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字词解释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注释】《石钟山记》宋·苏轼《水经》①云:“彭蠡②之口有石钟山焉③。
”郦元④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⑤。
是说⑥也,人常疑之。
今以⑦钟磬⑧置水中⑨,虽⑩大风浪不能鸣(11)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12)始访(13)其遗踪(14),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15)。
自以为得之(16)矣。
然是说也,余尤(17)疑之。
石之铿然(18)有声者,所在皆是(19)也,而此独以钟名(20),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21),余自齐安(22)舟(23)行适(24)临汝(25),而长子迈将赴(26)饶(27)之德兴(28)尉(29),送之至湖口(30),因(31)得观所谓石钟者(32)。
寺僧使小童(33)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34),余固(35)笑而不信也。
至莫(36)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37)欲搏人(38);而山上栖鹘(39),闻人声亦惊起,磔磔(40)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41)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42)也。
余方心动(43)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44)如钟鼓不绝(45)。
舟人(46)大恐(47)。
徐(48)而(49)察(50)之(51),则(52)山下皆石穴罅(53),不知其浅深(54),微波入焉(55),涵澹(56)澎湃(57)而(58)为(59)此(60)也。
舟回至两山(61)间,将入港口(62),有大石当(63)中流(64),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65),与风水相吞吐(66),有窾坎镗鞳(67)之声,与向(68)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69)焉(70)。
因(71)笑谓迈曰:“汝识(72)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73)之无射(74)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75)之歌钟(76)也。
古之人(77)不余欺(78)也!”事不目见耳(79)闻,而臆断(80)其(81)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82)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83)虽知而不能言(84)。
《石钟山记》

前情回顾长见识
二、重点句子熟练翻译。
•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
哉?
•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 3、古之人不余欺也! •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 5、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
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 这两种说法的怀疑。——质疑(议论)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 的经过。——释疑(记叙)
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 意图。——结论(议论)
内容思路形象化 游因——质疑
郦说 ——人常疑之 李说 ——余尤疑之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和语句的翻译。
2.理解课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学习
作者
、
的精神。
前情回顾长见识
一、重点字词速问速答
1、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4、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
水相吞吐 5、故莫能知 6、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7、此世所以解疑
记
看法 ——因声命名 方法 ——实地考察
事不目见耳闻, 游感——结论: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稻花香里说丰年
生生见解:前人对石钟山命名有何观点? 作者对此各持什么态度?
郦 元 ——言之不详 (叹)
所 以 不
士大夫 ——不肯夜泊绝壁下 渔工水师 ——知而不能言 (惜)
传 寺僧 ——持斧敲击
陋者(李渤)——考击以求 (笑)
众说纷纭:
3.郦道元、士大夫、渔工水师、寺僧、李渤等人对 待石钟山命名的态度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怎样的 体现的?
《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水经》①云:“彭蠡②之口有石钟山焉③。
”郦元④以为下临⑤深潭,微风鼓⑥浪,水石相⑦搏⑧,声如洪钟。
是说⑨也,人常⑩疑之。
今(11)以钟磬(12)置水中,虽(13)大风浪不能鸣(14)也,而况(15)石乎!至唐李渤(16)始访(17)其遗踪(18),得双石于潭上,扣(19)而聆(20)之,南声函胡(21),北音清越(22),桴(23)止响腾(24),余韵(25)徐(26)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27)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28),所在(29)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30),何哉?元丰七年(31六)月丁丑(32),余自齐安(33)舟行(34)适(35)临汝(36),而长子迈将赴(37)饶之德兴(38)尉(39),送之至湖口(40),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41)焉(42),余固(43)笑而不信也。
至莫(44)夜月明,(45)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46)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47)欲搏(48)人;而山上栖鹘(49),闻人声亦惊起,磔磔(50)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51)者,或曰此鹳鹤(52)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53),噌吰(54)如钟鼓(55)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56)山下皆石穴罅(57),不知其浅深(58),微波入焉(59),涵淡(60)澎湃(61)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62)口,有大石当中流(63),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64)吞吐,有窾坎(65)镗鞳(66)之声,与向(67)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68)焉(69)。
因笑谓迈曰:“汝识(69)之乎?噌吰者,周景王(71)之无射(72)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73)之歌钟(74)也。
古之人不余欺(75)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77)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77)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78)终(79)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80)能知;而渔工(81)水师(82)虽知而不能言(83)。
石钟山记字词整理

