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考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社会中的自我名词解释:(1)焦点效应-—自我为中心人类往往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人们对自己的关注程度。
例子:美国心理学家的实验,发现穿美国之鹰的运动衫,40%的被试同学确信其他同学会记住自己衣服上的字,事实上,仅10%的人会记住。
(2)透明度错觉我们总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并且认为其他人也可以察觉到。
实际上注意到我们的人比我们认为的要少。
(3)自我防御机制指人们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其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主要是通过现实的歪曲来维持心理平衡。
主要的方式有:隔离、升华、压抑、否认。
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
(4)图式:由Tayloy 和 Crocker提出,它是指一套组织好的、结构化的认知现象。
它包括对所认知事物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事例。
通过简化和组织来帮助我们处理复杂的信息。
帮助我们记忆组织细节,加快处理时间,补充缺失的信息,解释和评估新信息.自我图式:是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是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信息的一套自我概念.你可能认为自己聪明、有同情心、以及乐于帮助他人。
这些都是自我图式的概念。
个人图式:指我们对某一特殊个体的认知结构。
比如我们对毛泽东的认知图式就是:领袖、伟大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剧本:(5)虚假普遍性:为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自我形象,我们常常表现出一种奇怪倾向:过分地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的程度,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他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来支持自己的立场。
这种现象称“虚假普遍性”例如:当某个人对别人说谎后,他便觉得其他人也是不诚实的。
如果我们赞成某种观点,我们会以为别人也持同样的观点;任务失败时,我们把失误看成正常的,从而让自己安心。
虚假普遍性的原因:我们归纳结论来自于一个有限的个体样本.既然缺乏其他信息,因此就用我们自己的内心投射。
减少这种虚假普遍性可以从他人外界反应来推断。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南开大学第四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①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②研究人的社会动机③研究人的社会认知④研究社会态度的改变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
包括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
3。
群体心理 4.应用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自20C20’由“社会经验论”阶段进入“社会分析论”阶段。
其主要特征是社会心理学已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他将人的精神世界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部分。
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心理部分,潜意识包含了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
根据这一设想,有三个相应的人格组织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基本与源泉,它奉行“快乐的原则"而不受理智、逻辑、道德的约束,以满足本能的需要;自我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主要对两者加以统治和统辖,它遵循“现实原则”,其作用是将“快乐原则"现实化,以此调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达到真正能满足需要的作用;超我是人格的最上层,主要以道德的原则为准绳,它发端与自我并将父母的道德观内化于己,以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父母的要求.将潜意识冲动归于性的趋利:口唇区、肛门区、生殖器区及生殖欲等。
乔治米德:符号互动理论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的:1.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
2。
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因此.。
..。
.主观我与客观我。
“主观我"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冲动,具有主动性与创造性;“客观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由于个人具有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因此客观我就成为“一般化的他人”。
自我的发展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即准备、玩耍和游戏。
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与勒温的场论:社会认知理论场:包含了个人的主观因素、心理环境和行为,而行为则是前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1。
精品文档社会心理学考核大纲
广告学专业《社会心理学》考核大纲(课程编码:050303027)一、课程说明社会心理学的总学时36,开课学期为5,周学时2,学分为2。
(一)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二)考试目标与要求通过学习和考试,使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代表性的发现和较为经典的实验。
对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内容,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实践发展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系统掌握人的社会心理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三)教材与参考书目1.教材《社会心理学》(第三版)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2.参考书目《社会心理学》沙莲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社会心理学》时蓉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四)考核重点与难点考核重点:自我意识、社会动机、社会态度、人际关系、群体心理;考核难点:态度改变、利他行为、侵犯行为、心理健康(五)试题类型试题类型为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识记属于基础知识,出在填空、选择中。
理解、综合运用出在简答、论述题型中。
难点在识记,重点在于综合运用。
二、课程考核内容绪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理解:1.社会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核心观点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现状第一章社会化过程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第二节社会化的因素第三节社会化的理论识记:社会化的含义社会控制“本我”、“自我”、“超我”的含义理解:1.社会化的任务社会化的特点社会化的类型2.典型的社会化理论综合运用:1.社会化的内容2.影响个体的全部社会环境第二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第三节自我过程识记:1.自我意识的内涵2.自我过程的含义3.自我增强的定义理解:1.如何理解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内容2.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3.自我过程的类型有哪些?综合运用:1.结合现实谈谈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因素2.个体如何实现自我增前第三章性别角色差异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第二节角色理论第三节性别角色差异识记:角色的含义角色冲突的定义理解;社会角色的分类两性差异内容综合运用:运用两性差异理论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或是现象第四章社会动机第一节社会动机概述第二节社会动机理论第三节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识记:社会动机涵义理解:1.如何理解社会动机2.社会动机的特性和功能3.社会动机的类型综合运用:全面认识代表性的社会动机理论第五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第三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第四节印象的形成识记:社会认知的含义、社会认知图式、印象、刻板印象理解:1.