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老师讲脉

合集下载

行者老师讲《伤寒脉法十》

行者老师讲《伤寒脉法十》

行者老师讲《伤寒脉法十》行者老师讲中医第五十六讲《伤寒脉法十49-60》脉法四十九。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脉,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这里讲脉有残贼,怎么理解这条条文呢?我们搭脉,我们面对一个病人的脉象,什么是常脉?知道了常脉以后,就知道什么是有所变化,什么是受克犯,什么是不足,什么是有余。

残贼,这是种说法,就是残害,贼寇。

按照我们在脉象上理解,残是不足的意思,贼就是克犯,大概可以理解为,一个讲的是正气不足,精气不足,一个讲的是邪气有余。

邪气有余,正气定为不足;但正气不足,邪气不一定有余,只是看哪一方面为偏重。

弦紧浮滑沉涩,这几种脉象,在我们正常四季脉象中都是兼夹有所体现。

春脉,春弦,可以滑吗?可以滑,郁而不能发,欲发不得发,这是春势,如果积累比较足,就有滑象,弦滑、洪滑,这个时候都可以兼夹。

紧脉,早春脉有紧象,阳气初生,早春脉象。

浮脉,春夏脉,尤其是暮春、夏天的脉相,秋天的脉象,阳气慢慢生长起来以后都兼有浮象。

浮滑沉涩,在常脉之中也有体现。

这里名叫残贼,就是说它是不应时的情况下出现的。

第一个不应时,第二个不应部位,脉有六部,不应部位。

还有呢,在不同的不应季的病中产生了,此名残贼。

弦脉,弦为木象,脉气现为弦象,木象现了,其他四行呢?其他四行弱。

证明寒在内,只有木象一象,病在这一行,所以这一行出现了问题,产生出来弦脉。

弦为木象,木象是什么?木克土,六残贼脉之首。

在临床之中,你像张璐说,七成以上的病都兼夹有弦脉。

为什么?人秉风气生长,和风生万物,邪风杀万物。

我们秉风气,就是说我们人是有生生不已这个特性,但是呢,生意一受到郁遏就会产生弦脉,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种种环境上的,这些情况导致我们内在的身体生机受到了郁遏,就出现了弦脉。

所以在临床之中,病人弦脉,弦象居多,尤其是左手。

左手弦脉不升,右手弦脉不降。

黄元御先生解释的就是:“木旺则脉弦,土虚者忌之;水旺则脉紧,火虚者忌之;表盛则脉浮,里虚者忌之;里盛则脉沉,表虚者忌之”。

行者老师脉法解弦脉

行者老师脉法解弦脉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脉法解弦脉(2009-08-27 20:35:30)标签:脉法健康分类:中医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 大海之源时间: 2008/10/4 18:50文章来源:民间中医网,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弦脉是脉象中比较重要的一部脉,在我以前所强调的四时脉法中,四时五行脉法中,弦脉为春生之脉。

它在我们临床治疗中是经常遇见的。

仲景有所谓七残贼脉,七种脉象,是病脉,而弦脉为首。

为什么呢?我们讲的四时五行脉法中,以五种脉象来类比五脏六腑所生。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长夏)缓,这五种脉象。

这四时的五种脉象仔细体会呢,反应了一个人体的阴阳盈缩的大象。

根据这五种脉象人们这种现象,然后根据这五种现象,然后就可以类比出二十五脉。

这也是难经脉法类比出来根据脉法来判断出:弦属木,是春生之象,什么是弦脉呢?如按琴弦,大家不知道有没有这种感觉呢?如循刀刃,初春之脉象,弦而有胃气,如揭长竿末梢,在我们临床之中,六部脉象,现在已经过了春天了,到了夏季,这个时候呢,脉象呢,弦象已经比较少见了,在初夏的时候还有点弦,所以说呢,弦在春季主肝木之象,肝木主一身生长之气,只要六部脉象出现了弦脉,我们的脉象呢,是以一股生生不已的生气为根本的,脉要有胃气,胃气呢,是和缓之象,在这之上呢,阳气有生发有收藏,生发之象呢就是弦脉。

就是我们讲的脉有弦意,这个弦意呢,往往是生气受到郁遏,生气收到郁遏,脉见弦象,肝木之气欲升不得升的时候,就显示出来肝木之气过旺,肝木过旺,自然克伐脾土,乙木贼土,乙木克土的话,胃气受到克伐,人得胃气则生,胃气少则病,胃气亡则亡。

所以对于我们脉法来讲,六残贼脉之首就是弦脉。

弦多胃少为肝病,弦多无胃为真脏脉,关于弦脉脉象的把握,弦脉脉形为什么会出现弦脉,为什么会显示出来如按琴弦,如循刀刃,这种感觉呢?大家知道,在我们的八卦之中,肝木之象属于东方震卦,属于一阳起震,就是说,一阳居于群阴之下,这时候是什么现象?外面群阴束缚,里面一阳起震,这个时候呢,在临床之中就是,类比一下,阳气意欲升达而不得升达,阴气束于外,而阳气郁于内,这种情况在于就是说,外感病的脉可以浮弦,外感风寒,郁而化热,在表证脉中多见,表寒脉。

行者老师讲中医《伤寒脉法07》

行者老师讲中医《伤寒脉法07》

行者老师讲中医《伤寒脉法07》好,现在开始讲。

首先,上节课那个同学问了一个问题,那就由你回答一下,你都做了些什么工作,关于这个问题想到些什么,想透彻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同学:关于那个何为下的问题,我感觉,下,一个是气分以通为和,下法主要是通,一个是辛开苦降;一个是寒凉之药,用收引之象,也是下法。

我想的就是这个。

行者:上节课问了一个问题,关于“医家下后”怎么叫“下”,关于这个字,怎么来理解这个词的含义。

首先,理解的时候要从取类比象的角度来理解,“下”的反义是什么?上。

上下其实不是名词,是动词,它可以类比升降。

既然说“医家下之”,医家用的药是潜降为主的,并不是说那医家就泻腑气来了,对吧?所有的药都有开有合,有散有敛,以敛降、以泻下,具有这种性质的这种药味他用了,并不是说冲着拉肚子过去的。

很多辛温药用完以后也可以腹泻,风木盗泄于下,木气升不上去;或者是寒湿在内迫于下,内经里讲的,“诸迫下注,皆属于热”。

所以,咱们考虑的是医生的本意,他用药的本意,就是“下”的含义,并不是单纯考虑到泻下药了。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那他用的是什么?咸味涌泄为阴,所以呢,酸苦咸都属于阴,具有这之类药性的,以这几类药性为主的这些药,可以称为泻下。

