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内镇痛在难治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完整版)
1、鞘内药物输注治疗癌性疼痛(王昆)范本.ppt

最新.
13
相对排除标准
• 消瘦患者正在进行抗凝治疗 • 骨骺未融合的儿童 • 可能隐性的感染 • 恢复期的吸毒成溅瘾者 • 对阿片类药物没有反应(可考虑其他药物) • 缺少社会或者家人支持 • 社会经济学的问题 • 缺少医疗护理
最新.
14
鞘内药物输注治疗的优势
• 用量小,相当于口服剂量1/300,副作用少 而轻微 ORAL : Parenteral : Epidural : Intrathecal 口服 : 胃肠外 : 硬膜外 : 鞘内 300 : 100 : 10 : 1
需要改变癌痛治疗理念
• 癌痛需要分段管理和治疗: – 易于控制疼痛-肿瘤科医生承担; – 难治性癌痛-疼痛专科医生协同
• 有效治疗的方法包括多学科交叉,多模式相结合: – 多种类镇痛药物联合 – 镇痛药物与疼痛介入治疗技术联合 – 抗肿瘤治疗与镇痛联合 – 镇痛治疗与心理治疗联合
最新.
4
对于顽固性癌痛的有效治疗
单剂的鞘内给药是最常用的方法, 特别是对于癌痛病人
最新.
10
心理评估和辅导
• 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效较差的危险因素 包括:较严重的精神病理疾病、情感障碍、 自我伤害倾向、痴呆、焦虑、担心灾变、 高度痛苦、药物成瘾和睡眠障碍
• 帮助患者和家属制定合理的治疗目标 • 改善患者对植入体内泵的心理障碍
最新.
( p < 0.001 ) • 口服阿片摄入: 588mg/day口服吗啡当量每天
294mg/day ( p < 0.001 )
最新.
17
鞘内注射阿片类药物: 癌症相关疼痛
• 疼痛控制 >略好 • 毒性分数 >明显下降 • 生活质量(病人及家庭) >明显好 • 生存 >明显好
鞘内镇痛在难治性疼痛治疗中应用护理课件

难治性疼痛是指通过常规治疗手段无法有效缓解的慢性疼痛,通常包括神经性疼痛、癌 痛等。
详细描述
难治性疼痛的定义是指那些通过常规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手段无法得到 有效缓解的慢性疼痛。这种疼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神经损伤、炎症、癌症等。 根据不同的病因和机制,难治性疼痛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神经性疼痛、癌痛、骨关节
疼痛等。
难治性疼痛的治疗方法
总结词
难治性疼痛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神 经调节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详细描述
药物治疗是难治性疼痛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包括非甾 体消炎药、阿片类药物、抗抑郁药、抗癫痫药等。但药 物治疗往往存在副作用和成瘾性,且长期使用效果会逐 渐减弱。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电刺激等,可以缓 解疼痛和肌肉紧张。神经调节治疗是通过刺激或抑制神 经来减轻或消除疼痛,如脊髓刺激、深部脑刺激等。对 于严重的难治性疼痛,手术治疗也是一种选择,如神经 切断术、关节置换术等。
鞘内镇痛通过直接将药物输送到脊髓 蛛网膜下腔,作用于疼痛信号的传输 通路,达到快速、有效的镇痛效果。
与传统的口服药物和注射给药方式相 比,鞘内镇痛能够更好地控制药物剂 量和释放速度,提高治疗效果。
鞘内镇痛具有用药量小、副作用少、 镇痛效果显著等优点。
02
CATALOGUE
难治性疼痛治疗现状
难治性疼痛的定义与分类
鞘内镇痛的副作用与处理
01
02
03
感染
鞘内镇痛装置植入后可能 出现感染,需及时使用抗 生素进行治疗。
疼痛加剧
部分患者在装置植入初期 可能会出现疼痛加剧的现 象,可适当调整药物剂量 或更换药物种类。
神经损伤
手术过程中可能损伤神经 ,导致相应部位的感觉异 常或运动障碍,需及时就 医处理。
吗啡与氢吗啡酮(HM)治疗难治性癌痛患者的效果比较

•128 •
第2 期
郑留柱:吗啡与氢吗啡酮(H M )治疗难治性癌痛患者的效果比较
第34卷
表 2 两 组 镇 静 Ramsay评 分 比 较 U ,% )
组别
n
观察组 43
对 照组 43
0~1分 1 (2 .4 ) 4 (9 .3 )
2~4分 2 9 (6 7 .4 ) 1 8 (4 1 .9 )
与不良反应。结 果 :观 察 组 镇 痛 治 疗 的 总 有 效 率 7 9 . 1 % , 高 于 对 照 组 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尸<0.05);镇静效果优于对照组,生活质 量 K P S 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32.6%与对照 组 37.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 论 :采用鞘内药物灌注系统给药,H M
组别
n
观 察组 43 对 照组 43
t
P
治疗前 45.1±8.3 4 5 .4 ± 9 .4
0.1569 >0.05
治疗后
t
P
65.2±15.8 7.3851 <0.01
58.4±11.3 5.7996 <0.01
2.2955
<0.05
2 . 4 药物不良反应 观 察 组 不 良 反 应 发 生 率 32.6%,对照组不良反
纳人标准:符合难治性癌痛诊断标准及治疗指 南 [4]中的相关标准;人院后连续服药3 d 后 ,疼痛无 明显缓解;同 意 I D D S 给药方式;患者本人及家属知 情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生命体征不平 稳;伴随有多器官严重衰竭;对本研究药物过敏。 1 . 2 方法
疼痛管理实践指南

疼痛管理实践指南1. 引言疼痛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效管理疼痛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疼痛管理的实践指导,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疼痛,提高疼痛管理的效果。