社会认知的特点以及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2.刻板印象的形成综合运用:1.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2.社会归因理论的认识第六章社会态度第一节态度概述第二节态度与行为第三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第四节态度改变的方法第五节态度的测评识记:态度的定义态度的构成要素理解:1.态度的立体结构2.态度、价值和信念之间的关系3.态度的形成条件综合运用:1.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2.态度改变的方法第七章社会感情第一节社会感情概述第二节社会感情理论第三节社会感情的发展第四节社会文化和感情第五节感情表达与人际沟通识记:社会感情概念理解:1.社会感情的功能、社会感情的分类、社会感情的发展2.情绪表达的功能和障碍综合运用:从文化的角度分析认识中国人的情绪情感第八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发展第三节人际冲突与合作识记:交换关系、共享关系、自我表露、旁观者效应理解:1.简述社会渗透理论2.密切关系的特征3.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综合运用:谈谈对于冲突处理方式的理解第九章人际沟通第一节人际沟通概述第二节人际沟通过程分析第三节人际沟通的分类识记:人际沟通的含义理解:1.人际沟通的工具2.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3.人际沟通的分类以及人际沟通的障碍综合运用:人际沟通的过程分析第十章利他行为第一节利他行为概述第二节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第三节利他行为理论分析识记:利他行为的定义理解:1.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2.利他行为的理论分析第十一章侵犯行为第一节侵犯行为概述第二节对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第三节侵犯行为的转移与消除识记:侵犯行为的定义理解:1.侵犯行为的种类以及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2.侵犯行为的转移以及侵犯行为的消除综合运用谈谈对“挫折-侵犯”理论的认识第十二章群体心理第一节群体心理概述第二节群体规范第三节群体的维持第四节群体领导识记:群体心理内聚力从众集体无意识理解:1.他人在场对于个体活动的干扰和促进作用2.理解去个性化3.从众与服从的过程机制综合运用:1.比较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与弗罗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2.试述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第十三章传播与社会心理第一节传播活动的心理基础第二节舆论、谣言、民谣与社会心理第三节时尚、流行与社会心理识记:1.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2.舆论、谣言、民谣时尚、流行理解:1.人的选择性心理2.大众媒介对人的社会心理的影响3.时尚的社会心理机制综合运用:1.社会心理对舆论、谣言的研究2.民谣如何反映人们的社会心理第十四章人力资源管理第一节人力资源管理概述第二节人力资源培训第三节招聘选拔第四节激励、绩效考核与工作满意度识记:员工忠诚感、沟通、“以人为本”的管理、绩效考核理解:1.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2.沟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3.影响面试的因素,激励的作用综合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区别第十五章人格培育第一节人格的界定第二节人格差异第三节人格的测评第四节人格的培养识记:人格、人格特性认知风格、思维风格人格测量、人格培育理解;1.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气质分类2.性格与气质的差异人格测评的主要方法综合运用:试对照各种人格差异的特点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第十六章心理健康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第二节心理应激和应对策略第三节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识记:心理健康、心理应激、心理异常、人格障碍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理解:1.心理健康在人的整体健康中的地位2.心理健康主要标志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3.常见的心理异常综合运用;精神分析治疗、行为治疗以及认知心理治疗的内容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Yet you don't know thatI love you.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Yet you can't see my love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Yet cannot be together.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being in loveBut when I plainly cannot resist the yearning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struggling against the tidesBut using one's indifferent heartTo dig an uncrossable river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倚窗远眺,目光目光尽处必有一座山,那影影绰绰的黛绿色的影,是春天的颜色。
社会心理学考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考试大纲课程英文名称:Social–psychology课程编号: 402011110 适用专业:教育学(本科)学时数: 64 学分数: 4 执笔者:金光华一、考试总体要求通过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讲授以及学生的自学和对社会事实、社会现象的分析,要求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在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基本规律、基础理论,了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趋势,便于今后能够将这些知识、技能运用到生活、工作、学习的实践中,帮助个体理解社会心理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变化原因,理解群体对个体带来的各种有利和不利影响,以及在群体环境中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变化,同时能够依据社会心理学原理激发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减少和避免侵犯行为,为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做出应有的贡献。
具体要求如下:第一至四讲: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历史发展概况,以增强学生对社会心理学概况的初步认识、了解社会心理学与自身的密切关系和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五至十一讲:从个体社会化、自我意识、性别角色差异心理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入手分析,帮助个体充分认识自己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掌握自身的发展规律,以便更好的反思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
第十二至二十一讲:从个体的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人际交往四方面分析个体的社会心理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帮助个体正确认识自身、正确认识他人、更科学的进行归因总结、正确决策,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身和他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十二至三十二讲:从相符行为、人际交往、利他与侵犯、群体心理、大众心理五个方面分析个体在群体的影响下心理和行为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过程,帮助学生了解相符行为、利他行为、侵犯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和调整措施,克服群体对自身的消极影响,克服消极的大众连锁反应,发挥群体的积极促进作用,引导优良社会舆论、社会风尚的确立。
