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作品_吴伯箫散文集
吴伯箫未获出版的第一部散文集
吴伯箫未获出版的第一部散文集子 张一㊁小引说到吴伯箫散文,读者最熟悉的可能还是‘北极星“中被选入中学课本的几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歌声“‘猎户“,对他三十年代有些京派风貌的‘羽书“就有些隔膜了㊂这种由于时代变迁和阅读风尚导致的对文学家的 误读”现象,令人每一想到,便既觉诡异,又颇无奈㊂拿吴伯箫来说,不识其‘羽书“已是一重的遮蔽,不知其被 九一八”炮火湮灭的第一部散文集‘街头夜“,岂不也是另一重遮蔽吗?‘街头夜“,从1926年的第一篇‘清晨 夜晚“,到1931年毕业,五年大约写了四五十篇,足够一部文集的规模了㊂看内容㊁看技术,皆有不少可圈可点处㊂除了十几个单篇散文,‘街头夜“还有四个 系列”㊂ 塾中杂记”写他十八岁那年在曲阜孔家任 师爷”的生活,为彼时的圣人家族留下些许不乏生动的影像;一个 残篇”系列,是求学时代日常生活的片段素描;第三个系列 街头夜”八篇,多写记忆或现实中发生在夜晚的故事,不尽是写实,更倾向于抒发某种情愫; 鸥”系列只有两篇,仿佛都是要离开古都时那种既惆怅又豪迈的心怀,吴伯箫散文的豪放风格于此初步显露㊂细读‘街头夜“,感受吴伯箫的青涩年华㊂二㊁日记中抄出的 处女作”与青春期心路‘清晨 夜晚“是吴伯箫第一篇正式发表的作品,原刊1926年4月14日‘京报副刊“,实则为其当年4月8日日记,记 三一八”惨案后心理阴影,或称惨案后遗症㊂吴在1978年3月18日撰写的一份自传中回忆: 练习写作,是从一九二五年秋冬在北京师大开始的㊂那时坚持写日记,看到自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资助(18Y J A751038)㊂[作者简介]子张(1961-),男,原名张欣,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杭州310023)㊂习室同桌杨鸿烈每天为商务印书馆写小册子引起动机,请他看一篇题为‘白天与黑夜“的日记,问他: 这样的东西也能发表么?’他说: 能㊂’语气很肯定㊂便立刻抄一遍,寄给了‘京报㊃副刊“㊂几天后竟然见报了,月底并寄来了稿费(大概是千字一元)㊂”①随着昼夜变换明暗两种心情的交替,伴随着朝晨的鸟语花香, 世界上有什么悲愁苦闷?有什么杀伤死亡?且看那天真烂漫,跳舞唱歌的小学生;且听那燕雀莺鹦飞翔齐奏的自然音乐 哈哈!我要披发袒胸而歌了!我要为这生气勃勃乐园般的清晨披发袒胸而歌了!”及至夜来,则又是一番无法自制的紧张感: 人生到处是荆棘猛兽,到处有汹涌的波涛,唉!活着有什么趣味,死去或者安乐点吧!? 我要拔剑自刎了!我要为这毫无生趣到处可怕的恶夜自刎了!”明显的稚嫩甚至娇气㊂同为节录于日记的还有‘病“,文末标明 节录一天的日记㊂一师院”,刊载于1929年2月3日‘新中华报㊃副刊“㊂写个人风寒感冒后情绪的起落变化,学校日常生活之侧面,既云日记,可见作者对个人心理㊁情绪之敏感,而文字之华丽㊁富于辞藻,又见出作者修辞讲究,篇末记梦中 兰花”一段流露作文结构 转折”之意㊂‘涂鸦“,文末未标明写作日期与发表处㊂此篇似为学校题材的小说,一个名 曦”的大学生与同住朋友因相处不恰引发激烈的情绪反应,始则痛不欲生,翌日复转 逸然爽然”,前后判若两人㊂青春期心理情绪之敏感易动,主人公有类郭沫若㊁郁达夫小说人物㊂‘影“,文末标明写于 1929年3月,熊熊的灯火之滨”,连载于1929年3月9日㊁10日‘新中华报㊃副刊“㊂ 影”者,心中倩影也,学生时代单恋心曲之描摹,文字绮丽,中外古今诗文名句的穿插征引过多,略嫌堆砌浮漂㊂这或者也构成吴伯箫早期散文的不足:浮想多,深想少㊂三㊁ 平民学校”旧影‘寄给一个小死者“,1927年1月14日写于师大,原刊于2月26日‘世界日报“副刊㊂读懂这篇纪实散文,须参考吴伯箫老年时期一篇教育回忆录‘办平民学校“㊂此文透露吴伯箫于北京师大读书时的头两年,曾被朋友推荐参与当时平民学校的志愿者工作,当过两年的班主任㊂这当然是吴伯箫五年丰富多彩大学生活的一个侧面㊂照吴伯箫的说法, 平民学校”以 附设”的形式,成为老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小学之外的另一部分㊂不过它不是师大的官办机构,却是师大的学生自由结合创办的,靠学生自己想办法学着办学,教那些从北京琉璃厂一带招来的贫寒家庭的儿童㊂校部地址在当时和平门外老师大进大门往北的地方,极少的固定教室之外,多借用师大和附小的教室用,设备少,条件简陋,全靠师大㊁附小和平校之间大家的默契㊂吴伯箫回忆这段担任 义务职务”期间与这些平民孩子所看到的 学府风景”: 看到鲁迅给大学本科讲‘中国小说史略“,梁启超坐汽车来上课,讲‘中国文化史“;看到 三一八’惨案后在风雨操场追悼杨德群烈士;看到铁栅栏门外老师们跟警察扔石块对打,黎明跟黑暗搏斗㊂又跟受正规教育的附小学生无形中比团结㊁比活跃㊁比学习的自觉㊂耳濡目染,文化熏陶,使他们一月一月一年一年地①吴伯箫:‘吴伯箫 答<调查提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1辑,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年,第228页㊂发育成长㊂”①除了从这里走向人生之路的成功者,吴伯箫提到一个最令他伤心的一个顾姓女生的经历,因受家庭贫困之累,高校刚毕业就被送进了妓院㊂ 几乎是全校教师联合抢救,及时把她从火坑里拉了出来㊂”②‘寄给一个小死者“中因病而殁的八九岁女孩 君秋”,或许应当算是这段平民学校生活中另一个伤心故事的主人公㊂从记述看,君秋显然也是平民的女儿,而因为 天资聪明㊁举止活泼㊁功课好㊁读书用心”为老师们喜爱㊂散文以书信体写给死去的平民小学生 君秋”,记述了作者和几个青年老师到 君秋”家里慰问一事,对这位聪明㊁活泼㊁用功的小学生 短命早逝”的惋惜与悲悼,这大概是吴伯箫最早经历的死亡事件之一,也或许是最早的一篇悼文㊂与‘寄给一个小死者“内容相近的还有‘痴恋“‘舅母家去“,同为写小学生题材的散文㊂‘痴恋“,1927年6月10日写于师大,原刊于1927年6月17日‘世界日报㊃文学副刊“,收入‘吴伯箫文集“上卷㊂此文背景与‘寄给一个小死者“或同为平民学校事,但写法更似小说,记叙两个十四五岁女孩星华和碧琴朦胧而热烈的同性之爱,题材稀见,更可贵的是借文中 徐先生”之口对这同性之爱表达了热情的赞颂: 啊!这是性之神的错误,爱之神的安慰呀!”言辞之间,颇有冰心早期作品的风味,有些语气也很像: 啊!神圣的爱罢!雪纯冰洁的爱呀!密斯忒王!这是不是可咏歌可欣颂的事!” 想天上嫦娥,人间爱神,亦必拍掌赞叹了!”自然,语气的深处,更是美与爱的相通,由此窥知吴伯箫早期与新文学 爱与美”风尚的关联㊂‘舅母家去“,原刊1927年9月2日㊁16日的‘世界日报㊃副刊 挣扎”“㊂此篇仍写 穷”,写小学女生霓珠姊妹因家里穷困被父母临时送到舅母家去度饥荒之事,背景或与平民学校有关㊂吴伯箫在老年‘办平民学校“里提到最伤心的是一位聪明好学的班长女生因家贫被父母送到妓院,此篇中霓珠也是班长,说不定依据的人物原型就是那位顾姓女生㊂四、孔府生活侧影塾中杂记”一组七篇,1927年中秋写两篇,原刊1927年9月19日㊁27日‘世界日报㊃副刊“,第三篇‘爱的余润“写作㊁发表时间不详,‘吴伯箫文集“只标注原刊‘新中华报㊃副刊“第94号㊂1929年上半年写后四篇,分别刊载于当年1月7日㊁1月13日㊁2月17-18日‘新中华报副刊“和5月27㊁29日‘华北日报㊃副刊“㊂通篇忆写18岁在曲阜孔家教家馆之生活㊂首篇‘艳谈“记书房里听几个女孩议论哥哥㊁嫂子的 好”等种种关于男女的话题,故为 艳谈”,纯洁而略显神秘,亦富情趣,少年性心理之描写,尤其在孔府㊁书房背景下,别有滋味㊂第二篇‘初试“忆写被几个女孩约去 后花园”打网球的故事,可爱的五月的温和的天气,烂漫的青春的热情的气息, 轻柔的柳丝,着一串串嫩黄的小叶,随风飘摇,显得旖旎洒脱;久滞欲止的①②吴伯箫:‘办平民学校“,‘吴伯箫文集“(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639页㊂吴伯箫:‘办平民学校“,‘吴伯箫文集“(下),第640页㊂血管,要为之起活泼泼自由之流液了㊂” 呵!这风光要不惹人才怪呢!”