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杨氏之子》课堂实录——武凤霞

合集下载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武凤霞
【期刊名称】《四川教育》
【年(卷),期】2008(000)011
【摘要】@@ 一、课前交流rn师:同学们好!我知道你们是采荷一小的同学."采衙",多美丽的名字,让我想到了两句诗:接天莲叶--
【总页数】3页(P28-30)
【作者】武凤霞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子路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4.21
【相关文献】
1.《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2.《杨氏之子》教学实录与评析
3.语言,在"特点"中习得——《杨氏之子》教学实录与点评
4.基于儿童立场的文言文启蒙教学实践——《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5.《杨氏之子》教学实录与评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五年级课文《杨氏之子》教学实录-word文档

五年级课文《杨氏之子》教学实录-word文档

五年级课文《杨氏之子》教学实录《杨氏之子》教学实录课前谈话:师:第一次见面,自我介绍一下,我姓王,同学们喊我——生:(齐)王老师。

师:喊得这么亲切,王老师觉得跟你们一点陌生感都没有了。

在座的有些老师是王老师的好朋友,知道朋友喊我什么吗?生:喊你的名字。

师:你真聪明,我的名字叫“玲湘”,“玲珑”的“玲”,“湘江”的“湘”。

(指生),连上姓,我的姓名是——生:王玲湘。

师:握个手,一听就知道你把我当大朋友了。

我呀,还认识一位饱读诗书的老先生,他特别有意思,向别人介绍我的时候,说我是“王氏之女”,知道什么意思吗?生:王家的儿女(众笑)师:我到底是王家的儿子,还是王家的女儿?生:王家的女儿。

师:这就对了,氏,指的是姓,“之”就是——生:“之”就是“的”。

师:谁能用老先生的方法做自我介绍?生:我姓李,是“李氏之女”。

生:我是高氏之女。

(指一男生)师:你姓什么?生:我也姓高。

师:也是高氏之女?(众笑)生:不是,是高氏之子。

师:“儿子”用“子”,你很会变通。

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会变通的高氏之子。

(热烈的掌声)激趣,导课题,了解出处师: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杨氏之子”,看老师板课题。

(师板题)师:“杨氏之子”指的就是——生:杨家的孩子。

师:一起读课题。

生:(齐)杨氏之子。

【评析】课的开始就如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歌唱奠定了基础。

上课亦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谈话的相互介绍,看似无意,实则从相互了解、介绍开始,学生轻松愉快中走近了文言,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杨氏之子”。

师:《杨氏之子》出自哪呢?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课件出示《世说新语》封面、相关资料:《杨氏之子》选自一本古代小说——《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由南朝的文学家刘义庆编撰,共36门。

《杨氏之子》是“言语第二”中的第43个故事。

)(一生读资料)一读,正字音,初识古文(课件翻页,出示《世说新语》中《杨氏之子》的原文) 师:这个故事选自古代小说,所以用的语言也是古人的,这样的文章叫古文,也可以叫做文言文。

名师风采《杨氏之子》课堂实录——武凤霞

名师风采《杨氏之子》课堂实录——武凤霞

名师风采《杨氏之子》课堂实录——武凤霞名师风采《杨氏之子》课堂实录——武凤霞一、谈话导入老师:我说一句话,看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生(沉思后,有同学举手):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

老师:刚才我说的话和我们平时说的有什么区别?学生:老师说的话比较简练,我们平时说的话要复杂一些。

学生:老师说的话不怎么好懂,我们现在不这样说。

老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在以往的积累运用中也学过,谁能说一句给大家听?学生: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温故而知新。

老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二、一读(读正确)老师: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读一读,看看什么感觉?学生:1.文章的句子很短,我感觉不怎么好读。