二、考试内容第一讲社会心理学性质、对象、范围分类一、识记1、社会心理学概念2、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二、理解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2、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三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识记1、模拟实验概念2、现场观察概念二、应用社会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第三、四讲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展望一、识记1、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时间和著作)2、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理论来源二、应用社会心理学孕育、初创、确立三个时期时间和代表学者第五—七讲社会化一、识记1、社会化2、社会化的内容、基本特征、类型二、理解1、社会学习理论2、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三、应用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第八、九讲自我意识一、识记1、自我意识概念2、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二、理解1、奥尔波特的自我发展理论2、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的自我观点第十、十一讲性别角色差异心理一、识记1、性别角色的概念2、性别角色的特点二、理解性别角色的社会认知理论三、应用性别角色分化的影响因素第十二—十五讲社会认知一、识记1、社会认知概念、印象管理概念、归因概念2、第一印象特征、信息整合的三种模式3、归因的原则二、理解1、海德的理论2、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3、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4、归因方式对生活的影响三、应用1、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2、印象管理的常用策略3、社会认知常见的个人偏差4、常见的归因偏差第十六—十八讲社会态度一、识记1、态度的概念2、态度的功能、特点3、态度与行为关系4、社会态度变化过程的三阶段二、理解1、海德的P-O-X模型2、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三、应用1、社会态度形成和转变的策略2、影响社会态度转变的主客观因素第十九—二十一讲社会动机一、识记1、社会动机的概念2、社会动机的功能、类型二、应用1、亲和动机的作用及影响因素2、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3、权利动机的含义及引发因素第二十二、二十三讲相符行为一、识记1、从众的概念、类型及产生原因2、服从的概念、产生原因3、顺从的概念4、各种相符行为的区分二、理解1、阿希经典实验2、米尔格莱姆的经典实验三、应用1、影响从众行为产生的因素2、影响服从行为产生的因素、增加服从的策略3、影响顺从行为产生的因素、诱导顺从的策略第二十四—二十六讲人际交往一、识记1、人际关系的概念2、人际深度衡量的指标3、人际交往的心理功能和常见形式4、人际沟通的要素二、理解1、舒尔茨的人际三维理论2、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三、应用1、人际交往的工具(手段、载体)2、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过程3、人际关系的原则4、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第二十七、二十八讲利他与侵犯一、识记1、利他行为的概念2、侵犯行为的概念3、冷漠行为的概念二、理解1、决策理论2、社会规范理论3、挫折-侵犯理论4、社会学习理论三、应用1、利他行为与助人行为、亲社会行为的区别2、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3、冷漠行为的旁观者效应4、如何促进和培养利他行为5、影响侵犯行为发生的因素6、侵犯行为的减控策略第二十九、三十讲群体心理一、识记1、社会助长的概念2、社会惰化的概念3、群体规范压力的适用范围二、应用1、群体凝聚力产生的条件2、共同行为者效应、观众效果的含义3、群体极化含义及产生原因4、竞争心理优势的含义5、社会惰化的原因和克服策略第三十一、三十二讲大众心理一、识记1、流行的概念2、暗示的概念3、流言的概念二、应用1、流行的分类、特点2、流行形成的原因3、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4、舆论的特征和作用5、流言的类型6、流言产生与传播的主客观因素、制止策略三、试卷类型及比例《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型为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应用分析题。
社会心理学考纲
第一章识记: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学科。
领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在人们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心理现象。
2.强调要探讨情境3.注重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心理特征,个性倾向)了心理学家:美国/威奥尔波特--怎样受他人的影响苏联/库兹明《社会心理学》—交往日本/中村阳吉《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个体行为中国*孙本文、吴江霖(特定生活条件)识记:社会心理学的特点领会: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关系识记:(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现场实验;(3)模拟研究领会:(1)实验室实验法;(2)现场研究法;(3)历史档案分析法识记: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第二章识记:冯特的心理学实验室领会:(1)快乐说;(2)自我说;(3)同情说;(4)模仿说;(5)暗示说;(6)本能说;(7)习惯说;(8)态度说应用:单一支配理论的主要内容领会:实验社会心理学建立与发展和客观条件领会:(1)美国社会心理学概况;(2)我国社会心理学概况第三章识记:社会化的定义识记:社会化的特点领会:勒温的国民性比较识记:社会化的主要因素领会:鲍尔特温的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类型识记:社会化的类别识记:社会角色的概念识记:社会角色的学习领会:社会角色学习的特殊性识记:社会角色的期待识记:社会角色的认知识记:社会角色的冲突领会:社会角色冲突的几种情况领会:埃里克逊的新精神分析理论识记:(1)麦独孤的道德发展理论;(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领会:柯尔堡的道德发展理论领会: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第四章识记:(1)自我意识的定义;(2)自我形象的定义领会:柯里的自我意识形象的三要素识记:自我意识的作用识记:自我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领会:(1)生理的自我;(2)社会的自我;(3)心理的自我应用:埃里克逊的自我意识形成的八阶段领会:相互关系中影响自我表现的其他因素识记:(1)自我评价的定义;(2)自我评价形成的途径;(3)自我评价内容的多样性领会:自我意识不同的发展阶段,自我评价内容的变化情况第五章识记:男女性别角色的定义领会:男女性别角色定义的含义领会:男女性别角色的特点领会:男女性别角色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领会: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影响因素领会:主要的生物学因素领会:不同类型的文化对男女的社会地位的影响领会:弗洛伊德和埃里克逊的两性观领会:社会学习理论的两性观识记:柯尔伯格关于性别认同发展的三阶段应用:认知发展理论两性观的基本内容领会:成就动机方面的两性差异第六章识记:(1)动机的定义;(2)动机的意义和作用领会:动机与需要的关系识记:内部动机的内驱力领会:外附激励和内滋激励识记:社会性动机的种类应用:彼得罗夫斯基动机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识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第七章识记:(1)社会认知的定义;(2)社会认知的特征识记:什么是第一印象领会:社会认知的范围领会:表情的三种类型识记:(1)社会刻板印象;(2)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领会:认知者本身的特点应用: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识记:归因的定义识记:归因的参照点领会:自我知觉的归因领会:归因过程中的似人化第八章识记:态度的定义领会:奥尔波特提出的事物主要的六种价值领会:凯尔曼的态度变化过程的三阶段识记:偏见的定义领会:偏见的几个特征领会:(1)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2)逐步提出要求;(3)团体规定应用:社会态度的转变方法应用:社会态度转变的主客观因素领会:宣传者的威信应用:态度转变的个人因素识记:逆反心理应用:人们发生对态度变化的抵抗的主客观原因领会:(1)海德的P-O-X;(2)纽卡姆的A-B-X 