第三篇‘爱的余润“承首篇‘艳谈“,忆写同为少年所 偷窥”到的女孩口里 哥哥嫂子”的 好”,虽云 肉麻当有趣”,毕竟是青春热血的和鸣,纵然夹杂着同龄人一丝 不自禁的嫉忌”,亦美丽无比,因为是人㊁是性㊁是自然母的律令㊂第四篇‘雨中的黄昏“忆写端阳节后曲阜多雨时候塾中的遐想与夜谈㊂遐想,涉及作者儿童时期独居 家里西院”的恐惧和少年时期南下金陵投考的经历;夜谈,则是雨夜和孔家男女小学生相处㊁讲安徒生童话的温馨记忆㊂第五篇‘那一天“㊂哪一天?是A府大小姐 下订”的那天,收到 知单”,赶去听戏看热闹㊂关于孔家十二府,有相关介绍: 67代衍圣公孔毓圻以下支系渐多,纷纷在衍圣公府以外各自立府建宅㊂ 大府,在孔庙观德门外,是68代衍圣公孔传铎次子孔继溥的府第㊂二府,在五马祠街西首路北,系孔传铎二弟孔传轱的府第㊂三府,在龙虎街东首路北,系孔传铎六子孔继澍的府第㊂四府,在五马祠街中段路北,是孔传铎叔父孔毓埏之子孔传钜的府第㊂五府,在东门大街中段路北,是孔传铎五弟孔传钲的府第㊂七府,在城东南张曲村,是孔传铎七弟孔传镛的府弟㊂八府,在考棚街东首路北,是孔传铎三子孔继洞的府第㊂十府,在东门大街西首路北,是孔传铎四子孔继汾的府第㊂十二府,在东门大街西首路北,是孔传铎五子孔继涑的府第㊂”①待考:A府,文中另一处称作 大府”,照说不该是孔府,然 大小姐”的 下订”, 小爷”与在A府 教馆”的 世伯”,说的仿佛又是孔府㊂第六篇‘点心的馈送“㊂由每日府里送来点心品尝依次写几位在府里当差的女仆:李妈㊁王妈㊁魏妈等六七人,大家族生活的一个侧影㊂第七篇‘太客气了“㊂从小时候羞于与女性交谈之窘迫,写家馆任教接待女宾参加学校庆典活动事,最后仍回到 害羞,忸怩,不自然,永远的跟着我,或将终此一生㊂”但又似乎有些自得: 两天的匆忙哟!蜜般的客气呀!”少有的写到其曲阜二师母校的篇章㊂五、书信体的尝试‘念 代邮“,文末注 1929年6月中旬的一个静夜”,文集编辑者注 连载于1929年6月27日-29日‘东北日报副刊“”,‘东北日报“或为‘华北日报“之误㊂从本事层面看此文,写的似乎是作者在小学兼职任教的经历,其中提及光华学校㊁暑假前的游艺会㊁寒假㊁毕业诸事端,主线则是与一个叫 珎”的女生数年间的交往㊂一个是大学毕业的小学老师,一个是年龄在十二三岁到十六七岁之间的少女,论身份当然是师生,可从性别㊁年龄㊁心理㊁情感诸方面似乎却复杂得多,至少这里面包含着类似兄妹之情和初恋的那种成分,否则绝不会交往既如此投入㊁认真,文笔复如此缠绵悱恻㊂不过要径直判断为爱情却也不妥,因为仿佛还不完全到那份儿,好在文章后半部分有段文字像是专门解释这种情感,或可有助于读者理解: 你不信,那不能再有意味了:在清早的时候,熙熙攘攘来往的人,有的卖兰花,有的卖油条,有的推了小车卖青菜,也有①残石散人的博客:h t t p://b l o g.s i n a.c o m.c n/l i h e f e n g1973㊂的挑了担子卖盆栽,他们都各有各的职业,忙忙碌碌的;我呢?也有我的怀抱,热热腾腾的㊂不过他们的有形,我的无踪,他们为的是金,我找的是爱罢了㊂爱,多高远的一个字!谈何容易!这里的爱是怎样一种的爱呢?父子?师生?情人?普通!都不是㊂”作了斩钉截铁的否定,却又没有直截了当的界定,最后留下的还只是这么一句令人费解的话: 是怎样的情爱,那不得而知,且去问问那徐徐的过风吧!阿门㊂”用的是书信体,是在女孩毕业之后以写信作 倾吐”,作 申说”,热烈㊁绮丽㊁繁复,初步形成吴伯箫式的情感抒发㊂在后来的‘海上鸥“‘记乱离“‘引咎篇“这类书信体散文中,这样的热烈㊁绮丽㊁繁复不断出现,成为作者的一种文体标志㊂‘在一块儿“,文末标注写于 1929年7月”,发表于同年7月27日‘华北日报㊃副刊“㊂一篇优美的儿童散文,夏㊁冬㊁春㊁秋四个场面,写了我与母亲㊁父亲㊁姐姐㊁哥哥 在一块儿”听故事㊁玩耍㊁采摘时其乐融融的幸福,传达出浓烈的亲情之爱㊂如果选入小学语文课本,当很恰切㊂六㊁另一个阿Q和 闰土”‘醉汉“,文末标明 1929年2月3日,于一师院”,无发表记载㊂此篇乃回忆乡人之作,与李广田散文略似,可选㊂所记乡人亦一阿Q也,颇可悯㊂文字亦平实朴质,且时有莱芜土语㊁乡俗之穿插,土语如: 他做事老是烂不滥散的”之 烂不滥散”, 你拿去和猴子比比看,它那里少起你?”之 少起你”(意谓猴子各方面不比某些人差), 你们跟狗的有几个?”之 跟狗的”(比得上狗的,意谓某些人不比狗好)㊂乡俗如 东关集”,旧时莱芜县城核心地带集中在沿汶河北岸一条长街,分别叫东关㊁西关,东关多商铺,西关是县衙所在㊂‘小伙计“,文末未标注写作时间,从发表时间(1929年9月6日㊁7日‘华北日报“)看当写于1929年夏秋之交,师大第四第五年之间㊂与‘醉汉“同属乡土记忆散文,‘醉汉“写一个阿Q式的老者,‘小伙计“写一个类似闰土的乡下少年,有着与少年闰土一样健康结实的身体: 头上还留着长发,梳着像图画上牛郎式的双髻㊂紧接着是一个充满血色的圆脸㊂身上穿的是两件补绽很多的裤褂㊂腰里壮农般的系了一条布带㊂足赤着,踏了一双最利于爬山的老 山岗子’鞋㊂混身不能说不干净,但就外表看,却知道他并不阔绰㊂腰圆四肢也很胖,趁了日光久晒也红也紫的皮色,真是平常说的小牛犊似的身个了㊂”这小伙计,其实是被奶奶收留在家里做点杂活的贫苦农妇的儿子㊂来自 东山”山区,趁农忙时节出来 拾些割剩的麦子,同时附带了讨饭”,这也是旧时鲁中山区贫困人家的一种生活方式, 总之是这样,夏天里天暖好混,出来跑跑,省着家里底过冬就是㊂”如此一来, 我与我的小伙计不到半天便成了要好的朋友”㊂除了一块玩耍的数不清的乐趣,两人还有彼此取长补短的 功课”: 我教他念学”识字,他影响了我对农事家务的热情㊂ 因为我底小伙计底熏陶的缘故,我竟能帮着收割,扫除,喂喂牛羊了㊂”可惜快乐的日子总是很短,人生又总是有太多的意外和缺憾,小伙计到夏末终于离开了,第二年再来时虽说还带了一只鹌鹑,可他的母亲已去世, 我”也到外地求学去了‘小伙计“的前半篇是从学校的 麦假”写起的,也是吴伯箫少有的回忆少年读书生活的篇章,其中写到放假时学生家长到学校接孩子们回家的一段颇富乡村学校情趣的描述: 站在对了操场的月台上看去,沿南墙的一行柳树上栓满了驴,马,骡各种牲口:一人推的小车,两人使的 大把’,也都一排排地摆在那里㊂平日蹴足操演的 闲人免进’之地,现在几乎变作牛马市,停车场了㊂”是不是让人想到今日学校放假前停满各种汽车的画面?还有这时候的先生们似乎也与平时不同了: 平日很严酷,板着法官似的面孔轻易不笑的先生们,说也怪,现在也都和颜悦色地向学生底家长们点点头,招呼招呼了;见了学生时,也非常蔼然可亲地问着几时走,收拾好了东西没有这类的话了㊂”麦假㊁五皇六月㊁板板正正㊁柿黄色的红茶㊁拾庄稼㊁扣螃蟹㊁念学㊁禁青与开青,这类鲁中地区的乡土词汇,开始在吴伯箫散文里时有出现㊂七、海途中的遐想与见闻吴伯箫在北师大读书的时代,津浦铁路早已建成通车,寒暑假往返京鲁最是方便㊂不过‘街头夜“中‘海上的七夕“‘通舱里的一幕“所写却是海途中的见闻,由文中人物自天津回济南的叙述,似乎可以猜测吴伯箫偶尔也会从天津走海路回山东㊂‘海上的七夕“所写 两年前”的往事,其实是孤旅寂寥中的一次 艳遇”,以及由这艳遇生发出的些许人生感慨,意绪上或与‘影“‘念 代邮“‘微醉“近似,皆可视为吴伯箫青春期心路中的爱情符码, 七夕”,恰与所见所思映衬㊂唉,船上便只是船上了㊂前进几步是船首,后退几步又是船尾㊂两旁呢:栏杆,栏杆,跑跑跳跳也须有分寸㊂多狭窄的世界哟!”这些地方,颇看得出作者的描述㊁文笔是用心又出彩的,修辞的功夫显露出来了㊂孤零零的㊁腻味的㊁狭窄的旅途上,突然: 天,忽然地降临了,她,那十六七岁的女郎!” 他们跨下了舢板,扶上了软梯,踱过了我底面前,进到了船尾的房间㊂啊!爱神底羽剑是这样易发,青年底赤心是这样易感么?怎的第一眼便会那样深深地深深地沉进了爱之迷渊?”接下来,接下来就是一场 很多的人去吻一个婴儿,是为了那奶嬷的缘故”的游戏了及至游戏告一段落,作者也似乎由 经验中的第一次”海途生发出的关于人生的 遐想”而慢慢释然了: 偷回首,圆窗透处,已没有了方才的笑靥,只隐隐约约地听得有格格的笑声㊂”真有点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飘逸之感㊂若说‘海上的七夕“是青春的心曲,同时写的‘通舱里的一幕“就完全是另一番情景了,那是同一趟海途中眼见的人间真实的悲剧,提醒自己在梦想之外还有另一个混乱㊁贫瘠㊁残酷㊁同情㊁温暖交织在一起的现实世界㊂作者在开头就宣示了一点不太同于以往的心迹: 但是,唉!