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化学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无机化学英文名称:Inorganic Chemistry课程编号:x2030471学时数:56其中实践学时数:0 课外学时数:0学分数:3.5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讲授了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元素、单质及无机化合物的基本知识;是后续化学课程及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之具有自学无机化学书刊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之具有解决一般无机化学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表三、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一)气体及热化学基础1.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其应用、气体分压定律及其应用、盖斯定律及其应用;了解分压、体系、环境、状态、功、热及热力学能等概念;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理解焓、焓变的概念,掌握状态函数和标准摩尔生成焓的概念。
2.重点:状态函数的概念及特点,标准生成焓的概念,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和分压定律的应用,运用盖斯定律和标准生成焓计算反应热。
3.难点:状态函数、焓及标准生成焓的理解。
(二)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1.要求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基元反应和反应级数的概念,理解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熟练掌握质量作用定律,了解速率理论,并能用活化能和活化分子的概念说明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要求学生理解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标准平衡常数ΘK 及其应用,掌握化学平衡的移动的规律,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及热力学第三定律,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组成的计算。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标准摩尔反应焓变、标准摩尔反应熵变和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变的关系,熟练掌握ΘK 与Θ∆m r G 的关系,熟练掌握Θ∆mr G 和m r G ∆的计算方法,熟练掌握转变温度的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吉布斯函数判据,熟练掌握通过计算判断反应方向和反应程度的方法。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5
2
第二章化学平衡
2.1 化学平衡常数: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定律;经验平衡常数与热力学平衡常数;转化率。
2.2 化学平衡常数和自由能变:等温方程;
化学平衡常数和标准自由能变。
2.3 化学平衡移动:压力、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9.3制备:单质制备、氧化物的制备、各类钡盐制备
9.4离子的配位性;锂电池和锂离子电池
9.5专题:对角线规则;R-OH规则;离子性盐类溶解度的判断标准;盐类的热稳定性
4
3
第十章硼族元素、碳族元素
10.1硼族元素、碳族元素的通性:价层电子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10.2硼族缺电子性及成键特征:AlCl3的二聚与缺电子性;BX3的成键特点与路易斯酸性;硼烷的成键特点及反应性;缺电子化合物的加和性
二、教学基本要求
较系统、全面地学习各族元素重要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存在、制备、结构特点、性质及其规律性变化和重要应用。并在原理的指导下,了解化学变化中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初步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理解化学变化基本特征,掌握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溶解性、热稳定性、配位能力等特性及典型反应。要求同学们,学会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接受初步科学研究素养的熏陶,培养良好的科研态度,培养自学、探究的能力,锻炼批判性思维,会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2.4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
12.5钠硫蓄电池;锂硫电池
