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中化

合集下载

第16课苏联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第16课苏联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第16课苏联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成就和失误;知道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成就和失误;知道苏联三十年代肃反运动的严重后果;理解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识,学会用发展、辩证的眼光和方法来分析历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过程的认识,理解民主体制的建设和领袖品格对国家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苏联政治和经济体制,结合改革开放前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状况,使学生认识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对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彻底改革。

二、重难点1、重点(1)、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2)、苏联农业集体化2、难点:对苏联政治和经济体制评价三、教学过程导入:1、20世纪30年代前,苏维埃俄国实施了哪些经济政策?起到哪些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余粮收集制,对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维埃政权在战争条件下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战胜敌人,这在当时苏维埃政权面临倾覆的严重时刻,是必要的。

新经济政策。

内容:规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自由贸易。

这一政策满足了广大人民建设家园、恢复经济、摆脱贫困的愿望,解除了国内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那么,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又有哪些经济政策呢?今天我们讲“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即苏联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第16课苏联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问题:何谓“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

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10 第十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10 第十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第十讲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一、斯大林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道路,是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具体实现形式。

包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体制,这些内容既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共同规律,又反映了苏联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的特殊形式,即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从1928年10月到1939年12月,苏联完成第一、第二两个五年计划。

由于消灭了城乡资本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制度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由于消灭了所有的剥削阶级,剩下的只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苏联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农业国,苏联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936年12月,苏联制定和颁布了新宪法。

这部社会主义宪法,不仅规定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且具体规定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政治运行机制。

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标志着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首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时期,正是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苏联所在的复杂而险峻的环境,促使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帝国主义纠合了14个国家,与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一起,反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干涉和叛乱。

面临帝国主义包围和入侵的形势,为了打退帝国主义的进攻,粉碎反革命势力的叛乱,巩固苏维埃政权,苏联不得不尽快建成工业强国,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提到了首要地位。

其次,这一时期,苏联党内发生的关于社会主义前途的争论。

对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1920年后,列宁逐渐形成了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

由于斯大林、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认识上的差异,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党内的论战。

斯大林批驳了托洛茨基不相信苏联用自己的力量建成社会主义的说法,批判了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新反对派关于“没有西方革命的支持经济落后的俄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观点。

岳麓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28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案(5)

岳麓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28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案(5)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立;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重大缺陷;1936年苏联宪法;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二)能力目标分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过程,培养运用现象和本质、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知识点拨】(一)知识引导1.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政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28年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2)成就: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综合国力;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

(3)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种类单调、质量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伤害,农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2.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特点:①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

评价:①在当时条件下起过积极作用:基本上适应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使苏联在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成就;对苏联国力的迅速增强,以及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

②该体制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后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和其它各个领域的发展。

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的盛行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1)出现时间: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到30年代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2)表现:1938年,斯大林亲自审定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充满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甚至歪曲了某些重要历史事实,对苏联共产党的历史理论也多有曲解和拔高之处。

(3)出现原因:①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个人权力过大,缺乏监督体制。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中化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中化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中化。

详见下文。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废除封建所有制和资本主义所有制,实现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技术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苏联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

这一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1.苏维埃政权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时期包括从1917年11月开始到1918年夏。

苏维埃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为了粉碎敌人的猖狂进攻,保卫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府被迫采取一系列特殊的经济政策,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种政策措施,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由于战争破坏所造成的后果,使生产大幅度下降。

战争结束后在农民和工人中产生了不满情绪。

1921年春苏维埃国家遭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于是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3.实行新经济政策和恢复国民经济时期这一时期包括从1921年春到1925年底。

新经济政策是苏维埃国家采取的逐步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

由于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苏联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与发展。

到1926年超过战前水平。

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4.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时期这一时期包括从1926年至1937年。

在国民经济恢复以后,苏联着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实行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国家工业化:1926年,苏联开始实行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它要求用自己生产的现代化的机器设备改造整个国民经济,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强大的国防。

苏联的经济建设事业,是根据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提出的政治经济总任务有计划地进行的。

自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行发展社会经济的五年计划。

1928~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基本任务是在苏联建立强大的重工业,以便在社会主义基础上改组整个国民经济。