2.有些句子不知道怎么读才能读好。

老师:说说哪个句子你不知道怎么读?学生:“孔指以示儿曰”这个句子我读不好。

老师:谁知道这句话该怎么读?(学生尝试,但读得都不大正确。

)老师:正确的读法应该是这样,孔/指以/示儿/曰。

(学生自由读,齐读。

)为什么要这样读呢?一会儿你自己就明白了。

谁来把文章读给大家听?(两位学生读)老师:刚才这位同学读的时候有两个字和第一位同学读得不一样?? 学生:“为设果”中的“为”,李同学读的是第四声,而张同学读的是第二声。

老师:哪个读音正确呢?我们先看看这句话什么意思。

学生:“为设果”就是孩子给孔君平摆上水果。

老师:“为”在做“给”的时候读第四声。

还有一个字音他们读得也不一样。

学生(踊跃):“儿应声答曰”中的“应”,他们一个读第一声,一个读第四声。

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

老师:“儿应声答曰”形容孩子回答速度很快。

现在我们还经常这样用。

三、二读(读明白)老师:同学们读得很正确,也很流利,我相信你们还能读懂。

再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

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课堂实录 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

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课堂实录 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

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课堂实录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篇一】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课堂实录《杨氏之子》课堂实录《杨氏之子》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

它文字简约,却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

五年级下册第10课《杨氏之子》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

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九岁男孩形象。

首句总领全篇,“甚聪惠”实为文眼,统照全文。

后四句叙事,详写杨氏之子的“设果”与“应答”,凸显“聪惠”之内涵。

全篇情节简单,人物巧妙逗笑,颇具诙谐情调。

二、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生活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四、教学准备搜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音乐和文字资料,制作成PPT电子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了解出处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片新的文章(板书课题:杨氏之子)生齐读:杨氏之子师:(出示资料)《杨氏之子》出自《世说新语》,由南宋文学家刘义庆编撰,共36门。

《杨氏之子》是言语第二中的第43个故事。

这是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想读吗?生:想二、初读,读通顺师:赶快打开课本翻到第48页,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说说第一次读文言文什么感觉?生:感觉读不懂。

生:读起来很别扭。

师:是的,初读文言文都会有这样的感觉,看来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那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些难题吗?生:把课文多读几遍。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那咱们再来读读课文。

(生自读课文)师:谁愿意尝试着起来读读?(指生读)师:你读得很认真,尤其是文中的多音字发音很准,请你来当小老师领读。

(为:wèi 应:yìng变红)生领读师:称职的老师,谁还能像他再来读读课文?指生读师:第一次读文言文就读得这么流畅,你真不简单!看来文中的生字没有难住你。

语文杨氏之子课堂教学实录

语文杨氏之子课堂教学实录

语文杨氏之子课堂教学实录语文杨氏之子课堂教学实录《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一个聪明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语文杨氏之子课堂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前谈话]师:同学们,古诗《泊船瓜洲》、《长相思》会背吗?生(众):会——(背诵两首古诗)师: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不光有朗朗上口的古诗词,还有博大精深的文言文,也叫古文。

