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价值中立说
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
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作者:覃慧娴张泽丙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1期摘 ;要:价值中立作为一种方法论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也是国内外社会科学界备受争议的论题。
本文追溯了价值中立的渊源,阐释了价值中立问题的内涵,讨论了价值中立问题的应用范围和限度,认为价值中立原则仍然值得今天的中国社会科学所借鉴。
关键词:价值中立;社会科学;价值关联一、关于价值中立的含义由于价值中立论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仍是处于发展中的理论,因而中国学者基本上都是在概述价值中立产生形成、发展过程的同时表述自己关于价值中立论的理解。
周蔚华认为“价值中立论”是韦伯吸收实证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价值中立思想和新康德主义把事实与价值、价值联系与价值评价作了区别的思想的产物,因而韦伯的价值中立论有如下两层意义:首先,一旦社会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择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停止使用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而遵从他所发现的资料的指引不管用这种资料研究的结果是否对自己有用。
其次,对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要作出严格的区分,不能从事实的陈述推出应该的陈述。
齐修远则认为:“韦伯的价值中立原则是继承逻辑实证主义相关思想而但有其深刻之处。
即韦伯主要是在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范畴内阐释“价值中立”原则的而且亦不排除与价值相关的研究,因而韦伯的价值中立论主要是指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不可有自己的价值倾向因而要回避。
终止自己的价值判断不可援引科学为任何价值立场作出论证或辩护。
顾肃对“价值中立”含义的理解则是韦伯的价值“中立论”一方面吸取了体漠关于在规范描述之事物的突然与应然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思想鸿沟,另一方面又承认价值判断的不可回避性,但坚持指认与评价的区别。
并认为“价值中立”说反映了西方思想界在科学发展以后对其根本任务的一种认识的反思,即在科学知识系统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有必要主动排除意识形态等主观价值干扰,以相对纯化的方式对待其研究,以便适应客观性要求。
社会科学中价值问题
社会科学中价值问题科学价值中立说关于科学的价值中立的观点,在西方哲学思想中在较长时期内影响了占主导地位的科学观和认识论。
一般认为马克斯韦伯引入了现代的事实—价值两分的观点。
他在《社会学与经济学中“价值中立”的意义》这一经典论文论述了两方面的观点1。
第一点他吸取了休谟的思想,认为在规范与描述之间、在断言某物实际上是什么与理想上应当是什么之间,存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因为我们加于事物的价值不属于这些事物的真理性,科学关心的是描述实际发生了什么,并且解释为什么。
自然,科学能够而且必须注意个人和团体在事实上怎样做出评价,但他们却不能从根本上真实地记录这个或那个事物是内在地有价值的,因而是在范畴上应当被评价的。
韦伯的第二个论点是有规定性的。
他从不认为价值是无足轻重的,也从不宣称每个人,特别是社会科学家应当总是避免价值判断。
与此相反,他坚持提出指认与评价的区别,二者不容混淆。
一个人在表达价值判断时,不应当自称这种判断是得到科学地确认的;因为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
当社会科学家推崇某种行动时,他们应当尽力地说明自己所说内容中哪些是科学的发现,哪些是具有很不同地位的政策建议。
这是知识分子的真诚品质与尊重真理的原则所必然要求的。
20世纪的逻辑实证主义者一般都竭力提倡科学与价值、描述与规范、实然与应然判断的严格区别,要求社会科学坚持价值中立的立场。
亨普尔指出,相关科学的价值中立问题,可以说是围绕着两个不同的方面而展开,这就是:(1)科学家的实际研究行为,和(2)批判评价和论证科学断言和程序的方法论标准。
在科学家的实际行为层次上,价值评价作为科学研究的一个诱导因素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道德的准则、审慎的思考和个性等等显然会影响科学家对所研究领域、问题和所采取的方法的选择。
社会和政治价值有可能削弱研究某些特殊问题领域的努力,也可能鼓励人们赞同某些并无可靠根据的理论。
当然,作为一种规律,科学研究中决定采取或放弃一个特定的假设或理论,将强烈地受到认知价值或准则的影响,这反映在他们坚持某种方法论程序的标准上。
科学是不是价值中立的
科学是不是价值中立的1、科学的价值中立学说科学的“价值中立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观点,近代以来尤其流行;近代科学家崇尚科学理性,把科学视为纯粹求真的事业,并把与近代实验科学方法和逻辑论证无缘的政治、伦理等和科学严格区分,以保持科学的“纯洁”与独立;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逻辑实证主义等将事实与价值绝然二分,进一步强化了科学的“价值中立性”观念;他们认为,科学追求的是纯粹真理,客观性是科学的生命;在进行科学观察、试验、概括、推理、评价与验证的过程中,必须撇开主体的目的、利益、需要、兴趣、情感、欲望等主观偏好,以如实反映对象的客观本质和规律为唯一目的;因此,科学活动本身,它所取得的任何一项具体成果,本身不是价值,而且也不涉及到或意味着“好”、“坏”之类价值,而是价值上“中立”或“无涉”的;他们甚至宣称,这种“中立性”正是科学的“客观性”与优点之所在,也是科学工作者人格理智诚实的表现;如果一个人将价值因素导入科学研究,那将是十分不严肃的,甚至不配被称为“科学工作者”;应该说,“价值中立说”比较彻底地解决了科学与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区分问题;对科学与价值,认知与评价加以必要的区分,对具体科学活动是必须的、有益的;科学在于实事求是地反映对象的客观本质和规律,只有面向客观事实,立足客观事实,而不是立足于个人的目的、利益、需要、兴趣、情感、尊严、地位、名誉、偏好,以及宗教信仰、阶级立场等,才有可能真正达到这一目标;在科学研究中,弄虚作假、马虎轻率、主观臆测、专横固执、迷信权威、压制创新、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等等,都是要不得的;在具体科学活动中,不清除一些价值因素的“污染”,不排除一些主观性要素的干扰,就不可能获得真理;2、科学是否价值中立然而,如果从更广阔的视野将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实践活动来看,那么,我们会发现,科学的“价值中立说”很难站得住脚;科学绝不只是一种客观的知识体系,尤其不是一种脱离社会和人文价值环境的知识体系,因为它同时还是一种社会活动、一种社会建制、一种文化,它是由作为价值载体的人来实现的实践活动,因而又具有“价值非中立性”;第一,“为科学而科学”、“为知识而知识”,从来就只是一种幻想、幻觉;人们对单纯的“事实”、知识几乎毫无兴趣,甚至对与其生存、生活几乎不相关的“真理”也并不关注,或视而不见;人们搜集事实,是为了理解或认识这个世界;人们加工处理事实,是试图找到其所面临的问题的答案;人们尝试依据科学改造或改变世界,是希望能够生存和生活得更好;因此,任何真正的、生机勃勃的科学,必然是符合人类主体需要的,必然是具有价值意义的;在具体科学活动中,人类的根本目的、利益、需要、信念、理想、态度、情感等无不凝聚在科学家的内在品格、渗透和反映在科学活动之中;甚至可以这样说,脱离社会需要,仅仅为着满足科学家兴趣或少数人好奇心的科学研究,并不是理想的科学研究;客观的、不带任何价值判断的科学家,并不是理想的科学家;“热爱真理”、“献身真理”并不是科学与科学家与生俱来的天性,而是在长期的科学探索实践中形成的、扎根于人类价值追求的社会品质;人类认识的、情感的、审美的、伦理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