1933~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完成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大国崛起》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 义工业化进行斗争。1928开始,苏联开始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在 1928-1937年先后完成了第一、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农业全盘集体化
农业集体化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为宣导共产主义,于1930年1月5日 所推行的政策。1934年苏联政府宣布农业集体化基本实现。苏联农业集体 化是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 但在执行过程中,底层执行者经常采用威胁、恐吓等手段强迫农民入 社。1930年3月2日,斯大林在《真理报》发表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 批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于是引发了大规模 退社的浪潮。1930年6月,集体农庄的比例已经由60%降到了23.4%,斯大 林不得不在6月召开的苏共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再次改变态度,赞扬全盘集 体化的成就并批评反对者是“和共产主义的敌人勾结在一起的人”,又一 次掀起了集体化运动的高潮。到1933年底未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仅占0.2%, 至此全盘集体化的目标基本实现。 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进行说明了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已经放弃了新经济政 策。
北京培黎职业学院 丁童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指于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 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苏维埃 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合并而成的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简称苏联。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国土 面积最大的国家和人口第三多的国家。疆域横跨东欧、中亚、北亚的大部分;与挪威、芬 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 鲜接壤;与瑞典、日本、加拿大和美国的阿拉斯加州隔海相望。 苏联宪法规定苏联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15个权利平等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按照 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权力高度集中,并奉行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的社会主义制度及计 划经济的经济政策,由苏联共产党执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主张通过大力发展军事力量来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1991年12月25日,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为标志,苏联最高苏维埃于次日通 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所领导的 俄罗斯联邦继承苏联主要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至此,苏联解体,苏共解散,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第10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第10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B “模式”分别是指
A.进行十月革命和斯大林模式
B.实行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C.进行十月革命和赫鲁晓夫模式
D.实行新经济政策和戈尔巴乔夫模式
2、对“斯大林模式”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D A.以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为形成标 志 B.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C.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D.促进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4、弊端:排斥市场调节 ,统得过死,使企业失
去了活力和动力,经济效率低下,造成社会财
富严重浪费。
中国的“一五”计划
从1953年起执行的“一五”计划,其基本
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 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 和其它各项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
二、政治:肃反运动(1934--1938)
原因:农业集体化运动,超越客观条件的许 可,违背自愿原则,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类似的事件: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经济管理体制——五年计划
计划经济:国家对生产、流通和分配领域 各个环节个方面都确定了具体的计划任务。
1、特点:实行严格的 计划领导和管理。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2、时间:1928年以后
3、作用: 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D.全国展开声势浩大的肃反运动
了社会的健康。发展,使社会主义丧失自我完善 的活力和机会,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隐患
小结
苏联的社会 经
工业 工业化 农业 集体化
主义建设 济
(斯大林) 管理 计划管理
政治 肃反动
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
政治体制
高度集中 过度集权
1.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 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 联的模式僵化了。……社会主义阶段的最 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认为 的列宁比较好的“思路”和苏联僵化的

第2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第2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历史作用 在集中财力、物力战胜敌
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 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 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 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 说明我们错了。”
1、“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 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2、列宁说这番话时,苏俄发生 了怎样的变化? 3、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 怎样的探索?
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 成时,苏联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 成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 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苏联农业集体 化开始于哪年?农 业集体化过程中存 在什么问题?
化农 宣业 传集 画体
加个 入体 集农 体户 农申 庄请
农庄成员把粮食送到收购站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新经济政策
3.苏联成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是在什么情况下实行的? 其主要内容是什么?起 到了什么作用?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为了平定国内的武装叛乱和 实施目的 战胜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⒈实行余粮收集制,强制征 收农民的余粮;⒉把大中小 主要内容 企业全部收归国有;⒊取消 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
作用: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冶金工厂建设工地
生机勃勃的工厂
农民欢庆水利工程建设完工
新经济政策为什 么能提高劳动者的生 产积极性?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通过改革和调整调 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三)苏联成立——1922年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内 工业领域:允许本国私人和外国的资本家经 容 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
流通领域:恢复商品贸易
作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 用 得到改善,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评 是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有益探索; 价 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
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
二、苏联的成立
“沙俄”“苏俄”与“苏联” • 沙俄(1547—1917)十月革命前 • 苏俄(1917—1922)十月革命后 • 苏联(1922—1991)
○ 为什么会出现课文图2-15和资料2中的现象,你认为这会产 生什么后果?
由于有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行为,引起农民的不满与 抵制;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
点评农业集体化
P33第二段 黑体字
积极——农业直接纳入国家全面管理之下,为苏联的
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重要保证。
消极——由于有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严重挫伤农
受重伤……” 材料2:
“国内战争致使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粮食、燃料和原 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
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
思考1: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怎样的形势?
A、政治军事上 : 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
B、经济上
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如何应对?
(4)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 (《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家建立。
开拓思维,合作探究
四、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开拓思维,合作探究
1922年 ,苏 维埃 社会 主义 共和 国联 盟(简 称苏 联)成 立 。 在国 民经 济初 步恢 复后 ,苏 联人 民开 始了 大规 模的 社 会 主 义建 设, 短短 几十 年间 ,苏 联成 为了 一个 强大 的社 会 主 义 国家 ,强 国之 梦终 于成 为现 实。 直到 现在 ,在 不少 俄 国 人 心中 ,这 仍然 是一 段令 他们 为之 骄傲 的历 史。 十 月 革命 一声 炮响 ,给 中国 送来 了马 克思 主义 。 十 月 革命 后, 世界 先后 建立 了20个社 会主 义国 家或 社会 主 义 联 盟: 欧洲(东 欧)8 个、 亚洲7 个、 非洲4个 , 拉丁 美洲 1个 。比 如: 匈牙 利、 罗马 尼亚 、波 兰、 德意 志民 主 共和 国 、 中国 、朝 鲜、 刚果 、古 巴… … 基于以 上描 述, 你是如 何认 识十 月革 命的?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秀教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3.通过介绍1936年苏联宪法和苏联模式的确立,探讨苏联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苏联模式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1939年苏联国歌歌词:您毫不留情地肃清了各种腐朽的敌人与卑鄙的奸贼。