模型;(3)菲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领会:不同的测量态度的方法;第九章识记:模仿的定义领会:如何理解模仿识记:流行的定义领会:流行的特征识记:社会舆论的定义应用:社会舆论为什么容易被人接受与传播识记:流言的定义领会:(1)流言发生与流传的三个条件;(2)流言和谣言的异同;(3)流言传播的速度识记:(1)暗示的定义;(2)他人暗示与自我暗示领会:(1)暗示的形式;(2)暗示的意义应用:影响暗示效果的主客观因素识记:竞赛的定义领会:竞赛条件下心理状态的特点第十章识记:(1)从众的定义;(2)反从众的定义领会:从众行为的心理原因领会:影响从众行为的主客观因素识记:众从的定义领会:(1)少数派成员内部的特征;(2)多数派成员内部的关系应用:众从行为产生的条件领会:阻碍众从产生的因素识记:服从的定义领会:(1)对权威的服从;(2)不服从的不同的表现形式;(3)服从与从众的异同点领会:米尔克拉姆服从实验的评价第十一章识记:利他行为的定义领会:两种动机的利他行为领会:利他行为的理论识记:移情应用: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识记:冷漠行为的定义领会:旁观者在场发生的作用领会:产生冷漠行为的主观原因第十二章识记:侵犯行为的定义领会:(1)侵犯行为的目的性;(2)产生侵犯行为的原因识记:挫折——侵犯理论领会:(1)制约侵犯行为强度的三因素;(2)社会学习理论识记:去个人化领会:(1)生理唤起因素;(2)环境因素;(3)社会性因素应用: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应用:侵犯行为的控制第十三章识记:人际关系的定义领会:人际关系的结构领会:(1)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2)阻碍人际吸引的个人特征识记:人际沟通的定义领会:人际沟通的功能领会:人际沟通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应用:阻碍人际沟通的主客观因素领会:(1)人际沟通的方式;(2)团体结构的三种沟通形态领会:(1)社会测量法;(2)人际关系测量的几种主要方法第十四章识记:团体的定义领会:团体的特征识记:(1)小小团体;(2)假设团体;(3)非正式团体识记:(1)团体的归属感;(2)团体的认同感;(3)团体的支持力量应用:良好团体必须具备的心理学原则领会:(1)影响团体对个人活动发生积极或消极作用的因素;(2)团体人数对团体活动效率影响的原因;(3)团体决定中个人冒险倾向的理由领会:(1)领导人发挥领导功能的先决条件;(2)贝尔提出的领导功能的主要向度领会:团体领导人的四项共同心理品质识记:强制性影响力及其基本形式领会:领导方式的三种类型应用:领导人影响力对被领导人产生的心理效果。
00266 社会心理学(一) 考试大纲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课程代码:00266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1. 课程性质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目前国内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建树,并能够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更好的进行工作、学习、人际交往、沟通、管理等方面的活动。
2.课程特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学科。
这些研究主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又通过各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获得研究结论,因此此课程一方面具有深厚而严谨的理论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对人类社会行为问题研究的理论深度,另一方面又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提高学生在人际交往、人际沟通、管理、学习等方面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1. 课程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研究主题,理论构架和研究成果等。
一方面要将所学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与其他心理学知识融会贯通,另一方面能够利用所学社会心理学的知识解决自己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 基本要求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系统掌握人际关系、社会知觉、社会动机、社会感情、社会态度、群体心理等研究主题。
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学习,熟悉传播、经济、宗教、性别社会心理、人格培育、心理健康等应用领域中社会心理学知识的应用。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1.学习本课程主要涉及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史、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方面的有关知识。
因此,应尽可能地在先修或自学《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史》、《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2.本课程将为有关基础教育方面的课题打下必要的基础。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导论社会心理学学科特点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以及文化、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重点知识1. 识记:社会心理概念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08年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发表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为标志)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传统(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2.理解:社会心理学早期是如何对群体进行研究的?3.应用:请结合你对中国人性格的认识,分析文化、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作用。
社会心理学考核大纲
广告学专业《社会心理学》考核大纲(课程编码:050303027)一、课程说明社会心理学的总学时36,开课学期为5,周学时2,学分为2。
(一)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二)考试目标与要求通过学习和考试,使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代表性的发现和较为经典的实验。
对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内容,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实践发展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系统掌握人的社会心理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三)教材与参考书目1.教材《社会心理学》(第三版)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2.参考书目《社会心理学》沙莲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社会心理学》时蓉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四)考核重点与难点考核重点:自我意识、社会动机、社会态度、人际关系、群体心理;考核难点:态度改变、利他行为、侵犯行为、心理健康(五)试题类型试题类型为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识记属于基础知识,出在填空、选择中。
理解、综合运用出在简答、论述题型中。
难点在识记,重点在于综合运用。
二、课程考核内容绪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理解:1.社会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核心观点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现状第一章社会化过程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第二节社会化的因素第三节社会化的理论识记:社会化的含义社会控制“本我”、“自我”、“超我”的含义理解:1.社会化的任务社会化的特点社会化的类型2.典型的社会化理论综合运用:1.社会化的内容2.影响个体的全部社会环境第二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第三节自我过程识记:1.自我意识的内涵2.自我过程的含义3.自我增强的定义理解:1.如何理解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内容2.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3.自我过程的类型有哪些?综合运用:1.结合现实谈谈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因素2.个体如何实现自我增前第三章性别角色差异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第二节角色理论第三节性别角色差异识记:角色的含义角色冲突的定义理解;社会角色的分类两性差异内容综合运用:运用两性差异理论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或是现象第四章社会动机第一节社会动机概述第二节社会动机理论第三节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识记:社会动机涵义理解:1.如何理解社会动机2.社会动机的特性和功能3.社会动机的类型综合运用:全面认识代表性的社会动机理论第五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第三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第四节印象的形成识记:社会认知的含义、社会认知图式、印象、刻板印象理解:1.社会认知的特点以及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2.刻板印象的形成综合运用:1.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2.