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诗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与思维提升
关于古诗词教学的经验总结_经验交流_
关于古诗词教学的经验总结古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下面是小编整理关于古诗词教学的经验总结的范文,欢迎阅读!关于古诗词教学的经验总结篇一学习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
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诗歌的意境中,形象是基础。
所以我们要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意会。
意会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直觉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不一定要把诗意全部解释出来,这种理解含有一定的模糊性,但这种模糊性并非是摸不着头脑,而是理解过程的一个阶段,这种“雾里看花”的方式可能要比那一览无余地说白更能达到理想的理解境地。
我总结了几种方法:1、语言意会法。
例如《村居》一诗教师通过诗似的语言感受到春天,又能让学生从教师如诗的语言中得到熏陶。
孩子们的生活经历是再学习最大的资源库,教学中启发孩子巧妙联系自己的生活记忆,孩子们从教师、学生的描述中唤醒对春天的记忆。
利用以往春天的趣事放风筝为依托,奠定起春天真美的情感基础,顺理成章地进入春天这个美好的情境中,在学习古诗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从而感悟到诗中的乐趣,情趣。
2、绘画意会法。
古诗的意境,绝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在教学时,可利用现有的插图,仿制的幻灯片或根据诗的内容绘制的诗意图,再现形象,使学生触景生情,感受诗的意境。
如教《所见》这首诗时,画面以诗的内容为背景,一片森林浓荫覆地,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自得,吹着短笛,再配上一段《牧童短笛》音乐片段,在它的前面插入一段山歌,后面插入一段知了叫声,这样就有助于帮助学生进入小诗所设的情景,又能唤起对夏天扑蝉趣事的回忆,使学生在领会诗的意境时,不知不觉中完成由学生到牧童的角色换位。
又如在教学《草》时,我采用全诗配画的方法,让学生给每一句诗配上一幅画,使几幅画面相连,形成完整的系列画面,学生也在配画过程中直观地理解诗意。
运用古诗配画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够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强化记忆。
基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的古代诗歌教学探究
基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的古代诗歌教学探究[摘要]古代诗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就学生的诗意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客观地分析了中等职业学校古代诗歌存在的问题,强调古代诗歌教学要根据学生诗歌学习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引导他们感受诗歌美好,体会诗歌意境,欣赏诗歌的真、善、美。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古代诗歌教学策略古代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把古代诗歌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旨在通过学习诗歌、诵读诗歌、欣赏诗歌,增进学生对古典文化、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认识,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学生感受美、体验美、理解美、欣赏美的情趣,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问题及归因现在,尽管古代诗歌教学得到了普遍重视,但是在教学中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文言词汇积累不多,能背诵的诗词比较少,对古代诗歌往往是望而生畏,比较排斥。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古代诗歌教学不受重视中职教育语文不受重视,古代诗歌更没有地位。
语文课是让学生学习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就业导向的影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中职毕业也记不住几首古代诗歌。
(二)教材与课程标准不匹配现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基础模块)上、下册是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与现行课程标准不匹配。
课程标准中有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都不能得到体现,古代诗歌篇数很少,达不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三)学生古代诗歌基础比较差学生文言文基础差,影响了古代诗歌的学习。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收的学生是未考入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他们文言文、古诗词基础知识都比较差,甚至不具备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创新途径和方法,如何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教育界乃至社会共同的课题。
老一辈的文学家、作家、教育家也都非常重视古诗词的历史研究、教学研究。
那么,我们各个学科,特别是语文学科,在进一步丰富完善古诗词教学理论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责无旁贷,无可替代。
一、核心素养的含义核心素养其实就是人文素养,它表现为积极乐观、自立自强、淡泊名利等方面。
人文素养不是生来就有的,是人在后天的学习中形成的一种对于物质文化需求的较为高级的意识形态。
它侧重于人的精神层面和精神建设。
一个有人文素养的人,品格一定同样优秀。
在几千年历史的长河中,古诗词的发展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字里行间隐藏了一个时代的兴衰盛亡,一个人的悲欢离合。
古诗词教学是一个传播知识、传播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的途径。
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诵读和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尚的人格魅力。
二、问题的提出(一)对语文核心素养全面落实的主动响应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其本质是为了实现人的整体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课程总目标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智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课程总目标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两版课程标准都表明:古代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
古诗词是民族灵魂的顶梁柱,值得去诵读、去品悟,我们有责任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对统编版教科书推进使用的积极践行统编版教科书在结构上与之前版本教科书有明显的不同,它采用“双主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条线索是内容主题,一条线索是语文要素。
