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学设计 教案

合集下载

(整理)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整理)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及依据的说明在本课整体设计思路上用以美国的《时代》杂志封面对苏联领导人及苏联改革的追踪报道为线索,跟着《时代》的脚步,重新审视苏联的改革历程。

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本人主要运用历史建构主义理论,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本课采取情境创设和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创设情境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2. 学情分析本课知识线索清晰,便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苏联的经济改革,但本课内容理论性强,与政治学科中的计划经济、价值规律等知识联系比较密切,高一年学生还无法从学科渗透的角度运动政治中某些知识来认识历史问题,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这方面的学习和认识。

3. 教材分析(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本课是必修(Ⅱ)第三单元最后一课第18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与第15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首尾呼应,介绍了苏联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到苏联解体所历经的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具体过程为: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后,世界历史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苏维埃俄国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政权。

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最终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后几经改革,但积重难返,收效不大,苏联模式失败。

本课即苏联三个主要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这三大改革起到了承上的作用。

苏联的经济改革也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因此,这三大改革也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赫鲁晓夫改革教学难点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4. 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结果和影响。

高一历史《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高一历史《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知识梳理归纳总结】
【预习指导新课链接】
以上我们学习的经济发展情况如何?下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学习目标: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是什么?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什么特点?
重难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
(2)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给予企业等政策没有真正实行。
4.后果:(1)经济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
(2)后来进行改革使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Ⅱ、本课教学环节
【学情调查情境导入】
导入:20世纪的世界政治舞台上,曾经有这样一个国家:它的经济总量达到美国的80%,军事力量与美国平起平坐。它曾经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全面争霸,并一度迫使美国采取守势。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世界性的强国,几乎是在一夜间消失。这个国家是谁?它消失的内要原因又是什么?
4.结果: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背景:1985年,苏联陷入危机边缘,上台。
2.内容:(1)从上触动了旧经济体制。(2)承认企业是独立的,要求国家主要用管理经济。(3)打破单一的形式,允许存在。
3.弊端
(1)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更加失调。
【达标训练巩固提升】
A1、苏联经济改革中,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的是
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A2、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经济全面滑坡。其原因包括:①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②美、苏军备竞赛的加剧 ③没有找到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④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目的: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状态。

高中历史二第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高中历史二第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来自上层领导者的“探索"【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课标解读】理解掌握: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综合运用: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

总结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历史上苏联的经济概况和经济改革的主要历程,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理解改革带来的严重问题与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引用史料、比较法、问题探究、归纳等方法深入分析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评价历史事件.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苏联改革的失败只是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值得深刻反思和吸取经验教训的大事。

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需要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健康发展.【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第三单元,单元主题为各国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主要包含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本课主要探讨的是二战以后苏联相继进行的三次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对于每一次经济改革,基本上是从经济改革的背景、改革的内容、改革的成效和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学情分析】本节的授课对象为高一五班的学生,整体上看他们活跃、大胆,敢于质疑,而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自我控制力欠佳。

尽管这节课的内容,初三时也有涉及,但仍需要教师对于重点知识进行条理清晰的归纳并运用多种手段不断的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点,从而保持高涨的学习状态。

【教学要点】重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及成效.难点:分析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解体的影响,理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改革的曲折性与艰巨性.感悟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苏联漫画“I can’t believe my eyes".请同学们解读漫画内容.教师进一步解读:画面反应内容为斯大林去世后,后继的领导人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改革。

历史: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岳麓版必修2)

历史: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岳麓版必修2)

《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实录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已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我们就研究第18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请把教材翻到第87页。

(板书: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师:笑话中提及的危机是什么呢?是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弊端。

首先让我们通过三段材料来回顾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弊端。

(板书: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弊端)。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

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苏联国民经济》(1)片面发展重工业;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大国的崛起》国家推行的是什么类型的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位乡村女教师在信中写道:“……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

……农村已经没有人了。

……——————《苏共中央通报》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积极性;师:可以说,斯大林体制曾经在经济建设中取得过突出成就,但是,随着二战的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这种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弊端阻碍了经济发展,苏联的经济改革势在必行!这是苏联进行经济改革的根本原因。