我那金碧的诗囊,倘若我曾经有过的话, 已被厚厚的尘埃所蔽,绚烂的彩光,也已雾蒙烟笼了;里边既寻不出绮词的语,也很少得莺莺燕燕的情趣㊂因此,不得已,我还是来告诉您一件并不赏心的快意,而却像秋雨连绵时阴霾着天的那样令人腻烦的事吧㊂”简单说,这令人腻烦的事不过是在长江丸通舱里听一个山东莱州府的庄稼人讲述他儿子当兵㊁打仗㊁挂彩㊁死去,而他千里迢迢赶去天津竟没能看到儿子的伤心事㊂事情简单,但对于失去儿子的父亲㊁家庭就是天大的事,如何叙述这样一个凄凉的故事?吴伯箫纪实的文笔在此篇中已是十分老到,叙述㊁对话㊁独白㊁穿插,事情的前因后果交代得既清晰,人物的口头语言还富有个性,这可真不容易㊂我今天真算倒霉到顶了㊂一个大闺女春天跑了,到现在没有下落㊂说起来不怕笑话,因为俺两口子跟前就这一个女孩子,婆家总是挑挑拣拣的,一直到去年没给她就亲事;其实说还不是为的她好?今年春天,又有一家来提媒的,她娘嫌那头是个填房,所以就没就㊂谁想她却想岔了道,带着自己的私房跑了㊂唉! 从来女大不当留’,提起来我真有些没法见人呢㊂”这是这位父亲诉说家里另一件伤心事,旧时乡村风俗和口语语汇的确可以看到吴伯箫文风的另一番面目亦在成熟呈现㊂到抗战后,吴伯箫在晋东南前线作战地采访时,这另一面纪实的记述就发挥到极致了㊂八㊁‘街头夜“系列此系列共八篇,先后发表于‘华北日报“1930年后两个月和1931年头两个月,前后四个月,平均每月发表两篇,是吴伯箫师大生活最后一段时期的作品了㊂吴伯箫老年回忆: ‘街头夜“是北京市民生活的写实㊂那时在西城察院胡同熊观民(当过山东教育厅厅长)家给他两个儿子补习英文㊁数学㊂单日晚一次,一次两小时㊂往往晚饭后从和平门外出发,徒步或坐洋车,趁华灯初上,一路看行人车辆来往,商店在招呼顾客,摊贩在竞相叫卖,嘈杂的喧闹,缭乱的彩色,匆忙的,悠闲的,欢乐或阴郁的人群,在脑海里留下变换繁乱的印象㊂ 写点什么?’一路走,一路酝酿㊂”及至辅导结束,东家雇好洋车,打道回府, 午夜作清晨,众人酣睡我独醒,是学李贺探紫囊整理沿途收获的时候㊂虽然达不到 倚马可待’,而两三千字的短文是可以一气呵成的㊂写更夫,写老豆腐摊,也写警察㊂顺利的话,起草,誊清,当夜付邮㊂”①此处留意两个信息,一是这些题材得自往返做家教的北平夜生活,二是作者的勤快㊂不过或许八十年代初说话还不太方便,作者提到投稿时仅限于‘京报“‘晨报“,没说‘华北日报“,可这组‘街头夜“的确全部发表于‘华北日报“㊂第一篇‘街头夜“相当于一个序言,是以美文的笔致给自己找出一些写点什么的理由,譬如在白天与夜晚之间何以选择夜,选了夜再接着历数春夏秋冬各不相同的夜色,而后还有空间上的区分:海上的㊁山头的㊁农家的㊁工人的㊁枕边的㊁旅途的 最后就归总到这街头的夜,作者照样要形容一下: 街头夜浑圆中含着零星,完整中蕴着破碎:非全静,有喧阗的游离气息;又说不上是动,大半是死般消沉㊂它是繁杂的,各色相的,参差不齐的㊂”故而 我将尝试了,我将于街头归来的夜中,短简残篇地白描它街头的夜与夫夜中的街头㊂”以下诸篇,亦有分晓㊂其一,最后一篇‘这座城“明写老北平的夜,暗寓作者要离开这座城的心绪,也就是跟居住了快六年的北平老城的话别㊂何以见得?顺着文章读下去便知㊂开头一句算是破题,接下来就已被一种特别的情怀所支配,不见具体人事,只有一味的翻江倒海似的抒怀!到中①吴伯箫:‘无花果“,‘吴伯箫文集“(下),第492页㊂间,干脆率性把话题转到了 人生”上去,这譬如喝高了酒,话既多起来,复又没了边沿,其实在吴伯箫,不过是由这 人生”再转到自己跟这座老城的交情,引出一番难平的意绪来罢了㊂果然,最后作者终于说了: 来到这里,住几年,说不定那会又须走去;想到就是很愁闷的事了! 抬手举足就够怅惘的,那禁得起是久相识,那禁得起要有的是牵牵连连地别呢?”去哪儿呢? 要走向红火火太阳底去了㊂”实则,此文写作时,作者已经联系好了去山东青岛实习的地方,正准备走呢!其二,中间六篇虽然也都不离题,却须分出眼下北平的街头夜与回忆中的街头夜㊂眼下的北平的街头夜只是‘巡夜的警察“‘摊贩与叫卖“‘霜“,‘俺的更夫“‘欲曙天“‘茅店的一宵“倒大半是回忆中的种种夜色㊂这就跟作者老年所说稍有出入,即‘街头夜“的题材不尽是做家教时的北平夜生活㊂写北平的几篇确乎生气勃勃,‘巡夜的警察“简直就是唱给警察的一首赞美诗, 警哥儿”一语更是温馨传神,有诗意㊁有京味儿㊁还有幽默,你看最后一行: 喊啊!对了皓月和骄阳,高高地举起短棒说: 站住!’”‘摊贩与叫卖“属于速写,一幅苦中作乐讨生活的风俗画儿㊂写回忆的可算是作者的自传,‘俺的更夫“是家乡儿童时期的往事,‘欲曙天“‘茅店的一宵“该属于外出求学㊁探亲奔波路途中的经历,也都亲切有情致㊂这组‘街头夜“,单从文字的组织㊁表现而言,已是相当老到,属于师大读书时期作者最好的散文了,美文的风致业已十足显现,如一个青春的身体已然发育得生气勃勃,不得不让人惊诧了㊂其实,1927年7月14日 虫声唧唧的夜里于师大”写的‘昨日“,也是一幅街头贫民图,或可视其为 街头夜”系列之序曲㊂此文原刊‘世界日报㊃副刊 文学”“㊂读过郁达夫小说‘薄奠“当不难理解此篇之写实㊁写城市贫民之 穷”,以及对 不平等”人类社会之 诅咒”,或与周作人提倡的 平民文学”㊁文学研究会 血与泪的文学”相呼应㊂大学生眼里的老北京(北平)街头修路工人㊁瓜贩茶担㊁捡煤渣老婆子的辛酸㊂九㊁海边的怀想 ‘鸥“系列两篇1931年上半年是吴伯箫师大读书的最后一段,这一段实际上大半不在北平,而是从二月份就到青岛兼任中学教师㊂直到暑假前才辞去教职,返回北平参加毕业考试和学业实习,最终又选择了青岛作为他正式入职之地㊂对于朝夕相处近六年的老北平和师大师友,吴伯箫有着深厚浓烈的情谊,离别之际,留恋不舍,亦是常情,况吴伯箫本来就是极重感情的人呢㊂何以遣别情?聚饮㊁沉醉㊁辞行㊁回味之外,就是以诗文抒怀了㊂‘鸥“两篇,由作者行迹与所用标题判断,当为青岛兼职期间所写,而所写,似乎第一篇‘别前夜“为年初去青岛前的别情,第二篇‘闷“则为来青岛后因郁闷而对师大师友的怀想和对自己的鼓励㊂‘别前夜“之 别”,虽不是毕业之 别”,可一去数月,再回来大家也没有多少时日好聚了㊂故文中有 又是一度短别”以及 明天你先走,回来时也许大家就风流云散了”这样的话㊂既是离情别绪,当然最宜做的事就是设酒饯行,有言为证: 好好用这别前的一夜吧,来,喝酒去!” 我说,我们今晚应当醉㊂”果然有酒,果然亦醉, 待大家重新踏上大街时,天旋地转,身子是左摇右晃的;嘻,真的醉了㊂”彼时的饯行酒,今朝的散伙饭,一代一代学子的同窗情,永久是那么浓㊁那么烈㊂。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知识点总结训练
第4课《灯笼》一、知识点汇总:1、借物抒情知识2、字词积累3、吴伯箫生平及主要作品4、散文开头段落的作用5、散文的线索6、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的语言特点二、知识解读与基础训练:1、借物抒情知识是一种以描写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物品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1)请谈谈你对“借物抒情”的认识。
(2) 借物抒情的特点有哪些?2、字词积累(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灯笼(long)领域(yù)焰火(yàn)马前卒(zú)B. 皎洁(jiǎo)褪色(tuì)斡旋(wò)熙熙然(xī)C. 宫灯(gōng)点缀(zhuì)锵然(qiāng)暖融融(róng)D. 怅惘(wǎng)幽悄(qiāo)焚身(fén)滴滴金(dī)(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延烧原野)B. 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
(成绩等显著;卓著)C. 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安静庄严)D. 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
(为人处世的道理)(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罔。
B.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辍。