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望洞庭》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望洞庭》新课呈现结束后,对《望洞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望洞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望洞庭》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与总结
今天,我上了一节关于《望洞庭》的语文课,现在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教学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觉得我在课堂上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提问、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等,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诗文解析时,我通过对比和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使他们对诗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写作练习中,我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的诗歌作品。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望洞庭》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望洞庭》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古诗文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望洞庭》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望洞庭》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望洞庭》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望洞庭》教学目标和《望洞庭》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望洞庭》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教室、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文具等。
在古诗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古诗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文更是中国璀璨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历尽千百年仍光彩夺目。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由于长期沿用“读-讲-背”呆板的固定模式,因而对古诗和文言文只是停留在知道而缺乏理解、读过而不会鉴赏的层面上。
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大胆创新,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上讲行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领略灿烂的古代文化,大量汲取其中的文化精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那么我们在古诗文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挖掘、延伸古诗文的内涵,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一、运用联想和想象,激活、拓展学生思维1.想象是创造的先导,创造离不开想象。
丰富想象力是人们漫游知识天空的强劲翅膀。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中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开展创新性学习的最佳时机。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更应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
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透过作品语言的表面含义,去领会作品的深层意味和审美情趣。
想象和联想是最活跃的因素。
它让我们在读懂作品的前提下,运用我们的知识、经验和艺术感悟力,填补由于作品的跳跃性而留下的空白,深入诗歌语言所构筑的美的境界,甚至对作品进行能动地发挥,去创造新的意境。
能够想象、善于想象的人是幸运的;而懒于想象拒绝想象的人,则将很难进入作品,也无法领略美的意境。
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在学生反复吟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诗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一系列典型的意象、自然景物,幻化成学生脑海中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活动画面,让学生跟游子一起融入那苍凉、萧瑟的画面中去看、去听、去想,再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那描写的画面。
通过一番描述,学生深深体会到游子悲秋思乡之情,结句“断肠人在天涯”的言外之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2.古代诗词具有语言含蓄的特点。
诗人往往在字数有限的诗句中容纳丰富的内容,或表现极富特征的生活场景,或表达真挚丰富的思想感情。
浅议古诗群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浅议古诗群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摘要】古诗群文阅读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通过探讨古诗群文阅读教学方法、重要性以及案例分析,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策略,如启发式问答、小组讨论等,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古诗文。
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关键,可以通过测验、作业等方式进行。
古诗群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具有实际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认知能力。
未来研究应该关注如何更好地结合古诗文与现代教学手段,进一步深化古诗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个性成长。
【关键词】古诗群文阅读教学,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方法探讨,重要性,案例分析,策略探讨,效果评估,实际意义,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古诗群文阅读教学的背景正是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学生的思维方式趋于单一,缺乏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如何通过古诗群文阅读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文学作品背后的意义和情感,成为目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古诗群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作用,为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古诗群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古诗群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古诗文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古诗群文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美感,通过深入研读古诗群文,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感悟力,培养其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古诗群文多以抽象、隐喻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要求读者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通过古诗群文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升其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古诗群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2. 正文2.1 古诗群文阅读教学方法探讨在进行古诗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论文(共3篇)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小学语文古诗课堂古诗教学策略再思考在小学阶段,学生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不断的接触外来汉语的学习。