(板书:在弊端后加上阻碍经济发展――根本原因)从1953-1991这38年间,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先后进行经济改革,但不仅没有变得更加强大,反而在改革中走向解体,这是为什么?我们先看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板书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教师过渡: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后,赫鲁晓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出生于一个矿工家庭,24岁入党。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岳麓书社版必修二 经济成长历程教案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岳麓书社版必修二 经济成长历程教案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岳麓书社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教案一. 引言20世纪初,苏联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采取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一个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国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经济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使得苏联政府不得不进行改革。

本文将介绍苏联的经济改革,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苏联经济成长的历程。

二. 背景苏联成立后,采取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政府规划国家的经济发展并通过五年计划来控制经济增长。

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苏联经济运转开始陷入困境,生产效率下降、质量下降、生活水平下降等问题开始显现。

三. 经济改革1979年,苏联政府开始进行经济改革,试图解决苏联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改革开始于农业领域,试图通过放开农业生产,引进现代技术和科技,来提高粮食生产的生产率。

但是,这一改革在最初阶段并没有展现出预期效果。

到了1985年,苏联政府的经济改革已经向工业领域推广。

政府开始允许私有企业发展,以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但是,这一改革果与其措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成功。

到1989年,苏联政府提出了《纲领草案》,试图通过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计划经济,鼓励更加自由的市场经济发展。

但是,在苏联的政治体系中,削弱政府的力量本身就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

四. 改革的失败苏联的经济改革在短期内并没有取得预期成果,主要因为政府在改革过程中无法顺利拥抱市场经济。

政府财政依赖于国有企业,这些企业的效率低下以及官僚主义现象的出现导致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

此外,苏联政府在改革过程中也遭遇到了政治上的挑战。

全球社会主义运动的衰落削弱了苏联利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来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能力。

而且,在1980年代末期,苏联社会和经济结构的根本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导致整个苏联政治动荡。

五. 总结苏联的经济改革是一次卓有成效的尝试,但改革的局限性和失败在后来的历史中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苏联的经济改革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和教训:作为一个政府,必须保持灵活性和开放性,认识到市场经济的价值,并适当地控制和管理企业。

2020-2021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必修二第18课(1课时)一、教学设计思想1.学情分析分析学情,因材施教。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

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2.教材分析苏联的经济改革是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

在此以前苏联凭借自身实力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世界上两大阵营对立的局面。

然而苏联历史进入新时期后,先后进行的几次改革由于积重难返,步履艰难,效果不大,并把苏联一步一步推向了解体。

因此,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对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具有重大的意义。

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

通过比较三大改革的异同点,提高归纳历史问题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简评三大改革,学会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情境法,教学过程中展示一些微课以及图片营造历史情境,提高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积极性。

比较法,比较三大改革的异同点。

问题探究法,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改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曲折性、复杂性与艰巨性。

通过对苏联经济改革的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明确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适应生产力水平,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活力。

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原因,坚持改革开放和实事求是的意识。

4、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大改革的内容及作用、失败原因难点:三大改革的异同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微课导入先从斯大林模式的回顾开始,会议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及其评价,从而了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进而引出后苏联时期三位改革家的改革历程。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1岳麓版必修2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1岳麓版必修2
教学主题
《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Ⅱ)第三单元最后一课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与第15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首尾呼应,介绍了苏联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到苏联解体所历经的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具体过程为: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后,世界历史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苏维埃俄国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政权。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最终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后几经改革,但积重难返,收效不大,苏联模式失败。本课即苏联三个主要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起到了承上的作用。苏联的经济改革也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三、能够联系现实,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发挥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的学科价值。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Leabharlann 、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展示西方圣诞节和苏联解体时,国旗下降的图片
从时间作为切入点,西方的圣诞节和苏联的解体进行对比,展示两幅图片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的欲望。
因此,将本课内容围绕课标整合为:一、话说模式——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二、追逐梦想——苏联的三次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三、以史为鉴——反思苏联的三次经济体制改革,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二、学生分析
本课知识线索清晰,便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苏联的经济改革,但本课内容理论性强,与政治学科中的计划经济、价值规律等知识联系比较密切,高一年学生还无法从学科渗透的角度运动政治中某些知识来认识历史问题,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这方面的学习和认识。同时本课内容较为枯燥,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并达到课标要求的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贯彻落实“创设历史情境,掌握基本知识,理清历史线索,探究解决问题思路”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探究能力。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正式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正式版

