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和宋诗的比较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唐诗和宋诗的区别《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一、从诗歌的总体风貌看, 唐诗和宋诗气象迥异唐诗的气象来源于诗经、汉魏风骨一脉相承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精神, 形成于“潮平两岸失, 风正数帆悬”的盛唐时代环境, 体现了唐代特有的积极、乐观、向上和洋溢着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光彩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气质, 故唐诗的气象可用“雄壮浑厚”来概括。
最能体现唐诗气象的是李白和杜甫, 他们共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李白渴望建功立业, 抱负满怀, 纵情欢乐, 傲岸不驯, 大气磅礴, 冲破一切规范和约束, 美妙奇异, 酣畅淋漓之至。
杜甫忧国忧民, 感时伤世, 深沉博大, 沉郁顿挫, 恪守“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基本原则。
李白雄壮, 杜甫浑厚,李白和杜甫共同代表了“骨气端翔, 音情顿挫, 光英朗练, 有金石声”的唐诗气象。
由于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国势, 宋诗始终笼罩着沉郁悲凉之气; 同时也因为政治上重文轻武,士大夫地位的提高, 宋诗作者每每感到难以超越唐诗的焦虑, 刻意求工求新, 尤其是黄庭坚及其江西诗派注重诗文的法度, 在创作上体现为诗文的“终始”、“关键”和“开合”, 体现为句法的严谨和押韵的严密。
同为悲春伤秋之作,唐人杜甫,与宋人晏殊就表现了不同的气象出来《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中秋月》晏殊一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同样是写“悲”, 宋诗是“悲凉”, 而唐诗则是“悲壮”。
二、从表达方式来看, 唐诗主抒情, 宋诗则重在揭示蕴涵在诗歌形象之中的理趣唐人在他们生活的年代所追求的是人生的辉煌,漫游名山大川的豪迈,行走江湖,执剑仗义的豪爽。
唐诗和宋诗比较
其三,就字词而言,韦应物字字锤炼而字字自然。苏舜钦自然则自然,锤炼则未必。苏诗倒是颇具劲力,但终失于祥和,以《诗品》论,不过中品而已。
当然,苏舜钦诗野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前面所说的种种优点仍然历历在目。其豪气就远非韦应物所及,于此,则不是论诗的重点。
苏诗终究在意境,手法上落了下风,这也注定了苏更加适合于做一政客,而非文人。苏诗的缺点也就是一般宋诗的缺点:句虽新奇,而意不深远,乍观有效而久诵乏味。说是“异类”,苏诗仍然脱不了时代的樊篱。
宋诗不仅在章法上,在音调上也一改旧观,多挺拔瘦劲,以黄庭坚诗为代表,与唐诗的浑雅之音迥异。此外,严羽曾
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实际这也正是宋诗区别于唐诗之处,是宋诗的一大特点。
就文学的发展而言,贵独创而不贵拘泥,宋诗人在唐诗已然兴盛至斯的情况下,难以为继;穷则思变,于是开辟新境,涉足唐人未到之处,另创一格与唐诗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元明之后,诗尽管也有所变化,却均越不出这两大派的藩篱。
不同的时代形成了不同的人,更创造了不同的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激情飞扬的是唐;“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落雪泥”平淡瘦劲的是宋。不同的气象,映出不同的时代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这就是说,唐诗重在描绘形象、意象,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的是瀑布本身的形象,为人们展示了瀑布的具体情形,从中透露出对庐山瀑布的喜爱之情。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语言也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炼,表现也不太含蓄。
唐诗与宋诗的不同
唐诗与宋诗的不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黄文丽 405000911099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样式,不同的时代相同的文学样式亦有不同的特点。
一般而讲,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比较大的文学样式。
在宋代,虽然词的发展达到了鼎盛,但在一个诗的国度里,宋诗的发展也并未停滞不前,而是继承和发展了唐诗,它并非唐诗的遗留产物,更确切地说是唐诗高度发展下的必然结果。
但是,二者在很多方面也存在巨大的不同。
在唐诗的继承上,宋诗另辟蹊径,走出了自己的心路子。
唐宋诗之争的问题,实际上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文学史上一直存在着方面是学唐与宗宋的问题,主要指的是在古典诗歌创作当中是向唐人学习还是向宋人学习。
这个问题的争论主要是在古代,特别是宋代就开始了,一直到清代,一直到近代。
这在当时学诗的人当中,是有着很现实的实际意义的。
另一方面,唐宋诗之争实际上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说唐以后的古典诗歌宋诗是不是也有存在的必要、也有它存在的价值。
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来看,李白、杜甫、苏东坡、黄庭坚,前两位诗人是唐诗的代表,后两位诗人是宋诗的代表。
实际上,宋诗是唐诗之后中国古典诗歌的另外的一种典范,所以宋以后学习诗歌创作的人,不是入于唐,就是出于宋,没有其它的。
唐诗与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种典范,在某种程度上是以一种互补的形式存在的。