2. 疼痛的评估与分类2.1 疼痛的评估疼痛评估是疼痛管理的基础,应采用客观、主观和动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 主观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数字评分法(NRS)等方法,让患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对疼痛程度进行评分。
- 客观评估:通过观察患者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评估疼痛程度。
- 动态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疼痛的变化,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2.2 疼痛的分类根据疼痛持续时间、性质等特点,将疼痛分为急性疼痛、慢性疼痛和癌性疼痛等,以便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3. 疼痛治疗原则与方法3.1 治疗原则- 个体化:根据患者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疼痛治疗方案。
- 多模式镇痛:采用多种镇痛方法联合使用,以提高镇痛效果,减少副作用。
- 全程管理:从诊断、治疗到康复阶段,持续关注患者疼痛状况,调整治疗方案。
3.2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阿片类药物、局部麻醉药等。
- 物理治疗:包括针灸、拔罐、按摩、热疗等。
- 心理干预: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疏导等方法,帮助患者应对疼痛。
- 鞘内给药:对于难治性疼痛,可采用鞘内给药途径进行药物治疗。
4. 特殊人群疼痛管理针对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应制定相应的疼痛管理策略,以保证疼痛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儿童疼痛管理:采用成熟度评估、疼痛教育、温和镇痛方法等。
- 老年人疼痛管理: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副作用及耐受性,采用适宜的镇痛方法。
- 孕妇疼痛管理:遵循孕妇安全用药原则,采用非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可采用硬膜外麻醉等方法。
5. 疼痛管理的效果评价与随访- 效果评价:通过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估等方法,评价疼痛管理的效果。
鞘内注射阿片类药物用于骨科手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全文)

鞘内注射阿片类药物用于骨科手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全文)骨科手术涉及范围广、创伤大,常导致严重的术后疼痛,由此可能导致术后运动恢复延迟、住院时间延长、心脑血管意外等不良事件,也可能扰乱自身免疫系统、影响睡眠质量和导致术后谵妄等。
而疼痛作为第五大生命体征,日益引起临床的关注,减轻患者疼痛可以加速康复,减少不良事件,由此临床对术后镇痛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骨科手术常用的镇痛方法包括:静注阿片类药物镇痛、硬膜外局麻药镇痛、外周神经阻滞及伤口局麻药浸润镇痛等。
对于脊柱手术等,除了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外,通过静脉给予阿片类药物是主要的镇痛手段,但是静脉途径给药存在用药剂量大、镇痛效果不足以及术后剧烈恶心呕吐的缺点。
1979年,Wang等首先发现人体鞘内注射吗啡(intrathecal morphine,ITM)可以缓解急性的剧烈疼痛,从此鞘内注射阿片类药物开始用于各类手术的围术期镇痛。
鞘内注射局麻药也可以作为术后镇痛的选择,但是存在药效持续时间短、下肢运动阻滞时间长以及术后尿潴留、延长患者住院时间等缺点。
与局麻药比较,阿片类药物鞘内注射起效早、消退迟,是更理想的鞘内注射药物。
1.阿片类药物鞘内注射镇痛的机制阿片类药物镇痛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但是阿片类药物鞘内注射的镇痛机制仍存在一定争议。
1979年,《柳叶刀》首先报道硬膜外单次注射吗啡2mg可以缓解患者急性及慢性疼痛,并认为吗啡硬膜外注射后可以扩散至蛛网膜下腔,并直接作用于脊髓背角胶质细胞的特异性阿片受体,产生镇痛作用。
目前,阿片类药物鞘内注射镇痛机理的主流观点是阿片类药物作用于脊髓背角胶质区的突触前及突触后阿片类受体,通过与G蛋白结合,抑制腺苷酸环化酶,引起钾离子通道的激活及降低电压依赖型钙离子通道,最终降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2.适合鞘内注射的阿片类药物几乎所有的阿片类药物鞘内注射都可以产生镇痛作用,但是其药代动力学存在差异。
氢吗啡酮鞘内自控镇痛治疗难治性癌痛的临床研究

难治性癌痛 [1] 是病人和医生所面对的一个棘手 的问题,吗啡作为经典的三阶梯镇痛药物在治疗中 重度癌性疼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癌症晚期病人 常需要口服大剂量吗啡来镇痛,导致过度镇静、恶 心呕吐、便秘、免疫抑制等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氢 吗啡酮 (hydromorphone, HM) 为一种半合成的阿片
青岛 266011)
摘 要 目的:观察鞘内氢吗啡酮自控镇痛治疗难治性癌痛的疗效。方法:选取难治性癌性疼痛病 人 40 例,行鞘内输注港植入术。观察并记录病人鞘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评分、淋巴细胞亚群、SF-36 健康调查简表 (the 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SF-36) 生 活质量评分、便秘的发生率进行自身对照研究。结果:氢吗啡酮鞘内自控镇痛后 (T1, T2) 病人 VAS 疼 痛评分与 (T0) 相比明显降低 (P < 0.01);SF-36 生活质量评分(T2)较术前 (T0) 有明显改善 (P < 0.001); CD3+、CD4+、CD4+/CD8+ 以及 NK 细胞水平 (T2) 较术前 (T0) 有改善 (P < 0.05);鞘内镇痛便秘发生率较 术前显著降低 (P < 0.001)。结论:氢吗啡酮鞘内自控镇痛治疗难治性癌性疼痛能改善病人的疼痛、生 活质量和免疫状态,降低便秘发生率。 关键词 鞘内输注;难治性癌性疼痛;氢吗啡酮;免疫状态
