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结构理论
智力理论
智力理论智力的概念: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智力理论: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传统智力理论此阶段的智力理论主要以心理测量学为基础。
心理学家们用当时颇为流行的因素分析法去解析智力,通过因素分析探索智力的构成因素,进而认识智力的内核。
许多颇有影响力的智力理论,比如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桑代克的三因素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吉尔福特三维结构模型等,都从属于这一理论阵营。
这些智力理论, 都承认存在着一个一般的智力。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1904)关于智力结构的一种学说,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
他用因素分析方法,分析被试者的各类测验成绩时,发现有一个因素与各类工作均有关,称为普通智力因素(G);但有些人数学测验成绩较好,而语文测验成绩较差;另一些人则相反。
他认为这些差别或特长提示另一种因素的存在,即特殊智力因素(S)。
理论:1904年斯皮尔曼(C.Spearman)提出了智力结构的“二因素说”,即‘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
按二因论之要义,人类智力内涵,包括着两种因素:一为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简称G因素;另一为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简称S因素。
按斯皮尔曼的解释,人的普通能力系得自先天遗传,主要表现在一般性生活活动上,从而显示个人能力的高低。
S因素代表的特殊能力,只与少数生活活动有关,是个人在某方面表现的异于别人的能力。
一般智力测验所测量者,就是普通能力。
评价:斯皮尔曼的这一理论是最早的智力理论之一,把这一理论放到当时流行的遗传决定论相比,无疑是对智力落后教育的一种鼓舞,智力落后儿童的一般智力低于正常儿童是绝对的,但是也有些特殊儿童拥有一些特殊的能力,因此对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可能性在理论上给予了支持。
但是要指出的是改理论无疑过于简化和不成熟,因此又无法给智力落后教育带来更多的方法的改进和原则的探索。
我眼中的智力三元结构理论
我眼中的智力三元结构理论翻开课本看了看,关于智力的结构理论众说纷纭。
国内外学者对此研究入木三分,自成一派。
我相信,能够流传下来的一定有它们存在的合理性。
而我,不敢妄自评价前辈学者的研究,只说一说在我看来,我更倾向于哪种智力理论吧!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于80年代提出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大多数的智力理论是不完备的,他们只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力。
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对智力三个方面予以说明:首先,斯腾伯格认为,智力的成分亚理论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元成分:它对执行过程中进行计划和监控,并对结果进行评价。
操作成分:它接受元成分的指令,进行各种认知操作,并提供信心反馈。
知识获得成分:它学习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如何解决新问题。
例如,对类比推理过程的研究发现,推理能力强的人完成得比推理能力差的人更快,也更准确,但他们在进行解题中先花费较多的时间去理解问题,而不是急于得出答案。
智力的经验亚理论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经验亚理论在经验水平上考察智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特别是处理新情境的能力和心理操作的自动化过程,或称为经验性智力。
经验性智力既包括有效地应付从未见过的新异事物,也包括自动地应付熟悉的事情。
在任务非常熟悉的时候,良好表现依赖于操作成分的自动执行,如阅读、驾车、打字时的自动编码等等;而在任务不熟悉时,良好的成绩依赖于元成分对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辅助方式。
最后,在日常生活中,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
智力的这方面特点称作情境亚理论。
为了达到目标,凡是有一定智力的人都能运用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和元成分。
但是,智力行为是因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在不同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行为有不同的表现,比如,一个人在实验室中解决物理问题时所用到的知识和元成分,与他力图摆脱尴尬处境、平息家庭冲突时所用到的知识和元成分完全不同。
有些人可能并不具备很高的学历,也可能难以清楚地表达他们是如何处理现实事物的,但他们却非常擅长解决日常事务问题,例如解决人事纠纷和讨价还价。
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在心理学领域,对于智力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重要且充满活力的课题。
众多学者纷纷提出了各自的理论,试图揭示智力的本质和结构。
