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优选3篇)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歌描绘了边疆戍卒的艰苦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和和平的思考。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但对于这首诗歌的意境和深层含义可能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歌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和探究,对于新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但是,由于古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理解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深层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讲解演示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边疆戍卒的艰苦生活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诗歌的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深层含义。

4.讲解演示:教师对诗歌进行讲解,解释生僻词语和表达方式。

5.实践演练: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拓展: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诗歌的题目《出塞》、诗人王昌龄的名字、诗歌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第1篇】《出塞》说课稿一、说教材《出塞》是国家统编教材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诗人盼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度安定的忧国忧民之情。

王昌龄著有《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二、说教学目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除了对字词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课文的理解及学习方法的掌握,为此,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塞、秦、征、还”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结合注释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增加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品味语言美,感悟意境美。

因此,我让学生们通过诵读、想象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丰富的情感,这就是我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第一、二句的时间、空间跨度有点大,而且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

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理解这一点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1)引入法:成功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必要条件。

刚开始通过对两幅图片的观看,引入到本节课的内容上。

(2)讲授法:诗中涉及到一个新的修辞手法—互文。

我通过对互文概念的解释及举例来使学生理解这一新的修辞手法。

(3)提问法: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旧知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4)想象法:理解诗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发学生的想象。

通过想象帮助学生更本质、更内源、更切身地感知诗歌的意境。

(5)教具使用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制作了精美的古诗配画,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使得学生的情感受到古诗的熏陶。

五、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欣赏图片,引出课文。

第二环节:朗读古诗,理解诗句。

这其中包括对字词的读音,诗句节奏的划分,作者、题目的介绍及诗句的理解等。

第三环节: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21《出塞》的说课稿(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21《出塞》的说课稿(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21《出塞》的说课稿(部编版)一、说教材《出塞》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本诗由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战争,使人民能够过上安定生活的良好愿望。

这首古诗意境深远,情感深沉,是对学生进行古文教育,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的优秀材料。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塞风景图片或者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边塞风光和诗人的情感。

然后,教师介绍诗人王昌龄和古诗《出塞》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首先,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倾听。

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接着,指名学生朗读古诗,师生共同评价。

最后,学生齐读古诗。

3.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1)自主学习: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

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诗意,互相答疑解惑。

(2)全班交流:每个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诗意,其他小组补充或质疑。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引导并板书诗意。

(3)感悟诗情: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和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通过朗读、想象、对比等方法深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良将的渴望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战争的残酷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从而深入理解这句诗所表达的情感。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第【1】篇〗部编版语文《出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自学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2.通过诵读诗句、品悟字词,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当时朝廷、将领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

3.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感知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古诗词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想象画面,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里。

读诗,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还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同学习第21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穿越到唐朝的大漠边关,感知诗人王昌龄的赤子情怀。

(板书诗题和诗人)。

二、解诗题,知诗人。

(检查预习)1.解诗题齐读诗题,读准“塞”的音,说说“塞”和“出塞”的意思。

师随机补充“边塞”的重要性。

2.了解诗人和历史背景。

(1)PPT出示王昌龄简介,指名读。

(2)学生分享搜集的关于诗人和本诗背景的不同资料,师随机对学生予以肯定。

三、诵诗句,明诗意。

诵诗句(PPT出示全诗)(1)读正确、流利,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反馈读,引导学生结合字音、流畅度评价。

(注意“教”读第一声。

可补充原因——唐诗平仄规律;《古代汉语字典》解释)学习“秦”字,齐读全诗。

(2)读出节奏有韵味。

指名读出节奏,评价。

(告知七言绝句的节奏通常为前四后三,也可按词读。

)自由练读。

师生合作读。

(3)展示读。

师:谁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指2-3名学生读,师相机评价。

(4)总结初读古诗的要求:首先我们要读正确、流利,有节奏,就是我们说的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2.结合注释,明白诗句大意。

