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剖析《古诗十九首》

合集下载

河南省信阳市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河南省信阳市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河南省信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测试时间:150分钟卷面总分:150 分)留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诚信教化。

孔子将道德教化置于教化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其中的“信”就是传统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

教化学生“主忠信”(《论语●学而》),即以诚信教化为主。

古人的诚信教化首先是在家庭里从蒙学起先,从婴幼儿抓起,以胎教、父范母仪、生活日用及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实现诚信教化。

婴幼几善仿照,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中国古代的父范母仪特殊强调家长对儿童的示范教化。

父母长辈常以讲故事的形式对儿童进行诚信教化。

中国古代的诚信故事俯拾即是.如商鞅立木、季札赠剑、管鲍之谊、范式守信等;也有不少因不守信用而败德坏身甚至亡国的故事,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颇具警戒作用。

传统社会重视学校系統的诚信教化,朱熹提出了完整的德育阶段学说。

从“小学”到“高校”是按部就班的德育过程。

8至15岁受“小学”教化.16.17岁受“高校”教化。

两者的道德教化有不同的内容、方式和方法。

“小学”阶段只是“教之以事”,留意行为的训练;“高校”阶段就是“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全部为忠信孝悌者”。

朱熹还编辑“圣经贤传”和三代以来的“嘉言善行”为《小学》,作为“小学”德育教材;编著《四书集注》为“高校”教材,后成为元之后科考的必读书目。

在不同年龄段施行不同水平层次的儒家经典教化.为学子包括诫信在内的价值观的萌发、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诚信教化,不论是私塾、官学,还是书院,皆行“明人伦”,“成德为事”。

明清之际书院风起、私塾涌现,为进行系统的诚信道德教化创建了有利条件和基础。

实用类文本叶嘉莹,点燃现代人的诗词情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叶嘉莹,点燃现代人的诗词情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叶嘉莹,点燃现代人的诗词情朱东君《环球人物》:叶先生,您说没有诗词,您难以在人生的逆境中坚持下来。

困顿时,哪些诗词给您以慰藉和勇气?叶嘉莹:晏殊写过一句词:“满目河山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满目河山都是引起你怀远的,可你怀念远人,远人就来到你面前了吗?你就飞到远人身边了吗?所以他说“空念远”,念远是白白的,没有用处的,伤春也是空伤春,他写的是两重的悲哀,也是两重的反省。

晏殊解决的办法就是不如怜取眼前人。

我大学毕业,曾经到私立的并不著名的学校去教书,但我讲课一样认真去讲。

眼前要做的,我把它做好。

我不能对不起陶渊明、杜工部、李太白。

他们有这么好的东西,我一定要把他们好的东西讲出来。

所以,一个人不要梦想,不要空想,不要空空地怀念过去,不要白白地梦想将来,要珍重你的现在。

《环球人物》:这有些像现在年轻人爱说的,“不恋过去,不惧将来”,然而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

在逆境中的悲伤自怜,古人如何克服?叶嘉莹:以欧阳修为例,欧阳修历经宦海沉浮,晚年到颍州西湖定居,写了十首《采桑子》,每首的第一句结尾都是“西湖好”,而他所写的西湖景物,无论任何季节,任何天气,没有一时一处不美好。

读一遍就能体会到他遣玩的意兴。

他不是肤浅的欢乐的追逐,他是透过悲慨写欢乐。

我的老师顾随先生说:“我们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

”有的人悲哀,对世界都痛恨,都悲观,也有人盲目享乐。

可有修养,有情操的人,虽认识人生可悲慨的一面,仍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

《环球人物》:顾先生说得真好,“有生之事业,乐观之生活”。

然而人们往往是在追逐事业和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体会了顺逆无常,生出许多人生际遇的感怀,甚至是伤怀。

叶嘉莹:那么,你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同样写大江,李后主写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论《古诗十九首》表现的生命意识(1)

论《古诗十九首》表现的生命意识(1)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古诗十九首》表现的生命意识论《古诗十九首》表现的生命意识摘要本文主要从东汉末年代表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古诗十九首》中所表现的生命意识研究汉魏之际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曾提到过“人的觉醒”,认为人的觉醒是在东汉末年到魏晋这段时期内发生,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文学的自觉。

汉末不仅是政治上也是文学史和思想史上一个大变动的时期,时代动荡,政治黑暗,东汉王朝大厦将倾;思想上,儒学思想从兴盛走向衰落,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争,道家哲学的复归,佛教东来,又使得这个时代的思想界异彩纷呈。

汉魏之际,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以其温厚缠绵的文字、充满人生哲思的语言、哀婉悲伤的情调、质朴自然的语言抒写了个体在面临生存、死亡、离别、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等一系列重要的人生课题时的处境和选择,流露出了汉末文人浓浓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每个生命个体对自我的生存、死亡、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作的自觉探询和思考,其中包括生存意识、死亡意识、安全意识等等。

《古诗十九首》当中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哀叹;对知音难遇、仕途坎坷的感伤;对功名利禄的渴求和及时行乐的态度都从不同方面表明了他们对生命自身的重视,是生命意识觉醒的个性显现。