其中,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独树一帜,为我们理解智力提供了全新而深刻的视角。
罗伯特·斯滕伯格认为,传统的智力观念过于狭隘,仅仅侧重于学业成绩或智商测试所衡量的能力。
他提出的三元智力理论,则包含了三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
分析性智力,是我们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解决问题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它涉及到对信息的分析、比较、评估和逻辑推理。
比如说,当我们做数学题、解谜题或者进行逻辑论证时,所运用的就是这种智力。
这种智力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构成、规律以及相互关系。
以解决数学难题为例,我们需要仔细分析题目中的条件,运用所学的公式和定理,通过一步步的推理来找到答案。
分析性智力让我们能够在既定的框架和规则内,有效地处理和解决各种问题。
创造性智力则侧重于创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它鼓励我们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提出独特而新颖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具有高度创造性智力的人,往往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联系,想出别人想不到的点子。
比如艺术家在创作一幅独特的画作、科学家提出新的理论假设,或者企业家开创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这些都离不开创造性智力的发挥。
创造性智力使我们能够超越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开拓新的领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实践性智力则与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的适应能力和应对各种实际情况的能力息息相关。
它涉及到我们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或者选择合适的环境。
一个实践性智力高的人,能够很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动机,有效地与他人合作,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做出明智的决策和行动。
例如,在工作中,能够巧妙地处理人际关系,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并且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成果,这就是实践性智力的体现。
实践性智力让我们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如鱼得水,实现个人的目标和价值。
智力结构理论
智力结构理论智力结构理论(一)智力究竟有几种因素构成,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第一个提出智力结构理论的是因素分析之父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E.Spearman),他认为,智力主要是一种普遍而概括的能力,他称这种因素为G因素(普通因素)。
人的所有智力活动,如掌握知识、制定计划、完成作业等,都依赖于G因素,即每一项智力活动中都蕴含着这种普通因素。
谁的G因素数量高,他就聪明;如果一个人的G因素极少,那他肯定愚笨。
心理学界若想界定一个人的智力高低,则需想法设法测出他的G因素数量。
斯皮尔曼还认为,在G因素之外,人的智力活动中还存在着S因素(即特殊因素)的作用,它代表个人的特殊能力,只是在某些特殊方面表现出来。
他发现人有五类特殊因素:口头能力,算数能力,机械能力,注意力,想象力。
他认为可能还有第六种因素,即智力速度。
如果说G因素参与所有智力活动的话,那么S因素则以一定的形式、程度不同地参与到不同的智力活动中。
瑟斯顿的群因素论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L.L.Thurstone)提出智力的群因素论。
他认为,智力是由一群彼此无关的原始能力构成的,各种智力活动可以分成不同的组群,每一群中有一个基本因素是共同的。
他对56种测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把智力归纳为7种基本的心理能力。
1 语言理解能力(V):阅读时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由词汇测验测量。
2 言语流畅性(W):语词联想速度和正确的能力。
3 数字计算能力(N):数字运算的速度和正确性。
4 推理能力(R):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5 机械记忆能力(M):机械记忆,包括强记单词、数字、字母的能力。
6 空间知觉能力(S):运用感官及知觉经验以正确判断空间方向及空间关系的能力。
7 知觉速度(P):迅速而正确地观察和辨别事物的能力。
瑟斯顿曾根据上述7种基本心理能力编制了著名的基本心理能力测验,但测验结果和他的设想相反,各种能力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尤其在年幼儿童中表现的更为突出。
智力理论
