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孙施文空间规划体系建构的认识与思考

合集下载

读《城市规划哲学》

读《城市规划哲学》

读《城市规划哲学》摘要:《城市规划哲学》一书是根据孙施文的博士论文修编而成的,全书通过现代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问题的考察而建构起城市规划内在的基本框架。

作者以“与其说是阐述一门科学本身,不如说是指出人们需要做什么事情来尽可能地实现这门科学”为写作动机和准则,从而人发人们去思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哲学城市规划体系结构城市规划的发展1 关于《城市规划哲学》的读书笔记1.1 内容结构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城市规划的基本性质或者说对其本质内容进行研究,希望由此而改变我们过去对城市规划片面的理解。

第二部分,对城市规划的体系结构进行研究,通过对现代城市规划发展过程和国内外城市规划的实际运作状况的分析,提出城市规划由三部分组成: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运行体系。

第三部分,研究城市规划的发展问题,通过对城市规划的基本思想、方法论和作用方式的发展演变历程进行考察,解释城市规划发展的途径、机制和方式,从中寻找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趋向。

第四部分,结语部分,直接针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贵城市规划的影响,探讨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我国的城市规划所面临的整体转型及由此而形成的再发展的取向问题。

1.2 “城市规划哲学”哲学史指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的思想体系,在这个意义上,书中强调的是对城市规划内外关系的整体关照,以此建立城市规划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第二,哲学还可以针对于特定领域和思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则,在这个意义上,书中强调的是对城市规划最基本问题的理论探讨,有对而完善城市规划的体系结构。

城市规划哲学就要首先要揭示城市规划的这种特殊性以及以上这些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要研究城市规划内部的结构性问题和发展运行问题。

一方面可以将城市规划哲学视作是科学哲学中有关城市规划这门独立学科的分支之一,另一方面又可将其视作城市规划的基础研究,是城市规划的基础论。

1.3 城市规划的性质城市规划师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城市规划师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背景下,由社会改造运动、政府行为和工程技术三方面的相互渗透、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综合体。

城市规划哲学

城市规划哲学

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3月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一、理想主义近代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就是这一思想的杰出代表,而且其本就是现代城市规划最重要的思想源泉。

摩尔的“乌托邦”,主旨在于通过对理想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描述,以此改造他们所处的不合理的社会,其中也涉及了许多物质形态和空间组织方面的内容,如傅立叶的phalanges.19世纪后半叶出现了许多城市发展的新设想和方案。

E.Howard的“田园城市”设想(1898)。

Le Corbusier的城市规划方案。

赖特的广亩城市设想。

二、理性主义理性就是正确判断、辨别真假的能力。

理性主义在城市规划中的影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高潮。

Le Corbusier是其中的代表。

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M)于1933年通过的《雅典宪章》就是从理性主义的思想出发,依循其方法对现代城市规划原则进行阐述的重要文件。

理性注意思想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改变了传统规划对城市形式和图案的过分关注以及对城市现实要素的忽视,从城市中人的活动和土地使用功能出发,对城市规划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探讨,但是由于理性主义强调对事物的分解而不是组合,而且强调非常清楚而明确地认识所有的事物,规划师对于城市的认识往往停留在纯粹物质空间方面。

印度的Chandigarh、巴西的Brasilia的规划是实践的典型。

理性思想的作用,强调了对科学和科学精神的崇尚,因此,以其他科学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为参照,城市规划逐步吸收、消化并发展了一些科学方法。

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系统论思想的迅猛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城市规划领域出现了系统方法应用的高潮。

规划过程中,对城市规划的决策究竟如何评价就成为一个首要的问题。

自50年代以来,初步形成了三类评价方法: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规划平衡表(Planning Balance Sheet)和目标达成矩阵(Goals Achievement Matrix)。

英国城市规划近年来的发展动态

英国城市规划近年来的发展动态

英国城市规划近年来的发展动态Some New Trends of Urban Planning in Britain作者:孙施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shsun@ 摘要:本文介绍了近十年来在应对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的背景条件下,英国城市规划领域在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内容、行政管理体制以及规划编制体系方面的变化,这种变化已经使得英国在对城市发展的态度、规划的内容和体系结构以及具体方法等方面,与先前的英国规划体系有了较大的差别。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British law “Planning and Compulsory Purchase Act ” (2004) and otherliteratur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some changes occurred in urban planning domain in Britai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globalization urban planning systemmust be adjusted in its framework, content and regulating mechanism.关键词:城市复兴;可持续发展;规划体制;英国Keywords: Urban Renaissance; Sustainability;Urban Planning System;Britain 孙施文英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从1947年的《城乡规划法》(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 )开始,建立了二次大战以后为世界各国所模仿的城市规划体系,即以发展规划为核心的城市规划体系。