你像石膏,石膏就不行了,石膏凉,辛凉,发散的,病人吃完有时候还大汗。

我有一个病人,说是徐文兵讲了,以后感冒有个验方,大家不用其他药了,验方是生石膏煮米汤喝,感冒就喝这个。

你说夏天还可以啊,他也是夏天喝的,夏天正好是在外面比较燥热,喝完以后说是从来没出过这么大汗,连湿了几身衣服,然后感冒好了,但是人感觉比较虚弱一些。

但是,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石膏它的性也是流动不守的,所以才能辛凉开散。

夏天,病人外感有热,但胃中可能是干燥的,所以这个时候无源作汗,又吃点麻黄、用点粳米啊助中州之气,它就发汗了,肺气就易敛降。

阳加于阴谓之汗,你要光是热气蒸动的话它没有汗。

行者老师中药讲稿

行者老师中药讲稿
有的同学问,干姜能治痛风吗?痛风病人都是得在四肢未关节,小关节,关节属什么?凡是关节都属于肝肾,关节是骨啊,骨之缝,百脉溪谷,凡是筋骨的缝隙里面,这里面行的是什么?行的是寒水之精。少阴之地,百脉溪谷皆属于少阴。关节里头出现这种凝聚滞涩呢,第一点肯定是少阴之气闭藏太过不得开化,首先要从温化三阴着手,至于说干姜治痛风呢,咱们不这么讲,就是说痛风呢,也是有很多种情况的,光凭干姜一味药能不能治好,这很难说的。别人说少阴溪谷脉络里有滞涩了,有滞涩了很可能化热,不过要温的话,还要加通行的药物,加生姜,除了干姜还要用生姜,甚至用麻黄细辛这类药。
干姜的主要作用还有温脾胃的作用,中焦温脾胃呢,你看我们每天日进水谷,这水谷之气呢,靠什么温化的?这靠元阳,元阳升动,然后脾阳消磨水谷,然后是津液升化。这个时候呢,干姜恰恰可以佐助中焦脾胃湿气的运化。现代人由于饮食比较精美一些,营养物质比较高,精气比较厚重,再加上平常思虑过于繁重,三阳之气不容易潜纳于中土,导致中土无火,就不得温化,所以中土处于寒湿这种状况是非常多的,所以导致很多种疾病,首先上来必需温中土,不管他外表是血热还是其他这种燥症,先温中土,中土湿气一化的话,然后紧跟着不管是滋阴药凉血药,其他的药,然后侍机的才能够各从其性,如果中土湿气庸滞的话,吃多少药也没用,吃了药还是会庸滞中土,导致症状慢慢的加剧。
另外是吴茱萸汤。用的是吴茱萸人参大枣和生姜,这个吴茱萸汤里生姜的用量也是非常大的。吴茱萸汤的作用是什么,就是治疗三阴呕逆,三阴这种呕吐上逆和下利什么的,吴茱萸汤就是厥阴气不开了以后,三阴寒凝以下,导致了三阳不得降,所以头痛啊上焦的那个浊阴上犯啊,下焦又是纯寒的这种病人,用吴茱萸汤效果非常好。
为什么一些方子只能用干姜,有些方子只能用生姜呢,这个生姜的作用,偏于驱邪的作用比较明显一些,为什么驱邪呢,因为它辛散,它就动的作用太强,可以行经络腑中的这些浊阴积滞,而干姜呢比较柔缓一些,它可以温散寒湿,导致五脏经气缓缓收藏,五脏之气是藏精而起亟也,五脏藏五神,五种神气呢,精气闭藏了以后呢时而开发,这是脏。而腑气呢,腑气是通行的,受纳五谷然后进行运化通行,这是六腑的作用。人身就是这样,外而三阴三阳经络,内而五脏六腑,这个经络和脏腑是两个层次,一表一里的。我们用药也是一样,平常生病了以后,首先是外感六淫,天有六气,六气有所偏盛了以后,我们人也有所六气,这个六气呢,受外在六气的偏盛偏衰,产生相互感应,外在寒水之气盛了,感应我们内在的寒水之气,相对应的产生潮夕盈涨,出现很多的症状,这是六气相互感应。外感六淫呢,就是因为外在六气太过,然后导致体内六气也产生太过不足的现象。这六经发病呢,是一经一经传经的,因为六经之气如长江大河,如环无端,周而复始的,它不可能是有所停留的,只有病邪舍于脏腑,与内在脏腑机制有所连结的话,这个病程才会凝滞,然后导致一日二日,始终太阳证,始终是阳明证……

行者老师讲脉法 - 记事本

行者老师讲脉法 - 记事本

行者老师讲脉法20090107行者老师谈脉法今天晚上有空跟大家讨论一下中医脉法。

中医的脉法在中医诊疗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尤其对于一些急症,和一些儿科、妇科的病,特殊情况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脉法又能从一个侧面很好地反应出来中医的取类比象这种观念。

我今天只是把脉法和大家粗略地概括性地谈一下,然后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我们互相讨论,这样也有助于提高。

内经上讲,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夫脉者,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

所以我们要讨论脉法的次第,从哪个角度领会脉法,从阴阳五行的角度来认识。

首先从阴阳始,从阴阳来讨论这个脉法的浮沉,然后是散敛这种状况,然后从五行角度来类比诸多的脉。

我们怎么样从五行的角度来类比呢?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是升降浮沉,土运其中,用黄元御先生的思想来说就是,四象枢土,土气运于四象之中。

就像我所说的,土寄四时,然后木火金水四象游于四周。

这时候我们合于四季来考虑的话,每一季春夏秋冬,而季又潜移默化地运于其中。

所以说在于脉象中来看,察脉的时候,一定要把握胃气。

所谓胃神根这几个东西是什么?这几个东西就是说,胃神根它指的全部是先后天之气的这种状况,只是先天元气所处的部位不同,胃气偏于后天之气,就是中土的柔和之气,而神气,根气全都是指的元气的盛衰,根气没有了人体就无根了。

脉象无神就是元气亏败了。

这两种还有细微的差别,将来我会给大家一一的讲一下。

大家既然搭脉,病人两个手一伸,我们摸他的脉象,体会到脉搏浮沉这种现象,我们怎么去归纳这些现象,然后体会出来这个病人的病情呢?不谈纯理论,我们今天就要谈实践,从实践的角度讲,第一点,我们平常观人待物,有的人性格比较急躁,我们从他的动作,从他的言语,以至于动静之间,我们就能感觉出来他带的所谓的气象,中医呢,取类比象,就类比这个象,怎么类比呢?拿什么类比呢,拿阴阳类比。

怎么取象,拿五行来对比,这样产生出来的象,就是我们需要的。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天人解二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天人解二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天人解二大家有书的把书翻开到天人解,经脉,人身十二经络,三阴经,三阳经,然后是手足各一,左右各一,我们很多医家讲的就是,关于对应的二十四脉呢,在历史上我们脉诊上形成了独特的二十四脉,然后再加上督冲任,然后形成了二十七脉,这就是为什么临床上很多人将脉法声称二十七脉的一个理由呀,但是呢,这种说法呢,虽然就是感觉听了是比较花哨,就象大家以前看过那个脉决就知道,七表八里九道,在临床上呢,这种分法,其实是实际作用是不大的,因为就是说,真的临床要想心内会通达的话,必需要搞清楚,每种脉象的来源,它是怎么产生的,然后呢各种脉象之间它的相互会通之处和关系,不应该把每种脉象,所以一谈到脉法的话,就要讲到的是内经脉法,内经一般讲的是,内经六脉,内经一般谈的脉法是,大小缓急滑涩,就是通过这六种脉象来判断,或者是那个通过四季脉象加缓脉,然后评判这个五脏六腑的脉。