社会归因理论的认识第六章社会态度第一节态度概述第二节态度与行为第三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第四节态度改变的方法第五节态度的测评识记:态度的定义态度的构成要素理解:1.态度的立体结构2.态度、价值和信念之间的关系3.态度的形成条件综合运用:1.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2.态度改变的方法第七章社会感情第一节社会感情概述第二节社会感情理论第三节社会感情的发展第四节社会文化和感情第五节感情表达与人际沟通识记:社会感情概念理解:1.社会感情的功能、社会感情的分类、社会感情的发展2.情绪表达的功能和障碍综合运用:从文化的角度分析认识中国人的情绪情感第八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发展第三节人际冲突与合作识记:交换关系、共享关系、自我表露、旁观者效应理解:1.简述社会渗透理论2.密切关系的特征3.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综合运用:谈谈对于冲突处理方式的理解第九章人际沟通第一节人际沟通概述第二节人际沟通过程分析第三节人际沟通的分类识记:人际沟通的含义理解:1.人际沟通的工具2.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3.人际沟通的分类以及人际沟通的障碍综合运用:人际沟通的过程分析第十章利他行为第一节利他行为概述第二节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第三节利他行为理论分析识记:利他行为的定义理解:1.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2.利他行为的理论分析第十一章侵犯行为第一节侵犯行为概述第二节对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第三节侵犯行为的转移与消除识记:侵犯行为的定义1.侵犯行为的种类以及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2.侵犯行为的转移以及侵犯行为的消除综合运用谈谈对“挫折-侵犯”理论的认识第十二章群体心理第一节群体心理概述第二节群体规范第三节群体的维持第四节群体领导识记:群体心理内聚力从众集体无意识理解:1.他人在场对于个体活动的干扰和促进作用2.理解去个性化3.从众与服从的过程机制综合运用:1.比较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与弗罗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2.试述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第十三章传播与社会心理第一节传播活动的心理基础第二节舆论、谣言、民谣与社会心理第三节时尚、流行与社会心理识记:1.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2.舆论、谣言、民谣时尚、流行理解:1.人的选择性心理2.大众媒介对人的社会心理的影响3.时尚的社会心理机制综合运用:1.社会心理对舆论、谣言的研究2.民谣如何反映人们的社会心理第十四章人力资源管理第一节人力资源管理概述第二节人力资源培训第三节招聘选拔第四节激励、绩效考核与工作满意度员工忠诚感、沟通、“以人为本”的管理、绩效考核理解:1.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2.沟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3.影响面试的因素,激励的作用综合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区别第十五章人格培育第一节人格的界定第二节人格差异第三节人格的测评第四节人格的培养识记:人格、人格特性认知风格、思维风格人格测量、人格培育理解;1.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气质分类2.性格与气质的差异人格测评的主要方法综合运用:试对照各种人格差异的特点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第十六章心理健康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第二节心理应激和应对策略第三节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识记:心理健康、心理应激、心理异常、人格障碍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理解:1.心理健康在人的整体健康中的地位2.心理健康主要标志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3.常见的心理异常综合运用;精神分析治疗、行为治疗以及认知心理治疗的内容。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一)认识自己(二)认识他人(三)认识他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a)从对方的特质出发——人格心理学b)从情境出发,知道对方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有什么样的表现——社会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的第一公理: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内在个人特点的影响(四)认识社会(五)认识生活的价值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a)巴伦、伯恩:探讨个体在社会情境中思想和行为的本质及原因的科学。
b)侯玉波: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a)关于社会行为的常识给我们的往往是不一致的、不清楚的画面。
b)社会心理学之所以与常识不同,与人类行为的非理性特征有着紧密的关系。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a)个体过程b)人际过程c)团体过程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a)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b)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与社会c)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包括)a)早期状况b)起步阶段c)发展阶段d)反思阶段e)大发展阶段(三)新千年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a)认知研究的影响b)应用研究的增强:社会心理学的输出c)多元文化观点被采纳d)生物因素潜在作用备受重视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假设与理论a)科学研究对假设的三个要求:1)假设必须是可以证伪的2)假设必须是可以量化表达的3)假设必须简单,不能附加其他太多的条件b)评价理论好坏的标准1)准确性2)一致性3)简洁性4)广泛性(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a)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b)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三)社会科学研究的三个层面a)社会层面:社会学和政治学b)个人层面:临床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c)人际层面:社会心理学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一)如何提出研究的问题a)从理论中演绎出研究的问题b)从实践中提出问题(二)如何查阅文献(三)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a)相关研究b)实验研究(四)怎样收集研究的数据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档案研究法e)元分析方法(五)研究设计与进行(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a)样本的代表性b)实验者偏差c)被试偏差d)伦理问题(七)心理学论文的撰写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生物理论(二)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的机制1)联结2)强化3)模仿(三)诱因理论a)理性决策论b)交换理论c)需求满足论(四)认知理论a)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b)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五)角色理论第三章社会认知一、个人知觉(一)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印象形成是指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性进行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社 会心理学考试大纲