您是人民的自豪与智慧的象征,人民的心脏和良知。

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与天才,构建了我们未来的公社。

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

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提问思考:“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分别是指什么事件?带来什么影响?(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1.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__新经济政策__。

内容包括:①农业上:以__征收粮食税__代替余粮征集制;②贸易上:允许使用__雇佣劳动力__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__自由买卖__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__自由贸易__;③工业上:允许本国和外国的__资本家__经营中小企业;④分配上:实行__按劳取酬__的工资制。

2.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__国情__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__积极性__,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__工农联盟__,促使国民经济__稳步发展__。

3.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__苏联__”。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__工业国__。

第10课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0课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0课斯⼤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课斯⼤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对应学⽣⽤书第20~21页)*⼀、⼯业化1.背景:1924年1⽉,列宁逝世,斯⼤林继续领导苏联⼈民进⾏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2.时间:从1926年开始,⽤了不到10年时间。

3.⽅针:优先发展重⼯业。

4.成就:苏联⼯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位、世界第⼆位,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社会主义⼯业强国。

5.影响(1)积极影响:为维护苏联的经济独⽴和国防安全奠定了经济基础。

*(2)消极影响:使国民经济⽐例失调,难以持续健康地发展。

⼆、农业集体化1.背景:1927年底,苏联发⽣粮⾷收购危机。

2.⽬的:把技术落后、经济分散的⼩农经济改造成采⽤先进技术和集体经营的社会主义⼤农业。

3.时间:从1929年中开始,到1932年底,农业集体化基本实现。

4.弊端:由于超越客观条件许可,违背⾃愿原则,强迫农民接受集体化,⽚⾯追求“⼤⽽公”,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产⽣了长期的消极后果。

三、五年计划1.形式: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的形式对国民经济实⾏严格的计划领导和管理。

2.时间: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五年计划。

3.作⽤:国民经济计划化针对早期资本主义经济的⽆政府状态⽽⾔,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4.弊端:苏联排斥市场调节,统得过死的国家计划管理体制,使企业缺乏应有的动⼒和活⼒,经济效率、效益低下,社会财富严重浪费。

四、肃反运动1.导⽕线:1934年的基洛夫被刺案件。

*2.时间:1934年底~1938年。

3.特点:肃反运动扩⼤化,制造了⼤量的冤假错案。

4.后果:⼲扰了经济的正常发展,更为严重的是进⼀步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强化了对斯⼤林的个⼈崇拜,影响了⼴⼤⼈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追求。

5.对斯⼤林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1)成就:⼯业⽣产和教育事业获得跨越式的发展,国防⼒量和国际地位空前提⾼,1936年制定宪法,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国家。

*【问题导学】1.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重⼤成就?答案:略。

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917年-1928年)
俄国革命胜利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开始推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实行土地国有化、工业国有化以及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逐渐摆脱了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