关于经脉的起止呀,这我就不多念了,这个是要熟读的,熟读了以后,读的多了以后自然就会背下来,我们主要讲一下就是说,这人身呀,就是说根据三阴三阳,分为手经足经,在黄元御先生的这种理论中吧,足经,足三阳这个足经吧,就是我们所谓的伤寒论中的六经辩法,伤寒论中讲的六经,主要讲的是以足经为主,然后是辩病论治,这个足三阴经皆升肝脾肾皆升,手三阴皆降,手三阴降呢,他是在上心肺,心包,在临床上呢,我们现在要搞明白的就是说,论病的时是以足经为主,所以首先就是说,我是怕呀,不管什么的都主要讲的是,就是说肝脾肾胆胃膀胱,尤其胆胃之气,二阳少阳阳明这气降为主,所以在临床上就是很多疾病都要把握这二点。

有人说手三阴皆升,那是什么意思呀,什么叫升,升和降是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说手三阴是由胸走手降于手,因为我们-----心肺之经以脸降为顺的,还有这个厥阴心包经,对手三阴如果不能够敛降。

手三阳自手走头,手三阳从手走头其气升,这所以就是说我们在临床上,它这个经气虽然往上升,别看是从手走头这种升,它的脏腑对应是这种大肠小肠还有这种三焦他是其气升走这路升。

行者老师讲《伤寒脉法五》

行者老师讲《伤寒脉法五》

行者老师讲《伤寒脉法五》行者老师讲中医第五十一讲《伤寒脉法五17-21》脉法十七。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也,其病在脾,法当下利。

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

以少阴脉弦而浮,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

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以前这一条也讲过几遍了。

“趺阳脉浮而涩”,这个脉象呢,肺脉之浮,浮涩而短,是吧,它是在趺阳脉映现了肺部脉的脉象。

,趺阳脉正常的脉象是缓滑,这个滑呢,有点柔缓之象,滑是因为气血壅盛。

浮而涩,肺气当收,肺脉如毛,浮涩而短,是个毛象,浮中亦收;到达脾胃这个,还不能收,“浮而涩”,其实不为大逆,只是当收未能敛降,只是有点无力之象。

到达右关部脉了,一看,还有点迟滞,收不下来,这时候呢,大家肯定知道,右路属阳,阳走了一半了,无力下潜,肯定意味着是阳不足,所以呢,“趺阳脉浮而涩”,它表现的情况是胃中虚寒。

底下就是关于“趺阳脉浮而涩”的具体的病的阐述。

“少阴脉如经也,其病在脾,法当下利”。

为什么说“少阴脉如经”呢?像过去讲的是趺阳脉,太溪脉,寸口脉。

少阴脉呢,由足走胸,使其气生,其实类比我们正常的脉象,是左尺为主,左尺之象;因为左尺脉是像五脏一样,收极而后发。

你看他底下设定的。

“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阳气不归,阴分不足,而阳分偏盛一些,这是浮脉。

而涩呢,涩也是气多血少。

“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脾气不足呢,是脾为阴,脾中清阳要上升,胃中阳气要敛藏,胃中阳气不得敛藏,所以胃气虚亢在外,脾气不得升达。

“少阴脉弦而浮,才见此为调脉”,这个称见此调脉指的是,趺阳脉浮而涩,对于少阴脉浮而弦来说,还是调和之脉。

少阴脉浮而弦是什么现象?少阴脉弦是木象,浮是风象,浮而弦呢,是水不能涵木之象。

但是水不能涵木,是否动风,这个脉是否弦急,还是弦缓,再继续看。

首先呢,水中一点木气、温气没有升发起来,反而郁陷于下,才有刚才那个“其病在脾,法当下利”。

【新提醒】行者老师讲中医第40讲《伤寒脉法二十六59

【新提醒】行者老师讲中医第40讲《伤寒脉法二十六59

【新提醒】行者老师讲中医第40讲《伤寒脉法二十六59 行者老师讲中医第40讲《伤寒脉法二十六59-67》20120616讲脉法五十九。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此内热蓄积,而有痈脓也。

”“诸脉浮数”,浮数脉不尽发热,也有不发热的,但这里面说的“当发热”,指的发热这种。

发热,“而洒淅恶寒”,这是典型营卫不和的现象。

什么叫洒淅恶寒呢?就是有恶寒、汗出、怕风的这种感觉;如果是伤寒寒伤营,它重点强调啬啬恶寒,收引之象。

“若有痛处”,痛则不通,营卫有所留止。

营气干嘛的?营气是勃发的,只要一留止,营卫之气就会壅塞不通,营气郁遏发热,卫气郁遏,气不通则痛。

“饮食如常”,这主要强调这个病是在外于经络部分,而没有内干于脏腑。

外感六淫,外感伤寒中风这些病,为什么会影响到饮食呢?首先讲三阴病,三阴病太阴为首,太阴病不能食,厥阴病饥而不欲食,少阴病饮食也会差一些。

阳明病能食善饥,少阳症欲呕不欲食,这个都反应在饮食上有问题。

但对于太阳病呢,太阳病伤寒,体痛、呕逆,营气不得开发以后木气上逆;桂枝汤证也有鼻鸣干呕,同样也是这个道理。

这里讲的是若有痛处,饮食如常,就证明这个病机呢它是外感而不内陷,没有内扰这种现象,病位在表,偏于轻的这种。

我上回讲的“若烦燥不能食”,这就是转属三阴,病机内陷的一种表现。

“此内热蓄积,而有痈脓也”,郁积久了以后,营卫之气郁而不发,然后就成脓外泄,这也是营卫开泄的一种方法。

在临床上这种脉证,这种情况应该怎么用方呢?用什么方子?你们说一下。

同学:还是以泻心汤为主加一些风气的药。

行者:其他人的意见呢?还有其他看法吗?同学:桂枝汤为主。

同学:桂枝茯苓丸。

行者:桂枝茯苓丸有桃仁,就走里了。

首先想到,在经发热,洒淅恶寒,这是营卫不和,热气有点内扰,所以用桂枝汤在理法上是可以的。

但是这个病呢,“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此内热蓄积”,所谓内热,是经络之内,蓄积呢就相当于一个实证,相当于一个太阳病,营气需要开泄的话找不到出口,既没有往阳络走流鼻血,也没有宣散到全身,然后从太阳病而解,也没有内陷。

行者老师讲中医《伤寒脉法01》

行者老师讲中医《伤寒脉法01》

行者老师讲中医《伤寒脉法01》现在我们开始讲。

停课好一段时间了,现在天气比较暖和,所以又开始讲课了。

前段时间,晚上讲课太冷,很多人回家也不方便。

前面是讲到《伤寒论》的“太阳篇”,但是呢,这回不讲伤寒论了,继续把以前讲过的伤寒论脉法跟大家再次阐述温习一次。

脉法呢,我依据的还是张仲景,即仲景《伤寒论》的“平脉辩脉序”,根据这个线索和他的条文来阐述,和他的原意还是一样的,但是不尽相同,不会拘泥于他的条文。

首先呢,既然讲脉法,先要知道“脉”是什么。

我们面对一个病人的时候,三指既按,候到脉息的动止现象,这个叫脉象。

我们要体会到什么,要感受到什么,这个是我们学脉法首先要突破的;然后,再通过脉法领会到病人具体的“象”,现象,也就是所说的脉象;然后再根据五行、阴阳归类、模拟;模拟完了以后,再用《伤寒论》六经之法来看太过不及之处,知犯何逆,知道问题出在哪个地方,再根据病人的起居、饮食、禀赋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分析病是怎么产生的。