C.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D.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斓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3、吴伯箫生平及主要作品。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济南(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1)你还知道有关本文作者吴伯萧的哪些方面,请介绍给大家。
淳厚朴素见风华──试谈吴伯箫回忆延安生活的一组散文
淳厚朴素见风华──试谈吴伯箫回忆延安生活的一组散
文
吴伯箫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回忆录《延安岁月》是
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记录了他在延安的生活和见闻。
这组散文以淳厚朴
素的笔调,展现了延安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背景和历史背景。
在吴伯箫的笔下,延安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他描述了延安人民的勤劳和朴素,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保持着乐观和
坚韧的精神。
他写道:“延安的人们,他们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是他们的
精神却是非常丰富的。
他们有着一种淳朴的品质,他们的生活方式也非常
朴素。
”吴伯箫还描述了延安的文化氛围。
他说,延安是一个充满文化气
息的地方,人们在这里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
他写道:“延安
是一个文化的中心,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人们可以在这里接触到
各种各样的文化。
”除了描述延安的生活和文化,吴伯箫还反映了当时的
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他写道:“延安是一个革命的中心,这里有着浓厚
的革命气息。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革命的力量和精神。
”总的来说,
吴伯箫的这组散文以淳厚朴素的笔调,展现了延安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这些文字不仅是一份珍贵的历
史文献,更是对延安人民的一份赞美和纪念。
散文: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散文:吴伯箫·记一辆纺车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的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
后来常常想起它。
想起它,就像想起旅途的旅伴,战场的战友,心里充满了深深的怀念。
那是一辆普通的纺车。
说它普通,一来它的车架,轮叶,锭子,跟一般农村用的手摇纺车没有什么两样;二来它是延安上千上万辆纺车中的一辆。
的确,那个时候在延安的人,无论是机关的干部,学校的教员和学员,也无论是部队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在工作、学习或者练兵的间隙里,谁没有使用过纺车呢?纺车跟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书和笔一样,成为大家亲密的伙伴。
在延安,纺车是作为战斗的武器使用的。
那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陕甘宁边区,想困死抗日的领导力量。
我们抗日军民热烈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结果彻底粉碎了敌人围困的阴谋。
在延安的人,在所有抗日根据地的人,不但吃得饱,而且穿得暖,坚持了抗战,争取到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开荒,种庄稼,种蔬菜,是保证足食的战线;纺羊毛,纺棉花,是保证丰衣的战线。
大家用纺的毛线织毛衣,织呢子;用纺的棉纱合线,织布。
很多同志穿的衣服鞋袜,就是自己纺线或者跟同志们换工劳动做成的。
开垦南泥湾的部队甚至能够在打仗、练兵和进行政治、文化学习而外,纺毛线给指战员发军装呢。
同志们亲手纺线织布做的衣服,穿着格外舒适,也格外爱惜。
那个时候,人们对一身灰布制服,一件本色的粗毛线衣,或者自己打的一副手套,一双草鞋,都很有感情。
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不舍得丢弃。
总是脏了洗洗,破了补补,穿一水又穿一水,穿一年又穿一年。
衣服只要整齐干净,越朴素穿着越随心。
西装革履,华丽的服饰,只有在演剧的时候作演员的服装,平时不要说穿,就是看看也觉得碍眼、隔路。
美的概念里是更健康的内容,那就是整洁,朴素,自然。
纺线,劳动量并不太小,纺久了会胳膊疼腰酸;不过在刻苦学习和紧张工作的间隙里纺线,除了经济上对敌斗争的意义而外,也是一种很有兴趣的生活。
【语文版】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6课《菜园小记》精品 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第6课菜园小记【文本导读】“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在大生产运动中,种田、纺车纺线、种菜成为每一位战士的必备的功课。
且不说纺线,单就这菜园里,就有很大的学问。
“种花好,种菜更好。
”作者简短的一句话,就把我们的思维拉入了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于是,我们跟着吴伯箫来到延安蓝家坪,来到他的菜园里,去跟他学一手种菜的技艺吧!【作者卡片】吴伯箫,现代散文家,山东莱芜人。
著有《烟尘集》《北极星》等散文集。
1938年4月到延安,曾参加1941年到1942年的“大生产”运动。
这篇文章写于1961年。
当时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的背信弃义,国家处于经济严重困难时期。
作者认为自己是一个在延安生活了8年的人,“有责任介绍延安的革命传统,宣传延安的革命精神”。
他应《人民日报》的要求,先后写了包括《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歌声》在内的一组散文,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延安军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激励人民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纪念。