《古诗十九首》第一次把“人”的主题引入了两汉文学,反映了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体现于《古诗十九首》当中强烈的生命意识,正是“人的觉醒”的重要标志,这也是本文以《古诗十九首》作为研究对象来考察东汉末期文人生命意识觉醒的原因之所在。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生命意识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about the sense of life according to the NineteenAncient Poems of Eastern Han Dynasty to observe the occasion of literatiand consciousness of life during Han and Wei. The poem was therepresentatives of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of literati Five-character poem.Mr. Li zehou talked about the "awakening" in beauty progress. He thoughtthat awakening was happened during the period of late Eastern Han to Weiand Jin which as a basis to explain the consciousness of literature. It is notonly a period of political but also a literary of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thought a big change in the late Han Dynasty. The era of turbulence andpolitical darkness in Eastern Han dynasty which will become extinct;ideologically, from the flourishing of Confucianism decline of ClassicalLearning and the New Text school dispute. Both of reversion of theTaoism philosophy and the arrival of Buddhism to make this period to bea splendid legacy in realm of thoughtDuring Han and Wei, 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s which was thehighest achievement of the literati Five-character Poetry, with itsgood-natured touching the text, the language is full of life philosophizing,sad pathos of sentiment,ess is about the survival of each individual life,self-consciousness of life, death, consciou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existenceand value of the inquiry and thinking, including the survival ofconsciousness, death consciousness, safety consciousness and so on. It isdescribed short of life, the impermanence of life lament Concert epicproportions, and career ups and downs of the sentimental; thirst for fameand fortune and a carpe diem attitude in "Nineteen ancient Poems "whichshows that they eyes on the value of life itself from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life . It is revealed awakening of life consciousness of personality. It wasthe first time for "Nineteen ancient Poems" to put "the human topic" intothe Han literature, which revealed the life consciousness of the literates onthe late Han Dynasty. It is the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awakening ofpeople that reflected a strong sense of life in "Nineteen ancient Poems".This is also the reason for this thesis tostudy the "Nineteen ancientPoems"as the object to see the life consciousness of literates in the lateEastern Han Dynasty.Key words: Nineteen ancient Poems; The late Han Dynasty literates ;the sense of life目录1.《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背景 (5)1.1作者及创作年代 (7)1.2社会时代背景 (8)1.2.1汉末黑暗政治 (8)1.2.2党锢之祸 (9)1.3思想背景 (11)1.3.1儒学思想 (11)1.3.2道家哲学 (13)1.3.3佛教思想 (14)2.《古诗十九首》表现的生命意识 (15)2.1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15)2.1.1人生短暂的慨叹 (15)2.1.2游子思妇的愁思 (19)2.1.3知音难求的苦阁 (31)2.2文人对待死亡的态度 (34)2.3文人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和探索 (37)3.《古诗十九首》的审美价值和独特的生命意识 (41)3.1汉末的“忧生”思潮和《古诗》作者的纾解方式 (41)3.2《古诗十九首》的审美价值 (43)3.2.1对于人生哲理的掲示 (43)3.2.2悲剧之美 (44)3.3《古诗十九首》独特的生命意识 (46)3.3.1与汉賦的差异 (46)3.3.2与汉乐府的差异 (47)3.3.3与建安文学的差异 (49)1.《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背景1.1作者及创作年代《古诗十九首》是汉末的一群组诗,最早见于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萧统从传为无名氏所作的古诗当中选录十九首置于卷二十九“杂诗”之首,此后,《古诗十九首》就成为了这群组诗的专名。

叶嘉莹诗经讲解

叶嘉莹诗经讲解

叶嘉莹诗经讲解叶嘉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其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

下面是对叶嘉莹诗经的全面讲解。

1.《寒夜》冷风凛冽,夜色沉沉,星光璀璨,寂静无声。

寒夜中,思绪万千,忧愁与快乐交织成篇。

2.《春雨》细雨如丝,轻拂花枝,碧绿的大地披上新衣。

花朵欢欣,草木苏醒,春雨滋润万物生机。

3.《秋思》风吹黄叶落,秋意渐浓,思绪纷飞,心事无穷。

愁肠百结,忧伤难容,秋天的思念永不停歇。

4.《山水》高山巍峨耸入云霄,溪水潺潺流过溪谷。

群山连绵,云雾缭绕,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5.《故乡》故乡的山川河流,那是我永远的依托。

父辈的辛勤劳作,撑起了家园的美好。

6.《思念》月光如水,思念如潮,萦绕心头,难以抛掉。

远方的亲人和朋友,在我的心中永远存在。

7.《爱情》爱情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如同花开般美丽动人。

它让人心跳加速,魂牵梦绕,是生活中最珍贵的财富。

8.《友谊》友谊是一种真挚的情谊,它能温暖人心,鼓舞斗志。

在困难时伸出援手,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支持。

9.《夜色》夜幕降临,星光闪烁,黑暗中隐藏着神秘力量。

我们在夜色中感受宁静,思考生命中的无尽可能。

10.《梦想》梦想是人生的指南针,它激励我们勇往直前。

不管前路多么艰辛,梦想将引领我们追逐成功。

11.《孤独》孤独是一种心灵的寂寞,独自面对世界的冷漠。

但在孤独中也能找到自我,品味生活中的深沉与美妙。

12.《希望》希望是一束明亮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

它让人心怀期待和信心,相信未来会更加美好。

13.《忧伤》忧伤是一种情感的释放,表达内心深处的哀愁。

它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寻找内心真正的安宁。

14.《无奈》无奈是一种无力感受,面对现实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

但我们要学会接受和调整,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15.《温暖》温暖是一种令人感动的情感,它来自于关爱和理解。

在寒冷的世界中给予他人温暖,也会收获自己内心的安宁。

16.《生活》生活是一种奇妙的旅程,充满了欢笑和泪水。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

“六朝诗歌,经历了由质朴到华丽、由自然到雕琢的转变。这一时期的诗歌, 既有清新明快之作,也不乏雕琢藻饰之篇,它们共同构成了六朝诗歌的丰富多样 性。”叶教授对六朝诗歌的多元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
“陶渊明,以其田园诗独树一帜,他的诗歌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表达了对 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他的诗歌,不仅代表了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 对那个时代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这段话高度评价了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和 社会意义。
在分期介绍之后,叶教授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和诗歌进行深度剖析。这 些诗人和诗歌不仅代表了各自时期的最高成就,也体现了汉魏六朝诗歌的多样性 和创新性。通过对这些诗人和诗歌的深入解读,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汉魏六 朝诗歌的艺术特点和精神内涵。
叶教授还在目录中设置了专题讨论部分。这些专题讨论围绕汉魏六朝诗歌的 某些重要问题展开,如诗歌的意象、情感、风格等。这些专题讨论的设置,不仅 丰富了本书的内容,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思考和探讨的空间。
精彩摘录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是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叶嘉莹教授的一部力作,书 中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汉魏六朝时期的诗歌艺术,不仅展现了这一时期诗歌的丰富 多样,更揭示了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以下是书中一些精彩的摘录, 它们或许能引领我们走进那个遥远而又充满魅力的诗歌时代。
“汉魏六朝诗,是中国诗歌的源头活水,其风格之多变、情感之丰富,实乃 后世诗歌难以企及。”叶教授以这样一句开场白,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诗歌的宝 库。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这本书的摘录,不仅展现了叶嘉莹教授深厚的学术 造诣和敏锐的洞察力,也为我们理解汉魏六朝诗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这些摘录 不仅是对诗歌本身的赞美,更是对那个时代文化和精神的深刻揭示。通过阅读这 些摘录,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汉魏六朝诗歌的艺术魅力,更可以深入了解那个时 代的风貌和文化内涵。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古诗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楼》。

这首诗在艺术上富于曲折变化,而且带有一种象喻的意味。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中国旧诗有一个传统:它的文字本身往往就能引起人向某一个方面的联想。