知犯何逆,知道产生的原因以后才能随证而治之,就是要解决掉病因,包括内在的、外在的、周围的环境都要改善。

在临床之中,我治一些病呢,光凭药石的治疗,其实效果是有限的。

因为病人产生这个疾病有他不同的原因,生活、个人生活的节律、家庭、个人喜好、思想上的一些认识、外在的一些境遇、内心情感的变化等等,这些都导致了五脏之气违和;如果外在的因素很强烈,又持续不能改变,这就是疾病产生的一个因素。

咱们现在治病面对的人群多是城市的,他们生活压力大,内心情感比较纠结,各种内在的外在的因素比较复杂。

同样的,农村人跟自然万物打交道多点的,内在外在纠结、名利相争简单一些,环境相对单纯,那时候用药,你单纯观其脉证,随证治之,治完以后,这个疾病的复发几率小。

现在在城市治病,随证治之以后马上就有效,但是效果会有限,你不治了会马上反复,而且经常这么治,效果就不佳了,拖得时间长了反而变成了一个虚损证。

所以说,我们面对一个脉象,首先要体会它的象是怎么回事。

行者老师讲《伤寒脉法七》

行者老师讲《伤寒脉法七》

行者老师讲《伤寒脉法七》行者老师讲中医第五十三讲《伤寒脉法七28-31》这两天大家对脉法有什么疑问没有?脉法是一贯的,比如说,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这是四象,其实没有严格的四象,你得要想到,春弦夏洪,弦从洪是怎么变过来的,它中间是有过渡的,中间有脉象是两者都相兼的,是吧?慢慢是弦长,慢慢弦大,慢慢才变成浮数,这是有过程的,浮洪。

夏脉就偏数一些,阳气在外奔腾之象。

阳气用是奔腾,阴气用是羁迟,收敛,所以古人说,春脉带沉,春天的脉象偏沉一点,因为它是从冬脉过来的,不会弦一下就浮。

弦浮叫什么?讲讲。

本来应该沉的,突然浮了。

同学:阴精不足。

行者:阴精不足这个词吧……同学:收不住了。

行者:说阴精不足,说收不住,其实都不贴切,但是也不算错。

就像我所讲的,就像我们观察长江河水一样,上流下流这流过来的,本来当沉它不沉,它一下就浮起来了,证明什么?还有一个,再讲一条,到了夏天,脉该洪数了,是吧,数吧,流得快,这时候,夏脉应该微带弦象,代表它是从春季过来的。

但是你说已经到夏末,快入秋了,那时候就没有了。

微带弦象也不为过,而且是正常的。

如果不弦呢?不弦是什么意思?弦为急。

弦的反面是什么?弦是升发之意,由下而上的这种升发,(反面)那就是由上而下的这种敛降,涩。

这是勃发,勃发不动了。

你想想,你要从这个方面(想),它勃发不动了。

如果是夏脉过早就涩了,夏脉应该是转涩的,但是它过早就涩了代表什么?事物有本有末,有根有枝有叶的,它既然一下返本了,证明它失根了。

这几个脉象都是这样。

它本来应该兼带弦象,兼带点沉意的,它如果失去这个根气呢,这一季本气不足了。

这一气的本气不足代表什么?这是元气亏损了。

是吧?这就是脉,我们在观察四季脉的时候,有本有末,这个世界应该是有规律的,左升右降,阴阳出入,有本有原,有来有往。

同学:提前,没到夏天就已经浮脉,也不带弦象,那也说明它本气不足了,是不是?行者:这段话其实讲的是什么,讲的是五运六气里的,“当至未至”。

行者老师讲《伤寒脉法四》

行者老师讲《伤寒脉法四》

行者老师讲《伤寒脉法四》行者老师讲中医第五十讲《伤寒脉法四14-16》上节课讲到脉法十三,“趺阳脉大而紧,当急下利,为难治”。

我们讨论一下,之所以是难治,这是后天之气欲败。

脉浮大而弦之意,周慎斋也讲到,弦居右关,为难治,缓临水宫,也为难治。

这里面讲的,趺阳脉大而紧,就是讲在脾胃中土的脉象中出现弦而无胃或弦而少胃气的现象,为难治。

“趺阳脉大而紧,当急下利”,上回没讲这个“当急下利”,为什么会当急下利呢?大家对这个当急下利有理解吗?你想一个人,从早到晚为什么要当急下利呢?当急,肯定有个当下的时间段,这么一个时间点,发生了,后面才有当急下利。

大家想一想,“趺阳脉大而紧,当急下利”,这个不是说这边脉一紧,那边马上就下利,拉完肚子,脉就不紧了。

如果说拉完肚子,脉马上不紧了,那是还真有寒湿之邪,寒湿之邪去了自然就好了,邪去紧就退了。

“趺阳脉大而紧”,中焦土气它是一种涣散不收,大嘛,然后还受木气克伐。

木气克伐就有两种现象,既然土气不收,土气是安和的,它不能安和就既容易上逆,也容易下迫。

上逆就从阳,下迫呢从阴,从阴就是元阳这底下托不住了,这就重一些。

如果吃完光是吐的话,那就是趺阳脉大而紧还有力,大黄甘草汤证,食已则吐。

我们在临床之中有种病就是食已则吐,吃完饭马上吐,还有呢吃完饭过上一会儿吐,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吐,那是什么汤证?厥阴病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还有一种就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就是早上吃完了,下午吐晚上吐,这个是元阳亏虚。

为什么会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呢?书上都写的,朝食暮吐,命门火衰,暮食朝吐,命门火衰,为啥?同学:脾阳不足,消磨不了,胃气还能受纳。