1968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改变和城市规划实施以及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的变化,建立了在更加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划分基础上的城市规划体系。

这一体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建立了两个层次的规划形式,即结构规划(structure plan )和地方规划(local plan ),这一体系经1971年的《城乡规划法》(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 )而得到了巩固。

城市中心与城市公共空间——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建设的规划评论

城市中心与城市公共空间——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建设的规划评论

城市中心与城市公共空间——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建设的规
划评论
孙施文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06(000)008
【摘要】以陆家嘴地区的建设为例具体分析了城市中心公共空间建设的特殊性,揭示了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认识以及城市中心地区城市规划手段的运用中所存在的误区,希望能对该地区和城市中心地区的相关建设提供一个思考的路径.
【总页数】9页(P66-74)
【作者】孙施文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6
【相关文献】
1.洋泾港--张家浜对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城市形态构建作用初探 [J], 陶明年
2.拓展公共空间激发城市活力——城市中心区地下步行系统规划要点研究 [J], 兰觅;李明燕
3.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规划构思 [J], 蔡镇钰;张秀林
4.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城市形态构建作用初探 [J], 罗晓华
5.城市景观中的“联系线”——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与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城市设计之比较 [J], 龚近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篇1一、空间与结构建筑的空间包括:功能空间,结构空间以及意境空间(视觉空间)。

功能空间即按照一定类型的建筑体系,将其功能按照人的活动方式进行组织后形成的功能流线图,即泡泡图。

有些类型的建筑功能形式比较固定单一,有时候则灵活多变,所以,功能空间只是建筑形成的其中的一小部分。

相比于现在,古代的建筑工匠集建筑外型,结构,艺术于一身,他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已经全盘考虑过各个部分,所以做出来的建筑非常和谐并且与建设之初的目的吻合。

而当代的建筑设计,建筑行业更加细分,建筑师在进行创作时,很难将各个组成部分考虑周全,所以设计难度更大,设计目标的完成度较难把控。

这就对当代建筑师提出来更高的要求。

二、形式美的一些规律性1)主与从每一个要素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和所处的地位,将会影响到整体的统一性。

每一个东西都有重点和次要的,建筑也不例外。

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各组成部分是不能不加区别而一律对待的。

他们应有主与从的差别;有重点与一般的差别;有核心与外围组织的差别。

如果平等地对待所有的要素,整体就会难免很松散而且很单调,而失去统一性。

我们一般要很注意这一点,在处理重点与次要的时候。

突出重点,以次要的作为陪衬,是最常使用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然们喜欢把重点放在正中央,次要的放在它两边。

这样的话会很突出重点,可看多的话又难免会单调。

所以我更喜欢将重点放在一边,而次要的附庸在主体上。

不再是死板的对称,而是更为活泼的突出。

突出主从的方法有很多种。

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就是通过大小来表现,中国的故宫就是很好的例子,大的永远就是好的,就是皇上用的。

还有就是通过位置来表现,处于正中间的是主体,故宫也很好的符合了这点。

但上述说过,这样做有点死板,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大潮流。

在现代建筑中,所谓的突出重点,就是指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功能特点,有意识地突出其中的某个部分,并以此为重点或中心,而使其他的部分明显处于从属地位,这也可以达到主从分明,完整统一。

