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
《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资治通鉴》序(宋神宗)御制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①。
《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愿,希望)建事。
”《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汉司马迁r(chou,缀集:连缀汇集。
多用于著述、编辑)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zhí,采集)传,罔罗天下放失(轶)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②,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
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於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若稽古英考③,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
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祕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
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徵,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讬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
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切磋)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吉凶、善恶各种现象)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敎,断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注解】①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高亨注:“天之道刚健,山之性厚实,天光山色,相映成辉,日日有新气象。
”后常指一个人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日有长进。
②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
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4.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畜:培养B.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繇:原由C.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勒:编辑D.以著联之志焉耳著:完成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考之行事。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100句“《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
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今天我整理了《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翻译:都听取别人的意见就会变得明白,偏听偏信就会处于狭隘中,如同看不见一样。
唐太宗的手下有很多名人,比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李绩、李靖、马周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这样一来,太宗就能从各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了。
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我们也要多听一听别人的意见。
2、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翻译:只有讲诚信才能管理好民众,只有民众才能守卫好国家。
赢得别人的信任是办事的基础,只有相互信任的人才能很好地配合,也是为人处世的基础。
3、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翻译:送来大礼,说话甜言蜜语,这样的人是古人所警惕的.。
“无事不登三宝殿”,如果突然有人向你频频献殷勤,就要想一想他是不是有意图了。
4、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翻译:得到了财富但是行为失态,这样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
不义之财不可取,君子做事情永远要正大光明,经得起别人的追问。
5、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翻译:人的本性在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就要设法改变了。
但是与其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再被动变化,不如早些就做好应变的准备,未雨绸缪。
6、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
翻译:一辈子一句怨恨的话也不说,恐怕连圣人也觉得很难办到。
抱怨是人的天性,但是抱怨永远不能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能把抱怨的时间用以行动,我们也就接近“圣人”了。
7、汝知稼樯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
翻译:如果你能了解耕种收获的艰难,也就常能有一碗饭吃了。
不知道珍惜劳动的人,难免会有饿肚子的时候,只有亲身体验过辛苦的生活,才懂得珍惜。
8.去食去兵,不可去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即便失去了粮食,失去了武器,也不可以失去诚信。
9. 有功不赏,为善失其望;奸回不诘,为恶肆其凶。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资治通鉴》是XXX主编的。