• (1)言语智力,渗透在所有语言能力之中, (1)言语智力,渗透在所有语言能力之中, 包括阅读、写文章以及日常会话能力。 • (2)逻辑一数学智力,包括数学运算与逻 2)逻辑一数学智力 逻辑一数学智力,包括数学运算与逻 辑思维能力,如做数学证明题及逻辑推 理。 • (3)空间智力,包括导航、认识环境、辨 (3)空间智力 空间智力,包括导航、认识环境、辨 别方向的能力,比如查阅地图和绘画等。 • (4)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 (4)音乐智力 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 表达的能力,比如拉小提琴或作曲等。 •
思维结果
• 在头脑中加工后的信息(思维结果)有不同的 生成形式,我们归类为单元、类别、关系、系 统、转换、推衍的形式。
•
1.单元:单元是信息最简单的组织方式。 1.单元: 单元 单元指的是单一个体。一个图形、一个符号、 一个词或意思、一个行为等。 2.类别:类别能力指的是理解信息的分类, 2.类别: 类别 能按一般特性进行分类的能力。
•
•
3.关系:关系指的是不同信息因为差异或 3.关系: 关系 某种关联建立起的联系。如:因果关系。
•
4.系统:系统指的是有组织或有结构的多 4.系统: 系统 种信息组成的整体,或复杂的、彼此相关的各 个部分组成的整体。系统可以是图形的,比如 迷宫、建筑物;可以是符号的,比如有一定序 列的数学操作;还可以是语言的,比如按一定 的要求组建的句子等。 5.转换:转换指的是将给定信息转变成其 5.转换 转换: 他信息的能力。 6.推衍:推衍指的是从已知的信息中领会 6.推衍 推衍: 到某些更深层含义的能力。比如,一个学生特“智力结构理论” 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不仅为 我们今天的智力训练提供了可操作性的 依据,国内外现有很多根据这一理论开 展的各种思维训练教材和课程;而且, 它对创造力的阐述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 的测量和训练的基础。吉尔福特认为创 造性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 性等,这几种能力在他的“ 性等,这几种能力在他的“三维智力结 构模型” 构模型”中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智力因 素,对这些因素进行相应的教育训练, 则可以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
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关于智力结构理论有很多,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是怎样的你知道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在智力的各种定义中,心理学家都把智力看作能力,这意味着智力是人的一种稳固的心理特征。
但是,智力是怎样组织和构成的,它是反映在各种智力作业中的单一完整的能力,还是为数不多的、主要的、相对独立的能力,或是由大量特殊的、互不相同的能力所组成。
心理学家通过心理测验,以因素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历史上有比较流行的5种主要的理论模型。
普通智力论主张智力是一种单一完整的能力、统一的通用能量。
这种观点认为,虽然智力可能表现为种种不同的形式,或导致各种活动,但基本上它是一种单一的能力。
从广义上说,任何提供单一分数(智商)的测验都可以算是单因素论的代表作。
C.E.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是普通智力模型的一种形式。
斯皮尔曼主张智力的首要因素,即一般能力因素,基本上是一种推理因素。
除这个一般因素(代号g)外,每个特殊的测验,都假定是测试该测验专有的各种技能。
所以,虽然这一理论确定了一般因素的首要性质,但还承认其他诸特殊因素(甚至于其他一般因素)也应加以考虑。
可是联系到智力的测量,按照普通智力论,一个最好的测验应该渗透着一般智力。
各测验所需要的g,以质论是相同的,以量论则不相同。
群因素论设想智力可以描写为一组数量不多、但比较重要的常见因素。
虽然任何特殊研究所得到的具体能力(群因素)会随所用的测验、样本的性质及分析的方法等变项而有差别,但下列诸因素的出现却具有规律性,并为许多研究者所证实:①空间:想象空间几何模式的能力;②知觉速度:迅速而精确地注意细节的能力;③数:简单算术计算的速度和确度;④文字理解:对词的意义以及词与词之间关系的理解能力;⑤词的流畅性:应用字词的能力;⑥记忆:对无意义材料的即时回忆;⑦归纳:引出规则的能力。
L.L.瑟斯顿是群因素论的主要倡导者。
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
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在智力的各种定义中,心理学家都把智力看作能力,这意味着智力是人的一种稳固的心理特征。
但是,智力是怎样组织和构成的,它是反映在各种智力作业中的单一完整的能力,还是为数不多的、主要的、相对独立的能力,或是由大量特殊的、互不相同的能力所组成。
心理学家通过心理测验,以因素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历史上有比较流行的5种主要的理论模型。
普通智力论主张智力是一种单一完整的能力、统一的通用能量。
这种观点认为,虽然智力可能表现为种种不同的形式,或导致各种活动,但基本上它是一种单一的能力。
从广义上说,任何提供单一分数(智商)的测验都可以算是单因素论的代表作。
c.e.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是普通智力模型的一种形式。
斯皮尔曼主张智力的首要因素,即一般能力因素,基本上是一种推理因素。
除这个一般因素(代号g)外,每个特殊的测验,都假定是测试该测验专有的各种技能。
所以,虽然这一理论确定了一般因素的首要性质,但还承认其他诸特殊因素(甚至于其他一般因素)也应加以考虑。
可是联系到智力的测量,按照普通智力论,一个最好的测验应该渗透着一般智力。
各测验所需要的g,以质论是相同的,以量论则不相同。
群因素论设想智力可以描写为一组数量不多、但比较重要的常见因素。