12.6专题:S2-、SO32-、S2O32-、SO42-的分析鉴定;酸性变化的一般规律(氢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含氧酸);含氧酸的热稳定性及氧化还原性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本科课程大纲课程名称英文名称课程编号课程类型先修课程080027 开课学期学科类通修课程无无机化学〔一〕Inorganic ChemistryⅠ第一学期学分/周学时3/4选用教材 1.《无机化学》〔上册〕〔第 2 版〕宋天佑,程鹏,王杏乔等,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编,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2 年9 月第2 版。
2.《General Chemistry Principles and Modern Application》第 8版, Ralph H. Petrucci,William S. Harwood,F.Geoffrey Herring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影印。
主要参考书 1.《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其次版〕史启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现代根底化学》〔上〕〔其次版〕朱欲贞、顾达、黑恩成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3.《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其次版〕,徐家宁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无机化学是化学系主干根底课之一。
通过无机化学学习,使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大学化学的学习方法,培育自主学习力量、抽象思维和创性思维的力量,并为后续课程供给必要的理论根底。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讲授、自学与争辩,理解和把握原子构造和元素周期律、化学键与分子构型、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响速率、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复原反响的特点和根本规律。
二、教学根本要求1.初步了解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响速率的根底学问和根本原理。
2.初步把握原子核外电子构型排布规律、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理论、共价小分子构型推断、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3.运用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和氧化复原平衡的一些根本概念、原理进展相关计算。
三、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章或节主要内容学时安排绪论第一章化学热力学初步1.1热力学根本概念:状态与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热力学第肯定律。
1.2热化学:化学反响的热效应;恒容反响热Q和恒压反响热ρ1Q ;焓与反响焓变ΔH;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几种反响焓5ν的计算方法:盖斯定律、由标准生成焓计算反响焓、由燃烧热计算反响焓、由键能估算反响焓。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本课程是针对化学类学生设计的一门基础课程。
主要内容为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涵盖了无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合成方法、分析方法和分析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将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从而为后续学习和实践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1. 掌握无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结构、化学性质和反应机理;2. 熟悉无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实验技能;3. 学习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了解分析化学在化学分析和质量控制中的作用;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规范意识;5.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意识。
三、课程内容1. 无机化学概论(1)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2)元素周期律和化学反应(3)无机化合物的种类和性质2. 无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1)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机理(2)无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3)无机化合物的结构研究方法3. 无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机理(1)离子反应和络合反应(2)酸碱反应和还原反应(3)无机化合物的稳定性和分解反应4. 分析化学基础(1)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重量分析和容量分析(3)质谱和光谱分析5. 分析化学实验(1)分析样品的前处理(2)重量和容量分析方法的实验操作(3)常用分析技术的实验操作和分析结果处理四、教学方法1. 讲授方式:运用多媒体课件、PPT演示等方式进行讲解。
