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恢复方法
体育运动训练的疲劳与恢复

体育运动训练的疲劳与恢复作者:彭建波陶怡佳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年第03期为了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和运动能力,所有的运动员都选择高强度、高负荷的训练来提高成绩。
这些高强度、高负荷的训练超出人体正常的生理、心理承受能力,导致了疲劳。
因此,在日常训练中,不仅要考虑到强度和训练水平,还要注意放松训练,即运动恢复。
高强度的训练可以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让受训者在短时间内恢复,以提高运动能力。
人在工作或运动到一定程度时,个体的器官或系统的能力会出现暂时下降的现象,因此在艰苦的日常训练中需要严格、科学、全面地开展各方面的训练,运动后的恢复将成为教练员和运动员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体育运动疲劳的原因1. 人体机能的变化是运动疲劳的原因。
人的能力和系统功能的物理质量和他们的器官都有密切的关系。
一个器官功能下降,势必会影响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例如,长时间的肌肉活动会导致肌肉功能下降,力量、速度会自然递减,如心脏和肺功能下降,负载电阻会降低人体的自然能力、工作能力,而产生疲劳的感觉。
2. 运动疲劳的因素。
运动疲劳与精神密切相关。
人类活动是在神经系统的命令下,神经系统能提高神经细胞的抑制作用,可引起疲劳深化。
然而,人的心理状态、人类情感的潜在因素将引起很大的关系。
当人类遇到危险或人所从事的工作和生活遇到困难时,虽然能引起兴奋的心情,但他们累了;他们虽然有很高的能力和激情,但在正常情况下能源会不断降低,储存的能量消耗和降低,能量供应不足,会降低器官的功能。
所以,工作能力下降,身体会变得疲劳。
3. 疲劳是一定程度上的正常反应。
因为运动本身是函数体暂时减少的正常生理现象,疲劳是一定程度上的正常反应。
运动训练和比赛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他们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恢复疲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物理变化反应过程。
二、体育运动训练的特征1. 在体育运动世界里,运动员在比赛中占主导地位。
尤其是青少年体育训练,如果不以全面身体训练为基础,也未能使自己的训练达到目的。
《运动心理疲劳恢复》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运动心理疲劳概述 • 运动心理疲劳的恢复方法 • 运动心理疲劳的预防措施 • 运动心理疲劳的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CHAPTER
01
运动心理疲劳概述
定义与特征
定义
运动心理疲劳是指在长时间或高强度 的运动过程中,由于心理和情绪的过 度消耗而产生的疲劳感。
特征
运动心理疲劳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 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减弱、缺乏动 力和兴趣等。
产生的原因
长时间高强度运动
长时间进行高强度的运动,导致身体和心理 能量的过度消耗。
缺乏休息和恢复
缺乏足够的休息和恢复时间,导致身体和心 理疲劳的积累。
心理压力
运动过程中的压力、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会加重心理疲劳。
未来研究需要关注不同运动项目、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心理疲劳恢复问题,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恢复 方案。
未来研究需要关注运动心理疲劳恢复的长期效果,以及恢复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为运动员和普通人提供 更加全面的心理支持。
THANKS
感谢观看
了解运动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避免盲目运动 。
遵循科学训练原则
遵循科学的训练原则和方法,提高运动效果。
3
重视休息与恢复
认识到休息与恢复的重要性,合理安排运动与休 息时间。
CHAPTER
04
运动心理疲劳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运动员的心理疲劳恢复
总结词
积极应对,科学恢复
详细描述
某运动员在长期高强度的训练中出现了心理 疲劳的症状,如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等 。通过积极寻求心理辅导、调整训练计划和 休息时间,以及参加放松活动,该运动员逐 渐恢复了心理活力,最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比赛中取得了优 异成绩。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及恢复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及恢复【摘要】:随着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强度越来越大,运动性疲劳也成为普遍现象,因此了解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化机制及恢复手段对提高运动成绩有重要价值,对运动实践有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通过资料文献法着重从运动生物化学角度对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和恢复手段做综合分析。
【关键字】:运动疲劳产生机制中枢疲劳外周疲劳恢复方法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运动持续一段时间后,机体不能维持原强度运动,即为运动性疲劳。
在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会议上才正式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一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某一运动的特定强度。
从生物化学方面看:一是运动时能量体系输出的最大功率下降;二是运动能量下降或内脏器官功能下降而不能维持运动强度。
2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2.1中枢疲劳:近几十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中枢神经系统递质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腺上腺素乙酰胆碱以及代谢物氨和细胞介素是产生运动性疲劳的神经生物学因素。
2.11脑5-HT浓度升高对唤醒,失眠和心境有重要作用,可能与运动性疲劳产生有重要关系。
此外,5-HT神经元的活动可能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机能2.12 DA是一种重要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李倩茗等发现大鼠尾核DA代谢随运动强度增大而增加。
NE 和DA下降共同作用于下丘脑,抑制下丘脑的活动,这是中枢疲劳产生的可能原因。
ACH是人体内普遍存在的神经递质。
如马拉松在比赛中其血浆水平约下降40%,如果补充血浆胆碱水平或补充适当胆碱饮料,其疲劳发生将会延迟。
当中枢ACH浓度下降时中枢疲劳就会发生。
2.2外周疲劳。
从神经-肌肉接点致肌纤维内部的线粒体等,都是外周疲劳可能发生的部位。
2.21神经-肌肉接点:乙酰胆碱是调节运动神经末梢及纤维之间的必须神经递质,神经肌肉接点前膜释放ACH不足会导致运动终极板的去极化过程不出现,使骨骼肌不能产生收缩,这一现象称为“突触前衰竭”。
ACH在接点后膜堆积,导致后膜持续性去极化的代谢障碍,引起做功能力下降。
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手段