比如《青青河畔草》那一首中所用的“青青”“盈盈”“皎皎”“娥娥”等词语,在诗中培养出一种外露的、不甘寂寞的气氛。

而这首诗与那一首不同,它的开头第一句“西北有高楼”,就把人引向一种脱离世俗的高寒境界。

因为,中国在地理形势上是西北高东南低,西北是寒冷的,东南是温暖的。

所以在中国的旧诗里,一提到北方或西北,就给人一种高峻、寒冷的感觉。

同时,高楼形象的本身,也往往代表着一种孤高并与世隔绝的环境。

李商隐有—首诗说:“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月》)当秋雁开始从北向南飞的时候,叫了一夏天的蝉也就停止了喧哗。

诗人也许是真的听到了雁声,从而内心就产生了一种从喧哗到凄清、从炎热到寒冷的感受,而这同时也就意味着一种摆脱了世俗喧嚣的境界。

高楼浸在如水的月光之中,不但高寒,而且晶莹皎洁。

“青女”是霜神,“素娥”即嫦娥,都是居住在高寒境界里的人物。

她们不但能够耐得住寒冷、孤独和寂寞,而且越是寒冷、孤独、寂寞,越是能够显示出她们的美丽。

[清]袁江《蓬莱仙岛图》,故宫博物院藏尽管我们已经有了这么多联想,但“西北有高楼”这几个字毕竟还只是一个理性的说明,这是不够的,他还要给你一个更具体的形象,那就是“上与浮云齐”。

“齐”是平的意思,那西北的高楼和天上的浮云一样高!这真是一开口就把人的目光引向半天的高处。

这里这种境界,与《青青河畔草》的那种气氛显然不同。

古人写诗的时候,如果是写一个女子,往往先写她出现的背景和气氛,而这些是和人物的品格结合在一起的。

语文必读: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述

语文必读: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述

语文必读: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述以前我曾提到,汉初的诗歌有几种不同的体式,有四言体、楚歌体、杂言体,还有新兴的五言体,也就是五言的乐府诗。

现在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诗。

严格地说,它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

《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

许多人认为,《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

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

在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

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

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

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然而奇怪的是,如此杰出、如此重要的一组诗,我们大家却始终不知道谁是它们的作者!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写过一组非常美丽的诗——《燕台四首》。

有一次,他的一个叔伯兄弟吟诵他写的这四首诗,被一个叫作柳枝的女孩子听到了,就十分惊奇地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这两句话里充满了内心受到感动之后的惊喜和爱慕,意思是什么人的内心竟有如此幽微窈眇的感情,而且竟有这么好的写作才能把它们表现出来?我之所以提到这个故事,是因为每当我读古诗十九首的时候,内心之中也常常萦绕着同样的感情和同样的问题。

这十九首诗写得真是好,它有非常丰厚的内涵,外表却很平淡。

后来的诗人也能写很好的诗,但总是不如十九首这样温厚缠绵。

比如卢照邻有两句诗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写得当然也很好,可是你要知道,这两句太逞才使气。

也就是说,他有意地要把话说得漂亮,说得有力量,结果在感情上反而太浅露了。

诗人写诗讲究“诗眼”,就是一首诗里边写得最好的一个字。

例如王安石有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据说他在诗稿上改过好几次,写过“又到”、“又过”、“又满”,最后才改成“又绿”,这个“绿”字就是诗眼。

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述

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述

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述以前我曾提到,汉初的诗歌有几种不同的体式,有四言体、楚歌体、杂言体,还有新兴的五言体,也就是五言的乐府诗。

现在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诗。

严格地说,它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

《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

许多人认为,《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

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

在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

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

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

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然而奇怪的是,如此杰出、如此重要的一组诗,我们大家却始终不知道谁是它们的作者!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写过一组非常美丽的诗——《燕台四首》。

有一次,他的一个叔伯兄弟吟诵他写的这四首诗,被一个叫作柳枝的女孩子听到了,就十分惊奇地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这两句话里充满了内心受到感动之后的惊喜和爱慕,意思是什么人的内心竟有如此幽微窈眇的感情,而且竟有这么好的写作才能把它们表现出来?我之所以提到这个故事,是因为每当我读古诗十九首的时候,内心之中也常常萦绕着同样的感情和同样的问题。

这十九首诗写得真是好,它有非常丰厚的内涵,外表却很平淡。

后来的诗人也能写很好的诗,但总是不如十九首这样温厚缠绵。

比如卢照邻有两句诗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写得当然也很好,可是你要知道,这两句太逞才使气。

也就是说,他有意地要把话说得漂亮,说得有力量,结果在感情上反而太浅露了。

诗人写诗讲究“诗眼”,就是一首诗里边写得最好的一个字。

例如王安石有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据说他在诗稿上改过好几次,写过“又到”、“又过”、“又满”,最后才改成“又绿”,这个“绿”字就是诗眼。

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

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

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第五讲一位晚清诗人的几首落花诗《诗经》是我国最早、最纯朴的诗歌,那个时候写诗,有所谓“比兴”之说,像什么“关关雎鸠”、“桃之天天”,都是非常简单的,看见什么就写什么,用以引起一首诗的兴发感动。

而且用的都是最简单的形容词。

“关关”就是鸟叫的声音,是雎鸠鸟在叫;“天天”是少好之貌,看到鲜艳的桃花因而联想到女子年轻而美好的样子。

可是诗、慢慢地演进下来,后来就有了《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中国从最简单最纯朴的四言诗,发展到五言诗开始成熟时候的作品,所以它真是“婉转附物,怊怅切情”(《文心雕龙·明诗》),写得如此之婉转,低回反复。

五言后来就进步到七言了,而中国诗歌在演进之中形成的最为精美的一个体式,应该是七言律诗。

我以前曾经简单地介绍过,我说大家都以为中国旧诗的形式、格律,既讲求平仄,又要押韵,好像是很繁琐的,其实不然。

我曾经给大家归纳成两个基本的体式。

一个就是A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再一个就是B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绝诗和律诗就是以这两种形式组合而成。

(详见.本书第三讲)这种平仄的形式,就是在齐梁之间,由于佛教传入,大家学习佛经的梵唱,才注意到拼音的反切,注意到四声,觉得这样念起来才好听,文学的演进总是伴随着这些作者自己对文学体式的反省。

