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论治小儿疾病验案举隅
儿科验案举隅(一)
儿科验案举隅(一)作者:车俊清,汪卉林,汪海礁【关键词】儿科验案1吐泻问方患儿,男,1岁,武清黄花店人。
2008年10月17日电话函诊,咨询者,患儿之父。
患儿病发呕吐、腹泻3天,在家诊治不见好转,转至天津市级某医院,给予口服补液、多种口服药及贴脐药,只有贴脐药可用,其余各种药物入口即吐出,病不减轻。
治疗:(1)藿香正气软胶囊每次1粒,剪刀剪开,取出稠膏化开喂服,日服3次。
(2)高浓度藿香正气水,以棉球浸湿贴于脐眼和涌泉穴。
(3)四肢四弯部(即曲泽穴和委中穴周围)涂上香油,用水杯边缘部刮痧。
(4)脊中督脉及两侧之足太阳膀胱经捏脊数遍。
疗效:服药未吐,上述疗法用毕,大便次数减少、成形,恶心呕吐亦止住,3天后告愈。
按语:父母年轻,育儿无经验,孩子一哭立即喂白糖水哄之,天长日久,小儿拒绝甜食,入口即吐,各种口服液糖浆、冲剂均含糖,一概不受,有病之后只能打针输液。
本次藿香正气软胶囊为非含糖之品,芳香化瘀,为止呕治泻之要药;刮痧及捏脊为健脾和胃升阳止泻之要法;贴脐和涌泉穴,药由外打里,殊途同归。
内外结合,病获高效。
2惊吓夜啼患儿,女,7个月,2008年10月13日来诊。
熟睡中被吼叫声惊吓,夜啼惊叫不安,时缓时急,紧依母怀,并发2天眼圈青色。
治疗1,信息置换法:治则为切断劣性信息之源,再以良性信息置换之。
具体实施:(1)禁止有突发强烈的响动。
(2)轻轻拍打揉摩。
(3)柔声细语交流哄着玩。
治疗2,汤药:镇惊安脑,稳定元神,蝉衣3g,琥珀5g,陈皮3g,半夏3g,云苓3g,甘草2g,枳实3g,胆星3g,天竺黄5g。
水煎少量频饮。
效果:3天后病显著减轻,1周后痊愈。
王翘楚从肝论治法治疗不寐验案举隅
去 黄芩 , 加 白蒺 藜 、 芦根、 百 合各 3 0 g , 续服 1 4剂 , 落 花
安 神合剂 3 0支 , 每 晚睡前半 小 时服 2支 。
按语
患者 长期 寐差 , 因时 间较长 , 亦追 溯不 到诱
因, 此次 因服侍 母亲 较劳 累而加 重 , 可 见患 者精神 较敏 感 。一般 来说 , 精神 较 敏 感 的人 的特 点是 细 心 、 谨慎 , 做 事追求 完美 , 这是 他 们 的优 点 , 也 是 他们 的缺 点 , 正 因为敏感 , 常 常不 耐 干 扰 , 生 活 中一 旦 有 什 么 起 起 落 落, 很容 易影 响他们 的 心情 , 睡前多思 , 进 而影 响睡眠 。 此 次失 眠加重 , 既有 体力 上 的劳 累 。 又有精 神上 的 疲 惫 。治疗 上重在 调 畅情志安 神 。方 中淮 小麦 、 甘草 、 苦参 除烦安 神 , 开胸 散 结 ; 蝉衣 、 僵蚕 平肝 息风止 痉 。 临 床亦 有 医师 用蝉 蜕单 味治疗 不寐 _ 2 ] ; 天麻 、 钩藤 熄风 止 痉, 平 抑肝 阳 ; 葛根、 川芎、 蔓荆 子 活血解 肌 、 祛 风止 痛 ;
气机 不畅则 是病 机关 键 。 因此 “ 健 脾 理气 , 通 滞 和 胃”
5 。服药 6 d , 停药 1 d 。嘱其 注意饮 食 , 调情 志 。1 O月
2 4日二诊 , 胃痛发 作频 率减 少 , 余症 同前 。舌胖 大 , 脉
弦细 。守上方 , 去广 木香 , 6剂 。1 0月 3 1日三诊 , 胃痛
3 /5 。服药 6 d , 停药 l d 。嘱其注 意饮食 , 调情 志 。1 1 月1 7日二诊 , 口苦 消失 , 口干减 轻 , 余 症 同前 , 舌红 、 苔
从肝论治小儿脾胃病举隅
6 0
新 中医
20 0 2年 1 月
第3 4卷第 l 期
从肝论治小儿脾 胃病举隅
肖旭 腾 ,刘 洪校
( 州 中 医 药 大 学 第 一 附 属 医 院 . 广 东 广 卅 广 l
50 0 1 1 4 5
平止 泻 肝 泄
刘 某 .女 . 1 4岁 。l9 6年 6月 I 初 诊 。 近 2月 来少 腹 9 L 8q 经 胄疼 痛 ,蝮 泻 垂 便 。 若 遇 学 习紧 张或 考 试时 ,则心 情 烦 躁 , 兰
小时不等 ,痛甚 时伴呕吐 及在床上 打滚 ,每月发作 3— 5次 :
曾 在 市 内 多 家 医 院诊 治 ,诊 为肠 道 寄 生 虫 病 、胆 道蛔 虫 症 、 肠 痉 挛 、慢 性 阑尾 炎 、愎 型 癫 痫 等 西 药 用 过 驱 虫 、解 痉 止
・
I I {… ¨
}!} I { l } 1 I
向 调 节 作 用 因此 调 肝 药物 有调 整脾 胃功 能 、增加 食 欲 厦 行 气