师:古文言简意赅,比如“您吃过饭了吗?”在古文中只要两个字即可。

猜一猜,会是哪两个字?生:吃过?生:吃了?生:饭否?师:善哉!“善哉”就是老师对他回答的肯定与表扬。

【板书:善哉】下面请同桌相互用古文表扬一下对方。

生:(同桌表扬:善哉!……)师:谁知道“我”在古文中称什么?生:君。

生:俺。

生:吾。

【板:吾】师:那“你”也叫什么?生:尔。

生:汝。

【板:汝】师:“吾等”是什么意思?生:我们。

师:“汝等”又是什么?生:你们。

[教学过程]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齐读课题——生:杨氏之子。

师:读了课题,找一找,哪儿是表示姓杨的人家?生:杨氏。

师:那姓李的人家怎么称呼?生:李氏。

师:姓王的人家呢?生:王氏。

师:姓杨人的儿子呢?生(众):杨氏之子。

师: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一下你自己,行吗?生:我是叶氏之子。

师:“我”也用古文怎么说?生:吾乃叶氏之子。

师:善哉!生:吾乃余氏之女。

师:善哉!师:这篇课文讲杨氏之子的什么事呢?读一读课文,自己觉得读正确了就停下来,把手高高举起。

(大部分学生举手)[出示三个生字:惠、曰、禽]指名读、齐读。

师:生字会读了,意思懂吗?生:“惠”是聪明的'意思。

师:怎么知道的?生:注释里有。

师:自信地说啊,注释就是帮助我们学习的。

你把注释读一读。

生:(读注释条文)师:“同‘慧’”,指在这里“惠”字与“慧”字是通假字,是“智慧”的意思。

师:那“曰”是什么意思呢?生:回答的意思。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全国文本细读研讨会名师课堂实录)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全国文本细读研讨会名师课堂实录)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全国文本细读研讨会名师课堂实录)表情朗读背诵课文师:同学们看于老师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做表情:笑容满面) 生:于老师很高兴。

师:看到同学们,我高兴了。

再看于老师(做表情),现在是什么表情?生:于老师好像很紧张。

师:对,有点紧张,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如果不积极发言.于老师就会紧张,希望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行吗?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读读题目。

(生读课题)仔细读一读这篇课文,和平时读的课文感觉有什么不同吗?生:这篇课文非常短。

师:对.很短小.只有53个字。

还有吗?生:它里面还有很多“曰”。

生:这是篇文言文。

师:真好。

那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是什么文?生:白话文。

师:文言文和白话文有好多不同,最大的不同是文言文——生:难理解。

师:文言文语言很简练,有时候一句话只有一个字.但包含的意思很多。

读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想象.把一个字变成好多好多字,把一句话变成好多好多话,这样你就能读懂。

下面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读文言文。

(一女生读课文)师:(朗读不是很好,老师给予指导)听你读这篇课文就像一辆车子走在不平整的路上,磕磕绊绊、一顿一顿的。

谁再来读一读?(生读) 师:握手!读得非常好,听你读这篇课文,就像一辆车行驶在平坦的路上,很顺畅。

能不能告诉我这篇短文讲了什么故事?生:讲的是孔君平到梁国杨氏家里去,去找他家主人——师:他家主人?杨先生吧!杨先生不在——生:杨先生不在.他的儿子在,孑L君平就把杨…先生的儿子叫出来。

师:往下说!生:杨氏小儿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说:“它是你家的果子吗?”他的儿子说:“不知道孔雀还是您家的家禽。

”师:最后一句理解错了,仔细想想是什么意思?生:“没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很好!“甚聪惠”是什么意思?生:很聪明。

、师:很聪明。

“惠”是什么意思?对,“惠”同“慧”。

再往下看,“诣”什么意思?生:“诣”是拜见的意思。

师:好.意思读懂了。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及解读(于永正)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及解读(于永正)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杨氏之子【教学实录】一、谈话导入。

1、师;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都是用普通话也叫白话写的,叫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

来齐读课题。

师: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古文比现代文简洁。

故事有趣,但不好读》。

师:同学们,学好古文能增长很多知识。

我们不但要把唐诗、宋词、元曲学好,还要学一些文言文。

2、理解题意。

师:杨氏之子是什么意思?之是主次,相当于的,氏:姓氏,表示家族的意思。

二、疏通课文师:生试读古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我们一句一句来找人读,看他的字音以及字词之间的停顿对不对,谁来?同学们要注意啊,梁国是一个地方。

待读完一句,让全体同学一起读一遍。

师:不错。

请坐下。

)“杨氏之子”。

“子”是个小男孩,读的时候,心情是轻松的,是高兴的,要好玩。

因为是小孩的事。

师:好。

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个古人的话说成现代的话,把古文的意思用现代的话说一说。

“梁国杨氏子九岁。

”谁来说?说错了没关系。

生:第一句话的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人家有个男孩子九岁了,非常聪明。

师:梁国这个地方有一户姓杨的人家,这个姓杨的人有一个儿子,今年九岁了。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任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了总起全文的作用。