《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名师说课课程标准分析本课的课标要求是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斯大林逝世后,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这些改革都未取得大的成效,戈尔巴乔夫改革反而给苏联党和人民造成极大的思想混乱,其改革在指导思想上放弃了社会主义方向,使这个在20世纪显赫一时的世界大国迅即分崩离析。

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是20世纪历史发展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它需要通过改革不断完善,改革既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继续问题,又是事关革命的成败问题。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创自己的模式。

学情分析本课主要学习的是经济改革,一些内容相对比较枯燥,需要教师把苏联经济改革与我国的改革相联系,在对比中探究相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上一学期的历史学习,学生已具有一定历史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师可因势利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构建一个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

教学方法1.本课较大篇幅是叙述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具体措施及结果,教师可先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以便在课堂上节省肘间,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有关问题。

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三人改革失败的异同点,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进而将之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相比较,认识到中国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学习方法1.课前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人的相关历史资料,在了解三人的基础上探讨其改革的背景。

2.在课堂上分组探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三人改革失败的原因有何不同之处,每组选代表一人在课堂上交流探讨结果,结合老师点拨,形成结论。

3.课后撰写历史小论文,我们应该从苏联经济改革的失败中吸取哪些教训,以更好地把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课标解读把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及特点、作用。

应该把他们与中国的改革进行比较以搞清楚为什么中国的改革成效显著而苏联的改革失败。

知识梳理1.通读教材后填写练习册,理清苏联三位领导人各自改革的背景、内容、及评价2.比较三次改革的异同点。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

4.自我测评题知识拓展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①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②我们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具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③我们在改革中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有效地发挥了国家职能;④我们在改革中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了正确的对策,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等等。

互动探究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三次尝试,但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1)这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侧重点各是什么?(2)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有哪些?(3)你认为这三次改革和苏联解体之间有没有联系知识网络【课时训练】一、单选题1.有学者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要指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 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 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 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2.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结果却一成一败,造成这种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实力的巨大差异B.经济和政治改革方式的差异C.改革指导思想上的巨大差异D.具体国情上的巨大差异3.戈尔巴乔夫和赫鲁晓夫改革比较,最大的不同点是A.改革首先发生在经济领域B. 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C. 改革取得一定成果D.改革遇到了重大挫折4.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应全盘否定,主要原因是A.其改革中,农业成就显著B.其改革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C.其改革指导思想正确D. 其改革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5.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给我们的教训有①改革步伐要稳健②政治体制改革中应坚持党的领导③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道路④改革就是要大刀阔斧,否定一切A. ①②③B. 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6.下表是20世纪80-90年代苏联国民经济生产增长统计表。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4 岳麓版必修2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4 岳麓版必修2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微视频《大国崛起》,课堂引导学生反思苏联的历史,引入课题。
2、课件大屏幕提供教学图片、史学资料等,引导学生阅读、探究历史,启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建构体系
教师展示主干知识的基本架构
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思维导学图
训练
屏幕展示的评价目标
学生依据大屏幕和导学案完成提交
课件和导学案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理论性较强,针对重点和难点,通过设计感性的原始资料,利用课件形象展示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将苏联三个时期的改革分别与中国改革建设纵向联系比较,为最后突破难点做好铺垫。
2、在问题设计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的探究问题层层紧扣,步步深入,把学生一步步引入对所学知识的深度思维,并引导学生用一些新史观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认识历史,体现了知识和能力的层层递进。同时注重方法指导,并结合新生的问题让学生活学活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方法指导,即学即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辩证全面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4、思维导学图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的归纳,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本节课知识专业性很强,应该降低理解知识的难度,高一学生依然保持着对感性知识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录像、图片、史实资料提高其学习积极性。高中学生具有一定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师应该因势利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构建一个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苏联经济改革的主要历程,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二战后等阶段的经济政策及其调整。
2.分析苏联经济改革中的重点措施,如农业集体化、五年计划等,阐述其目的、过程和成果。
3.讲解苏联经济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如农业集体化导致的生产效率低下、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等,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经济改革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较为关注,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改革中的困境和挑战认识不足。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苏联经济改革的主要历程、政策措施及其实践成果;改革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4.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导学生正确看待苏联经济改革中的成就与不足。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苏联经济改革中的某一问题或措施进行深入讨论。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互相交流,分析苏联经济改革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5.结合现实,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6.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7.注重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给予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8.开展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邀请专家讲座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他们对苏联经济改革的认识。
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对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篇一: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识记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理解三个改革的原因、结果及失败原因(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不能偏离社会主义向。