师:放声朗读便于记诵,低声吟咏利于思悟。

请同学们轻声读诗句,参照文下注释,说说意思,不懂之处同桌一起探讨。

(1)学生自学诗句,同桌探讨,师巡视了解疑问之处。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出塞》教案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教学构想】课前预热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

(板书:明月)突出李白可能是在什么状况下思念家乡。

自己在外想家一般怎么办?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同学们课前已经自学了这首诗,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地方,在这里不妨提出来,我们大家交流交流。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

(板书:边关)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下面我们来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征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⑴读一读。

⑵想一想。

这两句诗讲了什么呢?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⑶说一说。

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⑷学一学。

我们刚才总结了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有一首描写征人具体生活的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⑸叹一叹。

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心中可能会作何感叹?(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⑹诵一诵: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出塞》教学目标:1、熟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与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3、体会诗中对戍边战士的同情以及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4、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对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并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味诗情,激发学生对于唐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初探边塞,破诗题一、视频导入,引发感知。

1、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请你们认真的观看,看看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

(播放视频)2、指名谈感受。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总而言之,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

3、同学们都说出了我的心声。

是啊,战争是残酷的。

我们中国历史悠久,然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民族也饱受了战乱之苦。

许多爱国的将士,为了保家卫国,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万里,守卫边疆,抵御外敌,谱写了一首首气壮山河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来自于唐朝诗人王昌龄——《出塞》。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生跟着书空“塞”)二、出示诗题,了解背景。

谁知道这个“塞”字是什么意思呢?师介绍: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北即是边塞。

那么出塞是什么意思?师:字面:出使边塞、出边塞。

“出塞”也是乐府旧题,唐代诗人常用这个题目来描写边塞的所见所闻。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何为边塞诗,目的在于,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对于边塞诗的感知上来,为下一环节学习古诗作好铺垫。

】板块二:熟读古诗,解诗意一、导语:诗中到底写到了怎样的内容,又饱含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的读一读《出塞》。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

2、结合注释,边读边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二、学生自由读古诗。

师根据学生的朗读适时评价。

三、指名读古诗,正音纠字。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诗人爱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提问引入,谈话激趣:1、提问:“唐朝”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朝代,能用简明的词语进行概括吗?(繁荣昌盛、富足、强大……)2、同学们知道吗,在这繁华昌盛的背后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背井离乡,别妻离子,常年戍守在大漠边关,抵御外族的入侵。

在人才济济的唐代诗人中,也有这样一些诗人,他们不留念都市的繁华与喧嚣,而把目光投向了荒凉的大漠和驻守边关的将士们。

这些诗人以边塞生活为创作题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这就是我们今天将学习的——边塞诗。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轻读《出塞》《凉洲曲》这两首诗歌,注意把每个字音读准确,并想想它们有哪些共同之处。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相机正音。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1)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且诗人都姓王。

(2)都是边塞诗。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出塞》。

1、过渡:两首诗歌虽然类型相同,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

让我们先来看看《出塞》这首诗。

2、同学们自己细致地读读诗文,联系注释,想想这首诗歌的大意。

想好了,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议一议,说一说。

3、指名说说诗文的大意,疏通诗意后追问:(1)作者一开篇就抓住了“明月”和“边关”这两样事物进行描写。

但老师却有一丝疑惑,诗人为什么要在“明月”和“边关”这两样事物前加上时间限定词“秦”和“汉”呢?我斗胆改一改,改成“一道明月照边关”,行吗?(不行,“秦”和“汉”两个时间限定词,说明边关的战事已延续多年,使诗歌显得雄浑苍茫,韵味悠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积累、传承古文化。

2、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诗词的内容。

3、在诵读基础上体会讲坛的意境,体验作者的感情。

4、运用课本插图引导学生根据诗意展开联想与想象作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程设计一、古诗引路,揭示课题1、引导背诵宋代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并指名说说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师吟唱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并介绍诗的大意。