虽然任何特殊研究所得到的具体能力(群因素)会随所用的测验、样本的性质及分析的方法等变项而有差别,但下列诸因素的出现却具有规律性,并为许多研究者所证实:①空间:想象空间几何模式的能力;②知觉速度:迅速而精确地注意细节的能力;③数:简单算术计算的速度和确度;④文字理解:对词的意义以及词与词之间关系的理解能力;⑤词的流畅性:应用字词的能力;⑥记忆:对无意义材料的即时回忆;⑦归纳:引出规则的能力。
l.l.瑟斯顿是群因素论的主要倡导者。
j.p.吉尔福德的智力结构模型设想智力活动有3个维度:操作、内容和成果(图1)。
操作即智力活动的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式思维、聚合式思维和评价。
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
xxxx智力结构理论吉尔福特认为,人的智力是由120个智力因子组成,这120个智力因子分别负责着人类不同领域的智力活动,智力活动的水平是由这些智力因子的发展水平来决定的。
而影响这些智力因子发展水平的是思维内容、思维操作过程和思维结果。
思维内容是指输入我们头脑中的信息内容,我们把这些信息归为四大类:图形类、符号类、语义类和行为类;思维过程是指我们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对信息加工的方式有多种,它们是认知、记忆、评价、集中思维(也称聚敛思维)和发散思维;思维结果是指我们对信息加工后的结果,这些结果的形式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和推衍。
思维内容每天通过我们的感官系统输入到我们头脑中的信息非常多,我们将这些信息划分为图形类、符号类、语义类和行为类信息。
1.图形类:我们可以直接看到、听到或触摸到的具体信息。
如图形、形状、简单的声音或一个具体的“东西”等。
2.符号类:指具有代表特性的抽象信息,如标志、字母、数字、音符电话号码、乐曲、统计表格等。
3.语义类:指信息的概念和意义。
如“树”在中文中用“树”来表示,在英文中用“tree”来表示,但它们都是指“树”这个词所代表的意义和概念。
4.行为类:指那些非语言信息,是人类交往中的感受、想法、愿望、情绪、情感、意图以及行为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线索获得的信息。
思维操作我们对输入到头脑中的各类信息会进行加工,加工的方式有认知、记忆、评价、聚敛思维和发散思维。
1.认知:发现、吸收新信息和认识以前接触过的信息的能力。
可视同为“理解能力”。
2.记忆:储存和再现信息的能力。
3.评价:按一定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在实际生活中指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能力。
可视同为“判断能力”。
4.聚敛思维:根据给定信息,找到一个解决方案或确定的答案的能力。
可视同为“解决问题能力”。
5.发散思维:找到符合问题要求的多种答案的能力。
可视同为“创造性思维能力”。
思维结果在头脑中加工后的信息(思维结果)有不同的生成形式,我们归类为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推衍的形式。
智力结构理论
1057智力结构理论(卷名:心理学)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structure在智力的各种定义中,心理学家都把智力看作能力,这意味着智力是人的一种稳固的心理特征。
但是,智力是怎样组织和构成的,它是反映在各神智力作业中的单一完整的能力,还是为数不多的、主要的、相对独立的能力,或是由大量特殊的、互不相同的能力所组成。
心理学家通过心理测验,以因素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历史上有比较流行的5种主要的理论模型。
普通智力论主张智力是一种单一完整的能力、统一的通用能量。
这种观点认为,虽然智力可能表现为种种不同的形式,或导致各种活动,但基本上它是一种单一的能力。
从广义上说,任何提供单一分数(智商)的测验都可以算是单因素论的代表作。
的二因素论是普通智力模型的一种形式。
斯皮尔曼主张智力的首要因素,即一般能力因素,基本上是一种推理因素。
除这个一般因素(代号g)外,每个特殊的测验,都假定是测试该测验专有的各种技能。
所以,虽然这一理论确定了一般因素的首要性质,但还承认其他诸特殊因素(甚至于其他一般因素)也应加以考虑。
可是联系到智力的测量,按照普通智力论,一个最好的测验应该渗透着一般智力。
各测验所需要的g,以质论是相同的,以量论则不相同。
群因素论设想智力可以描写为一组数量不多、但比较重要的常见因素。
虽然任何特殊研究所得到的具体能力(群因素)会随所用的测验、样本的性质及分析的方法等变项而有差别,但下列诸因素的出现却具有规律性,并为许多研究者所证实:①空间:想象空间几何模式的能力;②知觉速度:迅速而精确地注意细节的能力:③数:简单算术计算的速度和确度:④文字理解:对词的意义以及词与词之间关系的理解能力:⑤词的流畅性:应用字词的能力.⑥.记忆:对无意义材料的即时回忆:⑦归纳:引出规则的能力。
L.L.瑟斯顿是群因素论的主要倡导者。
J .P.吉尔福德的智力结构模型设想智力活动有3个维度:操作、内容和成果(图1)。
智力三维结构理论
智力三维结构理论应用题的数学结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学生的认知结构简称“三维结构”,它们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应用题结构分为情节结构和数学结构两个部分,前者是指不影响列式的叙述方式和关键词语的运用,后者是影响列式的数量关系,二者交织在一起,直接影响应用题的难度和解题方法的运用。
就数学结构而言,每一道应用题都由条件和问题两个部分组成。
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引起了结构的不断变化。
如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一次或多次扩展就构成了复合应用题。
可知复合应用题由几个相互联系的简单应用题组合而成。