下面小编收集了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原文】XXX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XXX将以XXX为后。
智果曰:"不如XXX。
XXX 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XXX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XXX,巧文辩慧则贤,XXX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XXX 也,XXX必灭"。
XXX,智果别族[1]于太史为辅氏。
XXX之子,长曰XXX,幼曰无恤。
将置后,不知所立。
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XXX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XXX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简子使XXX为晋阳。
请曰:"以为茧丝[2]呼?抑为保障[3]呼"?简子曰:"保障哉"!XXX损其户数。
【注解】[1]别族:从XXX宗族分出,另立族姓。
[2]茧丝:指敛取人民的财物像抽丝一样,不抽尽就不停止。
[3]保障:指待民宽厚,少敛取财物,犹如筑堡为屏障一样。
【翻译】XXX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当初,XXX准备XXX为继承人。
族人智果说:"不如立智宵的好。
因为XXX比别人贤能的地方有五点,却有一点短处。
他留有美髯,身材高大,是一贤;擅长射箭,驾车有力,是XXX;技能出众,才艺超群,是三贤;巧言善辩,文辞优美,是XXX;坚强果决,刚毅勇敢,是XXX。
虽然有如此的贤能,但他唯独没有仁德之心。
如果他运用这五种贤能去驾驭别人,而用不仁之心去力行,谁能受得了呢?如果XXX为后,XXX种族必遭灭门之灾"。
XXX对此置之不理。
XXX为了避灾,改依别族为辅氏。
XXX大夫XXX的大儿子叫XXX,小儿子叫无恤。
XXX不知道立哪一个为继承人会更好,于是他把日常训诫之言刻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并嘱咐道:"用心记住这些话"!过了三年,XXX叫来两个儿子,询问他们竹简上的内容。
资治通鉴的起止范围
资治通鉴的起止范围1. 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由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编纂而成。
该书收录了从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中国历史事件,共计卷三百余卷。
资治通鉴以编年体的形式,按照年代顺序记录了中国历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成为了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2. 起止范围资治通鉴的起止范围是从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
这段时间包括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事件和朝代的更迭,涵盖了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和宋朝等时期。
2.1 春秋战国时期资治通鉴从公元前403年开始,正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末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由诸侯国争霸所主导,而资治通鉴记录了这个时期的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外交、内政等重要事件。
2.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中央集权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
资治通鉴记录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过程,以及汉初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事件。
这个时期的历史对于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 三国、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三国鼎立的局面持续了近一百年。
晋朝是三国时期的后继者,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治的时期。
资治通鉴记录了这个时期各个朝代之间的政治斗争、战争以及社会变迁等重要事件。
2.4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
隋朝统一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
资治通鉴记录了这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包括了隋朝的兴亡和唐朝的盛世。
2.5 五代十国和宋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
十国是指吴、越、南唐、吴越、闽、南汉、南楚、南平、前蜀和后蜀十个政权。
《资治通鉴》文言文翻译
原文:《资治通鉴》者,宋司马光之所撰也。
光字君实,陕州夏阳人。
生于宋仁宗景祐元年,卒于哲宗元祐元年。
光幼好学,博览群书,尤精于史。
年二十有二,举进士,登第,授将作监丞。
后因直言进谏,被贬为谏议大夫。
哲宗即位,召还,官至宰相。
光在相位,屡次上疏,力陈国事,劝进仁宗。
仁宗嘉其忠直,赐金帛以旌其节。
光尝言:“吾欲撰史,当以事实为本,以义理为宗,以文辞为辅,以考订为要。
”于是,乃博采群籍,考订异同,择善而从。
始作《资治通鉴》,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讫于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
其书分纪、表、志、传四部分,纪以年月为序,表以事类为次,志以典章制度为纲,传以人物为经。
全书共294卷,计有五百余万字。
光撰《资治通鉴》,历时十九年,至元祐元年成书。
书成之后,仁宗赐名《资治通鉴》,意谓此书可资君主治国之用。
光在编纂过程中,力求做到事实确凿,论断公允,文辞简练。
书中记载了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时期的历史事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译文:《资治通鉴》这部书,是北宋时期史学家司马光所著。
司马光,字君实,出生于陕西夏阳。
他于宋仁宗景祐元年出生,哲宗元祐元年去世。
司马光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史学研究。