预防 训练过 度 、提 高运 动 成 绩有 着重 要 意义 。 由于 疲 劳是 一
种复 杂的心理 、生理反应 ,每个运 动员 受年龄 、性 别 、训练 水
平 、思 想 情 绪 等 因 素 影 响 ,疲 劳 的 感 受 存 在 差 别 , 因 此 需 要 吸
的疲劳就会逐 渐积 累起 来 ,直 接影响下 一阶段 的训练 。因此 , 在 制定 每个小 周期和大 周期 的训 练计划 时 ,都要 安排适 当的休 息 和调 整周期 ,对训练计 划 的如 期执行 ,防止疲 劳的积 累有着
重要作用。 运 动 员 出现 疲 劳 状 况 时 ,教 练 员 通 过 如 下 手 段 进 行 积 极 调 整 ,可 有效 避 免 其 发 展成 过 度 疲 劳 。
说 ,合理 的膳食营 养是大强 度 、大运 动量训 练的最基 本保证 。 然而仅有这 些是不够 的 。因为长时 间、高强度 运动对运 动员特 别是正处于 青春 期的运动 员的发育有负面影响。 教练 员要 掌握运动 性疲 劳恢 复过程 的三要 素 :休息调 整 、
睡 眠 和 营 养 。 训 练 中 ,如 果 教 练 员 的训 练 计 划 是 每 周 6 都 进 行 天 大 运 动 量 、大 负 荷 的训 练 ,没 有 必 需 的休 息 间 隔 ,则 运 动 产 生
教练 员 和科 研人 员 的广 泛 关注 。 对于 高竞 技 水平 的 运动 员来
针对性 的营养补充手段 。例 如 :空腹训 练会 造成血尿 素升 高 ,
而与 训练 无 关。所 以 ,要保 证运 动 员训 练前 的正 餐质 量。其 次 ,很 多运动 员在下午两 点有比赛或重点课 训练时 ,中午 的正 餐不敢 多吃。因为他们担心 多吃会造成不 消化从 而影响 比赛或 训练。此 时 ,可以让运动 员食 用一些能量棒 和易消化 的食物 。
运动性疲劳及其恢复

运动性疲劳及其恢复一、引言运动是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从日常锻炼到职业运动员参加各种比赛,它是一种受欢迎的休闲方式,不仅能够增强身体的健康,也可以促进社交联系。
尽管对于人类来说运动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也存在一种弊端: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由于长时间的体力运动或体力劳动所引起的疲劳,其表现形式包括肌肉疼痛、乏力和注意力不集中等。
而这种疲劳的出现不但会影响运动员的表现,还会对身体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有效地识别运动性疲劳,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减轻其负面影响,一直是运动员和教练员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运动性疲劳的原因运动性疲劳是由众多复杂的机体反应引起的,常常是由于运动所引起的生理变化、代谢和神经功能的改变所致。
具体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乳酸的积累运动可导致肌肉中乳酸的快速积累,这种积累会引起乳酸蓄积的酸性环境对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影响。
2、炎症反应长时间的运动可以导致炎症反应,包括细胞因子的释放、自由基的产生和肌肉损伤的程度等。
这些生物因子和分子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肌肉细胞的功能。
3、心理压力心理压力可能是导致疲劳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心理疲劳”是指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无法完全集中注意力,结果不能发挥出自己的最佳表现。
4、高温和低温环境在极端的环境条件下进行运动也是常见的疲劳原因之一。
极高或极低温度都会影响肌肉能量的产生和分解,从而导致疲劳。
三、运动性疲劳的类型根据疲劳产生的机制,运动性疲劳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神经抑制疲劳、肌肉疲劳、心理疲劳和代谢性疲劳。
1、神经抑制疲劳神经抑制疲劳是由于大脑皮层对运动皮层或横纹肌细胞进行反应之间的时间延迟过长而引起的。
这种疲劳往往出现在重复或高强度的运动后,特别是在做自我调控的情况下。
2、肌肉疲劳肌肉疲劳可以是中性或负性的。
中性的肌肉疲劳在大量运动后出现,可以通过恢复和休息来缓解。
负性的肌肉疲劳会导致对肌肉及其周围组织的激烈损害,需要更加专业的医疗干预。
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恢复的综述.

