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导学案
《陈情表》导学案
![《陈情表》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eb0258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51.png)
《陈情表》导学案一、背景知识1. 周代的分封制度在中国古代,周代的分封制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周天子会将国土分封给诸侯,这样可以控制各个部族的势力范围,并且通过封爵制度来让各个部族之间形成一定的等级制度。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汉代,而且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 陈寿和翟玄之间的纷争在西汉时期,陈寿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将领和政治家。
他曾经担任过很多的官职,同时他也是汉武帝身边的重要将领。
但是,在翟玄叛乱那场战争中,陈寿并没有能够取得胜利,而是被翟玄所杀。
这场战争对汉朝的政局和国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也对陈寿的生平留下了很多疑问和记忆。
二、作品简介1. 作者《陈情表》是西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军事将领韩愈所写。
韩愈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集中体现了唐代文学的思想和美学特征。
2. 内容简介《陈情表》是一篇以奏疏形式写成的文章,陈寿于公元166年因被诬陷而被赐死,而此时还有一个刺杀陈寿的凶手翟玄还没有被抓捕。
为了将事情真相上报朝廷,陈寿的家族决定写一份奏疏,向朝廷陈述事实真相,请求将翟玄抓捕归案。
但是,由于朝廷内部的阻碍和反对,陈寿的家族不得不多次修改这份奏疏,最终才得以呈报。
《陈情表》就是这样一篇奏疏。
文章的内容非常的感人,充满了对陈寿的悼念和对翟玄的谴责。
韩愈通过这篇文章,强烈呼吁朝廷能够高度重视陈寿的生平和事业,并采取措施将翟玄抓捕归案。
三、文本分析1. 结构分析《陈情表》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开头的题目部分、正文部分、陈寿被害的史实部分、陈情表奏章的撰写经过及其心路历程的部分、结尾的请降务满的部分。
在文章的结构中,韩愈通过点题、阐述陈情、编排陈谏的顺序将整篇文章构建得井然有序。
文章的节奏感非常强,而且内容丰富,给人一种很强心灵震撼力的感觉。
2. 语言特点《陈情表》语言雄浑有力,具有很强的文学特色。
韩愈用很大的篇幅来描述陈寿的功绩和心志,强调陈寿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贡献,以此来塑造陈寿的形象。
陈情表
![陈情表](https://img.taocdn.com/s3/m/e3db4e10866fb84ae45c8db3.png)
《陈情表》导学案【学习目标】:1,声情并茂诵读课文,理解所陈之情,感悟至爱亲情。
2.品味文本语言,欣赏陈情艺术。
3.通过梳理课文,积累文言词句。
【学习重点】:1.诵读课文,感受作品浓浓的亲情,背诵课文。
2.梳理积累文言词句,准确翻译文言语句。
3.正确评价和理解文本的观点和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1.熟练诵读文本,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2. 知识链接:解说文体:陈,陈述。
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本文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
作者简介:李密(234—287),一名虔,字令伯,晋武阳(今四川彭山)人,父早亡,母何氏改嫁,祖母刘氏抚养长大,甚孝谨,勤学。
青年时仕蜀汉,数使吴,有才辩,敬慕诸葛亮。
蜀汉亡后,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司马炎下诏征他为太子洗马,他因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不肯应命,上表陈述自己的情况,晋武帝看了他的表,很受感动,说他在当时的名望不是虚传的,就不再勉强他。
此文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作者和祖母相依为命的处境,申述不能应诏的苦衷。
言语恳切,表情达意淋漓尽致,有扣人心弦之力。
李密此文影响很大,被收在梁萧统编辑的《文选》中,成为经典名文,也收在《晋书·李密传》中,在文化传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背景资料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
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
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明贤到朝中做官。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
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预习检测1、给下列划横线的词语注音:臣以险衅()悯()臣孤弱夙遭闵()凶终鲜()兄弟常在床蓐()猥()以微贱责臣逋()慢犹蒙衿()育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日薄()西山除臣洗()马逮()奉圣朝过蒙拔擢()门衰祚()薄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常在床蓐()零丁孤苦()3、解释加点字词:日薄.西山()茕茕..孑立()终鲜.兄弟()猥.以微贱()责臣逋.慢()犹蒙矜.育()宠命..优渥()不矜.名节()4、翻译下列各句,并解释画横线的词语。
陈情表导学案
![陈情表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23ff90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bd.png)
陈情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李密及写作背景,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理解“忠”“孝”的含义。
3、学习本文层层推进、情真意切的陈情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作者及背景李密(224 年 287 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
西晋文学家。
《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
公元 263 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
公元 265 年,晋武帝司马炎召李密为太子洗马。
李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由,上《陈情表》辞不就职。
晋武帝览表后,感动其孝心,特赐奴婢二人,并命郡县供养其祖母。
三、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夙遭闵凶“闵”通“悯”,忧患。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二)古今异义1、九岁不行古义:不能走路。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2、至于成立古义:成人自立。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3、则告诉不许古义:申诉(苦衷)。
今义:说给人,使人知道。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古义: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三)一词多义1、行(1)行年四岁动词,经历。
(2)九岁不行动词,走路。
2、当(1)当侍东宫动词,担任。
(2)死当结草副词,应当。
3、薄(1)日薄西山动词,迫近。
(2)门衰祚薄形容词,浅薄。
4、矜(1)犹蒙矜育动词,怜悯。
(2)不矜名节动词,自夸。
(四)词类活用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3、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4、夙遭闵凶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5、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
6、臣具以表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闻。