2. 实验操作:同时开展课程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规范意识。
3.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发表意见,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印象。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主动发言和参与讨论等表现;2. 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质量等表现;3. 期末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材1. 无机化学(第四版),郑光明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 分析化学导论(第七版),张吟之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平时成绩:出勤、作业、课堂表 现等
期末考试:对整个学期所学内容 的考核
教材选用
选用原则: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 教学大纲要求,选择符合课程定 位和特点的教材。
选用范围:可以选择国家级规划 教材、国家级精品教材、省级优 秀教材等高质量教材。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中的 应用:展示化学反应过程、
实验操作演示等
网络教学
教学方法:在线视频教学、实时互动、作业提交等 教学手段: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课程管理、在线测试、讨论区等 优势:方便灵活、资源丰富、提高教学效率 适用范围:适用于远程教育、在线课程等
பைடு நூலகம்
评价方式
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 完成并进行评价
单击添加标题 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评价与考核
课程性质与目标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资源与教材
课程性质
强调实验和实践能力
培养应用型人才
注重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应 用的结合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
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做好准备。
选用标准:教材内容应符合教学 大纲要求,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选用审核:在选用教材时应经过 教研室和学院审核,确保选用教 材的质量和适用性。
参考书籍
《无机化学》第 四版,高等教育 出版社
《分析化学》第 六版,高等教育 出版社
《无机及分析化 学实验教程》第 二版,科学出版 社
无机化学B——精选推荐

2011级《无机化学B》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分:3;总学时:52,周学时:4)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旨在通过系统地向学生讲授元素化学知识,使学生能进一步地应用无机化学基本原理去学习各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存在、制备、性质及反应性的变化规律,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无机化学基本原理的理解,也进一步运用有关原理去研究、讨论、说明、理解、预测相应的化学事实。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及重点难点绪论1.怎样学习元素无机化学2.学习无机元素化学的意义及主要内容第一章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学习要点:(1)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电子构型与金属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关系(2)碱金属、碱土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碱性变化规律,R-OH规则及应用(3)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氢化物、氧化物、过氧化物、超氧化物的生成和重要性(4)碱金属、碱土金属盐类的通性、溶解特点、热稳定性变化规律(5)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单质的制备(6)锂、铍的特殊性重点和难点:R-OH规则(离子势相关知识);对角线规则及其应用第二章硼族元素学习要点:(1)硼族元素的价电子构型与元素物化性质的关系(2)硼族元素的缺电子性;乙硼烷成键特点和反应性;BX3、AlX3的成键特点(3)硼族元素单质、氢化物、氧化物、卤化物的结构特点和重要性质(4)硼酸的结构、性质和特点(5)BN的结构与性质重点和难点:硼族元素的缺电子性;乙硼烷的典型结构特点第三章碳族元素学习要点:(1)碳的成键特点及