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谱系障碍研究进展综述_张明平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研究新进展一、本文概述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性疾病,其特点在于社交沟通障碍、行为重复性以及兴趣狭窄。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新进展。
本文旨在综述这些最新研究成果,探讨ASD的病因学、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我们将从遗传学、神经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角度,全面剖析ASD 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以期为提高ASD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ASD的诊断与评估新进展随着对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深入研究,其诊断与评估方法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传统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观察和症状评估,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方法被应用于ASD的诊断与评估中。
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ASD的诊断提供了新的视角。
例如,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人员能够观察到ASD患者在处理社交和情感信息时的大脑活动模式,从而提供更精确的诊断依据。
结构性磁共振成像(sMRI)则能够帮助我们理解ASD患者大脑结构上的异常,如脑体积、皮层厚度等方面的差异。
基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步也为ASD的诊断提供了新的可能。
越来越多的基因和分子生物标志物被发现与ASD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例如,某些特定的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可能与ASD的风险增加有关。
通过基因检测,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诊断ASD,并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评估方面,新的评估工具和方法也在不断涌现。
例如,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工具可以通过分析ASD患者的语音、面部表情和动作等特征,提供更客观、量化的评估结果。
一些新的评估量表也更加注重ASD患者的社交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更全面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质量。
ASD的诊断与评估方法正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我们有望建立更加准确、全面的ASD诊断与评估体系,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自闭症的最新研究进展 完整版情况报告 国外我国内技术论文概况综述

《自闭症的最新研究进展》目录一、引言1. 自闭症的定义2. 自闭症的研究历史3. 研究目的与意义4. 论文结构二、自闭症的基本概念与特征1. 自闭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2. 自闭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3. 自闭症的心理社会特征4. 自闭症的行为特征三、自闭症的诊断与评估1. 自闭症的诊断标准与方法2. 自闭症的评估工具与量表3. 自闭症诊断与评估的临床应用4. 自闭症诊断与评估的挑战与展望四、自闭症的治疗与康复1. 药物治疗2. 心理治疗3. 康复训练4. 综合治疗策略5. 自闭症治疗与康复的挑战与展望五、自闭症的社会影响与教育问题1. 自闭症对社会的影响2. 自闭症与教育问题的关系3.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方法与策略4. 自闭症儿童的社会融合与支持5. 自闭症儿童的未来发展六、自闭症的最新研究进展1. 自闭症的遗传学与基因组学2. 自闭症的神经影像学3. 自闭症的分子生物学4. 自闭症的生物信息学5. 自闭症的跨学科研究6. 自闭症研究的未来趋势与展望七、结论1. 自闭症研究的现状与挑战2. 自闭症研究的未来方向3. 对自闭症患者的关爱与支持八、参考文献1. 自闭症相关的研究论文2. 自闭症治疗方法与康复的研究文献3. 自闭症社会影响与教育问题的研究资料4. 自闭症最新研究进展的相关报道5. 其他相关领域的文献一、引言1. 自闭症的定义自闭症(Autism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表现为社交互动和交流的障碍、重复行为和兴趣的狭隘性,以及狭隘的认知和感知能力。
ASD的诊断标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所不同,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交互动和交流的障碍、重复行为和兴趣的狭隘性、狭隘的认知和感知能力、以及行为和语言发育迟缓。
在自闭症的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对ASD的定义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其特征是社交互动和交流的障碍、重复行为和兴趣的狭隘性、狭隘的认知和感知能力。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患病现状与研究综述

上
坐
月
注释 :
[ ]朱小蔓. 1 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 [ M]. 南京 :江苏教 育 出版
社 。 1 9 :6 98 .
Hale Waihona Puke 即时的反击 。不 满情绪被宣泄 出去 了。而如果他 是一个 软
弱 无 力 者 ,他 就 缺 乏 即 刻 回击 的 勇 气 ,不 满 情 绪 只 能 隐 忍
[]朱小蔓. 2 道德 教育论 丛:第l -[ g M]. 南京:南京师 范大
宁人 民 出版社 . 18 :2 96 .
提供倾听者 ,让学生无忧无虑地倾诉 。倾 听者则通 过安慰 、
开导 、解 释 、共情 等形 式来 帮助忧愁者 。另外 ,提供学生
( 德 林 :江 西 师 范 大 学教 育学 院 刘 西南昌 3 0 2 责 任 编 辑 :张 30 2 敏)
副教 授
版 社 .2 0 :3 4 00 l.
会产生愤 怒感 、怨恨感 ,而有些未 必会产生 。这其 中的决 定因素在 于学生 的不 同心理状态 。所 以 ,情 感教育要 从根
本 上 杜 绝 负性 情 感 的滋 生 ,应 该 要 重 点 发 展 学 生 的心 理 素 质 ,让 学 生 的 心 理 变 得 强 健 ,从 而 能 够 承 受 各 种 外 在 的 伤
学 出版 社 .2 0 :3 5 00 4.
在心 ,变 成怨恨 。其 实 ,在 负性 情感产 生 的两大基 础 中 .