【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肥硕.()②多浆.()③姹.紫嫣.红()④菜畦.() ⑤宿.根() ⑥涔涔..()⑦濯.() ⑧腌渍.() ⑨沁.人心脾()⑩芫荽..() ⑪抽薹.() ⑫三茬.()⑬宿⎩⎨⎧ 宿.儒( )两宿.未睡( )星宿.( ) ⑭脉⎩⎨⎧ 命脉.( )含情脉.脉( ) ⑮浆⎩⎨⎧浆.洗( )浆.糊(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 槿( )谨( )②⎩⎨⎧ 降( )绛( ) ③⎩⎨⎧ 辟( )僻( ) ④⎩⎨⎧ 沁( )泌( )⑤⎩⎨⎧ 岑( )涔( ) ⑥⎩⎨⎧腌( )俺( ) 3.近义词辨析①繁茂·繁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开辟·开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五彩斑斓·五彩缤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点突破】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围绕这条线索写了哪些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点拨文章以菜园为线索,把与菜园有关的事情贯穿起来,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吴伯箫的菜园小记原文
吴伯箫的菜园小记原文吴伯箫的菜园小记原文《菜园小记》写的就是作者对延安蓝家坪开荒种菜岁月的深情回忆。
以下是小编整理吴伯箫的菜园小记原文,以供参考。
种花好,种菜更好。
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菜种得好,嫩绿的茎叶,肥硕的块根,多浆的果实,却可以食用。
俗话说:“瓜菜半年粮。
”我想起在延安蓝家坪我们种的菜园来了。
说是菜园,其实是果园。
那园里桃树杏树很多,还有海棠。
每年春二三月,粉红的桃杏花开罢,不久就开绿叶衬托的艳丽的海棠花,很热闹。
果实成熟的时候,杏是水杏,桃是毛桃,海棠是垂垂联珠,又是一番繁盛景象。
果园也是花园。
那园里花的种类不少。
木本的有蔷薇,木槿,丁香,草本的有凤仙,石竹,夜来香,江西腊,步步高,……草花不名贵,但是长得繁茂泼辣。
甬路的两边,菜地的周围,园里的角角落落,到处都是。
草花里边长得最繁茂最泼辣的是波斯菊,密密丛丛地长满了向阳的山坡。
这种花开得稠,有绛紫的,有银白的,一层一层,散发着浓郁的异香;也开得时间长,能装点整个秋天。
这一点很像野生的千头菊。
这种花称作“菊”,看来是有道理的。
说的菜园,是就园里的隙地开辟的。
果树是围屏,草花是篱笆,中间是菜畦,共有三五处,面积大小不等,都是土壤肥沃,阳光充足,最适于种菜的地方。
我们经营的那一处,三面是果树,一面是山坡;地形长方,面积约二三分。
那是在大种蔬菜的时期我们三个同志在业余时间为集体经营的。
收成的蔬菜归集体伙食,自己也有一份比较丰富的享用。
那几年,在延安的同志,大家都在工作,学习,战斗的空隙里种蔬菜。
机关,学校,部队里吃的蔬菜差不多都能自给。
那个时候没有提出种“十边”,可是见缝插针,很自然地“十边”都种了。
窑洞的门前,平房的左右前后,河边,路边,甚至个别山头新开的土地都种了菜。
我们种的那块菜地,在那园里是条件最好的。
土肥地整,曾经有人侍弄过,算是熟菜地。
地的一半是韭菜畦。
韭菜有宿根,不要费太大的劳动(当然要费些工夫),只要施施肥,培培土,浇浇水,出了九就能发出鲜绿肥嫩的韭芽。
吴伯箫:海
吴伯箫:海吴伯箫:海那年初冬凉夜,乘胶济车婉蜒东来,于万家灯火中孤单单到青岛,浴着清清冷凉风,打着寒噤,沿了老长老长的石栏杆步武彳亍,望着远远时明时灭的红绿灯,听左近汹涌的洪流声响,静静中含糊影响,我知道到了海。
旅店里一宵异乡梦,乱纷纷直到拂晓;晨起孤寂与离愁,正自搅得心酸,无意绪,遽然于窗启处展开了一眼望不断的水光接夭,胸际顿觉豁然了。
我第一次看见了海。
从那起,日日月月年年,将韶光于悲苦悦乐中打发着,眨眼冬夏三五度,一大把日子放手作轻云散去,海也就渐渐知道了,熟了,亲见起来了。
忆昔初来时分,地疏人生,孤寂胜过辛苦,常常躲着失眠,于静穆的晨钟声里起个绝早,去对着那茫无涯际的一抹浩瀚,鸽候日出,等羲和驾前的拂晓;带便看看变幻万千的朝霭,金光耀眼的于洁净净的沙上,晒太?,听海啸,无目的地等待从那里开来的一只军舰,或一只商船;悄悄地玩味着那船头冲击的叠浪,烟囱上掠了长风飘去的黑烟。
我也曾于黄昏时分,趁夕?无限好,去看看落霞与孤骛:就这样曲折相因,与海结了不解缘,爱了海。
爱海,是爱它的宏伟,爱它的绚丽。
爱它的宏伟,不是由于它万丈深处有什么小巧透剔的水晶官,有海若,有oceanusf NePtune及其挽轻车的铜蹄快马,和金盔卫兵;爱它的绚丽,也不是由于它那银色*浮沫中曾跳出过司人世爱与美的委娜斯,及善以音乐诱人的Siren女神,或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宵妃之类:爱海的宏伟与绚丽仍是由于海的根抵里就蕴藏着宏伟蕴藏着壮丽的原因呢。
不用夸大,不用矫情,只需对着那万顷深碧,仁立片刻,或初夏月明夜扁舟中流荡一回,你就会不自禁地惊叹,说说这样大的海这样美的海啊!本来海不止是水的总汇,那也是力的总合呢。
栽在它的怀里,你自己渺小得像一片草芥,仍是像一粒尘砂,怕就连想想的时间都没有。
你不得不垂头,服输。
由于爱海的原因,读了古勒律己的《古船夫吟》,曾想跳上一只独横岸头的双桅舟,去四海为家,流浪一世,将安泰与忧患,彻底交给罗盘针,定向舵与夫一往无前;待到须发苍苍,日薄西山时分,兀自泊上一处生疏的港口,将一身阅历,满怀悲苦,向人们传达吐诉,那该是耐人寻味耐人咀嚼的罢。
吴伯箫散文创作风格
吴伯箫散文创作风格吴伯箫散文创作风格论文导读:吴伯箫从二十年代开始散文创作的艺术实践。
年是吴伯箫散文创作风格的转折期。
其间也显示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变化带来的艺术创作风格的嬗变。
嬗变,吴伯箫散文创作风格。
关键词:吴伯箫,散文创作风格,嬗变吴伯箫从二十年代开始散文创作的艺术实践,直至82年逝世,一生作品不算太多,共200多篇,先后创作了《街头夜》、《羽书》、《黑红点》、《潞安风物》、《出发点》、《北极星》、《忘年》、《吴伯箫散文选》、《吴伯箫散文选集》、《吴伯箫文集》等散文集。
抗战以后,他主要写作报告文学,由于接受实际生活和思想意识的变化,其作品内容所触及的对象及范围发生转变,艺术风格上也有显著的变化,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记事、写人,改变了以前散文中静态的铺叙,要求画面的流动感。
吴伯箫于1925年在《京报副刊》上发表了散文处女作《白天与黑夜》开始,此后坚持散文创作,到一九三一年曾收集四十多篇作品为《街头夜》准备出版,因九一八事变,稿本失散。
大学毕业后到抗战爆发,这时期的主要散文创作结集为《羽书》(文化生活出版社,1941年),主要包括《话故都》、《马》、《夜谈》、《山屋》等。
王统照在为《羽书》写序言的中说:奔走,劳苦,出入艰难,当然很少从容把笔的余暇。
然而《大公报》文艺栏上我读到他的文艺通讯,不但见出他的生活的充实,而字里行间又生动而沉着,绝没有闲言赘语,以及轻逸的玄思,招怅的怀感。
可是也没有夸张,浮躁,居心硬造形象以合时代的八股的格调。
两年间四方流浪,扩大了观察与经验的范围,他的新作定有一样面目。
发表,嬗变。
32年夏天,吴伯箫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山东,先后在青岛的山东大学工作,后又到济南乡村师范、山东省教育厅和莱阳乡村师范等地方任职,同时潜心散文小品的写作。
这段时间内他曾先后结识了诗人减克家、李广田,戏剧家洪深,作家老舍、王统照等人,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以文会友,曾三五熟人定期约会,各带小说、诗或散文大家传看品评议论争取彼此推敲各自拼命下功夫,深受他们的影响,且善于借鉴我国古代骄文的写法,运用整齐划一的句式,选用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追求韵律的整齐,读来清新飘逸,节奏鲜明,富于诗意。
散文:吴伯箫·歌声
散文:吴伯箫·歌声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
无论哪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最初在哪里听过,哪里的情景就会深深地留在记忆里。
环境,天气,人物,色彩,甚至连听歌时的感触,都会烙印在记忆的深处,象在记已里摄下了声音的影片一样。