行者:消磨不了了,停在那儿了,不大便十数日无所苦,是不是也有啊?同学:停在那个地方根本就化不掉。

行者:一点运化不了,人的生机就停了。

还是能运化,就是运化比较慢。

一运化就吐了,原因是什么?同学:首先脾阳肯定不足,能在那儿呆一天都不消化,不能腐熟,但为什么要吐,没想明白,是什么原因导致它会上逆,肯定还有其它原因。

行者沙加说三脉

行者沙加说三脉

行者沙加说三脉.一,前言:这里来说说,我实修中的发现,三种脉.这三种脉,就是,炁脉,管脉,丹脉.三脉者,就是三种任督之脉,有丹道任督,炁脉任督二,炁脉:炁脉呢,就是奇经八脉,十二正经等.除了冲脉,我隐约的,气走过一两次,好像是在小腹皮肉的后面一些位置.其他的经脉,我感觉非常清晰,都是一条细线,行走在,基本都是皮肉中.(沙加注:奇经八脉,基本都是对应肉身的皮肉中.而十二正经,有部分是皮肉中,有部分是身体内部,内脏等.)我感觉非常的清晰.这些经脉,上面遍布的,就是穴位,也可以称呼为穴窍.气能量在炁脉走时候,都是自动的,甚至意到气到.这是为什么呢?我曾经进入过穴窍内部,故而,我发现一个事情.炁脉的穴窍内,是在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的.比如,我进入的气海窍,我发现里面,在自动旋转,并且有白色云海一样的东西,这应该就是气能量.一般把这种气能量,叫做后天气.后天气,是由食物,五谷精华所化之气,用来滋养维护肉身.我在实修中,还发现过一件事情.任脉,是有种凉凉的液体,自动向上走,到了督脉向下.我观察发现,大概是这样的:从关元大概生出一种凉凉的液体,向上到了石门穴,最后到了气海穴,再由气海,向上,经过头顶,或者发散其他.最后应该从督脉下来,到了腰部,进入到肾.在肚脐中,下边(脚部方向)连脚底涌泉,上边(头部方向)连头部灵台.所以,为什么炁脉的气能量是自动走的呢,甚至意到气就到呢,我自己感觉啊,可能就是炁脉上穴窍自动旋转运输的事情.就是穴窍的自动旋转运输了炁脉的气能量运行.上面我发现的那种,凉凉的液体,不出意外的话,应该就是五谷精华了.我发现炁脉.多受到形体的影响.比如躺着,督脉的弱炁可能就上不去了.比如手臂折叠弯曲,手臂上的炁脉受到影响,可能炁就过不去了等.类似这样形体的形状,会影响到炁脉.三,管脉:这个脉,还不正式确定,是我修行中的发现.我发现,在睾丸后部的上面,念,唵,就有能量自动的从这里走,经过后面,我仔细感觉,好像是在皮肉边上,是身体内部的那边.跟炁脉任督隐约的路线有重合,但是位置又好像不重合.从后面,到底经过脊柱里面没有,没有感觉出来,到了头顶,隐约感觉到有很多条经脉在头顶,后面到了额头.后面实修中,感觉到了,这是一条,带状的管道经脉.就是肚脐后的有一条带管状通道,这条带状的管子通道,都是在皮肉的后面.也就是肚脐后面,会阴皮肉上面,后背的皮肉里面.四,丹脉:丹脉,就是丹道的任督脉.这个基本也是实证了.督脉从小腹中,到谷道,进入脊柱里面,到了脑中,从脑中,经过喉咙,到胸口后面的身体里,到了肚脐后面的小腹里.明显跟炁脉行走的不是一条路.丹脉的任督不是自动行走的,必须人为.炁脉是线形状,而丹脉,基本是带形,或者有时候人为感觉是不规则的.炁脉基本都是皮肉里面,而丹脉基本就算身体内部了.不是一条系统.由这篇文章,我大概知道了人的能量身,我去浅显的写下能量身.见<行者沙加说能量身>.五,区别:这三种是有区别.脉的形状上,炁脉是线形,管脉是带管形,丹脉有带管形部分.但是丹脉的形状,有时候感觉到,会有不规则.炁的运行上,炁脉和管脉,都是自动的,有呼吸,甚至意到气到,自动的运行.但是,丹脉炁的运行,根据实际体会,必须用运转周天的方法,否则就不动,甚至炁感觉不到了.===============================================.。

学脉体会

学脉体会

学脉体会我是在2007年末在北京巧遇行者老师后,在他指导下才开始学诊脉的。

当时我租住在南六环内的一个农民的出租院里,几个邻居住的男孩儿,和我一样,都是在亦庄开发区打工的。

关系不错,我没事就拿这几个男孩儿开练。

摸了一段时间,我去问行者老师,为什么现在男的左尺都沉弱,当时还没有细的概念,只是觉得摸上后,不好找,得向下按才能感觉到。

行者老师说那不是平脉,让我多摸一些就知道了。

后来我才想到,那几位男孩儿当时都正在跟女朋友同居,有些不注意保养身体。

以后又在公司同事的年轻人里面摸了一些,对左关的弦脉也有了一些感觉。

08年春节回家,摸岳父的脉,两手脉都紧绷绷的,一根粗而硬的绳子的意思。

当时觉得不太好,但说不出太多。

隔了大概半年,岳父因脑出血住院,我才知道那种有力而硬的脉,出现在老年人身上,不是好预兆!有一次问行者老师,说摸了一个脉,感觉好象脉像一个球儿在向前滚,是不是滑脉?行者老师说不是的,让我体会“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的感觉。

这种感觉在后来我在厦门工作期间在一个同事身上,确实体验到了。

当时已是09年底,天气已冷。

厦门冬天没有取暖设施,晚上睡觉时只能靠电热毯和多加被子来保温。

一天保安小马问我,说他晚上11点多睡觉时,一要快入睡时,全身就出大汗,搞得只好盖一薄被,否则不敢睡觉。

冬天出一身汗的感觉实在是太难受了!我摸他的脉,右寸里边像有一只蚯蚓在里面滚,实在是太明显了,当时感觉这应该就是滑脉了,应是上焦有痰导致阳气收不下去而出汗。

那时正在读玉宾师的书,里边介绍鲜竹沥祛痰效果好。

就让他买一盒吃吃看,果然迅速见效!后来小马对我讲,诊脉时问他有没有痰,他说没有,实际情况是当时胸口里好象有痰,但吐不出来。

行者老师在民间中医网上讲脉学时,介绍从一部脉象里看左升右降。

09年春节时回家,去一亲属家探亲。

一位四十多的男子让我摸脉,还没摸时,身边他的内弟说我姐夫身体老好了!但当我摸到他的左关时,感觉脉在上升时,是颤颤抖抖地、一点儿不利索、软弱无力地升上来的。

行者老师讲《伤寒脉法十二》

行者老师讲《伤寒脉法十二》

行者老师讲《伤寒脉法十二》行者老师讲中医第五十八讲《伤寒脉法十72-83完》脉法七十二。

“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

若计其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这个上回讲过了,既然讲了,就再讲讲吧。

“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讲的是什么意思呢,讲的主要是由阳入阴,阳气盛了才能敛于阴。

这个必须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季节,固定的病症情况下的一种论述,不是说泛泛讲的,是有所指的,古人讲条文全是有所指的。

知道它有所指,找到它所指的这个象,那就知道了。

下不至关,寸为阳,阳盛了能下来;下不至关,这就是阳气亢于上,阳浮欲脱的象,所以说为阳绝。

尺脉上不至关,由阴出阳,上不至关,阴气不足以生阳,阴不足。

什么叫阴呢?收敛之象,敛足了才能发,收敛不足,就没有蓄那么多势,势弱,所以弹也弹不起来。

我们就应该这样来看。

“若计其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这里面呢,要根据具体的病症情况来看。

脉法七十三。

“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看《神农本草经》里讲,很多药都治咳逆上气,像干姜五味,这是最常用的治咳逆上气的,还有很多风药,辛温药,都有这方面的作用。

“咳逆上气”,肺是宣极而后降,宣降,其实主要用是敛,体为阳而用为阴,咳逆上气,其用就受阻了。

“其脉散者”,脉散,肺主气,本身阳就不足以下敛,跟那条“下不至关”一样,有相通之处。

“其脉散者”,脉散,形不能聚,一身之气靠金气来收敛,金不能收,则形无以护持,我们周身分形、气,要靠气来护持,要靠气来敛降。

同学:有时候金不能收,人容易瘦。

行者:会出现这种消证。

阳明亢于上,阳明少阳火急亢于上,不能下,不能敛,所以出现阳证。

“形损故也”,这是一种讲法,讲的是肺气不能敛降,阳气壅在上,慢慢导致的形气消损,壮火食气的现象。

但是在临床之中,喘证病人,喘得厉害,元气亏虚的话,也会出现脉散,不治,收不回来了,大而散,肺应该是短涩,短而涩,没有收象,没有一点点阴的感觉。

【新提醒】行者老师讲中医第57讲《伤寒脉法十一61

【新提醒】行者老师讲中医第57讲《伤寒脉法十一61

【新提醒】行者老师讲中医第57讲《伤寒脉法十一61行者老师讲中医第五十七讲《伤寒脉法十一61-72》20130803讲《难经》里面讲,诸脉有太过不及,有覆有溢,有关有格。