EFFICACY OF PATIENT SELF-CONTROLLED INTRATHECAL HYDROMORPHONE
INFUSION IN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CANCER PAIN WANG Wei-Ning1, CHEN Xiao-Tong2, CHEN Fu-Qiang3 △ , YANG YU 3, SUN Ming- Jie 3 (1Department of Pain Medicine, Shanxian Central Hospital, Shanxian 274300, China; 2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 Jining Medical College, Jining 272067, China; 3Department of Pain Medicine, 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 Qingdao 26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patient self-controlled intrathecal hydromorphone inf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cancer pain compared with oral morphine. Methods: The intrathecal infusion system was implanted in 40 patients who were admitted for treatment of severe cancer pain in operation room.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the cell counts of T lymphocyte subsets, SF-36 scores and the incidence of constipation were recorded before and after intrathecal infusion therapy for self-control study. Result: The VAS scores of all of the patients treated with intrathecal hydromorphone infusion at T1 , T2 were lower compared with that at T0 (P < 0.01); The SF-36 scores of all of the patients at T2 were higher than that at T0 (P < 0.001); The T lymphocyte subsets CD3+, CD4+, CD4+/CD8+ and NK cells at T2 were higher than that at T0 (P < 0.05); The incidences of constipation at T2 were lower than that at T0 (P < 0.001). Conclusion: Patient self-controlled intrathecal hydromorphone infusion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cancer pain, improv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nd immune status,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nstipation. Key words Intrathecal infusion; Refractory cancer pain; Hydromorphone; Immune status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治疗肺癌骨转移难治性疼痛1例

第6 卷第 2期 C h i n J hⅡ D i s ( He c t r o n i c E d i t i o n ) , A p 捌3 , V o l 6 , N o . 2
-
7 9・
・
病 例报 告 ・
鞘 内药 物输 注 系统 植 入术 治疗 肺 癌 骨转 移
药 物出 口端。固定泵体 , 将2 0 0 mg吗啡注射液 注入泵 内 , 关 2 m g / d , 激活吗啡泵 , 系统 开始 工作 , 口服盐酸羟考 酮缓释 片
MR I 平扫 “ 胸5 、 7椎体信号异 常伴 胸 7椎体 压缩 性骨折 ” ; 核
素骨扫描示“ 右侧第 5肋 骨 、 第6 、 7胸椎骨代谢 异常 , 倾 向于 肿瘤骨 转 移 ” ; 经过肺 穿刺活检 为“ 原 发 性 肺 泡 细胞 癌 , T 2 N 2 M1 I V 期” ; 未进行放疗 、 化疗和手术 等进 一步治 疗而 出 院。5月后 因“ 背痛加 重 1个月 ” 入 疼痛 科 , 夜 间疼 痛剧 烈 ,
讨 论
a n a l o g u e s c a l e ,V A S ) 8分 ; 经过胸 6 、 7脊 神 经后支 射频 热凝 及无 水乙醇毁损治疗后疼痛 V A S 评 分 3分 , 好转 出院 。因为
口服 吗啡 后 头 晕 , 出 院后 一 直 口服 “ 盐酸羟考酮 缓释片 、 氨 酚
肺癌是 常见 多发 的易向骨转移 的肿瘤 疾病 , 8 0 % 的骨转 移发生在脊椎骨 , 导致骨痛 。核素全身骨显像 比 x线 、 C T能
更早及 全 面 发 现 骨 转 移 , 对 骨 转 移 癌 的 早 期 诊 断 最 有 价
鞘内镇痛药物治疗优秀课件

2)IDDS植入技术术前准备
术前准备: 2.测试试验:对植入IDDS系统的患者植入前应常规行鞘内 吗啡测试,常用鞘内单次注射法,具体方法为:无菌治疗 室内,常规蛛网膜下腔22G细针穿刺,穿刺成功可见见脑 脊液从针尾滴出,一次性注入吗啡注射剂。 未曾使用阿片类药物患者一般注入0.2-0.5mg,正在使用强 阿片类药物的患者可一次注入24小时口服计量的400-600分 之一的剂量。
测试流程