因为,认识其它事物必须要具有良好的学习与表达基本功,学生积极地参与意识能够得到激发。
因此,再遇到新鲜事物才会表现出良好的语言功底,增强自身的语言理解技巧。
因此,通过创新学习模式教授小学生语文古诗课程,可以激发学生课堂上的主动性,提升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
首先,应该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主动性,这也是开展互动与交流的良好开端。
例如,进行基础语文古诗阅读教学时,不能遵循传统的古诗课教学理念,除了读就是读写,授课教师过多进行说教式授课,即授课教师讲课学生被动学习,这只是一种效果不好的方式,一味的记或者是死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得到激发,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课堂互动交流的氛围。
这样的教学模式进程中,学生的言听计从表现良好,课堂参与效果却很差,这根本没有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真正提高。
一、以心得交流为契机,增强课堂的实效性不能单纯的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作为学校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方式。
因为,小学生语文古诗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交流主动性,从识字方面的浅显学习再到古诗阅读分析能力的转化,古诗阅读的时效性要得到体现,也是实现学生自主发挥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例如,对于以下问题:低年级出现学习跟不上,理解能力欠佳、较高年级学生不能抓住诗词重点和诗词传递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课程结束没有相应的读书心得或者是古诗学习无重点等等,这些方面都需要从课堂上的交流来获得。
但是,他们往往都是被动的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比如,授课教师可以给出这样一个课后作业,如收集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的古诗词。
将学生通过大脑涌现出来的看到过的大量诗词进行总结,并进行合理的分析。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
语文课堂YuWenKeTang教师·TEACHER0402019年9月Sep.2019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学科,蕴涵着丰富的“核心素养”方面的资源。
而在语文教学中,古诗文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古诗词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古诗所展现的审美世界能丰富学生情感、滋润学生心灵、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构建美好的精神世界。
十六岁的李子琳所表现出来的对古诗词海量的诵读、准确的记忆、深入的理解、会意的把玩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点。
所以,进行古诗词的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简雅的内核特点更能培养学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
所以要想在古诗词这片沃土上更好地孕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之花”,我们需要注意教学策略的应用。
以下浅谈几点看法:一、步步为营,授之以渔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古诗词的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主导,即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内容,教学课堂呈现“一边倒”现象。
一方面教师觉得古诗词教学内容晦涩难懂,如果不注重讲解,学生学习会受阻,于是从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开始,简单介绍后着重分析字句的意思,进而大概讲述诗词内容,最后简单讲述古诗词展现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教学模式单一;另一方面,学生处于这样的被动状态,会失去学习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效率。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了解教材的基础上,事先准备好阅读内容的相关影像资料,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置情景,再现诗词阅读内容,学生就不会感觉古诗词像“天书”难以理解。
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文章的内容。
并适当进行设计,与学生一起探究、研究、总结、归纳。
适当设计问题可引导学生靠近教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究、合作、理解,潜心推敲辨析,把所学到的语言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出规律,而后及时由此及彼进行迁移,进行模仿运用,最终通过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将理解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愿意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产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愿望,使学生通过对一篇诗文的学习理解更多诗文,使其知识能力得以巩固和迁移。
高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难点与对策
高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难点与对策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文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古诗文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古诗文教学面临着诸多难点,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并寻找有效的对策。
一、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难点1、语言障碍古诗文的语言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其词汇、语法、句式等都有独特之处。
例如,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用法繁多,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较为常见;句式上,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特殊句式。
