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风情之塞北建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塞北风情之塞北建筑

塞北地区建筑风格属于南北建筑交融,古今建筑独具特色。主要是以承德避暑山庄及承德周边为主的古代皇家建筑群,以宽城县季家大院为代表的古代民间建筑和普通民居建筑:一、承德避暑山庄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100余处。其宫殿区建筑风格独特,它没有紫金城宫殿之华丽感,建筑基座与民宅相似,青砖素瓦,装修古朴淡雅,不施彩绘,木显本色,显得格外清爽、古朴、淡雅而恬静。

1、云山胜地在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建。是“康熙三十六景”第八景。楼两层,面阔5间,进深1间。不设楼梯,而以假山为自然磴道。因其踞岗背湖,居高临下,有“俯瞰群峰,夕霭朝岚,顷刻变化,不可名状”的意趣,故有此名。楼上西间原为佛堂莲花室,内供青玉观音一尊,每当中秋月夜,后妃于此祭月祈福。从楼北出岫云门,即达湖区。

2、文津阁在避暑山庄平原区的西部。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仿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形式修建。阁的东面有碑亭一座,立《文津阁碑记》一通。阁为外观2层内为3层的砖木结构,上悬乾隆帝御书“文津阁”匾额。阁前池水清澈,假山、阁影倒映池中;假山上东建月台,西建趣亭,布局严谨,环境清幽。此阁与北京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合称北四阁,为皇家藏书楼。阁内原存《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各一部。辛亥革命后,《四库全书》运往北京图书馆,《古今图书集成》早年已被军阀盗卖净尽。

3、丽正门避暑山庄正门。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为“乾隆三十六景”第一景。门前列石狮和下马碑,迎面有红照壁,门上有阁楼,下有3门,高敞宏伟。中门上方有乾隆题额“丽正门”三字,取《易经》“日月丽乎于天”之意,用汉、满、蒙、藏、维五种文字刻成。它和门内上方乾隆题诗“两字新题标丽正,车书恒此会遐方”,象征着国内各民族团结,国家强盛、统一。

4、澹泊敬诚在丽正门北。是避暑山庄正殿。殿前有外、内午门。朝房、乐亭,后有四知书屋、寝宫等建筑。内午门为清帝每年到承德木兰围场进行秋猎时举行小型阅射之所,门上悬有康熙御书“避暑山庄”四字匾额,东西两壁是乾隆御制《阅射六韵》诗刻石。殿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乾隆十九年(1754年)全部用楠木改修,故又称楠木殿。面阔7间,进深3间,单檐卷棚歇山顶。殿内悬康熙御笔“澹泊敬诚”匾额。面积583平方米,窗扉、平綦精雕蝙蝠、万字、寿字、卷草等图案,每当阴雨之季,殿内楠木浓香扑鼻。清帝每年万寿节和举行庆祝大典时,均在此接见国内各民族首领、王公大臣和外国使节。乾隆四十五年班禅六世自西藏山庄祝寿,乾隆即在此接见。

5、金山在避暑山庄澄湖东侧。包括“康熙三十六景”第十八景的“天宇咸畅”和第三十二景的“镜水云岑”两组建筑。康熙帝南巡,欣赏江苏镇江金山景物,因于山庄内仿造此景。筑亭台楼阁于岩怪之间,三面环湖,一面临溪,一派江南景色。“天宇咸畅”在山阜平台南部,正殿3间,殿北筑上帝阁,原供真武大帝和玉皇大帝。阁3层,六角攒尖顶,是山庄湖区最高点,凭栏远眺,湖光山影,一览无余。“镜水云岑”位于上帝阁之下,殿5间,面西。两侧曲廊环绕,正面门廊,原有康熙题“金山”匾额。前面石堤蜿蜒,堤下石阶两出直达水面,可由此泛舟湖上。殿南为爬山廊,北为芳洲亭。建筑设计玲珑精巧,高低前后错落有致,匠心独运。

6、万壑松风在避暑山庄松鹤斋之北。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是宫殿区最早的一组建筑。由万壑松风殿、鉴始斋、静佳室、颐和书房、蓬阆咸映等建筑组成,踞岗背湖,布局灵活,具有南方园林特点。周围古松甚多,故有此题名。这组建筑是康熙帝批阅奏章、召见百官和眺望湖光山色之地,为“康熙三十六景”第六景。万壑松风为正殿,风景极佳。乾隆帝髻龄常在此聆听祖训,即位后改名纪恩堂,并作《御制避暑山庄纪恩堂记》一文纪念乃祖。殿后为鉴始斋,系乾隆幼年在山庄读书之所。