在本族中的特性,并与硅进行比较(2)碳的单质、氧化物、碳酸及其盐的主要性质(3)硅的单质、氧化物、硅酸及其盐的主要性质(4)二价锡、四价锡的性质和应用(5)二价铅、四价铅的性质和应用(6)惰性电子对效应重点和难点:惰性电子对效应;共价化合物的水解特性第四章氮族元素学习要点:(1)氮、磷的成键特性(2)联氨、羟氨、叠氮酸的结构与性质(3)氮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与性质(4)磷单质、氧化物、卤化物的结构与性质(5)磷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特征(6)砷、锑、铋氧化物和硫化物的性质重点和难点:硝酸盐和磷酸盐的热分解;第二周期特殊性与第四周期不规则性第五章氧族元素学习要点:(1)氧族元素的价电子层结构与氧的成键特点,氧、臭氧、过氧化氢的分子结构和性质(2)硫的成键特征及硫化物、多硫化物的结构特点与性质(3)亚硫酸、硫酸、硫代硫酸、过二硫酸及其盐的结构与性质(4)焦硫酸、连二亚硫酸及其盐的结构与性质(5)硒、碲含氧化合物的性质重点和难点:氧、硫的成键特点;硫酸系含氧酸的形成及分子结构特点第六章卤素学习要点:(1)卤族元素的通性、氟在本族中的特殊性(2)卤素单质的性质及其制备方法(3)氢卤酸的制备及其酸性的变化规律、含氧酸的氧化还原性及其盐的性质(4)卤素互化物和多卤化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5)拟卤素的组成和性质重点和难点:氢卤酸的酸性递变规律;含氧酸及其盐的氧化还原性规律第七章氢和氢能源学习要点:(1)氢的成键特点(2)氢化物的分类(3)离子型氢化物的反应特点(4)储氢材料及氢能源重点和难点:氢的成键特点第八章铜族与锌族元素学习要点:(1)ds区元素的单质的重要化学性质(2)铜、银、锌、汞的重要化合物的反应性(3)一价铜、二价铜离子的相互转化(4)一价汞、二价汞离子的相互转化(5)ds区元素与s区元素的性质差异与相似性重点和难点:单质元素的通性;常见金属硫化物的颜色和在酸中的溶解性第九章过渡族元素概论学习要点:(1)过渡族元素的结构特点与原子半径、氧化态、磁性、熔沸点及汽化热之间的关联性(2)过渡族元素含氮配合物与羟基配合物的成键特点(3)亚硝酰、亚硝酸根、硝酸根配合物的配位特点重点和难点:过渡族元素多氧化态的性质第十章过渡族元素(一)学习要点:(1)钛、钒、铬、锰、铁、钴、镍及其化合物的组成、结构与性能(2)第一系列过渡族元素高、低氧化态之间的相互转化重点和难点:钛的冶炼—反应偶联第十一章过渡族元素(二)学习要点:(1)第二、三过渡元素的电子层结构,氧化态、配位性特点(2)钼、钨的氧化物制备,多酸及其盐的结构与性质(3)顺铂的制备重点和难点:铂、钯的催化性能第十二章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学习要点:(1)镧系元素的电子层结构、氧化态、磁性及颜色等特征(2)镧系收缩的含义及其影响(3)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易溶盐和难溶盐的性质(4)镧系元素的提取和分离方法(5)钍和铀的重要化合物重点和难点:镧系收缩第十三章无机功能材料化学学习要点:(1)纳米材料的定义与特性(2)纳米二氧化钛、纳米银、纳米氧化锌及纳米三氧化二铁的应用(3)储氢材料的组成及特性,LaNi5储氢材料的作用机理(4)压电材料的定义与压电效应(5)微孔晶体材料的定义与性质(6)半导体、超导体材料的定义与性质重点和难点:无第十四章环境化学学习要点:(1)臭氧层破坏造成的原因与危害(2)温室效应的起因与危害(3)酸雨的形成与危害(4)水污染的几种治理方法重点和难点:无第十五章化学元素与健康学习要点:(1)生命体中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种类及在周期表中的位置(2)生命体中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重要作用(3)有毒有害元素对生命的危害与解毒剂重点和难点:无第十六章无机制备化学学习要点:(1)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粒子(2)金属单质的制备(3)无水金属氯化物的制备(4)从金属低氧化态制备金属高氧化态化合物重点和难点:无三、课程的学时分配四、教学使用的教材和主要参考书(黑体,小4号字)教材《无机元素化学》,刘新锦,朱亚先,高飞编著,科学出版社,2010 参考书《工科无机化学》苏小云,臧祥生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无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研究无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反应。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无机化合物的分类、结构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进行无机化学实验的能力,包括实验设计、仪器操作和数据分析。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应用无机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和项目任务。
三、教学内容1. 无机化学基础知识1.1 原子结构与周期表1.2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3 离子反应与配位化学2. 无机化合物的分类与性质2.1 酸碱与盐2.2 氧化还原反应2.3 主要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3. 无机化学实验3.1 基本实验操作技术3.2 常用无机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3.3 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4. 应用无机化学4.1 无机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4.2 无机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4.3 无机化学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互动:通过教师讲解基本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实时互动答疑。
