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简介

合集下载

《论语》简介——推荐阅读

《论语》简介——推荐阅读

论语导读一、《论语》简介《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修养、文学理论等。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指对自己或他人语言的记录和摘录)。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二、《论语》的影响力北宋宰相赵普认为半部《论语》可治天下,就是说《论语》是最精深的政治学。

朱熹将《论语》编入四书,成为科举考试最基本的教材。

就是说《论语》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基石。

《论语》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三、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

祖籍宋国夏邑,出生于鲁国陬(zou)邑。

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duo)”,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四、孔子的学生孔子号“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其中孔门优秀学生有:1、颜回:字:子渊,亦颜渊,鲁国人,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得意门生。

——大智若愚成一家,呕心沥血理《易经》。

自汉代以后,子渊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他吸取了孔子儒学之精髓,并创立“颜氏之儒”;《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有一口饭吃,一点水喝,就算是在烂屋小巷子里生活,子渊依旧自得其乐),这说明子渊是一个不注重权利和名誉之人,他追求的是一种平淡、朴真的生活,他又是一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可就是这样的一个智者,起初被同学说成是“愚者”。

《论语》简介

《论语》简介

《论语》简介《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整理而成。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包括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具有很高的思想和教育价值。

下面将介绍《论语》的起源、内容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

一、《论语》的起源《论语》成书于战国末年至秦汉之际,是对孔子言行的整理和记录。

在当时,儒家思想逐渐形成,并在后世得到广泛传播。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为后世儒家学者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素材和参考。

二、《论语》的内容特点1. 强调道德伦理《论语》强调道德伦理观念的重要性,孔子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和观点。

他强调诚实守信、孝道敬老、礼貌谦虚等道德准则,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起到重要引导作用。

2. 注重人际关系和教育《论语》中的对话场景大多发生在孔子与弟子、孔子与学生之间。

这些对话涉及到人际关系、教育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内容。

孔子提倡心灵相通、师德高尚、以身作则等教育理念,对后世教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突出实践和实用主义《论语》中所表达的思想注重实践和实用主义。

孔子重视知行合一,崇尚实践和实用,强调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

这一思想观点在中国古代影响深远,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三、《论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形成儒家思想核心《论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培养良好的道德价值观《论语》对个人修养和道德价值观的强调,对塑造中国人民的道德规范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对后世子孙的道德养成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3. 影响中国教育制度《论语》中的教育观念,尤其是关于师德、学习方法和教育方式等方面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塑造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并一直影响至今。

结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深刻的思想和价值观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

通过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整理和记录,《论语》传承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对塑造中国传统文化和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论语》

《论语》

• 公元前492年,60岁的孔子至郑国去,和学 生走散。郑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人, 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 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史记· 孔子世家》 • (皋陶是神话中公正的法官。清脸鸟喙, 铁面无私。辅佐尧、舜、禹。有一只獬豸 (xiè zhì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 一方)
《论语》命名
• 第一、根据《汉书· 艺文志》,《论语》的 “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 言”的意思。《论语》的意义就是语言的 论纂。 • 第二、根据东汉刘熙《释名· 释典艺》,《 论语》的意义,“论者伦也,有伦理也。 语,叙也,叙已之所欲言也。”《论语》 便是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话。
• 袁枚《论语解四篇》说:“论,议论也。 语,语人也,自‘学而’起,以至卒章, 皆与人议论之语,而非夫子之咄咄书空也 。 • 章太炎《国故论衡· 文字总略》说:“论者 古但作仑。比竹成册,各就次第,是之谓 仑。”“《论语》为师弟问答,乃亦略记 旧闻,散为各条,编次成帙,斯曰《仑语 》。”“《论语》只是师弟问答的话,编 成为一册而已。”
51--54
• 任中都宰。 • 后出任司空、大司寇,相定公。费地公山 弗扰攻鲁定公,被孔子打败。 • 诛少正卯。 • 齐国归女乐,失意辞官。
55--68
• 周游列国。 • 去鲁适卫,去卫过匡被围。返仕于卫。 • 在宋,险遭宋司马桓魋(tuí )杀害。换装 逃跑。 •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 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 • 绝粮陈蔡之间。 •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 :“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 ,小人穷斯滥矣。”
•龙生虎养鹰打扇 •孔子三岁时,父去世。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十五而志于学。
(三)孔子的生地与居住地