自由与全面发展的理想与信仰,给了探求真理以动力和目标,使科学成为一种最具价值的事业;第二,科学研究对象本身,总是包含、渗透、负荷着人的价值因素;在存在论意义上,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客观现象不是完全自在、与人无关的“自然”现象,它们都通过人的活动形成,具有人为性;在认识论意义上,根据认识系统中的主体—客体相关律,在一个认识系统中,认识的客体是由认识的主体根据自己已经获得和已经形成的本质力量和认知定势有选择地设定的,它与认识的主体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因而,是不可能与主体的价值无关的;而在价值论意义上,科学更是人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活动,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在人的价值思考、价值选择中确立,并随着人们的价值追求的变化不断变迁的;第三,正是由于科学活动、科学对象是服从于人的价值目的,特别是改造世界之需要的,因此科学体系之中就渗透着价值和价值判断因素,科学陈述内蕴着一定的价值意蕴,负荷着一定的价值要求;美国科学哲学家劳丹在科学与价值一书中曾指出,价值本来就内在于科学本身的结构之中,也只有纳入科学的内在结构,才能更好地解释科学的合理性;他不仅把价值纳入科学的内在结构之中,而且还力图从科学的内在结构来揭示其发挥作用和变化的机制,从而构造了一个科学发展网状模型和解决理论、目的、方法三者相互依赖的网状结构;具体地,某些科学陈述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安全、健康、疾病、有害、有毒、风险等概念,这类陈述仅在针对特定价值主体、参照特定社会与人的价值背景时才有意义;还有些陈述是关于其他陈述的可接受性的,它们涉及有力的观察证据、足够高的概率等,这显然也依赖于一定价值背景;第四,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在科学活动中也不可能不进行价值判断;彭加勒指出,科学是一种约定,约定既要受观察与试验事实的引导,又要避免一切矛盾,但选择却是自由的,是出于简单与方便的考虑指导我们去选择;彭加勒还认为,学者们致力于探索自然,并不囿于有用性的动因,而在于对“此种特殊的美以及宇宙和谐意义上的意义之寻求”;爱因斯坦也曾经由衷地赞叹,科学美是“思想领域最高的音乐神韵”,让人产生“一种壮丽的感觉”;特别是,科学活动的主体并不仅限于科学家个人,而主要是具有共同价值规范和思维方式的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之所以能够形成并发挥作用,虽然一般不强求意识形态或信仰上的一致,但对科学研究却须有大体一致的信念、理想、态度和情感等;在个人加入科学共同体的科学训练和专业经历中,他们会形成一些共同的价值标准;因此,科学家们作为社会存在物、文化存在物,他们总是处于某种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其思想、行为及科学实践也无不总是打上各自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烙印;正如美国着名科学哲学家M;W;瓦托夫斯基所指出的:“诸如真理、一致性和证实这些科学规范本身就是深刻的人类职责的高度凝练的反映”,因此,“科学的价值并不是成为科学所探索的事实的一部分,而是成为科学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是科学的过程和科学的理性的一个特性”;也正因为此,在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界,“科学价值非中立论”对“科学价值中立论”进行了郑重且较深入的批判;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学派将价值列入科学哲学,承认科学与价值及意识形态的相关性;库恩指出:“科学是以价值为基础的事业,不同创造性学科的特点,首先在于不同的共有价值的集合;”普特南在1981年进而提出“价值事实”的存在,他认为价值与事实不可分,价值就是事实的价值,事实也是有价值的事实,“每一事实都含有价值,而我们的每一价值又都含有某些事实”;法兰克福学派则把科学技术视为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马尔库塞认为,科学与技术本身成了意识形态,是因为科学、技术同意识形态一样,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和奴役性,起着统治人和奴役人的社会功能;哈贝马斯则宣称,技术与科学已经成了一种新型的意识形态,即技术统治论的意识:“一方面,技术统治的意识同以往的一切意识形态相比较,‘意识形态性较少’,因为它没有那种看不见的迷惑人的力量,而那种迷惑人的力量使人得到的利益只能是假的;另一方面,当今的那种占主导地位的,并把科学变成偶像,因而变得更加脆弱的隐形意识形态,比之旧式的意识形态更加难以抗拒,范围更为广泛,因为它在掩盖实践问题的同时,不仅为既定阶级的局部统治利益作辩解,而且站在另一个阶级一边,压制局部的解放的需求,而且损害人类要求解放的利益本身;”总之,科学活动并不如人们想象的,是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科学工作者在与世隔绝的象牙塔中的机械操作,而与其他人类活动一样,是文化的、历史的产物,是一种现实的事关人类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科学既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由人的,科学真理的追求与科学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是主体同一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在历史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它们具有内在统一性;科学家没有直接的社会责任比如说有人用菜刀砍了人, 现代法律会把拿刀砍人的那个家伙抓起来判刑, 而不是去追究卖菜刀的, 有人开车撞了人, 也是追究撞人的那个, 而不是把汽车工厂的老板抓起来但是, 科学家应该有自发的社会责任感; 科学家之所以被称为科学家, 最重要的是他们相信科学, 真心相信而不是把科学当作工具和外衣;而什么是科学呢科学的哲学基础在于, 相信在认知领域, 人人平等, 它不能接受这样的解释: "我是先知, 我能看见神迹, 但你们看不见;我也没办法让你们看见, 你们只需要相信我就行了", "信则灵: 你不相信神, 不真心相信神的存在, 神就不会眷顾你, 那你就永远看不到神" 当然这种平等是起点的平等和判断的平等, 而不是能力的平等而这种平等思想, 正是文艺复兴时代以来, 人类社会变革的最大动力; 在自然领域, 平等思想造就了科学, 把神和神棍打下神坛;在社会领域, 它是人民自由, 民主政治的思想基础; 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社会制度的民主自由反过来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就是西方社会从中世纪向现代社会变革的过程; 所以, 在现代社会, 你很难找到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他相信科学民主, 却又枉顾自己的社会责任;但是, 在科学很难立足的中国, 首先你很难找到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并不仅仅是科学家太少, 真正的科学家很少, 却往往并不为媒体所知, 就更不为公众所知;其次, 不是所有的工程师, 技术官僚, 甚至某些 "科学匠", "工匠", 扣上一顶帽子就可以被称作科学家的;第三, 科学家也免不了说违背良心的话, 毕竟他们的处境太艰难了, 远远比常人更艰难; 这就是我国科学界的现状, 超越这个现状去单纯要求某个科学家, 某些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在当代,由于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它极大的改变了原本的世界;它造福人类同时也能毁灭人类;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不仅对自己的工作和对科学共同体的其他成员负有义务,而且应对更广阔的社会负有道义责任;。
科技的中立性
浅谈科学价值中立说摘要:科学本身是没有价值的,所有我们所谓的科学价值都是我们人类主观赋予的。