这些语言特点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容易导致学生在阅读和翻译时出现错误。
2、文化背景差异古诗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包括历史、哲学、宗教、礼仪等方面。
由于时代的变迁,学生对古代文化背景缺乏了解,难以理解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
例如,《离骚》中屈原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以及他所运用的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都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就很难真正领悟作品的精髓。
3、教学方法单一在一些高中语文课堂上,古诗文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往往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字词解释和翻译,没有真正理解古诗文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4、背诵压力大高中阶段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文篇目较多,且篇幅较长,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背诵压力。
有些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没有理解诗文的意思和情感,导致背诵效果不佳,容易遗忘。
二、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对策1、加强语言基础教学针对古诗文的语言障碍,教师应加强语言基础教学。
首先,要系统地讲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语法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和语法规则。
其次,可以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区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
例如,“走”在古代汉语中是“跑”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是“行走”的意思;“妻子”在古代汉语中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汉语中仅指妻子。
古诗词的作用 阅读理解中引用古诗词的作用
古诗词的作用阅读理解中引用古诗词的作用也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由于每句诗都蕴涵着感情,增强了语势和说服力,所以古诗词可以帮助你抒情,表现出了你的文学底蕴,古诗词可以作为道理论据出现。
如果写的是记叙文首先是显得有文采,就是在写不到字数限制的时候。
第二如果你写的是议论文。
最后这点其实没什么必要提了,是老师比较愿意看到的作文学习古诗文的意义与作用学习古诗文的意义与作用学习古诗的意义:第一,学习古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古诗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
在学习中,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就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第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古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
第三,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古诗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第四,古诗教学可以汲取古诗的有益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古诗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
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同时,它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习古诗文的作用:古诗文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古诗文的学习,这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正高中语文学科中,古诗文占很大的比例,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养成良好文学素养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古诗文教学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学素材,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拓展资料: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指的是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其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
格律特征古诗(古体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相对于近体诗,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关于古诗词教学经验总结精选(3篇)
关于古诗词教学经验总结精选古诗文的积累,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何使小学生积极地背诵与积累更多的古诗?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尝试用“激兴趣──读诗文──明诗意──赏意境”四步古诗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提高了古诗教学质量。
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激兴趣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习的强大内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
教师若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将对学生学习古诗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教学古诗《暮江吟》在学生初步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深秋的江边,从日落时到夜晚的景色该是怎样的?要求学生想象出诗中所描写景物的色彩和形状来:火红的残阳,一半碧绿一半鲜红的江水,珍珠似的露水,弯弓似的月亮。
这样,在学生的脑际便出现了一幅夕阳斜照江水,月光映衬露珠,令人心旷神怡的秋色江景图。
然后让同学中的画画爱好者根据字面意思画出一幅图,接着让学生到台前展示自己画的画,然后让全班同学根据每句诗意认真揣摩,议一议谁画得最准确,最能体现古诗的已经,课堂气氛活跃。
在同学的评议中,学生对古诗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体会到诗人对深秋上暮色的喜爱、赞美之情。
另外,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也是很好的激趣方式,更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
二、读诗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大多节奏鲜明,韵律优美,朗读起来朗朗上口。
通过示范点拨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停顿、抑扬变化,可以配合着音乐、动作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读出古诗的味道,感受古诗特有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
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
如何使学生“美读得其法”,教学可分三步进行:一是首先要确定基调。