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恢复的综述学号:2010540101018 姓名:莘建一一运动疲劳不同层面的概述参加体育锻炼以及运动训练和比赛,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体就会产生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运动性疲劳。
早在1880年,莫索(Mosso就开始研究人类的疲劳。
此后,许多著名学者从多种视角采用不同手段广泛研究疲劳,并先后给疲劳不同的概念。
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1982指出,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这一概念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与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同时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吸氧量和输出功率间在某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指标或各指标的同时改变都可用来判断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
疲劳时工作能力下降,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工作能力又会恢复,只要不是过度疲劳,并不损害人体的健康。
所以,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对人体来说又是一种保护性机制。
但是,如果人经常处于疲劳状态,前一次运动产生的疲劳还没来得及消除,而新的疲劳又产生了,疲劳就可能积累,久之就会产生过度疲劳,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
如果运动后能采取一些措施,就能及时消除疲劳,使体力很快得到恢复,消耗的能量物质得到及时的补充甚至达到超量恢复,就有助于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运动疲劳的分类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可以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
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疲劳有其不同的表现,躯体性疲劳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敏,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心理性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
躯体性疲劳是由身体活动或肌肉活动引起的,可分为全身的、局部的、中枢的、外周的等类型。
基于运动性疲劳的成因及恢复手段的实践与探究

基于运动性疲劳的成因及恢复手段的实践与探究【摘要】运动性疲劳是长期运动或高强度运动后身体所出现的疲劳现象,其成因包括肌肉损伤、神经递质失衡等多方面因素。
疲劳对身体会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包括肌肉酸痛、疲乏无力等。
为了有效恢复运动性疲劳,可以通过合理饮食调理和充足睡眠来提高身体恢复能力。
饮食中充足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可以帮助修复肌肉损伤,保持能量供给;充足的睡眠可以促进身体各系统的恢复和修复。
通过合理的饮食和充足的睡眠可以有效帮助身体恢复,减轻运动性疲劳带来的不适。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其他恢复手段,以提高运动者的体能水平和运动表现。
【关键词】关键词:运动性疲劳、成因、影响、恢复手段、饮食调理、睡眠、结论、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运动性疲劳是体育训练和竞技比赛中常见的现象,它会对运动员的身体和表现产生一定影响。
疲劳是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训练或比赛导致肌肉疲劳、能量不足、神经系统疲惫等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生理现象。
研究运动性疲劳的成因,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制定更科学、有效的训练计划和恢复策略提供依据。
运动性疲劳的成因主要包括肌肉疲劳、神经疲劳、心理疲劳等多个方面。
肌肉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肌肉的收缩和松弛出现无力感或疼痛感,影响运动表现。
神经疲劳则是神经系统承受长时间运动负荷后的反应,会导致反应速度和准确性下降。
心理疲劳则是由于竞技压力、焦虑等心理因素导致的疲劳感。
通过深入研究运动性疲劳的成因,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类型疲劳对运动员身体和表现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制定恢复策略,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比赛表现。
研究运动性疲劳的成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对于运动员和健身人士来说,疲劳会影响他们的训练效果和身体状态,甚至会增加受伤的风险。
研究运动性疲劳的成因及恢复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疲劳的产生机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调整训练计划,减少运动性疲劳的发生。
运动疲劳的消除方法