引导学生联系中国的实际,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2.教学重点/难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理解三个改革的原因、结果及失败原因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观看漫画《片面的经济》,引导学生思考苏联“生病”的“病根”,并提问苏联“病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的具体表现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98页第一段结合以下材料找出改革原因学生活动:思考回答自读课文和材料,组内交流答案,疑难问题小组合作解决。

1、本课运用了多媒体、视频、思维导图、电子检测等多种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导入环节,利用漫画,引导学生思考苏联“生病”的“病根”,并提问苏联“病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的具体表现,导入新课。

中间过渡时,利用视频,提高学生注意力。

3、小组合作学习,并展示,当堂小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赫鲁晓夫的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的
改革把苏联搞跨了。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方框中形象的比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 而为比较三大改革奠定了基础。 问题探究二:苏联改革的失败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本课是必修(Ⅱ)第三单元最后一课第 18 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与第 15 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首尾呼应 ,介绍了苏联从社会主义经 济体制建立到苏联解体所历经的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具体过程为:俄 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后,世界历史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苏维埃俄国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政权。通过实施新经 济政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最终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它 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后几经改革, 但积重难返,收效不大,苏联模式失败。本课即苏联三个主要领导人的改 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三大改革起到 了承上的作用。苏联的经济改革也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摆脱苏 联模式的影响,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 教训,因此,这三大改革也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 赫鲁晓夫改革 教学难点 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生的思维, 为评价赫鲁晓夫改革奠定了基础。 问题探究二 通过投影表格,以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措施、原因、结果以及失败 原因来说明上述问题。改革的措施即如何掘墓;改革的原因即为什么要掘 墓。(注意细化迁移:指出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也算对上节课知识的巩固) 结果以及失败原因即如何理解赫鲁晓夫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比较法多视角看待赫鲁晓夫改革,培养学生的历史 思维能力。

17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文档

17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文档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知识结构】【知识梳理】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1、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表现: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2、内容: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改革的重点也在农业。

★(1)农业方面:①集体农庄;②开垦荒地:;③种植玉米运动;④拖拉机。

(2)工业方面:①企业管理权;②工资调整权;③“物质利益原则”。

3、评价:(1)成效:;(2)失败及其原因:①根本原因:;②脱离实际:;③盲目性:;④个人因素:。

4、结果:1964年,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中失败,被迫退出政治舞台。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改革背景:勃列日涅夫上台,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2、内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工业,特别是重工业★(1)在工业方面,推向经济体制改革:扩大。

(2)农业方面:扩大自主权,提高价格,放松限制3、评价:(1)成效: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成为与美国势均力敌的超级大国。

人民生活有所改善;(2)失败及其原因:①根本原因:②后期保守:③军备竞赛:;4、改革失败: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面滑坡。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1、背景:社会危机:;2、经济体制改革:(1)内容:①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经济体制,承认企业;②管理经济:;③所有制:;(2)存在的问题:①比例失调;②宏观政策③企业自主权3、政治体制改革:(1)原因:(2)影响:。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1原因(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存在。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3)外部原因:西方势力通过各种途径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进行了和平演变攻势2启示(1)改革必须依据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改革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3)社会主义建设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4)必修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防止个人崇拜的出现。

高一历史教案:《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岳麓版必修2)

高一历史教案:《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岳麓版必修2)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落实课标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①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严重落后;②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2、内容:①农业: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扩大农场和农庄的生产自主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产积极性);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提高粮食产量);②工业: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扩大自主权);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调整产品分配提高积极性)。

3.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②具体原因:急功近利,目标超越实际;赫鲁晓夫个人独断专行,随意反复,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5、评价:①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扭转了苏联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甚至排挤农业的做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一度使苏联农业有了显著好转。

在工业方面,1953—1963年苏联工业获得快速增长。

②改革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及成效:2、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改革仍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优先发展重工业,只是修补性的改革;②具体原因: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经济陷入停滞。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985 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苏共中央总书记。