——这个孩子姓什么?师:要记住啊!他是杨家的后代,当然姓杨啦!咱们班有没有姓杨的?站起来。

你们杨家的上辈、上上辈、上上上辈,(众笑)有一个男小孩,甚聪慧。

这是值得骄傲的啊。

你们也甚聪慧,“惠”和“慧”在古代是一个意思。

(板书“慧”)要写好这个字,“心”字底要写大点。

把手伸出来,再写一遍,大点啊!卧钩卧倒。

两点要生动点。

接着往下说。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你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叫父亲的儿子出来。

《有的人》课堂实录名师武凤霞

《有的人》课堂实录名师武凤霞

《有的人》课堂实录名师武凤霞第一篇:《有的人》课堂实录名师武凤霞课前交流师: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词语,请大家读一读,看看能发现什么? 出示: 富有——贫穷聪明——愚笨健全——残疾大方——吝啬美丽——丑陋年轻——衰老师:谁来读一读?(一生站起来响亮地读出来。

)师:同学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发现什么了? 生:这些词语每一组前后两个词都是反义词。

师:还发现了什么? 生:每一组词语中,前面的词语都是褒义的,后面的词语都是贬义的。

师:不看屏幕,我随意说出其中一个词,你们回答出它的反义词。

(师生对接。

)教学过程一、温故导入师:同学们,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文学家,他写出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这个文学家就是——生(齐):鲁迅。

师:对于鲁迅,你都了解什么呢? 生:我知道他写了很多诗歌和小说。

师:对!最著名的小说就是《狂人日记》和《呐喊》。

生:我知道他的原名叫周树人。

他在一生中用了很多笔名,鲁迅就是其中一个。

师:是的,鲁迅先生一生共有一百多个笔名。

生:我知道鲁迅深受大家的爱戴,从他的侄女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知道,在鲁迅先生去世的时候,很多人都来追悼他,为他送行。

师: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72年了,72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

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一面》这两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板书)二、有层次地诵读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没人举手。

)师:是不是想自己先读一遍呢?(生,点头)好的,自己读读吧!(朗朗的书声响起来,生读得很投入。

)师:在这首诗中只有一个字容易读错,就在这一句中——出示: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师:猜一猜,我说的容易读错的字是哪一个?(生大多说“呵”,有的把字音说成是he,有的说成是a)师:(板书“呵”)这个字到底读什么呢?(生犹豫)师:这个字平时读“he”,比如——生(齐):笑呵呵。

杨氏之子课堂实录5篇

杨氏之子课堂实录5篇

杨氏之子课堂实录5篇《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一个聪明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杨氏之子课堂实录5篇,希望大家喜欢!杨氏之子课堂实录篇1师:同学们,今天咱们要学的,也是一篇文言文,知道是哪一篇课文吗?生:《杨氏之子》师: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

师:上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看老师些课题。

(写)齐读一遍。

生:杨氏之子师:大声读一遍,生:杨氏之子师:读了课题,谁能说说课文写的是谁吗?生:写的是杨家的儿子。

师: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呢?生:我想知道杨氏之子他有什么样的才华。

师:想了解他。

生:我想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

师:接着说。

生:我想知道杨氏的儿子发生了什么事。

师:对,课文写了他一件什么事,还有谁要说?生:我想知道杨氏之子是谁?师:想了解这个人物。

生:是跟什么人谈话。

师:看来同学们想了解的还真不少,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是我们第一词学文言文,同学们可以多读几遍,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师:读书的时候,让老师听到你的声音,看到你的表情。

生:(继续读)师:课文读完了吗?生:读完了。

师:谁来给我们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字音读准没有。

生:(读全文)师:有个生字,她读得真好,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yì师:同学们读古文哪,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懂句子,这句话,有个人,叫什么?生:孔君平师:叫谁呀?这人叫什么?生:孔君平师:老师顺便介绍一下,孔君平,是孔子的第26代后人,他学识渊博,现在,你能读这句话吗?生:(读)师:对,全班一起读。

生:(齐读)师:就读这一句,再读一遍。

生:再齐读师:谁再来给我们读一遍?生:(读全文)师:读得不错,有一个字音,同学们听出来没有生:wèi设果。

师:好,咱们一起读生:为设果。

师:老师要表扬他,这个字音他读得真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风采《杨氏之子》课堂实录——武凤