1921年,苏联推行了新经济政策(NEP),恢复了一定的市场经济,经济逐渐稳定,并开始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建设。

第二阶段:实现工业化和集体化(1928年-1953年)
1928年,斯大林提出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集体农业建设,这一策略使苏联在十年内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建起了一系列重要工业基础设施。

同时,农业经历了从私有化到集体
化的转变,农民土地集体化、机器农业和大规模用化肥等措施使得苏联农业从根本上得以
发展。

第三阶段:拓展国际影响力和振兴经济(1953年-1991年)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开始出现一系列内部矛盾和问题,但它仍然保持了其对全球事务
的强势影响力。

苏联经历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改革,其中包括勃列日涅夫时代(1964年-1982年)的短暂积极发展以及戈尔巴乔夫时代(1985年-1991年)的改革开放,然而苏联最终在1991年彻底解体。

第三章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第三章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经历了两年的准备、四年 的全盘集体化、四年的巩固大致经历的十年时间。 准备期:1928年12月以后进行了大量的宣传, 准备期 特别是党内展开了批判布哈林—李可夫右倾集团运 动。 全盘集体化时期:1929—1932年 全盘集体化时期 巩固时期:1933年1月,联共中央宣布:“把分 巩固时期 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 史任务已经完成。”
五、列宁逝世前后的党内斗争
(一)反对托洛茨基反对派的斗争 (二)反对新反对派的斗争 (三)反对托—季联盟的斗争
第五节、 斯大林模式” 第五节、“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一、新经济政策的终结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二次转折发生在斯大林时 期。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掌握了党政大权,大 约从1927年12月党的15大开始,他开始放弃新经济 政策又走上了直接过渡的道路,其具体做法是搞 “三化”:一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是农业全盘集 体化,三是阶级斗争扩大化。通过“三化”,斯大 林宣布在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
(二)“七月事件”后的政治形势 七月事件”
7月17日,资产阶级公开使用暴力对付上 街示威游行的50万士兵工人,造成50多人死 亡,打伤600多人的流血事件,表明革命的和 平发展已不可能,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复存 在,政权完全落入临时政府手中。 列宁及时调整了斗争策略,并制订了武 装起义的计划。
(三)十月武装起义
三、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一)1920年秋苏俄政治经济危机 年秋苏俄政治经济危机
1、对农民的超经济的强制使大部分农民失去了 经营土地的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 2、工业生产陷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 3、1921年2月28日,发生了彼得格勒门户的咯 朗施塔德兵变。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利弊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利弊

苏联模式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即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种新的实践经过人们总结,又上升为新的理论,即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具体国情条件下的特定产物,它在一定历史时期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对苏联社会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对世界许多国家起到了示范效应。

然而从长远和总体来看,这种模式有严重弊病,不适合于各国正常条件下的发展,而且长期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和体制创新,是一种不成功的社会主义模式。

我们必须从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我将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论述苏联模式的利与弊,即分析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初创、定型和失败三个阶段的特点及给其本国的历史带来的利与弊和苏联模式的建立给世界其他国家及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带来的利与弊。

(一)、纵向分析:一、初创阶段(列宁模式)分析: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后,20世纪首先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社会制度实践的代表人物是列宁。

他依据时代的变化和俄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而且不断调整自己的对策,使得革命成果——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维埃政权保存下来,并且走上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十月武装起义取得成功后,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并没有完整的先例可循,只能根据现实情况,摸索前进。

首先来分析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的利弊;列宁军事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军事共产主义政策所反映出来的直接过渡思想,在战时的非常措施,不仅保证了红军给养,而且建立了工农国家对国民经济全面的有力的领岛,打击了城乡资产阶级的反抗和生活制度。

军事共产主义作为俄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初模式,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是,它对后来苏联模式的形成及改革的历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军事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政策,一种体制,一种模式,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高度来进行分析,作为小农经济环境和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产物,它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1)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1)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1. 引言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在过渡时期中,通过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改造的规律和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回顾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探讨其对理论和实践的启示和指导。

2.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指导社会主义改造活动的准则和规范。

2.1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是消灭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这意味着要将生产资料从私人财产转变为整体社会所有,确保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得到建立和巩固。

2.2 巩固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工人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和基本阶级,应当始终保持领导地位。

通过组织工人阶级参与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活动,巩固工人阶级在国家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2.3 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改造需要建立一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经济制度。