太过不及,脉法上说的,阳当九分而浮,阴入一寸而沉,过者,法当太过,减者,法曰不及,这就是太过不及。

下面主要讲有覆有溢。

覆脉是什么?叫内关外格。

你讲一下什么是内关外格。

同学:内关是阳气当升不得升,外格是阳气当收不得收,格拒在外。

行者:差点。

内关外格,相反,溢脉就是外关内格。

什么叫外关内格,什么叫外关?同学:外关内格和内关外格,有区别吗?行者:就好比阴和阳的区别一样。

外关内格是什么意思?同学:刚才那个内关外格我就没体会好,我总觉得,如果阳气关于内的话,它应该就没发动起来,展开不了。

同学:刚才说外关内格、内关外格,我就想到两种状态。

行者:先解决字面意思,什么是内关?同学:内关就是阳气不能升达。

行者:阳气不能升达怎么了?既然用关,就是关在里面了,内关。

同学:相应就是左关脉沉弦,因为阳气不能升达,这是它的实质,外表看上去比较跳躁动,所以相应的脉象就是右寸脉、左关脉。

行者:不是,你这个跨越得太大了。

这是覆脉,你见过覆脉寸脉大的吗?没有。

覆脉很少寸脉大的,覆脉寸脉大那就叫关格不通了。

既然关在底下,阳气就压着不能开,上面还浮着不能收,那就证明没粮了,既不开,也不收。

他压在底下,然后还能收,上面不浮。

所以很多覆脉都从寒化多一些,从阴化多一些。

同学:这时候外格是指不能吃东西吗?行者:是这样讲的。

首先,内关外格,内关讲的是我们一元阳气在内不得升,关在里面了。

就这一口气,关在里面了以后导致的是什么?它本来要从阳位,把上面的气要托住,它托不住了,把自己关在里面了,阳格,阳气就把阴气格阻在下面,所以阳气就要往阴位走,阳乘阴,对吧,就格挡它,现象就是阳气来侵犯它,把阴气压制在下面了。

你要是理解成一气就是这样,它升不上去,升不上去阳气就压在里面,时间久了以后,阳气愈不能升,就往下迫,外面把阴气越往下压,阴气就郁在底下了,就遂下尺,曰覆。

【新提醒】行者老师讲中医第32讲《伤寒脉法十八70-77》20120310讲

【新提醒】行者老师讲中医第32讲《伤寒脉法十八70-77》20120310讲

【新提醒】行者老师讲中医第32讲《伤寒脉法十八70-77》20120310讲行者老师讲中医第三十二讲《伤寒脉法十八70-77》20120310讲大家好,现在开始讲吧。

今天开始讲脉法第七十条。

讲到现在已经讲了一多半了,可能还剩下四分之一。

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感觉有什么体会,有什么疑问,在这堂课的前面可以提一下。

或者对脉法有什么自己的疑惑也可以提出来大家探讨下,或者心得也行。

到底这个《脉法解》讲到现在也三四个月了吧。

谁先给大家讲一下,学了这么久没有体会不行的,没准备好现整理也行。

同学:脑子里一片空白了。

行者:一片空白最好,以前搭脉也是一片空白。

同学:最近这一段时间有一个感觉,以前搭脉的时候,可能是搭得少,没有对比,总是怀疑自己的感觉。

现在稍微有点自信了,就是基本上搭上去,浮沉表里,是偏弱还是偏实的,搭上去立刻就有感觉了。

以前就感觉要搭好半天才有个大致的印象之类,现在感觉一放上去就基本就能判断是偏弱还是偏实,就是这个感觉。

行者:还有吗?诊断呢?同学:诊断的话,最近又体会了一下,对经络有一些体会,包括六经。

行者:名相上的东西尽量少一些。

我们搭脉搭的是什么?是象。

要把脉摸清楚吧,这个需要长时间一个熟练过程,这个还不是心法上的东西。

心法上的东西是,这个象呈现在你眼前了,你怎么跟这个象去沟通感应,有感应了这叫入门了。

比如以前摸到一个浮大脉,摸着了,脑子里肯定想浮则在表,有表证,或者是阳气盛。

现在呢,你通过这种取类比象,一浮大你就可能知道它是外张之象,可能里虚,外实内虚,有一种感觉。

就是说对象这种感应一定要有,有了以后在临床之中不管它疾病的症状变化万千,病名百千万类,但是它的象的本质是一样的,你可以根据它这个象来调整升降浮沉,或发或收。

这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

我们切脉也是这样,一定要对象有感应,这种感应不是名词啊,感应完了是有心得的。

你也可以化为言辞说一说,但这个言辞跟你心中领会的这个还不是完全一回事,只是拿它来说说事而巳。

【新提醒】行者老师讲中医28讲《脉法十四53

【新提醒】行者老师讲中医28讲《脉法十四53

【新提醒】行者老师讲中医28讲《脉法十四53 行者老师讲中医二十八讲《脉法十四53-55》20111224讲脉法第五十三:“伤寒,腹满谵语,寸口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伤寒,腹满谵语”,大家看看,什么情况下会腹满谵语呢?太阴病,中焦脾湿过盛会腹满,是吧?谵语呢?对,阳明实证的时候容易出现谵语。

但是阳明实证为什么会出现谵语呢?同学:相火在上。

行者:谵语,我们说话是靠什么说呢?同学:心。

行者:对,言为心声嘛。

阳明气主一身之气,敛降的,阳明之气不降,阳气就不降,导致中焦的浊阳不能潜降。

因为我们一身是这样的,阴升阳降,这是先天的自然的运化规律,而后天是这样,饮食入胃以后,它变成阴气要敛下去,而中焦脾胃运化了以后,清阳要升腾上去。

所以说中焦中土的整个脾湿,浊阴镇不住,浊阴之气上逆,这类比于我们天地自然界,中土、大地是在中间的,阴天、打雷、下雨,这都属于阳气不能潜降。

阳气为什么不能潜降呢?同学:升达不畅。

行者:对,肯定是阳气升达不畅。

黄帝内经讲,地气不升,清气不升,是不是?“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寸口脉浮,阳有余而阴不足,病在外;浮而紧,紧为收束之象,阳气闭束在外,欲开不得开,这里面就显示寸口脉浮而紧。

这里面的浮而紧呢,应该说的是以右脉为主的。

左手脉浮而紧,伤寒固有的症状,外加寒邪。

右手脉浮而紧呢?同学:阳气不收。

行者:对,卫气虚,不能敛降,然后呢,浊邪之气上犯。

这时候你一看浮而紧,你说麻黄汤,那不行。

阳明气壅滞在内不得降,起码你得走泄下这一条路。

“此肝乘脾,名曰纵,刺期门”,刺厥阴经之期门。

足厥阴经是由足走胸,气升,走到期门这儿呢,这是它的募穴。

你看过没有,很多经脉法,不是从它的起始点针刺,很多病从它的末梢进行针刺,为什么这样呢?为什么不取足厥阴肝经,就说在脚上取呢?同学:从脚上泻的话,远水解不了近渴。

行者:这个就是五行生克的最简单的关系,实则泄其子。

我们要泄它的时候,你看洪水泛滥了以后,我们就在下游要分流,不足的话,我们就要在源头上接引。

行者老师脉法汇总

行者老师脉法汇总

行者老师脉法汇总.txt当你以为自己一无所有时,你至少还有时间,时间能抚平一切创伤,所以请不要流泪。

能满足的期待,才值得期待;能实现的期望,才有价值。

保持青春的秘诀,是有一颗不安分的心。

不是生活决定何种品位,而是品位决定何种生活。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脉法解浮沉四圣心源脉法解讲座二简单给大家提个问题,在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好多病人,两寸脉沉弱这样人比较多。

