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的基本运算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合的基本运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集合的基本运算是高中新课标A版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三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和基本关系,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在近年的高考中主要考核集合的基本运算,在整个教材中存在着基础的地位,为今后学习函数及不等式的解集奠定了基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中有着铺垫的作用。此部分主要介绍集合的两类基本运算——并集和交集,是对集合基本知识的深入研究.在此,通过适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认识并掌握集合的两种基本运算.集合作为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它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因而只有掌握和理解了集合的基本知识,学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才能进一步刻画函数概念.可见,此部分的学习是以后研究函数的必然要求.

2、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根据教材结构及内容以及教材地位和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依据新课标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根据集合的图形表示,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掌握并集和交集的表示法以及求解两个集合并集与交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复习旧知,引入并集与交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使学生的认知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激发他们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1)由高中数学大纲所确定的。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2)由学生的基础和生理、心理特征确定的。高中阶段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为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上述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及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并集与交集的概念的理解,以及并集与交集的求解。

难点:并集与交集的概念的掌握以及并集与交集的求解各自的区别与联系。

解决重点、难点的关键: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并概括出并集与交集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进而加深他们对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与学法

考虑到学生刚刚学习了集合以及集合的基本关系,作为后一节内容,学生在理解上是没有障碍的,因此我将如下设计教学方法:

1、教法分析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本节课采用探索式教学方法,利用讲授法、练习法相结合,由浅入深进行教学,以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

教法安排(启发式组织教学)

以“问”之方式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以“变”之方式来诱导学生观察分析。

以“比”之方式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2、学法指导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考虑到这节课主要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在自己的发现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我主要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归纳、分析,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并使学生从中体会学习的兴趣.

3、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

采用类比思想,在集合之间关系和实数之间关系相似的情况下,联想实数的基本运算,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集合是否也能进行基本运算?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且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然后观察以下实例,探索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

2、展示新知

(1)在同学们对给出的几组集合有一定的认识之后,老师提出从集合元素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根据其共同特征,归纳概括并集的定义.此环节为本堂课的难点之一,重在考察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能力,可通过引导

和补充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带引学生进行突破.给出定义之后,及时提出问题:怎

样将这个定义理解透彻?让学生分析定义,指出需要抓住定义的重点,比如一些关键词:所有、或.

(2)在学习了并集的概念后,再引导同学们观察并集的Venn图,观察重合的那一部分,让同学们思考此部分所代表的元素有何特征,与两原集合有何关系,通过同学们思考得出交集的概念,然后分析概念以及做出Venn图,加强印象和理解.

(3)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定义的认识,给出交集定义之后,采用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区分并与交的符号表示,以免做题时混淆.最后综合集合的并与交,通过比较,总结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设计意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使他们的思维不囿于固定程式或模式,能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灵活地记忆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此特例还说明Venn图是表示集合的很好的工具,但定义中的Venn图只是一般形式,并不是唯一的.集合的形态多样,集合的并与交会随着集合内容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改变.

3、例题讲解

知识注重应用.因而,当这部分知识讲解完后,我将通过例题来强化学生对

知识的理解.

例1、求A∪B,A∩B

(1)设A={ 3, 5, 6, 8 }, B={ 4, 5, 7, 8 }

(2)已知A={x∣x2-4x-5=0} , B={x∣x2=1}

( 3 ) 已知A={ x| x是等腰三角形}, B={ x|x是直角三角形}

( 4 ) 设 A={x∣-1<x<2} , B={x∣1<x<3}

(5)设A={x∣2≤x<4} , B={x∣3x-7≥8-2x}

设计意图:例1是关于求并集,交集的题目,分别为离散型和连续型的题,其中(1)是考察集合的互异性,重复元素只计一次,(4)(5)为考察做题的方法,数轴的应用.

设计目的:新知识的应用,感受集合语言的简洁性.

4、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反馈信息。

在以上的环节中,老师只起了引导的作用,而学生是主体,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的知识在创造。

5、课时小结

总结是强化重点,明确关键,揭示规律的重要环节,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