(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2)今臣亡国贱俘2、状语后置句(1)急于星火(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3、宾语前置句(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2)而刘夙婴疾病四、文章内容分析(一)第一段1、作者开篇写了什么?作者开篇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包括出生六个月父亲去世,四岁时母亲改嫁,自幼由祖母抚养长大,九岁还不能行走,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陈情表》 导学案
![《陈情表》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13e6a4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44.png)
《陈情表》导学案【素养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积累和“表”有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2.学习文章言辞恳切委婉、陈情于事以及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典型细节来书写感情的写法,体会文章的语言表达技巧。
3.品味文章蕴含的真切情感,继续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知人论世】李密,三国时代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
少时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
李密以至孝闻名于世,因此屡被征召。
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解题】陈:陈述,禀报情:情况,情理表:奏,章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
写法上有叙有议,但是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感情色彩。
【写作背景】司马氏集团灭蜀建立政权后,由于当时东吴尚踞江左,为了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司马氏王朝于是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名贤。
此外,当时朝廷坚持以孝治天下的策略,而李密以孝闻名于世,于是朝廷便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
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愿与司马氏王朝合作,从而招来杀身之祸。
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
晋武帝览表,赞叹说:“密不空有名也。
”感动之际,晋武帝赐奴婢二人,并令郡县供应其祖母膳食,密遂得以终养祖母。
在李密写完这篇表后一年左右的时间,刘氏就去世了。
李密在家服丧期满后,出仕官职很小,因为当时的政局已相当稳定,晋武帝不需要李密了,便不再重用他。
李密做了两年官后辞去职务。
【明确字音】险衅()夙愿()闵凶()愍惜()鲜见()祚薄()期功()强近()僮仆()茕孑()床蓐()逮捕()洗马()猥贱()逋慢()拔擢()优渥()盘桓()希冀()日薄西山()【初读感知】李密遭遇了哪些不幸,作者这样写有何目的?【合作探究】1.作者怎样写自己的两难境地?有何表达效果?2.朗读课文,面对晋武帝的征召,作者陈述了哪些情况(实情)?3.朗读课文,面对晋武帝的征召,作者如何陈情?【全诗主旨】本文叙述了作者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苦抚养,真挚的表达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感情,婉转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忠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陈情表》 导学案
![《陈情表》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d31f05dd88d0d233d46acc.png)
《陈情表》导学案《陈情表》导学案【学习目标】1. 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2. 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3. 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课时安排】三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苏轼有言: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1、李密(224-287),字令伯,又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晋初散文家。
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
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
年轻时师事名儒谯周。
曾任蜀汉尚书郎,多次出使东吴,甚有才辩。
蜀亡后,屏居乡里,以孝闻,累举不应。
2、资料链接(1)背景知识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
当时东吴尚踞江左。
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与此同时,当时李密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
正因如此,李密屡被征召。
李密作为亡蜀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
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乌鸟私情”,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
文章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
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2)表: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
二.试译全文,圈出难解的字、词、句,注意通假、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臣以险衅(xin) 夙遭闵凶(sù、mǐn ) 行年四岁(xíng )悯臣孤弱(mǐn )少多疾病(shào ) 终鲜兄弟(xiǎn ) 门衰祚薄(zuò )无期功强(jī、qiǎng ) 五尺之僮(tóng ) 茕茕孑立(qióng )常在床蓐(rù ) 逮奉圣朝(dài ) 太守臣逵(kuí)除臣洗马(xiǎn ) 猥以微贱(wěi ) 责臣逋慢(bū )刘病日笃(dǔ )2.掌握下列成语。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9-1《陈情表》导学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9-1《陈情表》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ad86a9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97.png)
《陈情表》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诵读全文,基本了解文章大意。
2.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 本文的文体特征。
预习任务《陈情表》是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
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
此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
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
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
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
初仕蜀汉为尚书郎。
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
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
后免官,卒于家中。
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
《华阳国志》、《晋书》均有李密传。
知识链接解题:陈:陈述;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请谢贺(如《出师表》)。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
写法上有叙有议,但是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感情色彩。
挖空训练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陈情表》导学案(含答案)