在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唐诗与宋诗的不同之处。
现当代学者论唐诗与宋诗,最有名的当属缪越和钱钟书两人的精彩论段: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唐诗如芍药海棠,华茂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读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读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譬如修园林,唐诗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明葩。
譬如游山水,唐诗则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幽寻,情境冷峭。
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
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高考关于古典诗歌鉴赏的命题,往往是唐诗和宋诗交错命题。
请看:卷全国I卷全国卷新课标·宁夏卷2004年唐诗宋词2005年唐诗唐诗2006年宋诗宋词2007年宋词唐诗宋诗2008年宋诗宋诗宋诗2009年宋诗唐诗宋词掌握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对我们理解诗意有很大帮助。
分析唐诗和宋诗的典型作品,我们就会发现,题材相同而它们的侧重点则不同。
一般的说,唐诗多具抒情性,而宋诗多具哲理性:1.同写庐山: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只有居高临下地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才能不被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2.同写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入此中来。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哲理:只有深入实际,才能及时体察到事物的发展变化。
3.同写春色: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压抑茁壮成长。
4.同写冬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雪梅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人们各有所长,也有所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5.同写农家: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哲理:事情似乎走到绝境,令人一筹莫展;只要充满信心,就会出现机,就会有新的希望。
6.同样以水为喻: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唐诗和宋诗比较
不同的时代形成了不同的人,更创造了不同的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激情飞扬的是唐;“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落雪泥”平淡瘦劲的是宋。不同的气象,映出不同的时代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这就是说,唐诗重在描绘形象、意象,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的是瀑布本身的形象,为人们展示了瀑布的具体情形,从中透露出对庐山瀑布的喜爱之情。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语言也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炼,表现也不太含蓄。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
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试论唐诗与宋诗风格及形式特征的差异
试论唐诗与宋诗风格及形式特征的差异诗歌发展本是一脉相承的。
纵观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经由重情到重理。
唐诗、宋诗正是最璀璨的两颗明星。
他们风格特异、各有千秋,千百年来激回响。
唐宋诗风格的特色,正如《诗词散论·宋诗》中所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下面就是我对唐宋诗风格及其差异的二三浅见。
(一)唐诗主情韵,宋诗主理趣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与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
同样是游庐山,李白重情韵,苏轼重理趣, 格调韵味完全不同。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样写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全诗情辞华美,兼具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
而苏轼的《题西林壁》是这样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诗既没有引人入胜的景致描写,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感情抒发,而是洋溢着一种理性思维的气息。
深刻阐述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来告诉读者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由此可见,宋代诗人多喜说理、善议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层意蕴,从而给人们以新的启迪。
宋代诗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使宋诗发人深思,给人启迪,洋溢着理性的光辉。