正因为科学价值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对科学价值的评价也就出现了“科学价值中立说”,这不仅是居于科学地实际价值体现,同时也是合乎科学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
关键词:科学价值中立辩证统一一、科学的定义以及所包含的内容:科学,指对应于自然领域的知识,经扩展、引用至社会、思维等领域,如社会科学。
它涵盖两方面含义:致力于揭示自然真象,而对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观察或研究。
科学是一个统一有机体应该是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科学就是知识。
第二,科学不是一般零散的知识,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第三,科学是人类和科学家群体、科学共同体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类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活动。
第四,在现代社会,科学还是一种建制。
第五,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然,对于科学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上述的解释。
对科学的解释应该是随从时代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得到丰富的。
二、科学的价值:科学的价值不是科学的本身,科学本身是是没有价值而言,它所谓的价值都是人类赋予的,然而科学价值能否体现就是科学能否服务于人类大众,为人类所利用。
正因如此,科学技术应运而生。
因为科学技术就是科学服务人类的具体化,实践化,是主观科学上升到客观科学的表现。
科学价值本身绝对不是哲学上存在即是合理的所说的那样,科学的合理性是要求科学体现出其对人类服务的程度。
对人类服务的程度越高它所具有的价值就会越大,反之则会一无是处。
三、如何用中立的观点看待科学的价值:科学本身是价值中立的。
但是科学在社会中是由人来解释的,所以不可避免2要带上人的主观价值的烙印。
横观历史,世界历史的发展其实就是科学发展的历史,而科学最具实力的代表就是科学技术。
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不断探寻新的知识,为了提高生产力而不断寻找新的科技。
时至今日,这些依旧成为世界各国个发展标志,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在激烈竞争中的根本势力综述载体。
浅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问题和反思
浅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问题和反思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核心问题,其中价值中立论又是在西方影响较大的一种社会科学的方法。
本文追溯了价值中立的由来,阐释了价值中立问题形成的阶段,概括了价值中立问题的内涵,讨论了价值中立问题的应用范围和限度,认为价值中立原则仍然值得今天的中国社会科学所借鉴。
关于科学的价值中立的观点,在西方哲学思想中在较长时期内影响了占主导地位的科学观和认识论。
一般认为马克思·韦伯引入了现代的事实—价值两分的观点。
他在《社会学与经济学中“价值中立”的意义》这一经典论文论述了两方面的观点。
第一点他吸取了休谟的思想,认为在规范与描述之间、在断言某物实际上是什么与理想上应当是什么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因为我们加于事物的价值不属于这些事物的真理性,科学关心的是描述实际发生了什么,并且解释为什么。
自然,科学能够而且必须注意个人和团体在事实上怎样做出评价,但他们却不能从根本上真实地记录这个或那个事物是内在地有价值的,因而是在范畴上应当被评价的。
韦伯的第二个论点是有规定性的。
他从不认为价值是无足轻重的,也从不宣称每个人,特别是社会科学家应当总是避免价值判断。
与此相反,他坚持提出指认与评价的区别,二者不容混淆。
一个人在表达价值判断时,不应当自称这种判断是得到科学地确认的;因为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
当社会科学家推崇某种行动时,他们应当尽力地说明自己所说内容中哪些是科学的发现,哪些是具有很不同地位的政策建议。
这是知识分子的真诚品质与尊重真理的原则所必然要求的。
一、“价值中立”问题的由来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原则的提出,和实证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极端争执有关。
实证主义的开山祖师、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就强调社会学要仿效自然科学,主张像物理学研究自然现象那样客观的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不带价值判断地揭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规律。
因此,在孔德那里社会学应该是和自然科学一样完全“价值中立”的,根本不应该有价值的因素,尽管他没有使用“价值中立”这一术语。
科学是不是价值中立的
科学是不是价值中立的1、科学的价值中立学说科学的“价值中立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观点,近代以来尤其流行。
近代科学家崇尚科学理性,把科学视为纯粹求真的事业,并把与近代实验科学方法和逻辑论证无缘的政治、伦理等和科学严格区分,以保持科学的“纯洁”与独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逻辑实证主义等将事实与价值绝然二分,进一步强化了科学的“价值中立性”观念。
他们认为,科学追求的是纯粹真理,客观性是科学的生命。
在进行科学观察、试验、概括、推理、评价与验证的过程中,必须撇开主体的目的、利益、需要、兴趣、情感、欲望等主观偏好,以如实反映对象的客观本质和规律为唯一目的。
因此,科学活动本身,它所取得的任何一项具体成果,本身不是价值,而且也不涉及到或意味着“好”、“坏”之类价值,而是价值上“中立”或“无涉”的。
他们甚至宣称,这种“中立性”正是科学的“客观性”与优点之所在,也是科学工作者人格理智诚实的表现。
如果一个人将价值因素导入科学研究,那将是十分不严肃的,甚至不配被称为“科学工作者”。
应该说,“价值中立说”比较彻底地解决了科学与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区分问题。
对科学与价值,认知与评价加以必要的区分,对具体科学活动是必须的、有益的。
科学在于实事求是地反映对象的客观本质和规律,只有面向客观事实,立足客观事实,而不是立足于个人的目的、利益、需要、兴趣、情感、尊严、地位、名誉、偏好,以及宗教信仰、阶级立场等,才有可能真正达到这一目标。
在科学研究中,弄虚作假、马虎轻率、主观臆测、专横固执、迷信权威、压制创新、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等等,都是要不得的。
在具体科学活动中,不清除一些价值因素的“污染”,不排除一些主观性要素的干扰,就不可能获得真理。
2、科学是否价值中立然而,如果从更广阔的视野将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实践活动来看,那么,我们会发现,科学的“价值中立说”很难站得住脚。
科学绝不只是一种客观的知识体系,尤其不是一种脱离社会和人文价值环境的知识体系,因为它同时还是一种社会活动、一种社会建制、一种文化,它是由作为价值载体的人来实现的实践活动,因而又具有“价值非中立性”。
价值中立问题的探讨
价值中立问题1.什么是价值中立?社工能做到完全价值中立吗?(操作性)答:什么是价值中立:①价值中立最早是马克思·韦伯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经验科学和价值判断之间应划分明确界线,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既存知识”,它是关于“实然”的知识,另一类是规范知识,即关于“应然”的知识。
一门经验科学不能告诉他人应该做什么,而只能告诉他们他能够做什么,以及在特定的情况下,他希望去做什么。
他认为社会科学是一门关于具体现实的经验科学,它只能以研究“实然”为任务,而不应涉入“应然”领域。