通过这种反省,结果他们不但发现我们中国的语言有平上去入的四声,而且发现我们的语言是独体单音的。

因为是单音,所以我们要讲求平仄;因为是独体,所以我们可以讲求对句。

以前有李笠翁的对句,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等等。

怎么样叫对呢?就是词性要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天”是一个大自然的名词,“地”也是大自然的名词,“天”与“地”,词性相同。

除了词性相同以外,平仄还要相反。

“天”是第一声,是平声;“地”是第四声,是仄声,平仄相反。

“雨”是大自然的一个现象,“风”也是大自然的一个现象,词性是相同的;“雨”是仄声,“风”是平声,平仄是相反的。

叶嘉莹谈《人间词话》

叶嘉莹谈《人间词话》

叶嘉莹谈《人间词话》2月10日上午,叶嘉莹先生做客央视《读书》节目,围绕她的《人间词话七讲》作了一次亲切动人的诗意漫谈。

在节目录制现场,叶嘉莹先生深情回忆了她幼年的蒙学经历和她的诗词道路,袒露她人生颇多坎坷却仍钟情于诗词研究和教育的拳拳赤子心。

叶先生细致解读了王国维的人生境界说,并举例分析了《人间词话》包含的独特内蕴,这些都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

今日微信将与大家一起分享《人间词话七讲》的精彩片段。

叶嘉莹畅谈《人间词话》讲座现场听众王国维解中主词叶嘉莹(摘自叶嘉莹《人间词话七讲》第二讲)王国维论词之特质的第三则词话: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怎样读词?怎样理解词?怎样体会词?这里边真的是有点儿讲究。

现在我们来看看王国维是怎样读词、怎样体会词的?他所说的南唐中主这首词的牌调叫作《摊破浣溪沙》,全词如下: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刚才我提到《尔雅》的《释荷篇》说荷有很多不同的名字,它的花就叫作“菡萏”。

所以,这“菡萏香销翠叶残”写的也是荷花。

到了秋天的季节,荷花的香气就消失了,荷花的叶子也残破凋零了。

南开大学校园里有一池荷花,每年九月我回到南开的时候,那一池荷花的景象就已经是“菡萏香销翠叶残”了。

所以我在我的一首词中说,“荷花凋尽我来迟”。

秋天一般刮西风,西风也叫金风。

因为,中国古人有所谓“五行”和“五方”之说,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五方是东西南北中。

五方不但要配合五行,而且还要配合干支里边的“天干”,也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东方在天干是甲乙,在五行属木;西方在天干是庚辛,在五行属金;南方在天干是丙丁,在五行属火;北方在天干是壬癸,在五行属水;中央在天干是戊己,在五行属土。

那么西方属金,“金”代表什么?它代表刀剑斧钺啊!那是一种杀伐的象征。

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录(下)

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录(下)

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录(下)第五节《东城高且长》今天我要讲的《东城高且长》也是一首能够给读者提供丰富联想的好诗。

不过在讲之前我先要说明一个问题,虽然这首诗能够给我们很多象喻的联想,但它的作者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果然就一定有如我所说的这些意思吗?不一定的。

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国文学作品,往往能够给读者很多联想的可能性。

由于读者的性格不同,造诣不同,学问不同,修养不同,读诗时所得的感受也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常常讲,凡是真正的好诗,都有一种感发的作用,富有一种感发的力量,因此这种诗都是含蕴丰美的,具有多种联想的可能。

然而作者在创作时却不一定曾经想到把这些内容都放进去,至少在他的显意识中不一定想得到。

这么说好像很奇怪,其实这正是中国文学作品与西方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

那天中国的几位作家到温哥华来,我们这里搞当代小说研究的学生就向中国作家谌容提了一个问题说,你的短篇小说《周末》里写几个人在一起打扑克,最后一个人出的牌是一张红心的“K”,为什么你要讲那张牌是红心?谌容女士回答说,我也不知道,我当时只觉得出个红心才好。

——这就是一种类型的中国作家,他们在写作的时候,就是凭一种感发力量作用的本能。

当然,中国现在也有了受到西方影响的新派作家,像台湾的白先勇就是。

白先勇是研究西洋文学的,他的脑子里有一大套西方的文学理论,所以在他的小说中,每一个景象都有他的含义,比如他写今天下雨,那下雨是有含义的;他书中主人翁的门前种了一棵松树,那松树也是有含义的。

在西方,很多小说家和诗人在写作时,都很明确地意识到他要用哪一个形象进行一种什么样的象征。

但中国的传统不同,像李后主的词“林花谢了春红”,我说他是用落花的形象来表现有生之物对无常和苦难的共同悲哀,可是李后主当年是这样想的吗?完全没有,他就是以自己内心那种深挚的感受能力凭直觉写出来的。

中国的小说也是一样。

可西方人在分析这些东西的时候常常不能理解,总是想给它加上一点儿什么。

这样做对白先勇那一类作家是可以的,对中国旧传统中成长起来的那一类作家则不行。

叶嘉莹讲古诗十九首

叶嘉莹讲古诗十九首

叶嘉莹讲古诗十九首1.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3.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 《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5. 《望江南》楓橋夜泊,听船吹笛。

满地都是菊花香。

6. 《赋得古原草送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9. 《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10. 《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11. 《登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1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3.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4.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15.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6.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17.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8. 《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9.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叶嘉莹先生讲《古诗十九首》附:古诗十九首全文

叶嘉莹先生讲《古诗十九首》附:古诗十九首全文

叶嘉莹先生讲《古诗十九首》附:古诗十九首全文叶嘉莹先生讲《古诗十九首》之《青青河边草》文/ 叶嘉莹在《古诗十九首》中,有些诗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表达了一种不十分正当的感情。

然而我以为,看一首诗,切忌只看它的表面。

杜甫写过《曲江二首》,那是在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肃宗刚刚回到长安时写的,诗中说,“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向江头尽醉归”。

许多人对此很不以为然,杜甫怀有“致君尧舜”和“窃比稷契”的理想抱负,何以竟在朝廷百废待兴之时写出这种及时行乐的话来?然而如果你根据这两首诗就说杜甫把理想抱负都放弃了,想要及时行乐了,这是你不了解杜甫!因为人性本来就有软弱的一面,你说你从来就没有过任何软弱或失望的时候,你说你自己永远是一个高大完美的形象,那是骗人!如果你总是说这种虚伪的话,形成了骗人的习惯,那么你就堕落了。

如果整个社会都染上这种虚伪和说谎的风气,那么整个社会也就都堕落了。

真正伟大的诗人从不避讳说出自己的软弱与失意。

比如杜甫,他眼看着肃宗朝廷的腐败和唐朝国力的衰落,自己不但无可奈何而且不久也就被贬出京,他怎能不产生失望的情绪《曲江二首》实在是表现了诗人那时心中十分复杂的感情。