那影片纯粹是用声音绘制的,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
只要在什么时候再听到那种歌声,那声音的影片便一幕幕放映起来。
“云霞灿烂如堆锦,桃李兼红杏”,《春之花》那样一首并不高明的歌,带来一整套辛亥革命以后启蒙学堂的生活。
“我们是开路先锋”,反映出一个暴风雨来临的时代。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描绘出抗日战争初期一幅动乱的景象。
……我以无限恋念的心情,想起延安的歌声来了。
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
列宁在纪念《国际歌》的作者欧仁·鲍狄埃的文章里说:“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的声音,共同的语言。
我们也可以这样看延安的歌。
在延安,《国际歌》就是被最庄严最普遍地歌唱的。
回想从洗星海同志指挥的《生产大合唱》开始吧。
那是一九三九年夏初一个晚上,在延安城北门外西山脚下的坪坝上。
煤气灯照得通亮。
以煤气灯为中心,聚集了上万的人。
印象中仿佛都是青年人。
少数中年以上的人,也是青年人的心情,青年人的襟怀和气魄。
记得那时候我刚刚从前方回到延安,虽然只出去四五个月,也象久别回家那样,心里热呼呼的,见到每个人都感到亲热。
不管认识不认识,见到谁都打招呼。
会场上那些男的,女的,都一律穿着灰布军装,朴素整洁,打扮得都那样漂亮。
大家说说笑笑,熙熙攘攘,象欢度快乐的节日一样。
是的,正是欢乐的节日,是第一个五四青年节。
就是在那天晚上,我们听了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那篇有名的报告:《青年运动的方向》。
初中经典现代文阅读:《天涯》---吴伯箫
初中经典现代文阅读:《天涯》---吴伯箫中考现代文阅读:天涯吴伯箫访问海南岛的农场,我们路过了“天涯海角”。
唐朝宰相李德裕从潮州司马再贬崖州司户,曾有《登崖州城作》:“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天涯海角”就属古崖州。
想象里那是很遥远的地方。
八十年代第一春到“天涯海角”,我们是带着兴奋的心情的。
快步走过一段沙石路,迈下海边并不修整的石台阶,迎面是一座半圆不方的巨大青灰色岩石,象海门的天然屏风。
岩石上刻着郭老的三首诗,第一首诗的开头说:“海角并非尖,天涯更有天”,概括而又明确地告诉了我们眼前的实际情况。
我们来自辽阔的山河大陆,面前又是过边的碧海汪洋。
哪是海角呢?人,依然屹立在天地间水陆紧连的地方。
一念突兀,感到时代的伟大、作人的骄傲了。
论时令,正是冬季,北国飞雪纷纷,出门要戴皮帽,穿短袖衫,摇葵扇,还是汗流浃背,最好是跳进大海里游泳,冲凉。
看来“小小寰球”的确嫌小了,几个小时飞机就飞过了寒温热三带,而祖国是辽阔广大的。
“天涯海角”也还是被包围在我们广漠的陆海中间。
在岸上,椰林凌霄;看海里,巨浪排空。
“波青海面阔,沙白磊石圆”,又是郭老的诗写出了这一带的壮丽景色。
天然啸聚踞,姿态万千。
有的更象金水桥边的石狮子,坐镇南天门,气势雄伟,万钧巨力也难撼摇它一根毫毛。
在一尊独立的圆锥形高大的岩石上,不知什么年代刻有“南天柱”四个遒劲大字,看上去真有点象独支苍穹的样子。
想到共工氏“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圻,地维绝”的远古年代,“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级”,这可就是那时的遗物么?不禁令人追慕宇宙洪荒世纪,原始巨人开天辟地地业绩的宏伟了。
旅伴告诉我当地传说的一个神话故事:很久以前,从南来的贼船,抢掠渔民,霸占了停在海弯的渔船,欺压得渔民无家可归。
忽然一只神鹰,在高高的天空,展开云幕一样的翅膀,撒下一阵巨大的圆石,把贼船砸个粉碎,挽救了渔民。
那些圆石就至今散乱地留在海湾的沙滩上,成为千年万年惩罚侵扰渔民的贼船的见证。
吴伯箫:猎户
吴伯箫:猎户吴伯箫:猎户春支,春耕,春种,皆要闲完了。
邪是年夜孬的狩猎节令。
咱们到红石崖来会见挨豹英豪董昆。
暮秋的太阴出遮拦天照正在身上,煦温失像阴秋三月。
一路上踩着硬硬的盛草,一下子走田埂,一下子走沟畔,人不知;鬼不觉便是十面八面。
野外面很静,下粱秸横成攒,像一座一座的尖塔;收成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挺立的小山。
成群的鸽子正在路上啄食,几次所在着头,咕咕咕召唤着,文静天移动着手步。
它们没有怕人,只是正在人们走远的时分,仿佛给人让路同样,哄的一声飞起,挨一个旋,又唰的一声正在近近的后面落高。
村边场园面,晒豆子的,挨芝麻的,剥苞米的,四处有说有啼,是一派冷闹的丰登现象。
尔念:董昆是甚么样子呢?否像野城的尚两叔?小时分,正在离野八面天的邻村上教。
投止。
早晨吃完了从野面带的湿粮,等着想灯书模板的时分,总爱到教校门心尚两叔野来串门儿。
尚两叔是狩猎的,兼管给教校击柝。
没有知叙他的出身怎么,只忘失他一小我私家住正在一间魁梧的茅屋面,孤独双的,很寥寂,又很乐不雅。
他爱逗中小学熟玩儿,爱给中小学熟讲故事。
其时尔很怒悲他门前的瓜架,苇篱圈成的小院子战沿苇篱种的背日葵。
尔也怒悲他屋面的简略陈列:小锅,小灶,一盘展着苇席战狼皮的土炕;墙上挂谦了家鸡、火鸭、年夜雁等等的羽毛皮,一弛一弛,五色美丽。
最怒悲固然是他挂正在枕边的这杆少筒猎枪战一个嫩失领紫的药葫芦。
随着尚两叔狩猎,正在尔是欢畅的节日,帮着提提药葫芦,皆感触是很美的差使。
尚两叔狩猎很长空着脚归去,否是也没有贪多。
炎天的火鸭,春地的雉鸡,冬地的家兔,每一次带归不外二只三只。
狩猎返来是一种天纯粹叙的凯旋,向了猎获的家物走正在路上,连狩猎的助脚也觉得到有点儿将军的神情。
猎罢论罪,尔的要供没有下,最自得是分失一枝二枝雉鸡翎。
否是正在邻村念书只要半年,新年事后便转到原村新办的发蒙教校了。
狩猎的糊口今后进行。
抗日和平期间,本人扛太长枪,也带太短枪,否是皆出有舍失用这时比力名贵的枪弹来猎禽猎兽。
苏教初三语文延安纺车抒怀 吴伯箫
安生活八年的人,“有责任介绍延安的革命传
统,宣传延安的精神。”他应《人民日报》的
《窑洞风景》《歌声》等一组散文,满怀激
情的歌颂了延安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激励人们战胜困难,夺取胜利。
要求,先后写了《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
6﹑陕西省2003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溪水淙淙,都是宇宙的精灵,是大自然富予人们最美妙的文章和乐章。但这些文章和乐章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有的人,泉水叮咚.在他听来是大自然奏出的美妙和谐的音乐;天上的白云,在他看来是大自然铺就的最美最好的图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有的人,面对大自然的美景,听到的只是声音、颜色,这样的人是无法领略大自然的情趣的。 根据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在下面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文组成排比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吴伯箫散文集
吴伯箫散文集
吴伯箫散文集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
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吴伯箫散文集,欢迎阅读与收藏。
吴伯箫:马
吴伯箫:山屋
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吴伯箫:长城
吴伯箫:歌声
吴伯箫:夜谈
吴伯箫:海上鸥
吴伯箫:向海洋
吴伯箫:菜园小记
吴伯箫:我还没有见过长城
吴伯箫:猎户