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本考试旨在考察学生对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范围(一)社会思维1、自我概念(1)自我图式(2)自尊的决定因素和作用(3)自我服务偏差2、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1)社会知觉的特点和影响因素(2)归因理论与归因偏差(3)社会判断的特点和偏差(二)社会影响1、从众、顺从和服从(1)从众的原因和影响因素(2)顺从和服从的策略与影响因素2、说服(1)说服的途径和影响因素(2)态度改变的阶段3、群体影响(1)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2)去个体化(3)群体决策的特点和偏差(三)社会关系1、人际吸引(1)人际吸引的原则和影响因素(2)爱情的理论和类型2、人际沟通(1)人际沟通的类型和特点(2)非言语沟通的方式和作用3、助人行为(1)助人行为的原因和影响因素(2)旁观者效应4、侵犯行为(1)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2)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四)社会心理学的应用1、健康心理学(1)压力与健康的关系(2)应对压力的策略2、环境心理学(1)个人空间和领域性(2)拥挤对行为的影响3、法律心理学(1)目击者证词的可靠性(2)法官和陪审团的决策过程三、考试形式(一)考试方式:闭卷笔试(二)考试时间:_____分钟(三)试卷总分:_____分四、试题类型(一)选择题(约占_____%)考查学生对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二)简答题(约占_____%)要求学生简要回答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理论和现象,考查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三)论述题(约占_____%)要求学生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对给定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案例分析题(约占_____%)提供实际的社会心理学案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考查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适合全日制应用心理学本科)第一章绪论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P4)研究个体与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社会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P8)1875德国谢夫勒提出社会心理学1908英国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美国罗斯《社会心理学》3、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P13)社会心理学要研究社会心理现象其中的规律,找出不同社会情境下的个人由于某些具体条件和原因而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
社会心理现象研究的个体,就是这个处在周围环境下,受他人或人群影响的个体。
社会心理学家逐渐感到不仅单个人是研究的主体,几个人以至很多人合作在一起的群体,也应该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各种方法的特点是什么?(P13-15)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方法:任务明确、有计划、详尽记录、细致分析。
优点:现实性,简便易行缺点:缺乏控制、难以得出因果关系的认识,对象易受影响。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优点:可控制性强,可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性好。
缺点:非自然性(或人为性)、非整体全部的观察。
调查法(访谈——结构性访谈,非结构性访谈,直接访谈,间接访谈;问卷——结构问卷,非结构问卷)访谈优点:直截了当,针对性强,可收集到额外的信息。
缺点:费时。
问卷优点:经济省时,样本量大。
缺点:准确性偏差。
档案研究法(报道、档案、记录、书籍、杂志、信件、讲演稿)优点:量大、信息多而隐密。
缺点:分析需要经验和技巧。
5、为什么说社会心理学源于生活,并且作用于生活,是一种生活的心理学?研究的课题是生活中的重要事件6、社会心理学发展分哪几个历史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1、思辨期(社会心理思想早期积累阶段)(关于人性的不同看法。
人性究竟是由本能还是由社会环境决定。
)2.经验描绘期(社会心理学孕育或成型阶段)(19-20世纪欧洲:达尔文的进化论、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00266自考社会心理学大纲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一般问题第1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现象,带有主观性。
社会心理现象:指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感觉与变化。
社会心理现象的主体离不开个体,这个个体指处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受他人或人群影响下的个体。
群体不等于若干个体相加的总和。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第2节社会心理学的性质和类别心理学大致上可有两种归类:一种是归为心理学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或归为心理学的应用学科的性质;另一种是归为自然科学的性质或归为社会科学的性质。
不能把社会心理学视为一门单纯的应用科学,应归属于心理学分支中的基础性学科,它与生理心理学一起应该构成心理学两个基础与支柱,分别从生物自然属性与社会制约性来阐明人的心理所依据的基础与基本原理。
人们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一般看法认为,它属于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介乎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兼有两类科学的性质。
简述:SSP与PSP的区别?答:1.SSP指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PSP指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2.SSP更着重定性分析;PSP着重在定量分析基础上再进行定性分析。
3.在研究着眼点上,S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社会结构的,从宏观方面着重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对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功能与意义;而P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个体的,从微观方面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在个体身上产生发展的过程与条件。
第3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可以观察和测量。
科学研究就是要找出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变量通常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
在年龄和学习能力的研究上,年龄是自变量,学习能力是因变量。
自变量既可以是研究者控制之下的,也可是被试者影响心理或行为的特征,如性别;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行为反应。
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既可能是相关关系,又可能是因果关系。
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得的分数是可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是可信的。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精华版)
1.研究方法a)研究的层次:Intrapersonal level;interpersonal level;Intergroup level;Societal level;b)如何用实证数据对假设进行检验:被试选择:变量的操作化;研究设计;数据收集;统计推论c)研究方法的类型,优缺点:相关研究(因果,第三变量);实验研究(环境受限)d)数据收集中的偏差:实验者偏差;被试偏差(好被试、消极被试、忠诚被试、忧虑被试)2.社会认知a)定义:指人们从社会环境中获取信息,并使用这些信息进行推理,作出判断b)图示i.定义:人对于事物或者范畴的心理表征(针对事件的图示叫做剧本)ii.优缺点iii.刻板印象:知觉者将某些特征与某个群体中的成员联系起来,认为该群体中的成员具有某些特征c)决策模型i.理性决策的步骤:界定问题;找出标准分配权重;建立可能方案;确定方案发生概率;评估期望值;选择最佳方案ii.理性决策的前提iii.有限理性(对应绝对理性):满意而非最佳,包含假定(认知能力、方案了解、喜好方案有限)d)判断启发:能够简化决策的基本原则,也称经验法则i.可得性启发:人们认为容易记住或回忆起来的事件比难于记住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更大ii.代表性启发:人们根据当前的信息或时间与其认为典型的信息或时间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iii.锚定和调整启发:人们往往参照某个标准点,然后逐渐调整,最终做出判断e)认知闭合i.定义:个体为问题快速找到答案的愿望ii.阶段:夺取;冻结iii.成分:对秩序,可预测性的偏好,对模糊性的不适感,思维闭合3.社会知觉a)定义:人们运用所能得到的信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从而判断对方是什么样的人的过程b)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信息加工:i.核心特质(Asch实验)ii.注意凸显的信息iii.类别化(刻板印象)iv.运用图式c)自我知觉理论i.定义:人们对自己能力、抱负和态度等的认识和了解ii.镜像自我与自我实现预言:接受别人对于自己的判断,形成自我概念iii.社会比较,高于平均效应,自我评价维持理论(其他人的行为表现会威胁到个人的自我概念,而受到威胁的程度取决于比人与自己的亲密程度以及个人与该行为的关联程度)iv.