《论语》简介

《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儒家经典,它详实记录了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全书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共二十篇,包含了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论语》的名称源于其内容的特点——论”意味着论纂、编撰,而语”则指话语、言论。

这部书主要汇集了孔子对于政治、伦理、道德和教育等方面的思考,以及他与弟子间的对话,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

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一同被誉为四书”,与《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为四书五经”。

这些经典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政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内涵深刻,其中不少言论至今仍被广泛引用,视为至理名言。

书中不仅记录了孔子的教诲,也通过生动的神情语态描写,成功地塑造了孔子的形象,以及一些孔门弟子的鲜明个性,如子路的率直、颜回的温雅、子贡的聪颖和曾皙的脱俗等。

在历史的长河中,《论语》不断被研究和注释,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注本,如东汉何晏的《论语注疏》、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等。

这些注本丰富了《论语》的内涵,也便利了后人的学习理解。

时至今日,《论语》仍然是国内外学习中华文化、修养道德情操的重要读物,是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继续发扬孔子的仁爱思想、礼节观念和中庸之道,促进个人品德的提升和社会和谐的发展。

《论语》简介

《论语》简介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论语》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最简单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

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论语是一部什么学派的代表著作

论语是一部什么学派的代表著作

《论语》成书于战国前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品。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语录集,全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作品之一,内容涵盖了文学、哲学、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以及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想。

《论语》的内容简介
《论语》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涵盖了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作品赏析
《论语》围绕孔子这一中心,成功地刻画了孔门弟子的形象。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论语》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

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论语的简介

论语的简介

论语的简介《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的作者是孔子及其弟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是一部集中体现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论语》共20篇,包括论语、孟子、子罕、微子、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乡党、里仁、公孙龙、雨无声、大匠、子路、仲弓、子夏、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

每篇都是由一系列对话组成,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行为。

《论语》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方面,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提倡“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论语》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对中国古代文化、哲学、道德、政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同时,《论语》也被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论语》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儒家思想的,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提倡“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仁:仁是人类最高的道德境界,是人类应该追求的目标。

仁者要爱人、尊重人、关心人,要以仁心待人,以仁心行事。

礼: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关爱的表现。

同时,礼也是人的道德修养的一种体现。

智:智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智者要善于思考、学习和创新,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水平。

信: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和相互依赖的基础,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信者要言行一致、诚实守信,不言而信、不信则疑。

总之,《论语》的内容主要是关于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的,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的作者介绍

论语的作者介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据《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2]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六世祖得孔氏,称孔父嘉。

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夏邑。

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陬邑定居。

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其官职为陬邑大夫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原姓子),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另一说法为孟皮小时候爬树摔下来)。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

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

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论语》简介

《论语》简介

《论语》简介《论语》简介《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文化经典之一,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品。

它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字,共包括20篇,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学术思想、政治观念、文化理念和道德教化等方面内容,是中华文化中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

《论语》中的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孔子的思想和言行,另一部分是孔门弟子的言行。

《论语》中充满了思想的智慧和现实的峻厉。

其中有不少富有哲理性和思辨性的名言警句,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

《论语》是一部尊重人性和尊重人才的书,提倡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博学多才。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知识的取得不只是要学习知识,更要有热爱和热情,当然也要由内心的喜悦与感性的体验。