浅谈小学中年级古诗词教学
浅谈小学中年级古诗词教学摘要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才流传下来,能够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是精华中的精华。
然而古诗词毕竟与现在的小学生距离较远,加之小学生年龄小,经验阅历小缺乏兴趣等原因导致目前古诗词教学出现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小学语文诵读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练,魅力无穷。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增加了古诗词的数量,在小学中年级阶段,数量最多。
主要由于,中年级的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思维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社会学心理水平有一定的提高,能理解古诗词所蕴含的深意。
一、学情分析(一)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中年级的的学生正处于儿童成长的关键期。
这个时期,学生的大脑内部结构和功能逐渐完善,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有着明显的变化。
学生已经开始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辨别能力,尤其是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明显提高,已经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能够通过推理判断事物之间的联系。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选择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
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课堂效果。
(二)古诗词教材分析编入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虽然数量上比课标要求学生背诵的要少很多,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在课后对学生适当进行补充和扩展。
在内容上,小学三四年级是,闲情逸趣类七篇、托物言志类四篇、羁旅行役类一篇、山水田园类十篇、抒怀言志类三篇、岁时节令类四篇、思亲怀乡类一篇、文学艺术类一篇、边塞报国类一篇、交游离别类两篇,其中山水田园和闲情逸趣类数量最多。
二、问题探讨(一)教学目标1、以知识掌握为主,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作为阅读教学的古诗词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有所感悟,思想受到熏陶。
而当前大多数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以学生背诵、默写为教学的目标,为了完成考试、练习等学业任务,关注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
2024秋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观点表达的清晰度和逻辑性,以及他们对小组讨论成果的贡献。
3.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来评价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程度,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等。
4.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完成作业的认真程度、准确性和创新性,以及他们对作业中问题的理解和解答。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望洞庭》、《夜书所见》、《示儿》三首古诗,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诗人的创作背景,引出《望洞庭》、《夜书所见》、《示儿》三首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评价方式:目前主要依赖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能忽略了学生的实际理解和应用能力。
3.改进措施
(1)提高课堂管理:通过制定课堂规则和奖惩制度,加强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2)丰富教学方法:采用更多的互动式和实践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
(3)多元化评价方式:除了考试成绩,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等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核心素养目标
小学《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能力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能力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尤其经典古诗文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从古代的《诗经》到诸子百家的诗文,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
它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是人类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千百年来,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剂。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党的十六大报告更强调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要建立“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可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经典文化常识严重不足,甚至将经典诗句进行篡改到处流传,在学生中造成了消极的影响,究其原因,是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积累和认识。
多年以来,由于受“应试”思想的影响,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过分过分强调实用知识的学习,对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没引起足够重视,结果造成一大批学生发展后劲不足。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国的古典诗文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
小学生正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播下最好的种子,撒下最好的养料,为他们打下做人的底子,使其终生受益。
所以,我们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这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
它可以让我们的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初中古诗词学习的四维度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初中古诗词学习的四维度教学策略摘要:古诗词是初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语文核心素养下,从作者时代、身世、生平、情感四维度教学策略去解读古诗词,从四维度去设计教学过程,能有效的提高初中古诗词教学的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初中生品读赏析古诗词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语文核心素养;时代、身世、生平、情感四维度;教学策略。