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3. 讨论与案例分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问题解决思路。
4. 课外习题:布置课外习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占比: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质量等。
2.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验评估:考察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
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参考教材1. 《无机化学》,作者:李傲然,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无机化学实验教程》,作者:张强,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2010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系统地向学生讲授元素无机化学,使学生能进一步地应用无机化学基本原理(主要是热力学原理及结构原理)去学习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存在、制备、性质及反应性的变化规律,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无机化学基本原理的理解,也进一步运用有关原理去研究、讨论、说明、理解、预测相应的化学事实,从而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纲举目张”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地增加了一些与当今世界密切相关的环境科学、生命科学、能源及材料科学的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作用从而增强作为化学工作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元素无机化学》,蔡少华、黄坤耀、张玉容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普通无机化学》,严宣申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无机化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三、教学进度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怎样学习元素无机化学
2.元索的ΔGθ/F-Z图在元素无机化学学习中的应用
第二章卤族元素(6-8学时)
1.卤族元索的基本性质与卤族元素ΔGθ/F-Z图
单质的物理性质,单质的强氧化性及单质制备,卤离于的还原性,卤化氢及卤化物形成过程的热力学分所,卤素单质的歧化及逆岐化作用,卤素各含氧酸及其盐氧化性变化规律(影响含氧酸及其盐氧化性的因素)。
2.卤索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卤素单质及其性质,HX的酸性及其热力学分析,卤化物结构及性质(卤化物溶解及水解,卤素互化物,多卤化物),卤族元素氧化物及含氧酸(含氧酸的酸性强弱的规则R-O-H模型及Pauling规则)含氧酸及其盐制备,拟卤素(氰、硫氰)。
3.卤族元素用途,生化功能及环境化学
4.Cl-、Br-、I-的分离及检出
5.氟的特殊性
6.本章教学要求
①能熟练地应用卤族元素的ΔGθ/F-Z图讨论卤素不同氧化态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及制取
方法;熟悉卤族元素含氧酸及其盐的氧化还原性的变化规律;
②能利用ΔGθ/F-Z图进行有关热力学的计算;
③掌握卤化物的性质及非金属卤化物的水解规律性;
④掌握氢卤酸及卤素含氧酸酸性及氧化还原性质的规律;
⑤熟炼地应用VSZPR理论分析讨论卤素常见化合物分子的空间构型;
⑥初步掌握第二周期元素性质的特殊性;
⑦了解卤素与人体生命过程、环境的关系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氧族元素(6-8学时)
1.单质及其结构特点
通性,单质(氧及臭氧的结构特点、性质、硫)、氧族元素的ΔGθ/F-Z图。
2.重要化合物
氢化物(过氧化物结构及性质)、硫化物及多硫化物,氧化物(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及非水溶剂自偶电离),硫的含氧酸及其盐的命名、结构、性质,硫属元素卤化物及卤氧化物。
3.重要化合物的制备
过氧化氢,保险粉,硫化钠,多硫化钠,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的制备。
4.氧族元素用途及环境化学
氧及奥氧层,二氧化硫及其对环境污染与治理,水的污染与净化。
5.S2-、SO32-、S2O32-、SO42-的分桥鉴定
6.本章教学要求
①熟炼地应用结构的观点讨论氧的成键特征,并说明氧与硫属元素的结构及性质上的区别;
②掌握臭氧的结构及性质特点与环境关系;
③掌握过氧化氢的结构及基本性质,反应性;
④掌握硫化物的基本性质及有关计算;