吴伯箫:天冬草
吴伯箫:岛上的季节
吴伯箫:海
吴伯箫:灯笼
吴伯箫:黑红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灯笼》知识点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灯笼》知识点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一生作品200多篇,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主要散文集有《羽书》《北极星》《忘年》等;译作有海涅的《波罗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吴伯箫散文选》。
二、理解词义1.斡旋:调停,调解。
2.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弟的奢华。
3.未始:未必。
4.幽悄:幽深寂静。
5.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三、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第二部分(2—11):作者回忆自己记忆中有关灯笼的美好记忆和情节。
第三部分(12):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四、问题归纳1.“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赏析这句话。
将“飞蛾扑火”与小孩子对火的喜爱进行类比,强调了小孩子对火、亮喜欢之强烈。
使内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第①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3.第④段一句话单独成段有何作用?本题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
这是“我”慈母口中经常吩咐“我”的一句话,属于语言描写,这句话对为生活在外挣扎的“我”来说是美好的回忆和极大的慰藉。
强调了这句话给“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并引出下文“我”对小时候上灯学的回忆。
4.村头挂灯笼有什么作用?1.有行好的意思。
2. 孤行客“四面虚惊”的时候得到慰藉。
5.“雪夜入……马前卒”。
分析这两句话。
采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借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作者也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6.结合文意,分析结尾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能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灯笼-吴伯萧
2021/3/11
5
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 育家。一生作品200多篇,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园小记》 《记一辆纺车》等,主要散文集有《羽书》《北极星》《忘年》 等;译作有海涅的《波罗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吴 伯箫散文选》。
2021/3/11
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
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
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
却早已褪色了。
2021/3/11
18
品读 灯笼中的情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 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 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 裴公么?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 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 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 卒。
6
一 读一读字音
焚身 溺炕 神龛 皎洁 犬吠 乡绅 斡旋 怅惘 锵然 裴公 燎原 司马懿 熙熙然 星阑 霍骠姚
2021/3/11
7
一 读一读字音
焚身(fén) 溺炕(nì) 神龛(kān) 皎洁(jiǎo) 犬吠(fèi) 乡绅(shēn) 斡旋(wò) 怅惘(chàng wǎng) 锵然(qiāng) 裴公(péi) 燎原(liáo) 司马懿(yì) 熙熙然(xī) 星阑(lán) 霍骠姚(piào)
推荐阅读:张晓风《买橘子的两种方法》 铁 凝《一千张糖纸》
2021/3/11
32
子里亮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 辈子思慕着的。
2021/3/11
14
品读 灯笼中的情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 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 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 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 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 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 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 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 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经典散文赏析—吴伯箫《难老泉》
经典散文赏析—吴伯箫《难老泉》当铺,钱号,窄轨道,已经随着土皇帝的覆灭最后湮没了; 煤炭,汾酒,老陈醋,却在人民的生活里广泛散发着热力和芳香。
山西是个宝地,太行山,吕梁山像两只巨大的膀臂从东西两面环抱着它; 黄河,汾河像两条鲜血流注的动脉滋润着它。
谷物和矿藏显示着大地的富饶,抗日战争的业绩歌颂着人民的英勇,这里的高山,密林,城镇,村落哪里没有写过可歌可泣的故事呢? 二十几年前在游击队里跟这个地区建立起来的血肉感情,现在依然是炽热的。
像回故乡一样,我们带着浓挚的怀想踏进了山西。
山西的省会太原,是一座古老美丽的城市,滚滚的汾河从城西流过。
东有东山,西有西山,北有卧虎,南有鸡笼,太原正好坐落在一个肥沃的盆地里。
城里一片黑瓦房,密密匝匝,处处是高墙深巷,几进的庭院。
不过比起解放后的新建设来,旧城显得太局促了。
在宏伟的建设规模里,旧城只能算一个小小的角落。
新建设中,不说别的,只城外一条宽阔的迎泽路,两旁就都是四层五层的高楼,迎泽路向西延伸,横跨汾河是一座十八个桥墩的迎泽桥,桥又宽又平,一直伸到西山脚下。
这里矗立着多少厂矿的烟囱,浓烟弥漫,告诉人们新兴的工业是多么发达; 街街巷巷熙来攘往的人群,有说有笑,呈现着一种繁荣的景象,欢乐的气氛。
过迎泽桥向南,沿西山山麓走五十里,是晋祠。
在晋祠①,我们访问了“难老泉”。