他在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考取进士,后来被任命为将作监丞。
由于他直言进谏,被贬为谏议大夫。
哲宗即位后,将他召回朝廷,官至宰相。
在相位期间,他多次上疏,力陈国事,劝进仁宗。
仁宗赞赏他的忠直,赐予金帛以表彰他的节操。
司马光曾说过:“我想撰写一部史书,应以事实为依据,以义理为宗旨,以文辞为辅助,以考订为关键。
”于是,他广泛收集书籍,考订异同,择善而从。
开始撰写《资治通鉴》,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始,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结束。
全书分为纪、表、志、传四部分,纪按年月顺序排列,表按事类分类,志以典章制度为纲,传以人物为经。
全书共294卷,约五百余万字。
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历时十九年,至哲宗元祐元年成书。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简介1. 背景介绍《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历史书籍中最重要的一部,被誉为“史家之宝、文秘之绝、详录发辨、参参而论之”,作为一部通史,涵盖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60年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该书由司马光所著,是北宋至南宋期间的一部重要史书,完成于公元1084年。
2. 作者背景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子长,北宋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是北宋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出身于山东省东平县的一个士族家庭,自幼聪慧,好学勤奋。
司马光曾任官至翰林学士和枢密副使等要职,对于当时的政治和历史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研究。
作为长期致力于历史研究的学者,司马光花费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编纂《资治通鉴》,对历代君臣、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详细描述,使得该书成为中国古代最权威的通史之作。
3. 《资治通鉴》的目的和特点目的《资治通鉴》的目的是记录历史、分析事理、叙述道德,既立足于实际,又超越时空。
它力求客观、公正地记录历史事件,追求事实真相,对历史中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精致的分析,呈现给读者一个全面且有深度的历史画卷。
特点•系统全面:《资治通鉴》从周代开始,一直到五代十国的末年,按照时间顺序逐年叙述中国历史,几乎涵盖了这一时期的所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这种系统性使得读者可以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客观公正:作者司马光以善于探究真相和求实问是的精神态度,拼凑了珍贵的史料和先人留下的史书,力求客观地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尽可能还原历史事实,使读者可以获得一个较为客观的历史观。
•思想深邃:《资治通鉴》在叙述历史事件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对历史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剖析。
司马光经过深入思考和总结,提出了一系列清晰而具有启发性的思考和观点,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想食粮。
•警示作用:《资治通鉴》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总结和解析,更是对今天和未来的警示。
通过对历代的政治斗争、社会变革和人物命运的呈现,司马光告诫我们要以史为鉴,不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全⽂及译⽂资治通鉴全⽂及译⽂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
下⾯⼩编收集了资治通鉴全⽂及译⽂,欢迎阅读! 【原⽂】【原⽂】 周威烈王⼆⼗三年(公元前403年) 初,智宣⼦将以瑶为后。
智果⽈:"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者五,其不逮者⼀也。
美髯长⼤则贤,射御⾜⼒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以不仁⾏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瑶也,智宗必灭"。
弗听,智果别族[1]于太史为辅⽒。
赵简⼦之⼦,长⽈伯鲁,幼⽈⽆恤。
将置后,不知所⽴。
乃书训戒之辞于⼆简,以授⼆⼦⽈:"谨识之"。
三年⽽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奏之。
于是简⼦以⽆恤为贤,⽴以为后。
简⼦使尹铎为晋阳。
请⽈:"以为茧丝[2]呼?抑为保障[3]呼"?简⼦⽈:"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
【注解】 【注解】 [1]别族:从智⽒宗族分出,另⽴族姓。
[2]茧丝:指敛取⼈民的财物像抽丝⼀样,不抽尽就不停⽌。
[3]保障:指待民宽厚,少敛取财物,犹如筑堡为屏障⼀样。
【翻译】 【翻译】 周威烈王⼆⼗三年(公元前403年) 当初,智宣⼦准备⽴智瑶为继承⼈。
族⼈智果说:"不如⽴智宵的好。
因为智瑶⽐别⼈贤能的地⽅有五点,却有⼀点短处。
他留有美髯,⾝材⾼⼤,是⼀贤;擅长射箭,驾车有⼒,是⼆贤;技能出众,才艺超群,是三贤;巧⾔善辩,⽂辞优美,是四贤;坚强果决,刚毅勇敢,是五贤。
虽然有如此的贤能,但他唯独没有仁德之⼼。
如果他运⽤这五种贤能去驾驭别⼈,⽽⽤不仁之⼼去⼒⾏,谁能受得了呢?如果⽴智瑶为后,智⽒种族必遭灭门之灾"。
智宣⼦对此置之不理。
智果为了避灾,改依别族为辅⽒。
赵国⼤夫赵简⼦的⼤⼉⼦叫伯鲁,⼩⼉⼦叫⽆恤。
赵简⼦不知道⽴哪⼀个为继承⼈会更好,于是他把⽇常训诫之⾔刻写在两块⽵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并嘱咐道:"⽤⼼记住这些话"!过了三年,赵简⼦叫来两个⼉⼦,询问他们⽵简上的内容。
资治通鉴名词解释
资治通鉴名词解释一、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通史,由宋代司马光撰写,成书于北宋嘉祐年间(1056年至1064年)。
全书共294卷,以帝王时代为主线,纵贯自汉高祖刘邦到隋文帝杨坚的历史,涵盖了2200多年的时间。