但在组成一道复合应用题的几道简单应用题中有一道是起“复盖性主题作用”的。
如统编教材五册P40例1:食堂原有大米50多少千克,又买来4袋大米,每袋150千克。
食堂共有大米多少千克?这题的“复盖性主题”是:“食堂原有大米50千克,又买来600千克。
食堂共有大米多少千克?而组成这道复合应用题的另一道简单应用题是:“食堂买4袋大米,每袋150千克,买大米共多少千克?这实际上是买来600千克大米的间接表达。
解题时,学生若能找出这一“复盖性主题”且又能将主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用间接方式表达,则此题就能迎刃而解。
因此,掌握应用题结构的变化规律是教学中的重点。
知识结构是指学生中学习过程中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就应用题而言就是与应用题用关的概念、原理、性质、定律、法则、公式等。
如简单应用题,学生已掌握的四则运算的意义及从“运算意义”迁移到简单应用题的解法,构成简单应用题的知识结构。
又如复合应用题,学生分析应用题中已知数与已知数、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必然关系,掌握的加减乘除四种基本数量关系,能顺利地解答各种简单应用题的技巧等,就构成学习复合应用题的知识结构。
认知结构是指知识系统中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逻辑结构模式,即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经过感知、表象、记忆、领悟、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智力活动所产生的认知模式的心理结构。
简述智力的二因素理论
简述智力的二因素理论什么是二因素理论,你对二因素理论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简述智力的二因素理论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简述智力的二因素理论二因素理论是关于智力结构的一种学说。
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
研究历程他用因素分析方法,分析被试者的各类测验成绩时,发现有一个因素与各类工作均有关,称为普通智力因素(G);但有些人数学测验成绩较好,而语文测验成绩较差;另一些人则相反。
他认为这些差别或特长提示另一种因素的存在,即特殊智力因素(S)。
1904年斯皮尔曼(C.Spearman)提出了智力结构的“二因素说”,即‘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
具体含义按二因论之要义,人类智力内涵,包括着两种因素:一为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简称G因素;另一为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简称S因素。
按斯皮尔曼的解释,人的普通能力系得自先天遗传,主要表现在一般性生活活动上,从而显示个人能力的高低。
S因素代表的特殊能力,只与少数生活活动有关,是个人在某方面表现的异于别人的能力。
一般智力测验所测量者,就是普通能力。
斯皮尔曼的这一理论是最早的智力理论之一,把这一理论放到当时流行的遗传决定论相比,无疑是对智力落后教育的一种鼓舞,智力落后儿童的一般智力低于正常儿童是绝对的,但是也有些特殊儿童拥有一些特殊的能力,因此对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可能性在理论上给予了支持。
但是要指出的是该理论无疑过于简化和不成熟,因此又无法给智力落后教育带来更多的方法的改进和原则的探索。
智力的构成因素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并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提高对事物本质认识的能力。
我们可以在学习训练中增加一些训练内容如观察和想像项目,通过训练来提高学员的观察力和想像力。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
如我们好的学员能全神贯注地长时间地看书和研究课题等,而对其他无关游戏、活动等的兴趣大大降低,这就是注意力强的体现。
智力理论
智力一、智力的概念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二、智力理论(一)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他认为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
他在《智能的结构》(Frames of Mind)这本书里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至九个):1. 逻辑(Logical)2. 语言(Linguistic)3. 空间(Spatial)4. 音乐(Musical)5. 肢体运作(Kinesthetic)6. 内省(Intra-personal)7. 人际(Inter-personal)8. 自然探索(Naturalist)9. 生存智慧(Existential)(二)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美国耶鲁大学的斯腾伯格长期从事智力的研究,提出了成功智力(Successful intelligence)的理论,让人认识到,人生的成功,主要不是靠智商(IQ),而是取决于成功智力。
斯腾伯格不仅从事成功智力的理论研究,而且也进行应用实践的实验。
他出版的《成功智力》(1996)颇有影响,这本书已有中文译本。
关于成功智力的概念,斯腾伯格(1998)认为,我们应当少关注一些传统的智力观念,尤其是智商的概念,而多关注一些他所说的成功智力。
他在《成功智力》一书的序里有趣地谈到,他曾在小学时考砸了智商测验,他下决心要表明,如果将来成功了,那也不是其智商的作用。