强调“未见好德,如不得闻,已见好德,如得道之”,即不善的品质必须被批判和摈弃,好的品质则应该积极发扬和传播。

《论语》深刻地诠释了仁爱、勤奋、谦逊、诚实、宽容等德行一词,成为儒家道德教育的基础。

《论语》受到了世人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

司马迁曾对孔子的思想和《论语》的内容高度评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其为人也,君子之道也。

”唐朝文学家韩愈则形象地比喻《论语》:“若夫《论语》,则如车轮之毂,虽有百条辄不难行。

”总之,《论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儒家思想的最高成就。

它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之圣经”,是全球研究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和瑰宝,彰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在世界文化交流和民族复兴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我国最早的语录体著作《论语》

我国最早的语录体著作《论语》

我国最早的语录体著作《论语》我国最早的语录体著作《论语》《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论语》简介,欢迎阅读。

《论语》简介《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分别为:《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之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

《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

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

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

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

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

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

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

论语 简介

论语 简介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著作,是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中包含了孔子的思想、观点和哲学思考的精髓。

论语的全名是《论语集注》,是由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的话并编辑而成的。

论语中包含了孔子的言论、论点和观点,是对孔子的思想的一次总结。

论语的内容涵盖了哲学、政治、道德、教育、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是对中国古代思想的一次综合和总结。

论语中有许多著名的论点和观点,如“礼乐之道,和为贵”、“君子之于天下,如玉石之于山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这些著名的观点和论点对于我们理解孔子思想和儒家学派的思想体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对于我们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体系和孔子的思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经典著作,而且在世界哲学史上也享有极高的地位。

《论语》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12700余字,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重要性:在中国文化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学说,四书五经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论语》即四书之一。

《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一言一行,无不是在言传身教,对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提供了值得学习和参考的主张和范式,对于《论语》的研究和解读,形成了一整套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可以说儒家从此而始,因此《论语》是儒家最为重要的经典著作。

孔子论语中的绝对主角是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母亲在尼山怀孕并生下了孔子,因此取名为丘,按照伯仲叔季的顺序孔子行二,所以字仲尼,有一些不客气的就叫孔子“孔老二”。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五十五岁之前陆续在鲁国为官,小到管理粮仓的“委吏”、管理牲畜的“乘田”,大到鲁国的大司寇,摄相事,主持国内改革,最后改革失败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国,开始了为期十四年的周游列国时期。

《论语》小故事

《论语》小故事

《论语》小故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蕴含了许多富有智慧的小故事,传达了深刻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本文将介绍几个著名的小故事,以及它们对我们的启示。

一、《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

全书共分为二十篇,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该书强调了道德、仁爱、礼治等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论语》中的著名小故事及其寓意1.颜渊请孝颜渊问孔子:“请问孝道。

”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不仅仅是表面的尊敬,更要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

2.子贡问政子贡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

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回答:“去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国家的安定源于人民的信任,而粮食和军队则是保障国家稳定的基础。

3.子曰:“君子恭而无失礼,勇而无争,直而不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一个有道德的君子,要具备谦逊、勇敢和诚实正直的品质。

三、故事对我们的启示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基础,关爱家人,为国家繁荣稳定做出贡献。

2.孝顺父母: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还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3.为人处世的原则:遵循礼仪,具备勇敢和谦逊的品质,坚守诚信。

4.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和关心他人,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论语》的智慧1.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遵循道德规范,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2.关爱家人:关心家人的生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3.学会与人相处:尊重他人,善于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注重礼仪:遵循社会礼仪,展示个人的修养和品质。

总之,《论语》中的小故事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实用价值。

经典诵读--《论语》

经典诵读--《论语》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 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里仁》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子路》
《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
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 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 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 原则等。与《大学》《中庸》 《孟子》《诗经》《尚书》 《礼记》《易经》《春秋》 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 《论语》共二十篇。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 正人何?” ---《子路》
【译文】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 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 人端正呢?”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 【译文】孔子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 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 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 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 惠。”-《里仁》
【译文】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 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岸上看着浩浩荡荡、汹涌向前的河水说: “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 逝。”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