一、语文核心素养2017学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学科素养与评价课程目标调整中再次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是指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内容,主要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在对初中古诗文进行的教学环节中,通过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阅读、赏析古诗文来有效落实强化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课程教学新任务。
二、古诗词课时比例最近教育部颁布了2022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在16个学科的标准中,语文学科受到了关注,因为9年义务教育新授课时一共9522个课时,其中语文课时的比例占到了20%-22%。
一共有十多个学科,但是有五分之一的时间用来学习语文,可见语文多么重要。
学习语文需要靠字、词、句的长期积累,更需要长时间一点一滴对于古诗词的理解,需要渐渐提高阅读能力,才能取得好的语文成绩。
根据国家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目标所在各学段课程要求:第四五学段(7-9年级)。
自《诗经》起,中国古诗词以其广泛的内容,深远的内涵,有的吊古怀今;有的描写社会风貌;更有写自然山水、田园风光、政治朝堂、言物说理、感情抒怀……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给现今的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且最近随着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赛》《经典永流传》等关于中国古诗词文化节目的热播,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了古诗词的魅力。
三、古诗词传统教学模式在我以往进行的初中古诗词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时更要注重教学的任务是学生对初中古诗文内容的理解背诵及默写、诗句、重点字词注释的讲解上和规范翻译上,按部就班式的教学,学生可能听得起来枯燥乏味,也很不容易掌握古诗词的深层内涵。
吟诵在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吟诵在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吟诵在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吟诵古诗文,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其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本文将探讨吟诵在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方法与技巧,以及与文言文学习的结合等方面的内容。
结论部分将强调吟诵在教学中的不可替代性,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影响,并展望了吟诵在古诗文教学中的未来发展。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吟诵在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为教育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吟诵、中小学、古诗文、教学、语言表达能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法、技巧、文言文学习、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创新思维能力、不可替代性、全面发展、展望。
1. 引言1.1 吟诵在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吟诵在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指通过学生口头朗诵古诗文,使其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其中的含义和情感。
吟诵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古诗文的语音、韵律和语调,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吟诵古诗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意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古诗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情感体验需要通过吟诵来传承和弘扬。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学生的阅读和欣赏古诗文的机会相对减少,而吟诵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古诗文的美。
吟诵在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吟诵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促进吟诵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促进,是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之一。
通过吟诵古诗文,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口头表达的流利度和表达能力。
在吟诵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准确、流畅地朗读古诗文,这要求他们对语言的把握能力和发音准确性有一定的要求。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精选7篇)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古诗教学心得体会(精选7篇)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
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教学心得体会(精选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1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古典诗词可谓浩瀚如烟,熠熠生辉。
它博大精深,艳如百花,汇集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永远的根。
诗是“最妥当的字句放在最妥当的地方”,我觉得诗是最经济的语言,这一点我们中国的古典诗词尤为突出。
我们学古诗不一定要成为诗人,而是要心中充满希望的绿色的“诗意”,感悟诗的穿透力。
古诗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的品味和审美情趣。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
而未来的语文教材,相信古代诗词的占有率会越来越大。
这样来看古诗词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古诗词的教学一直是我的“盲区”,我觉得用我有限的语言根本无法让我的孩子们充分地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
通过10月29日语文教科之家由导师刘主任组织的这次关于古诗教学的网络教研活动,认真听了两位教师的两节课,这是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突然发现枯燥乏味的古诗也可以上得有声有色、兴趣盎然。
特别是东官刘老师的《古诗三首》的教学中,用讲古诗古诗的方法了解诗意,解决了传统古诗教学逐字逐句讲的枯燥乏味,采用“一带”的方法指导学习,抓重点,指导朗读,引导诵读,让孩子们在自然的情境中学以致用。
真是让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而我感觉整节课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有一定的目的性,让孩子还感觉不到老师故意为之的痕迹,学生非常主动地参与,特别是最后刘老师把学生从始终选出来的字两句诗,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相信学生们也有同样的感受,他们感受到汉字的魅力,诗词的神奇。