为此,他最终走上探索智力的道路,并努力寻找能够真正预测今后成功的智力。
所谓成功智力,就是为了完成个人的以及自己群体或者文化的目标,从而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具有成功智力,那么,他就懂得什么时候该适应环境,什么时候可以改变环境,什么时候应当选择环境,能够在三者之间进行平衡。
具有成功智力的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然后能够想方设法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同时,能够补偿自己的劣势或者不足。
智力结构的基本理论
智力结构的基本理论
智力结构的理论有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理论。
1.心理学家斯皮尔曼认为,人的智力结构可以分为一般智力因素(G因素)和特殊智力因素(S因素)。
完成任何工作都需要G因素和某种S因素共同作用。
2.心理学家瑟斯顿把智力分解为各种原始能力,他确定了七种因素作为原始能力,即词的理解、词的流畅性、计数、空间知觉、记忆、知觉速度和推理。
3.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确定了智力的三个维度,即智力操作的方式(如记忆、认知等)、内容(如语义、行为等)和产品(如关系、门类等),三者构成一个智力的立体三维结构模型。
4.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力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他归纳出八种智力,即逻辑-数学、语言、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社交和自知。
过程―结构理论的儿童智力发展观及其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
过程—结构理论的儿童智力发展观及其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儿童智力的发展是幼儿教育中的核心议题之一。
过程—结构理论作为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为我们理解和指导幼儿智力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从过程—结构理论的儿童智力发展观入手,探讨其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
一、过程—结构理论的儿童智力发展观1.儿童智力发展的过程性(1)非线性:儿童智力发展并非按照一定的线性规律进行,而是呈现出跳跃性、曲折性的特点。
(2)个体差异性:每个儿童的智力发展速度、方向和特点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个体在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的不同所导致的。
(3)互动性:儿童智力发展是一个与外界环境互动的过程,家庭、幼儿园、社会等因素对儿童智力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儿童智力发展的结构性(1)认知结构: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
(2)思维方式:儿童在解决问题、思考问题时,会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如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
(3)心理机制:儿童在智力发展过程中,会形成一系列心理机制,如注意力、记忆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二、过程—结构理论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1.关注儿童个体差异过程—结构理论强调儿童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幼儿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具体措施如下:(1)了解儿童:教师应全面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兴趣、特长等信息,为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提供依据。
(2)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教师可采取分层教学策略,使每个儿童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关注个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儿童的学习状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创设互动环境(1)搭建交流平台:教师可组织儿童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等活动,培养儿童的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
(2)提供丰富资源:幼儿园要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图书、玩具、教具等,满足儿童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3)营造和谐氛围:教师要以亲切、耐心的态度对待儿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力结构理论智力结构理论(一)智力究竟有几种因素构成,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第一个提出智力结构理论的是因素分析之父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E.Spearman),他认为,智力主要是一种普遍而概括的能力,他称这种因素为G因素(普通因素)。