《论语》的简介

《论语》的简介

《论语》的简介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

孔子去世以后,其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孔子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

《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当时,其编纂者主要是孔子的弟子仲弓、子游、子夏、子贡等人。

《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

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

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论语》的思想核心是“仁”。

在人类过去的漫长岁月中,人们读的最多最熟的书就是《论语》。

尤其是那些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的有志之士,都将此书奉为经典。

《论语》与《孟
子》《大学》《中庸》在南宋后并称“四书”。

《论语》中诸多名言,已经成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格言,并且编入中小学语文教材。

《论语》简介

《论语》简介

《论语》简介《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论语》一书是以对话形式展现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课堂教学和讨论,主要关注个人修养、家庭伦理、政治治理等方面的话题。

全书共有20篇,包含512章,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下面将从《论语》的作者孔子、其思想主要内容和对现代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让我们来介绍一下《论语》的作者——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字叫孔丘,字仲尼,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大成圣人”,他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广泛的学问带领人民,提出了一套完备的思想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的内容主要围绕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展开,内容涉及个人修养、家庭伦理、政治治理等方方面面。

其中,个人修养是《论语》的核心议题之一。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修养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他提出“君子修身,以立德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等观点,强调个人的品行和道德规范。

家庭伦理方面,孔子强调家庭是社会基本单位,强调孝道、敬爱父母,提出“三纲五常”等伦理原则。

在政治治理方面,孔子关注国家的治理和统治者的素质,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得民心者得天下”等思想,提倡仁政和德治。

总之,《论语》通过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记录和讨论,展示了孔子优秀的品行和思想观点。

《论语》在中国古代和中国现代乃至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论语》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对后世孔子学派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和指导作用,被广泛传播和阐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孔子的思想成为了后世各个统治者所借鉴和推崇的对象,孔子的政治理念成为了中国古代的标杆。

另外,《论语》中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的思想观点也在中国社会和人民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孔子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思想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语简介-专业文档!

论语简介-专业文档!

【《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

”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论语》简介

《论语》简介

《论语》简介一、《论语》的命名《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⑴“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

⑵“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他的。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二、《论语》的篇章及作者《论语》是由20篇断片的篇章集合而成,每一篇章以开头两字为本章题目。

篇章之间的排列没有一定的道理,即便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从整体看来,这些篇章绝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因为在仅仅20篇章中,出现了多次重复的章节。

其中有字句完全重复的,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先见于《学而篇》,又重出现于《阳货篇》;又有基本重复的,如“君子不重”一章,同是讲君子之德,先见于《学而篇》,后《子罕篇》载“主忠信”以下十四个字,《颜渊篇》又载为“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这种现象的出现盖是因孔子对不同品性的提问者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当时弟子各有记载,后来才汇集成书。

至于最后的编定者,学者们多疑心是曾参的弟子编定的,具体理由可参考杨伯峻先生所撰《论语译注》之导言。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26-30.)三、内容阐释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主要阐释如下:1、《论语》论“仁”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是一种道德观念。

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解释尽管有许多不同,但“仁”的基本内容还是很明确的,这就是“爱人”。

孔子极力鼓励人们“为仁”。

孔子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论语的简介

论语的简介

论语的简介
《论语》是中国古代四大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中最具有历史意义和影响力的作品,使迄今仍在实践中受到重视及研究。

《论语》汇集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论和最完整的关于儒家哲学的记载,全书共20篇,收有官以颁布的孔子的言语,即诸子的精神核心。

全书内容古老而深邃,内容非常广泛,从实用技能到政治原理,从伦理道德到社会秩序,本书涵盖了许多让人受益的知识,使得它成为一部令许多人着迷的知识宝贝,也算是中国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传世经典。

《论语》宣扬克己复礼、以礼治国理念,主张以礼道法度事,以不侵犯他人为准则,以端正自身为目标。

宗室化的礼,以养德处世为最高价值观,以孝敬尊重父母的行为规范,以精神修养来弥补实践势力,以信仰改变常规思维方式等,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根深蒂固的理念之一。