![《陈情表》导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ce984c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73.png)
《陈情表》导学案1.学习目标(1)熟读、理解、背诵全文。
(2)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的含意。
(3)理解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
(4)体味作为“表”的文体特征。
2.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的含意。
难点:理解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
【授人以鱼】【自我检测】1.下列各句加粗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A.历职郎署B.是以区区不能废远C.愿陛下矜愍愚诚D.则刘病日笃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报养刘之日短也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C.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D.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猥以微贱,当侍东宫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历职郎署A.群贤毕至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C.侣鱼虾而友麋鹿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岂敢盘桓,有所希冀若属皆且为所虏5.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而刘夙婴疾病A.则告诉不许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C.此小大之辩也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6.下列加粗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臣以险衅A.谨拜表以闻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C.臣以供养无主D.以弱天下之民7.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思,全都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②零丁孤苦,至于成立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④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⑤岂敢盘桓,有所希冀⑥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⑦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⑧庶刘侥幸,保卒余年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①②④⑥D.③⑤⑦⑧8.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陈情表导学案
![陈情表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632125647d27284b7351f0.png)
《陈情表》导学案(设计者崔淑敏)【学习目标】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和相关文化常识。
2.赏析本文行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继承“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预习导学】一、背景知识这篇散文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原题为《陈情事表》。
李密(224~287),名虔,字令伯,晋初散文家。
武阳(令四川彭山县)人。
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
父早亡,母何氏改嫁,幼小的李密被祖母刘氏收养。
为人正直,颇有才干,长于《春秋左氏传》。
年轻时曾仕蜀汉侍郎,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
蜀之后,秦治三年(公元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曾几次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
李密因侍奉祖母均辞命不从。
在封建社会里,违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更何况是一个“至微至陋”的蜀汉降臣。
但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
而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这就给李密以拒绝的借口。
后来晋武帝催逼甚紧,李密就以“侍奉祖母”为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陈情表》,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何况李密是一个亡国贱俘,四次征诏,四次拒绝,这就很容易使武帝产生疑虑,以为李密是怀念旧朝、不满新朝,于是李密在“孝”字上做足文章,采取婉转的方法和坚决的态度。
而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两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祖母死后,李密无奈还是出任了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
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二、文学常识1.解题:《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编者萧统(501-531)是南朝梁文学家.字德施,武帝长子,世称昭明太子。
信佛能文。
唐代以诗赋取士,士子必须精通《文选》。
至宋代更有“文章祖宗”之说2.关于“表”:表,古代奏章中的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
第一课时三、通读文章,完成字音字形题1. 给加点字注音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日薄西山()茕茕孑立()床蓐()猥以贱微()生当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期功强近()终鲜兄弟()除臣洗马()刘病日笃()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a、拔擢斑驳伶仃委屈求全委曲求全b、赡养希冀嘻戏茕茕孑立嬉戏c、侥幸切峻啜泣日薄西山d、优渥矜持颤抖歌舞生平歌舞升平四、整体感知1.读完全文,说说李密在《陈情表》中向晋武帝陈述了什么情感,目的是什么。
《陈情表》导学案6免费范文
![《陈情表》导学案6免费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01b17fcbb68a98270fefadb.png)
【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诵读全文,基本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梳理课文,积累文言词句3.品味文本语言,欣赏陈情艺术【学习重点】:1.诵读课文,感受作品浓浓的亲情,背诵课文2.梳理积累文言词句,准确翻译文言语句3.正确评价和理解文本的观点和思想感情【学习难点】:品味文本语言,欣赏陈情艺术安排课时:3课时《陈情表》第一课时导学案一、明确教学目标1、检查基础知识、答疑解惑。
2、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课前预习(一)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
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
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
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李密的《陈情表》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
可见此文感染力之大。
2、解题:陈:陈述;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请谢贺(如《出师表》)。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