心 理 基 础 是 决 定 性 的 因 素 。 因 为 同 样 受 到 伤 害 .有 些 学 生
[ ]朱小蔓. 3 教育的问题与挑 战 [ M]. 南京 :南京师 范大 学出
博士
江
57
自闭症谱系障碍干预研究综述

自闭症谱系障碍干预研究综述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简称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其特点包括社交互动困难、沟通障碍和刻板重复兴趣行为的表现。
ASD的发病率日益增长,对患者和他们的家人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早期干预被认为是帮助ASD患者发展潜能的关键,因此许多研究致力于开发和评估不同的干预方法。
目前,许多干预方法已经得到了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支持。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行为疗法,例如应用行为分析法和认知行为疗法。
行为分析法通过分析和改变患者的行为模式,以促进社交互动和沟通技巧的发展。
认知行为疗法则主要通过调整患者的思维方式和情绪状态,以促进社交技能和自理能力的提高。
这两种方法都基于对患者行为和认知过程的观察和分析,以量化和可操作的方法进行干预。
除了行为疗法,其他一些干预方法也显示出一定的有效性。
社交技能训练旨在提高患者的社交技能和交往能力。
这种训练通常涉及角色扮演和模拟社交情境,以帮助患者学习和实践社交技巧。
言语和语言治疗也是常见的干预方法,通过帮助患者改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来促进沟通和交流。
兴趣导向的干预则利用患者对特定主题或活动的兴趣,以促进社交互动和学习。
这些方法在不同程度上都对ASD患者的社交和沟通能力有所改善。
早期干预被认为是最为关键的。
研究显示,早期、积极和个体化的干预可以显著改善ASD患者的功能和自理能力。
许多研究致力于早期干预的开发和评估。
接纳并扩展干预(Early Start Denver Model)是一种以游戏为基础的干预,旨在提高ASD患者的社交技能和认知能力。
人际关系疗法(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也是一种早期干预方法,通过促进患者与他人的亲密关系,提高社交互动和情绪调节能力。
自闭症谱系障碍干预研究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多种干预方法的临床实践。
这些干预方法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社交和沟通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科学研究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科学研究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性疾病,影响着儿童的社交互动、沟通能力以及行为表现。
近年来,神经科学领域对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本文将就目前关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探讨。
一、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众所周知,大脑是控制我们思维、行为和情绪等高级功能的中枢器官。
在自闭症患者中,他们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存在着明显的异常。
1. 神经元连接异常先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在自闭症患者的大脑中,存在着神经元连接异常。
例如,在大脑海马体和杏仁核等关键区域,患者间典型连接模式出现紊乱。
这些变化导致了信息传递和整合失调,从而影响到情绪识别、社交互动等行为功能。
2. 皮层厚度改变新近的研究还发现,自闭症患者的大脑皮层厚度也存在着改变。
研究人员发现,在额叶和颞叶等关键区域,自闭症患者的皮层厚度明显低于正常人群。
这种异常可能与注意力、社交认知以及语言能力的缺陷相关。
3. 神经兴奋抑制失衡神经兴奋抑制失衡在自闭症谱系障碍中也被广泛研究。
许多研究表明,自闭症患者的神经递质谷氨酸(Glutamate)水平升高,而γ-氨基丁酸(GABA)水平下降。
这种兴奋抑制失衡可能是导致自闭症患者注意力困难、感官过敏等特征的重要原因。
二、遗传基础及环境因素自闭症谱系障碍涉及有复杂的遗传机制和环境因素作用的复杂性疾病。
1. 基因突变许多研究证实,自闭症患者的遗传基础是复杂而多样的。
目前已经发现了许多与自闭症谱系障碍相关的突变基因,包括NRXN1、SHANK3和CHD8等。
这些基因突变会导致大脑发育过程中关键信号通路发生异常,最终影响到个体行为和认知发展。
2.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也被认为在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项大规模研究表明,孕期接触空气污染、毒物暴露、感染等环境风险因素与自闭症发生之间存在关联。
自闭症谱系障碍干预研究综述

自闭症谱系障碍干预研究综述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类脑发育异常所致的神经发展障碍。
其主要特征表现在社交互动、语言沟通和刻板重复行为等方面。
随着对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认识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干预方法被提出和研究。
本文旨在对目前自闭症谱系障碍干预方案进行综述和总结。
行为疗法行为疗法主要是依靠刺激-反应的方式,通过提供随着受试者反应而改变的奖励,以培养和巩固受试者良好的行为、情绪和认知能力。
这种疗法主要包括应用操作条件反射和正强化等技术,以改变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的不良行为。
认知疗法认知疗法主要是依托认知行为理论,通过教育患者优化思考方式,以达到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效果。
这种干预主要包括了认知行为疗法和社交认知疗法。
其中认知行为疗法旨在增强患者接受和应对新事物的能力,而社交认知疗法则旨在提高患者的社交沟通能力。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心理刺激药物、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
但是,药物治疗多数只能减缓症状,暂时缓解自闭症谱系障碍症状,却很难彻底治疗这种障碍。
社会技能训练社会技能训练方法主要是通过模拟社交场景,包括社交技巧、情绪管理和沟通技能三大方面,以提高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的社交交往能力。
尤其是通过社交情境下的角色扮演与模拟,尽可能让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在一个真实、接近实际的情境中练习交往技能。
家庭干预家庭干预即为针对家庭成员制定的干预方法。
通过教育家庭成员认识自闭症谱系障碍,了解如何处理不当行为和如何更好地与患者相处。
此种干预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提高家庭幸福感并缓解抑郁和焦虑。
结语:总体而言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干预主要包括:行为疗法、认知疗法、药物治疗、社会技能训练、家庭干预等方法。