评估患者是否具备 IDDS 植入的适应症 疾病需要进一步治疗 保守治疗疗效不佳 依从性佳,心理精神评估可 无植入前测试禁忌症
评估术前健康状况 伴发疾病的治疗和纠正
可能为伤害性疼痛
选择植入前测试方法
神经病理性疼痛
单次鞘内测试 不推荐单次硬 膜外测试
混合性疼痛
否 患者是否为复杂疼痛 综合征而需要数天的
吗啡不同给药途径比较
鞘内药物输注的优势
• 治疗常规镇痛疗法所无法减轻的病痛 • 可降低口服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例如恶
心,呕吐,镇静,以及便秘 • 可减少或避免口服镇痛剂 • 增强日常生活能力 • 对脊髓电刺激治疗无效的患者可有效镇痛
Lamer TJ: Mayo Clin Proc. May 1994;69(5):473-80. Paice JA. Intraspinal morphine for chronic pain: a ret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J Pain Symptom Manage. 1996;11:71-80.
适应征
患者评估
药物选择 与计算
手术知情 同 意书
PCA鞘内 镇痛
知 情同意 书
患者准备
物品药品 准备
其他准备Biblioteka 药物配方PCA设定 伤口护理
癌症骨转移难治性疼痛鞘内镇痛泵植入术护理体会

95
表1 VAS评分情况对比(x±s)
组别
VAS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常规组(n=45)
6.57±1.06
5.16±0.98
研究组(n=45)
6.65±1.11
2.34±0.62
t
0.3495
16.3127
P
0.7274
0.0000
表2 护理满意情况对比[n(%)]
组别
n
满意 一般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常规组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lectronic Journal of integrated
Sept. B 2019 Vol. 7 No. 26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93
癌症骨转移难治性疼痛鞘内镇痛泵植入术护理体会
程佰萍,马盼盼,姚慧娟*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通讯作者:姚慧娟
(下转95页)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 年 9月 B 第 7 卷第 26 期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lectronic Journal of integrated
Sept. B 2019 Vol. 7 No. 26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义。结论 对癌症骨转移难治性疼痛病人的治疗,在临床中应用鞘内镇痛泵植入术联合优质有效的护理,可
明显缓解或者消除病人疼痛感,提高病人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加速病人康复时间,值得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癌症骨转移;疼痛;镇痛泵;植入术;护理体会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治疗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初步疗效观察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治疗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初步疗效观察杨阳;杨克勤;樊碧发【摘要】目的观察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治疗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采用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治疗3例典型神经病理性疼痛且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或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共随访6~ 14个月,观察疼痛缓解率、睡眠改善程度、镇痛药物服用剂量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3例患者视觉模拟评分均显著下降,由术前的中至重度疼痛改善至术后轻度疼痛,爆发痛次数减少;镇痛药物服用剂量约降至术前的10%;睡眠质量明显改善.随访期间均未发生手术相关性并发症和吗啡不良反应.结论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对经鞘内吗啡试验镇痛效果满意的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具有较为肯定的近期疗效.【期刊名称】《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13(013)009【总页数】5页(P778-782)【关键词】疼痛,顽固性;输注泵,植入型;吗啡【作者】杨阳;杨克勤;樊碧发【作者单位】100029北京,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全国疼痛诊疗研究中心;100029北京,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全国疼痛诊疗研究中心;100029北京,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全国疼痛诊疗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将神经病理性疼痛(NP)定义为:“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损害或疾病而直接引起的疼痛”[1]。