一、谈话导入老师:我说一句话,看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生(沉思后,有同学举手):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

老师:刚才我说的话和我们平时说的有什么区别?学生:老师说的话比较简练,我们平时说的话要复杂一些。

学生:老师说的话不怎么好懂,我们现在不这样说。

老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在以往的积累运用中也学过,谁能说一句给大家听?学生: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温故而知新。

老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二、一读(读正确)老师: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读一读,看看什么感觉?学生:1.文章的句子很短,我感觉不怎么好读。

2.有些句子不知道怎么读才能读好。

老师:说说哪个句子你不知道怎么读?学生:“孔指以示儿曰”这个句子我读不好。

老师:谁知道这句话该怎么读?(学生尝试,但读得都不大正确。

)老师:正确的读法应该是这样,孔/指以/示儿/曰。

(学生自由读,齐读。

)为什么要这样读呢?一会儿你自己就明白了。

谁来把文章读
给大家听?(两位学生读)老师:刚才这位同学读的时候有两个字和第一位同学读得不一样?? 学生:“为设果”中的“为”,李同学读的是第四声,而张同学读的是第二声。

老师:哪个读音正确呢?我们先看看这句话什么意思。

学生:“为设果”就是孩子给孔君平摆上水果。

老师:“为”在做“给”的时候读第四声。

还有一个字音他们读得也不一样。

学生(踊跃):“儿应声答曰”中的“应”,他们一个读第一声,一个读第四声。

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

老师:“儿应声答曰”形容孩子回答速度很快。

现在我们还经常这样用。

三、二读(读明白)老师:同学们读得很正确,也很流利,我相信你们还能读懂。

再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

学生:我读懂了“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非常聪明。

老师:非常──聪明,这句话中没有这两个词啊。

学生(齐举手):“甚”就是“非常”的意思,“聪惠”的意思是“聪明”。

“惠”古代通“慧”。

老师: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明白了。

这里的“惠”是个学生字,你会写么?(学生上台演板,写得很正确)学生:我看下面注释知道了“孔君平诣其父”中,“诣”的意思是“拜见”。

老师:好啊,看注释是理解古文最简便的方法之一!“诣”也是个学生字,相信每个同学都会写,在本子上写一个,互相检查检查。

学生:我读懂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意思是我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

老师:夫子在这里指谁?(学生:指孔君平)老师:把孔君平称为夫子,那──夫子就是指孔君平吗?如果来的人不是孔君平,而是张君平、李君平,还能称夫子么?(学生:能)师(依然作思考状):如果来的是阿姨呢?学生(略略思考):不能,因为阿姨是女的。

夫子一般指男的。

师(追问):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学生(迟疑不敢作答):不行,因为夫子好像指的是大人。

老师: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

老师:如果来的是一个没有文化、不识字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学生不语)老师:我们来推测一下孔君平的身份。

你认为,他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相信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

学生:他应该是一个富人,从图中我们看到他穿的衣服很华贵。

学生:他应该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因为他看到杨梅就把杨氏子的姓联系起来,而且还说这个孩子是“君”。

这是对人的尊称,能对一个小孩说“君”的,一定是一个有涵养的人。

学生:这篇文章选自《世说新语》,这本书是写士大夫阶层的事情。

老师:是啊,士大夫阶层都是为官之人,都是有文化的人,那么他们的朋友也一定是有学问的人。

所以,可以称为夫子。

再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学生齐:孔夫子)孟子──(学生:孟夫子)老师:同学们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么?
学生:杨氏是一个人的名字么?老师:有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学生沉默,继而又摇头。