其中,认知疗法和社会技能训练可以共同作用,使患者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获得收益。
同时结合其他方法,如家庭干预,也可以帮助提高干预效果,切实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质。
基于视觉行为分析的自闭症谱系障碍辅助诊断研究综述

基于视觉行为分析的自闭症谱系障碍辅助诊断研究综述基于视觉行为分析的自闭症谱系障碍辅助诊断研究综述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种神经发育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社交互动障碍、语言沟通困难和重复刻板行为。
随着社会对自闭症儿童诊断、干预的重视,研究者们开始在视觉行为分析领域寻找新的方法来帮助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辅助诊断。
本文将综述目前在自闭症谱系障碍辅助诊断方面的视觉行为分析研究,包括眼动追踪技术、面部表情识别、视觉注意力研究等。
眼动追踪技术是一种记录和分析眼睛在视觉任务中运动轨迹的技术。
研究发现,在自闭症儿童中,他们的眼动追踪模式与正常儿童有所不同。
自闭症儿童更倾向于盯着屏幕的一个特定区域,而不是像正常人一样广泛扫视。
通过这种技术,可以识别出一些与自闭症谱系障碍相关的眼动追踪模式,并且这些模式能够作为辅助诊断的指标之一。
面部表情识别是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一个关键问题。
许多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在面部表情识别方面存在困难。
一些新的研究试图通过视觉行为分析来研究自闭症儿童对面部表情的认知。
例如,研究者可以使用眼动追踪技术来记录自闭症儿童在观看面部表情时的注意力分布,并据此评估他们对特定表情的认知能力。
这种基于视觉行为分析的面部表情识别研究可以为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辅助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除了眼动追踪和面部表情识别之外,视觉注意力研究也在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辅助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视觉注意力是指个体对视觉信息的选择和集中。
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在视觉注意力方面与正常儿童有所不同。
他们更倾向于关注细节,而不注重整体信息。
通过在视觉任务中记录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力分布,可以发现一些与自闭症谱系障碍相关的注意力模式,并且这些模式可以作为辅助诊断标志。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视觉行为分析在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辅助诊断中显示出了巨大潜力,但它并不是一个完全可靠的诊断工具。
视觉行为分析只能提供一些辅助信息,而不能替代临床专家的判断。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代谢干预研究进展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代谢干预研究进展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特征包括社交互动困难、语言交流障碍和狭窄、刻板的兴趣和行为。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代谢干预进行了深入探索,试图通过改变患者的代谢状态来改善其症状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代谢干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代谢异常已经被广泛关注。
研究表明,孤独症患者的代谢状态与正常人群存在差异,包括葡萄糖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等方面。
葡萄糖代谢异常是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患者的葡萄糖利用、代谢途径和脑内分布都与正常人群存在较大差异。
在这种背景下,通过代谢干预对孤独症进行治疗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目前,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代谢干预主要包括饮食干预、营养补充和药物治疗三个方面。
饮食干预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研究人员发现,一些特定的饮食结构和成分可以对孤独症患者的症状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特定的蛋白质饮食可以改善孤独症患者的行为和认知功能,而低糖饮食则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冲动行为。
膳食纤维、益生菌和抗氧化物质的补充也被认为对孤独症的代谢状态和症状改善有一定的帮助。
除了饮食干预,营养补充也是孤独症代谢干预的重要手段之一。
研究表明,一些特定的营养素,如ω-3脂肪酸、叶酸、维生素D等,对孤独症患者的大脑功能和行为发育有积极影响。
尤其是ω-3脂肪酸,已经被证实可以改善患者的社交互动能力和情绪稳定性,成为了孤独症谱系障碍代谢干预中的重要营养补充物。
药物治疗也在孤独症代谢干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一些老药和新药在改善孤独症患者的代谢状态和症状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潜力。
胰岛素增敏剂和脂肪酸氧化酶抑制剂等药物可以通过调节患者的葡萄糖和脂质代谢来改善其大脑功能和行为表现。
而一些抗氧化剂和抗炎药物也被证实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白修饰等 ,在综合征 以及 非综合征性 AS D中发挥病 因学作用 。
作者单位 :青岛市妇女儿 童医院神经康复科 ,山东青岛市 2 6 3 。作者 简介 :侯梅(9 5) 604 1 6 一,女 ,山东胶州市人 ,硕 士 ,主任医师 ,主要研究
方 向 :儿 科 神 经 康 复 。
ht :w w. r o l ec r t / w c t ni . n p/ jp n o
点 ,认 为 与 疫 苗 接 种 有 关 。 注 射 性 疫 苗 ,尤 其 是 麻 疹 一 腺 炎 一 腮 风 疹 ( als m srb l , mes — e mu p — e aMMR 疫 苗 含 有 的防 腐 剂 邻 乙 汞 硫 u l ) 基 苯 酸 钠 可 能 诱 发 AS 一 D 。但 多 项 研 究 证 实 ,免 疫 和 孤 独 症 之 间 的关 系 没有 支持 证据 u“ 。
64 — 2 —
— —
中 国康复 理论 与实 践 2 1年 7 02 月第 l 卷第 7 C iJ eaiT erPat u.02 V 11, o 8 期 h R hbl ho r , 12 1, o 8 N . n y cJ . 7
基 因 组 加 末 端 着 丝 粒 ( bt o r ) 域 中 检 测 已 知 的删 除 / s lmei 区 u e c 重 复 综 合 征 ,使 用 不 同 的 分 子 学 标 记 密 度 和 类 型 ( A B C、 S NP以 及寡聚核苷酸克隆) ,并 随 着新 的 C NVs 点 而 不 断 升 级 。 热
征 … 。