通过学习,我也对古诗教学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一、“导学”不如“导趣”。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古代诗文、语言运用知识与解题技巧
古代诗文、语言运用知识与解题运用高考语文主要考查中学语文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包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但是,高考考查的必备知识大多散见于教材、教辅资料当中,或失之于零散,或失之于繁多,给考生学习、运用这些知识带来诸多不便。
为了帮助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构建起高考必备的语文知识体系,谨将高考出现的高频知识点分类梳理,包括文言文、古代诗歌、语言文字等方面。
在梳理必备知识的同时,从知识运用的角度,给出常见的解题技巧,希望考生语文知识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一部分文言文一、文言断句1.必备知识。
(1)专用名词。
表示人名、字号、时间、地名、年号、官职名、朝代等专用名词,经常用于句子的开头或结尾,可以作为断句标点的依据。
(2)对话标志。
文言文中一般都有“曰”“云”““问”字作为对话标志,其后可加冒号。
对话的内容加引号,引号内句子的标点,则视内容和语气酌情而定。
(3)文言虚词。
句首语助词“夫、盖、今夫、若夫”等,这些词在朗读时稍加停顿即可,后边不加标点。
句末语助词“者、也、矣、哉、乎、耳、耶、欤”等,其中“哉”常表感叹,后用感叹号,“耶、乎、焉、欤”经常表疑问,后用问号。
“矣、耳”多表陈述句气,后边一般用句号。
“也、者”多用作表停顿,可酌情使用逗号或句号。
(4)文言句式。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用“……者……也”式,被动句用“……见……”式,疑问句“奈……何?”等,也是断句的重要依据。
对称、排比是文言文的常见句式。
这类句子要在对称、排比句间用逗号或分号,最末用句号。
(5)语法关系。
复句中“遂”“于是”“至于”表顺承关系,“故”“故”“是以”“而”“因”表因果关系,“然”“顾”表示转折关系,一般在关联句之间用逗号或分号,关联句末用句号(是问句则用问号)。
2.解题技巧。
(1)通览上下文,弄清大意。
要求断句的部分,与上下文的语意具有紧密关联性,因此,要弄清大意,必须关注断句部分的本身,也关注要上下文。
2025届高考语文补充背诵诗词:《苏幕遮》教学设计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苏幕遮》的教材或学习资料,以便于学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内容,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布置成适合学习和讨论的环境,如设置分组讨论区、阅读角等,以便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
4.例题四:《苏幕遮》的韵律和节奏
题目:请分析《苏幕遮》的韵律和节奏特点,并说明其对诗歌表达的影响。
答案:《苏幕遮》的韵律特点是每句的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对称,形成了一种平稳而庄重的节奏感。这种韵律和节奏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加和谐悦耳,同时也突显了诗歌的严谨结构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5.例题五:《苏幕遮》的翻译和解读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苏幕遮》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苏幕遮》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苏幕遮》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⑥进行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3.板书设计逻辑关系
①《苏幕遮》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②意象分析:落花、流水、断桥、残月
③情感表达:思念、忧伤、失落、希望
④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
⑤韵律和节奏特点:每句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对称
⑥课后作业:翻译和解读《苏幕遮》
内容逻辑关系
①《苏幕遮》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②《苏幕遮》的意象和语言分析
③《苏幕遮》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④《苏幕遮》的韵律和节奏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古代诗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与思维提升
作者:胡海燕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9年第06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课程目标在核心概念上使用了“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其中的第2条是:语言表达与交流。
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和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
其中的第6条是:提升思维品质。
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这两者都是运动前行的,思维的无限性和语言的有限性之间是矛盾的。
也就是说任何人的思维都是无限的,但能表达思维的语言是有限的。
不是所有的思维都能运动到词,从思维运动到词的轨迹是:当一个人接触到外界的一个物体并对其产生较强的心理反应,这个心理反应就会在言语思维内部产生思维;思维产生后,就要寻找与之相匹配的语义;找到匹配的语义后,接着就要寻找与其相匹配的语词——唯有把匹配的语义、语词都找到了,才能精准地将思维从大脑中提取出来。
在运动到词的过程中,许多思维有可能会半途流失或死掉,其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寻找到合适的、与思维相匹配的语义和语词,这个命题解决的是思维到词的运动轨迹。
语言能力是人类发展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而思维又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思维与语言的发展是相互印证的。
高中语文学习也不外乎在语言与思维的范畴之内,语言有其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思维具有灵活、深刻和独创等特性,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对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体验和认知、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综合实践的过程。
于漪老师曾经指出,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着眼点转换到开发智能、提升思维上。
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特别强调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两个重要构成部分。
思维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思维的发生是人类语言形成的动机、基础和必然结果。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思维起着一个转化与再生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思维是先于语言产生的,思维的内容通过语言来表达,以达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信息的传达。
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思维是先决条件,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而如果没有语言,思维也会失去其内涵。
在高中语文的古诗文教学课堂上,经常需要通过解读来获取语言文字积累,思维能力也会在不断地解读中得到提升。
