过程中付出的巨大努力。同时,本节课还将涉及到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这些侵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些历史事件,使他们认识到近代中国在国家出路探索过程中的艰辛,以及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民族命运的关切,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准确识记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3.运用比较法,使学生明确各种历史事件之间的异同,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4.教师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国家出路探索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近代中国国家命运的关切,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2.使学生认识到探索国家出路的重要性,增强历史责任感。
3.教育学生珍视和平,警醒他们认识到历史悲剧的教训。
2.学生能够理解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艰辛历程,分析各种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3.学生能够掌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过程,认识其对中国民族危机的加剧作用。
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近代中国的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名师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名师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名师教案教学设计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五单元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本课通过四个子目(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讲述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等民族危机的加剧。

唯物史观】通过研究,运用联系发展、客观辩证的方法,评价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及甲午战争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实证洋务运动的原因、经过、特点、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加深了清王朝的灭亡,促进了民主革命的进程,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理论与实践,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1.重点: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及甲午战争的影响2.难点:多角度认识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1课堂导入】通过相干图片,导入本课研究。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金田起义浮雕;右图是XXX在九江湖口与清军作战图。

大家思考一下,两幅图片都反映了近代中国农民阶级的什么运动?除此之外,当时的中国还有哪些其它阶级的探索?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件展示晚清时期的历史背景,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关键事件的照片、影像资料等。然后,我会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晚清时期我国历史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吗?”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
(二)讲授新知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将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人性化的语言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展示历史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同时,引导学生从历史人物的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students更好地进入历史情境,我将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接近学生实际的情境。例如,在讲述鸦片战争时,我可以播放相关的历史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时,我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角色扮演,让学生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感知力和情感体验。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将采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历史情境,感受那个时代的紧迫感和求索精神。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其次,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关键事件,使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然后,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的主张和贡献,评价各种探索国家出路的方案的可行性。最后,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关键事件的时间、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同时,我会重点介绍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主张和贡献,让学生了解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此外,我还会分析各种探索国家出路的方案及其评价,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近代化的历程和特点。

高中统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高中统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高中统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一、太平天国运动1、背景(1)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直接原因:严重的自然灾害使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3)外部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4)起义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民众的大量加人使拜上帝会的力量迅速壮大。

2、经过(1)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

(3)军事全盛:太平军北伐、西征,占领湖北、江西、安徽的许多地方。

(4)天京变乱: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上开始衰落。

(5)后期防御: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进入最高领导层。

太平军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6)最终失败:1864年,天京等地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纲领性文件(1)《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否定了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发展小农经济具有落后性,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资政新篇》: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先进性,但缺乏群众基础)(3)结果: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两个文件都未能实施。

4、失败原因: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充不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

5、意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洋务运动1、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

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他们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

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学生能够准确地将清末民初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加剧的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理解其历史进程与演变。

2.史料实证: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史料,学生能够辨别史料的真伪与价值,探讨清末民初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不同探索及其成效。

3.历史解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清末民初国家面临的困境、各阶层探索的动因、列强侵略加剧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认识到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为寻求国家出路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激发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清末民初各阶层(如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等)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及其成效。

•列强侵略加剧的具体表现(如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深入分析清末民初国家出路探索失败的原因。

•评估列强侵略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及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

•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纪录片、地图、图片等)。

•课外历史读物(如《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事件》等)。

•互联网资源(历史网站、博物馆官网关于清末民初历史的介绍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系统讲述清末民初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加剧的历史。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同阶层探索国家出路的策略、成效及局限性。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史料,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清末民初不同阶层人物的心理与行动。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反映清末民初社会动荡的短视频或音频,引导学生感受那个时代的历史氛围,进而引出本课主题。

新课教学1.国家出路的初步探索•洋务运动:介绍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及结果,分析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初步推动作用及局限性。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设计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提高课堂效果。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近代中国历史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章节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深入理解近代中国国家出路的探索过程以及列强侵略加剧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国内重要历史事件,以及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列强侵略事件。
2.洋务运动:讲解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主要成就及历史意义,分析洋务运动为何未能使中国走向富强,引导学生思考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根本途径。
3.列强侵略加剧:讲述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列强侵略事件,分析列强侵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危机的严重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国家出路探索与列强侵略加剧之间的关系;近代中国面临的内外压力及其应对策略。
2.技能培养: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和理解能力,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本章节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辩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堂笔记,撰写一篇关于太平天国运动或洋务运动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800字。
2.设计一份思维导图,梳理近代中国国家出路探索与列强侵略加剧的历史脉络,要求涵盖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突出重点、难点。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优秀教学案例
4.设计历史场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如模拟当时的民间生活、政治变革等,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通过问题链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全面认识。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5.通过课堂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
3.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让学生理解并关注历史的苦难和人民的痛苦。
4.通过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
3.分析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背景、主要侵略行为及其对中国造成的危害。
4.通过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到晚清时期国家危机的严重性和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艰难曲折。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给学生发放讨论任务,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探究。
2.讨论任务可以是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对某一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评价等。
3.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分配具体的研究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组织小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优秀教学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新课标的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知识体系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内容提要】
十九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西方殖民国家也进一步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社会各阶层随之掀起了不同形式的抗争。