引起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原因十分复杂,包括从物理损伤到代谢性神经病变,如机械损伤(脊髓受压及脑出血后)、代谢性或营养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和酒精性神经病]、病毒感染[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神经毒性(肿瘤药物化疗后)、缺血(缺血性卒中后疼痛)、神经递质功能障碍[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
神经病理性疼痛为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能够有效缓解疼痛症状的治疗方法尚十分有限。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IDDS)为目前较为常用且有效的镇痛方法。
鞘内氢吗啡酮联合用药自控镇痛治疗难治性癌痛价值分析

鞘内氢吗啡酮联合用药自控镇痛治疗难治性癌痛价值分析难治性癌痛是癌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症状,由于肿瘤的持续生长和转移,患者常常会出现剧烈的疼痛。
传统的镇痛治疗方法往往效果不佳,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困扰。
如何有效缓解难治性癌痛成为医学界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鞘内氢吗啡酮联合用药自控镇痛治疗成为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本文将从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试验的结果、治疗效果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进行分析,以探讨鞘内氢吗啡酮联合用药自控镇痛治疗对难治性癌痛的意义。
我们来谈谈鞘内氢吗啡酮。
鞘内给药是一种通过导管将药物输送到患者鞘内腔内的治疗方法。
氢吗啡酮是一种强效镇痛药物,其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μ受体和κ受体,从而产生镇痛效果。
相比于其他镇痛药物,鞘内给药可以使药物直接到达镇痛相关的脊髓区域,从而起到更快、更有效的镇痛效果。
鞘内氢吗啡酮在镇痛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而对于难治性癌痛患者来说,单一的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佳,因为难治性癌痛常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鞘内氢吗啡酮联合其他镇痛药物的用药方案逐渐成为一种可行的治疗选择。
临床试验显示,鞘内氢吗啡酮联合其他药物如丙戊酸、氨茶碱等,能够显著提高镇痛效果,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受,提高生活质量。
鞘内氢吗啡酮联合用药被认为是一种有潜力的治疗选择,特别适合那些难治性癌痛患者。
自控镇痛是指患者通过控制自己镇痛泵的用药剂量以达到镇痛效果。
在难治性癌痛患者中,疼痛的剧烈程度会不断变化,因此单一剂量的镇痛药物往往无法满足治疗需求。
而自控镇痛则可以使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感受控制药物的用量,从而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
结合鞘内氢吗啡酮的特点,自控镇痛在难治性癌痛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那么,鞘内氢吗啡酮联合用药自控镇痛治疗对难治性癌痛的价值在哪里呢?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镇痛效果,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提高生活质量。
自控镇痛可以使患者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控制药物的用量,避免了因为疼痛剧烈而无法得到及时镇痛的情况发生。
鞘内药物输注技术用于癌痛管理的中国专家公式

鞘内药物输注技术是一种通过椎管内腔将药物输送到脑脊液中的治疗方法,它在癌痛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专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出了一套专有的鞘内药物输注技术专家公式,为癌痛患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对鞘内药物输注技术用于癌痛管理的我国专家公式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析。
1. 鞘内药物输注技术简介鞘内药物输注技术是一种通过将药物通过脊髓膜上腔注入患者脑脊液中的治疗方式。
由于脑脊液的循环系统直接与脊髓相连,通过鞘内注射可以使药物迅速穿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发挥出更为显著的效果。
鞘内药物输注技术在癌痛管理中被广泛应用,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
2. 我国专家公式的提出我国专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针对不同类型的癌痛和疼痛症状,需要采用不同的鞘内药物输注方案,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他们结合了临床经验和大量的临床数据,提出了一套专有的鞘内药物输注技术专家公式,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3. 专家公式的内容该专家公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3.1 鉴别诊断根据患者的癌痛类型和疼痛症状,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以确定治疗的方向和重点。
3.2 药物选择根据疼痛类型、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鞘内输注,包括止痛药、类固醇等。