二、资治通鉴的特点资治通鉴作为一部通史,有以下几个特点:1. 纪事本末资治通鉴以纪事本末为主要特点,即记录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结果。
它详细叙述了每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力求客观、准确地还原历史。
2. 借史以鉴今资治通鉴强调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导当代社会的治理和管理。
司马光希望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和总结,揭示历史的规律和规范,为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警示。
3. 排斥特殊立场资治通鉴在撰写过程中力求客观中立,排斥个人主观立场和政治倾向。
司马光在撰写时不谋私利,不迎合权贵,力图保持独立的学术立场。
4. 以时间为序资治通鉴以时间为序,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叙述历史事件。
这种时间序列的叙述方式,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历史事件的时间前后关系,掌握历史的脉络。
三、资治通鉴中的名词解释1. 帝王时代帝王时代是指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者时代,主要是指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到晚清帝制覆灭为止的历史时期。
资治通鉴以帝王时代为主线,记录了辽、宋、金、元、明等历代帝王的治国策略、政治斗争、战争纷争等。
2. 纪事本末纪事本末是指记录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结果。
资治通鉴以纪事本末为主要特点,通过详细叙述每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
3. 借史以鉴今借史以鉴今是指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导当代社会的治理和管理。
资治通鉴强调历史的规律和规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和总结,揭示历史的智慧,为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警示。
4. 客观中立资治通鉴在撰写过程中力求客观中立,排斥个人主观立场和政治倾向。
司马光在撰写时不谋私利,不迎合权贵,力图保持独立的学术立场。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古代史书,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294卷,收录了从周代至南唐的历史,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中国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资治通鉴的原文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史传体”为基础,通过对史书材料的搜集整理,以编年纪事的方式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全书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各个时期和朝代都有详尽的记录。
每一卷以相应年份为题,紧密串连,能清楚地呈现出一个时代的发展历程。
她语言运用简练,突出事实,辞藻虽不华丽却严谨,表达精湛,这为学者们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便利。
然而,因为文化水平的不同以及历史背景的差异,资治通鉴的原文阅读对于普通人群而言仍然存在巨大的难度,更不用说是对于西方人士,这些困难也同样存在。
因此,对于研究者来说,一份优秀的翻译显得异常重要。
在历史上,资治通鉴的翻译译者很多,但由于时代的差异,许多译本已经被新的文化和知识所淘汰而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研究需要。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一些比较优秀的翻译版本,如戚其章版本、钱穆版本、裘锡圭版本、刘知几版本、刘权平版本等,这些版本对原文进行了较为准确的翻译,为后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戚其章版本是资治通鉴最为流行的翻译版本之一,戚其章先生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对于古代史学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
他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进行资治通鉴的翻译工作,并于20世纪50年代完成了全部译稿。
他的译本翻译准确、清晰、易读,用通俗、明了的语言,为普通读者提供了很好的阅读体验。
钱穆版本是另一份优秀的翻译,钱穆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大学教授、历史学家、教育家、哲学家。
他的翻译在语言表达上显得更加华丽优美,让阅读者有了更深入的阅读体验。
同时,他的译文还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朝代政治的演变、人物形象的塑造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深入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各方面的记载和特点。
裘锡圭版本是在20世纪末由台湾学者裘锡圭所翻译的,他对于原文的翻译受到了古典文学的影响,其语言表达更富有文艺色彩。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5篇】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5篇】篇一:评析篇一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三分晋国土地。
从此,晋国为韩、赵、魏三家瓜分。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始。
这篇"三家分晋"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踌躇满志的智瑶以为攻下赵氏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却没有考虑到韩、魏两家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和赵氏合作。
当智瑶正沉浸于独霸晋国的美梦之中的时候,自己反而成了众矢之的,落得家破身亡。
篇二:翻译篇二赵简子对儿子无恤说:"晋国如果有祸乱,你不要嫌尹铎的地位低,不要嫌晋阳地方远,一定要以他那里作为依靠"。