3、出示王昌龄又一诗篇《出塞》,并简要交代诗的历史背景。

(秦→汉→唐)二、诵读诗句,了解内容1、教师范读(放录音),学生标出节奏。

2、指导学生按节奏自由读诗。

3、师生齐读,男生女生轮流读,指名读,指名式背诵。

4、同桌合作,诗句、注释,插图三合一体会诗意。

5、请学生说说读书收获,交流诗之大意。

三、品读诗句,体验感情1、教师领导填补式读诗句。

2、学生有感情地边齐诵诗篇,边思考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3、引导学生品味“未还”、“在”与“度”的用词之精妙。

4、引导学生总结诗人抒发的感情。

四、赏读想象,依诗作画1、学生边读诗句,边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2、交流所画景物词:明月、关塞、飞将、胡马、阻山3、激发想象,指名依文、物作画,或用图文说明。

明月胡马阴山三唐关塞飞将【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诗人爱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提问引入,谈话激趣:1、提问:“唐朝”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朝代,能用简明的词语进行概括吗?(繁荣昌盛、富足、强大……)2、同学们知道吗,在这繁华昌盛的背后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背井离乡,别妻离子,常年戍守在大漠边关,抵御外族的入侵。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读出诗的味道。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境。

教学方法:1、想象法2、以诗解诗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边塞诗资料。

教时:一课时教程:一、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1、简介边塞诗,引出课题《出塞》2、齐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边塞)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用一句话说一说、用一句古诗呢?(学生想象,感知边塞的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生死惨烈)5、引出《出塞》诗句,齐读。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纠正读音:教应读一声。

《古代汉语字典》中教的意思是让、使,不让胡马度阴山,这里应读jiāo。

按韵律的时候,也应该读教。

唐人写诗通常要遵循平仄的规律,这个字读仄,跟我读,再读。

2、古人吟诵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当仄声,读的短一些。

学生试读。

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还要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前面每两个字停顿以下,谁来试一试?4、师范读。

5、师做手势,学生读。

6、学生读,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三、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1、再把诗读两遍,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

(学生自学,默读,思考诗的大意。

)2、展开想象,读出情感。

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完这首诗,你的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在荒凉的边关,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

)(2)对于“秦”和“汉”,你了解多少?(2)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让你想到了什么?(说明边塞上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许多朝代,从未停止。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深入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能深入理解是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教学准备1、师生共同查找有关诗人、时代背景、其他描写战争诗的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诗文。

3、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体会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跟战争有关的边塞诗《出塞》。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复习方法,交流资料1、复习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有一个把古诗学好学透的方法,谁来说一说是什么内容?(生叙述)。

2、交流资料:(1)介绍作者。

(2)明确背景。

(三)讨论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诗,整体感悟。

2、运用学法,小组探究。

3、分句汇报,品味诗句。

A、汇报前两句(1)说清诗意,体会诗情。

思考:为什么要提到秦汉时的明月和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带给你什么感觉?(2)反复吟咏,熟读成诵,升华诗情。

(3)拿出摘录笔记,记录诗句,养成积累的习惯。

(4)联系课外,链接知识。

B、汇报后两句(1)汇报方法同上:读、背、摘录、板书。

(2)看教材“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了解诗中引用的典故“龙城飞将”。

二、(一)凭借情境,升华诗情。

(出示课件)让我们再看全诗,大声诵读一边,再来体会作者之情。

(二)回味诵读,深入品味。

(再出示课件)学生诵读,练背。

三、(一)解决书后练习题,对比本课两首描写战争的古诗各自的感情基调。

(二)再看“我的视角”,解决冬冬的问题,理解多数古人选择战争题材写诗的原因。

四、日积月累,课外延伸。

收集王昌龄其他描写战争的古诗,还可以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古诗。

《出塞》 说课稿

《出塞》 说课稿

《出塞》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出塞》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首边塞诗。

这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这首诗被选入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和理解能力,但对于边塞诗这一题材可能相对陌生。