3.3 输注方案根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病情的变化,制定合理的鞘内药物输注方案,包括药物的剂量、频次和输注时间等。
3.4 监测评估在输注过程中,及时对患者的疼痛症状和身体状况进行监测评估,调整输注方案,确保治疗效果最佳。
4. 专家公式的意义该专家公式通过系统化、标准化的流程,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的治疗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癌痛患者的治疗需求,提高治疗的效果和质量。
该专家公式还为相关领域的临床研究和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5. 专家公式在临床中的应用我国专家公式已经在多家医院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临床医生根据专家公式的指导,成功治疗了大量的癌痛患者,提高了治疗的准确性和可预测性,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信心。
经皮下泵鞘内注射吗啡在晚期癌痛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经皮下泵鞘内注射吗啡在晚期癌痛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摘要】目的:对晚期癌痛患者治疗中经皮下泵鞘内注射吗啡的应用方案以及效果进行详细探究。
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晚期癌痛患者共100例参与本次研究,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包含50例患者。
对于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止痛方案,对于实验组患者,采用经皮下泵鞘内注射吗啡止痛治疗方案。
对两组患者疼痛缓解率、疼痛指标水平进行评估和对比。
结果:实验组患者疼痛缓解率为(46/50)92.0%,高于参照组患者疼痛缓解率(36/50)72.0%;两组患者清PGE2、5-HT、β-EP水平均改善,并且实验组患者血清PGE2、5-HT水平低于参照组患者,同时血清β-EP水平高于参照组患者。
结论:在对晚期癌痛患者进行治疗时,可对患者应用吗啡,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疼痛症状,而通过应用经皮下泵鞘内注射吗啡给药方式,不仅可显著提升患者疼痛缓解率,同时还可改善疼痛指标水平,并且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低,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晚期癌痛;泵鞘内注射;吗啡晚期癌症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到疼痛部位调节作用,可引发疼痛感,对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根据调查研究,全球约有200万患者每日需忍受哀痛,其中,有3/4患者为晚期癌症患者。
在晚期癌痛患者疼痛干预中,吗啡的应用比较常见,通过合理应用吗啡,能够有效发挥镇痛效果,但是如果吗啡应用不当,会导致患者出现各类不良反应,同时部分患者可能会对吗啡上瘾,因此,很多患者对于吗啡治疗会产生抵触情绪。
在本次研究中,选择本院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晚期癌痛患者共100例参与本次研究,对晚期癌痛患者治疗中经皮下泵鞘内注射吗啡的应用方案以及效果进行详细探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晚期癌痛患者共100例参与本次研究,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包含50例患者。
氢吗啡酮鞘内药物输注系统用于难治性癌痛病人的研究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ain Medicine 2019, 25 (11) doi:10.3969/j.issn.1006-9852.2019.11.005
· 823 ·
氢吗啡酮鞘内药物输注系统用难治性
癌痛病人的研究 *
张 宇 1 唐轶珣 1 历 欧 2 唐 灿 1 刘彤碧 3 廖 潜 1 胡 霞 1 △ 孔高茵 1 △ (1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 1 麻醉医学中心;2 肝胆外科;3 老年科,湖南 410005)
鞘内药物输注治疗癌性疼痛ppt正式完整版

心理评估和辅导
• 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效较差的危险因素 包括:较严重的精神病理疾病、情感障碍、 自我伤害倾向、痴呆、焦虑、担心灾变、 高度痛苦、药物成瘾和睡眠障碍
• 帮助患者和家属制定合理的治疗目标 • 改善患者对植入体内泵的心理障碍
选择标准
• 生存预期超过三个月 • 患者能够接受植入体内装置 • 测试结果有效,无不可接受的副作用 • 椎管内无转移病灶 • 植模拟鞘内止痛泵的效果,通 鞘内输注吗啡可以有效缓解癌痛,对伤害性疼痛的效果优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10-20% 需要通过微侵袭的方式来缓解疼痛 难治性癌痛-疼痛专科医生协同
过隧道通路放置导管以使试验延长数天到 可程控的治疗可根据病人需求随时调整
Jacox A, et al.
吗啡 数·20m周g/ml ,剂量15比mg/d预ay 期的鞘内剂量高10倍。这
– 药物起效快,止痛的效果和时间要比其他常规 的疗法更好。
– 由于使用的极量很小,副作用也小 (鞘内 = 1/300口服)
• 微创可程控的治疗:
– 将病人的不适降到最低 – 可程控的治疗可根据病人需求随时调整
• 降低感染的风险 (与长期使用的非植入系统比较):
– 由于没有外露的部分,所以整个系统的运作不 会影响日常生活.
• 鞘内输注吗啡可以有效缓解癌痛,对伤害 性疼痛的效果优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适应症
• 癌痛 • 非癌痛 • 全身用药效果差、副作用难以耐受 • 复杂性疼痛 • 可以支付鞘内输注系统的费用