【 关键词 】运动疲劳
产生原 因 消除方法
血液循环 、 加速乳酸消除减轻肌肉酸痛和僵硬程度 , 到迅速 达 缓 解 和 消 除 疲 劳 的 目的 。 () 2 按摩放松法 : 按摩时以揉担为主, 交替使用按压 、 扣折等 手法 , 按摩可以在运动结束后或晚上睡觉前进行。通过按摩不但 能促进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转换 , 还能调节因疲劳引起的神经 紊乱和促进血液循环 、 加强局部血液供应 、 消除疲劳。按摩 可以 自行分组 , 按照运动项 目的不同采取着重部位按摩的办法。 ( ) 浴放 松 : 动 员 训 练 结 束 后 , 沐 浴 室 进 行 沐 浴 。有 3沐 运 到 条件的还可以采取蒸气浴。洗沐浴可以增加汗腺代谢功能 , 促进 体内废物和有毒物质的排 出, 减轻肾脏 负担 , 也不会造成 因大量 运动而产生的肌肉酸痛 。若没有沐浴室 , 可让运动员在睡觉前用 热水洗身 、 泡脚 。这样不仅可 以起到促进血液循环, 消除疲劳 的 作用 , 还可以使运动员身心有舒畅感 , 有助于运动员的睡眠。 () 4 营养物质 : 劳 时应 注意 补充 能量 和 维生 素。尤 其 疲 是糖 、 维生素 c及 B , 选吃富有营养 和易于消失 的食品 , 1应 多 吃新鲜蔬 菜 、 水果 。夏季或 出汗较多时 , 注意补充盐份和水 应 份。因此 在运动中适时地补 充有关 营养 物质 , 即能提 高身体 的抗 疲 劳 能 力 , 能 帮助 运 动 疲 劳 的消 除 。 又
() 1 中断训练或换 项训 练 : 运动 性心理 疲 劳产生 的原 从 因来看 , 很多情况下 , 动性 心理疲 劳是由于重复单调的训练 运 项 目和枯燥 的动作 行为而产 生 的。在 这种情 况下 , 以停止 可 训练 或采 取其 他的训练手 段进行 调节 , 提升运 动员 的训练情 绪 、 高训练效果 、 止运动性心理疲劳的产生。 提 防 () 2 心理 恢 复 训 练 : 过 语 言 暗 示 诱 导 其 肌 肉 和 神 经 放 通 松, 同时还可以配合播放 轻松悠扬 的轻 音乐 , 调节 呼吸 , 使肌 肉得 到充分 的放松 , 最终 调节 中枢神经 系统 的兴奋 性。此方 法 主 要 是 通 过 闲谈 、 想 、 遐 自我 说 服 、 理诱 导 、 心 自我 催 眠 进 行 心理 的恢 复 , 从而达到消除疲劳调节心态 的作用 。 () 3 自我调节 : 运动员应该 多培养业 余 的兴 趣爱好 , 比如 说看 书、 听音乐 、 花等 等。调节压力转移 注意力 , 养 自我放 松 、 自我调节培养业余 爱好。还要 有感情 投入 , 多和朋友 、 人 、 家 教练等身边 的人 沟通 !当出现心理压抑 等状况 时使 自己内心 的想 法 有 处 宣 泄 , 时 消 除 心 理 疲 劳 。 及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原因及恢复策略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原因及恢复策略作者:王洪宇任鹏来源:《拳击与格斗·下半月》2023年第10期关键词:运动性疲劳;运动表现;恢复方法;运动康复1研究背景运动对于人们身体健康和整体幸福感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
然而,在进行体育锻炼或竞技运动后,我们常常会遇到运动性疲劳的问题,这是一种身体在运动后恢复过程中的正常反应。
运动性疲劳不仅会对运动表现和竞技成绩产生不利影响,还会对身体康复和整体健康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在了解了运动性疲劳的定义、类型和产生原因后,我们将讨论运动性疲劳的恢复策略。
恢复策略是促进身体从疲劳状态中恢复的关键。
我们将介绍运动员恢复期的生理和心理调整原理,并探讨通过营养补充、休息、心理调适等方法,来帮助运动员恢复正常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2运动性疲劳的定义和类型2.1运动性疲劳的定义运动性疲劳是指运动员在进行体育锻炼或竞技运动后,出现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疲劳感受。
生理方面的疲劳主要体现在肌肉和能量系统的疲劳,而心理方面的疲劳则体现为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疲劳。
在生理方面,运动性疲劳与能量代谢、肌肉损伤密切相关。
在运动时,机体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来支持肌肉的运动,同时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和废物。
能量的消耗和废物的积累会导致肌肉疲劳,使肌肉无法维持高强度的运动。
此外,长时间和高强度的运动还会导致肌肉组织的微小损伤,进一步加重疲劳程度。
在心理方面,运动性疲劳主要涉及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疲劳。
进行高强度运动时,大脑会不断发送指令来控制肌肉的运动,这会消耗大量的神经能量。
同时,大脑会受到来自运动过程中的各种感觉刺激,如疼痛、酸痛等,这些刺激会逐渐积累,导致神经疲劳。
神经疲劳会影响大脑对运动的调节能力,进而影响运动表现和身体的整体状态。
2.2运动性疲劳的类型运动性疲劳主要可以分为急性疲劳和慢性疲劳两种类型。
这两种类型的疲劳都是由于体育锻炼或竞技运动引起的,但在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和影响程度等方面有所不同。
急性疲劳是指在短时间内进行高强度运动后产生的疲劳。
浅析运动性疲劳的恢复

浅析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分析了运动性疲劳的定义、疲劳产生的机制,并从营养物质的恢复、代谢副产物的消除、神经系统的调节及药物疗法等方面总结了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方法,认为运动性疲劳的恢复依赖各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旨在为运动训练和科学健身提供参考。
关键词:运动疲劳机制消除恢复1、运动性疲劳的定义: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从1815年Mosso的手指肌力描述和1903年谢切诺夫的交替性、重复性力竭肌肉工作开始[1],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于运动性疲劳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在1982年的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会议上诸多学者最终达成了共识:将机体不能将生理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定义为疲劳[2]。
2、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引起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是复杂的,国内外学者对其产生机制提出了不同的假说,但目前尚无公认的学说能完全解释运动性疲劳发生的原因。
“大部分描述疲劳的原因和疲劳发生的部位都把焦点放在:①三大供能系统(ATP-CP、无氧糖酵解及有氧氧化);②大量代谢副产物堆积,如乳酸和H+;③肌纤维收缩能力减弱;④神经系统变化”[3]。
3、运动性疲劳的恢复:3.1 营养物质的恢复营养素的大量消耗是造成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科学地补充因运动而消耗的营养物质,使机体所消耗的能量得以较快补充,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疲劳能力,消除运动后的疲劳。
李丽[4]的研究认为运动使骨骼肌吸收葡萄糖的速率加快,肌肉糖原合成酶的活性增强,能有效地促进糖原的合成,因此运动后期补糖要尽早尽快。
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的补充对于改善和缓解疲劳症状也十分重要。
3.2 代谢副产物的消除3.2.1 积极性恢复积极性恢复是指采用小强度或其他活动性练习的形式进行间歇的恢复方法,有利于抑制运动中枢的兴奋,有利于肌肉代谢物质的清除和氧气及营养物质的供应,有利于促进能源物质的再合成,加速疲劳的消除[5]。
试分析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疲劳和恢复