然后问大家:两寸脉沉弱,主什么?就说左寸沉与右寸沉又主什么?大家就我提出的两个问题,发表一下意见我给大家说切脉,不是靠临床得来的,切脉是靠领会的。

得于心而应于手,如果你心中不得的话,这个时候就是你手就是换个机械手,分辨率再高也没有用,所以必须在理上领会了以后才能够下手,领会,真正有所明了,有个问题我就是说两寸脉沉弱这种病人,大概是怎么造成的?左寸沉弱与右寸沉弱,他们分别讲的什么,有什么差别?讲的是两寸脉,大家还没有,也就是说跟着黄元御先生掌握脉法的思路来走,灵素说了一句心里之气不足,两寸脉沉弱,其实是心肺不足,是阳不足,是阴不得出阳,阳衰了阴气必盛,所以这个病人处于阳虚体质,两寸脉沉弱,第一点就是左寸沉不开达,能升而不能开。

肾阳不足呀,肾阳这个词用的不太好,现在大家就是说很多教材就是说脾阴脾阳、肝阴肝阳、心阴心阳这都搞烂了,如果再谈肾阴肾阳的话,因为这个肾吧,牵扯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它参与后天的升降,另一个它又主宰先天元气的盈缩,所以你谈肾阴肾阳的时候不够准,还容易搞混。

你要说元阳不足、不能上达,这个不一定,它只能代表就是说一身元阳到了肝脉以后,然后木不能成实,就是说水能生木,木不能化火,这一点导致左寸脉这种沉弱,如何化火,我们要治这样的病人的话,应该从这点考虑,不能用滋水荣木。