《石钟山记》知识点一、通假字:南声函胡(通“含糊”,重浊模糊)至莫夜月明(通“暮”,晚上)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通“叩”,敲击)二、古今异义:空中而多窍(中间是空的)自以为得其实(那事情的真相)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船夫)三、一词多义:1、鼓:微风鼓浪(振动)噌吰如钟鼓不绝(击鼓声)2、绝: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噌吰如钟鼓不绝(断绝)3、而:扣而聆之(表承接)余固笑而不信也(表并列)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表转折)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表因果)4、搏:水石相搏(击,拍;动词)森然欲搏人(原义抓、扑,引申为捕捉)5、然:然是说也(然而)石之铿然有声音(……的样子)6、自:自以为得之矣(自己。
代词)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
介词)7、焉:崆崆焉(助词,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微波入焉(兼词,“于之”即“到那里面”)心不在焉(指示代词,那里,这里)且焉置土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于是余不叹焉/如乐作焉(语气助词,呢,啊,呀。
)8、莫:至莫夜月明(同“暮”,晚上)故莫能知(没有谁。
否定代词)9、得:得双石于潭上(找到。
动词)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
助动词)10、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才。
副词)始舍于其址(当初。
副词)11、是:是说也,人常疑之(这个。
代词)所在皆是也(这样。
代词)12、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因(之),因此,借此机会)因笑谓迈曰(于是)13、至: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直到)送之至湖口(到)14、其:择其一二扣之(其中)不知其浅深(它的)16、而:1.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2. 扣而聆之3. 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4.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5. 余固笑而不信也6.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7. 徐而察之8. 空中而多窍9. 而笑李渤之陋也10.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11. 而言之不详12.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13.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四、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微风鼓浪(振动)而此独以钟名(命名)动词使动: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发出声响)名词作状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乘船)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在夜里)事不目见耳闻(亲眼;亲耳)五、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石之铿然有声者宾语前置句:古之人不余欺也省略句: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磔磔(于)云霄间介词结构后置句:得双石于潭上而大声发于水上判断句:或曰此鹳鹤也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上课:石钟山记

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
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
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 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 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译文:到了唐朝李渤才开始寻访它的遗留下来的 踪迹,在水潭边上找到两块山石,敲一敲,听听它们 的声音,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那 块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 (还在继续)传播,余音慢慢消失。
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 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之: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的原因 然:但是 以:用 是:这 名:命名 始:惟独 之:定语后置句
罅(xià )窾坎(kuǎnkǎn)
镗鞳(tānɡtà )识(zhì )无射(wú yì )
疏通文意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 如洪钟。 焉:语气助词 鼓:振动 临:靠近。 搏:撞击 洪:大
译文:《水经》上说:“鄱阳湖的出口处有座石 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座山)的下面紧挨着深水潭, 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像大 钟一样。
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 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是:这 以:把 置:放 译文: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钟和 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 响,何况是石头呢! 虽:即使 鸣:使……发出声音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始:才 聆:仔细听 访:寻访 函胡:通“含糊” 得:找到 徐:慢 扣:敲打 得……潭上:介后句 而:连词表承接
(学生版)《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整理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整理(学生版)一、圈出句中通假字,注明本字并解释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2.至莫夜月明()二、圈出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空中而多窍()2.渔工水师()3.自以为得其实()4.余方心动欲还()三、一词多义1.鼓2.莫(1)(1)(2)(2)3.自4.余(1)(1)(2)(2)5.得6.搏(1)(1)(2)(2)7.殆 8.因(1)(1)(2)(2)9.焉(1)(2)(3)(4)10.而(1)(3)(2)(4)四、重点字词解释1.) 6.)2.) 7.)3.) 8.)) 9.)5.) 10.)五、词类活用(标出用法和解释)1.)2.)3.)4.)5.)6.)六、特殊句式(注明句式并翻译)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或曰此鹳鹤也。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5.此世所以不传也。
6.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7.磔磔云霄间。
8.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9.古之人不余欺也!10.余是以记之。
11.石之铿然有声者12.得双石于潭上。
1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14.而大声发于水上。
七、情景默写1.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了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略带反问的疑问句指出“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这样做是不可以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石钟山记》中,作者用一个宾语前置句来表达自己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过秦论》《石钟山记》《田单列传》《伶官传序》文言字词整理