2019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

2019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

其他2019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AWARD LIST OF 2019 JIN JINGCHANG CHINA URBAN PLANNING EXCELLENT PAPERS三等奖论文题目作者来源期刊刊出期次一等奖从理性规划的视角看城市设计发展的四代范型王建国《城市规划》2018 (1)二等奖解析中国城市规划:规划院制度与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探究孙施文〈城市规划学刊》2018 (4)城市:40年回顾与新时代愿景汪光秦《城市规划学刊〉2018 (6)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乡规划知识网络演进吴志强刘晓畅〈城市规划学刊〉2018 (5)4茎可潘型 C_TYP L A N N N GRE<_EW12019#I 湖 43推 聘-0邀VOL.43 No・10O C T 2019佳作奖论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兼析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自然资源监管的关系林坚吴宇翔吴佳雨刘诗毅《城市规划》2018 (5)凝核破界——城乡规划学科核心理论的自觉性反思杨俊宴《城市规划》2018 (6)摇摆之间:三旧改造中个体.集体与公众利益平衡田莉《城市规划》2018 (2)城镇开发边界与国家空间治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的思想基础张兵林永新刘宛孙建欣《城市规划学刊〉2018 (4)空间规划改革的思考孙安军《城市规划学刊〉2018 (1)•■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暨若干特大城市实证研究赵民方辰昊陈晨〈城市规划学刊》2018 (2)提名奖阶段与转型:走向质量型增长赵燕菁《城市规划》2018 (2)供给侧改革下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的内涵与路径再探——基于长三角地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的实证陈博文彭震伟《城市规划学刊》2018 (1)文地系统规划研究王树声《城市规划》2018 (12)城市规划.土地发展权与社会公平何明俊《城市规划》2018 (8)韧性思维与城市生态规划沈清基《上海城市规划〉2018 (3)城市更新生长性理论认识与实践赵万民《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 (6)嵌入性治理:法团主义视角的中国新城空间开发研究冯灿芳张京祥陈浩《国际城市规划〉2018 (6)绿色城市理论与实践探索李迅董珂 谭静许阳〈城市发展研究》2018 (7)全球化与中国开发区发展的互动特征及内在机制研究王兴平崔功豪高舒欣《国际城市规划〉2018 (2)公共行政视角下的控规调整管理辨析——责任.困境与途径衣霄翔吕飞《现代城市研究〉2018 (9)加强层级传导,实现编管呼应——城市总规空间类强制性内容的改革创新研究董珂张菁《城市规划〉2018 (1)商品链视角下的消费与空间:经济与文化的对话林耿李锐文 宋佩瑾杨帆《现代城市研究〉2018 (9)全数字化城市设计的理论范式探索杨俊宴《国际城市规划》2018 (1)文化定桩:乡村聚落核心公共空间营造—浙江黄岩屿头乡沙滩村实践探索杨贵庆肖颖禾《上海城市规划》2018 (6)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中国收缩城市正确规模模型马爽龙瀛〈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 (3)论新时代城市总体规划的创新实践与政策导向赵民《城乡规划》2018 (2)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框架与方法——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实施评估为例张尚武汪劲柏程大鸣《城市规划学刊》2018(3)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我国城市体系研究—基于国际友好城市的数据李东泉翁源《城市发展研究》2018(12)全球城市目标下上海村庄规划编制的思考吴燕《城乡规划》2018(1)基于文化基因理念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法探索—重庆寸滩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李云燕赵万民杨光《城市发展研究》2018(8)基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的乡村空间布局优化杨贵庆关中美《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1)伦理与秩序—空间规划改革的价值导向思考高洁刘畅《城市发展研究〉2018(2)中国县域单元城镇人口收缩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邓沛勇刘毅华《现代城市研究》2018(3)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城镇化陷阱.破局之路:论中国投资对非洲城镇化的影响周君周静《国际城市规划》2018(5)初评委员会评委名单(以姓氏笔画为序)马武定厦门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厦门市城市规划学会会长王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毛其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孙施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陈秉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赵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赵万民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袁奇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耿宏兵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秘书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顾朝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崔功豪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复评有效投票评委名单(以姓氏笔画为序)马林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马武定厦门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厦门市城市规划学会会长王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王世福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建国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富海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文国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毛其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龙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员田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叶菊华《现代城市研究》编委会副主任叶裕民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毕凌岚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任致远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华晨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刘奇志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博敏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许学强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20」9曲®肢Imllll-fl-lElla m港越岸潦矽I>4特洱将Ml-IK Award Lisiof2019J-NJingchangChinaUrbanp-anningExce--en~Papers他其62 0」9曲潞4 3(»牆l o sVOL.43N p o O C T 2019越科涪越QTYPLANN乏GRESEW孙安军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原司长孙施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何兴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原司长运迎霞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髙级工程师李百浩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和平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冷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杨俊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杨新海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吴庆洲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志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吴唯佳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邹德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特邀理事.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沈清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宋小冬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泉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原巡视员张尚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张京祥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庭伟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陈小卉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陈秉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陈燕萍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深圳大学城市规划发展研究所所长林坚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系主任.教授罗小龙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罗震东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周婕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周一星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周国艳苏州大学金螳螂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教授赵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赵万民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赵天宇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赵燕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与王亚南经济研究院教授段进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段德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袁奇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施卫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耿宏兵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秘书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夏南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顾朝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黄亚平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黄明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崔功豪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阎整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彭震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教授董鉴泓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鲍世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原副秘书长.《城市发展研究》原主编.研究员。

城市规划:从终极蓝图到动态规划 ——动态规划实践与理论

城市规划:从终极蓝图到动态规划  ——动态规划实践与理论

城市规划:从终极蓝图到动态规划主持人:王富海孙施文——动态规划实践与理论URBAN PLANNING FROM ULTIMATE BLUEPRINT TO DYNAMIC PLANNING——PRACTICE AND THEORY OF DYNAMIC PLANNING从终极蓝图到动态规划,这是一个关于规划理论的讨论。