他们能够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但对于诗歌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文化内涵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事物,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想象画面、小组讨论等方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国家安定的渴望和对戍边战士的同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对国家安定的渴望和对戍边战士的同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教学方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想象法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交流中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4、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推荐2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推荐2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推荐2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第【1】篇〗一、知诗人解诗题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诗。

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简介诗人王昌龄。

我们今天来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2、解诗题:读诗题《出塞》。

“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

意思是出征到塞外。

)3、奠定感情基调:你想到边塞看看吗?播放课件欣赏图片。

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用一个词,一句话,一句古诗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

(新课标明确指出,古诗教学要求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出塞”这个题目本身就含有丰富的意象,课一开始,我便在学生理解“塞”的意思之后,引导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一句古诗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从而感知边塞环境恶劣,战事的频繁。

二、读古诗明诗意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把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检察预习情况。

①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大家跟读。

学习“秦”字(板书)。

②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

3、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指名读,齐读,师范读。

)古诗讲究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作为小学教材中的必读课文,更以其优美的节律与独特的意境著称,是小学生阅读、赏析的典范。

因此,我教这首诗的第一步骤,便是引领学生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教给学生简单的平仄规律,在老师的范读、老师做手势学生读、学生读、这样有层次的读中,指导学生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先声夺人。

4、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过渡:读的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

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5、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6、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第【1】篇〗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出塞》诗,并默写《出塞》诗;2.通过反复对诗歌进行欣赏,感受诗歌的文化内涵和经典的无穷魅力,增强对诗歌的欣赏能力;3.通过对诗歌的学习鉴赏,感受当时戍边将士的苦难生活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培养辩证的历史态度,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学习重点:目标2课前准备:课件制作(或诗歌卡片)学习过程:一、赏“月”1.谈话:自古以来,喝酒的人喜欢借酒浇愁,而作诗的人喜欢“借月抒情”。

看以下这几句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 杜甫《月夜忆舍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独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谈话:以上的诗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诗中都描写了月亮。

现代的诗人们也喜欢在诗歌中描写月亮,而且还谱了曲,唱成了歌。

著名歌星胡彦斌唱过一首歌叫《秦时明月》,其中有这样几句歌词——(出示歌词:“望明月心悲凉千古恨轮回尝”)。

引导学生想象歌词中的意境,并有感情朗读这句歌词。

二、读诗1.谈话:今天我们来赏另外一轮明月,那就是刚才提到的曾被贬官到贵州隆里的王昌龄笔下的明月。

请把书翻到49页,读一读王昌龄的《出塞》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了、清爽了为止。

2.朗读:①指明读,并正音;②师生合作朗读(先由生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师读每句诗的后三个字,然后调换顺序再合作读);③生齐读,强调要读准节奏,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

提问: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让学生将他们想到的词语写在课文旁边)3.初次感悟诗歌内容①引导学生领悟“秦时”与“汉时”加在“月”和“关”前之后创造出的时空交织的广阔的想象空间。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说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读课题“出塞”。

你为什么读sai,诗题中“塞”是什么意思?(边塞、关塞)从诗题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争的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提到边塞,你想到了什么?(大漠、烽烟、黄沙、荒草……)可见边塞自然环境恶劣,怪不得王维写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昌龄写过“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这样的诗句。

(将士、血战、兵戈……)战争是惨烈的,王昌龄曾写过“黄尘足古今,白骨乱蓬蒿”;王翰也曾写过“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

二、新授1、学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是怎样描写边塞生活的?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中“人”指的是――?(戍边的征人)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边塞远,离家时间长)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条件艰苦,战争残酷,离家的征人只有什么相伴?让我们从上一句诗中找答案。

(明月,边关)那“秦时明月汉时关”你怎样理解呢?学生回答。

为了理解这句诗,让我们先看一段资料: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在此常常入侵中原。

看来诗人想告诉我们的是: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一批又一批的征人依旧是万里长征久未还。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公开课教案第【1】篇〗学习目标:1.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中的感情。

2.学习阅读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3.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习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感情。