一般认为,韦伯的价值中立观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它要求社会科学家一旦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停止使用自己的或他人的价值观念,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资料,相反地,应当根据资料的指引,从事实资料中概括出结论,而不管研究的结果对自己有利还是不利,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普遍有效性。
第二,强调“事实”’和“价值观念”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存在”与“应然”应该区分,“认识”与评价应该区分。
科学只能认识“存在”,不能评价“应然”。
虽然社会科学有时能帮助人们搞清自己能够或希望做什么,但是决不能劝导任何人应该做什么。
与社会工作更加相关的“价值中立”概念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1938 年在其“来访者中心疗法”中首先倡导的咨询原则。
所谓的价值中立,就是指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充分尊重、无条件认同和接纳来访者的价值观,对其思想和行为不做是非好坏的价值评判,不给来访者提供问题的答案,不把外在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强加给来访者,而由来访者自己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并进而最终自己解决问题。
概括地说,价值中立原则就是要求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思想和行为不评价、不指导、不干涉。
我认为,社会工作中对于价值中立的定义与心理学中的定义在含义上基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工作吸收了心理学中的这一定义。
科学价值中立说与科学价值负载的层次
科学价值中立说与科学价值负载的层次第一章:前言- 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 阐述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第二章:科学价值中立说的概念和特征- 分析科学价值中立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阐述科学价值中立说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探讨科学价值中立说的特征和界限第三章:科学价值负载的内涵和形式- 分析科学价值负载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介绍科学价值负载的不同层次及其形式- 探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负载与社会期望的联系第四章:科学价值中立说与科学价值负载的关系- 分析科学价值中立说与科学价值负载之间的关系- 探讨科学价值中立说对价值负载的影响- 阐述科学价值中立说与科学价值负载的平衡机制第五章:基于科学价值负载的科学伦理话语- 提出基于科学价值负载的科学伦理话语- 控制科学价值负载的层次、形式和纬度- 推进科学价值中立与科学价值负载的协调发展第六章:结论- 简要总结本文的研究要点和结论- 对科学的价值中立与价值负载问题提出展望和建议。
第一章:前言科学伦理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科研过程中人文、社会、道德等方面问题的反思和回应。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科学伦理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处理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既能保证科学研究的发展,又能保持社会公正和道德观念的平衡和发展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科学价值中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意味着科学研究应该基于客观和中立的态度,不受任何主观利益的影响。
与之对应的是科学价值负载的概念,它指的是科学研究中涉及的社会意义、经济利益、政治目标等方面的诉求和期望,对于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探究科学价值中立与科学价值负载之间的关系,既有助于理解科学研究背后的社会需求和期望,也有助于认识科学研究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本文旨在分析科学价值中立与科学价值负载的关系,并探索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
在认识和探索科学研究背后的伦理问题的同时,我们应该正视和解决伦理问题,推动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平衡。
第二章:科学价值中立说的概念和特征科学价值中立是指科学研究应该基于客观、中立和公正的态度,不受主观利益因素的影响。
《社会工作伦理》第三节价值中立与价值操控讨论框架
《社会工作伦理》第三节价值中立与价值操控讨论框架一、社会科学中关于价值中立的争论韦伯的价值中立观有两层基本含义:①它要求社会科学家一旦根据自己的价值观选定了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停止使用自己的或他人的价值观,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资料;相反,应当根据资料的指引,从事实资料中概括出结论,而不管研究的结果对自己有利还是不利,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普遍有效性。
②强调“事实”和“价值观念”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应该区分“实然”与“应然”、“认识”与“评价”。
科学只能认识“实然”,不能评价“应然”。
虽然社会科学有时能帮助人们搞清自己能够或希望做什么,但绝不能劝导任何人应该做什么。
后世学者中,涂尔干和帕森斯深受价值中立思想的影响。
当代著名的哲学家N.R.汉森、T.S.库恩、波普尔、霍克海姆等都是价值中立观的反对者。
他们认为,社会研究根本不可能排除主体的旨趣及其他主观因素的影响。
研究者必须运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考察研究对象,才有可能真正解释该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和它存在的意义。
其中,李凯尔特最早提出了“价值关联”的概念,指出价值关联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他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够了解外在世界、自我以及与人沟通,其中的一个主因是我们具有一个相应的道德架构。
无论此道德架构是与生俱来的或后天社会教化而成,还是先天和后天两种因素共同建构出来的,总而言之,这是使世界事物对我们呈现意义的必要条件。
二、社会工作中价值中立的含义社会工作中的价值中立不是完全的价值中立,社会工作不应将专业判和价值判断完全割裂开来。
适当的价值介人是社会工作专业责任的一部分。
三、价值中立的实务操作(1)从道德哲学角度来说,价值标准也具有相对性。
(2)从实证主义哲学角度来说,事实是客观的,而价值是主观的,不能用观的事实陈述推出主观的价值结论。
价值介入三种:价值观的澄清、价值观的引导、价值观的操纵。
社会工作者需要保持价值中立,但价值中立是有限度的,社会工作者可以进行价值介人,但价值介人也是有限度的。
科学价值中立说与科学价值负载的层次
科学价值中立说与科学价值负载的层次
黄承烈;尹星凡
【期刊名称】《江西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5(000)009
【摘要】科学与价值之间的关系是科学哲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了科学的价值负载有一定的层次,并对科学负载的层次进行了初步的的分析.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更好地说明科学价值中立与价值负载之间的关系.