等智宣子去世后,智襄子智瑶继位当政,他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
席间,智襄子戏弄韩康子,又羞辱了他的国相段规。
智瑶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便告诫说道:"主公,您不加提防,灾祸就一定会降临啊"!智瑶说:"别人的生死祸福都取决于我。
我不降灾落祸,谁还敢兴风作浪"?智国说:"并不是您说的那样。
《夏书》上有这样的话:一个人屡次犯错,人们的怨恨往往克制着不表露出来,所以要在不显著时谨慎提防。
贤德的人要在小事上谨慎戒备,才能避免招来大祸。
现在主公在一次宴会上就得罪了人家的国君和国相,事后又不加戒备,还说别人不敢兴风作浪,这恐怕不行啊!蚊子、蚂蚁、蜜蜂、蝎子都能害人,何况是国君、国相呢"!智瑶不听。
篇三:读资治通鉴心得篇三有些惭愧的说,作为一个大学生,我居然没有怎么仔细阅读过中国的历史,一直都无法由衷的感触些什么。
但当我通读过《资治通鉴》后,我发现心中竟不住的汹涌澎湃。
那些历史情节,仿佛历历在目。
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北,在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亚巴尔喀什湖西南,击斩匈奴郅支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胆敢冒犯强大中国的,距离再远,也要诛杀!”豪气上干霄汉。
千年之下,我们仍听到这个声音,为之热血沸腾。
《资治通鉴》白话文
《资治通鉴》白话文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编写的一部历史著作,以简明扼要的文字,
对中国的历史事件进行纪录和分析。
下面是《资治通鉴》的一些白
话文解读。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他是宋朝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学者。
他在这部书中,以年代为纵线,对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军事和
社会事件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记载。
他对历史事件的分析非常独到,
以事实为基础,并力图找出其中的规律和道理。
《资治通鉴》的书名中,“资治”意味着收集资料,并加以分析和
治理。
这部书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为中国的治理提
供经验和教训。
而“通鉴”则意味着全面而系统地阅读和研究历史。
《资治通鉴》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编年史,按照年代顺
序记载历史事件;二是纪传体,以人物为线索,介绍历史人物的生
平和事迹。
这两个部分相辅相成,既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等各
个方面,也展现了历史人物的高度个性和对历史的影响。
《资治通鉴》的白话文解读就是尽量避免使用古文的繁复难懂的语言,以简洁明了的文字来表达历史事件的经过和含义。
这样可以更
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历史,并从中获得启迪和教益。
总之,通过阅读《资治通鉴》的白话文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从中汲取智慧,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借鉴和指导。
资治通鉴正确读法
资治通鉴正确读法
《资治通鉴》的正确读法是zī zhì tōng jiàn 。
这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编年体史书,通过阅读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变迁。
在阅读时,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比如将其视为一部小说来读,以体会其中的精彩故事和人物形象;或者从历史学的角度来分析其中的事件和制度变迁,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需要耐心和毅力,因为《资治通鉴》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巨著,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阅读和理解。
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
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
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
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欢迎阅读。
东海太守濮阳汲黯为主爵都尉。
始,黯为谒者,以严见惮。
其在东海,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
上闻,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其治务在无为,引大体,不拘文法。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
时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
”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
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
纵爱身,奈辱朝廷何!”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
最后病,庄助为请告。
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
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大将军青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
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
”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大将军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
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
其见敬礼如此……上召拜黯为淮阳太守。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
作者:司马光起昭阳大渊献,尽阏逢困敦,凡二年。
孝惠皇帝中之下◎ 太安二年癸亥,公元三零三年春,正月,李特潜渡江击罗尚,水上军皆散走。