自我效能(人们关于自己是否能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自我阻抑d)与自我知觉有关的偏差i.自我中心偏差(夸大自己在某项事物中的作用)ii.自利归因偏差(成功归结为内部,失败归结为外部)iii.虚假一致偏差(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iv.后视偏差(事后诸葛亮)e)归因理论f)归因偏差i.行动者-观察者偏差ii.基本归因错误(对他人行为判断时,人们常高估内在或个人因素,而忽视情境的影响)与其文化差异(西方人更容易犯)g)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的言行反映他们的人格、态度等内在因素而非外在或情境的因素h)共变理论i.行动者,刺激物,环境ii.连续性(其他情境是否相同反应),特异性(是否对特定刺激才有特定行为反应),一致性(其他人是否有同样反应)iii.eg玛丽对小丑大笑4.自我a)自我概念:i.自我包括物质的自我和心理有意义的概念和空间;心理的自我是指人们持有的对自己的认知信念的集合ii.自我概念是人们对自己看法的集合,通常认为是一组多维度分层次组织的自我概念(如物理自我概念,心理自我概念,社会自我概念)b)社会身份理论5.态度a)态度的成分:i.情感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情绪ii.行为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想法iii.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b)态度的形成:i.情感来源:如对巧克力的态度ii.认知来源:如对维生素的态度iii.行为来源:人们通过外部行为来推测自己的态度iv.生理来源:如身体强壮 更喜欢体育运动c)态度如何影响行为i.合理行动理论ii.选择性知觉:有色眼镜d)态度的理论i.认知失调:1.当人们同时经历两种或多种彼此间不协调的心理过程时会产生认知失调,带来的不适感会促使人们作出某种改变以使之减弱2.与态度不符的行为→解释理由充足→轻微认知失调→态度改变较小ii.态度改变的两个模型1.系统——启发式:系统式加工——对于信息中的论据进行深入的思考;启发式加工——对于信息进行粗略分析,注重观点提出者的线索2.精细可能性:说服的中心路径——当态度改变来源于人们对于信息的深入思考时所产生的说服;说服的边缘路径——当态度改变来源于非认知因素时所产生的说服6.人际关系a)定义: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b)产生原因:归属/亲和需要;获得回报;摆脱寂寞c)发展阶段:吸引→建立→沟通与巩固→关系继续发展(或损害与下降→终结)d)自我暴露:自我暴露时建立并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的途径e)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i.接近性(Proximity)ii.熟悉性(Familiarity)iii.相似性(Similarity)iv.个人特征(Personal Qualities of the Other)f)卓哈里(Johari)窗g)怎样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7.冲突:因社会实体内部或之间的不相容不一致或不协调而表现出的互动状态。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南开大学版)修订版
2.言语的社会功能:认知、行为、情感、人际、调节功能
3.语言的复杂性和策略性
(二)非言语符号系统:视—动符号系统、时—空组织系统、目光接触系统、辅助语
言系统
三、人际沟通的必要条件
四、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
(一)影响信息来源的因素
(二)影响信息的因素
(三)影响信息渠道的因素
(四)影响接收者的因素
五、人际沟通的障碍
(一)地位障碍
(二)组织结构障碍
(三)文化障碍
(四)个性障碍
(五)社会心理障碍
六、人际沟通的功能
(一)协调作用:协调情感、协调动作
(二)保健作用
(三)形成和发展社会心理的作用
第二节人际沟通过程分析
一、人际沟通心理分析
(一)沟通动机
(二)对信息的选择
(三)对信息的理解
二、人际沟通动作分析(贝尔斯)
第三节人际沟通的分类
一、按照沟通线路分类
(一)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二)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二、按照沟通方式分类
(一)假相倚、非对称性相倚、反应性相倚和彼此相倚
(二)工具式沟通和情感式沟通
(三)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四)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三、按照沟通网络的分类
(一)正式的沟通网络:轴型沟通、Y型沟通、链型沟通、园型沟通、全渠道式沟通
(二)非正式的沟通网络:单线型、集束型、流言型
第十章侵犯和利他。
社会心理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第一讲社会心理学的一般问题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2、社会心理学经典定义的分歧和争议(1)社会心理学的心理学倾向(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奥尔波特(G.W.Allport,1985):社会心理学是科学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的影响。
格根(K.J.Gergen,1981):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人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基础的科学。
梅厄斯(D.Myers,200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的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共同点: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社会背景中个人的人际相互作用与社会影响,即个人的心理和行为。
(2)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学倾向(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W.I.Thomas,1904: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文化的主观方面。
E.A.Ross,1908;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现象中的静态心理,如文化、信仰、风俗等和动态心理如工潮中的群情、战争中的人心慌乱以及迷信蔓延时的心态。
Kotsmin,1979:社会心理学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机构与个人之间、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
共同点: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社会生活和群体中人际互动的心理共相,即群体的心理和行为。
3、社会心理分类系统(金盛华)(1)表现为个体现象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心态。
如社会知觉、态度、价值观、社会性需要、成就动机、自我概念等。
(2)表现为人际相互作用现象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如人际沟通、人际吸引、爱情、人际关系等。
(3)表现为个人与群体相互作用现象的社会影响。
如从众、服从、依从、社会助长、社会干扰、去个性化、规范形成、领导等。
(4)表现为微观群体心理现象的社会心态。
如群体凝聚力、士气、心理气氛等。
(5)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非系统化社会心理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考纲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
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二、心理学的三大流派简介:1、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以及其后的荣格)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开创,其后被不断修正与发展,影响力远远超出心理学,所以读者群相应更为广泛。
主要观点:观点: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
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
2、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在20世纪20年代风行一时,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的进程。
在其后,行为主义得到不断发展,以斯金纳最有影响。
观点: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
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3、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象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罗杰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观点: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反对仅仅以病态人作为研究对象,把人看为本能牺牲品的精神分析学派,也反对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学的客体的行为主义学派。
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