学习难点:“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的写法。

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搜集边塞诗,并朗读;搜集中国现代国防知识。

2.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一.古诗接力。

我们已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古诗接力,怎么样?每一个小组一个同学先背诵,第二小组任意一位同学紧跟上,接不上算输。

二.导入新课,交流学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出塞》,(出示视频范读)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它?三.按学生的意见,先交流预习中所思所疑。

1.指名一学生读这首古诗,注意读音。

2.自由读诗,小组中交流自己在预习中理解的内容,向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果小组中无法解决,便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也参与其中,捕捉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深入进行研究。

3.交流中解决诗中重要的问题,如:飞将,匈奴人为什么称李广为“飞将军”?“但使”是什么意思?4.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

“秦时明月汉时关”猜测:作者是想说:1.在边塞看到了秦代的明月,汉代的边关。

2.在边塞看到了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

3.在这边塞上,明月还是那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那秦汉时的边关。

四.在小组中边起来说说诗意,集体交流。

五.进一步朗读、理解。

1.读诗,怎样朗读才能更好地体现感情?2.再读后,你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收获?3.思考:(选择自己能解决的难度系数)一星级:从“万里长征人未还”感受到作者怎机关报感情?二星级:你从“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看出作者还想说什么?三星级:“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作者的一种愿望,因为:又是作者的一种感慨,因为:六:背诵古诗。

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出塞》说课稿

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出塞》说课稿

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出塞》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出塞》是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和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边塞诗和唐代诗人的背景知识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边塞生活和唐代的历史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理解诗的基本意思,了解边塞生活和唐代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分析诗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中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和平的渴望,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理解诗的基本意思,了解边塞生活和唐代的历史背景。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分析诗的意象和表达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问答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的意境和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边塞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边塞生活的兴趣,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2.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唐代的历史背景和边塞生活的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

3.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注意读音和停顿,理解诗的基本意思。

4.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描绘手法,理解诗人的表达意图。

5.情感理解:通过讨论和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感受诗中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和平的渴望。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练习和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21《出塞》说课稿(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21《出塞》说课稿(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21《出塞》说课稿(部编版)一、引言本文将探讨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首重要古诗——《出塞》。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精炼的文字,成为了小学语文课程中的经典篇目。

通过对本诗的深入解读,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其背景、主题和诗意,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背景介绍《出塞》是一首描绘古代边塞景象的古诗,作者王昌龄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描绘,表现了边疆战士的威武形象和坚定的保卫国家的决心。

全诗气势恢宏,意境深远,是唐代边塞诗中的佳作。

三、教学目标1.理解《出塞》的诗意和深层的象征意义。

2.感受作者王昌龄的文学才华和艺术表现力。

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4.激发学生的文学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a. 解释诗中出现的生词和难懂的句子。

b. 分析诗中描绘的边塞景象和战士形象。

c. 探讨诗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2.教学方法:a. 通过多媒体展示边塞风景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b.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意的理解和感受。

c. 通过朗诵、音乐等手段,让学生深入体验诗歌的艺术魅力。

五、教学过程与评价1.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对古代边塞的了解情况,激发学习兴趣。

b. 学习生词:讲解诗中出现的生词和难懂的句子,扫清阅读障碍。

c. 分析诗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边塞风景的图片和视频,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诗的背景、主题和诗意。

d.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意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e. 朗诵与音乐体验:通过朗诵、音乐等手段,让学生深入体验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效果评价:a. 对学生进行口头提问,了解他们对诗的理解情况。

b. 让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对诗的感悟和理解。

c.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塞》的景象和主题,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第【1】篇〗教学设计[说教学目标]1.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自学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2.通过诵读诗句、品悟字词,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当时朝廷、将领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

3.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感知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古诗词文化的热爱之情。

[说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想象画面,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里。

读诗,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还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同学习第21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穿越到唐朝的大漠边关,感知诗人王昌龄的赤子情怀。