蜀郡太守徐俭以少城降,特入据之,惟取马以供军,馀无侵掠,赦其境内,改元建初。
罗尚保太城,遣使求和于特。
蜀民相聚为坞者,皆送款于特,特遣使就抚之;以军中粮少,乃分六郡流民于诸坞就食。
李流言于特曰:“诸坞新附,人心未固,宜质其大姓子弟,聚兵自守,以备不虞。
”又与特司马上官惇书曰:“纳降如待敌,不可易也。
”前将军雄亦以为言。
特怒曰:“大事已定,但当安民,何为更逆加疑忌,使之离叛乎!”朝廷遣荆州刺史宗岱、建平太守孙阜帅水军三万以救罗尚。
岱以阜为前锋,进逼德阳。
特遣李荡及蜀郡太守李璜就德阳太守任臧共拒之。
岱、阜军势甚盛,诸坞皆有贰志。
益州兵曹从事蜀郡任睿言于罗尚曰:“李特散众就食,骄怠无备,此天亡之时也。
宜密约诸坞,刻期同发,内外击之,破之必矣!”尚使睿夜缒出城,宣旨于诸坞,期以二月十日同击特。
睿因诣特诈降。
特问城中虚实,睿曰:“粮储将尽,但馀货帛耳。
”睿求出省家,特许之,遂还报尚。
二月,尚遣兵掩袭特营,诸坞皆应之,特兵大败,斩特及李辅、李远,皆焚尸,传首洛阳。
流民大惧,李流、李荡、李雄收馀众还保赤祖。
流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保东宫,荡、雄保北营。
孙阜破德阳,获B120硕,任臧退屯涪陵。
三月,罗尚遣督护何冲、常深等攻李流,涪陵民药绅等亦起兵攻流。
流与李骧拒深,使李荡、李雄拒绅。
何冲乘虚攻北营,氐苻成、隗伯在营中,叛应之。
荡母罗氏擐甲拒战,伯手刃伤其目,罗氏气益壮;营垂破,会流等破深、绅,引兵还,与冲等战,大破之,成、伯帅其党突出诣尚。
流等乘胜进抵成都,尚复闭城自守。
《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
《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通史,涉及了从周朝到五代十国的历史,被誉为“以史论治”的经典。
该书被称为“大清正史第一部”,是清朝官修史书中唯一收录五代十国时期历史的一部。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清朝黄宗羲先生,他在其著作中,通篇贯穿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思想,旨在通过史实和分析揭示历史发展脉络,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治理国家的方法。
在原文的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翔实的史书,更是一部充满思想性的历史著作。
黄宗羲在书中强调了历史上一些具有转折性的事件的重要性,比如西汉末年的“霸陵之让”、唐朝玄宗年间的“安史之乱”等,这些事件带来的影响和后果,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在《资治通鉴》中,黄宗羲对历史任务的观点也很有深度和广度。
他强调了人类的历史使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终手段在于儒家的思想和伦理体系。
正因为黄宗羲的思想和观点如此深刻和全面,所以他的著作在历史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在译文的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资治通鉴》在海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该书的英文翻译《Mirror to the Past》由吉尔伯特和德纳姆合作翻译,被誉为“翻译经典之一”。
在翻译中,他们采用了大量的注释和解释,以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
此外,在翻译过程中,他们还注意到了黄宗羲在历史研究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将其与西方的历史观进行了比较。
他们认为,黄宗羲对历史的认识与西方的历史学派不同,更多的是将历史视为一种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这样的思想观念不仅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也为后来的中国历史研究提供了启示。
总的来说,《资治通鉴》无论在原文还是译文中都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广阔影响的历史著作。
无论是作为中国的古代文化遗产,还是现代世界的历史经典,它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学习和研究《资治通鉴》,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和文化。
历史文献:《资治通鉴》简介
历史文献:《资治通鉴》简介一、背景介绍《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编年体巨著,由北宋司马光在公元1084年开始撰写,历时19年完成。
该书以汇纂历代正史、编年列举为主要手法,对中国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间的历史事件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记录和分析。
二、作者: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子长,号东篱,北宋政治家、学者和文化名人。
他出生在一个世家之家,在政治上有着较高的地位。
司马光还是大名府进士科考试的状元,可谓才华出众。
他撰写《资治通鉴》可以说是为了补正朝廷官修史书疏漏之处,并通过详实的记录与总结来呈现中国历史。
三、内容架构《资治通鉴》共分294卷,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涵盖了五个主要的斯斯皆备切事京不丁匠户会会社样本省部类等项目。
1. 式部尹抄集:本书的前37卷,主要是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的历史。
2. 近朱者赤:第38卷至163卷,记述北宋时期李煜、赵简纪、范仲淹等人的历史。
3. 残烛余息:第164卷至213卷,着重描述杨延昭、岳飞等人塞草麻益基对修历史文献之功的考察。
4. 洗经易义:第214卷至255卷,记录金朝时期文臣武将楚辽契约册形貌和稽留备限板业多广发空无骨蒙马旗只敢啄人怕因阴课童的生活状态情况焦作相关信息一口门越南青木明年起确保36多胡服务价格大明商时切准确规定 5. 剩菁遗萼:第256卷至294卷,总结了南宋文臣政治家林则徐、吕惠卿等人。
四、影响与价值《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也被视为中国古代编年体巨著的典范之一。
它以全面、客观、精炼的文字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变迁。