)老师:这里的杨是人的姓,而“氏”有两个意思。

(师出示)(1)在有特长或者有身份的人的姓或者姓名后面加“氏”表示尊重。

(2)旧时放在妇女父姓或夫姓的后面称呼已婚妇女。

老师:读一读,在这个句子中,你该选择哪一种意思呢?学生:选择第一种。

学生:为什么“父不在,乃呼儿出”?这个孩子才九岁,怎么能照顾客人呢?怎么不叫他的妈妈出来呢?老师:这个问题提得好。

谁能解答?学生:因为他妈妈和他爸爸一起出去了,都不在家。

老师:同学们推测了很多种孩子出面招待客人的原因。

在我国古代,重男轻女,只有男人算是人,女人是不算是人的。

所以迎接客人都是男人的事情,儿子再小也是男人,也要出来招待客人。

母亲呢?只能呆在后堂,只有丈夫、孩子请她出来见客人的时候她才能出来。

(学生惊讶,然后又问了几个字的意思,很快就得到了解答)老师:既然大家都懂了,谁能把这篇文章的意思讲一讲?(学生自由说)四、三读(品味语言的精妙)老师: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有两个句子很精妙。

你们知道是哪两句么?学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句话很精妙,一般人说不出来。

老师:看来大家都同意他的说法,但是这两句话精妙在什么地方呢?学生:杨氏子姓杨,杨梅
的第一个字也是杨。

所以,孔君平就和孩子开玩笑:此是君家果。

就好像说杨梅是杨氏子的弟弟一样。

学生:杨氏之子明白了孔君平的意思。

马上也拿孔君平的姓氏和孔雀连起来说。

老师:对呀,这在兵法上就叫以其人之道──(学生齐:还治其人之身。

)老师:所以,课文中这样称赞这个孩子──(学生齐:甚聪惠。

)五、四读(读出古文的味道)老师:同学们,读古文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读明白,还要读出古文的味道!自己试一试,品味品味古文该怎么读?(学生自由读,有的还摇头晃脑,很可爱)老师:如果配上音乐,那种感觉会更美。

先听一遍,想想该从哪个地方开始你的朗读。

老师:再听一遍,然后自己试着跟着音乐朗读。

老师:谁愿意配乐读给大家听?(学生踊跃举手,一学生读,虽然与音乐还不怎么吻合,但学生读得津津有味。

又一学生站起来要求朗读课文,在音乐中读得很投入、很美。

全班掌声)老师:读得真好!这个小故事简单、有趣,我相信,我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它背下来。

(学生情绪很高,还没等教师把要求说完,琅琅的背诵声已经响起。

)六、五读(理解中学习运用)老师:同学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肯定已经发现了一个问题:在这一篇文章中有一些词我们现在很少使用,或者有的根本就不用,你能找到这些词语么?(学生认真读课文,画出“诣”“乃”“儿”“曰”“氏”“之”“其”几
个字。

)老师:这些字的意思同学们都懂了,我相信你们也很想试着用一用。

看这几句话:(教师出示)1.这是你家的小猫。

2.我班的张月十分聪明。

3.一个学生说:李娟,你的家在哪里?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句试着说说。

学生:我说第一句,这是君家猫。

(学生笑,一学生举手,教师示意他站起来说)学生:这乃君家猫。

师(赞许):其实,“这”在古文中常常用“此”表示。

“你”也常常用“尔”来替代。

(板书“此”“尔”)所以,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学生(踊跃):此乃君(尔)家猫。

老师:第二句呢?学生:我班张月甚聪慧。

老师:“我”在古文中还有一种说法,有人知道么?(学生摇头)“我”在古文中通常称“吾”。

(板书“吾”)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说成──学生(齐):吾班张月甚聪慧。

老师:第三句好像要有点难度哦!学生:一学生曰:李娟,君家在哪里?老师:“在哪里”在古文中经常说成是“安在”“何在”。

如果换成这两个词,这句话又该怎么说呢?学生:一学生曰:李娟,尔家安在?或李娟,君家何在?老师:如果把“一个学生说”改为“一个孩子问”呢?(学生自由回答:一儿曰)师(赞赏):学得不仅牢固,而且灵活。

真好!同学们,古文就是这么有意思,课后找一篇自己感兴趣的古文读一读,我相信你们会有更多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