规划面临转型,但转型的方向会有不同的角度,我从动态规划理论角度切入。

规划原理以静态规划理论为主线,对城市的认识是简化的,现状是丑化的,愿景是神化的,目标是美化的,作用方式是教化,对现实问题只能淡化,理想丰满而现实骨感。

针对蓝图式规划的种种弊端,国外早已出现了一系列关于动态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成果,系统规划理论、连续性规划理论、行动规划模型等等,与传统规划相比,它把规划看成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既注重建设行为的协调性,更注重运用政策杠杆,更加关注近期的需要并强调灵活性。

规划不再是被动的蓝图,而成为改善城市的主动而具体的工具。

在10年前的中国规划界,也许普遍认为西方的规划演进与我们关系不大,但经过城镇化逐步成为国家主题、城市扩张成为地方施政核心的这10年,规划的工具作用更加明显,变革的需求越发迫切。

在今天论坛探讨的话题下,我们探讨的话题可以延伸为:存不存在中国的动态规划?即便有,时机到没到?动态规划有哪些实践基础?动态规划有哪些理论基础?动态规划理论的核心要点是什么?如何形成动态规划理论?动态规划理论怎样应用,宏观与微观层面如何实现?行动规划是新的规划品种吗?现阶段动态规划应侧重理论突破还是经验推广?静态规划理论的关键误区在于对城市的认知,流于对城市物质形态进行概括和分解组合,即便考虑社会经济要素,也是宏观的、断面的,不探究城市的运行,不清楚影响城市的要素,不考虑规划对城市的作用和反作用,培养出来的规划师很可能是浮于表面而不深入现实的。

认知城市,首先要寻找城市的问题,但什么是城市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一类是“非问题”,我们需要理解城市发展的客观性即联系性,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发展模式下,许多现象是伴生的、必然的、客观的、深层的,不是问题;还有一类是“伪问题”,由价值观而产生,在对城市现象的判断上过于偏向某方面如经济、如美观、如保护等等,尤其在城市秩序上,过于注重物质秩序而破坏生活秩序,会丧失许多人性化的、本源的价值,判断出颠倒黑白的“问题”;第三类是“真问题”,主要来自主观方面,由于处置不当而产生。

国土空间规划的本质——统一性

国土空间规划的本质——统一性

国土空间规划的本质——统一性摘要:按照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国土空间规划实现了规划体系的顶层设计,完善了的规划管控体系。

本文从规划编制类型、规划编制传导、规划编制约束、规划编制目标、规划编制实施监管来阐述国土空间规划的统一性的本质特点。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本质统一性2019年5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正式印发,这是国土空间规划顶层设计,也是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纲领性文件。

纵观《若干意见》的内容充分看出国土空间规划本质是全国统一性规划,是各项规划的基础。

一、规划编制的类型看国土空间规划的统一性《若干意见》明确“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

要求整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林业海洋等规划内容,现在由自资部负责组织编制。

三规合一或多规合一,形成一个地区一本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是深化机构改革的产物,原则上国土空间规划涵盖的三个规划不再另编,国土空间规划强调开发与保护协调,全域管控,指导各类空间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二、从规划编制的传导看国土空间规划的统一性《若干意见》明确“国土空间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的安排,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

国家、省、市县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各地结合实际编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从规划层级和内容类型来分为“五级三类”。

“五级”即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级。

“三类”即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的专项规划。

将以前相互分离的各类各层级涉及国土空间的规划如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乡村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等全部整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顶层设计,真正建立了从全国到省、市、县、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管控的完整规划体系。

A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传统与发展 孙施文

A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传统与发展  孙施文

孙施文“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传统与发展”《建筑师》第48期
城市规划的技术方法最初主要来自于建筑学以及对城市整体的建筑设计。

适应汽车交通的迅猛发展,对城市交通的处理也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随着城市规划学科领域的不断拓展,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以及生态学、系统科学等综合性学科的技术手段与方法也成为城市规划所借鉴与运用的方法与手段。

可以这样说现在的城市规划方法几乎集中在那些已经在其他领域产生了有效结果的方法的运用,独特的规划方法尚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1、建筑学传统
可以说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于对建筑学思维方式的摆脱。

建筑学思维特征可以归纳为:(1)试错型的问题解答方法;(2)收敛的思维模式;(3)静态的目标对象;(4)工程性的技术应用。

而规划的对象是复杂的社会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能是系统分析与综合的过程,在思维方式上只能是发散的,既没有“任务书”,也没有终极目标,规划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目标搜索过程,任何规划的成果都只能是阶段性的和有限理性的。

2、城市设计传统
城市设计在对城市规划领域中的主导思想——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进行反省的过程中,走在了城市规划之前,为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论的变革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3、城市交通研究传统
城市规划每一项进步和发展往往都是通过对城市交通问题的思考而获得的。

4、人文科学传统。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几个诡异点 孙施文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几个诡异点  孙施文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几个诡异点孙施文近来在非常用功地研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从远古时期开始一路看来,越看越心惊肉跳。