试分析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疲劳和恢复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现代运动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的机会。
而运动训练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运动训练和竞赛的负荷也变得更大,所以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和注重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疲劳和恢复。
本文主要通过对运动训练过程中出现疲劳现象进行讨论,从而找出能够对疲劳进行有效恢复的方法。
标签:运动训练恢复疲劳一、运动训练疲劳的阐述1.运动性疲劳的概念疲劳就是超过正常活动机能而导致的暂时性生理机能减退现象,它是运动员在训练或者比赛后出现的一种自然生理过程。
疲劳是在高强度和大运动负荷训练后,出现的一种身体机能变化。
2.运动性疲劳形成机制的介绍根据专家研究可知,机体内能量物质的消耗过多以及补充不及时是导致疲劳出现的主要原因。
而也有人认为运动过程中血液酸度的增加和缺氧是导致疲劳产生的主要原因。
究其本质而言,疲劳最开始是产生在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中,所以疲劳的产生也可能和三磷酸腺苷不足有关。
在运动训练中,心血管系统疲劳是最常见的,而心血管系统的生理指标也一直是掌握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有效方式。
3.运动性疲劳的分类根据疲劳的性质,可以将其分成脑力疲劳和生理疲劳。
脑力疲劳也被称为智力性疲劳、单调性疲劳和情绪性疲劳,而生理疲劳则主要指运动疲劳。
另外也可以根据机体对不同频率电刺激的应答,将疲劳分成外周疲劳和中枢疲劳。
二、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恢复阶段分析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恢复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首先是即时恢复,也就是现场恢复。
即时恢复和运动过程中的消耗是相伴的,就是不断将间接能源转化成直接能源的过程。
在即时恢复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能更好的去和消耗相适应。
其次就是后续恢复,是在运动训练停止后进行的恢复,在后续恢复的过程中需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和氧气。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超量恢复,通过相关的实践可知,并不是在所有的运动训练后都会出现超量恢复,只有在大运动量后才能会出现超量恢复的情况。
只有以超量恢复为基础,才能在下一次的运动中提高运动量。
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方法

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方法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恢复过程中要做到全面、系统、科学。
1.1 休息休息是疲劳恢复的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只有休息得好才能学习得好,锻炼得好。
休息包括睡眠和活动性休息。
1.1.1 睡眠睡眠是消除疲劳的最好方法之一。
运动员应严格遵守生活作息制度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每天不少于8~9小时,并应安排一定时间的午睡。
大运动负荷训练和比赛期间睡眠时间还可适当增加。
1.1.2 活动性休息所谓活动性休息就是指在休息时进行其他活动,也叫积极性休息。
当局部肌肉疲劳后,可利用未疲劳的另一些肌肉进行一些适当活动,借以促进全身代谢过程,加速疲劳的恢复。
当全身疲劳时,也可通过一些轻的、兴趣高的体力活动,来达到加速消除肌肉代谢的目的。
因此,我们在体育课中应多采用转换活动内容的方法作为休息的手段。
1.2 物理恢复法物理恢复法能促进疲劳肌肉的代谢过程,加速疲劳的消除。
物理恢复的的方法很多,其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1.2.1 温水浴温水刺激,可以放松肌肉,安抚神经,温水浴的水温度以37-40摄氏度度为最适宜,淋浴时间10-15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每天不要超过两次。
1.2.2 负氧离子这种方法是通过负氧离子发生器生成大量负氧离子,人将其吸入呼吸道后,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对机体产生影响。
大量负氧离子进入体后能改善和提高肺的换气功能,增加氧吸收量,加快二氧化碳的排出速度,刺激造血功能,使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嗜酸细胞增加,心搏出量加大,血流速度加快,从而提高机体运动后的“氧债”偿还速度。
1.2.3 按摩按摩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重要手段之一。
按摩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可采用手法按摩,进行全身或局部肢体的按摩,有损伤的还可以兼作治疗,均有良好效果。
有条件的还可以采用机械按摩,目前国内外使用的有气压按摩、振动按摩和水力按摩等,对放松肌肉,消除肌肉酸痛和恢复体力效果极佳。
1.3 心理调节较大的情绪波动会造成心理上的不稳定,而运动员抵抗疲劳的,与运动员的个性特征,情绪状态和意志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运动后疲劳恢复与再生方法

运动后疲劳恢复与再生方法作者:高永红来源:《新一代》2018年第17期摘要:所谓运动性疲劳,就是参加运动、训练或比赛时,负荷超过机体承受能力而产生暂时性的生理机能减退现象。
产生运动性疲劳是因为进行了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及心理压力所致。
“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没有恢复就没有提高,疲劳是检查训练效果的一个标志。
”通过整理活动、物理疗法、心里恢复、合理搭配营养和充足的睡眠等方法,达到超量恢复的目的,就可以促进运动后疲劳恢复与再生,能使身體锻炼、训练的效果更佳。
关键词:疲劳恢复;再生方法一、合理安排训练负荷,是疲劳恢复与再生的必由之路为了提高运动成绩,如果连续进行大运动量、高强度地训练,随之而来的是疲劳的积累,将导致运动员伤病缠身,运动成绩停滞不前。
所以,科学安排训练负荷非常关键。
合理安排大、中、小的运动负荷,不仅能减轻机体的生理负担,而且有利于疲劳的消除。
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是疲劳恢复与再生的良好举措在生活中遵守作息时间,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克服吸烟和喝酒等不良嗜好,增强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生理机能,蓄积身体正能量,既能有效提高成绩,又能减少疲劳的产生。
三、辅之必要整理活动,是疲劳恢复与再生的有效手段在进行训练和比赛之后,立即静坐、静卧效果不好。
实践证明:采用慢跑做整理活动,血乳酸消除的速度要比静止休息时快一倍。
因此,训练和比赛后穿好外衣慢跑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特别是在整理活动中做些肌肉伸展性练习,有助于缓解肌肉纤维痉挛,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减轻肌肉酸痛和僵硬程度,加速乳酸的消除,达到迅速疲劳消除的目的。
四、合理搭配补充营养,是疲劳恢复与再生的重要措施运动中产生疲劳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能量供应不足。
疲劳时,注意补充能量和维生素,尤其是糖、维生素C及B1。
夏季或出汗较多时,应补充盐分与水。
食品应富有营养和易于消化,尽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
但不同性质的运动项目需要不同营养。
运动后感到疲惫无力该如何快速恢复精神状态