经过小学初中的文学熏陶,高中生的语文学习具有深厚的文学基础。
那么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带领学生进行文字的本源学习,让学生更多关注到基础原始的语言,了解这些汉字的意义。
这是一个语言了解与积累的过程,因此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注重修改自身的教学方案。
在讲
解文言文时,拓展更多的古文字,甚至可以从象形文字开始让学生了解文字的浪迹过程。
通过汉字的演变,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构建,更好地了解汉字的形成过程。
也可以鼓励学生发展书法爱好,在课后时间加深自己对汉字的理解与感悟,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构建能力。
课堂上文字语言、图片语言、音乐语言等多种语言形式相融合,可以让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等思维能力获得有效发展。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对于佚之狐的人物解读,通过文字语言表面上是一个伯乐式的人物,实际上是一个极“狐”性的人物。
非不知烛之武之才,非己无才,与“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相互印证。
进,推举良才,挽大厦之将倾;退,明哲保身,避亡国之涡流。
是进亦流芳,退亦能苟活。
学生可以从人物的语言中读出作者褒贬的端倪,也展现自身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
由古代人物的姓名,去把握人物的性格,在“狐”与“武”对比解构中,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沟通来促进其思维运转。
在学生的理解和推测的过程中,思维便会发生作用。
这里考验的不仅仅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积累,而且还有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结构语言,达到思维升级。
以《烛之武退秦师》第一段为例,展示课堂的思维升级:1.请学生给第一段分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学生分层,如分三层:晋侯秦伯围郑,一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二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三层。
3.为什么这么分?学生回答:第一层是结果,第二层是原因,第三层是结果。
4.教师启发:正常思维,应该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原文却是因果倒置。
请问哪种语言表达好?5.学生思考、交流,分享:原文好。
好在:残酷的事实摆在郑国上下面前,有利于营造危在旦夕的恐慌氛围;好在:……6.原因由几个部分组成?回答:两个,一个是旧恨,一个是新仇。
中间一个连词“且”相连。
7.既然有了“晋侯、秦伯围郑”的结果,为什么要补充“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的事实?学生回答:两军分置,为下文烛之武夜闯秦营提供条件。
8.结论:分析,就是揭示矛盾,因果倒置和常识思维构成矛盾,正是分析的切入口。
学生由此进入分析层,而不是在语言表面滑行,这就达到思维的升级。
《課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的性质解释为“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言和思维需要结合在一起,用扎实的语言积累为语言运用增强信心,用发散性思维组合文字,构造自己的个性语言。
这些实践和尝试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写作当中,未经过深度阅读和有效积累的同学在语言文字的建构上通常会感到无话可说,无字可写。
整个文字也无章法可言,仅凭感觉记录三言两语的简单叙述。
文章的灵魂就是思想,没有思想的文章不叫文章,也毫无艺术性可言。
《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古诗文的教学提出了这样的教学要求和评价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这里读、感悟、审美是不是就是语言发展到思维的过程?学生怎么学会说,建立在读中,读作者,读懂人物。
传统的听、说、读、写,在诗歌教学中还是很受用,四大板块中进行语言积累、语言塑造和语言理解的过程。
而语言思维的提升则是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将自身原有的语文思维转变为自觉地具有创造性的语言思维。
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中,就高一而言,体现在现当代诗歌和古诗词教学的结合。
例如针对《雨巷》的意象品读,学生一般会困窘于多媒体影像展示的形象特征,对于“丁香”等意象背后的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积淀,要补充到唐杜甫《江头五咏丁香》“丁香体柔弱,乱枝结犹垫”,晚唐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李璟的《摊破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等中国古典诗词,在文化的积淀中轻嗅那一缕一脉相承的高洁、孤独的幽香。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沟通来促进其思维运转。
“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主要通过语言运用题来考查。
这也是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承接性最强、创意性最高、变化最大的一大板块。
2018年全国卷I语言运用部分第17、18、19三题考查成语、语病、仿写,原来独立并行的题放在同一语境下考察,它侧重考查的就是考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两种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有助于在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学生言语活动经验间建立起有机联系,引导学生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交流,使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考查成为学生文化获得的过程。
“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主要通过阅读欣赏题来考查。
从2017年高考开始,阅读题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
多年选考,本意是满足考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多元性,但在功利备考观念的作用下,也造成了阅读教学的窄化。
考试中是弃文学而投实用,教学中是弃散文、剧本、小说而投传记,这种趋势在一些地方甚至发展成谈散文色变、唯传记是瞻的程度。
这一改变,体现全面考查学生思维素质的取向,更是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各个方面的重视。
2018年全国卷Ⅲ古代诗歌阅读《精卫词》,第15题要求就诗的最后2句是否“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设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无论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只要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都可视为正确。
这就突破了答案的唯一性,从不同角度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
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对于古诗文阅读教学,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提升都是极为关键的,在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要推进思维机制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作者通联:安徽庐江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