两者的治法还是不一样的,因为如果谈到肾阳不足的时候很可能要考虑到收敛这样的阴气,如果考虑到上焦阳阳气不足,我们考虑更多的是温健脾肺问题。

右寸脉沉弱,它多指气不足,气机开散不能收敛,这时候我们就要注意整体的脉都沉弱是以心肺脉为主呢还是就心肺两部脉独沉弱,这还是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何一部脉,都用五行的这个关系来进行升降体会。春弦,木曰曲直,阳气欲升而未升,这里面春三月的脉象又都不一样,初春时候,弦细而缓,然后是仲春,在春季的三个月,弦脉由弱渐强,由小渐大,这是木气逐渐升长的过程。到了春季一二月以后,弦进之象,脉由沉弦慢慢进入浮沉之间,这时候的脉象弦缓而略带条达之象。而暮春这时候的脉象,弦长,已经略显夏季之象了,这是春三月的脉象。进一步呢,夏洪,脉象由弦渐于浮的位置,这时的脉象弦大,慢慢的有扩大之象。然后紧跟着有浮象,这时显示洪象。到了夏末以后,这个脉象就像波涛一样,整个泛滥于外,洪而缓大之象,这是夏三月的脉。然后是秋三月,秋三月缓大了以后,就像波涛一样,打到顶点了,开始回落,这是什么现象?无力!这时候的脉象是无力的,大家可以体验整个波涛之势,然后由底部升到峰部的时候,然后再回落的时候,在底部的时候,他的力量是最弱的。虽然有势,但力是最弱的,这时古人用一句秋毛,因为毛轻,那个时候感觉内在的力量很小,然而它有势,到了最高点开始收了,这是秋毛一种宣散,然后收藏,一种很轻柔的感觉,这是秋毛。冬石呢,到了冬三月以后,脉气闭藏于下,这时冬三月的脉象又一一各有不同。我们根据冬三月的脉象,就可以在沉取这个脉象中,不断的把精气收藏的现象分成几个部分,冬天沉石之脉,脉沉下来以后也是无力的,这个无力,和在上的毛脉的无力是有类似之处的,一个毛在上,宣散,一个是沉石于下,阴中含一点真阳。这个真阳是什么呢?大家不要以为,阴中含一点真阳,这个真阳必须有力,不是,这点真阳,就好象初生的一个嫩芽一样,虽然有很高的势,有无穷的这个势,因为已经收到极点,闭到极点了,开始发了,势非常强,但力非常弱,就像小嫩芽,非常容易受到夭折,但是生长之势,生命是非常充沛的。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冬石的概念。在临床上有很多人,说冬石是个牢脉,其实不是,牢脉是弦石,石、大、弦、长,沉而实大,这是牢脉。而石脉呢,就像一个石头,安安静静呆在底下。这是四时脉象。四时五行参与其中了,我为什么没讲土呢?土居中宫,我们讲,因为升降浮沉于中,土气运化,这就是不把中土单独拿出来说。升降浮沉,不离其中,已经是土蕴藏的表现,土气一衰败了以后,就会出现升降浮沉的有余不足的变化。
内经上讲,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夫脉者,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所以我们要讨论脉法的次第,从哪个角度领会脉法,从阴阳五行的角度来认识。首先从阴阳始,从阴阳来讨论这个脉法的浮沉,然后是散敛这种状况,然后从五行角度来类比诸多的脉。我们怎么样从五行的角度来类比呢?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是升降浮沉,土运其中,用黄元御先生的思想来说就是,四象枢土,土气运于四象之中。就像我所说的,土寄四时,然后木火金水四象游于四周。这时候我们合于四季来考虑的话,每一季春夏秋冬,而季又潜移默化地运于其中。所以说在于脉象中来看,察脉的时候,一定要把握胃气。所谓胃神根这几个东西是什么?这几个东西就是说,胃神根它指的全部是先后天之气的这种状况,只是先天元气所处的部位不同,胃气偏于后天之气,就是中土的柔和之气,而神气,根气全都是指的元气的盛衰,根气没有了人体就无根了。脉象无神就是元气亏败了。这两种还有细微的差别,将来我会给大家一一的讲一下。大家既然搭脉,病人两个手一伸,我们摸他的脉象,体会到脉搏浮沉这种现象,我们怎么去归纳这些现象,然后体会出来这个病人的病情呢?不谈纯理论,我们今天就要谈实践,从实践的角度讲,第一点,我们平常观人待物,有的人性格比较急躁,我们从他的动作,从他的言语,以至于动静之间,我们就能感觉出来他带的所谓的气象,中医呢,取类比象,就类比这个象,怎么类比呢?拿什么类比呢,拿阴阳类比。怎么取象,拿五行来对比,这样产生出来的象,就是我们需要的。脉象也一样,当然讲五行就是纯理论化了,理论化了也是一样,就是我们这种最质朴最直观的这种感受,可以用阴阳五行分成大类。而在我们摸脉的时候,对于脉象,经过长时间的体验以后,有的病人你根本就不需要取象,你一搭脉,是寒是热,是缓是急,是敛还是散,这你都要有这种体会,如果有了这种体会的的话,证明你搭脉就有感觉了,这个时候总算是入门了,如果不然,你一搭脉,脑子里都是脉书,脉经,脉学的某种条文,一条一条地对,这都属于典型的初学,很容易犯错的,因为你感觉还没有出来,这个时候,给病人看病的时候你很累,第一你很生疏啊,第二感觉容易出现偏差。所以说,黄帝内经,我们的老师、先圣们讲,持脉有道,虚静为宝。先有一颗恬淡质朴的心境,心态,然后去体会脉法的升降浮沉,这样就会很容易一些。所以说搭脉,要有一定的静坐功夫,既使没有静坐的功夫,也要平常接人待物之中,要养成一种恬淡精虚的这种心态,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不但观察事物会很模糊,对脉法想要有进一步的体会也不可能。我对脉法的体会,第一步首先要有这种虚静的行动,达到状态以后,才有入门的资格,不然的话,没用。古人难道不想把脉法脉经这么好的东西传下来吗,但是有的东西理解不对,没到达状态,只能理解的非常牵强,那个时候不但是对古人所写的脉要精微、脉经的扭曲,而且还会对后代学医者造成更大的障碍。大家看一看脉是怎么来的,我们讲究是独取寸口脉,寸口是什么?是太阴脉,是手太阴脉动。以手太阴脉动,候一身五脏六腑寒热虚实,十二经络太过不及之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寸口脉法。也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但对于个别病人会出现反脉,脉搏从尺部外合于手阳明经,或者从关部内合于手厥阴心包经,这是反关和内斜两种脉象。这两种脉象各有它不同之处,也有它们的特点,天生具有的这两种脉象,禀赋就会不一样的,但是这两种脉象不是我们今天主要讨论的。具体情况只能讲,这两种情况即然不行中道,就有偏于阳,偏于阴两种变象,所以这两种人就有偏于阳有偏于阴的性格跟体质,在心态上也有不同。合于手厥阴心包经的,手厥阴心包之气就会郁而不行,,容易阳化,但是气不容易敛,这是从大象上来说。至于具体的病人产生具体的病症,两种脉象也是有意义的。需要大家根据具体的临床情况具体的去分析。
行者老师讲课录音整理文稿:通谈脉法2009-03-27 16:06今天晚上有空跟大家讨论一下中医脉法。中医的脉法在中医诊疗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尤其对于一些急症,和一些儿科、妇科的病,特殊情况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脉法又能从一个侧面很好地反应出来中医的取类比象这种观念。我今天只是把脉法和大家粗略地概括性地谈一下,然后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我们互相讨论,这样也有助于提高。
第二个,就是为什么寸口脉法以手太阴脉这三部能够候一身五脏六腑十二经络这种变化呢?在《难经》上他是这么讲的,脉会太渊,一身十二经络气血,周游全身以后,一日一夜过于手太阴,所以说手太阴之气,本来就是总汇一身十二经络之气血的,所以以此来候十二经络之气,太过不及,有先至有后至,种种现象。然后又根据六部之间的肌肤的荣枯,隆起,陷下,看局部的脏腑的虚实不同的变化,这是关于尺肤脉和两手寸口观察皮肤的变化,也是附助的一个诊法。按照《难经》里说的,脉者,气之鼓也。什么意思?就是我们人身,气如橐龠,血似波澜,气在里面鼓动,然后引起血气奔腾,形成循环往复的现象。所以脉搏是靠一身之气而鼓荡,然后产生的这种一盈一缩的这种变化,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而这一身之气的鼓荡源于什么?肺主气,而源于胃,脉博跳动的力度,扩大的势象,源于什么呢?源于胃气。五脏六腑之气,皆因于胃气而聚于手太阴,那么胃气不足了以后,五脏六腑之气厥,则现真藏脉,这时是五脏之气不能敛了,就会出现真藏脉。而我们摸着脉,一个方面气之鼓也,第二个方面营之居也,营血居于脉内,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这是内经上讲的。脉者,壅遏营气,令无所避,营血行于脉中,而营是什么?发于肝而源于脾,所以,脉形细弱,细小,脉动见涩,就说脉管里没东西,东西少,这就是血不足,这要归结于脾气,就是脾精的不足,脾气不足了,无法化生营气,直接导致肝气不藏,然后是贼风四起,这种现象。脉营周不息,五十而大会于手太阴。以太渊为关,关前呢,鱼际为寸,关后呢,经渠为尺,而这个关呢,我们现在讲的是,腕后高骨来定关,关前有太渊、鱼际两穴,关后有经渠列缺诸穴。按照“难经”里的说法,关前阳出九分,所以定为是寸;关后阴动于尺,所以叫尺脉。关前是一寸,一寸里面取的是九分,这是阳之治也,所以定为寸。关后是一尺,一尺里面取的是一寸,天一生水,名为尺。而这一寸九分呢,就是我们讲寸口脉法要候的这一段。关前取三分,关后取三分,和为六分,这个取的是关部。然后由此而定寸关尺三部的距离。定关呢,以同身寸,以每个人同身来定的,我以前在脉法中讲过腕后高骨,以腕后高骨来定关,这是古人脉法中经常讲的,然后单关,就是关前、关后,关的部位,三部即定的话,每一部又各有所司,就是每一部又有所主,我们今天所讲的脉象所主呢,这不是主要的,我们只大概讲一下“内经”里面讲的,然后结合我们所学黄元御先生的理论,把他阐释一下。大家一搭寸部脉就要想到,寸部以上的事情,阳呀,头面,额角,首先两寸部是什么?心胸,然后心胸往上,头、五官、额角等等,两关想到什么?肝脾两脏,然后是膈中,膈以内胃腑,胆腑。两尺呢,是下部,就是脐以下部位,大家可以考虑了,就是说脐周及脐以下,肝气郁于下的时候,包括肾,再就腰腿部所主。对于两尺,我们平常讲的左尺部,他主要是候的肾水,右尺部,候的肾阳,为什么这么讲呢?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左路是由阴出阳,所以说左尺,阴中有一点真阳,左尺太过亏乏,就没阴气,本身阴气就亏乏。阴气亏乏,阴气不足,自然生一点真阳的升意不足,右手呢,右路为阳气敛藏,阳气敛到右尺的话,如果是沉、迟,或沉弦,这时考虑阳气过于闭藏,闭藏太过,这就是由于元阳不足,而使之沉弱。如果浮呢,就显示出来三阳之气不得敛降,元阳外露,不得藏,所以左右两尺,一升一敛,这是黄元御对脉法的真正理解。这要理解错了,临床上很多疾病就治错了。把握住脉象,我们可以对病情一目了然地进行观察。对于不同种的疾病来说,用药不同,效如桴鼓的效验就出来了。
问:寸脉沉是什么意思?
答:寸为阳,左寸是什么?夫心者,其华在面。脉沉会出现什么现象?脸色就会晦暗,五脏精华之气呈现于面。右寸脉主肺,肺脉沉的话,敛气不足,中气不足。往往左寸脉沉的话,也会带着右寸脉。为什么?这才叫一气周流呢。一气无以开达,这就是夏气逆长,而奉收者少。心气不足以开达,到了秋天,收敛什么呀?大家看脉的时候,不要看分别,先要看浮沉,看阴阳,“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从五行阴阳的角度来入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