这不仅是因为发现其中有太多的东西与过去的想当然是有区别的,而且真正地体会到,我们对中国古代的城市、城市规划似乎是太不了解了。

我当然不敢说这种不了解是当今许多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但无论如何,如果我们不了解过去,我们又怎么面对今天和未来呢?我这里并不想来回答这样的问题,也不可能系统地来阐释相关的问题,因为我也只是刚刚起步。

这里只从我们习惯上一提到中国古代城市和城市规划就会想到的几个方面,举出几个例子来看一下我们的误解,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震撼,从而逼迫我们有意识地去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提供我们继续研讨的动力。

首先,中国古代的城市是否就是我们现在认识的城市?我们现在所说的城市多多少少是带有西方的概念的。

当我们把古代的“城”说成是“城市”的时候,我们是否已经在对其的认识中缺失了某些东西了。

越是看多了考古的和古文献的资料以及非建筑、规划专业的学者对古代城市的描述,我越觉得在古代中国,这种差异是非常显在的。

比如,在中国,城市和乡村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我们不能被城墙的有无所迷惑。

即使在城墙之内,许多城市都有大量的空地作为农业耕种使用,即使到了近代也仍然如此,如1930、40年代用航空测绘的苏州、泉州城的地图上,都出现了将近四分之一左右的用地是农业用地。

传统的解释是说为了长期防御、守城的需要,但这样的解读似乎并不能真正解释这种用地存在的原因。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中国古代的城市只是加筑了城墙的村落,大部分城址在修筑城墙以前已是村落,在城墙废弃之后也仍是村落。

城墙的建筑和使用期只是该城址整个发展历史中的一小部分。

而从各类文献里看到的对城市里的生活方式的描写几乎与城外的乡村的生活方式没有什么区别,而且中国文化的基底来自于农村,是由农村主导的。

其次,在对城市内部布局的讨论中,我们都知道宋代以前的里坊制,并且将里坊制看成是纯粹的城内居民的居住区。

读书笔记——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读书笔记——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②在地面层,是常规街道复杂而精致的网络,可以使交通在各个想要的方向上运行;
③高架道路,在南北和东西两个方向形成城市两条主要轴线,它们是快速的,道路中间进行分隔而形成单向交通的干道,总宽度可达120到160码(yards),每半英里左右通过辅道与地面层相连接。高架道路可以使车辆快速地通过整个城市而到达郊区,同时也不会受到城市中众多的交叉口的影响,但又能与城市地面交通在任何给定的地点进行连接。P.93
27.
所谓的“人口分轴线”,实质上是线性城市的一种扩张方式,它沿着道路伸展,并保证所有分散在全国的工业企业,在其附近都能配备有各种文化生活服务设施的居住综合体。这样形成的人口分布结构,不仅能防止形成巨大的城镇集团,而且还能消灭城乡之间的差距。P.137
28.
“福利国家”实质上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当局共同承担的主要职责,通过总的纲领和服务措施解决使公民苦恼的所有各类社会问题。在这些问题包括:
(3)西梅尔的“城市精神生活”。西梅尔认为,现代生活最深层次的问题来源于个人在社会压力、传统习惯、外来文化、生活方式面前保持个人的独立和个性的要求。在现代都市中,由于生产和工作技能的高度专门化,每个人不得不更加直接地依赖于其他人的活动。因此这就需要探究生活在大城市这种结构中的个人是如何调节自己以适应外部压力的。
③防卫(defense)的需要:他们认为,前面两项人类的本能都可能是无意识的,而人们出于防卫的目的集聚在一起以保护家族或团体并建设城镇以使这种防卫更加有效,则是人类建设城市的有意识的动机;
④宗教(religion)的需要:礼拜和宗教纪念场所的创造同样也创造了人类聚居地的需要;
⑤提高生活标准(standard of living)的需要:这是人类之所以生活在城市中的五个原因中最为普遍的原因,同时也是最动态发展变化的,反映了生产、消费和技术的变化。P.217

2018孙施文认识空间规划体系

2018孙施文认识空间规划体系

孙施文:认识空间规划体系本文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孙施文教授在中国土地学会土地规划分会年会上的主题报告,本文已经报告人审阅。

导读本文阐述了对空间规划本质、概念和根本目的的思考。

认为空间规划是对空间使用的规划而非自然空间的划分,其核心是建立各种空间使用之间的关系。

空间规划体系要区分对政府决策进行管制的规划,以及政府对各类开发行为进行管制的规划,最后提出建构空间规划体系的相关建议。

一什么是空间规划?1什么是规划?规划作为一项普遍性的活动,是指为解决现存问题或达成一定的目标而制定未来行动纲领并不断付诸实施的行为。

最基本的特点:未来导向性——发展、变化2为什么需要规划?1相互关联性和复杂性2为变化而规划3缓解未来不确定性3空间规划是什么规划?①空间规划是对空间使用的规划,不是对自然空间的划分,其核心是建立各种空间使用之间的关系,而空间使用的关系、空间使用本身都涉及到空间使用的质量。

