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管理的道德困境及其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企业管理的道德困境及其对策

发表时间:2018-10-29T09:44:38.03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中作者:包波[导读] 本文从伦理角度分析了中国企业管理的道德困境,揭示了中国企业道德困境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现时代中国企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

(厦门大学,上海 200000)

摘要:本文从伦理角度分析了中国企业管理的道德困境,揭示了中国企业道德困境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现时代中国企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中国企业;企业管理;企业道德危机;企业道德建设

引言:

就中国企业目前现状来看, 有些企业陷入困境,其原因并不是缺乏管理,而是管理工作陷入困境。本文并不打算就此做全面分析,而是分析其管理陷入困境的伦理道德因素。因为长期以来,伦理道德与企业经营一向被许多人认为是无关的,甚至是对立的,人们正是用这样的观念来指导企业管理实践的,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不道德经营行为,严重危害了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因此,重新审视中国企业的伦理道德,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企业经营道德规范和诚信机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非常迫切的重大问题。

1 中国企业管理的道德困境

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时期,企业经营的道德危机已经发展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突出表现为: 坑蒙拐骗、弄虚作假、不正当竞争、污染环境、侵犯员工权利、行贿受贿等。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企业与顾客的关系方面: 欺骗性的广告宣传,在营销和推广上夸大其词,极度蔑视民众智商,生产不安全或有损健康的产品。有些企业经营者明知该产品含有危害人体健康的成分,但为了减少改进费用,故意向消费者隐瞒真相,而大力宣扬其他对消费者有利的方面,或信口开河、擅自夸大产品的功效。这种情况尤以保健品、化妆品、饮料、食品、家用耐用消费品等行业为多。

1.2 企业与竞争者的关系方面: 制售假冒他人商标、包装、字号的商品和伪劣产品,侵犯他人商业秘密,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经济信用关系失常,对市场游戏规则十分的漠然,对待竞争对手冷酷无情,兵行诡异, 乃至挖墙脚、“射暗箭”。特别是不讲信誉、彼此拖欠和赖账、不履行合同、收到货物不付货款或骗取货款而不发货,带来市场交易秩序混乱和信用危机频繁出现的严重后果。

1.3 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方面: 有些企业盲目追求利润,不顾员工的生存和工作环境,侵犯本企业职工的健康权利; 有些企业在招聘、提升和报酬上采取性别、种族歧视,侵犯隐私; 有些技术要求不是很高的企业,通过不断招聘人才、解雇人才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在试用期间给予很低的工资,试用期结束时便找理由将其辞掉; 有些企业对员工的工作评价不公正、不诚实、不及时,克扣薪水,专横地或不公正地对待员工的投诉等。

1.4 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方面: 财务欺诈、制假贩假、偷税漏税、官商结合、权力腐败、商业贿赂、地方保护主义、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等。

1.5 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方面: 企业为追求高利润,对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等造成的污染不实施治理而是继续偷偷地排放,社会对已经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也缺乏有效追究机制。特别是有些乡镇企业,一些化工、印染、造纸、电镀等工厂规模小,又无实力对废水进行必要的处理,从而肆意排放,严重污染环境。许多企业甚至认为治理污染会立即增大成本而态度消极。

2 中国企业管理道德困境产生的原因

中国企业管理的道德困境,可以说是中国变革时期社会失序、行为失范、价值失衡在企业经营中的集中体现。之所以产生企业道德的困境和危机,其原因是复杂的。我们认为,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奉行功利主义,对伦理道德认识不足。市场经济的内涵之一就是承认资本及其运作的目的是实现利润的最大扩张,这正是市场经济构建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资本的这一本性如果没有市场严格的他律,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也会置社会伦理道德于不顾。尤其是我国经济总体上并不发达,人们的生活还不富裕,因而对金钱的欲望也更强烈。企业的谋利动机一旦恶性膨胀,就会走向极端,形成一种道德无政府主义。这种功利主义观念必然导致在考虑行动后果时,只考虑行动可预期的直接后果,而不考虑那些未来的后果。也就是说,它注重的是直接利益,而不顾人类的长远利益。

第二,分配法则畸变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公平与效率是经济学的主要矛盾之一,也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一对矛盾,其中分配中的平等是公平范畴内最为敏感、最为复杂的问题。中国正处于由长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转轨时期,社会利益分配关系在不断调整之中。在这调整中,增加原来拥有较少经济利益的社会阶层的利益较为容易,而要减少原来占有较多社会资源和利益的既得阶层的利益则很困难。既然原来从国家分配来的经济利益相对减少了,那么各单位、各部门乃至个人都需要寻找新的经济来源作为利益受损的补充。于是经商行为泛滥,权力进入市场,助长了腐败行为。

第三,有关企业经营的法律制度不够健全。法律是维持市场有序运行的最重要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在运用法律手段组织、指挥和管理经济活动、调整经济关系方面建立了一定的法律体系,但还不够完善,无论是立法的数量还是质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有些法律条文不够清晰,同样的案件,不同的法院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判决。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生活消费”这一概念就没有做出哪些是、哪些不是的明确解释。有的消费者买了假冒伪劣产品,明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可以加倍赔偿,但在获赔前得去检验、去交涉,如果买的不是大宗商品,会因为不划算而作罢。即使有了法律,在实施上也会遇到困难,仅靠执法机关,限于人力、财力、物力,不可能对所有违法行为都予以追究。

第四,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非伦理决策。管理者在决策中没有把伦理因素考虑在内,把企业活动看做是一种“纯企业行为” ,决策时考虑的只是企业自身的利益,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而对顾客、员工、供应者、竞争者、政府、社区、公众,乃至整个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考虑甚少。而且对决策效果的衡量基本上都是经济绩效,对社会绩效和国民经济评价考虑不够或流于形式。

3 中国企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