而唐诗则善于言情,激情澎湃,直抒胸臆,极富浪漫色彩。
唐不论山水诗、送别诗、怀古诗、爱情诗都情韵丰华,深深地打动着读者。
(二)唐诗蕴藉含蓄,宋诗深析透辟同样是说理,唐宋诗也有很大区别。
唐诗中也有富于理趣的诗,像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人虽然只是叙事写景,但新雨松林、山风秋月、鸣琴一曲,均可悟道。
最后以不答作答,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寓理于景,意馀于词,这是唐诗言理的特色。
而宋代诗人多善于思考,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层意蕴,从而给人们以新的启迪,因此宋代的“理趣诗”不胜枚举。
宋诗与唐诗的区别及宋诗的特点
宋诗与唐诗的区别及宋诗的特点“唐诗宋词”一语,是唐诗与宋词的并称,唐诗与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宋诗与唐诗的区别及宋诗的特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题材内容的差异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
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2、语言特色的差异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
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3、风格的差异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清李东琪语),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宋诗的特点一般认为最主要的是议论化、散文化。
“以文为诗”。
唐代个别诗人如韩愈等已开其端。
但奉为圭臬,因之蔚为一代诗风者则自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始,至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而达到极致。
由“以文为诗”到“以议论为诗”,宋诗之所以在强大的唐诗影响之下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这一风格特征﹐有著深刻的时代根源。
北宋时期,政治改革和随之出现的朋党之争,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一直是知识分子关心的主要问题。
终南宋之世﹐主战和主和﹐又将朝野士人分成旗帜鲜明的两大派。
绝大多数诗人具有官僚和知识分子双重身份,“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
是这批人的共同特征。
其次,宋代儒学一改唐人死守前代注疏的旧习﹐疑经惑古﹐以己意解经,蔚为风气,本已官僚化的士人﹐又加上了一重学者化的身份。
所谓某人好议论。
唐诗与宋代诗学共3篇
唐诗与宋代诗学共3篇唐诗与宋代诗学1唐诗与宋代诗学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宋代则是唐诗之后中国诗歌的另一次重要推动时期。
唐诗和宋代诗学的关系是一个较为复杂和长久的话题,这两个时期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和影响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唐诗对宋代诗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诗歌风格唐诗的风格特点是写实主义、艳丽秀丽。
唐诗追求形式的完美,讲究音韵美感,能够让人产生强烈的意境感受。
唐诗的风格影响了宋代诗歌的发展,宋代诗歌借鉴唐诗的形式美感,特别是对于音韵押韵的追求更加纯粹。
二、主题内容唐诗主题内容十分广泛,广泛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宋代则更多地关注到了人生哲理和感性情怀。
唐诗在主题内容的多样性上给了宋代很大的启迪,同时也让宋人更注重诗歌的深度和韵味。
三、诗人风范唐诗的许多大师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他们的人格魅力和诗人形象也深入人心。
唐诗家风的独特性,为后人树立了深刻的诗人形象。
这对宋代诗人的成长和风格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而宋代诗学又如何发展呢?一、注重语言的精度宋代诗歌的词藻统一、明确,语言精练、凝练,主要对唐诗的表述语言进行了细化和加工。
宋诗典雅不矫揉造作,较少使用生僻字,通俗易懂。
正是这种规范化的语言、理性思考的方式和严密的结构性,体现了宋代诗歌的美感特点。
二、情感主题鲜明宋代诗歌关注的情感主题更加鲜明,强调人情世态、心理活动等,表达了宋人对现实及生活中的各种情感的关注和表达。
宋诗的配合良好的词曲,如花间集、南乡子、长相思等等,可谓形神兼备,富有感染力。
三、运用典故和比喻宋人在诗歌创作中擅长吸取古代典故和时代比喻,有许多佳作在运用典故中独具匠心。
宋代的诗人们大量借鉴了先哲智慧和历史典故,在诗中再创造出了更具特色,更具时代感的新内容。
总的来说,唐诗在诗歌的形式、风格、主题内容和人格魅力方面,对于宋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宋代诗人则在诗歌语言的精度、情感主题的鲜明表达以及典故与比喻的巧妙运用方面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和发展。
唐诗宋诗理趣
唐诗宋诗理趣
唐诗和宋诗在理趣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唐诗以意兴取胜,而宋诗以理趣取胜。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而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唐诗表现上韵流言外,风格上多比兴,作法上婉而微,而宋诗表现上意尽其中,风格上多赋,作法上径以直。
在理趣方面,宋诗更胜一筹。
宋人从万物中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包括一些生活的哲理。