AS D的 病 因学 特 点 与 智 力 残 疾 和 脑 瘫 的 病 因学 特 点 类 似 , 涉 及 多 种 遗 传 学 和 非 遗 传 学 因 子 , 临 床 表 现 为 原 发 性 单 纯 性 AS 或 多 种 综 合 征 性 AS D D。 AS 个 体 的 病 因 学 诊 断 较 困 难 , D 病 因 明 确 者 仅 占少 数 ,7 %~ 0 的 患 者 病 因 不 明 。 5 8%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研究新进展(DSM-5新标准)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研究新进展(DSM-5新标准)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研究新进展(DSM-5新标准)概述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组与早期儿童发展相关的神经发育障碍,影响了个体的沟通能力、社交互动、兴趣和行为特征。
这一疾病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其中包括疾病的分类、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DSM-5新标准DSM-5(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是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参考工具。
自2013年发布以来,DSM-5对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进行了重要的更新,这次更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合并亚型DSM-5取消了过去版本中的亚型分类,如孤独症、亚斯伯格综合征、及相关的儿童退行性自闭症等。
取而代之的是以“自闭症谱系障碍”这一总称来描述整个疾病范围。
这一变化是基于早期研究发现亚型之间存在很多共同特征,而且在临床上区分亚型也存在很大的困难。
2. 临床表现DSM-5对于诊断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标准进行了重新定义和细化。
除了注意到沟通和社交互动的缺陷,DSM-5还特别强调了感觉感知、刻板行为和兴趣、行为刻板性等方面的表现。
这一改变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病情的多样性,从而更准确地诊断与干预。
3. 早期干预的重要性DSM-5强调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据研究表明,越早进行干预,患者在语言发展、社交技能和认知功能等方面的改善效果越好。
因此,DSM-5提醒医生和家长在婴幼儿时期即进行早期干预,以期能够尽早帮助患者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4. 强调个体化治疗DSM-5强调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因为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症状和表现在每个患者之间存在差异,因此综合多种治疗方式和干预措施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治疗手段包括行为疗法、社交技能培训、药物治疗等。
自闭症谱系障碍研究进展综述

(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摘
重 庆北 碚
4 0 0 7 1 5 )
要: 选取有关 自闭症谱 系障碍 的核心期刊文章 , 分析发 现 , 关于 自闭症谱 系障碍的研 究主要
集 中于 : 自闭症谱 系障碍 的概 念界定 , 形成原 因、 干预 方法和教 育措施等 方面 , 概括 了已有研 究的优
点, 发现 了已有研 究的不足 , 以期 为进一步研究 自闭痘谱 系障碍做 出一定的贡献。
碍儿童 ” 。概念使用 的不一致表 明 , 研究者没有对
( 二) 医 学 生 物 学 原 因
“ 自闭症 ” 及“ 自闭症 谱 系障碍 ” 间 的联 系和 区别
引起 足 够 的重 视 。 症, 随着研究 的深 入 , 研 究者 把 “ 自闭 症 ” 分 为 了
医学生 物学 的研 究集 中于生物 因素 中的遗 传 因素 、 神 经 因素和 孕产期 危 险 因素 , 也有研 究
社会 互动 、 行 为 1 9 4 3年 卡纳f K a n n e r ) 根据 1 3个儿 童 的行 为 心 理 功 能 异 常 而 显 示 出 的 沟 通 、 造 成 学 习上 及 生 活 适 特点 , 把他们 归为“ 情感 接触性的 自闭症 障碍” 儿 及 兴 趣 表 现 上 有 严 重 问题 .
F o l s t e i n , P i v e n , B a i l y ( 1 9 9 1 ) 的双 生 子 研 究 显示 : 儿 童 没 有 明 显 的智 力 发 展 迟 缓 或 语 言 能 力 低 下 单 卵 双 生 子 自闭 症 发 病 一 致 率 明 显 高 于 双 卵 双
以提出的 。 目前 , 对于 自闭症谱 系障碍的研 究数 通常在 三岁之前症状 已经 出现 . 广泛地影 响教育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种儿童期起病的神经发育障碍,其特征包括社交交往障碍、沟通困难和刻板重复行为。
这种复杂的疾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在过去几十年里,临床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旨在深化我们对这种障碍的理解并提供更好的干预措施。
一、遗传因素的研究研究表明,自闭症谱系障碍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即家族聚集现象。
通过对家系和孪生研究的分析,研究者们发现,遗传因素对自闭症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为自闭症谱系障碍的遗传研究提供了新的机会。
多个研究小组已经鉴定出与自闭症谱系障碍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脑部发育异常,进而影响社交交往和言语能力。
二、脑影像学研究对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影像研究提供了对该疾病大脑基础的洞察。
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者们发现自闭症患者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承上脑回(superior temporal gyrus)和眶额叶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的异常功能可能导致患者在社交交往和情绪认知方面的困难。
此外,神经连接的研究也揭示了不同脑区域之间的功能失调,这对于理解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病理机制至关重要。
三、环境因素的影响除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也被认为在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大量的研究显示,接触到某些化学物质(如母体在孕期使用的药物)、感染、早产、低体重出生等因素与自闭症谱系障碍之间存在相关性。
此外,孕期和早期环境对婴儿大脑发育的影响也可能对自闭症的产生产生重要作用。
四、干预措施的发展在临床研究中,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一直是关注的焦点。
行为疗法被广泛认为是自闭症谱系障碍干预的有效手段之一。