2、内容: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①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3、结果:①缺乏宏观决策和配套措施,改革效果不佳,经济继续滑坡;②戈尔巴乔夫随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逐渐背离社会主义改革道路,导致国内局势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2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苏联经济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基础知识的学习,分析改革失败和苏联解体的原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三者的改革;掌握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问讲练,合作探究”,掌握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经济政策。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教学重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及其原因的分析。

【教学难点】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学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制作PPT,指导学生预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追忆历史:观看短片《红场的见证与思索》,对历史发出追问:为什么曾经无比辉煌的超级大国会在短短几十年迅速走向解体,最终殒灭呢?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找到答案,并有一些思考。

讲授新课:一、辉煌与危机——一个跛足的巨人(背景篇)★史料研读:苏联“曾经的辉煌”与“辉煌的背后”★漫画分析:斯大林时期的苏联,辉煌与危机同在,就如同一个行走不稳的跛足巨人。

由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改革成为必然要求。

二、突破与固守——三次艰难的尝试(过程篇)尝试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执政)★化繁为简:措施:收购制、扩大自主权、家庭副业、开荒、种玉米(农业——改革重点);放权、物质利益原则(工业)评价:依据PPT及课本材料分析其改革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及其毁誉参半的“黑白人生”。

尝试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执政)★图表历史:“1961年到1980年苏联经济增长情况”思考:你从中可以得出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哪些信息?★历史趣闻:两则关于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趣味小故事★思维碰撞: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你如何理解?(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尝试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执政)★教师探问:苏联经济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打破了斯大林模式,改革为什么却仍然遭到了失败?★表格归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三、亡党与亡国——超级大国的殒灭(反思篇)★今朝反思: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对话一:众说纷纭话原因(苏联解体谁之过?)对话二:多个视角论成败视角1:改革为了谁?视角2:社会主义失败了吗?★以史为鉴:中式不忘,苏式之失★合作探究:苏联改革给社会主义中国哪些启示?①改革需要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要有探索创新的精神;②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改革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④改革要有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⑤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不能背离方向。

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案

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案
师:很好,农业是此次改革的重点,请大家重点记忆农业改革,请这位同学读一下工业改革
生: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师:从上面的改革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赫鲁晓夫在经注重农业生产,在工业上注重利益原则,注重调动工人的积极性。看了以上两个方面改革的内容,我想请大家结合以前咱们学过的苏联的历史知识来考虑一下,赫鲁晓夫的这场改革他能成功吗,你是怎么看待这场改革的,你觉得他的改革怎么样呢?请大家讨论一下。
师:通过这些成绩,我们可以看出赫鲁晓夫的这场改革有他积极的一面。
(插入幻灯片):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工业)。
但是,成绩只是改革成果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他在总体上和长久上是否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品和提高了国家的整体实力。
我们来看一下,(插入幻灯片):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板书: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背景
2、内容
农业上:收购制开垦荒地种植玉米
经济上:注重物质效
消极:局部调整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院社会与历史学院
姓名马彦涛
班级13班
学号2007030530
师:任何一场改革的进行,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赫鲁晓夫的改革也不例外,那么首先就让我们看一下改革的背景。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的农业状况令人担忧,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不能满足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法人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斯大林体制已经不能满足苏联的发展需要,改革势在必行。所以改革的第一点就是(插入幻灯片:1)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但是斯大林当政时是不可能进行改革的,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经历了一番动荡后上台的赫鲁晓夫感受到了斯大林体制的种种弊病,并尝试医治,由此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所以改革背景的第二点就是(插入幻灯片: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基础知识:识记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理解三个改革的原因、结果及失败原因
(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不能偏离社会主义向。

引导学生联系中国的实际,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2. 教学重点/难点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理解三个改革的原因、结果及失败原因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观看漫画《片面的经济》,引导学生思考苏联“生病”的“病根”,并提问苏联“病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的具体表现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98页第一段结合以下材料找出改革原因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
自读课文和材料,组内交流答案,疑难问题小组合作解决。

1、本课运用了多媒体、视频、思维导图、电子检测等多种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导入环节,利用漫画,引导学生思考苏联“生病”的“病根”,并提问苏联“病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的具体表现,导入新课。

中间过渡时,利用视频,提高学生注意力。

3、小组合作学习,并展示,当堂小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

4、直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思维导图及表格等信息技术和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直观、形象、生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