如果大家想更详细地了解这两首诗,可以参考我写的《迦陵论诗丛稿》一书中的《谈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古诗十九首》中有的诗也是如此。

现在我们就来看《昭明文选》中排在第二首的《青青河畔草》。

我曾说过,《古诗十九首》善用比兴,这首诗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写的是春天到来时的景色。

“青青”,是草木的颜色;“郁郁”,是草木盛多的样子。

这两句是感发的起兴,就如同《诗·关雎》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样,也是由大自然中的生命与人类生命间相近似之处引起共鸣,因而产生了由物及心的联想。

[浅析汉代乐府诗中方位名词的象征意义] 乐府诗解释名词

[浅析汉代乐府诗中方位名词的象征意义] 乐府诗解释名词

《[浅析汉代乐府诗中方位名词的象征意义] 乐府诗解释名词》摘要:摘要:汉代乐府诗歌中许多诗句中都涉及到“东西南北”等方位名词,现存的汉乐府诗中,方位名词除了在诗句中表示一定的方位意义外,还代表特殊的意义:“东”在汉代乐府诗中出现大多带有一种悲凉雄壮的气势,情感悲伤决然,现存的汉代乐府诗歌中许多诗句中都涉及到“东”、“西”、“南”、“北”等方位名词,方位名词除了在诗句中表示一定的方位意义之外,还有特殊的意义,笔者浅析以“东、西、南、北”为代表的方位词在汉代乐府诗中的特殊意义,简单归结如下:一、“东”的特殊意义在汉代乐府诗中出现时大多带有一种悲凉雄壮的气势,情感悲伤决然摘要:汉代乐府诗歌中许多诗句中都涉及到“东西南北”等方位名词,现存的汉乐府诗中,方位名词除了在诗句中表示一定的方位意义外,还代表特殊的意义:“东”在汉代乐府诗中出现大多带有一种悲凉雄壮的气势,情感悲伤决然。

而“北”大多和死亡有关,别具一番哀伤缅怀思念的凄凉之情。

“南”有表示希望的意象。

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汉代乐府诗;方位名词;象征意义现存的汉代乐府诗歌中许多诗句中都涉及到“东”、“西”、“南”、“北”等方位名词,方位名词除了在诗句中表示一定的方位意义之外,还有特殊的意义。

虽然很多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有很多方位名词的意义是虚化的,没有什么具体的实指。

但是司全胜先生明确指出过这种说法缺少说服力,并认为“在简单的文字背后还有一些尚未被捕捉到的信息” “‘意义虚化说’只能证明使用‘东南’这一方位词的或然性,却不能证明其必然性。

第二,在汉乐府民歌中,并不是所有的方位名词都可以用‘意义虚化说’来进行解释……。

因此,‘意义虚化说’在解释这些诗句时是缺乏绝对的说服力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 笔者浅析以“东、西、南、北”为代表的方位词在汉代乐府诗中的特殊意义,简单归结如下:一、“东”的特殊意义在汉代乐府诗中出现时大多带有一种悲凉雄壮的气势,情感悲伤决然。

浅析《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背景

浅析《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背景

浅析《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背景组诗《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

十九首诗深刻地再现了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诗人所抒发的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和思绪,在诗人貌似冷峻的态度中,蕴含着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十九首诗之所以能够客观地反映汉朝末年的社会现实,是因为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

当时的政治、思想,以及社会生活背景究竟是怎样的呢?(一)十九首诗诞生的政治背景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特别是汉桓帝、汉灵帝时期,政治极端腐败,外戚、宦官交替把持政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卖官鬻爵的现象非常严重。

地方官吏敲诈勒索,兼并土地,致使富人地连阡陌,穷人无立锥之地,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农民起义不断。

加之天灾频仍,战乱连年,混乱不堪,昔日强盛的汉王朝已经风光不再,东汉王朝的统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在黑暗的社会中文人们终于发现,离开了对终极真理、伟大事业的追求,个人的生命过程还有其他的欢乐值得享受。

于是他们像高寒地带生长期极短的植物一样迅速地发芽成长开花结果,在不知何日大限来临的短暂人生中,尽情地干自己想干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而不必有所顾忌。

于是,作者们较集中地从两方面表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一是对性爱的渴求,二是面对死亡产生的种种困惑。

事实上,这已经触及到“爱与死”这一文学创作中的重大问题了。

作为文人五言诗而非民歌的古诗十九首,就诞生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之下,成为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

(二)十九首诗诞生的思想背景一个民族的诗歌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该民族的思想发展史和心灵发展史。

汉武帝以后,尽管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但由于儒、道这两种学说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互补性,所以,每当社会动荡、世风日下、虚妄高张、儒学僵化衰微之时,道家思想便成为人们心目中匡时救弊的药方,成为儒家学者吸取的对象。

社会政治的动荡加上道家思想的强力影响,使一向以研究学习儒家经典、报效君国为人生目标志士们,以儒家道德为最高价值标准的文人们,失去了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

读叶嘉莹《古诗十九首》有感

读叶嘉莹《古诗十九首》有感

读叶嘉莹《古诗十九首》有感(总2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阅读叶嘉莹评《古诗十九首》讲稿时我有一种停不下来的冲动,叶嘉莹的思路是那么的清晰具有逻辑性,让人不忍停顿。

她的言语就像是从天而落的泉水,结构上顺畅流利,内容上如甘甜的泉源,内蕴深厚,给人以享受。

引古论今,旁证有据,而且她举得例子大多是人们所熟悉的,如李白、杜甫、刘勰、王国维,例证极具权威有说服力,都是大师级的任务,但她的讲解的却是通俗易懂,将距离我们几个世纪的诗人的情感、抱负、志向生动多姿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有利于将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结构体系与她提出的见解相融合。

我们读不同的诗要懂得用不同的方法去欣赏。

有的诗是以一字一句见长的,它的好处在于其中有某个字或某一句写的特别好,可以使全文的意境都鲜活,明朗起来,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在分析古文时要抓住“诗眼”、“句眼”,在这方面下功夫,反复推敲。

以前一直认为写好古体诗、近体诗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多的运用一些华彩艳丽的辞藻,在一首诗中出现一两句让人眼前一闪的亮点。

看了部分讲稿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因为真正的好诗其实是浑然天成的,根本就看不出其中哪一个字是“眼”,对这样的好诗。