【总页数】4页(P53-56)
【作者】黄承烈;尹星凡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哲学系;南昌大学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18
【相关文献】
1.科学的价值中立与价值负载 [J], 刁生富
2.为什么社会科学应该且可以实现韦伯的"价值中立"以及对国家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中立讨论 [J], 李易林
3.行为主义政治学"价值中立"观述评——兼论社会科学能否做到"价值中立" [J], 罗爱武
4.从价值论的视野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差异——以马克斯·韦伯的价值中立原则为例 [J], 李羊城;姬海舰
5.为什么社会科学应该且可以实现韦伯的''''价值中立''''以及对国家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中立讨论 [J], 李易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科学价值中立说”的质疑和解蔽
中 图分 类 号
文 献 标 识码
提出 自然哲学探讨“ 是 “ 学 是 否 蕴 涵 价 值 ” 的 问题 是 2 科 O世 奥 秘 。从 而 满 足 人 类 无 止 境好 奇 心 的美 学 然哲学和道德哲学 ,
综 科 的 而 应 纪 以来 科 学 哲 学 领 域 的 主 导 性 问 题 。毫 不 精 神 和人 文 主义 的价 值 。 合 起 来 , 学 对 什 么 ” 问 题 , 道 德 哲 学 探 究 “ 该 如 何 ”
发展过程 中所呈现 出来的本质特征 。 揭示 了这一学说在有 限范围 内的合理性 ; 并从科学知识体 系中的价值渗透 、
科 学研 究 活动 中的 价 值 蕴 涵及 科 学共 同体 中的 价 值 规 范三 个 方 面 阐 述 了科 学 与 价 值 的 不 可 分 割 性 ; 索 性 地提 探 出 了科 学与 价 值 相 联 互 通 的 必要 性 。 关键词 科 学价 值 G 0 31 价 值 中立 解 蔽 质 疑 A
的语 义 澄 清 , 是 关 键 , 这 也是 起 点 。 总 是带 有 某 种 偏 好 或 既 有 理 论 前 提 去 看 待 泾渭分明。到了西方技术 统治论代表人物
价 值 是 一 个 哲 学 范 畴 。主 要 表 达 人 类 对 象 .所 以不 可避 免 地 受 到 主 体 的 主观 因 科 以 贝尔 那 里 。 学 与 价 值 便 绝 然 对 立 起 来 ,
的哲 学 反 思 。 学 与 价 值 截然 二分 吗 ? 科 科 在
关 于科学 与价值 关系的另一方 面是科 关心事 实发 展 日益 社 会 化 和 社 会 发 展 日益 科 学 化 学 中 的 价值 .即科 学 系 统 内 部 本 身 的价 值 和 价 值 。再 到 后 来 ,实 证 主 义 代 表 人 物 孔 的今 天 .这 一 问 题 成 了 非 常 理 论 也 非 常 实 蕴 涵 问 题 . 是 本 文 的主 题 。 谓 科 学 中 的 德 、 这 何 斯宾塞则主张 , 科学的任务只是为了描 际 的话 题 。 因此 。 当前 . 度 审 视 两 者 的 关 价值 ? 既然 价值 是关 于 主 客 体 关 系 的哲 学 述 和 发 现 事 物之 间 重 复 出 现 的 现 象 .经 过 再 系 . 理论 上 弄 清 这 个 问 题 十 分 必 要 。 从 概 念 , 名 思 义 , 就 是 指 科 学 主 体 与 科 学 归纳和提炼 , 顾 它 最终形成一般性的结论 ; 学 科
4-3科学技术的价值与伦理
从哲学角度看, 从哲学角度看,作为行为者的人和行为后 果之间的关系是责任的核心。 果之间的关系是责任的核心。责任观念和 因果性联系在一起。 因果性联系在一起。 责任的最一般、最首要的条件是因果力, “责任的最一般、最首要的条件是因果力, 即我们的行为都会对世界造成影响;其次, 即我们的行为都会对世界造成影响;其次, 这些行为都受行为者的控制;第三, 这些行为都受行为者的控制;第三,在一定 程度上他能预见后果。 程度上他能预见后果。” (Hans Jonas,The
2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把科学放到社会的环境中, 把科学放到社会的环境中,考虑科学家在社会中身 份的多重性, 份的多重性,科学家的行为规范应该包含着伦理规 有责任性(responsibility), (responsibility),即有责任去思 范:有责任性(responsibility),即有责任去思 预测、 考、预测、评估他们所生产的科学知识的可能的 社会后果。 社会后果。 如美国物理学家萨姆·施韦伯 施韦伯(Sam Scheber)所 如美国物理学家萨姆 施韦伯(Sam Scheber)所 科学事业现在主要涉及新奇的创造——设计 说:“科学事业现在主要涉及新奇的创造 科学事业现在主要涉及新奇的创造 设计 以前从来没有存在过的物体, 以前从来没有存在过的物体,创造概念框架去理解 能从已知的基础和本体中突现的复杂性和新奇。 能从已知的基础和本体中突现的复杂性和新奇。 明确地说,因为我们创造这些物体和表述, 明确地说,因为我们创造这些物体和表述,我们必 须为它们承担道德责任。 须为它们承担道德责任。”
更进一步的中立说: 更进一步的中立说:不仅科学知识本身 价值中性,而且科学活动的动机、 价值中性,而且科学活动的动机、目的 只在于科学自身,不参与个人的价值。 只在于科学自身,不参与个人的价值。 马克斯·韦伯视科学为工具理性 认为, 韦伯视科学为工具理性。 马克斯 韦伯视科学为工具理性。认为, 科学的目的是引导人们做出工具合理性 的行动, 的行动,通过理性计算去选取达到目的 的有效手段, 的有效手段,通过服从理性而控制外在 世界, 世界,
马克斯·韦伯“价值中立”思想探析
、
种非 理性 主义思潮 ( 如叔本 华 的 “ 生存意 志” 、尼采 的 “ 权 力意志 ”和弗洛伊德 的 “ 力 比多”和基尔凯郭尔 的 “ 孤独的 个体 ”等 )的猛烈 冲击 。这场 资本主义社会精神领 域的矛盾 和危机 ,在社会学界也有 明显的反映 ,孔德 、斯宾 塞 、杜尔
凯姆都 试图将理性或 价值 驱逐出社会科学研究 领域 。他们主 张用 自然科学 的模式 与方法 ,来建立社会科学 ,追 求社会科 学研究 领域 的客 观性 ,从 而使社会科学从 神学 及传统形而上 学 的统治下解放 出来 ,成为真正 的科学 。但是 ,其 缺陷在于 混 淆了社会科学 和 自然科学之间 的界 限。与此 相对立 的新康 德 主义者们认 为 ,自然科学要描述事实 ,寻求 一般规律 ,它 不 属于价值领域 , 与价值无涉 ; 而社会科 学则 属于价值领域 , 为此 ,必须借 助价值判断或价值关 系来理解和解释社会 现象 背后隐藏 的“ 意义” 。 新康德 主义 者区分了事实和价值的界限 , 从而纠正 了实证 主义者 的唯科学 主义倾 向,但却走 向了另一 个极端 ,即否认 了社会历史领域 里的规律性 ,陷人 了主观主
一
争议 颇多 的论题 。2 0 世 纪后期 ,“ 价值 中立 学说 ”传 人 巾国 并对 我 国的社会科学研 究方法产生 了很 大的影响 ,同时也引
起 了广泛的争论 。那 么 ,我们究竟应该 如何 看待和评价韦伯 的 “ 价值 中立 ”思想 ? 笔 者认 为 ,我们应该 坚持马克思 主义 的观点 ,用辩证 的、历史 的眼光理解 韦伯的 “ 价值 巾立 ” 。