患者筛选方法
• 目前尚无已被证实的方法用以供试验性筛
芬太尼 选·2mg决/ml 定鞘内未治知药物疗的上的限 安全性和有效性
• Yaksh证明鞘内注入阿片类药物缓解疼痛的 生理基础在于药物对脊髓内抑制机制的调 节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鞘内镇痛在难治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完整版)鞘内镇痛(intrathecal analgesia)是指将镇痛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经脑脊液循环直接作用于脊髓、脑产生镇痛作用的技术,具有起效快、镇痛效果确切、药物用量小、药物不良反应少等优点,临床上在难治性癌痛及非癌痛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鞘内药物的选择、联合用药以及镇痛模式的设置是镇痛成功的关键,药物耐受性亦是难点,皆为目前研究的重点。
本文主要就鞘内镇痛在难治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合理应用此项技术提供参考。
1.鞘内镇痛概况1.1鞘内镇痛历史1885年Leonard首次在鞘内应用局麻药镇痛,1971年Goldstein 发现阿片受体,1976年Lamotte确认阿片受体位于脊髓,同年Yaksh研究证实吗啡可产生脊髓介导的镇痛作用,1979年Wang,JK采取吗啡鞘内单次注射治疗晚期癌痛取得良好效果。
此后,鞘内镇痛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1.2鞘内镇痛优势鞘内镇痛药物可直接到达中枢神经系统,能够快速、有效、稳定地发挥镇痛作用,与口服、肌内注射和静脉镇痛相比,鞘内镇痛所需药物剂量更小,药物不良反应更少、程度更轻。
同时,通过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持续鞘内给药,能够实现长期有效的疼痛控制。
此外,采用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方式鞘内给药,病人全程参与镇痛过程,更精确调节鞘内给药剂量、实现个体化镇痛治疗,也更符合“精准医疗”原则。
1.3鞘内镇痛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①癌性疼痛:病人口服阿片类药物有效但剂量极大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或病人不能口服镇痛药物,预期寿命大于6个月。
②难治性非癌性疼痛,如无手术适应证的轴性颈和腰背痛、腰背部术后疼痛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FBSS)、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幻肢痛或残肢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周围缺血性疼痛、脊髓损伤,以及其他如慢性难治性心绞痛、肌强直和痉挛等:传统治疗方法疼痛控制不佳(中重度疼痛)、不适合进一步保守治疗或其它手术或介入治疗,心理学评估可耐受。
(2)禁忌证:药物依赖或成瘾,心理状态不稳定,药物输注系统植入禁忌证如脑及椎管内占位病变、严重全身或局部感染、脓毒血症、凝血功能障碍等。
2.鞘内镇痛常用药物因药物理化性质与神经毒性等原因,能用于鞘内镇痛的药物种类较少。
吗啡和齐考诺肽是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用于鞘内镇痛的药物,而氢吗啡酮、可乐定等药物虽无FDA批准,但因有较高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有多国指南及多学科疼痛专家共识会议(poly analgesic consensus conference,PACC)推荐于鞘内使用。
2012年,PACC根据神经痛与伤害性疼痛作了鞘内药物分级推荐,包括阿片类药物、局麻药、α2受体激动剂、钙通道阻滞剂、γ-氨基丁酸激动剂等。
2016年PACC将其整合后以癌性疼痛与非癌性疼痛、局灶性疼痛与弥漫性疼痛的分类又作药物分级推荐。
2016年药物推荐较2012版在一线、二线上无太大变化,三线、四线药物因2016年新的分类方式而部分作出调整,且2016年增补部分五线、六线药物。
2.1阿片类药物吗啡、芬太尼、舒芬太尼、氢吗啡酮是治疗难治性疼痛鞘内最常使用的阿片类药物,因其化学性质不一,药理学特点各异,镇痛效果也有较大差别。
(1)吗啡:吗啡是唯一被FDA批准用于鞘内的阿片类药物,也被PACC 列为鞘内一线药物。
吗啡为亲水性,随脑脊液循环鞘内作用范围广泛,但起效慢,作用时间长。
吗啡是鞘内药物镇痛的金标准,鞘内输注1mg吗啡相当于硬膜外给药10mg、静脉注射100mg或口服300mg,据此可将病人口服或静脉吗啡剂量换算为鞘内给药剂量。
即便曾口服或静脉使用大量阿片类药物疗效欠佳的病人,部分病人脊髓阿片受体对阿片类药物未完全脱敏,鞘内使用吗啡亦可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吗啡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呼吸抑制、轻度镇静、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尿潴留等。
呼吸抑制最为严重,主要发生在刚开始使用和停药后再使用时。
故在鞘内使用吗啡时应根据PACC推荐剂量使用。
由于鞘内用药剂量远小于全身药量,不良反应较全身给药明显降低。
(2)芬太尼与舒芬太尼:芬太尼与舒芬太尼均属亲脂性药物,进入脊髓时,同时与白质内非特异性位点和后角内特异性受体结合,起效快,但因其作用时间短、范围局限,故对于癌痛治疗仅作为三线以上用药。
但在非癌性局灶性疼痛中被列为一线用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同吗啡。
(3)氢吗啡酮:一种半合成的阿片类受体激动剂,吗啡衍生物,亲水性弱于吗啡,镇痛作用是吗啡的5~10倍,通过激动中枢神经系统μ阿片受体起镇痛作用,也作用于部分δ受体,但是不作用于κ、σ、ε受体。
鞘内注射后随脑脊液流动作用范围较广泛,常用于对吗啡耐受或不良反应较严重的病人,在癌痛与非癌性弥漫性疼痛中被列为一线用药。
其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和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如便秘、恶心、呕吐、头痛、皮肤瘙痒等。