写法上有叙有议,但是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感情色彩。
(二)课前练习1、给加点字注音险衅()夙遭闵凶()祚()薄()外无期()功强()近之亲茕茕孑立()().猥()以微贱.床蓐().陨()首责臣逋()慢日笃()拔擢()矜育()盘桓()更相为命()宠命优渥()洗()马:2.请指出句中的通假字: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通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通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通。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6ea5045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19.png)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第一节:导入
经典名篇《陈情表》,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品之一。
学生们在学
习这篇文章之前,首先需要对作者、背景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故此,导入环节可以设计成一段简短的导读,引导学生进入文章内容,激发
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节:背景介绍
在学习《陈情表》之前,了解作者的背景故事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
对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时代背景等方面的介绍,可以更好地理解文
学作品的内涵和深层含义。
第三节:课文解读
接下来,学生们将深入学习《陈情表》的内容。
教师可以逐段进行
解读,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深
入领会文章的核心思想,体会屈原对国家的忠诚之情。
第四节:文学鉴赏
在完成对《陈情表》的初步阅读和解读后,学生们可以进行文学鉴
赏的环节。
通过分组讨论、课堂展示等形式,让学生们分享自己对这
篇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提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第五节:情感体会
最后,学生们可以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表达对《陈情表》的情感体会。
可以让学生们思考自己身处的环境和时代,以《陈情表》为启示,表达对国家、家乡、亲人等方面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们在学习《陈情表》这篇经典名篇时,能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提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培养出自己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愿学生在学习《陈情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情感上的启发和提升。
陈情表导学案
![陈情表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b07176a26925c52cc5bf1e.png)
高中语文必修五《陈情表》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把握第一二自然段特殊语言现象。
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反复朗诵,把握文意;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和忠情,继承“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重点难点】文言基础知识和特殊的文言语法现象,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基础案】【使用说明以及学法指导】1.反复阅读课文,把握文意;2.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字,自主完成基础案相关问题。
【基础知识】1.背景介绍公元263年,蜀汉被灭。
公元265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
当时东吴尚踞江左。
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
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
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
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
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2.熟读全文,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文章译成现代汉语。
3.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祖母刘悯.()臣孤弱门衰祚.()薄外无期.()功强近之亲茕.()茕孑.()立常在床蓐.()前太守臣逵.()除臣洗.()马猥.()以微贱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责臣逋.()慢则刘病日笃.()犹蒙矜.()育本图宦.()达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庶.()刘侥.()幸【我的质疑】:【拓展案】:【合作探究】:1、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明确:夙遭闵凶 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
《陈情表》导学案
![《陈情表》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0db388b9d528ea81c77957.png)
教学目标: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1、学会鉴赏诗句;2、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句教学方法:师预设,生讨论,师生总结方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设想:在诗歌新授课中,我们不能做成高三的考点复习,因为学生没有对诗歌欣赏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做题时下笔如有神的质的飞跃。
所以,在本诗的教学中,我一是注重诗歌内容的理解,二是注意把高考考点渗透到讲课中来,注重方法的传授。
教学流程:一、导学1、导入以杜甫晚年的图象导入(多媒体展示)配以说明: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
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
“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
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
2、解题①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旅”有“旅居”的意思。
引出诗歌的写作背景,见诗下的注释②“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与“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对应。
③“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对应。
3、整体感知(生对照诗下的注释,说出诗歌的大义。
如遇不懂的,提出,师生讨论解决。
最后,老师给出诗句的参考译文。
)(多媒体展示)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
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
诗人就舟而居。
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
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
名声难道应因为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
“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
二、质疑讨论(多媒体展示)1、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颈联如何理解?3、赏析尾联。
三、反馈矫正(对1、3两个问题,请生板演,对照多媒体展示的参考答案给生打分,集体讨论这一题型的答题方法。
《陈情表》导学案