这种疗法通过建立社交技能、提高沟通能力和改变刻板行为来帮助患者应对日常生活中的挑战。
另外,药物干预也可以用于管理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一些症状,如焦虑和抑郁。
自闭症谱系障碍干预研究综述

自闭症谱系障碍干预研究综述1. 引言1.1 自闭症谱系障碍概述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交沟通困难、重复行为和兴趣以及言语交流障碍等症状。
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个广泛的诊断范围,包括自闭症、亚氏综合征和其它相关障碍。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症状和严重程度在不同个体间存在着差异,有些人症状轻微,能够独立生活和工作,而有些人则需要全天候的监护和支持。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被认为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对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干预至关重要,早期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社交技能、语言能力和自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干预措施包括行为和教育干预、药物干预、社会支持与心理治疗、家庭干预以及教育系统的角色。
这些干预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帮助自闭症患者克服困难,提高其生活品质。
在未来,随着干预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有望发现更多有效的干预手段,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1.2 干预的重要性干预在自闭症谱系障碍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干预旨在帮助患者改善其社交交往、语言沟通、行为表现等方面的功能,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适应能力。
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通常面临社会交往困难、情绪控制障碍、重复性行为等问题,而干预可以通过针对性的方法和策略来帮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实现更好的发展和适应。
研究表明,早期干预对于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早期的干预可以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社交技能和学习能力,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融入社会。
针对不同年龄和发展阶段的个体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有所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
干预对于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早期、个性化的干预,可以帮助患者克服困难,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适应能力。
在研究和实践中,干预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投入研究。
【字数:264】2. 正文2.1 行为和教育干预行为和教育干预是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最常见的干预方法之一。
自闭症谱系障碍干预研究综述

自闭症谱系障碍干预研究综述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神经发育障碍,其特征表现为受影响个体在社交互动、语言交流、兴趣及行为方面的差异性。
ASD个体也常伴随于感觉问题、注意力缺陷及刻板重复行为等问题。
ASD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并且尚未发现明确的病因及治疗方法。
尽管治疗结果不一,但目前有很多干预措施被提出,并有部分干预方法表现良好。
1. 基于行为的干预行为干预是ASD干预的基石,通常使用ABA(应用行为分析)和VB(言语行为)等技术。
许多研究表明,这些技术在改善ASD儿童的行为、语言和情感障碍方面是有效的。
例如,一个以ABA为基础的行为干预在增强儿童社交技能方面显示出了重要的成果,这在一项使用了室内足球游戏的实验中被证实。
2. 感官刺激治疗ASD的许多患者对感官刺激有着异常强烈的反应。
例如,他们可能对声音和触觉的强度、气味和光线颜色等急剧敏感。
治疗这些问题的方法包括特殊的感官刺激(例如刷压和双侧体感觉治疗)和作息规律。
这些方法被用来减轻ASD患者的感官不适,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实验表明,ASD患者进行双侧体感觉治疗可以改善儿童行为、社交交往和语言能力,提高注意力水平。
3. 药物治疗药物的目标是减轻ASD患者的症状,例如嘟囔、刻板行为和不适当的社交互动。
目前,有关ASD治疗的药物包括SSRI(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抗精神病药和刺激剂等。
然而,由于ASD在不同个体间的表现不一,因此药物治疗的效果是不确定的。
实验表明,药物治疗会改善ASD患者的部分症状,但症状持久改善的机会较小。
4. 特定食品补充物某些互补治疗法可能对ASD患者有帮助。
例如,Omega-3脂肪酸对于改善ASD儿童的注意力和社交行为是有效的。
维生素B6加镁在改善ASD儿童的行为障碍和交流方面也显示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ASD的治疗需要定制个体化的方案,不同的组合干预方法可能有不同的结果,并且有时候需要在不同的治疗方法之间进行切换。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研究新进展(DSM-5新标准)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研究新进展(DSM-5新标准)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研究新进展(DSM-5新标准)引言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类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其特征包括社交交往和沟通缺陷、刻板重复性行为、兴趣和活动的受限以及感觉过敏等。
在过去几十年里,该病的诊断和分类一直是这个领域的关键焦点。
近年来,根据DSM-5(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新标准,自闭症的诊断和分类得到了重大的更新。
本文将重点探讨DSM-5新标准在自闭症谱系障碍临床研究方面的新进展。
一、DSM-5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新定义依据DSM-5,自闭症谱系障碍并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综合了原诊断的自闭症、亚斯伯格综合征、儿童瓦解障碍和未分类异质自闭症的统称。
新标准主要关注人的行为和社交方面的缺陷,并将自闭症谱系障碍划分为三个维度:社交沟通困难、刻板重复兴趣和行为、以及感知和注意力过敏。