此外,痛觉过敏是鞘内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不常见但后果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降低阿片类药物剂量或与非阿片类药物联合用药可改善该症状。
2.2局麻药局麻药在脑脊液中扩散直接作用于脊髓,通过结合电压门控性Na+通道,阻止动作电位产生和神经冲动传导产生镇痛作用,但能用于鞘内的局麻药物种类较少。
(1)布比卡因:属酰胺类局麻药,具有亲水性,作用范围较广,持续时间长,相比其它局麻药有较长的感觉阻滞和更少的运动阻滞,是鞘内最常用的局麻药。
2016年PACC仍在癌痛或非癌痛中将其列为一线的辅助用药,多与阿片类药物联合运用,也是目前鞘内使用最多的局麻药。
(2)罗哌卡因:同属酰胺类局麻药,在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和镇痛持续时间方面接近布比卡因,但没有获得FDA批准的鞘内给药标签,而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CFDA)批准了罗哌卡因用于鞘内镇痛。
(3)丁卡因:获得了FDA和CFDA在鞘内使用的许可,但因其易产生毒性反应,故2012与2016版PACC均未推荐该药用于鞘内镇痛。
局麻药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感觉障碍、运动障碍、低血压、尿潴留等,通常与药物浓度和用药的脊髓节段相关,在滴定时应监测病人并及时做出药量调整。
但由于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信息不足,长期连续鞘内给局麻药和使用其他局部麻醉剂的经验有限,故局麻药在鞘内的应用还需更长期深入的研究。
2.3α2受体激动剂可乐定是α2受体激动剂中主要能用于鞘内的药物,通过与脊髓背角α2受体结合,调节有害感觉传递产生镇痛作用,2016 PACC推荐为伤害性疼痛和神经痛的辅助用药。
可乐定鞘内使用优势是无呼吸抑制、尿潴留、胃肠道反应、瘙痒和感觉运动阻滞,常见副作用包括低血压、心动过缓、镇静及口干等,2016年PACC指出,可乐定在滴定和持续泵注时应频繁监测病人血压及心率。
目前还没有可乐定鞘内给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的高等级证据,故临床使用中仍须谨慎。
2.4钙通道阻滞剂齐考诺肽是N-型钙通道的脊神经节高度选择性的阻滞剂,也是唯一可用于鞘内镇痛的该类药物,其需直接经脑脊液给药才会有疗效。
FDA批准其为治疗慢性疼痛鞘内药物,且只能鞘内使用。
2016年PACC提出齐考诺肽有很强的临床证据证实其有效性,并推荐为部分难治性疼痛病人的一线药物。
其优点在于可突然停药而无撤药症状。
不良反应通常与应用较高的初始剂量、用量迅速升级或两方面同时存在,包括严重的头晕、恶心、记忆力减退、眼球震颤、精神错乱、步态失调、便秘、尿潴留等,当发生明显不良反应时应将剂量减半。
Staats等对鞘内注射齐考诺肽在难治性癌痛和艾滋病疼痛进行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组有超过25种类型癌症,结果表明齐考诺肽组与安慰剂组相比可获得两倍以上的疼痛缓解,不良反应有认知与精神障碍。
且齐考诺肽能加重精神疾病的精神症状,不推荐齐考诺肽用于既往有精神错乱病史的病人。
2.5γ-氨基丁酸激动剂巴氯芬是此类药物的代表,系γ-氨基丁酸B受体激动剂,通过增加钾电导引起的二级神经元超极化,抑制钙离子通过电压门控钙通道产生镇痛作用。
FDA批准其用于鞘内泵注,主要用于治疗痉挛性疾患,在疼痛合并痉挛时可作为辅助剂,并在临床研究中已获得不同程度的进展。
但该类药物在治疗癌症疼痛的作用有限,目前没有足够的研究数据证明其有效性。
巴氯芬鞘内使用的副作用包括无力、肌张力低下、镇静、便秘、勃起障碍、括约肌控制障碍,呼吸抑制等,且巴氯芬有很强的撤药反应,应逐渐减量至停用。
2.6药物的剂量及浓度2016年PACC建议鞘内药物的起始剂量、测试剂量和每日最大剂量以及药盒最高浓度较2012版有部分更新,氢吗啡酮起始剂量、吗啡测试剂量均下调,并明确给出了芬太尼、舒芬太尼每日最大剂量。
3.鞘内镇痛技术实施要点不同鞘内镇痛装置、镇痛药物的选择与滴定及PCA镇痛模式均可影响鞘内镇痛疗效。
鞘内镇痛可采取鞘内单次药物注射与鞘内药物连续输注给药,鞘内单次药物常用于测试病人鞘内使用药物的疗效。
鞘内连续镇痛则是通过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mplanted drug delivery system,IDDS)持续给药实现。
3.1鞘内镇痛药物滴定2016年PACC提出病人初次接受滴定药物应为FDA批准鞘内使用的药物,首先从单一药物滴定,若需行混合制剂滴定,应遵循2016年PACC 推荐剂量。
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滴定至有效镇痛剂量,同时全面评估疗效、耐受性、安全性。
药物滴定方式包括口服、静脉PCA、硬膜外与鞘内的单次或连续给药。
然而部分专家认为,硬膜外与鞘内的单次或连续给药对于某些病人是不恰当的,如预计生存期较短的病人、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等。
目前临床常用方式多为口服或静脉给药滴定,再换算为鞘内用药剂量。
通常当病人的疼痛缓解程度≥50%,且没有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时,即视为滴定获得满意效果。
3.2鞘内镇痛装置选择常用的IDDS装置分为两种,全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和半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
全植入式系统优点包括病人感染风险相对较低、舒适度高、植入后管理便捷,但因其局部创伤相对较大,药物储存量较小,联合用药受限,费用较高,故更适用于预计生存期大于6个月的难治性疼痛病人。
半植入式系统创伤较小、药物储存量大、费用较全植入式低,但因其感染风险较高,植入后管理难度较大,病人便捷度稍差,故更适宜于预计生存期较短的癌痛病人和难治性非癌痛的短期治疗。
3.3穿刺间隙与鞘内导管尖端位置的确定脊椎穿刺间隙及鞘内导管顶端最佳位置的相关研究数据有限,2016年PACC建议应根据病人疼痛部位或引起疼痛的病变部位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