其研究方法和体例也为后世编纂史书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对于后来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资治通鉴》的文风简练明快,逻辑严密,是古代历史教材之一。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社会等重要事件,以及国家兴衰的原因和历史背景。
总而言之,《资治通鉴》作为一部权威的历史文献,在珍贵地记载了中国几百年来的重要历史事件,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
下面小编收集了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原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
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弗听,智果别族[1]于太史为辅氏。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
将置后,不知所立。
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简子使尹铎为晋阳。
请曰:"以为茧丝[2]呼?抑为保障[3]呼"?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
【注解】[1]别族:从智氏宗族分出,另立族姓。
[2]茧丝:指敛取人民的财物像抽丝一样,不抽尽就不停止。
[3]保障:指待民宽厚,少敛取财物,犹如筑堡为屏障一样。
【翻译】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当初,智宣子准备立智瑶为继承人。
族人智果说:"不如立智宵的好。
因为智瑶比别人贤能的地方有五点,却有一点短处。
他留有美髯,身材高大,是一贤;擅长射箭,驾车有力,是二贤;技能出众,才艺超群,是三贤;巧言善辩,文辞优美,是四贤;坚强果决,刚毅勇敢,是五贤。
虽然有如此的贤能,但他唯独没有仁德之心。
如果他运用这五种贤能去驾驭别人,而用不仁之心去力行,谁能受得了呢?如果立智瑶为后,智氏种族必遭灭门之灾"。
智宣子对此置之不理。
智果为了避灾,改依别族为辅氏。
赵国大夫赵简子的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
赵简子不知道立哪一个为继承人会更好,于是他把日常训诫之言刻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并嘱咐道:"用心记住这些话"!过了三年,赵简子叫来两个儿子,询问他们竹简上的内容。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下面是关于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资治通鉴·肥水之战》原文太元七年……冬,十月,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
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吾欲自将以讨之,何如?”秘书监朱肜曰:“陛下恭行天罚,必有征无战,晋主不衔璧军门,则走死江湖,陛下返中国士民,使复其桑梓,然后回舆东巡,告成岱宗,此千载一时也!”坚喜曰:“是吾志也。
”尚书左仆射权翼日:“昔纣为无道,三仁在朝,武王犹为之旋师。
今晋虽微弱,未有大恶。
谢安、桓冲皆江表伟人,君臣辑睦,内外同心。
以臣观之,未可图也。
”坚嘿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其志。
”太子左卫率石越曰:“今岁镇守斗①,福德在吴。
伐之,必有天殃。
且彼据长江之险,民为之用,殆未可伐也!”坚曰:“昔武王伐纣,逆岁违卜。
天道幽远,未易可知。
夫差、孙皓皆保据江湖,不免于亡。
今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又何险之足恃乎!”对曰:“三国之君皆虐无道,故敌国取之,易于拾遗。
今晋虽无德,未有大罪,愿陛下且案兵积谷,以待其衅。
”于是群臣各言利害,久之不决。
坚曰:“此所谓筑室道旁,无时可成。
吾当内断于心耳!”群臣皆出,独留阳平公融,谓之曰:“自古定大事者,不过一二臣而已。
今众言纷纷,徒乱人意,吾当与汝决之。
”对曰:“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
群臣言晋不可伐者,皆忠臣也,愿陛下听之。
”坚作色曰:“汝亦如此,吾复何望!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吾虽未为令主,亦非暗劣。
乘累捷之势,击垂亡之国,何患不克,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忧哉!”融泣曰:“晋未可灭,昭然甚明。
今劳师大举,恐无万全之功。
且臣之所忧,不止于此。
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满畿甸,此属皆我之深仇。
太子独与弱卒数万留守京师,臣惧有不虞之变生于腹心肘掖,不可悔也。
资治通鉴名词解释
资治通鉴名词解释《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纪传体通史,涵盖了从战国末年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具有极高的价值。
这部巨著中包含了很多特定的名词和术语,下面我将对其中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一、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跨度为294年。
春秋时期是周朝晚期的一个分裂时期,也是诸侯争霸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由于国家的分裂而复杂,各诸侯国之间互相争霸,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资治通鉴》以春秋时期的《左传》为主要史料,对这个时期进行了详细的记述和评价。
二、三纪《资治通鉴》按照时间顺序将历史分为三纪。
第一纪是“前纪”,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前249年,共155年。
第二纪是“中纪”,从公元前249年到公元618年,共866年。
第三纪是“后纪”,从公元618年到公元959年,共341年。
这种分纪的方式,对于读者理解历史的演进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三、玄纪《资治通鉴》分玄纪和史纪两部分。
玄纪是前情部分,包括夏、商、周等上古史,共65卷。
史纪是后情部分,具体记载了春秋时期到隋朝结束的历史,共294卷。
玄纪和史纪的结合,使得《资治通鉴》成为了一部系统完整的中国历史综合著作。
四、周公周公即周公旦,名旦,周文王的弟弟,周公义的父亲,商朝的末代天子商纣王崩后,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周公旦辅佐周武王建立了周朝的政治制度,被尊为周朝的开国功臣之一。
在《资治通鉴》中,周公常常以智勇全才的形象出现,被司马光赞誉为中国史上的伟大政治家和国之重器。
五、礼乐《资治通鉴》中经常提到礼乐二字。