这一新定义有助于消除原先的分类模糊性,使得广泛的自闭症谱系障碍人群能被准确诊断和指导。
二、DSM-5评估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关键工具为了对自闭症谱系障碍进行评估,DSM-5引入了斯科埃尔自闭症诊断规范第五版(ADOS-2)和斯科埃尔社交交往问卷第二版(ADI-R)。
这两个工具结合了观察、访谈和家庭资料收集的内容,能够帮助评估医生准确诊断自闭症谱系障碍,并了解个体的行为表现、语言和社交交往特征。
三、DSM-5对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子类型特征DSM-5将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子类型进行了修改,并取消了亚斯伯格综合征等传统分类。
根据新标准,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子类型被重新划分为两个维度:社交互动缺陷和刻板重复行为。
社交互动缺陷子类型的特征包括对人际关系的困难、社交沟通的缺陷等;刻板重复行为子类型的特征包括刻板化、固定兴趣和行为模式等。
这一划分方式更具临床实用性,便于医生了解患者主要的症状表现。
四、DSM-5对自闭症谱系障碍与其他疾病的关联性研究DSM-5也强调了自闭症谱系障碍与其他精神障碍和生理疾病的关联性。
针刺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研究进展

天对患者进行1次上述治疗,共治疗1个月。
1.5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PSQI 的评分。
使用PSQI 评定患者的睡眠质量[3]。
PSQI 包括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及催眠药物等项。
上述各项目的评分标准为1分、2分及3分。
患者PSQI 的评分与其睡眠质量呈负相关。
1.6 疗效判定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评定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
痊愈:治疗后,患者的睡眠质量已恢复正常,其睡眠时间>6 h。
显效:治疗后,患者的睡眠质量显著改善,其睡眠时间较治疗前增加≥3 h。
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睡眠质量有所改善,其睡眠时间较治疗前增加<3 h。
无效:治疗后,患者的睡眠质量未改善。
治疗的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
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1组患者和对照2组患者,P <0.05。
详见表1。
针刺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研究进展韦清连(广西梧州市中医医院,广西 梧州 543000)[摘要]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生物缺陷性精神障碍。
此病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至今仍未完全阐明。
此病患儿多存在智力障碍,其预后较差。
目前,临床上尚无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特效方案。
近年来,中医针刺疗法在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治疗中逐渐得到重视。
本文主要是对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特征、中医认识及针刺治疗此病的机制和疗效等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上治疗此病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针刺;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靳三针;头针;舌针;电针[中图分类号]R2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7629-(2021)12-0163-03表1 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组别例数痊愈[例(%)]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总有效率[%(例)]对照1组500(0)18(36)17(34)15(30)70(35)对照2组503(6)28(56)14(28)5(10)90(45)观察组506(12)35(70)7(14)2(4)96(48)2.2 三组患者PSQI 的评分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SQI 的评分均低于对照1组患者和对照2组患者,P <0.05。
自闭症谱系障碍干预研究综述

自闭症谱系障碍干预研究综述作者:纪文静来源:《求知导刊》2019年第19期摘要: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以下简称ASD),被认为是一种终身性、高发性发展性障碍。
由于ASD患者数量较大且需要长期治疗,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容忽视的负担和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
文章通过对ASD相关文献的回顾与整理,了解了ASD的临床干预治疗方法。
鉴于国内当前对于ASD治疗机构资源短缺同时患者需求大的矛盾现状,尽早干预,以家庭、学校为基地,以父母、教师为主要治疗者,应用艺术疗法、感觉统合训练、沙盘游戏疗法以及行为训练等具体方法,结合新型人工智能手段进行综合性干预,想必会成为自闭症治疗模式的一种趋势。
关键词:自闭症谱系障碍;自闭症;干预中图分类号:R749.94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9-0017-02ASD以其高发性、终身性特点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数据显示:2014年8岁儿童ASD的发生率为1/68,而2018年4月已经增长到1/59。
2012年中国公益研究院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每166名儿童中预估就有1名自闭症患者,总数约达164万人。
据调查,38%的自闭症患者难以进入社会独立生活[1]。
ASD包括了自闭症(Autism)、亚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 syndrome)和待分类的广泛性发展障碍[2]。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对ASD诊断标准来看,ASD的核心症状主要表现在社会性沟通障碍以及强迫、刻板的兴趣或行为。
ASD患者时常伴有挑衅行为、自伤行为、不可控的情绪爆发、冲动性、过敏性(如容易发怒或兴奋)和焦虑等情绪行为问题。
国内外相关研究者大多强调对自闭症的诊断必须以发症年龄为标准,广泛认为ASD起病于婴幼儿时期,大多在满一岁后症状变得明显。
除了专业的自闭症测评工具外,自闭症患者可以从行为表现、认知特点等方面识别出。
自闭症谱系障碍研究进展

1.0%~1.2%,约有200多万人。
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自闭症患病率几乎没有显著差异,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对自闭症的发病率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不过自闭症患儿的性别分布却表现出明显的偏好:男性自闭症的发病率要明显高于女性,最高可达5:1。