止 痛 等 功效 .从 而 起 到 治 疗脾 胃病 的作 用 ,
性 腹痛 2小 时而来急诊 。有 反复腹痛病史 4年多 .发作对面
青 汗 出 ,脐 周 及 下 腹 呈 阵 发 性 疼 痛 ,持 续 时 间 为 半 小 时 至 数
蝮痛 4天来诊。近 3月来 胃纳差 ,经常便秘 ,腹痛 .大便 4— 5天 1 .每 次均需服泻药或塞甘油栓 、开塞露方能排便 ,经 次 多处诊 治 .效果欠佳。询知患儿有挑食之偏 ,性急而寡言 .夜
教。现举数侧就正于同仁 。
1 泻肝 治 呕 吐
间蛳齿 , 口臭 ,形体消瘦 .舌红 、苔黄 ,脉弦数 究其便秘 . 虽为 胃肠积热 .腑气不通所致 .但肝气不舒 ,疏泄失职亦为关
李乃庚从肺肝论治小儿顿咳痉咳期经验
李乃庚教授为江苏省名中医,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导师,从事儿科临床50余载,精研经典,创立验方,临证用药,每获良效,擅长治疗儿科常见疾病及各种疑难杂症。
笔者有幸跟随李教授侍诊,现将李教授从肺肝论治小儿顿咳痉咳期的经验介绍如下。
小儿顿咳,临床以发作性痉挛性咳嗽、伴鸡鸣样回声及咳剧伴有呕吐为特征,发病以婴幼儿居多,病程迁延[1],西医学称为类百日咳综合征,为本院儿科优势病种之一,我院李乃庚老中医根据小儿顿咳痉咳期临床表现为咳时面色涨红、面筋显露、呕吐痰涎、呈痉挛性咳嗽的特点,认为病机属“痰浊伏肺,木火刑金”,治疗上提出“肺肝同治”的学术观点,创立验方百部麦冬汤,取得了满意疗效。
1病因病机小儿“肺常不足”,外感六淫之邪,肺气失宣,则咳嗽,诚如万全《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云:“天地之寒热伤人也,感则肺先受之”。
又小儿肝常有余,感邪之后,易引动肝火,木火刑金,炼液成痰,风痰相搏,痰壅气道,则痉咳。
阵咳之后,呕出痰涎,则肝火得泄,故咳止。
肝火再逆,风痰再动,则痉咳再作,这就形成了典型痉咳期之症状[2,3]。
正如《医学真传·咳嗽》所云“咳嗽俗名日呛,连咳不已,谓之顿咳。
顿咳者,一气连咳二三十声,少则十数声,呛则头倾胸曲,甚则手足拘挛,痰从口出。
”病位在肺,涉及肝。
风、痰、火为病理产物。
2治疗经验2.1肺肝同治《素问·咳论》云:“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
”肺气以肃降为顺,肝气以升发为宜,升降协调,互相制约。
若久咳气逆,肝失疏泄,肝木无制,肝火犯肺,肺失肃降而成痉咳,即所谓“鸣声在钟,撞钟在木”[4],从而提出“肺肝同治”的学术观点。
2.2虫类药的使用顿咳之为病,实乃外风引动肝风,风邪贯穿疾病始终,故在临床中常常加用祛风解痉之虫类药以增强疗效,李教授习用蜈蚣、蝉蜕二药,蜈蚣味辛,性温,归肝经,具有熄风止痉之功;蝉蜕味甘,性寒,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熄风止痉。
张西俭从肝论治验案举隅
·124·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Jun.2021 Vol.28 No.6张西俭从肝论治验案举隅崔世奎,朱丹平,指导:张西俭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摘要:本文通过整理全国名中医张西俭主任中医师从肝论治临床常见病的6个典型案例,从理论认识、脉象分析、遣方用药逐一分析,总结了张老从肝论治疾病的学术特色和思维范式。
关键词:名医经验;张西俭;从肝论治;医案中图分类号:R2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21)06-0124-03DOI:10.19879/ki.1005-5304.20200231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Medical Cases of Zhang Xijian of Treatment from Perspective of LiverCUI Shikui, ZHU Danping, Instructor: ZHANG XijianChongq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Chongqing 400021, ChinaAbstract: The article sorted out six typical medical cases treated