⑤用结构观点及硫属元素ΔGθ/F-Z图讨论硫属元素在不同氧化态下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⑥用VB法讨论O3、S02等化合物的成键过程,掌握离域π键及反馈π键(x-d键)的概念。
第四章氮族元素(6-8学时)
1.单质的结构与性质
通性,氮的结构特点及固氮工程,反馈d- * 键,磷的结构,氮族元素ΔGθ/F-Z图。
2.氢化物
氨及其衍生物(氨的自偶电离,氨的性质,联氨、羟氨结构及其性质),叠氮酸及其盐的结构及性质,膦及其性质,反馈p—d 键,胂,月弟,月必。
3.氮族元素氧化物及含氧酸
氮的氧化物(N2O,NO,N2O3,NO2,N2O5)的性质(棕色环反应,N02结构讨论),氮的含氧酸(HNO2,HNO3)结构与性质,磷的氧化物及含氧酸(次磷酸、亚磷酸的还原性,磷酸及焦磷酸、多磷酸、偏磷酸),砷、锑、铋氧化物及含氧酸(次周期性及6S2惰性电于对效应)。
4.卤化物
NF3及NCl3结构及性质,PCl3及PCl5性质,EX3及EX5性质。
5.硫化物及其制备
6.本族元素用途及环境化学
NOx对环境关系,NaNO2及NaNO3的用途,As、Sb、Bi的环境化学。
7.氮族元素化合物的分析鉴定
NH4+,NO2-,NO3-,PO43-,P2O72-,PO3-,As,Sb,Bi的分析鉴定。
8.本章教学要求
⑦熟悉氮族元素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
②熟炼运用氮族元素ΔGθ/F-Z图讨论本族元素各氧化态化合物的热力学性质;
②掌握次周期性及6S2惰性电子对效应;
⑦了解磷酸及其盐的结构特征,了解反馈πP-d键及其效应;
⑤掌握本族元素卤化物水解特征。
第五章碳族元素(4-6学时)
1.单质的结构及其基本性质
碳及其同素异性体,硅、锗、锡、铅。
2.碳族元素的重要化合物结构及性质
碳族元索的ΔGθ/F-Z图,氢化物,氧化物及其水合物,(一氧化碳,碳基化物,18电子规则,反馈d- * 键,二氧化碳,等电子原理,碳酸盐性质),硫化物,卤化物,铅的化合物,碳化物。
3.硅酸盐及其结构特点
4.碳族元素的热力学性质及其应用
碳族元素的ΔGθ/F-Z图,Ellingham图及其应用,反应的耦联(reaction coupling)。
5.碳族元素的用途及环境化学
温室效应。
6.本章教学要求
①掌握碳族元素的单质、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热稳定性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②攀握碳族元素的Ellingham图及其实际应用;
③了解等电子原理;
④了解本族元素的环境化学。
第六章硼族元素(4-6学时〕
1.单质的结构及重要性质
硼及B12的正二十面体结构,硼的制取方法。
2.硼烷的结构与性质
Lipscomb的硼的五大成键要索,硼烷结构分析。
3.硼族元素的重要化合物性质
硼的氧化物,硼酸及硼酸盐,铝、镓、铟、铊的氧化物,卤化物。
4.硼族元素的ΔGθ/F-Z图及氧化还原性
5.硼族元素用途及环境化学
6.本章教学要求
①掌握本族元素单质、氢化物、氧化物的结构与性质,掌握硼酸盐的结构特点;
②掌握本族元素的缺电子性及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③掌握硼烷结构中五大成键要素,分析硼烷结构。
第七章碱及碱土金属(0-2学时)
1.碱金属及碱土金属的通性
2.单质的制备
3.重要化合物
氧化物,氢氧化物,氢化物,盐。
4.本章教学要求
①掌握I A、IIA族元素通性及钠、钾、镁的制备;
②掌握I A、IIA族元素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的重要性质;
③进一步了解对角线规则,掌握Li—Mg,Be—Al相似性。
第八章铜、锌分族(4-6学时)
1.铜锌分族元素的结构特点及通性
2.铜锌分族元素水溶液体系中不同氧化态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
金属单质的电正性,Cu(I)与Cu(II)、Hg22+与Hg2+的相互转化。
3.金属的冶炼与制取
铜、银、金、锌、汞的冶炼。
4.铜锌分族的重要化合物
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
5.铜锌分族的配合物化学
氨合物、氰合物、卤合物。
6.铜锌分族的应用及环境化学
7.Ag+、Cu2+,Zn2+,Cd2+,Hg2+,Hg22+的分离鉴定
8.本章教学要求
①利用有关元素的ΔGθ/F-Z图讨论Cu(I)-Cu(II)及Hg(I)-Hg(II)相互转化的条件及关系;
②熟悉铜锌分族的性质及金属冶炼的方法原理;
③掌握铜锌分族重要化合物及其性质;
④进一步熟练应用多重平衡原理及反应耦联原理研究化学反应;
⑤了解本章元素涉及的环境化学及环保问题。
第九章过渡元素(7-8学时)
1.过渡金属元素的通性
过镀金属元素结构特点,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第一电离能的变化,氧化态的变化规律,化合物的磁性,氧化物及其水合物酸碱性,形成配合物性质;第一、二、三过渡系列元素的ΔGθ/F-Z图及其性质。
2.过渡金属的冶炼
钛、铬、钼、钨、锰的提炼,反应耦联及Ellingham图的应用。
3.一些重要的过镀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
钛,钒,铬,钥,钨,锰,铁系元素,铂系元素的ΔGθ/F-Z图及不同氧化态的性质。
4.过渡金属元素用途及环境化学
5.离子的分离与检出
Fe(II)、Mn(II)、Mg(II)的分离鉴定,Fe(III)、Cr(III)、Al(III)的分离。
6..本章教学要求
①利用第一、二、三过渡系元素ΔGθ/F-Z图总结元素不同氧化态下氧化还原性变化规律;
②掌握Ti、V、Cr、Mn、Fe、Co、Ni的重要性质及反应;熟练地应用多重平衡原理;
③掌握过渡金属离子的分离条件;
④了解过渡金属元素用途及环境无机化学。
第十章镧系、锕系元素(自学)
第十一章氢、稀有气体(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