这包括国家对主要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以及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控和规划。

通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社会利益最大化。

3.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3.1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造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中国在农村地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通过实行农村土地的半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土地的公有制,解决了农村土地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中国进行了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实行了国家对工商业的所有制和控制,实现了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最后,中国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农业合作化,中国农民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农业生产得到了提高,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

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大题课课练:(1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大题课课练:(1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背叛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37年苏俄(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表:19131928 1932 1937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4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单位:亿元):1952年1956年 1957年 工业总产值 343.3 703.6 783.9农业总产值483.9 582.9 604.0工农业总产值827.2 1 286.5 1 387.91.材料一数据变化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8—1937年变化的原因有哪些?2.材料二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经济呈现怎样的趋势?试从经济方面分析原因。

3.结合材料一分析,30年代的苏联在经济结构上存在什么问题?新时期,中国为解决经济体制弊端采取了什么措施?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程教学设计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名师教案一、课标内容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二、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史料讲解、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2.学习目标: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识记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时间、两个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等基本史实。

目标2:阅读教材,列举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适合国情的,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重点)目标3:阅读教材及材料,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分析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及弊端,认识苏联在短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重点)目标4:阅读教材,了解苏联农业集体化及斯大林模式的相关情况及其影响与弊端,认识到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

(难点)三、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为了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情况下,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项政策在当时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减产,饥荒流行。

这时的苏俄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改变这种状况呢?2.讲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2)自主学习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识记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时间、两个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等基本史实。

(3)合作探究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填写下列表格,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学生阅读教材和填写。

教师出示答案。

战时共产主义在政策新经济政策衣业..•.•:字行桑粮收集制••.1...1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允许使••A.1J zj**1H-*J用雇佣万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汇总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汇总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汇总一、新经济政策1、时间:1921—1925年2、背景(1)苏俄国内战争结束,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2)列宁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3、目的: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工农联盟4、内容(1)农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2)商业: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3)工业: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4)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5、作用: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6、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7、启示:政策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二、苏联建立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最初由4个加盟共和国组成,后发展到15个,1991年苏联解体。

2、苏联名称的更替:16世纪中期——1917年:沙俄▲1917年——1922年:苏俄▲1922年——1991年:苏联▲1991年——至今:俄罗斯三、苏联的工业化1、背景:(1) 1922年低,苏联成立;(2)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提出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2、开始:1926年起,苏联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3、措施:五年计划: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4、成果:苏联的工业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5、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6、评价: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特征)(1)一方面,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2)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四、农业集体化1、目的:解决粮食问题。

2、时间: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3、措施:(1)开展消灭富农运动。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列宁逝世 1924年1月21日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同学们看书,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①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于何时? ②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方针是什么?
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
“十四大”,标志着苏联有计划、 大规模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 的开始。
பைடு நூலகம்
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国际环境
原 因 原 苏联国内的政治体制 后果因:个人崇拜更加盛行、高度集中 的经济政治体制愈发僵化,严重妨碍 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1.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 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与资本主义国 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 有这些不同? 2.试结合史实,评价苏联的经济政 治体制,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3.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个人崇拜产生的根源及其危害是什么?
除斯大林个人的原因外,小生产经济和农 民意识是产生个人崇拜现象的根源。而斯 大林最高领袖地位的牢固确立、苏联社会 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斯大林的威望空前 提高等因素,客观上促成了个人崇拜的盛 行。其危害是严重破坏了党的民主与法制 的建设,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得不到纠正, 对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1935年 -1938年间的大清洗运动是其突出的表现。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中存在不少问题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 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 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 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 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 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结合这则材料,请同学们思考: 在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过程中,为什么 会出现这种现象?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与成就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与成就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与成就引言:20世纪初,苏联在经历了历史上最血腥的革命之一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建设。

本文旨在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与成就,分析其带来的变革和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一部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始于1917年十月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统治。

在列宁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赢得了政权,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许多尝试和挫折,但始终坚持着为人民谋幸福的理念。

第二部分:工业化与计划经济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境。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苏联采取了工业化的道路。

通过一系列的计划和措施,苏联成功地建立起了庞大的重工业体系。

这一战略使苏联的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国内贫富差距的减少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同时,苏联还实行了计划经济的体制,以国家计划为导向,统筹安排资源和生产。

这一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家和人民的长期发展能力,使苏联走上了以工业为重点的现代化之路。