by national TCM master Zhang Xijian chiefChinese physician for treatment of clinical disea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ver by analyzing the aspects of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pulse analysis, and prescription and medication, and summarized the academic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thinking mode of master Zhang Xijian.Keywords: 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s; Zhang Xijian; treat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ver; medical cases首届全国名中医张西俭主任中医师系全国第四、五、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床行医近50年,提出气变论及病机结构论,倡导“脉诊为先,四诊合参”的临床诊疗模式,以气机气变学说分析脉象,以脉象断病机,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疾病,临床疗效显著。
宋明锁“脏腑同治法”辨治小儿疾病验案4则
津之效。
三诊时,患者症情皆已缓解,故予原方续之。
纵览全方,药病相当,因得速愈。
参考文献[1] 孙佳颖,曲洪澜.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3):186.[2] 周珍,张莹雯.中医中药在肺癌靶向治疗中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9):167.[3] 黎瑜,吴艳华.试谈中医对瘙痒夜间加重病因病机的认识[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30(4):633.[4] 陈慧,戴明.萆薢渗湿汤治疗皮肤病验案[J].湖北中医杂志,2016,38(4):52.[5] 李国平.辨证治疗复发性口疮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2):131.[6] 孟景春.释“土厚则火自敛”[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4,8(6):13.[7] 吕秀玲.知柏地黄丸治疗阴虚火旺证体会[N].上海中医药报,2018-06-29(9).第一作者:徐婷(1994—),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肿瘤内科临床。
通讯作者:徐力,博士后,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139********@收稿日期:2019-06-19编辑:吴 宁脏腑辨证思想始于《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于《难经》,脏腑是由五脏、六腑及奇恒之腑所构成,它们之间的互根互用及对立制约等特性共同影响着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情况。
这些脏腑之间,经脉上相互络属,属性上阴阳相合,功能上互相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有着紧密的“脏腑相合”关系,故在治疗上延伸出脏病治腑、腑病治脏、几脏共治以及脏腑同治等方法。