韦伯摆脱了实证主义价值中立的局限性他认为价值中立不是取消价值关系而是要求研究者在科学研究中严格确定经验事实与价值评价判断的界限并进一步认为如果社会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择了研究课题它应该遵从他所发现的资料的指引而停止使用任何主观的价值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科学是不是价值中立的
科学就是不就是价值中立的1、科学的价值中立学说科学的“价值中立说”就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观点,近代以来尤其流行。
近代科学家崇尚科学理性,把科学视为纯粹求真的事业,并把与近代实验科学方法与逻辑论证无缘的政治、伦理等与科学严格区分,以保持科学的“纯洁”与独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逻辑实证主义等将事实与价值绝然二分,进一步强化了科学的“价值中立性”观念。
她们认为,科学追求的就是纯粹真理,客观性就是科学的生命。
在进行科学观察、试验、概括、推理、评价与验证的过程中,必须撇开主体的目的、利益、需要、兴趣、情感、欲望等主观偏好,以如实反映对象的客观本质与规律为唯一目的。
因此,科学活动本身,它所取得的任何一项具体成果,本身不就是价值,而且也不涉及到或意味着“好”、“坏”之类价值,而就是价值上“中立”或“无涉”的。
她们甚至宣称,这种“中立性”正就是科学的“客观性”与优点之所在,也就是科学工作者人格理智诚实的表现。
如果一个人将价值因素导入科学研究,那将就是十分不严肃的,甚至不配被称为“科学工作者”。
应该说,“价值中立说”比较彻底地解决了科学与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区分问题。
对科学与价值,认知与评价加以必要的区分,对具体科学活动就是必须的、有益的。
科学在于实事求就是地反映对象的客观本质与规律,只有面向客观事实,立足客观事实,而不就是立足于个人的目的、利益、需要、兴趣、情感、尊严、地位、名誉、偏好,以及宗教信仰、阶级立场等,才有可能真正达到这一目标。
在科学研究中,弄虚作假、马虎轻率、主观臆测、专横固执、迷信权威、压制创新、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等等,都就是要不得的。
在具体科学活动中,不清除一些价值因素的“污染”,不排除一些主观性要素的干扰,就不可能获得真理。
2、科学就是否价值中立然而,如果从更广阔的视野将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实践活动来瞧,那么,我们会发现,科学的“价值中立说”很难站得住脚。
科学绝不只就是一种客观的知识体系,尤其不就是一种脱离社会与人文价值环境的知识体系,因为它同时还就是一种社会活动、一种社会建制、一种文化,它就是由作为价值载体的人来实现的实践活动,因而又具有“价值非中立性”。
科学价值观
三、科学价值观(一)价值价值——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范畴,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
(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其一,是人即主体的需要和要求,这种需要和要求是不断发展的。
其二,是事物即客体自身具有的结构、属性和功能。
价值是在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发生和形成的,两者缺一不可,因此价值既有客观性,也具有主体性。
客观性第一,价值必须有其产生的客观现实基础.第二,人的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程度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受社会条件、实践活动水平等因素的制约的,人的需要是具体的、历史的。
主体性(主体是价值关系的中心)某物是否有价值,不是以物本身的属性作为基准,而是以主体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客观需要为基准。
(即,不是人趋近物,而是物近进人——物的价值不是由物直接表现出来,而是由人按照某种准则在需要的基础上体现出来。
)(二)科学的价值科学价值——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来考察和评价科学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科学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科学价值可划分为两个方面:1、科学的内在价值——在长期科学时间活动中,形成的求真、客观与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新的科学思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
(科学文化的核心)科学精神的诠释科学精神——是指在长期科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一种主观精神状态。
(理想化的认知态度——理性精神)。
1)科学精神——理性精神相信自然界存在一种内在的法则,人们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努力寻找反映自然法则的自然规律——相信真理存在,坚持追求真理的态度。
2)科学精神——在社会建制层面,是科学共同体的理想化社会关系准则。
默顿:科学的精神气质是有感情情调的一套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科学共同体行为规范所体现的一种理想的精神气质.当代科学的精神特质: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作为惯例的规则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3)科学精神的核心意蕴:求真务实求真态度的实质——对自然规律的执著追求务实作风——对经验事实的科学观测和分析开拓创新有条理的怀疑精神4)科学精神内涵的展开:分析精神开放精神民主精神批判精神2、科学的社会价值科学的社会价值——是指科学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浅论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价值中立问题
浅论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价值中立问题【摘要】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核心问题,其中价值中立论又是在西方影响较大的一种社会科学的方法。
它的形成经历了若干阶段,价值中立论是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带有唯客观主义色彩的方法论原则。
这一方法的实质是研究主体在依据自身的主观愿望选择了所要研究的问题之后,应客观地描述关于问题的全面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无论这些资料和结论是否与研究主体、社会或者他人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相对立。