![《陈情表》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94869a4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ae.png)
《陈情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李密的生平事迹和写作背景,理解“表”这一文体的特点。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疏通文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理解“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准确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陈情的思路和技巧,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2、难点(1)对“孝”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思考,以及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2)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委婉曲折的表达来达到陈情的目的。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密(224 年—287 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
西晋初年大臣。
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
为人刚正,颇有文名。
2、文体知识“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其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往往以情动人。
3、写作背景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
但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为由,辞不赴命。
在这种情况下,李密写下了这篇《陈情表》。
四、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险衅()闵凶()祚薄()茕茕孑立()终鲜兄弟()期功强近()床蓐()猥以微贱()逋慢()日笃()拔擢()优渥()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5)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6)逮奉圣朝,沐浴清化(7)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8)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9)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10)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11)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12)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13)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14)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15)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16)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17)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五、文本研读1、文章开头,作者为何要陈述自己的不幸遭遇?作者开篇陈述自己的不幸遭遇,旨在引起晋武帝的同情。
陈情表导学案 教师版
![陈情表导学案 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2d3ba4c9b9f3f90f76c61b52.png)
1.拜:①拜臣郎中(动词,授官)②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
2.行:①行年四岁(动词,经历)②九岁不行(动词,走路)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动词,施行)
3.矜: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悯)②不矜名节(动词,顾惜)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
4.至:①至微至陋(副词,最)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5.见:①慈父见背(表被动,婉约,指长辈去世)②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动词,看见)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
第二段: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学习过程】
(一)注音: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期()功强()近
茕茕()孑()立夙()婴疾病常在床蓐()逮()奉圣朝猥()以微贱责臣逋()慢刘病日笃()非臣陨()首
第一段: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4.且臣少仕伪朝(省略句)5.急于星火(状语后置)6.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省略句)
7.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状语后置)8.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判断句)
(六)重点句子翻译: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陈情表导学案
![陈情表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6ea1b6f524ccbff1218482.png)
《陈情表》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赏析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课前预习案1、相关知识介绍①李密,字令伯,武阳人,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
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
蜀亡,晋武帝多次召他为官,他以祖母故推脱。
祖母死后征为尚书郎,转汉中太守。
后免官回乡,度过晚年。
②西晋王朝初年,武帝为了安抚、吸引蜀汉的士族倾心于晋朝,对蜀汉的旧臣采取了笼络收买的怀柔政策:或任命他们留在中原的子孙为官,或征召他们到京城洛阳任职。
晋武帝立太子,下诏聘李密为太子洗马。
李密是亡蜀降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另一方面做为亡国之臣,忧于司马氏集团的内部矛盾,顾虑多多,所以他要坚辞。
可若不应诏,又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难免招来杀身之祸。
于是,他写了这篇《陈情表》。
待刘氏死后,服丧期满,李密才出仕晋朝。
③文学史上对《陈情表》的高度评价: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此三文遂被并称为抒情佳篇而传诵于世。
2、通读课文,对照课下注解,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3、作如下练习(一)字音:险衅()夙()遭闵()凶终鲜()兄弟祚()薄期()功强()近茕茕()孑()立除臣洗()马猥()以微贱陨()首逋()慢刘病日笃()矜()育拔擢()宠命优渥()臣以供()养无主(二)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夙遭闵凶2、零丁孤苦3、常在床蓐4、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三)、对画线字解释1、臣以险衅2、门衰祚薄,晚有儿息3、茕茕孑立,形影相吊4、夙婴疾病5、寻蒙国恩6、责臣逋慢7、刘病日笃 8、宠命优渥,岂敢盘桓9、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0、察臣孝廉11、举臣秀才 12、拜臣郎中13、除臣洗马 14、过蒙拔擢15、当侍东宫 16、具以表闻(四)一词多义1、行:①行年四岁②九岁不行③大行不顾细谨④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⑤久之,荆轲未有行意⑥身体力行2、矜:①犹蒙矜育②不矜名节③愿陛下矜悯愚诚3、薄:①日薄西山②门衰祚薄③战战兢兢,如履薄冰④厚古薄今4、见①慈父见背②二州牧所见明知③荆轲遂见太子④风吹草低见牛羊⑤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陈情表导学案及答案(精编版)