②空间规划不只是控制性的规划,而是为了满足未来发展需要,空间关系本身也构成发展的内容,规划的目的是为了社会整体更好地发展。

③空间规划是公共政策,空间规划是对各类空间使用的公共干预,这种干预是基于对未来发展需要的预测和期望达到的目标而进行的,空间规划也是各类政策的协同平台,大量政策都有空间效应。

二空间规划体系应当是怎样的体系?1空间规划体系是各类与空间使用有关的规划的集合空间规划是一种规划类型,空间规划体系是不同空间规划组合成的结构化的整体,构成了一个各层次、各类规划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不同的实施途径、不同的管制手段的规划体系。

纵向上:下层次规划是上层次规划的深化、具体化。

横向上:是构成综合性空间规划实施的各个方面,也是其实施方略。

2国际上的空间规划体系欧盟的空间规划——基于地域的综合性规划主题: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基本特征:由地域性的引导规划(战略性)和面向实施、进行开发控制的规划(操作性)组成有自上而下的传导性,也有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有些在上下之间还有可选择性。

2016南京事业单位网:申论热点

2016南京事业单位网:申论热点

江苏事业单位考试网:/jiangsu/ 2016南京事业单位网:申论热点江苏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大家带来申论热点,助力考生顺利通过事业单位申论考试。

2016江苏事业单位为大家提供2016事业单位申论热点、申论答题技巧、2016申论写作技巧等复习资料。

一、造城运动“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是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判断。

城镇化的确蕴含着巨大机遇,有经济学家甚至认为,美国的高科技与中国的城镇化,是拉动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综合试点范围扩大、各种新城建设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确正当其时、大有可为。

不过现实中,盲目开发、过度开发的“造城病”也一直没有根绝。

几年前还是荒地,如今路网交织、高楼林立,使用率却不高;刚修的高速路太远,再投资建一条直达的;用商铺改造民居,用耕地置换建设空间;商业开发规模大,消费吸引半径小……最近,有学者不无担忧地表示,省会城市平均规划4.6个新城(区),地级市约1.5个,可容纳人口达34亿,显然超出现实需求。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求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

”黎振伟表示,新型城镇化从“造城”走向“化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孙施文表示,一些政府进行城市建设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提升地方形象,以提高地方知名度,从而吸引外面的客商或旅游者,却很少考虑当地百姓究竟能否从城市建设中获益。

在这样的政绩观指导下,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造新城,操作起来相对容易,而且也好展现。

更多申论答题技巧请点击江苏事业单位招聘网“马路越来越宽,楼越修越高,但我们却没有得到什么实惠。

”安徽省太和县的一名村民告诉记者。

采访中,一名国土部门的干部毫不隐讳地告诉记者,当前不少地方政府十分乐于规划修编,这种修编不是冲着当地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的,而是为了求短期政绩和形象,贪大求全。

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_孙施文

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_孙施文

81孙施文(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本论坛主持人):今年的规划年会进行了改革,专门设置了主题论坛,也就是围绕年会的主题——“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进行讨论。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帮助我们更为集中地探讨本次年会的主题,而且今天参加论坛的嘉宾大多都参加了这个主题的策划,因此也就可以开展更加深入的讨论。

“治理”是关于整个社会的管理,是社会组成者共同参与社会发展的管理,因此,治理强调的是构成社会的成员之间不断地相互协调,协同行动。

这是对2013年规划年会的主题——“协同规划”的进一步深化。

从国家治理改革的角度讲,我理解主要涉及两大内容,一是政府、市场和市民社会各自的作用、各自的职能、各自的职责是什么;二是这三者之间怎么建立完善的协同机制。

城乡规划是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称之为城乡治理,这也就涉及到政府、市场、市民社会为什么需要规划,规划的作用是什么,政府、市场、市民社会又是怎么使用城乡规划的,这决定了城乡规划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怎么发挥作用的问题。

在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过程中,城乡规划改革的重点与难题,我提出三个问题,供大家共同讨论。

第一,城乡规划边界的重新界定。

过去我们说城乡规划是政府的职能,是公共政策,那么,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城乡规划的作用是什么,引导什么,控制什么?在政府、市场和市民社会的共同作用中,三方都能够接受并据之采取行动的内容应当包括哪些?我以为,规划引导和控制的内容都应该是由社会赋权的,不是由规划人、规划领域自己说了算的,而且,根据法治的精神,这些应当是由法律所明确的。