礼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对于社会规范和仪式的总称。
礼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矩度和规矩,乐指的是艺术和音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乐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被认为是培养人格、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之一。
《资治通鉴》中对礼乐的介绍和评述,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化发展和政治变迁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几天,我利用寒假时间读完了《资治通鉴》这本书,其中王朝的更迭以及气势的盛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
这是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杀伤力最大的还是反间计。
反间计有很多的表现形式,然而其无一例外的针对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
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
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如果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惨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和秦抗衡的国家。
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以至四十万大军为秦坑杀。
有太多的史实和反间计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将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部分。
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备的,人性永远是多疑的。
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
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积怨太深。
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
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
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
再来说说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
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
你只知骑马,加鞭快马,不知道喂马,不知道让马休息,不知疼马,则不能久乘之。
不错,你一时比那些让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骑已经气喘吁吁,快渴死了,饿死了,累死了,它不会把你驮到目的地的。
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
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
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比较的典型,望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遍,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有些惭愧的说,作为一名初中生,我居然没有怎么仔细阅读过中国的历史,一直都无法由衷的感触些什么。
但当我通读过《资治通鉴》后,我发现心中竟不住的汹涌澎湃。
那些历史情节,仿佛历历在目。
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北,在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亚巴尔喀什湖西南,击斩匈奴郅支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胆敢冒犯强大中国的,距离再远,也要诛杀!”豪气上干霄汉。
千年之下,我们仍听到这个声音,为之热血沸腾。
英雄们为了解放,为了和平,揭竿而起,奋勇抗敌,其精神可歌可泣,永垂青史。
匈奴汗国最终向中国臣服,并不是全因为中国有此力量,更关键的是匈奴内部分裂。
而这再一次向历史证明:一个不能团结的国家或族群,必然衰弱。
匈奴如不分裂,郅支单于的人头,也不会悬挂高竿。
然而当中国前程似锦的时候,我们的君王们开始享受起衣食无忧的奢侈生活。
在荒淫无度的生活背后,浮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暴君,昏君还有那些腐朽的伪善的爪牙。
他们的残忍,他们的自私,让我汗颜;百姓的呻吟,百姓的嘶喊,让我触目。
于是人们在乱世中学会可自救。
中国帝王被杀,不自杨广开始,但杨广被杀,却是人民自救——聚众起兵、反抗暴政的结果。
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人民自救转变为官员和军人自救的结果。
杨广能力的高强,使人惊骇,他只用短短十三年时间,就毁灭其父杨坚建立起来的富庶强大无比的帝国,而且只用更短的五六年时间,就能迫使忠心耿耿的猛将勇士反叛,没有人能做得到这些,而杨广却做到了,他的奖状是一条绞绳。
每次政变,都引起屠灭三族的惨剧;每次兵变,更是死人山积——寿春一连发生三次叛乱,几乎空城。
诡诈、残忍、勾心斗角,遍地是血。
然而,那些不成才的野心家,只看到荣华富贵,却看不到血;只看到自己如锦的前程,却看不到人民苦难。
今天还是炙手可热的神圣人物,明天霎时间变成国家蟊贼,全家斩首,还把千万无辜的男女老幼,也带入刑场。
官员的尊严靠赤裸裸的军事力量维持,是和非、对和错,全看你是胜是败?人性急剧堕落,种下未来更悲惨命运的基因。
面对暴君的暴行,我们如果沉思,会忽然间汗流浃背。
因为,如果换一下位置,我们真的可能就是他!这是多么可怕,权力能改变人性、扭曲人性、消灭人性,喝了不受制衡的权力的毒酒,美女都会变成青面獠牙,何况本来就有一颗邪恶的心灵,我们痛恨他们之余,还为他们痛惜:为什么让他们服下这种毒酒!
真的感谢司马光先生,假使没有《资治通鉴》,时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能提供一个轮廓;作为一个读者,我是何等幸运。
问题是,读史者的幸运,不一定是造史者的幸运,甚至往往是造史者的悲哀。
因为我在这里听到了太多官员的假话谎言,和太多人民的哭声喊声。
这就让我在缅怀历史的同时,也该从中学到些教训,不让历史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