此外,《论语》还重视对教育和道德的根本性认识,崇尚正义爱国精神,以促进国家法制开拓统一的文明格局,为中华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而言之,《论语》内容深厚,理念远大,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中国和世界争取和平、建设美好世界而不懈努力。

我国最早的语录体著作《论语》

我国最早的语录体著作《论语》

我国最早的语录体著作《论语》导读:《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论语》简介,欢迎阅读。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分别为:《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之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

《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

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

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

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

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

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

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

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仁‛的影响
1. 儒家将‚仁‛运用于社会政治领域,强调‚为政以德‛,构成了其仁政、礼治的 政治模式。
2. 儒家提出‚仁者爱人‛,要求在实践‚仁‛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爱人‛。这 种博爱意识和道德情怀是建立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道德氛围和社会环境的基 础和条件。
3. 仁是相对于‚礼‛而言的一种道德伦常和社会规范,人必须在一定的社会中 生活,受社会政治、文化、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的制约,这正是孔子‚仁‛的真 谛。 4. 孔子的‚仁学‛思想,适应奴隶解放的历史潮流。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人道 主义。在后世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表现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互助团结,构成了 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

二.《论语》中的‚仁‛
1、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

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 间的友爱。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 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 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 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与!‛
2、仁心、仁德。 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道德修养很重要。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2),知 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2)人。‛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 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3、总称,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 惠等内容.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 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 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 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 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 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评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 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 提到。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 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三.‚仁‛与‚礼‛的关系

孔子以‚复礼‛、‚正名‛作为他的救世方略,但他决不是盲目的复 古主义者。孔子从旧有的周礼中阐发出‚仁‛的精神,同时又把这一 新精神灌注在‚礼‛的旧形式中。
一、 礼的形式离不开仁的精神,仁是质而礼是文,没有质的文只是虚 文,不仁之人虽行礼乐,则更显其虚伪而已。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 ‚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 也第六章)

【译文】 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 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 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 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 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 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 ‚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
下论 以孔子及其弟子致力于行道的思考、实践、心态为中心

首先是《先进篇》,此为下论提纲。孔子与弟子共同行道,本篇涉及诸多弟子, 展示了孔门之万千气象。 接下来三篇,《颜渊篇》、《子路篇》、《宪问篇》以孔子早期三大弟子为篇 目。颜渊最为孔子器重,故以颜渊为首。颜渊德行最出色,故本篇主要讨论政 治的基本原则。子路在孔门属政事科,本篇主要讨论行政原理。原宪也是德行 出众的弟子,故《原宪篇》篇讨论士君子的政治和行政伦理问题。 士君子行道于天下,不能不与掌权者打交道。所以接下来三篇以孔子行道天下 过程中所遭遇的三位最重要人物为篇目,且其排列由尊而卑:《卫灵公篇》、 《季氏篇》、《阳货篇》,卫灵公为诸侯,季氏为卿大夫,阳货则是士。 孔子试图借助这些人行道,终无所成就。故三篇之后,继之以《微子》。微子 本为殷商宗室,纣王无道,微子屡谏无效,乃惧祸出走,后来竟成为宋的开国 者,延续殷商之命。本篇以微子为题,可见孔子之志:他对现实颇为失望,但 他不会归隐,他将以新的形式构建秩序。 弟子们延续了孔子的事业,所以接下来一篇以弟子之名命名:《子张篇》。本 篇展示孔子去世之后弟子们思想的多样性,尤其是其和而不同的精神。 经由这些儒家士君子的努力,孔子之道传承不绝。而孔子之道就是尧、舜、禹、 汤、文、武之道,故《论语》最后一篇是《尧曰篇》。
周礼规定父母死,子女要服丧三年。宰我建议改为一年,孔子反问宰我,这 样做是否心安。在孔子看来,服丧三年是因为子女出于对父母的爱敬之心,使得 他们在失去父母后食不甘味,居处不安,这是人仁心的表现。若像宰我那样在服 丧期间也能‚食夫稻,衣夫锦‛的话,形式上的三年丧礼也就毫无意义了。可见, 礼的规定正是建立于人的这一点仁心之上。对于孔子来说,礼是仁的外在体现而 已。