7、水心榭在避暑山庄东宫之北。是宫殿区与湖区的重要通道。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御笔题额,乾隆十九年(1754年)列为“乾隆三十六景”第八景。榭建于下湖和银湖之间,跨水为桥,上列亭榭3座,南北为重檐四角攒尖式方亭,中为进深3间重檐水榭。榭在水中,两旁空间广阔,碧波荡漾,四望皆成画景,确有“飞角高骞,虚檐洞朗,上下天光,影落空际”的诗意。榭东原有仿苏州狮子林建的文园狮子林,内有十六景,玲珑秀丽,是山庄园中之园。榭之东北山岗上,苍松翠柳之中,有*鱼亭,与水心榭相对成趣。

8、四知书屋在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后。是一座5间大殿,康熙帝曾题名“依清旷”,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又增题“四知书屋”。四知取《周易-系辞》“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之意。周有回廊,曲折叠绕,使庭园清幽,诗意盎然。这里是清帝召见朝臣及各族王公,处理军国要务及举行大典前后更衣休息之处。据载,清帝在此召见了喀尔喀蒙古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一世、三世、四世、班禅六世,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等。

9、春好轩在避暑山庄万树园东南。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为皇帝欣赏三春好景之处。三春是指轩内遍植的秋海棠花,乾隆帝和嘉庆帝均曾赋诗咏景。近年春好轩修复。坐北向南,门殿3楹,内为四合院;正殿面阔5间,进深3间,殿额为乾隆御题“花际霞峰”;东西配殿各3间,殿后一亭曰“巢翠”。

10、松鹤斋在避暑山庄正殿东侧。松鹤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清圣宪皇太后(乾隆母)和嫔妃居此。当年“青松蟠户外,白鹤舞庭前”,乾隆帝取松鹤益寿延年之意题名,为“乾隆三十六景”第三景。这一组建筑包括门殿、松鹤斋(后改名为含辉堂)、绥成殿(后改名为继德堂)、十七间房、乐寿堂(后改名为悦性居)、畅远楼等。绥成殿乃嘉庆帝为皇子时读书起居之所,道光十二年(1832年)以后,在此供奉清朝历代皇帝之神位。不寿堂是圣宪皇太后居住的寝宫,嘉庆帝晚年亦常居于此。畅远楼形制与“云山胜地”相同,是观赏湖区风景的高视点。楼后有垂花门,出门即为万壑松风殿。

二、承德市周边古建筑群:

1、魁星楼:始建于清代道光8年(公元1828年),原楼立于半壁山之巅,是一座三间硬山布泥瓦殿,当时香火鼎盛,为进香往来方便,还在半壁山下建立码头、茶棚。后来,魁星楼由于年久失修而毁。新楼位于原址半壁山上,占地一百余亩,魁星楼其建筑规模比原楼要大出许多,魁星楼又增添了许多富有文化内涵的新内容。整组建筑色彩绚丽,宏伟壮观,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主要观赏景点分布在广场苑区、宫殿区、园林绿化区等三个区内:有龙门、中斗宫、七十二福地、荣仕乐真殿、弘文殿、魁星主楼、承天台、聪明泉、环山栈道等。其中荣仕乐真殿为东西配殿,分别供奉“寿、喜、乐、合”和“福、禄、财、安”八尊神像,彩绘形象,雕制精美,别具一格。弘文殿为景内一组重要建筑,由正面碑廊与两侧爬山走廊巧妙连接而成。殿内选录了我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等名人68位,选其一生中精华一点,以图像及简要成就刻于碑上,碑刻上方还有仿红木大型情景木雕画,记录我国古代“悬梁苦读”,“凿壁借光”等刻苦读书的典范11例。殿内还有魁星文化特色碑16块。整组雕刻构成一幅启迪后人,激发进取,光彩照人的历史画卷。

2、普宁寺:普宁寺建于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是外八庙中较大的寺庙建筑群。当时清政府平定了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达瓦齐的叛乱,在避暑山庄为厄鲁特四部上层贵族封爵,因他们信奉藏传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称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宁寺。清政府希望边疆人民“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取名“普宁寺”。

普宁寺建筑风格独特,它吸收并融合了汉地佛教寺院和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南半部为汉地寺庙的“七堂伽蓝”式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殿堂;两侧为钟鼓楼和东西配殿,南北长150米,宽70米。北半部为藏式寺庙建筑:以大乘阁为中心,周围环列着许多藏式碉房建筑物——红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普宁寺大乘之阁内部分三层,在上下贯通的中部供奉着世界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