(板书诗题和诗人)。

二、解诗题,知诗人。

(检查预习)1.解诗题齐读诗题,读准“塞”的音,说说“塞”和“出塞”的意思。

师随机补充“边塞”的重要性。

2.了解诗人和历史背景。

(1)PPT出示王昌龄简介,指名读。

(2)学生分享搜集的关于诗人和本诗背景的不同资料,师随机对学生予以肯定。

三、诵诗句,明诗意。

诵诗句(PPT出示全诗)(1)读正确、流利,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反馈读,引导学生结合字音、流畅度评价。

(注意“教”读第一声。

可补充原因——唐诗平仄规律;《古代汉语字典》解释)学习“秦”字,齐读全诗。

(2)读出节奏有韵味。

指名读出节奏,评价。

(告知七言绝句的节奏通常为前四后三,也可按词读。

)自由练读。

师生合作读。

(3)展示读。

师:谁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指2-3名学生读,师相机评价。

(4)总结初读古诗的要求:首先我们要读正确、流利,有节奏,就是我们说的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2.结合注释,明白诗句大意。

师:放声朗读便于记诵,低声吟咏利于思悟。

请同学们轻声读诗句,参照文下注释,说说意思,不懂之处同桌一起探讨。

(1)学生自学诗句,同桌探讨,师巡视了解疑问之处。

(2)出示全诗,指名说读懂了哪些诗句意思(不求统一,大致符合意思即可),还有哪些疑问。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说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谁来背诵?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

(出示该诗,并配边塞图片)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师:是啊,边塞,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1、出示整首诗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

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师:读的字正腔圆,请坐。

(读的真不错,读出了节奏……)师: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

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

(生齐读)3、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预设:明月,边关,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师:这是怎样的边关?(荒凉,冷清,孤独,寂寞)4、师: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请看:(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师: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诗人白居易这样写明月——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大家一定能够发现,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思念家乡,思念亲人)5、师: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

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不能)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

(生齐读)师: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经历了多少年?(八百多年,将近一千年)Ppt出示秦朝——————汉朝——————唐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公元618年6、师:将近一千年过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时光穿越千年,不变的是什么?(明月,边关)在遥远的边塞,还有什么没变?(引导说出,还有战争没变)这就是边塞的战争,出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唐)王昌龄《塞下曲》)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师:你读懂了什么?(战争的残酷,守关将士的痛苦)师: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他们离家万里,长途跋涉来到边关,有多少人回去了?(指名说,引出“人未还”)师:一个人未还,包含了多少无奈和心酸。

人未还,人为什么没有回来?(引导学生说出,战死沙场,终老边关)师:守卫边关的将士面对明月,年对边关,面对着长年残酷的战争和恶劣的环境,他们怎能不怀念故乡,怎能不思念亲人。

我们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7、师:面对着这一轮明月,守关将士的亲人又在做什么呢?(出示:白发苍苍的父母,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勤劳善良的妻子,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天真无邪的孩子,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师指名说)师:用上诗句说一说,可以改一改诗句。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白发苍苍的老父亲,(引导学生说出)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儿未还)〖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第【2】篇〗说教学目标: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说教学难点: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说教学准备:课件资料说教学方法: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课时:一课前游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古诗多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

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

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

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

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今存诗近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个别字意指导.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出示资料: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战事频繁终老边塞——战死沙场放古代战争的视频,学生观看,谈感受.师:是啊,”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回和永远不能回家啊.指导读这两句诗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无数生命的死去,作者感叹生命的卑微……读——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失去亲人的悲痛,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奈……读指导读想一想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征人们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同在一轮明月照耀下的征人的亲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呢?①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②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③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教师激情引读: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每个征人盼回家,每个征人的亲人盼征人回家.诗人写出这样的诗句该有何等的悲天悯民的情怀啊.板书:思亲盼归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曹松《已亥岁二首》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n ——北朝民歌《木兰辞》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的不朽佳句,我们也写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写话。

指名读读自己写的话.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学生读诗。

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塞下曲卢纶林暗草尺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学生汇报,教师引读。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整体读全诗。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