第三部分:农业集体化与粮食安全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是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为了摆脱农业领域的落后和农民的贫困状况,苏联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将农民组织起来,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一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增加了农业产量,确保了粮食安全,为国家的工业化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尽管集体化运动也遭遇了一些阻力和困惑,但无疑为苏联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四部分:教育与科技实力的崛起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教育和科技领域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苏联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普及了义务教育并提高了教育质量。

这使得苏联培养出了许多卓越的科学家、工程师和艺术家,为国家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

苏联还成立了许多研究机构和实验室,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例如,苏联在航天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飞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太空探索的国家之一。

苏维埃工业读书笔记

苏维埃工业读书笔记

苏维埃工业读书笔记《苏维埃工业》是一本讲述苏联工业化进程的书。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苏联历史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苏联工业化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为我们了解苏联历史和工业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苏联工业化的背景。

在 20 世纪初期,俄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1917 年俄国革命爆发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一化三改”的战略,即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以及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社会主义改造。

工业化成为实现这一战略的关键。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苏联工业化的原因。

作者指出,苏联工业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工业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苏联面临着来自西方列强的巨大压力,工业化是提高国家实力、保卫国家安全的必要手段。

其次,工业化是实现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条件。

农业集体化是苏联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化是实现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手段。

最后,工业化也是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必要条件。

在当时的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非常低下,工业化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必要手段。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苏联工业化的过程。

在苏联工业化的过程中,作者重点介绍了两个时期的工业化建设。

第一个时期是1926-1932 年的“一五”计划时期,这一时期的工业化建设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

第二个时期是 1933-1937 年的“二五”计划时期,这一时期的工业化建设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和农业领域。

通过这两个时期的工业化建设,苏联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苏联工业化的影响。

作者指出,苏联工业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苏联工业化的成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其次,苏联工业化的成功也为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最后,苏联工业化的失败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通过对《苏维埃工业》一书的阅读,我对苏联工业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中化。

详见下文。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废除封建所有制和资本主义所有制,实现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技术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苏联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

这一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1.苏维埃政权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时期包括从1917年11月开始到1918年夏。

苏维埃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为了粉碎敌人的猖狂进攻,保卫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府被迫采取一系列特殊的经济政策,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种政策措施,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由于战争破坏所造成的后果,使生产大幅度下降。

战争结束后在农民和工人中产生了不满情绪。

1921年春苏维埃国家遭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于是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3.实行新经济政策和恢复国民经济时期这一时期包括从1921年春到1925年底。

新经济政策是苏维埃国家采取的逐步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

由于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苏联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与发展。

到1926年超过战前水平。

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4.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时期这一时期包括从1926年至1937年。

在国民经济恢复以后,苏联着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实行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国家工业化:1926年,苏联开始实行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它要求用自己生产的现代化的机器设备改造整个国民经济,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强大的国防。

苏联的经济建设事业,是根据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提出的政治经济总任务有计划地进行的。

自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行发展社会经济的五年计划。

1928~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基本任务是在苏联建立强大的重工业,以便在社会主义基础上改组整个国民经济。

1933~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完成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苏联人民经过艰苦的努力,两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都胜利完成了。

由于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工业和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工业国变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国。

农业集体化:在20年代的苏联农业中已有少量的合作社组织,但苏联农业集体化主要是通过1929年下半年开始的全盘集体化运动实现的。

在全盘集体化运动中整村、整乡、整区的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农业劳动组合),消灭了富农阶级。

到1934年基本上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集体化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农业制度的确立,消灭了苏联最后一个剥削阶级──富农阶级,推动了农业技术改造,改善了农民的劳动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集体化农业为工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粮食、原料、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保证了工业化的迅速实现。

另一方面,工业为农业供应日益增多的机器、拖拉机、汽车和其他生产资料。

社会主义工业和农业建立起新的结合,工农联盟在新的基础上得到加强。

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建立,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成为能够供给本国经济和国防所必需的技术装备的经济独立的国家。

1937年苏联工
业总产值达到美国的32.7%,超过了德国、英国和法国。

按工业生产量说,苏联从革命前占世界第5位跃居到世界第2位。

不少工业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但是按人口平均计算,仍落后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在资本主义包围的国际环境下,经过20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到1937年完成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任务,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5.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准备卫国战争时期从1938年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被战争所中断。

尽管如此,在战前苏联经济还是得到进一步发展。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