五脏的生理特点以化生和贮藏精气为主,“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六腑的生理特点以受盛和传化水谷为主,“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虽然二者生理特点完全相反,但是脏腑的功能,并不是各自为政,而是在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同时,各负其责,同时也顺应着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及人体不同的精神活动。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也体现了脏腑同治的观点,《金匮要略》首篇即是“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强调了脏腑论治的重要性。
从肝论治小儿外感发热
从 肝 论 治小 儿外 感 发 热
肖 挹 赵 永华 ,
(.四川省人 民 医院 中医科 , 1 四川 成都 60 7 2 102;.成都 中医药大学 , 四川 成都 6 0 7 ) 10 5
【 中图分 类号 】R 5 24
【 文献标识码 】D
例: 郑某 , , ,0 7年 1 女 5岁 20 0月 1 日因发热 1 , 6 天
中, 阳为 主导优 势 , 有余 , 常 故小 儿 阳气 具有 潜在 的对 于 体 温最 高达 3. 97℃ 就诊 。西 医诊 断 为 急性 扁 桃体 炎 。
某些 致病 因 子 的 刺 激 , 应 泛 化 、 强 、 热 征 象 的特 刻下 : 反 过 阳 发热 ( 3 , T:9o 伴恶 寒 , 清 涕 , 吐 1次 , 胃 C) 流 呕 为
点 , 论外 感六 淫或 内伤 饮 食 , 气 易迅 速 入 里从 阳化 内容物 , 无 邪 二便 可 , 质 红 , 苔 白微 腻 , 红 , 见脓 点 , 舌 舌 咽 未 热 而见高 热 。正如 《 明方 论 》中言 :襁 褓 小 儿 , 属 宣 “ 体 指纹 浮紫 。 以辛 凉解 表 , 寒 清 肝 为法 。处 方 : 青 叶 苦 大
如发 现胆 道有 大部分 或整 体为超声 显示 的强 剂 ) 了含有 正常 生理 状 态 下 的有 机 和无 机成 分 外 , 除 还 床 工作 中 ,
回声时 , 一定要仔细询问患者病史及用药史 , 对近期有 疗 不 溶质增 加而 溶剂有 限 , 可使 胆 囊 胆 汁 内的胆 固醇 、 也 胆 用 过剂量 大 、 程长 的头孢 曲松 钠 患者 , 必 急 于手 术 建议 3月 , 以排除 头孢 曲松钠 色素 易于析 出 。而假 性结 石 的形 成可 能 为 上述 多种 因 治 疗 , 患 者行超 声 随访 2— 素特别是①②的共 同结果 , 使原来呈溶解状态的成分变 所 致 的假性结 石 。
“肝常有余”理论儿科应用举隅
小儿“肝常有余”之说,源于北宋医家钱乙,他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辨证篇》中,针对肝气有余,易生实变,不宜妄用温补之特点,创立泻青丸方,为后世提出“肝常有余”奠定了基础。
明代医家万全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基础上,提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
《丹溪心法》有云:“气有余,便是火”,加之小儿纯阳之体,一旦感邪易于化火、化热,生风动痉,诚如万全所言:“肝主风,小儿病则有热、热则生风。
”由此可见,“肝常有余”与儿童生理、病理特点关系密切。
李乃庚教授为第二批、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江苏省名中医,在5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擅治急危重症、疑难杂证,现将李教授基于“肝常有余”理论治疗儿科疾病体会总结于下,列举验案3则以说明。
1 抽动症抽动症是起病于儿童时期的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以不自主、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或)有不自主的发声抽动为特征[1]。
小儿肝常有余,加之独生子女过于娇宠,有所不遂易急躁易怒,情志失和,则气机不畅,郁久则化火,引动肝风。
学生负担过重,过度劳累,睡眠不足,伤其气;紧张焦虑,耗其阴,甚则烦躁易怒,瘛疭乃生。
小儿处于发育迅速之时,肾气未盛,气血未充,故曰“肾常虚”。
肾阴不足,无以滋养肝阴,加之小儿感邪后易从火化,久病损伤津液,最终导致肝肾阴虚,则无力涵摄肝阳,使得肝阳易亢。
诚如张景岳所云:“肝虚则为筋急血燥,为抽搐劲强,为斜视目证。