研究表明家庭社会经济状况、父母的职业及产子年龄都可能会影响新生儿的自闭症发病率。
人类对自闭症的认知和研究时至今日,自闭症这个词汇进入人类的视野已经有两百多年。
跨越数个世纪的历程中,人类对自闭症及其谱系特征的认识等发生了数次跨越式的变化(如图2所示)。
早在1799年,人们在法国的森林里发现了这样一个孩子,他不会说话,有智力缺陷,不习惯于人类社会的生活,对其他人漠不关心,行为更像一只野兽,他的身世不详。
他的父母可能在他两岁的时候就将他遗弃在森林,人们称他为“阿韦龙野孩”。
法国医生伊塔德(Jean Marc Gaspard Itard )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通过再教育,让他成为一个正常的男孩。
当时的人并不知道,“阿韦龙野孩”的种种表现正是我们今天自闭症的症状。
1911年,瑞士的精神病学家布洛伊勒(Paul Eugen Bleuler )根据临床经验,认为这些患者都患有一种精神类疾病,最早创造了“自闭症”这一名词。
对自闭症的科学认识开始于1943年,这一年美国医生坎纳(Leo kanner )发表论文《情感接触与自闭障碍》,并将其命名为“早期婴幼年奥地利医生阿斯伯格(Hans Asperger )、定义阶,1960—1980年间,伯纳德•伦姆)等人提出了自闭症诊断的标准,并。
1980年,在拉特(Michael ,《神经障碍诊断统计手册》首次将婴儿自闭症纳入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这一大类疾病的范畴,关注该疾病的早期发展。
之后对自闭症的研究进入到机制研究阶段,拉特等人研究发现自闭症在双胞胎中具有高度的遗传性并受到基因的调控,人们对自闭症的研究进入到分子水平。
国内对自闭症的研究始于1980年代,陶国泰教授发表了一篇目前可查的中国最早的自闭症相关的研究论文,文中该疾病名称被定义为孤独症,标志着我国科学家和临床研究人员也从此开启了攻关自闭症的漫漫征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2-10-13作者简介:张明平(1987-),女,四川人,西南大学教育部特殊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特殊青少年心理与教育。
张明平自闭症谱系障碍研究进展综述摘要:选取有关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核心期刊文章,分析发现,关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概念界定,形成原因、干预方法和教育措施等方面,概括了已有研究的优点,发现了已有研究的不足,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自闭症谱系障碍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自闭症谱系障碍;研究进展;综述中图分类号:G7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13)04-0110-05(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北碚400715)自闭症谱系障碍这一概念是在自闭症(又称为孤独症)以及阿斯伯格症等概念提出之后才得以提出的。
目前,对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研究数量繁多,领域各异。
除教育界外,还有心理学界和医学界。
文章选取、分析了和自闭症谱系障碍相关的核心期刊论文,发现对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一、描述性概念界定,概念使用不一致1943年卡纳(Kanner)根据13个儿童的行为特点,把他们归为“情感接触性的自闭症障碍”儿童,1944年,他又将“情感接触性的自闭症障碍”定义为“自闭症幼儿”———指那些把自己封闭在自我世界的儿童。
[1]1991年,美国教育部将自闭症界定为:“自闭症意味着一种发展性障碍,对语言性和非语言性的交流以及社会性相互作用都带来了显著影响。
通常在三岁之前症状已经出现,广泛地影响教育成绩。
自闭症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他们好进行刻板运动和反复行为,抵抗环境的变化和日常生活规律的变化,并且拘泥于一种感觉体验的反应。
”这一界定将自闭症确定为一种发展性障碍,并且注意到了自闭症的特征,及其对儿童其他方面的影响。
2001年,许天威指出“自闭症儿童是因神经心理功能异常而显示出的沟通、社会互动、行为及兴趣表现上有严重问题,造成学习上及生活适应上有显著困难者。
”[2]该概念指出了自闭症产生的原因,自闭症的行为表现及它的影响。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3]岁前即有所表现的社交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缺陷,以及重复性的刻***第33卷第4期绥化学院学报2013年4月Vol.33No.4JournalofSuihuaUniversityApr .2013110板行为,是自闭症儿童的定义特征。
但是无论哪一种定义都主要是从自闭症的特征、产生原因及其影响这几个方面来界定的,但自闭症的产生原因尚不明确,因此这些描述性概念有失准确性。
从中国近十几年的研究来看,2007年前,文章大多使用“自闭症”和“孤独症”,从2007年开始,也有文章使用“自闭症谱系儿童”、“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
概念使用的不一致表明,研究者没有对“自闭症”及“自闭症谱系障碍”间的联系和区别引起足够的重视。
通常,“自闭症”指的是卡纳所定义的自闭症,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把“自闭症”分为了低、中、高功能自闭症。
1994年汉斯·阿斯伯格(Hans Asperger)报道了4名伴有人际交往、行为互动等精神发展障碍方面的自闭症儿童,并将这类儿童称为“阿斯伯格症”患者。
然而,由于这类儿童没有明显的智力发展迟缓或语言能力低下等特征,因此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但是,由于阿斯伯格症患者和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即智商在75以上,没有明显的语言障碍的自闭症儿童)极为相似,又因自闭症儿童往往有某种特优能力,要截然分开他们很难。
1981年,罗纳·温(Lorna Wing)提出涵盖两者的“自闭症谱系障碍”概念,它是指“在社会性互动、人际交流方面有欠缺,并在行为与兴趣上有着固着性与反复性”的儿童。
[4]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还需进一步对自闭症的概念进行界定,并且还要注意概念使用的准确性。
二、关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原因研究研究者分别从社会学、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角度探究了自闭症谱系障碍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学原因在社会学方面,研究者主要是从父母对自闭症儿童的影响进行研究的。
Kanner(1943)认为,父母对儿童的情感需要的冷漠造成了自闭症。
5 Bruno Bettelheinm(1967)指出,“自闭症”是那些冷漠、无情的父母不能和他们的孩子建立感情纽带的后果。
自闭症患者的父母被冠以“冰箱父母”的称号。
但是徐翠青、张静(2004)的研究表明:儿童自闭症可能发生在任何社会阶层的家庭,与家庭环境、父母职业、文化程度、教养方式等没有明显的关系[6]。