三、论文的撰写1、标题2、摘要3、引言4、方法5、结果6、讨论7、参考文献8、附录四、自证预言:也叫自我实现预言。
它是指我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到对方的行为,使的对方按照我们对他的期望行事。
这种现象就叫做自证预言。
运用:罗森塔尔效应五、焦点效应:指的是人们在自我观察的时候。
会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直觉的高估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度的现象,它是我们自我认知的一种偏差。
六、自我服务偏见:也叫自利偏差。
自我服务偏见:又称自利性偏差,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常常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之后,怨天尤人,把它归因于外在因素,即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
它是一种主观主义的表现,也是一种归因偏见。
七、锚定:心理学相关定义,指对某一主题不相关的信息对该人的信念及判断产生影响,即心理污染的一个范畴。
例如:人们在对某一事物进行估算(估计)时,常会由于外界原因锚定一个参考起点,并在此基础上随意的开始移动,直到找到他们想要的答案为止。
这也是所谓的“锚定与调整”现象。
八、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印象形成)1、第一印象:与陌生人交往过程中,我们所得知的对方的最初印象。
第一印象中最重要、最有力的是评价,即在多大程度上喜欢或讨厌对方。
2、整体印象的形成。
几个模型P663、个人知觉中的偏差包括: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
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
反之叫负晕轮效应或扫帚星效应正性偏差:或慈悲效应。
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是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
九、个人知觉的线索1、情绪。
情绪是我们知觉他人的重要线索。
也是我们了解他人的最主要线索。
2、非言语线索。
指谈话内容之外的所有信号,如频率、振幅、速度、音质。
非言语行为的主要用途:表达情绪、表达态度、表达个人特质、辅助言语沟通。
非言语线索的包括:个人距离、身体姿势、目光接触十、什么是基本归因错误?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
犯这种错误的原因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
一是人们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所以更多地从内因去评价结果,而忽略外因对行为的影响;二是因为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他因素突出,所以个人把原因归于行动者,而忽略情景。
基本归因错误有时表现为行动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偏差。
当人们作为一个评价者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往往倾向于稳定的内部的归因;二档人们作为自我评价者的时候对自己进行归因的时候,而倾向于外部的归因,即观察者高估个人特质因素,行动者高估情景因素的作用。
十一、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1、温度(侵犯与气温呈倒U型曲线)2、兴奋转移3、侵犯性线索4、去个体化5、饮酒、社会赞许与模仿十二、影响利他主义的因素1、情境因素。
影响助人行为的情境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他人的存在、环境条件和时间压力文化差异2、助人者的特点。
包括助人者的人格因素、助人者的心情、助人者的内疚感、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宗教信仰、性别影响3、求助者的特点。
包括是否受他人喜爱、是否值得他人的帮助、性别的影响十三、曝光效应曝光效应(the exposure effect or the mere exposure effect),又谓多看效应、(简单、单纯)暴露效应、(纯粹)接触效应等等,它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
社会心理学又把这种效应叫做熟悉定律(familiarity principle)。
对人际交往吸引力的研究发现,我们见到某个人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此人招人喜爱、令人愉快。
心理学家费希纳(Gustav Fechner)在1876年最早对曝光效应进行了研究。
[1]铁钦纳(Edward B. Titchener)认为人们看到熟悉事物的出现会感到“如沐春风”。
[2]十四、两个理论1、Heider的平衡理论1958年,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提出了改变态度的“平衡理论”,又被称为“P-O-X理论”,P与O各代表一个人,X是第三者或态度对象。
平衡理论假定P-O-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排斥外界的影响,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会使个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
这种紧张消除仅当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恢复平衡状态时才竟其功。
综合言之,海德尔的平衡理论考虑的是一个人会在自己的认知架构内,组合彼此间对人和对物的态度。
申言之,海德尔所感兴趣的一致性是在人对他们与其它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看法。
海德强调一个人对某一认知对象的态度,常常受他人对该对象态度的影响,即海德十分重视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力。
2、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费斯廷格提出的。
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
在费斯廷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来想帮助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帮了倒忙。
费斯廷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
但有时候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如尽管你很不喜欢你的上司夸夸其谈,但为了怕他报复你而恭维他。
十五、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1、说服者的因素。
专家资格、可信度、受欢迎程度2、说服信息的因素。
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的态度之间的差距、信息唤起的恐惧感、信息的呈现方式、信息的呈现顺序与关联性3、被说服者的因素。
包括被说服者的人格特性、说服者的心情、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被说服者的机动水平、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情况、个体差异、综合因素、自我在说服中的角色4、情境因素。
包括:预先警告、分散注意十六、影响人机吸引的因素1、个人特质。
包括个人的温暖、能力、外表的吸引力2、相似性。
包括人口特征的相似性、态度的相似性3、互补性4、熟悉性5、接近性十七、亲密关系的维护(如何)1、平等2、归因3、沟通4、嫉妒十八、中国人际关系社会取向特征:4个取向: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他人取向十九、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1、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1950年美国兰德公司提出的博弈论模型。
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
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半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八年。
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
2、货运游戏二十、社会力量的来源:奖赏权、强制权、参照权、法定权、专家权、信息权二十一、社会影响的表现1、社会促进。
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更好的现象。
2、社会懈怠。
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做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3、去个体化。
它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二十二、有关丛众的经典研究1、Sherif的团体规范形成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证明在不确定条件下团体压力会对个体的判断产生影响,他利用知觉错觉的自主运动现象。
自主运动现象是指在一个黑暗的没有参照系的屋子里,当人们盯着一个静止不动的光点时,会感到该光点向各个方向运动的现象。
2、Asch的线段判断实验、被认为是从众研究的典范。
二十三、影响从众的因素1、情境因素2个人因素3、文化二十四、健康行为的塑造1、说服中的信息策略2、利用认知失调改变不良行为3、增进健康行为的HAPA模型(健康行为过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