运动后感到疲惫无力该如何快速恢复精神状态运动对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诸多益处,但运动过后,很多人会感到疲惫无力。
这种疲惫感可能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那么,如何才能快速恢复精神状态,让身体重新充满活力呢?首先,我们要明白运动后感到疲惫无力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
当我们进行运动时,身体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肌肉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和疲劳。
同时,运动还会导致体内代谢产物的堆积,如乳酸等,这些都会让我们感到身体沉重、乏力。
补充营养是恢复精神状态的关键一步。
运动后,身体急需补充能量和营养物质来修复和恢复。
碳水化合物是首要选择,它们能够快速为身体提供能量。
可以选择一些复杂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燕麦片、糙米等,这些食物能够提供持久的能量。
蛋白质对于肌肉的修复和生长也非常重要,比如鸡胸肉、鱼虾、豆类、牛奶等都是优质的蛋白质来源。
此外,还要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是很好的选择,它们富含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功能。
水分的补充同样不容忽视。
运动过程中,我们会通过出汗丢失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
如果不及时补充,会导致脱水和电解质失衡,加重疲劳感。
因此,运动后要及时适量地补充水分,可以选择喝白开水或者含有电解质的运动饮料。
但要注意,不要一次性喝太多水,以免引起不适。
适当的休息是恢复的基础。
运动后,给身体足够的时间休息和恢复是至关重要的。
睡眠是最好的恢复方式之一,在睡眠过程中,身体会分泌生长激素,促进肌肉的修复和生长,同时还能帮助恢复体力和精神。
因此,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
此外,还可以在运动后进行短暂的休息,如坐下或躺下放松身体,让心跳和呼吸逐渐恢复正常。
拉伸和放松可以有效缓解肌肉的紧张和疲劳。
运动后,肌肉处于收缩状态,如果不进行拉伸,容易导致肌肉酸痛和僵硬。
通过拉伸,可以增加肌肉的柔韧性和弹性,促进血液循环,帮助代谢产物的排出。
可以针对运动中主要使用的肌肉群进行拉伸,每个动作保持 15-30 秒,重复 2-3 次。
运动心理疲劳的控制方法

运动心理疲劳的控制方法
运动心理疲劳的控制方法包括:
1. 调整运动训练:减少运动量,避免过度疲劳。
2. 心理恢复:运用心理意念来消除疲劳,使运动员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充分恢复。
当马拉松运动员在训练中神经能量消耗大于体能消耗,生理和心理恢复应统筹兼顾,不能取一舍一。
出现心理疲劳后,有时会出现异常反应,如对于较强的刺激会出现较弱的反应,而较弱的刺激会出现较强的反应。
心理恢复往往是隐形的,不容易被察觉,因此常常被教练员忽视。
另外,可以根据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现象的诊断和心理疲劳表现的症状,通过语言、暗示、诱导等方法,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降低心理紧张,减轻心理压抑度,对消除运动员的心理疲劳有良好的效果。
3. 消除心理障碍:找到引起心理疲劳的原因,如对运动的恐惧、焦虑、紧张等,然后采取有效的方法消除这些障碍。
4. 注意放松和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训练和紧张。
5. 培养积极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认识到疲劳是运动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并学会通过自我调节来缓解疲劳。
6. 寻求支持:与亲朋好友、教练或专业人士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7. 饮食调节:注意饮食营养均衡,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有助于缓解疲劳。
总之,控制运动心理疲劳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包括调整训练、心理恢复、消除心理障碍、注意放松和休息、培养积极心态、寻求支持以及饮食调节等。
运动性疲劳消除方法有哪些

运动性疲劳消除方法有哪些1.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减少疲劳感。
建议每天保持7-9小时的充足睡眠,并适当安排休息时间。
2.合理的饮食:运动性疲劳主要是由于身体消耗能量过大所致,补充足够的营养是消除疲劳的关键。
建议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同时补充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3.水分补充:运动过程中会大量排汗,因此必须及时补充水分。
适量的水分摄入可以保持身体水平,预防脱水和疲劳感。
4.适当的休息和调整:运动性疲劳往往是在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后出现的。
在每次运动活动之间,适当规划休息时间,给身体充分恢复的机会。
5.热身和拉伸:热身运动可以减少运动受伤的风险,并为身体做好准备。
拉伸运动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增加柔韧性,预防肌肉酸痛和疲劳。
6.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不抽烟、少喝酒,保持适量的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不动,可以有助于降低运动性疲劳的发生。
7.深呼吸和冥想:深呼吸和冥想可以缓解压力和焦虑,有助于放松身心,减轻疲劳感。
8.温水浴和按摩:温水浴可以舒缓肌肉的酸痛和疲劳感,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促进废物的排出。
9.心理调节:运动性疲劳不仅是身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的疲劳。
学会放松和调节心态,保持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消除疲劳感。
10.逐步增加运动强度: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和时间,可以让身体逐渐适应,减少疲劳的发生。
综上所述,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合理的饮食、水分补充、适当的休息和调整、热身和拉伸、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呼吸和冥想、温水浴和按摩、心理调节以及逐步增加运动强度。
通过合理的方法可以帮助身体快速恢复,减少疲劳感。
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形成与克服