要掌握它真正的精神、感情和生命之所在,而不要摘取一字一句去分析它的好处。

《古诗十九首》就是浑然一体的绝世佳品,所以在研读这部作品时不必特别注意个别词句的特定含义,《古诗十九首》的另一个特点是引人产生自由联想叶嘉莹经常说凡是真正的好诗都有一种感发作用,富有一种干法的力量,因此这种诗都是含蕴丰美的,具有多种亮相的可能,但由于读者的性格不同、造诣不同、学问不同,修养不同、读诗时所得的感受也不同,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古诗十九首》涉及的是人类的感情而且是人类最基本得感情:离别的感情、失意的感情、忧虑人生无常的感情,古往今来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有生离死别的经历,每一个人都会因无知或精神上的不满足而感到失意;每一个人都对人生的无常怀有恐惧和忧虑之心。

2019年高中语文阅读素材:听叶嘉莹谈诗论词

2019年高中语文阅读素材:听叶嘉莹谈诗论词

2019年高中语文阅读素材:听叶嘉莹谈诗论词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学习点古典诗词,至少让我们理解任世的苦难固顿,古人也经历过,也有如此曲折幽微的心境。

我虽然从小就喜爱古典诗词,但真正进入古典诗词的门槛,得窥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还是由于叶嘉莹老师的引导。

那是1965年在台湾大学,我旁听了—年叶老师的“诗选”课。

印象最深的是她讲《古诗十九首》、讲陶渊明、讲杜甫。

她讲课时热情洋溢,神采飞扬,让诗中的每一个字,都随着她清脆悦耳的北京口音,荡漾在教室里,真是余音绕梁,袅袅不绝。

叶老师讲诗,不单是解释字义典故,也不止于介绍学术研究的成果,而是把她对人生的热爱、对生命的讴歌、对生离死别的同情、对豪情壮志的敬佩、对忠义气节的推崇、对淡泊超逸的景仰,借着诗词的讲解,一一向学生倾诉。

她就像古典诗词的灵魂,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全都汇聚在她窈窕优雅的身上,通过一言一行,展示了中国诗词丰美多姿的想象世界。

我们虽然是坐着听讲,但心灵却都翩飞起舞,随着老师的一颦一笑、或喜或悲,翱翔在中国诗词传统之中,体会屈原行吟的悲苦,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悠然,李白举杯邀月的潇洒,李商隐的恍惚迷离……我第二次听叶老师的课是1968年,她从哈佛大学讲学归来,开了“杜甫诗”一门课。