例如苏轼的诗就始终理趣盎然,例如《琴诗》中“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通过琴声的来源提出了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发生的感应与交流的问题。
唐诗和宋诗在理趣方面各有千秋,但宋诗在理趣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
1/ 1。
唐诗与宋诗的比较
唐诗与抒情,以情韵胜:唐诗善于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风格浓郁而浪漫
2.句法整炼:语言流丽,多用比兴,神韵独绝
3.重风格和神韵:不只是章句等形式
1.重哲理,以理趣见长:受古文运动与理学盛行影响,善于说理,重议论、理趣、哲理化,以才学为诗
2.讲诗法:尤以江西诗派为甚。精于对偶,用韵严谨,据事敷陈,常有兴寄不深,语绝意尽之感
3.以文为诗:自欧阳修采韩愈以文为诗之作法,宋诗自西昆旧习解放出来。以诗发议论或记事,故不免影响诗的情韵与意境
4.口语入诗:平淡俚俗,节制感情,有大量明白如话的诗歌
内涵
情辞丰腴:诗人往往由外物与主体心灵两相凑泊而兴发感动、寄情创作,重视直接抒发和描绘,情感深浓,意境博大。
以才学为诗:宋诗多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并且比较喜欢用典实,显现其人文情怀与生命自省,显得婉曲精深,有清新超拔之格调
形式
语言流丽:唐诗语言流畅优美
散文化:宋诗以文、以口语入诗,无论在结构手段、叙述方法和语言风格,均具有散文化的倾向。
评价
1.缪钺‧论宋诗:「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风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积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这段话对宋诗风格巧于取譬,形容精妙生动。
试论唐诗与宋诗风格及形式特征的差异汇总
试论唐诗与宋诗风格及形式特征的差异诗歌发展本是一脉相承的。
纵观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经由重情到重理。
唐诗、宋诗正是最璀璨的两颗明星。
他们风格特异、各有千秋,千百年来激回响。
唐宋诗风格的特色,正如《诗词散论·宋诗》中所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下面就是我对唐宋诗风格及其差异的二三浅见。
(一)唐诗主情韵,宋诗主理趣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与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
同样是游庐山,李白重情韵,苏轼重理趣, 格调韵味完全不同。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样写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全诗情辞华美,兼具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
而苏轼的《题西林壁》是这样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诗既没有引人入胜的景致描写,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感情抒发,而是洋溢着一种理性思维的气息。
深刻阐述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来告诉读者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由此可见,宋代诗人多喜说理、善议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层意蕴,从而给人们以新的启迪。
宋代诗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使宋诗发人深思,给人启迪,洋溢着理性的光辉。
而唐诗则善于言情,激情澎湃,直抒胸臆,极富浪漫色彩。
唐不论山水诗、送别诗、怀古诗、爱情诗都情韵丰华,深深地打动着读者。
(二)唐诗蕴藉含蓄,宋诗深析透辟同样是说理,唐宋诗也有很大区别。
唐诗中也有富于理趣的诗,像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人虽然只是叙事写景,但新雨松林、山风秋月、鸣琴一曲,均可悟道。
最后以不答作答,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寓理于景,意馀于词,这是唐诗言理的特色。
而宋代诗人多善于思考,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层意蕴,从而给人们以新的启迪,因此宋代的“理趣诗”不胜枚举。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doc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doc唐诗和宋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唐诗盛行于唐朝时期,而宋诗则出现在宋朝时期。
虽然两者都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但它们在诗歌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
1. 诗歌形式唐诗以律诗、绝句、长短句为主要形式,其中以律诗最为典型。
唐诗的律诗多为五言、七言,诗句要求平仄对仗、字数规定等十分严格。
绝句是以四句为一篇,长短、平仄无固定要求的诗体。
唐诗中也有许多诗人颇具特色的诗体形式,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宋诗形式多样,主要包括绝句、律诗、近体诗、词等。
宋诗时期兴起的近体诗,即《诗经》中的风格恢复,并吸收了新的元素,例如古文化、道教思想等。
近体诗的格律比唐诗松散,反映了当时文学上与生活上的变化。
同时,宋诗中也有很多幽默和俚俗的故事,体现了宋代文学中的低俗特色。
2. 诗歌内容唐诗以咏物、抒情、社会生活、与自然亲密接触等为主要主题,表现出强烈的审美情感和生命真理。
唐诗中的典型代表如杜甫的《兵车行》、李白的《将进酒》等。
宋诗则主要关注人情世故、社会人性、官场生活等话题,内容更加现实主义。