这样,也就必然涉及到社会共同体能够共同接受的目标、共同接受的行动纲领,当然涉及到的应该是公共事务。

第二个问题是规划体系本身的建设,涉及到的是在边界确定的情况下,规划体系内外部之间的逻辑关系。

城乡规划作为城乡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需要与其他所有的治理行为之间建立起协同的关系,而且需要在这样的条件下来讨论城乡规划的内容、工作方法、工作程序等与其他治理行为之间的相互协调问题,这就直接涉及到城乡规划的作用方式以及规划部门、规划师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关于上海城市建筑的断想

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关于上海城市建筑的断想

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关于上海城市建筑的断想
孙施文
【期刊名称】《时代建筑》
【年(卷),期】2000(000)001
【摘要】本文就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上海城市建设的状况,强调建筑空间的营造应以城市空间的架构为基础.建筑空间应当成为城市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
【总页数】4页(P16-19)
【作者】孙施文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
【相关文献】
1.公共建筑在城市建筑空间里的组成形态 [J], 胡滨
2.上海市城市空间发展的交通战略研究--兼谈交通对上海城市空间发展的引导作用[J], 陈必壮; 朱洪
3.面向未来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闭幕研讨会综述 [J], 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
4.基于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与建筑管理的分析 [J], 林武;张森
5.纤维艺术在城市建筑空间中的运用研究 [J], 刘英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鉴书堂《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

鉴书堂《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

鉴书堂《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孙施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这是一本规划师们应该读懂、读通的历史书。

《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Cities of Tomorrow: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Since 1880,图1),从书名的副标题就可以知道,这完全是有关规划专业本身的著作,而且也是为规划人而编撰的,正如作者在第一版序言中所说:“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别人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思考并践行过了”,这也许就是我们应当去读懂、读通它的理由。

图1 《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第四版)》英文版和中文版封面对于规划人而言,彼得·霍尔的大名应该是如雷贯耳的。

至于这本书的重要性,也无须我再赘言,只要看看扉页或封底刊载着的美誉就可以了。

而且我相信在专业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在各类专业刊物上看到过介绍和引用,更何况又是出自大师之手且已再版多次,连中文版都已经是第二版了(都出自我的同事童明教授的译笔)。

《明日之城》首版于1988年,共12章。

1996年出了增订版,主要增加了1980—1990年代初的材料和有关讨论。

2002年的第三版对内容也有较大增删,除了回应一些评论提出的问题(如“规划思想之父”与“规划思想之母”),还对现代规划无政府主义思想之源进行了聚焦,并进一步强化了全书的循环结构;2014年的第四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修订,补充了不少理论讨论和案例剖析的内容。