心理疲劳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用于描述服务行业工作者地于情绪和精神压力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
80年代后期,该词也开始用于那些由于应激和需要竭尽全力工作的领域,如竞技体育和商业领域。
现代运动心理学领域将其界定为:由于运动员长时间集中于重复性的单调、大强度训练和比赛的情况下所造成的一种心理不安和疲劳感。
一、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的环境因素1.运动员终日在封闭的场馆内,如照明不足或过强,器械破旧,空气污浊、高温阴湿的环境,与冰冷的器械为伴,进行单调且超强度的重复性训练,容易造成运动员心理上紧张的压抑状态,引起心理疲劳。
2.运动项目训练内容相对单一,训练整体结构和人群相对固定,缺乏新异刺激,在训练中,在长期单调的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训练主动性降低,内在动力不足,导致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积累。
3.当运动员由于人际关系紧张或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时,经常出现矛盾和纠葛,容易思绪混乱,使心境备感压抑,造成神经能量的过多消耗,形成心理疲劳。
4.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付出的精力、时间、汗水都比以往要多,但成绩有时候停滞不前或起伏不定。
如果运动员对这种“报酬递减”规律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就会使他们对训练产生厌烦,训练热情就会丧失,长此以往,也会导致心理疲劳。
5.如果运动训练后的恢复措施跟不上,如营养、休息、治疗等,尤其是恢复训练的手段没有掌握,更容易造成疲劳的积累,出现心理疲劳。
教练员应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为运动员提供一些心理调整的手段方法,如心理咨询、野外恢复性素质训练、趣味性准备活动等,使阶段性的心理疲劳能够得到尽快地恢复,防止疲劳的积累。
二、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的心理因素运动员的生理状态与心理状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相互影响。
运动员的生理状态长期不良,很容易导致运动性心理疲劳。
运动中经常发生运动员肩、肘、膝的部位肌肉、韧带拉伤和关节扭伤甚至慢性劳损,恢复期长,不易治愈,长期影响训练和比赛。
田径运动性疲劳及恢复手段分析

田径运动性疲劳及恢复手段分析摘要:对运动员来说田径运动训练和运动恢复都非常重要。
运动恢复是运动员在田径运动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运动训练质量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是不能忽视的部分。
本文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成果资料,对运动员在田径运动训练中造成的运动性疲劳以及恢复手段等方面进行概括和分析,得出运动疲劳恢复包括心理方面、社会方面和教育方面等一系列的内容。
所以运动员在造成运动性疲劳后要从生物、教育、心理、社会等方面,采用多种手段获得最好的恢复效果。
关键词:田径运动;运动性疲劳;恢复手段对田径运动员来说,运动性疲劳和运动性恢复是田径运动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运动训练的整个过程中是密切联系的,对训练效果具有非常重大的决定作业。
运动疲劳和运动恢复互为补充,互为依存,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如果运动员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只重视运动前的准备工作,在运动结束之后对恢复性的工作不够重视,长此以往会使运动量疲劳达到一定程度,最终造成过度性的运动疲劳,会严重降低运动员的整体训练效果。
尤其是运动员在田径运动过程中不断增加运动的强度,更需要重视在运动结束后做好恢复工作。
当前,田径运动在水平方面日益增强,高负荷、高强度的运动训练已经成为未来最主要的发展方向。
运动员面对高频率和高强度的训练,导致机体的各个方面疲劳程度进一步加剧。
如果不做好运动后的恢复会影响运动员今后的整体能力提升的空间。
随着田径运动新理念的不断应用,当前运动教练们对运动员在接受高强度的运动训练之后,非常重视运动员的恢复工作。
解决运动员运动后的疲劳问题,采用多种手段做好恢复工作已经成为田径运动训练项目重要内容。
所以,加强对田径运动性疲劳及恢复手段的研究,不但能够提升田径运动的训练效果,增强竞技水平,而且能够有效提升运动员的职业寿命。
一、运动性疲劳的总体概述体育界对田径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及恢复手段的研究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在《运动生理学》著作中对运动性疲劳进行了严格的定义:是由于运动训练而引起的田径运动员在身体和能力机能等方面出现暂时下降的现象。
运动性疲劳消除的方法