且夫天下非小弱(形作动,变小变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宾前】陈涉之位,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判,宾前】石钟山记苏轼田单列传(节选)《史记》田单者,齐诸田疏属(诸田,指齐王田氏宗族的各个分支;疏属,血缘比较远的宗族)也。
湣王时,单为临淄。
及燕使乐毅伐破齐,齐湣王出奔,已而保莒城。
燕师长驱平齐,而田。
已而燕军攻安平,城坏,齐争路而逃),以轊(wèi车轴末端)折车败,为燕所虏,唯田单宗人以铁笼故得脱,齐城,唯独莒、即墨不下。
领)(通晓)兵。
”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扬言)南而坐)灭)矣。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意动)之。
田单因宣言曰:“神来下教我。
”乃令城中人曰:“当有神人为我师。
”有一卒曰:“臣可以为他),必称神师。
乃宣言曰:“吾唯惧燕军之劓(割去鼻子,古代五刑:墨:在额头上刻字涂墨,劓(yi):割鼻子,剕(fei):砍脚,宫:毁坏生殖器,大辟:死刑)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
”燕人闻之,如其言。
城中人见齐诸降者尽劓,皆怒,坚守,唯恐见得。
【被】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通“戮”,羞辱)先人,可为寒心。
”燕军尽掘垄墓(坟墓),烧死人。
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操版插(筑土墙的工具和挖土的工具),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军队编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令即墨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虏掠吾族家妻妾,令安堵(相安,安居)。
”燕将大喜,许之。
燕军由此益懈。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大红色丝帛制成的被服),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
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牛尾炬火(火把)以禁止喧哗,古时军中常用,便于夜袭)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
,所燕而归。
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卒至河上,而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乃迎襄王于莒,入临淄而听政。
《石钟山记》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石钟山记》知识梳理成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挖空练习、作文素材等一、相关成语1.躬行践履:亲自实行、亲自去做。
2.不知深浅:原意是不知道水的深浅。
后多用以形容不懂得事情的利害。
3.目见耳闻:指亲眼看见,亲耳听到。
4.声如洪钟:洪钟,大钟。
形容说话、唱歌底气足,声音洪亮。
5.余韵悠悠:形容韵味未尽。
余韵,传留的韵致、气韵。
6.自以为是:指一定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对方是不正确的。
7.森然耸立:繁密高高地直立。
8.森然可怖:形容阴沉可怕。
9.涵澹澎湃:形容水波动荡,波浪冲击。
10.主观臆断:指自我意识方面的凭臆测来评定。
11.风平浪静:没有风浪。
比喻平安无事。
12.簪笔磬折:古代插笔备礼,像磬一样弯着腰作揖,以示恭敬。
13.遗音余韵:前人作品的馀音和韵致。
形容作品美妙。
14.锵金铿玉:音节响亮,诗句优美。
15.迤逦不绝:迤逦,曲折连绵。
形容曲曲折折,连绵不断。
16.所在皆是:到处都是。
指某种人或事物普遍存在。
17.鄙俚浅陋:鄙俚,粗俗;浅陋,见闻不多。
多形容文章或言谈粗俗浅薄。
二、文化常识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今属四川省眉山市),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以叙事为主。
可叙事、写景、状物,议论,描写,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游记,古代游记作为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体”中。
它是模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
高三一轮复习-《石钟山记》知识点总结

《石钟山记》知识点总结一、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状】+谓语古文中:谓语+状语)谓语=动词/形容词状语=介词+名词(1)得双石于潭上(2)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3)而大声发于水上2、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定语)+主语或(定语)+宾语】(注: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石之铿kēng然有声者——敲击后能发出响亮声音的石头3、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谓语+宾语文言文中:宾语+谓语)(注:宾语一般由名词和代词充当,谓语大部分由动词充当,小部分由形容词充当即宾语=名词/代词谓语=动词/形容词)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人没有欺骗我啊4、无标志被动句,即无标志词,但语义是被动的闻人声亦惊起——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二、重点字词是(这)说也/ 是(这)日也虽(即使)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寻访)其遗踪(旧址,陈迹)访(寻访)其遗踪(旧址,陈迹)余自(从)齐安舟(名作动,乘船)行适(到……去)临汝而长子迈将赴(赴任,就职)饶之德兴尉寺僧使(派)小童持斧余固(仍旧,还是,本来)笑而不信也。
至莫(通“暮”,晚上)夜月明不知其浅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浅深,偏义复词,偏指深)微波入焉(兼词,“于之”即“到那里”),汝识(通“志”,记住)殆(大概)与余同/ 殆(大概)有神护者今以(介词,把)钟磬qìng置而此独以(用)钟名士大夫终不肯以(用)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娘以(用)指叩门扉以(介词,用)手阖(关上)门问征夫以(用)前路农人告余以(介词,把)春及三、成语博闻强识:意为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10《石钟山记》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石钟山记》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3.自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4.焉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②硿硿焉(相当于“然”,“地”、“……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③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词)④如乐作焉(无义,表陈述语气词,助词)5.余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②余尤疑之(我,代词)6.得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7.搏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②森然欲搏人(扑向,动词)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③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④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二)名词作动词①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三)使动用法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②此鹳鹤也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⑤此世所以不传也(二)省略句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②磔磔(于)云霄间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三)宾语前置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②余是以记之(“是以”即“以是”)(四)定语后置①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五)介词结构后置①得双石于潭上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③而大声发于水上六、一词多义:1、而:扣而聆之(表顺接)徐而察之(表修饰)空中而多窍(表并列)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人而无仪《相鼠》(表假设)2、焉:箜箜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微波入焉(兼词,于此)4、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趁机)因笑谓迈曰(于是)七、重点词义:1、水石相搏(击、拍)2、桴止响腾(传播)3、余尤疑之(更加)4、所在皆是也(这样)5、适临汝(往)6、余方心动欲还(刚才)(心惊)7、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8、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形成)9、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10、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11、此世所以不传也(…的缘故)【寓意/主旨】《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石钟山记一词多义苏轼