人的所有智力活动,如掌握知识、制定计划、完成作业等,都依赖于G因素,即每一项智力活动中都蕴含着这种普通因素。
谁的G因素数量高,他就聪明;如果一个人的G因素极少,那他肯定愚笨。
心理学界若想界定一个人的智力高低,则需想法设法测出他的G因素数量。
斯皮尔曼还认为,在G因素之外,人的智力活动中还存在着S因素(即特殊因素)的作用,它代表个人的特殊能力,只是在某些特殊方面表现出来。
他发现人有五类特殊因素:口头能力,算数能力,机械能力,注意力,想象力。
他认为可能还有第六种因素,即智力速度。
如果说G因素参与所有智力活动的话,那么S因素则以一定的形式、程度不同地参与到不同的智力活动中。
瑟斯顿的群因素论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L.L.Thurstone)提出智力的群因素论。
他认为,智力是由一群彼此无关的原始能力构成的,各种智力活动可以分成不同的组群,每一群中有一个基本因素是共同的。
他对56种测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把智力归纳为7种基本的心理能力。
1 语言理解能力(V):阅读时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由词汇测验测量。
2 言语流畅性(W):语词联想速度和正确的能力。
3 数字计算能力(N):数字运算的速度和正确性。
4 推理能力(R):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5 机械记忆能力(M):机械记忆,包括强记单词、数字、字母的能力。
6 空间知觉能力(S):运用感官及知觉经验以正确判断空间方向及空间关系的能力。
7 知觉速度(P):迅速而正确地观察和辨别事物的能力。
瑟斯顿曾根据上述7种基本心理能力编制了著名的基本心理能力测验,但测验结果和他的设想相反,各种能力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尤其在年幼儿童中表现的更为突出。
这样看来,二因素论和群因素论并不是不可调和的。
后来,瑟斯顿本人也承认可能有一种总的智力(global intelligence),但他继续强调分析各自的因子对智力的决定性作用。
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关于智力结构的研究是非常著名的。
他认为,智力结构应从内容、操作和产品三个纬度去考虑,并用三个纬度的立体模型来描述智力的结构。
所谓内容,系指引起心智活动的各种刺激,亦即智力测验所包括的各类题目,包括4种因素:1 图形(F):形状、大小、颜色、位置或实际物体,是人们通过感官得到的具体信息。
2 符号(S):字母、单词、数字或任何代码符号。
3 语义(M):表达一定意义的词、句子或观点。
4 行为(B):本人或他人行为的解释,即社会性智力。
所谓操作,系指由各种刺激引起的心智活动方式,亦即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包括5种因素:1 认知(C):对刺激物的发现、了解和识别的能力以及发明的能力。
2 记忆(M):保持信息的能力。
3 发散思维(D):对刺激物作出的多样性的反应,或者说以不同的思维方式求得新的答案,它反映了人的创造能力。
4 聚敛思维(N):用惟一的或“最好的”答案对刺激物作出反应,即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能力。
5 评价(E):依据已有标准对信息作出判断,或者说是批评、鉴赏能力。
所谓产品,系指心智活动的产物,亦即运用各种心智活动对各类问题处理的结果,包括6种因素:1 单元(U):可以按单位计算的产物,如一个单词、数字或概念。
2 类别(C):对事物作出的分类,由一系列有关单元组成。
3 关系(C):单元与类别之间的关系。
4 系统(S):用逻辑方法组成的概念。
5 转换(T):某种改变,包括对安排、组织和意义的修改。
6 蕴涵(I):从已知信息推测言外之意,包括了解寓意。
吉尔福特设想,每一个内容都可以运用不同的操作而产生不同的产品,因此,可以得到120种单独的智力因素。
经过吉尔福特与同事的长期研究,到1971年已经确认了98种智力因素,他们相信最终将发现120种智力因素。
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ell)等人主张智力由两种成分构成,一种是流体智力,另一种是晶体智力。
他认为液体智力是人的一种潜在智力,主要和神经胜利的结构和功能有关,很少受社会教育影响,它与个体通过遗传获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联系。
例如,瞬时记忆、思维敏捷性、反应速度、知觉的整合能力等。
神经系统损伤时,液体智力就会发生变化。
这种智力几乎可以转换到一切要求智力练习的活动中,所以称为流体智力。
晶体智力则主要是后天获得的,受文化背景影响很大,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是流体智力运用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产物。
例如,词汇、知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它包括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与学习能力密切联系着。
这种智力表现为来自经验的结晶,所以称为晶体智力。
一些研究表明: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的发展是不同的,流体智力随生理成长曲线而变化,到十四五岁时达到高峰,而后逐渐下降;晶体智力不仅能够继续保持,而且还会有所增长,可能要缓慢上升至25或30岁以后,一直到60岁才逐渐衰退。
从个体差异上看,流体智力水平的差异要比晶体智力的水平的差异大。
斯坦伯格的认知成分理论20世纪60年代,认知科学兴起。