同时,宋代文人重视个性化表达,反对传统的抽象哲学,注重表现现实主义的风格。
如辛弃疾的《青玉案》、苏轼的《水调歌头》等。
3. 诗歌风格唐诗的风格以豪放和奔放为主要特征,以自然为背景,以气势磅礴、气吞山河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表现出唐人豪放、开放的思想和个性。
唐诗的诗歌创作具有较强的启示性和审美效果,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巅峰时期。
宋诗则更加婉约和流丽,注重情感抒发和文化内涵,更加注重语言的细腻性和音韵的和谐性。
宋诗中的典型代表如欧阳修的《生查子》、辛弃疾的《青玉案》等。
总之,唐诗和宋诗在诗歌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各自有其特点,彰显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貌和文化内涵。
虽然它们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时期,但其创作风格和文化背景都各有不同,也为文化交流和发展提供了蓬勃的动力和启示。
唐诗与宋诗的区别
宋诗唐诗唐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据了最光彩的一页。
宋诗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宋诗和唐诗相比,也有创作风格的不同。
(1)唐诗善于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的方式出之,以情韵取胜;宋诗则多喜说理,尚议论,以理趣见长。
(2)唐诗多以强烈的激情去感受现实生活,重视生活感受的直接抒发和描写,显得浑厚博大;宋诗多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以方学为诗”比较喜欢用典,书卷气较浓,显得委曲精深。
(3)唐诗语言流丽;宋诗则往往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引入诗中,结构手段,叙述方法和语言风格具有散文化倾向。
马积高、黄钧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概括简单概括了两者的特点:唐诗和宋诗,不仅是两个朝代诗歌的总名,而且代表了我国诗歌史上两种诗法和诗歌。
它们不同之处在于:唐诗主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宋诗喜说理,崇尚议论。
唐诗多含蓄;宋诗多直露,言尽意亦尽。
唐诗多注重生活感受的直接描写和抒发;宋诗的优秀之作也来自生活,但往往先从理性上把握,然后再选择恰当的形式。
所以宋诗即令句句生动具体,总是有某种逻辑思维的潜流贯穿其中,不像唐诗的意境大都以直观形式表现出来。
总之,唐诗总用感性形象来把握现实,宋诗则多借助理性思维来解剖现实;唐诗诗味较浓,宋诗诗味较淡,但却以思想的细致深刻、技巧语言的精益求精弥补之。
由于这些原因,宋诗比唐诗好学。
唐诗靠灵感,宋诗靠才学;才学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灵感却不能勉强。
唐诗靠感性,宋诗靠理性;理性可以深思熟虑获得,而感性(形象思维)却比较难于捕捉。
而且,清代学宋者并不排斥唐诗,往往还由宋窥唐,故用力较易,又不致造成粗犷肤廓之弊。
因此,宗宋往往比宗唐获得的成就要大。
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绪论中分析了二者一脉相承性:事实上,从中唐开始,唐诗就有向日后的宋诗演变的趋势。
而宋诗的许多特征,都可在杜甫、韩愈的诗中找到滥觞。
从整个诗歌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35538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35538
唐诗和宋诗可以被看作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它们在抑扬顿挫、富于对比、富于哲
理的字句中尽情地呈现着诗人对浪漫主义思想、生命意义以及人世百态的独特体悟。
由于
它们出自不同时代,其特点也有所不同,下面就来简要比较唐诗和宋诗的特点。
首先是体裁上的区别。
唐诗主要表现在叙事与议论的乐府诗,其特点是叙述宽阔,雄
辩豪放。
宋诗则重视内容的细节描写,用词简洁、言简意赅,结构直白。
其次是独特的思想内涵。
唐诗以和谐的气氛深化对封建,宗教以及帝都的探寻,多以
哲思作结;而宋诗则体现了以颓废皇权为特点的文人反思和感慨畅想,糅合了儒道与佛学,形成一种自由思想及文化艺术体系。
最后是表现手法上的区别。
唐诗标榜铺张的表达,句式复杂,用词辞藻华丽,平仄、
阔窄的对比形成奇特的变化;宋诗普及性强,语言简练,强调含蓄、富于隐喻,表达凝炼
而意境隽永。
总之,唐诗和宋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枝独秀,在它们风骨豪杰的字句里,表现出了
古代文人深刻的生活体验、精神探索以及对智慧世界的明澈理解。
唐宋诗之别
唐宋诗之别一、感性认识〔一〕情与景李白《洞庭湖》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黄庭坚《题郑防画夹》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二〕大与小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杨万里《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三〕写景与说理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也可以引申指以唐朝风格创作的诗。
“宋诗〞,就其风格而言,是指由欧阳修倡导的,以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为代表,注重议论,具有散文化倾向的诗歌体式。
宋诗是在唐诗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但又自具特色。
唐诗与宋诗,不仅是两个朝代诗歌的总名,而且代表了我国诗歌史上两种诗法和诗歌,两种风格相异的典范。
宋诗是在唐诗的根底上变革、创新形成的,与唐诗相比具有鲜明的区别。
本文探讨的两者间的区别,主要针对其风格而非时代而言。
当然,唐诗与宋诗都博大精深,风格种类非常丰富,在此是从整体风貌上说的。