第一篇《学而篇》,这是上论的提纲,也是整本《论语》的提纲,总括孔子之 全部核心理念; 接下来三篇,较为具体地呈现孔子的思想。《为政篇》讨论为政之道,《八佾 篇》讨论重建礼乐之道。当时礼乐正在崩坏,怎么重建礼乐?孔子回到内在之 仁,于是就有了第四篇《里仁篇》; 孔子重教育,接下来《公冶长篇》和《雍也篇》以孔子弟子名字命名,记述孔 门如何教诲弟子,弟子如何成长; 关于孔子人格,在接下来的《述而篇》中,本篇多记孔子之自述,生动地呈现 了好学人格,善于学古代之圣贤。《述而篇》之后是《泰伯篇》,记录孔子对 古圣先贤之评述,指出孔子之学的渊源。了解孔子思想的渊源后,就可以探究 孔子思想精微深邃之处了,这就是《子罕篇》的内容,第一章说‚子罕言利与 命与仁‛,但实际上,篇中多次谈到仁与命。孔子学了这么多,有什么外在表 现呢?《乡党篇》专门记载孔子待人接物之礼仪。
三、 礼必须体现仁的精神,与之相应的是,表现仁的最佳方式 又莫过于礼。
1. 即 使 有 仁 心 仁 行 , 也 需 要 礼 来 节 文 , 这 样
才是‚文质彬彬‛的理想人格。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 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
2.同时,对礼的遵守也有助于仁的培养。

就个人修养的主观上说,‚克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就社会教化的 客观效果上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学而》)‚慎终‛指慎于丧葬,即葬之以 礼;‚追远‛,指追念远祖,即祭之以礼。这 样就可以使得‚民德归厚‛,可见,礼可以化 民成俗,从而培养人民大众对仁的自觉。
【评析】 宰我所问的这个问题的确是比较尖锐的。‚井有仁焉,其从之 也?‛对此,孔子的回答似乎不那么令人信服。他认为下井救人是不必 要的,只要到井边寻找救人之法也就可以了。这就为君子不诚心救人找 到这样一个借口。这恐怕与他一贯倡导的‚见义不为非君子‛的观点是 截然相反的了。
4.仁政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 也。‛(子路第十二章)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 仁。‛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 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评析】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 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 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由上可见,仁是礼内在的基础与灵魂,礼是仁外在的体 现与依托,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四.《论语》的逻辑层次
《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处世 方法等,其核心思想是‚仁‛、‚礼‛。从宏观的层面上,《论语》可分 上、下两部,前人称之为‚上论‛(前十篇)、‚下论(后十篇)。 上论:以孔子为中心,包括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教育,孔子之为人和思想渊源
《 论 “ 语 仁 》 ” 中 的
by 第二组
一.“仁”的起源 二. 《论语》中的“仁” 三.“仁”与“礼”的关系 四.《论语》的逻辑层次
五.“仁”的影响
一.‚仁‛的起源
(一).‚仁‛的含义及其地位

含义: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 ,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 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 惠等内容. 孝悌是仁的基础。 在儒家伦理思想中,‚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仁‛是孔子及 其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 ,也是其道德理论体系的基本原 则。它是人们处理各种道德关系和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 ,它贯 穿于儒家伦理思想的全部内容之中 ,也鲜明地、集中地体现着孔子及其 家伦理思想的本质和特点,其他的道德规范以及具体道德关系方面的某 些特殊要求,都是这个基本原则的补充、展开和具体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