霍尔大师年轻时就爱好历史,在剑桥大学读一年级时差点就转专业去历史系了,被一位老师劝阻而继续留在地理系学习。

不过,他初心不改,不仅博士论文选择了历史地理方向,而且在此后的大量著作中都始终保持着历史的视角来研究城市和区域及其规划。

他非常高产,不仅在专业领域出版了大量专著和论文,而且在各类报刊杂志也发表了很多文字,他对自己的作品曾经界定为“academic journalism”,由此也可见其写作方面的志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一级政府、一级规划”的原则出发,上下层级空间规划之间的承上启下关系应该是:围绕本级事权的运行所制定的空间政策,其结果不突破上级规划的战略部署要求并且要促进、保证其实施,同时对下层级规划提出明确要求和机构性的部署。上级政府对下层级规划的审批应当着重于本级的战略部署和向下传递的任务是否得到贯彻,下级政府的行为(事权)所产生的结果是否越界、是否影响到上级政府的战略意图的实现。4、空间规划的内容不是各种既有规划的拼合,更不是以某个规划为主拼凑进其他的规划内容,必须进行整合。前一阵“三规合一”、“多规合一”的实践已经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希望在既有规划类型和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撮合,难有好的结果、好的成效。因此,在思考空间规划体系时,首先应当先放弃既有规划样式的先入为主,需要针对我们希望这个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要发挥的作用进行整体考虑,将所涉及的内容有一个全新的组合。过去,几大规划都强调自己是综合性的,但仔细剖析一下就可以看到,不管综合考虑了多少因素,最终都以对单一要素进行单一方式的控制为特征,这是部门分而治之的结果。因此,空间规划应当看成是一级政府的战略部署的集成,是一个纵向、横向部门统合的规划,因此,其核心的内容就不再是单一要素、单一内容,而是整个地域对应于政府事权的完整的治理内容的落实。5、空间规划是对空间使用的规划,而所有涉及空间的内容都是具体的。这不仅是因为空间类型本身就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即使是同类型的空间其使用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同样是城市,同样是山林用地,其实际的作用和使用方式在东、南、西、北、中就应该是完全不同的。规划是统筹,在各级行政区内进行统筹保护和发展是各级政府的事权,这就要把统筹放到具体的操作层面进行考虑。因此,在建构空间规划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各级政府可以进行统筹的空间。在设计空间规划体系时,应当避免一上来就先制定一套规划成果的范式,详细规定要包括哪些内容、有哪些专项等等,应该是问题和需求导向,千万别先格式化了。而且从长远来看,各层次规划的目的和内容不同,重点不同,而且城市型的和区域型的也不同,应当根据空间规划的作用和需要来设定各规划的专项内容。只要能解决问题,满足治理需要,就是好规划。形式上的统一规范只会消除对问题的讨论和解决,按套路来编一套文件是容易的,结果也是没啥用的。至于规划的名称也可以不同,也不必统一到“空间规划”的名称上,比如全国的可以叫“国土空间规划”、省的可以是“省域规划”,市县的可以叫“市(县)总体规划”等。6、从当前的需求看,当务之急是尽快组织力量开展国家级空间规划的编制,既可以在工作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空间规划的内容和架构,又可为下层次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不应先搞省、市之类的试点,否则各地在不明确国家意图的情况下究竟管控什么仍然是无法把握的。既然是要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就需要有从上而下的机制。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欧洲的空间规划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点借鉴,当然它是调控各主权国家的,与我们的状况有很大的不同。
从这样的角度讲,过去各种规划间出现的问题,实质是政府体制问题,而不只是各个规划的问题。因此,即使现在将几个主要的规划合在一个部门,如果不解决这个体制问题,政府还在继续被部门所绑架,那么,凭借着政府部门中的各位才俊的聪明才智,在权力欲的催化下,再出现一些花样翻新的幺蛾子也是不奇怪的。2、空间规划并不是资源、空间本身的规划,其实质是空间使用的规划,保护、开发、经营等等其实都是使用的方式。讲到“用”也就必然涉及到人,是以人、以人的发展为主题的。因此,这也就不是某一类空间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整体的、所有内容的,目的是为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还是为人、为世代的人服务的。从空间规划体系建构的角度来讲,空间规划就是国家和地方战略的空间部署,其实质就是制定有关空间使用的公共政策。空间是所有行为发生、发展的基础和平台,因此同级政府各部门的各类政策制定、财政安排和实施管理等应以此规划为依据,至少应当考虑各类政策实施所可能产生的空间效果。当然,从另一方面讲,这就要求空间规划的内容也能够为其提供支撑和引导,成为各类政策及其实施的集合。
观点孙施文-关于空间规划体系建构的认识与思考
———————————————————————————————— 作者:
———————————————————————————————系建构的认识与思考
1、空间规划体系建构的基础,不仅仅是机构改革的问题,更应该是政府体制改革。如果不解决政府运行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问题,再完善的空间规划体系也仍然会被肢解。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各级政府都是统一的政府,上下级之间是政府与政府的关系,而不是部门与部门的关系。部门是政府的组成机构,是在统一行动纲领下、责任连带条件下主持某一方面或领域的行政管理工作【详见拙作《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政府协同机制》(《城市规划》2002年第1期)中的讨论】。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国家和地方的大量政策都有空间效应,这不仅包括资源和生态保护、城市发展政策、产业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有些看上去和空间没有直接关系的政策内容,比如教育设施规模化、援助(扶贫)计划、财政转移支付等,都有空间效应的。用简单的例子来说,过去的乡镇企业发展、现在的乡村振兴,都是遍地开花般地去进行吗?国家各级各类的开发区、新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等的设立是否应当有国家级的战略意图还是就任地方去折腾?各类政策背后支撑的资金投放必须与战略布局相匹配。从这样的意义上讲,空间规划应当是各类政策和决策的框架,是协同其他相关政策关系的集成,也是协同实施的平台。3、空间规划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仍然是“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一级规划”,要很好地把“事权”和“规划”对应起来。规划和发展权是一级政府的重要事权,是实施治理的重要方式。过去我们只是把事权和规划的对应关系放在文件(甚至法律文件)上说,实际操作很少顾及。从某种角度讲,土地管理模式大量剥夺了地方政府的规划权,发改和城乡规划是放任地方政府滥用规划权的,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各城市编制总体规划时,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构想国家战略之类的内容上,结果,为了突出本城市的重要性,编造出各种“国家战略”,即使是同一个省里的两个城市,甚至是由同一家规划编制单位编制的规划,所谋、所布的“国家战略”完全不同;而该本级规划中做的许多事情却被草草应付了。而同样严重的是,在规划审批中,混淆了上级政府的审批权和城市政府的事权的内容,城市总体规划成为了满足上级政府审批要求文本,出现了“好批”的规划,而不是对城市政府来说是“好用”的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