(并列关系,并且)
(六朝)郦道元对 山得名由来的说法
风水声如钟
“人常疑之”
(钟罄置水中不能发声)
(唐)李渤亲访 遗踪考证
石声如钟
“余尤疑之” (石石皆能扣而发声)
月夜绝壁下的景象
比喻绘形——大石侧立,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旁侧)
(静)
直接绘声——栖鹘磔磔云霄间
(高空)
(动)
比喻拟声——鹳鹤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 (水上)
洪钟旧待洪钟铸, 不及兹山造化工。 风入水中波激荡, 声穿江上石玲珑 。
作业
请你就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所阐发的 人生哲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 无,可乎?”谈谈自己的理解。 熟读课文,整理字词。 做完课本及练习册上的练习。
石钟山在那里?
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入长江之 处,属江西湖口。由中石炭系的 石灰岩构成。有上下两座山,南 边一座滨临鄱阳湖的叫上钟山, 面积约0.34平方公里,北边一 座滨临长江的叫下钟山,面积约 0.2平方公里。两山海拔都只有 70米上下,相对高度50-5 5米。两山相距不到一公里。石 钟山虽然并不高大,但因位于鄱 阳湖入长江处,交通方便,而且 波光山色,风景优美,所以历来 成为旅游胜地。
(说,动词) (天空的云层,名词)
(递进关系,更)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顺承关系,不译)
•••,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转折关系,可是)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并列关系,不译)
而 徐而察之
(修饰关系,地)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因果关系,因而)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转折关系,却)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通假字莫(暮,晚上)识(志,知道)
《石钟山记》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石钟山记》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作者:————————————————————————————————日期:2《石钟山记》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面对振动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击大把即使使…发出声音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旧址找到在“叩”表承接含糊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高扬鼓槌响声传播声音慢得名原因更加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定语后置标志声音响亮命名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乘船往,到到,到…去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于是在敲,击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本来表并列暮,晚上极陡峭的在旁边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阴森森地打,搏斗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又在无意义有人正心惊从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停歇地深度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到那里形成这种声音抵挡,挡住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中间是空的窟窿刚才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在那里知道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亲眼亲耳主观推断大概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在夜里极陡峭的没有人虽然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石钟山记翻译及注释

石钟山记翻译及注释《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
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
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注释:石钟山: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
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
”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
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郦元:即郦道元,《水经注》的。
鼓:振动。
搏:击,拍。
洪钟:大钟。
是说:这个说法。
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
遗踪:旧址,陈迹。
这里指所在地。
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
函胡,通“含糊”。
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
越,高扬。
桴(fú)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
腾,传播。
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
韵,这里指声音。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1、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和翻译原文:《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
”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临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象大钟一样。
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到了唐代,李渤才寻访了它的遗迹,在潭边上找到两座山石,敲着听听它的声音,南边的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
《石钟山记》-人教版

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 也,而况石乎!
李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
聆之,南声函胡,北
渤
音清越,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
余尤 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而 此独以钟名,何 哉?
研读课文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 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 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2、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由来是什么?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微波入焉,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有大石当中流,可坐
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 坎镗塔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研读课文第三段,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哪句话表达了本文的中心思想?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2.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石钟山
石 钟 山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 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 家。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 白畅达。他的诗,善用夸张比 喻。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 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 一派的词风.
苏轼,其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 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其散文汪洋恣肆, 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 题材广泛,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与 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作者研习课文第三段,思考问题
1.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 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
2.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郦 元 ——言之不详
(叹)
所
以 士大夫 ——不肯夜泊绝壁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
”郦元
以为
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
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
上,
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
硿
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
中者,“此鹳鹤
也。
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
如钟鼓不
皆石穴罅,不知其浅
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
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
之声,
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
迈曰: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
事不目见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
而言
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
,此世
所以不传也。
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
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