这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不仅在西方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而且,近几年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也有很大影响。
因此,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字】科学方法论西方社会科学价值当代科学的发展出现了“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潮流。
自然科学的各种研究模式、手段、方法与概念正在向社会科学领域渗透。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存在一门自然科学方法论。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固然有“融合”、“相通”的一面,却并不能否认建立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一、社会科学的特点概述社会科学自身的特点,说明了它的研究过程与方法不仅不能与自然科学相一致,而且出现了许多自然科学所没有的种种困难。
困难之一,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研究者,又是参与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美国学者肯尼思?D?贝利也指出:自然科学一般不介入他或她正在研究的现象,而社会科学家则自身在研究现象之中,因此,研究者必然会把自己的知识结构、情感、意志、价值观念等带进认识过程,并最终影响到认识过程的结果――观念性产品。
这种观念性产品就很难具有客观性。
困难之二,从研究对象上来说,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根本区别。
自然现象并不因为研究主体的主观愿望而改变,但社会科学就不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有可能受研究主体的主观愿望发生变化,甚至同一个问题的全部资料,研究者把符合自己意愿的材料保留下来,其结果出现在公众面前的研究结论就有可能是虚假的。
科学价值问题研究——科学的价值中立、价值负载及其伦理反思
科学价值问题研究——科学的价值中立、价值负载及其伦理反思科学是一种超越人类传统语言、文化和宗教的知识体系,在现代社会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科学的发展和研究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众多的物质生活福利,更重要的是,它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进程、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人类文化的本质。
科学在新时代暴露出来的崭新价值注入了新的思考,其价值观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
本文将从科学价值的中立性、价值负载及其伦理反思方向展开阐述。
一、科学价值的中立性科学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哲学辩论和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科学研究本质上是从真相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把握规律、拓展知识边界,探索自然和人类的奥秘,而价值的思维则是人的一种主观的、情感性的理智活动,强调个人或社会在情感上对事物的意义和价值的感觉。
两者的不同,使得科学性和价值性之前存在着本质区别。
科学的价值取向是中立化的,这种价值的中立性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科学独特的特点。
科学家从事研究工作,不应该带有任何主观的观点和价值判断,而应当以客观、严谨和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研究,不将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和想法传递给公众。
科学家要克服自己对研究对象的个人习惯、思维模式、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影响,使自己的观点具有普遍性和公正性,从而保证科学研究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可靠性。
只有在这种中立化的科学环境下,才能使科学研究的成果具有普遍的国际认可性,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的团结与合作。
二、科学的价值负载科学的中立性是有限的,科学事实必须同外部实践场域的需要相联系,否则科学的价值就会成为井中月。
科学发展是与人类实践加深和升华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研究结果可以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医疗卫生以及环境保护等提供具体有用的技术和思路,直接造福人类的福利。
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果不能回应社会的需求和解决社会的问题,就像一边倒的抽象学术,既无法给社会创造财富,也无法推向文明的发展。
这意味着,随着时代变迁,科学在理论与实践的实现上也在不断地参与与负担其最优价值成为主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陈明利
学号:201010300076
班级:10级思想政治教育班
指导老师:凌小萍
论科学价值中立说
摘要: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广泛结合,给世界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意识形态以至整个社会以极大影响。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是如此巨大,它不仅改变着个人、家庭、社会、国家,而且引起了全球的变化。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得好处是十分明显的。
它不仅极大地改善和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衣食住行。
然而,一方面,它给人类以巨大恩惠,大大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它又带来种种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危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因而科技就是一把“双刃剑”。