虽然徐翠青等人的观点对前人的研究提出了质疑,但是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父母、以及家庭对于自闭症的产生还是有很大的关系。
(二)医学生物学原因医学生物学的研究集中于生物因素中的遗传因素、神经因素和孕产期危险因素,也有研究者认为免疫与营养因素也和自闭症有关。
1.遗传因素有关自闭症的双生子研究、家系研究、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的研究等表明,遗传在自闭症病因中起重要作用。
Folstein,Piven,Baily(1991)的双生子研究显示:单卵双生子自闭症发病一致率明显高于双卵双生子。
[7]Bolton(1994)发现:在自闭症家系中,自闭症和广泛发育障碍发病率增加,因此指出自闭症存在家族积聚现象。
[8]Cook(1998)通过研究,指出自闭症的染色体15q11-13部位存在重叠,因此得出“在染色体15q11-13部位可能存在与自闭症相关的印迹基因”[9]。
但是目前人们也研究较多与自闭症相关的其他染色体区域,而且所得结果和Cook不一致,因此难下肯定结论。
从已有研究来看,研究者都认为遗传可能导致自闭症,但是到底是哪些具体的遗传因素导致了自闭症还存在争议。
2.神经因素一些研究者(Fetemi,Wilcox,2002)研究发现部分自闭症患儿脑体积比同年龄正常儿童相对要大,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异常。
10Moreno-Fuenmayor (1996),Fatemi(2002)等认为,自闭症的发生可能与神经系统中中枢递质的功能失调有关。
[11]但戴旭芳(2006)指出,大多数自闭症儿童的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正常,仅极少数有脑部结构异常或病理性改变。
[12]这些不同的研究结果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但仍然有待于医学生物学的进一步探索。
3.孕产期危险因素111一些研究者认为孕产期的危险因素也是导致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原因。
李素水,谭钊安(1998)指出孕期病毒感染、先兆流产以及出生时窒息导致自闭症。
[13]Hultman,Wilkerson(2002)认为与儿童自闭症有关的孕产期高危因素有精神抑郁、吸烟史、病毒感染、高烧、服药史、剖宫产、患儿早产、出生体重低、有产伤等。
[14]李思特(2002)也指出,婴儿窒息、母亲年龄以及妊娠期水肿会导致自闭症。
Emma(2004)15则认为,头胎、父母育龄大、先兆流产、使用尾骨硬模外麻醉、诱导分娩和产程小于1小时、胎儿窘迫、剖宫产分娩等因素导致自闭症。
这些不同的观点表明:虽然孕产期危险因素与自闭症有关,但不具特异性,也就是说,不能找到固定的几个或单一孕产期危险因素与自闭症的发生有关。
4.免疫因素黄立宏,黄流清,杜亚松(2003),通过测定自闭症患儿血液中的免疫因子,发现这些因子存在异常。
因此,他们指出:免疫功能障碍可能在自闭症的发生或发展中起了某种作用。
在2005年的第4届国际自闭症研究大会上,美国研究人员报告说,自闭症儿童的免疫反应异于正常儿童。
除了上述原因外,研究人员通过已获得的研究成果一致认为,谷蛋白和/或酪蛋白饮食(主要是谷类食物和牛奶)对儿童自闭症有重要影响作用。
(三)心理学原因在心理学与自闭症谱系障碍中的原因中,研究者集中于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简称ToM)。
该理论于1978年由普雷麦克和武德鲁夫提出,也称“心理推测能力”理论,指人类应具有的直觉的表征、理解和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
[16]研究者认为ToM的特殊受损引起了自闭症谱系障碍。
[17]卢天玲,李红(2004)介绍了国外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及其使用规则。
[18]任真,桑标(2005)从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及其与言语能力、中心信息整合的关系等,研究论证了心理理论的缺损导致了儿童的自闭症。
19焦青,曾筝(2005)从心理理论的角度,研究了其对自闭症儿童情绪理解的影响。
[20]陈巍,郭本禹(2011)通过研究儿童心智阅读能力,发现自闭症儿童的心智阅读困难,并不是因为缺乏心理理论所预设的推理能力,而是因为其丧失在日常人际交流方面最基本的前反思的交互主体性体验所致。
[21]从对自闭症谱系障碍产生原因的探究发现,研究取得了相应的进展,如遗传在自闭症谱系障碍中的作用等,可是虽然研究者提出的导致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原因很多,然而确切的原因仍然不知道,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干预方法的研究对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干预方法有:音乐治疗、结构化教学、应用行为分析、感觉统合训练、游戏治疗、药物治疗等等,但是研究主要集中于音乐治疗、游戏治疗及应用行为分析疗法。
(一)音乐疗法研究发现(Bonnel、Motron、Peretz,2003; Heaton,2003,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对音乐有特别的反应和爱好,他们有优越的音乐记忆和在音乐领域中的变通和创造能力,这为他们接受音乐疗法干预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音乐疗法的干预目标包括(Walworth,2007)认知、运动、音乐、自我帮助、社交、语言、控制等等24。
音乐疗法的种类有聆听法、主动法、即兴法、融合式法。
聆听法又称“接受式音乐治疗”,即通过聆听特定的音乐以调整人们的身心,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
Kem、Wolery和Aldridge(2007)采用接受式音乐疗法,增强两个3岁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对研究者设计的早晨欢迎程序的独立性,研究结果发现,接受式音乐疗法有助于自闭症儿童进入教室,欢迎教师,和同龄人玩耍;歌曲使同龄人一样有更多的欢迎行为和同自闭症儿童交互作用[25];然而,Corbett、Shickman和Ferrer(2008)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托马提斯音乐疗法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接受和表达语言的能力并没有提高26。
主动法又称“参与式音乐治疗”,即引导直接112参加到音乐活动中去,以得到行为的改善。
即兴法即即兴奏式音乐疗法,指的是使用一种能演奏旋律的乐器,由治疗师引导病人随心所欲的演奏。
融合式法主要包括:音乐治疗与其他技术手段相融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个别治疗和集体治疗相结合。
Brownell(2002),Pasiali(2004), Allgood(2005)等应用融合式法,针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不良行为等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融合式法能用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干预中。
(二)游戏疗法游戏疗法是孩子通过沙盘游戏,激发出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动力,潜移默化地克服那些家长认为难以克服的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