听叶老师讲杜诗,有一种特殊的感动,因为她不是只讲杜诗如何如何的好,而是讲杜甫这个人一生的经历,以及如何在颠沛流离之中执著追寻自我的完成,以最真挚的感情抒发,展现人的生存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嘉莹讲古诗十九首 第二节 《行行重行行》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行行重行行》,我先把它读一遍: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首诗从开头到“越鸟巢南枝”的“枝”,押的是平声支韵,接下来从“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到结尾就换了仄声韵。其中“远、缓、反、晚”四个韵脚都是上声,而“饭”是去声。这是因为,古代没有上声和去声的区别,“饭”也可以读成fan。我曾说,《古诗十九首》所写的都是人类感情的“基型”和“共相”。所以你们看这里很妙:“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是一个男子的口吻还是一个女子的口吻?是一个行者的口吻还是一个留者的口吻?中国古代传统的习惯总是喜欢先把它确定下来,所以才有很多人总是想方设法给这十九首诗确定作者。上次我说过,有人认为其中的好几首都是枚乘写的。那么枚乘既然是个男子,就可以确定这几首诗都是有寓托的,都是表示某种国家、忠爱之类的意思。可是现在我们最好先把这些都放下,只看诗的本身,我们就会发现:正是由于我们不知道这首诗所写的是男子说的话还是女子说的话,是行者说的话还是留者说的话,结果反而给这首诗增加了许多的“潜能”。“潜能”是西方接受美学中的一个词语,意思是作品中有一种潜存的能力,或者说,它潜藏有很多使读者产生联想的可能性。 另外,从《行行重行行》我们还可以看到《古诗十九首》那种质朴的特色。它没有很多花样,走了就是走了,不管是送行者说的也好,还是远行者说的也好,总而言之是两个人分离了。 “行行重行行”,行人走啊走啊,越走越远。我以前讲过,中国的旧诗有古体和近体之分。近体是从南北朝以后才逐渐形成的,规定有比较严格的格律,如“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等。因为中国文字是独体单音,读起来缺乏韵律,所以必须写成平仄间隔的形式,读起来才好听。不过,在古诗里没有这种法则。而且,如果你的内容果然很好,你的声音果然能配合你的感情,那么即使没有这些法则也一样能写出好诗。“行行重行行”,就完全不符合格律诗的法则。首先,这五个字里有四个字是重复的;其次,这五个字全是阳平声,一点儿也没有声音的起伏和间隔。然而我说,正是如此,这五个字读起来才形成一种往而不返的声音。——这话真是很难讲清楚。那远行的人往前走再往前走,前边的道路是无穷无尽的,而后边留下的那个人和他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这就是往而不返,从这里边就使你感受到一种把两个人越拉越远的力量。 如果说, “行行重行行”写出了两个人分离的一个基本的现象,那么“与君生别离”就是写由这种现象所产生的痛苦了。所谓“生别离”,可以有两种讲法,现在我们先说第一种。人世间的别离有生离也有死别,二者哪一个更令人悲哀呢?大家一定会说:当然是死别,因为生别还有希望再见,而死者是再也不能够复返了。但现在我要举《红楼梦》中的一个例子来做相反的证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死了,贾宝玉糊里糊涂地和薛宝钗结婚了,但他心里老想着黛玉,所以他的病总是不好,神智总是不清楚。于是有一天薛宝钗就痛痛快快地告诉宝玉说:“你不要再想你的林妹妹了,你的林妹妹早就死了!”宝玉当时就昏过去了。大家都责备宝钗不应该故意给宝玉这样大的打击,宝钗却说:“倘若总是不敢对他说明真相,那么他心里就永远不能安定,病也就永远不能好。今天我告诉了他,他虽然如此痛苦,可是从此以后他这种思念就断了,他的心也就安定下来了。”你看,宝钗这个人是很有办法也很有道理的。后来,宝玉的病果然就好了。所以,死别往往是一恸而绝,而生离则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远要悬念,要悲哀。哪一个更痛苦呢? “生别离”的“生”还有另外的一种讲法,就是“硬生生”——硬生生地被分开了。现在我打开我手中的这本书,这不叫“硬生生”地分开,因为这两页本来就不是黏结在一起的,不用费力就把它们分开了。但我把这根粉笔掰开,这就叫“硬生生”地分开,因为它本来紧密地连接为一体,我是用力量硬把它分开的。这对于物体来说当然无所谓,但对于两个亲密无间的人来说,就是很大的痛苦了。那么“与君生别离”的这个“生别离”到底用哪一种讲法更好呢?我以为两种都可以。因为这首诗的特点就是在语言上给读者提供了多方面理解的可能性,你只须用你的直觉读下去就行了,也许这两种感受同时都存在。接下来“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说的是已经走了一段时间之后的事情。你看,这就是十九首之往复缠绵了,他在叙述了离别和离别的痛苦之后,又停下来进行一个反思。这个“涯”字读yí在这里是押的“支”韵。他说现在我们之间的距离已经有万里之遥,我在天的这一头,而你在天的那一头,那么今后还有再见面的可能性吗?他经过反思所得出的判断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道路如此艰险而且遥远,要想再见面是很难的了。要知道:假如仅仅是道路遥远,那么只要你有决心走下去,也许还能有一半的希望,然而现在存在了双重的困难,不但道路如此遥远,而且充满了艰难险阻——所谓“阻”,既可能是高山大河的自然界的险阻,也可能是战乱流离的人世间的险阻。人的能力是多么有限,怎能敌得过这些无穷无尽的险阻呢!说到这里,可以说已经不存在什么见面的希望了,就如陈祚明所说的“今若决绝,一言则已矣,不必再思矣”。然而诗人却不肯放下,他忽然从直接叙事之中跳了出来,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来表现他的无法决绝——“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是“比兴”的方法, “胡马”和“越鸟”两个形象用得真是很有姿态。在古诗和汉魏乐府中,经常运用这样的方法:在绝望的悲哀之中突然宕开笔墨,插入两句从表现上看上文与下文都不甚连贯的比喻。例如《饮马长城窟行》,在一路叙写离别相思之苦以后,突然接上去“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两句,似乎与上下文全不衔接,也未作任何指实的说明。可是,这两句能够使读者产生多方面的联想,作多方面的解释,因此,就使前边所写的现实的情事蓦然之间都有了一种回旋起舞的空灵之态。这其实是一种很高明的艺术手法,也是古诗和汉魏乐府的一个特色。而且,在古诗和乐府中,这类比喻多半取材于自然现象。例如,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都是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是向来如此、难以改变的事情,用这些形象来做比喻,且不论其喻意何在,只是在直觉上就已经给读者一种仿佛是命里注定一样的无可奈何之感了。所以,古诗和汉乐府中的这一类比喻,往往既自然质朴,又深刻丰美。对“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两句,古人有不同的讲法。李善的《文选注》引《韩诗外传》说:“诗云‘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皆不忘本之谓也。”但这“不忘本”又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从远行者的角度来看,当然是从正面写他的思乡念旧之情;从留居者的角度来看,则是说胡马尚且依恋故乡的北风,越鸟尚且选择遥望故乡的南枝,你作为一个游子,怎么能忘记了故乡和故乡的亲人呢?这是从反面来作比喻的。第二种说法认为,它来源于《吴越春秋》的“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这是取同类相求的意思。就是说,“云从龙,风从虎”,所有的东西都有它相依相恋不忍离去之处;而我和你本来也是相亲相爱的一对,怎么竟然会分离这么久而不能再结合到一起呢?还有一种说法,是隋树森引纪昀所说的“此以一南一北申足‘各在天一涯’意,以起下相去之远”。这种说法是把出处和取意都抛开不论,只从字面上看,胡马和越鸟一南一北,在直觉上就使读者产生一种南北睽违的隔绝之感。有这么多不同意见并不是坏的,它说明,正是由于这两句的比喻给予读者十分简明真切的意象,所以才会产生这么多的联想。在这些联想中,既有行者对居者的怀念,也有居者对行者的埋怨;既有相爱之人不能相依的哀愁,也有南北睽违永难见面的悲慨。此外,由于前面说到“会面安可知”,似乎已经绝望,所以这两句放在这里还给人一种重新点燃希望的感觉,鸟兽尚且如此,我们有情的人难道还不如鸟兽吗?而且你们还要注意,这两句虽然用了《韩诗外传》和《吴越春秋》的古典,但它同时也是民间流传的比喻,你不用考证古典也一样可以明白。对这两句,如果你想向深处追求,它可以有深的东西供给你,如果你不想向深处追求,也一样可以得到一种直接的感动。它把古、今、雅、俗这么多联想的可能性都混合在一起了,这是它的微妙之处。