“难老泉”,听听名字就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
不必看见,就仿佛已经看见了。
那喷涌的水源,那长流的碧波,永远是活泼泼的,青春常在的。
在《滕王阁序》里王勃感叹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②,比较起来,这难老泉实在值得叫人赞赏羡慕。
泉,论历史实际倒是很老的。
从地质考察,据说有两万万年或者有三万万年呢。
据文字记载,“难老泉”是晋水的主要源头。
古时候晋国因晋水得名,晋国若是从“桐叶封弟”算起,到现在也该有三千多年了吧。
“桐叶封弟”的故事,历史传说是这样的:西周初年,武王姬发死后,他的大儿子姬诵还很小,就由周公姬旦扶助做了国君,就是成王。
吴伯箫《灯笼》PPT
运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比较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灯笼》进行 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研究视角
从文学、文化、历史等多个角度出发,全面剖析《灯笼》的深刻内涵和艺 术价值。
研究结论与启示
研究结论
通过对《灯笼》的深入研究,得出该作品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其艺术价值不可低估。 同时,《灯笼》也反映了吴伯箫的文化观和历史观。
吴伯箫《灯笼》
汇报人:文小库 2023.08.20
目 录
• 引言 • 文本分析 • 文学评论 • 研究综述 称:《灯笼》 作者:吴伯箫
作品体裁与特点
体裁:散文
特点:吴伯箫的散文以清新、质朴见长, 多描绘普通人生活中的琐事和乡野情趣,
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风格。
05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吴伯箫《灯笼》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 和文学价值的作品。
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和深度分析,我们发现该作 品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关 注,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吴伯箫在《灯笼》中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手 法和语言风格,使得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 价值。
对文学作品的启示
作品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社会经济日益 破败、文化日益凋敝,民族矛盾和阶级 矛盾日益尖锐,人民生活日益困苦。
VS
个人背景
吴伯箫在此时开始文学创作,并积极投 身抗日救亡运动。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 的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表达了对民族 和人民的热爱和对旧社会的痛恨。
02
文本分析
主题思想
思念故乡
1
通过对故乡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 情。
童年的回忆
2
通过对灯笼的回忆,勾起了童年时期的种种 情景,包括家乡的习俗、人情等。
吴伯箫《我还没有见过长城》高三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吴伯箫?我还没有见过长城?高三散文阅读题及答案〔1〕真惭愧,我还没有见过长城。
〔2〕记得六年故都,我曾划过北海的船,看那里的白塔与荷花;陶然亭赏过秋天的芦荻,冬天的皓雪;天桥,听云里飞,人丛里瞧踢毽子的,说相声的;故宫与天坛,我赞叹过它的壮丽和雄伟;走过长长的西长安街,与挤满了旧书及古董的厂甸;西郊赶过正月十五白云观的庙会,也趁三月春好游过慈禧用海军费建造的颐和园,那里万寿山下有昆明湖,湖畔有铜牛骄蹇。
东郊南郊都作过漫游,即无名胜,近畿小馆里也可以喝茶,吃满汉饽饽。
还有走走就到的东安市场,更是闲下来溜达的大好地方。
可是,六年,西山温泉我都去过,记得就没去什刹海。
为此,离开了故都曾被人嫌弃说“太陋〞。
说:“什刹海都没逛过,还配称什么老北京!〞当时真也闭口无言。
有一年发狠,凑巧有缘重返旧京,记得还没有进旅馆的门就雇好了去什刹海的车子。
夏天,正赶上那里热闹:地摊子戏,搭台的茶座,直挨着访问了个足够。
印象仿佛并不好,心头重负却卸去了。
记得第二天,才有空去文津街,进国立图书馆。
〔3〕现在想:什刹海不见算什么呢?没去看长城才是遗憾!啊,万里长城!去北京只不过几个钟头的火车。
〔4〕万里长城,孩提时的脑子里就早已印上它伟大的影子了。
〔5〕读中国古代史,知道战国时候,魏惠王、燕昭王、胡服变俗的赵武灵王,都曾段落地筑过长城,来卫国御胡;秦始皇遣蒙恬斥逐匈奴之后,又因地形,制险塞,从临洮至辽东将长城来了个联络的修筑,广袤万余里;工程的浩大,那不是隋朝的运河,非洲的苏伊士所能比较的。
秦始皇焚书坑儒,建阿房,销兵器,千百年来在人们的脑子里留下的是一个暴君的影子。
独独万里长城至今亮在祖国人民的心里,矗立在祖国连绵的山上,成为四千余年文明古国的标志。
这不是因为万里长城是秦始皇的什么丰功伟绩,而是因为它是几千万古代劳动人民血肉的结晶!〔6〕曩昔,在万年书屋,听主人告诉:有一次趁京绥车,过南口车站,意欲去青龙桥,偶尔站台小立,顺了一目荒旷的山麓望去,遥瞻依地拔天的万里长城,那雄伟的气象,使你不觉要引吭高呼。
吴伯箫:海
吴伯箫:海吴伯箫:海这年头冬凉夜,乘胶济车婉蜒东去,于万野灯水外孤独双到青岛,浴着浑浑热凉风,挨着寒战,沿了嫩少嫩少的石雕栏步武彳亍,视着近近时亮时灭的红绿灯,听附近磅礴的洪流声音,默默外含糊影响,尔认识到了海。
酒店面一宵同城梦,治纷繁曲到拂晓;朝起寥寂取离忧,邪自搅失口酸,无心绪,突然于窗封处睁开了一眼视一直的火光接夭,胸际顿觉释然了。
尔第一次瞥见了海。
从这起,日日月月年年,将光阴于欢甜悦乐外挨领着,眨眼冬夏三五度,一年夜把日子放手做沉云集来,海也便渐渐意识了,生了,亲睹起去了。
忆昔始去时分,天疏人熟,寥寂赛过辛劳,每每避着得眠,于静穆的朝钟声面起个续晚,来对着这茫无涯际的一抹汪洋,鸽候日没,等羲战驾前的拂晓;带就看看幻化万千的晨霭,金光耀眼的于洁净脏的沙上,晒太必修,听海啸,无目标天等待从这面谢去的一只艨艟,或一只商舟;轻轻天玩味着这舟头打击的叠浪,烟囱上掠了少风飘来的乌烟。
尔也曾于薄暮时候,趁夕必修有限孬,来看看落霞取孤骛:便那样展转相果,取海结了没有解缘,爱了海。
爱海,是爱它的宏伟,爱它的壮丽。
爱它的宏伟,没有是果为它万丈深处有甚么小巧透剔的火晶官,有海若,有oceanusf附件NePtune及其挽沉车的铜蹄骏马,战金盔卫士;爱它的壮丽,也附件没有是果为它这银色*浮沫外曾跳没过司世间爱取美的委娜斯,及附件擅以音乐诱人的Siren父神,或凌波微步,罗袜熟尘的宵妃之类:爱海的宏伟取壮丽借是果为海的根抵面便储藏着宏伟储藏着壮附件丽的缘故呢。
没必要夸大,没必要矫情,只有对着这万顷深碧,仁坐片附件刻,或始夏月亮夜扁船外流荡一归,您便会没有自禁天惊讶,说说那样年夜的海那样美的海啊!本去海没有行是火的总汇,这也是附件力的总折呢。
栽正在它的怀面,您本人眇小失像一片草芥,借是附件像一粒尘砂,怕便连念念的时间皆出有。
您不能不垂头,伏输。
果为爱海的缘故,读了今勒律己的《今船夫吟》,曾念跳上附件一只独竖岸头的单桅船,来四海为野,流浪一世,将安泰取愁附件患,彻底交给罗盘针,定背舵取妇一路顺风;待到须领苍苍,日厚西山时分,兀自泊上一处生疏的口岸,将一身经验,谦怀欢甜,背人们流传咽诉,这该是回味无穷耐人咀嚼的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