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二、从总体风格和各自擅长上看,唐诗注重“情〞,宋诗侧重“理〞。
唐诗重情韵,宋诗重思理;唐诗以感性为主,宋诗以理性为主;唐诗讲究情趣,宋诗讲究理趣;唐诗重形象,宋诗重思维;唐诗主要写景抒情,宋诗一般叙事说理。
“诗分唐宋乃风格性分之殊,非朝代之别。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
——钱锺书《谈艺录》唐诗以写景抒情为主,即便是要叙事说理,也是将其寓情于景之中,因此唐诗读起来给人一种一唱三叹的感觉。
而宋诗以叙事说理为主,即便要写景抒情,也是寓理于景,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时代概念以外,则还指风格。
风格当然与时代有关,不能几械的用时间段来划开;唐诗从韩孟诗派起下启宋调,而宋朝也有传承唐音者,比如宋初的白体和西昆体。
就总体而言,唐宋诗风颇有不同,自宋以后直到近代,我国古典诗歌的风格,一般都没有超出过唐、宋诗这两大类的范围。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
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
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
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
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
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
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的确,本诗与李白诗相比,意思较为深刻,以气骨见长;但情辞之丰腴则有所不如了。
苏轼此诗的意义还不仅于此,读者还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而这也是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
至于富理趣,唐诗中本有,像王维的《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和宋诗的比较
唐诗和宋诗产生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环境背景,这意味着两者无论在题材,语言特色还是艺术风格上都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一)题材和表现内容上
一方面,唐诗虽然也有很多反映政治社会现实的诗,但由于宋朝政治比较腐败,人民生活不安定,在那样的背景下,宋诗在反映统治者的内部斗争,揭露社会黑暗和民生疾苦等方面等忧国忧民的内容上表现的更为全面,广泛。
并且由于南宋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危机,其写出的诗呈现爱国花,涌现出了陆游,文天祥等爱国诗人,给我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的就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
另一方面,唐诗更多的继承的是“诗言志”的传统,很多诗是为了抒发自己对的理想抱负的执著追求,或表达自己某方面的思想感情。
但宋诗更多的是些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日常自然现象或生活场景背后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艺术特色和风格上
首先,
唐诗重在描绘形象、意象,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这也就是所谓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如在唐诗中,经常通过竹子这一意象来表现一种不像恶势力屈服的气节。
通过杨柳来表示依依不
舍的情怀,通过杜鹃来表现游子的思乡情怀。
所以唐诗往往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
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
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
它的语言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练,而是深析透辟。
例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并没有把庐山的具体面目描绘出来,而是侧重表现由山引发的哲理性思考。
再如他“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虽然也有意象,但与唐诗的激情预警不同的是它是激情与李,让理从事出,理从景出,是为了表现人应该忘记痛苦和烦
恼和道理。
唐诗是诗人之诗,所写的诗语言多通俗自然,而宋朝由于文人执政,且很多人喜欢读书,博学之才倍出,所以宋诗是学者之诗,他们好用典,经常可以唐诗重“兴象”,宋诗重“意理”;
唐诗尚“意境”,宋诗重“理趣”;
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
从他们的创作中看到他们的才学和素养。
例如,以上这两点总的可以概括为
唐朝的诗人喜欢游历祖国山川,所以诗的风格往往给人一种意境高远,积极向上之感,其中李白的豪放诗是最有代表性的。
而宋朝的诗给人一
种婉约柔美之感。
但仍然有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诗人,也可以看到很
多爱国诗人慷慨激昂的诗篇,如屈原的。
(三)宋诗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上
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的,宋朝诗人以模仿唐诗为风尚,经常化用前人的句子,如秦观的《满庭芳》中“”就是化用杜甫的句子。
张元干的《贺新郎》中的“况人情轻易老悲难诉”是化用李贺的“天若
有情天亦老”。
等等很多例子。
但宋诗人在继承了唐诗人的精神文化遗产
的同时,也结合了自己的时代特点创造独具特色的艺术手法。
也对后世
诗歌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