关键词:科学技术价值社会
所谓科学的价值中立就是在进行社会学研究的时候只是力求反映研究对象的真实状况,而避免介入政治现实和做善与恶、好与坏的评价;就是力求摆脱价值判断,不进行价值判断或者暂停价值判断的意思。
他强调应在经验科学与价值判断之间划出泾渭分明的界限。
为了保证价值中立原则的事实,科学家就要使用“理性”的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做到按照系统的概念对经验进行分类,采用恰当的论证规则,运用正确的逻辑规则和方法。
基于上述说法,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工具,而且仅仅是一种没有好坏之分的工具。
科学本身是价值中立的,但我们要知道,科学在社会中是由人来解释的,所以不可避免要带上人的主观价值的烙印。
对许多人而言,科学所探讨的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关心的只是事实,与感情无关,无善恶之分,是和价值无涉的。
如果一定要以“好”、“坏”两字来评价科学,那么科学是绝对好的。
因为我们当前生活中的种种方便,不管是电话还是网络还是空调,等等这一切都是拜科学之所赐。
而那一个个眺望星空或埋头实验室,给我们带来科学知识的奇怪、超常的人则是人类的恩人。
就算有一些坏事与科学扯得上关系,譬如我国曾在科学家论证粮食可亩产万斤后饿死了极多的人,那也不能怪罪到科学的头上,所有这一切都只是出于坏人的行为,或者科学被坏人所利用,科学只追求真理,只探究自然的奥秘,它本身是不可能有任何错的,因而是不可能负任何责任的。
在一定意义上,科学和技术一样,只是人们的工具。
同一个工具,譬如说炸药,诺贝尔可以用于开矿,恐怖分子可用于劫持飞机,但工具本身绝对不是坏的。
①科学并没有普通大众所想象的那么圣洁。
科学是什么?科学就是科学家所做的事。
科学家是什么人?他们和普通大众既不同又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有研究兴趣,是科学技术沿着自身的内在逻辑发展、增殖的一个环节;相同之处在于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私心杂念,也有高级和低下之分,也得为稻粮谋,也得为名忙、为利跑。
也就是说,他们既是追求纯粹真理的人,又是受雇佣的人(雇主包括国家、军事机构、企业、其他机构等)。
在科学没有找到多少实际用途,做科学研究还基本只是一种副业的时代,科学家中更多的是理想主义者、真理的追求者;在科学成为社会建制,一项研究需要众多人协作才能完成的现代,科学家中更多的是现实主义者、衣食名利的追求者。
既然是受雇拥,既然要从雇主那儿领取经费,科学家所做的事就必然会反映雇主的利益。
也就是说,具体的科学研究必然负载有价值。
大千世界,包罗万象,不可能什么都研究,必须要有所取舍。
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在科学诞生之初,可以主要由科学家个人决定。
但进入大科学时代以后,人们已经不能再像伽利略、牛顿那样单靠一张纸、一支笔和几样简陋的仪器就做出的卓越成果。
现代的科学研究排斥孤独的探索者。
曼哈顿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结晶胰岛素的合成、两弹一星的研制、杂交水稻的育种,等等,哪一个不像大的工程?不但需要精密、昂贵的仪器,还需要单个的科学家加入到某个团体中去充
当一只蚂蚁,只有大家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某项工作。
这就必然使得科学家越来越丧失了自己的选择权:他们仍可以干自己愿意干的事,但必须是在雇主所提供的选择范围之内。
超出了雇主所指定的范围,他们就申请不到经费,就几乎干不了任何事,其中包括自己最有兴趣的研究工作。
而把握财权的雇主所资助的研究方向必然反映自己这个并不一定高尚的利益集团的利益。
不但科研课题的选择会负载价值,科研课题完成后也会带来与价值相关的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科学、技术只是自己手中的工具,但它们事实上并不完全服从人的意志。
换一个角度看,包括科学家在内的人类反而只是它们发展、增殖自身的一种工具。
每一项重大研究成果的出现,都会给人类打开一扇窗户,给人们提供一种可能性。
而人类,尤其是其中的科学家有强烈的好奇心,总想跳出那扇窗户,干一切可能干的事。
窗户外是什么?可能是美丽的花园,也可能是万丈深渊!也就是说,因为人类难以遏止的好奇天性,某些具体的科学研究必然会给整个人类或者其中的一部分人带来不利的后果。
早已发展起来的核科学就是这样的。
当哈恩等人发现核裂变的时候,核科学就告诉了人类有这么一扇关于巨大能量的窗户;而费米发现连锁反应之后,这扇窗户开始在人们眼前出现;顺着科学技术自身的逻辑增殖,再加上军方利益的需要,它必然会被完全推开,发展成可能毁灭掉整个人类文明的核武器。
二战临近尾声、法西斯的覆灭已成定局的时候,作为美国军方雇员的玻尔、奥本海默等人看到了核武器对整个人类可能具有的灾难,想将其永远的隐匿起来,但他们完全无法控制局面,美国军方坚持要从那扇被他们打开的窗户跳出。
现在又有哪一个个人、集团、国家敢说自己能完全控制住核科学、核技术、核武器呢?
既然当今时代任何具体的科学都有价值负载,都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那么得出以下的结论是水到渠成的:
人文学者有权利评说科学。
世界是每一个人的,而科学家所代表的常常只是包括自己在内的某个利益集团的利益,但他们的行为可能对每一个人产生影响。
所以对于与科学有关的问题,不能只由科学家,更不能只由科学主义者说了算。
社会必须要有民主制度,包括人文学者在内的各种人都有权对科学发表意见,只有用民主、法制、道德等各种各样的手段,才能最大程度地维护公众的利益。
当前,某些科学主义者禁止人文学者发言的做法是不妥当的,而他们大扣帽子、大打棍子的文革文风则是该受谴责的。
我们也想知道自然的奥秘,也讲究工作效率,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幸福的生活。
一切要以人为本!
科学是一种方法论。
它可以产生价值,但价值永远没有立场,而是看被谁掌握并使用而已。
因此,说“科学的价值永远是中立的”其实就是证实了科学的属性而已!总之,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科学的价值评价是动态的过程,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对科学的价值认识有不同的看法。
对于科学价值的全面认识,我们有必要把科学放在整个价值观念体系中去考察,才不至于夸大科学的作用,也不至于简单地采取非贬即褒的态度。
我们不能从科学对社会的负面效应与正面效应等表面现象做简单的评价,从而把科学的某些具体的价值绝对化,当做了科学的本质和绝对价值。
我们也不能过于孤立地看待科学,用某些具体价值的相对性掩盖科学对于人类意义的绝对性。
同时,我们要从主体方面即人的社会需要、能力、历史发展水平等方面更深入地来理解科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①李德顺. 价值论[M ]1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