![陈情表导学案及答案(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5ea270f0cc17552706220857.png)
陈情表导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理解“夙、凶、薄、息、寻、除、听、卒”等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注意文言词义积累。
2.结合作者的身世及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主题和表现出来的深厚感情。
3.体会作者复杂深挚的感情及巧妙的语言表达方式。
【学习障碍】1.课文相关资料及重点字词积累。
2.通过诵读把握课文,领会作者的真挚感情。
【学习策略】一、障碍突破之策略一:积累法1.课文相关资料(1)背景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李密是一个亡国贱俘,四次征诏,四次拒绝,这就很容易使武帝产生疑虑,以为李密是怀念旧朝、不满新朝,才会采取这样坚决的态度。
在封建社会里,违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更何况一个“至微至陋”的蜀汉降臣。
而相传晋武帝看了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李密奴婢两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2)作者简介李密(224~287),名虔,字令伯。
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
为人正直,颇有才干,曾仕蜀汉侍郎。
蜀之后,晋武帝曾几次征诏,均辞命不从。
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
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3)解题陈——陈述;情——真实情况,实际事宜;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请谢贺。
它的开头,要求先写明上奏人的姓名,同当时的书信一样,开头格式相同。
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2.重点字词积累:分类比较记忆法文言中,实词数量最多,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
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为它的语法作用有些特殊,就把它归入了虚词。
文言文中好多虚词是从实词转化而来,所以往往既有虚词义,又有实词义。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积累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它的丰富含义以及发展变化的情况,同时了解一些有关知识,掌握规律,举一反三,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词义的古今变化;②一词多义;③通假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情表》导学案覃海英【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巧妙的语言表达技巧。
3、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预习导学】一、背景知识西晋王朝初年,武帝为了安抚、吸引蜀汉的士族倾心于晋朝,对蜀汉的旧臣采取了笼络收买的怀柔政策:或任命他们留在中原的子孙为官,或征召他们到京城洛阳任职。
晋武帝立太子,下诏聘李密为太子洗马。
李密是亡蜀降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另一方面做为亡国之臣,忧于司马氏集团的内部矛盾,顾虑多多,所以他要坚辞。
可若不应诏,又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难免招来杀身之祸。
于是,他写了这篇《陈情表》,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真情可鉴,晋武帝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在生活上给予了他比较优厚的待遇。
待刘氏死后,服丧期满,李密才出仕晋朝。
《文选》为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世称《昭明文选》。
《文选》是一部文学作品总集,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
二、文学常识李密,字令伯,武阳人,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
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
蜀亡,晋武帝多次召他为官,以故脱辞。
祖母死后征为尚书郎,转汉中太守。
后免官回乡,度过晚年。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词多义1、行:①行年四岁②九岁不行2、矜:①犹蒙矜育②不矜名节③愿陛下矜悯愚诚3、至:①至微至陋②无以至今日4、以①臣以险衅②臣以供养无主③谨拜表以闻④猥以微贱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⑥臣具以表闻5、见:①慈父见背②二州牧所见明知6、亲:①躬亲抚养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7、日:①日薄西山②报养刘之日短8、当:①当侍东宫②死当结草9、薄:①日薄西山②门衰祚薄10、拜:①拜臣郎中②谨拜表以闻11、于: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12、夙:①夙遭闵凶②夙夜忧叹古今异义1、九岁不行:2、至于成立:3、举臣秀才:4、非臣殒首所能上报:5、臣欲奉召奔驰:6、有所希冀:7、臣之辛苦:8、则告诉不许:9、是以区区不能废远:10、晚有儿息11、而刘夙婴疾病12、逮奉圣朝13、前太守臣违察臣孝廉14、寻蒙国恩15、除臣洗马16、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通假字1、.夙遭闵凶。
2、零丁孤苦。
3、.臣今年四十有四。
4、常在床蓐。
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臣少仕伪朝。
(二)形容词作动词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终鲜兄弟(三)形容词作名词1、夙遭闵凶。
2、猥以微贱。
3、愿陛下矜悯愚诚(四)名词作状语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则刘病日笃。
4、躬亲抚养(五)使动1、无以终余年。
2、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
3、保卒余年五、句式1、判断句(1)“……为……”式A、臣之进退,实为狼狈B、况臣孤苦,特为尤甚(2)“……非……”式非臣陨首所能上报2、被动句A、而刘夙婴疾病B、.则告诉不许3、倒装句(1)介词结构后置A、急于星火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2)宾语前置A、是以区区不能废远B、慈父见背C、非臣殒首所能上报(3)定语后置生孩六月【整体感知】1、文章题为“陈情表”,为何“陈”?“陈”什么?明确: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
(不想到晋朝为官)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
(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2、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明确: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
3、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明确: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合作探究】1、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明确: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
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
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
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
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
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
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拓展提升】搜集整理有关孝的名言名句。