此后,由于它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在信息加工的理论框架下,试图探讨人类智力的内部信息加工机制与过程。
在这一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当属美国心理学家斯坦伯格(R.J.Sternberg,1985)提出的智力认知成分理论。
斯坦伯格认为智力结构由“成分”组成。
所谓成分,就是对物体或符号的内部表征进行操作的基本信息加工过程。
据成分的概括水平或功能可对其进行不同分类:1 据成分概括水平分类可分为一般成分、类成分和特殊成分。
一般成分指所有智力任务操作所必需的成分,类成分指至少两种任务必需的解决某类任务的成分,特殊成分只是单一任务操作所需的成分。
斯坦伯格以一个等级结构来说明这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但并未对每类成分的具体内容作进一步的诠释。
2 据成分功能分类可分为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元成分是指问题解决过程中使用计划、监控和决策和高级执行过程,其功能包括:审阅问题;选择信息加工成分;选择信息的一种或多种表征;选择信息加工成分的组合策略;决定注意资源的分配;问题解决过程的监控及结果的检验和评价。
操作成分是智力任务完成过程中实际施行的加工过程,其中最普遍存在的信息加工成分有:编码、关系推断、相关推理、应用、比较、证实、反应。
知识获得成分是指用于获得新知识的激活或给予反馈(直接或间接),处于一种动态结构之中。
应该指出的是,智力结构理论在发展智力测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并非所有的智力测验都是依据某个特定的智力理论编制的。
智力结构理论综述【摘要】本文综述了20世纪国内外关于智力的几个有代表性的理论,分别讨论了测量学的智力理论、皮亚杰的智力理论、智力认知过程研究、学习潜能的智力理论、情绪智力理论、知识的智力理论、结构—功能智力理论、并对智力理论发展趋势作以探讨。
【关键词】智力智力结构发展趋势智力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尽管其定义有150多种,但绝大多数心理学家把它归属于个性的范畴,突出其两大特点:一为成功地解决问题;二为有良好的适应性。
对智力本质的研究,在20世纪,经历了三个取向(approach)变化:60年代前是因素分析(factoranalysis),60年代为信息加工(information-processing),80年代后又有人主张智力的层面(stration of intelligence),不管哪种取向,都认为智力是一种多元的结构[1]。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智力越来越显得重要。
本文综述了关于智力的几个有代表性的理论,并对智力发展趋势作以探讨。
一、智力理论研究概述(一)测量学的智力理论高尔登从个别差异角度提出了遗传与智力的关系问题,并设计了一些简单的感觉过程心理测验。
这标志着现代智力心理学研究拉开了序幕,并开始了从测量学研究智力的方向。
这一派主要从智力的活动成果入手,运用数学方法,尤其是因素分析方法,结合个别差异是由于因素差异导致的思想创立了智力因素论。
主要代表人物有斯皮尔曼、伯特、沃南、弗农、瑟斯顿、卡特尔、吉尔福特等人。
斯皮尔曼于1904年首先用因素分析方法分析智力测验的成果,形成了智力是由G因素和S因素构成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智力核心为G因素,G中又有P.O.W等子因素。
弗农、伯特、沃南继承了斯皮尔曼的G因素,再分析S因素的传统形成了因素层次性智力结构理论。
瑟斯顿以多因素分析方法建立了自己的智力结构因素理论,提出人的智力可分成若干种基本能力,基本能力的不同搭配造成个人的独特智力,并分析出记忆、流畅、推理、知觉、空间、数学、音语七种能力,后来通过相关关系的分析发现存在第二级的一般因素。
形成了修改后的特殊因素和一般因素的智力结构理论。
瑟斯顿开创了从特殊因素入手进而概述一般因素的多因素分析方法的传统。
卡特尔、吉尔福特秉承这一方法,形成了流体智力、晶体智力说、智力三维结构说。
这一派以智力行为的测量分析来回答什么是智力,是以智力活动的外部表现———智力活动结果作为理论的出发点,所描述的仅仅是智力的静态结构,而难以揭示智力的本质活动规律;以因素分析方法来确立智力模型,有失智力的非线性事实;同时确立因素旋转轴的标准不一和旋转方式不一造成了智力因素结构的不同描述;用测验的分数来构建智力结构有失智力的效度。
因此,智力测量理论的逻辑在于智力决定智力行为,有什么样的智力行为则存在什么样的智力,导致对智力行为特质的描述,而未作内部结构的分析,对杂质的智力行为和纯净的智力行为亦未作区分。
当然运用因素分析方法假定人们的差别可以从有差别的因素去理解的假设,形成了智力结构,加深了对智力的理解,同时也为我们运用因素分析方法检验假设,构建理论树立了范例。
(二)皮亚杰的智力理论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皮亚杰认知结构学说广为流行。
皮亚杰从主客体相互作用、机能主义、建构主义的方法论出发,阐述了智力是什么,智力的性质及其发展机制,并对智力的发展从运算的阶段上作了划分。
他认为智力是一种适应,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一种平衡。
这种适应是心理形成的适应,有其内在的内容和功能,内容指由逻辑运算系统构成的认知结构,功能是指认知结构的反映抽象化和平衡作用。
”智力就是主体用他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客体,主体同化客体的认知结构就是逻辑……智力的实质是一系列生动而起作用的逻辑运算系统”。
智力的发展过程乃是同化和顺应之间平衡不断打破不断地重建的过程,对动作协调的反映抽象提供构造用的材料——这实际是同化作用,提供可逆性组织的平衡作用”乃是顺应;在这两种反映抽象和可逆性的平衡作用中智力不断地发展变化,有了智力发展的四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