我以为,《古诗十九首》本来是民间流传的诗歌,但后来经过了文士的改写和润色。就像屈原改写九歌一样,那并不是有意的造作,而是这些诗的感情很能感动人,当文士吟诵这些民间诗歌时,内心中也油然兴感——即所谓“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因此产生了共鸣,从而才亲自动手来加以修改和润色。我想,这也正是《古诗十九首》既可以深求也可以浅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从“行行重行行”到“越鸟巢南枝”是一个段落,前边都是平声韵,接下来从“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就换了仄声韵。从内容上来说,经过“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么一个想像的飞扬回荡之后,现在他又回到了无法改变的现实之中,因此就产生了更深的悲慨。词人冯正中有一句词说“天教心愿与身违”,事实与你的盼望往往是不相符合的。日子正在一天一天地过去,尽管你不放弃希望,尽管你打算等到海枯石烂的那一天,可是人生有限,你能够等得到那一天吗?在这里, “相去日已远”和前边的“相去万余里”似乎是一个重复,但实际上并不是简单重复。因为“万余里”虽然很远,但毕竟还是一个有限的数字,而且它所代表的只是空间,并没有时间的含义,而“日已远”三个字则进一步用时间去乘空间,所得数字就更是无穷无尽了。而且更妙的是,这“日已远”三个字又带出了下一句的“日已缓”,从而使人感到:离人的相思与憔悴也是一样无穷无尽的。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就是从此句变化出来的。但柳永的那两句却未免带有一些着力刻画的痕迹。而且那个“悔”字还隐隐含有一些计较之念,不像“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在外表上所写的只是衣带日缓的一件事实,内中却含有一种尽管消瘦也毫无反省、毫无回顾的意念。倾吐如此深刻坚毅的感情,却出以如此温柔平易的表现,这就更加令人感动。 如果说前边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两句之中含有一种希望的想像,是向上飞的;那么接下来的“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两句之中就含有一种失望的想像,是向下沉的了。我以为,这两句是这首诗中最令人伤心的地方。因为,前边所写的离别只是时间与空间的隔绝,两个相爱的人在情意上并没有阻隔,所以虽然离别,却也还有着一份聊以自慰的力量,而现在连这种自慰的力量也蒙上了一层阴影。他说,天上太阳的光芒那么强烈,但也有被浮云遮住的时候;那么,美好亲密的感情就没有被蒙蔽的时候吗?而且那远行的游子不是果然就不回来了吗?这个“游子不顾反”的“顾”字,有的版本作“愿”,但我以为应该是“顾”。因为,“不顾反”和“不愿反”的意思是不同的。例如汉乐府《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说的是一个贫苦人家,丈夫不得已而出外谋生,但他惦记着家中的妻子儿女,刚出东门又走了回来,可是回来看一看,家中实在无法生活,最后还是得走。所以这是“不顾”——不是不愿回来,而是不能回来,暂时顾不上回来。当然,这里的“游子不顾反”其实很可能就是因不愿反所以才不回来。但思念的这一方不埋怨他“不愿反”,却替他着想,说他是“不顾反”,这就是《古诗十九首》在感情上的温柔敦厚之处了。 那么“浮云蔽白日”所比喻的是什么呢?有的人把这首诗看作思妇之辞, 比如张玉谷《古诗十九首赏析》就说, “浮云蔽日,喻有所惑,游不顾反,点出负心”。那么, “白日”就指的是游子; “浮云”则指的是游子在外边所遇到的诱惑。《西厢记》里的崔莺莺送张生时说,“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像此处栖迟”,就是这个意思。可是,我在讲词选的时候曾提到过西方的符号学,符号学理论认为,当一个符号在它的传统文化中使用了很久的时候,它就形成了一个code——语码,使你一看到它就会产生某些固定的联想。“浮云蔽白日”就是这样一个语码。从《易经》开始, “日”这个符号就是国君的象征。所以饶学斌的《月午楼古诗十九首详解》说:“夫日者,君象也,浮云蔽日所谓公正之不容也,邪曲之害正也,谗毁之蔽明也。”这是以“白日”比喻国君;以“浮云”比喻谗间的小人。可是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白日”是比喻被放逐的贤臣,如李善《文选注》引陆贾《新语》说: “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彰日月。”然而实际上,游子、国君、逐臣三者本来是可以相通的。因为在中国的伦理关系中,君臣关系与夫妻关系很为相似。如果那个行者是游子,则可能是说他在外另有遇合,不再想念家中的思妇了;如果那个行者是逐臣,则可能是说国君听信谗言放逐了他,使得他再也不能回到朝廷中了。杜甫的诗说:“每依北斗望京华”,又说“此生哪老蜀,不死会归秦”,那种对朝廷和君主的思念,实在并不亚于思妇对远行游子的思念。上次我引过钟嵘《诗品》的话,说十九首是“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所谓“惊心动魄”,不一定非得是豪言壮语或者光怪陆离。这首诗中接下来的“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就真正是惊心动魄的——纵使你不甘心放弃,纵使你决心等到底,可是你有多少时间用来等待呢?时间在不停地消失,一年很快就到了岁暮,而人生很快也就到了迟暮。一旦无常到来,一切都归于寂灭,所有相思期待的苦心都将落空,这是多么令人恐惧而又不甘心的一件事!事实上,这又是人世间绝对不可避免的一件事。“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是多么平常而且朴实的语言,然而却带有如此强烈的震动人心的力量!但这首诗还没有就此打住,接下来的结尾两句“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令人看了更是伤心。这两句也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我们先看“弃捐”这个词。汉乐府有一首《怨歌行》说: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这首诗相传是班婕妤所作。汉成帝宠爱赵飞燕,不再喜欢班婕妤,于是班婕妤主动要求到长信宫去侍奉太后,并写了这首诗。诗中说,当初我们俩的情意像白团扇这么圆满,这么纯洁,然而我经常恐惧的是:到了秋天,天气凉了,你就把扇子扔到盒子里不再使用了。“弃捐”,就是被抛弃的意思。显然,这是弃妇之辞。所以“弃捐勿复道”的意思是说:你抛弃了我,使我如此伤心,从此我再也不提这件事了。可是,如果我们不从弃妇的角度来看,则还有另外一个可能的解释,即“弃捐”的本身就是“勿复道”。意思是:我们把这种不愉快的话题扔到一边,再也不要提它了。这样解释也是可以的。但为什么要“弃捐勿复道”呢?因为,说了不但没有任何用处,反而会增加自己的悲伤,而且,对于那种无可挽回的事,也只能自己默默承受,一切唠叨和埋怨都是多余的。这里,也是表现了古诗感情之温柔敦厚的地方。 “努力加餐饭”也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种是自劝,一种是劝人。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结尾的几句是“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因此张玉谷《古诗十九首赏析》就说:“以不恨己之弃捐,惟愿彼之强饭收住,何等忠厚。”这显然是解释为劝对方加餐的意思,这样解释也未始不可。而姜任惰《古诗十九首释》则说:“惟努力加餐保此身以待君子”,又引谭友夏的话说:“人知以此劝人此并以之自劝。”另外张庚《古诗十九首解》也说:“且努力加餐,庶几留得颜色以冀他日会面也,其孤忠拳拳如此。”我比较同意自劝的说法,因为这样可以较自然地承接上面的“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如果你在人之老和岁月之晚的双重恐惧之下还不肯放弃重逢的希望,那么惟一的一线指望就是努力保重自己的身体,尽量使自己多活一些岁月以延长等待的时间了。然而对于一个相思憔悴的人来说,要想加餐何尝容易!因此,就需要“努力”。所以这平平常常的“努力”两个字之中,充满了对绝望的不甘心和在绝望中强自挣扎支撑的苦心。如果把这一句解释为劝人,只是表现了一种忠厚之心;而把这一句解释为自劝,则用情更苦,立志更坚。要知道,一个人为了坚持某种希望而在无限的苦难之中强自支持,甚至想要用人力的加餐去战胜天命的无常,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而是一种极高贵极坚贞的德操了。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可能遇到悲哀和挫伤,如果你丝毫不作挣扎努力便自己倒下去,虽然你的遭遇令人同情,可是你的态度并不引起人们尊敬;但如果你在最大限度地尽了人力与命运争斗之后,即使你倒下去,也给人类做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