①“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④“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
”⑤“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劝孝歌》)⑥“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课后悟学】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险衅(xìn)逋慢(bū)夙遭闵凶(mǐn)门衰祚薄(zuò)B.优渥(wò)矜悯(mǐn)过蒙拔擢(zhuó)舐犊情深(shì)C.疾病(jī)床蓐(rù)辞不赴命(fù)除臣洗马(xiǎn)D.暂时(zàn)日笃(dǔ)日薄西山(bó)猥以微贱(wēi)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之气也。
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C.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D.臣少多疾病,九岁不得,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4.选出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5.下面句子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B.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C.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D.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6.解释下列成语。
①孤苦伶仃②朝不虑夕③形影相吊④茕茕孑立⑤日薄西山⑥气息奄奄⑦人命危浅⑧急于星火7.下列两组所作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相同B.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C.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也不同D.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词义不同8.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思,全都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3)郡县逼迫,催臣上道(4)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5)岂敢盘桓,有所希冀(6)鸟鸟私情,愿乞养终(7)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8)庶刘侥幸,保卒余年A.(1)(3)(5)(7)B.(2)(4)(6)(8)C.(1)(2)(4)(6)D.(3)(5)(7)(8)9.找出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A.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C.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0.指出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臣之进退,实为狼狈②报养刘之日短也B.①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C.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②但以刘日薄西山D.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11.选出加点词的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诏书特下,拜臣朗中B.寻蒙国恩,除臣洗马C.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D.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12.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a)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b)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c) 欲荀顺私情,则告诉不许13.下面6句话分编为4组,全能够表现李密孝敬祖母的一项是:()①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②臣侍汤药,未曾废离③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④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⑤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⑥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A.①④⑥B.②③⑤C. ①③⑥D.②④⑤1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称妇女在丈夫死后不再嫁为“守节”,“舅夺母志”的“母志”就是指母亲守节抚孤的志愿。
B.古代丧礼,凡为祖父母、叔伯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服丧一年,叫“功服”。
C.刺史在晋朝时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D.“孝廉”、“秀才”都是汉代以来推荐人才的一种科目,“孝廉”即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秀才”即优秀人才。
明清科举考试中,以生员为秀才,以举人为孝廉。
15.下列翻译有误的一句是:()A.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祖母刘氏可怜我是个孤儿身体瘦弱,亲自抚养我。
B.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不久又蒙受了国家的恩惠,解除了我洗马的任务。
C.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这样看来,我为陛下效力尽忠的时间还很长,而报答赡养祖母刘氏的时间已不多了。
D.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我活着一定要为国家鞠躬尽瘁,死了也要衔环结草报答你的恩情。
16.指出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B.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C.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生动,富有现表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D.文章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刻的情感。
参考答案:1.C 2.C 3.B 4.(1)B (2)B 5.D6.①伶仃:孤独的样子。
孤单困苦,无依无靠。
②朝:早上。
虑:思考。
夕:晚上。
早上不能顾及晚上。
形容情势危急,随时都可能发生变故。
③吊:慰问。
只有形体和影子互相安慰。
形容孤苦无依靠。
④茕茕:孤单的样子。
孑:孤单。
孤单无依靠地独立生活。
⑤薄:迫近太阳快要落山。
比喻衰老的人即将逝去,或腐朽的事物即将灭亡。
⑥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
气息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
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快要灭亡。
⑦危:危险。
浅:指时间短。
寿命不长了。
比喻人即将死去腐朽的东西将要灭亡。
⑦星火:流星的光。
比流星陨落还要急。
比喻催促得十分紧迫。
7.C 解释:①特地,②很③夸耀④怜惜8.C解释:(1)“不行”古指不能走路,今指差;(2)“成立”古指成人自立,今指组建成功,或有根据站得住;(4)“告诉”古指申诉,今指说给别人听,让别人知道;(6)“私情”古指个人的感情,今指私人的交情或不正当的感情。
9.A解释:例句与A均为名词作状语;B无活用;C名词作动词用;D形容词意动。
10.C解释:A①主谓之间,助词,②结构助词,的;B①趁机,到,②就,到;C ①②均是连词,因为;D.①才,副词,②于是,连词。
11.C解释:A、B、D均为授官,C为贬官。
12.①生下来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
②外面没有十分亲近的亲族。
③我本想荀且随顺祖孙的私情,公差却警告不充许这样。
13.B解释:句①与句④主角不是祖母,不合试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