运动性疲劳消除的方法运动性疲劳是指长时间或剧烈运动后,人体出现的疲劳感和身体不适的状态。
它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下降、肌肉疼痛等症状。
为了消除运动性疲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处理。
1. 合理安排训练与休息时间:合理的训练与休息时间的安排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基础。
运动能够增强身体的耐力和抵抗力,但是过度的训练会导致肌肉疲劳和体能下降。
所以在进行运动训练时,要根据个人体力状况和自身适应能力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和强度,避免过度训练引发疲劳。
2. 适当补充营养物质:运动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所以要及时补充能量和营养物质,以维持身体正常的代谢和功能。
食物中富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健康脂肪都是运动所需的营养素,可以选择均衡的饮食搭配,或在运动前后适当补充能量饮料、补充剂等。
3. 运动前热身与拉伸:热身运动可以增加身体温度,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肌肉的柔韧性,减少受伤的风险。
常见的热身运动包括慢跑、伸展运动等。
而在运动后,适当进行拉伸运动可以减少肌肉疼痛,增加肌肉的灵活性和舒展性。
4. 积极进行恢复训练:恢复训练是一种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运动活动,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并消除疲劳。
常见的恢复训练方式包括低强度有氧运动、轻松的拉伸运动和放松的活动。
这些运动可以促进血液流动,清除肌肉中的乳酸和废物,帮助肌肉恢复并加速疲劳的消除。
5. 注意休息与睡眠:良好的休息和睡眠是疲劳消除的重要条件。
睡眠过程中,身体可以进行修复和再生,帮助消除疲劳和恢复体力。
所以要保证每天获得充足的睡眠时间,尽量避免过度的身体和脑力活动,保持身心的放松和平衡。
6. 使用按摩和冷热疗法: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可以选择自己按摩肌肉,也可以请专业人员进行按摩。
而冷热疗法则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和减轻疼痛,可以使用热水泡脚、热敷或冰敷等方法进行。
7. 心理疏导和放松训练:运动疲劳有时也与心理压力和紧张有关。
可以采取一些心理疏导和放松训练的方法,如冥想、深呼吸、瑜伽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恢复方法
一、谈话法
谈话法主要针对情绪明显低沉或因为人际关系发生冲突而形成心理压抑的运动员,通过谈话协助他们解除心理障碍,启发他们全面理解和对待各种问题。
在谈话中应多鼓励、协助他们分析有利的因素和自己的希望所在,也可和他们一起回忆过去比赛胜利的情景,这样可使他们的心情得到改善,情绪得以调节,愉快的心情能够大大减少神经能量的消耗。
二、想像放松
想像放松是指运动员想像自己处在某种使他们感到放松和舒服的环境之中。
运动员仰卧,四肢平伸,处于安静状态,闭上眼睛,注意状态集中在大脑所想像的事物上。
如温暖阳光在照射,迎面吹来阵阵微风,海浪在有节奏地拍打或者正在树林里散步。
成功利用想像实行放松的关键是:
(一)头脑里要有一种与感到放松相联系的、清晰的处境;
(二)要有很好的想像技能,使这种处境被心理上的眼睛清晰地看到;
(三)先练习想像使人放松的情境,再逐渐地用这种方法练习想像使人紧张的情境,并达到放松的状态。
三、神经——肌肉的自我心理调整练习
在保护心理免受不良影响、调整心理状态和实行心理恢复的各种方法中,最重要的是自我调整,即借助语言暗示以及与语言一致的思维形象作用于自身,改变情绪反应及各系统和器官的机能状态。
词语以肯定的方式影响人的自我感觉和活动水平,是绝大部分心理自我调整方法的基础。
自我心理调整有两个方面:自我说服和自我暗示。
首先,要通过呼吸调整和语言暗示进入朦胧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大脑对于语言以及与语言相联系的思维形象特别敏感。
其次,要学会高度集中注意于当前正在想的事物的感觉上。
神经——肌肉心理练习的目的是使运动员学会有意识地恢复体内某些自动化过程。
同时,这种练习有利于心理状态。
通常使用的词语如:“我放松了,我想睡,睡意更浓了,眼皮舒服、发热,眼皮发沉了,眼睛闭上了,进入了安静的睡眠。
”练习者缓缓地、单调地默念每句词语,每句重复3~4次,就能够很快进入放松安静状态。
每天坚持这个练习1~2次就能够达到良好的心理恢复作用。
四、心理诱导放松训练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语言暗示诱导实行肌肉和神经的放松训练,如自身放松训练。
实行语言诱导时,还可配合播放一些轻松悠扬的音乐,这样能够使运动员的精神和肌肉在语言的诱导和音乐的良好刺激下充分放松,并使大脑入静,从而调节大脑有序化地工作。
五、催眠
催眠术是通过心理暗示的方法,使受术者的心理活动达到某种境界,表现一种介于觉醒和睡眠之间的特殊心理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受术者思维狭窄、意识恍忽,能与施术者
保持密切的关系,对施术者的每句话、每个字全部接收,绝对服从,对外界的干扰毫无反应。
用于消除心理疲劳的催眠施术,能够在运动间歇时或运动后实行。
当进入催眠状态时,肌肉会得到充分放松,可采用模拟按摩方法迅速解除疲劳。
催眠用于解除疲劳能起到令人惊奇的效果,无论在训练后或比赛间歇中使用自我或他人催眠,均能迅速消除疲劳和继续保持充沛的体力。
六、音乐放松
精心挑选的音乐,能够降低不必要的兴奋性,或从忧郁状态转到良好的心境中,这是运动员消除心理疲劳的有效手段之一。
选择一些轻音乐或抒情乐曲都有助于运动员形成宁静的心情,有助于放松。
用于心理疲劳恢复训练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文艺活动、气功等,选择方法可因人而异,有目的地加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