农民阶级通过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虽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基本要求。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统治阶级发生分化,其中的洋务派倡导了洋务运动希望利用“中体西用”的思想挽救统治危机。

十九世纪中期以后,俄英法日等国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的西北边疆和西南边疆相继出现危机。

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更使中国陷入空前的民族危机之中,随后列强又掀起了对中国的瓜分狂潮。

【时空定位】
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知识提纲】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2)巨额战争赔款分摊到地方,各级官吏乘机搜刮百姓
(3)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中国社会固有的矛盾,农民暴动此伏彼起(4)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
2.重要事件:
(1)金田起义:1851年1月,太平天国运动正式爆发
(2)永安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了政权
(3)定都天京:1853年,攻下南京改为天京,定为国都,正式建立了政权(4)巩固政权:北伐,孤军深入,虽败但为西征和东征奠定基础;西征与东征的成功使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1856年)
(5)天京变乱:1856年,领导集团内讧,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6)后期斗争: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组成新的领导核心,暂时稳定局势(7)天京陷落:1864年,洪秀全病逝,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最终失败3.行动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目的:建立“四有两无”的社会
内容:①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生产资料私有)
②圣库制度分配产品(劳动产品公有)
评价: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体现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绝对平均主义成为无法实现的空想(战争环境,未能实施)(2)《资政新篇》:(1859年)
内容:①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②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③开设新式学堂
评价: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迫于形势未能实施4.影响: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了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汉族官僚
地位上升,中央权力下移。

二、洋务运动:
1.背景: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内忧外患)
2.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挽救国家颓势(剿发捻,勤远略)
3.代表: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4.内容:
(1)“求强”旗号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官办企业)
(2)“求富”旗号下,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官督商办)
(3)兴办新式教育: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京师同文馆等)
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4)筹划海防,创办三支海军(北洋、南洋、福建)
5.影响: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提高了国防特别是海防实力;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一种尝试。

6.结局: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而破产。

洋务派希望洋务新政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未能达到。

三、列强侵略的加剧:
1.边疆危机:
(1)英国支持阿古柏在新疆叛乱:19世纪60-70年代
左宗棠率军平定叛乱,收复新疆;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
(2)中法战争:(1883-1885)
马尾海战——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镇南关大捷——冯子材率军大败法军,法国内阁因此倒台。

结果:中法签订《越南条约》,承认法国占领越南;中国西南门户洞开。

1885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加强了对台湾的统治。

2.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背景:日本在“大陆政策”指引下,扩大对朝鲜的侵略;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
(2)重要战役:丰岛海战(爆发标志);
平壤战役,清军大败;
黄海海战,之后李鸿章“避战保船”,北洋海军失去了制海权
辽东半岛战役,日军进占辽东,制造“旅顺惨案”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签订《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白银两亿两;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4)影响:进一步将中国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5)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1895年)
刘永福率黑旗军与台湾义勇军一起,掀起了反抗日军占领台湾的武装斗争,显示了台湾人民不屈的坚强意志。

3.瓜分中国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俄德法三国为各自在华利益,联合干涉日本,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日本趁机向清政府勒索3000万两“赎辽费”
(2)列强掌控中国经济命脉:《马关条约》的巨额赔款,使列强看到掌控中国的时机,迅速组成法俄银行团和英德银行团,迫使清政府分三次以高额利息共借款三亿两白银。

(3)划分势力范围:
俄国:强租旅大,将长城以北作为势力范围
英国:强租威海卫、香港新界,将长江流域作为势力范围
德国:强租胶州湾,将山东作为势力范围
法国:强租广州湾,将云南和两广作为势力范围
(4)列强加紧了对中国路矿权的争夺
【本课小结】
鸦片战争门洞开,农民阶级抗争来。

太平天国虽失败,汉族官僚受关怀
洋务运动学器物,地主阶级开近代。

边疆危机是考验,西北东南两重天
甲午战争陷深渊,资本输出民企难。

三国还辽非善意,瓜分狂潮危机陷
【思维导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