”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治疗颇为棘手,且易于复发,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独特的优势。
李乃庚教授对儿童抽动症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认为肝亢阴虚证是儿童抽动症的常见证型之一,总结该证的主要病位在肝、肾,病机为肝热内盛,耗伤阴血,筋脉失养,拘挛生风。
因此,临床中李教授常从肝论治儿童抽动症,创立经验方清肝饮,由生地黄、生白芍、麦冬、枸杞、女贞子、山萸肉、钩藤、白蒺藜、蜈蚣、地龙、甘草等组成[2]。
裴学义从肝论治儿科疾病(修)
1裴学义从肝论治儿科疾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幺远胡艳【摘要】裴学义先生从医六十余年,擅长治疗小儿温热病及各种疑难杂证。
临证中,善于以整体观念指导辨证施治,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从肝论治”,以清利肝胆湿热、疏肝理气解郁、凉肝熄风止惊为主要治法。
又强调时时注重调护脾胃,“见肝实脾”,肝肾同治,重视先后天的滋培,调升降之机,于补中祛邪,疗效显著。
【关键词】裴学义从肝论治临床经验裴学义先生为全国第二、三批名老中医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早年师承北京四大名医孔伯华先生,行医六十余载,对儿科、妇科、内科疾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善用整体观念论治各系统疾病,从肝论治就是裴老学术思想的体现。
现将裴老从肝论治儿科疾病的经验加以总结一.体禀纯阳,肝常有余小儿脏腑娇嫩,五脏六腑皆属不足,其中以肺、脾、肾三赃最为突出。
明代儿科医家万全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及丹溪学说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提出小儿五脏有余不足说,既肝有余,心有余,肺、脾、肾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
“肝常有余”正是相对于肺、脾、肾三脏的不足而言。
朱丹溪在《丹溪治法心要》中指出“小儿易怒,故肝病最多。
肝只是有余,肾只是不足”。
总之,小儿“肝常有余”的特性,无论对肝脏的功能还是疾病的发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裴老在临证时,非常注意患儿的情志表现,无论外感热病,还是内伤杂症,望、闻、问、切无不顾及情志因素。
裴老认为,现代社会,患儿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家人的百般呵护下,娇生惯养,有些养成了唯我独尊,说一不二的坏毛病。
稍不顺心,又哭又闹,甚至又打又骂,这些都是肝气过于亢奋,气机失调所致。
此外,肝失疏泄,还可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功能,临床上小儿常见的厌食、消化不良,脾胃不和等消化系统疾病,也和肝气不调有关。
二.热病伤阴,易引动肝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资助(2007BAI10B01-001 )通讯作者:胡艳,E-Mail:huyan1302@万密斋在《育婴家秘`》中指出:“肝属木,旺于春,春乃少阳之气,万物之所资以发生者也。
肖诏玮老中医调肝法论治幼科疾病经验掇要
粤遭泽贼则葬糟贼院 栽澡藻 燥造凿 栽悦酝 凿燥糟贼燥则 载蚤葬燥扎澡葬燥憎藻蚤 袁葬糟糟燥则凿蚤灶早 贼燥 贼澡藻 枣藻葬贼怎则藻 燥枣 贼澡藻 糟澡蚤造凿则藻灶 贼澡葬贼 贼澡藻 造蚤增藻则 遭藻蚤灶早 造蚤葬遭造藻 贼燥 藻曾糟藻泽泽袁 责燥蚤灶贼泽 燥怎贼 贼澡葬贼 贼澡藻 责葬藻凿蚤葬贼则蚤糟 凿蚤泽藻葬泽藻泽 葬则藻 葬造憎葬赠泽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蚤贼援 宰蚤贼澡 怎泽蚤灶早 贼澡藻 则藻早怎造葬贼蚤灶早 造蚤增藻则 皂藻贼澡燥凿 蚤灶 贼则藻葬贼蚤灶早 责葬藻凿蚤葬贼则蚤糟 凿蚤泽藻葬泽藻袁 澡藻 糟葬灶 早藻贼 泽葬贼蚤泽枣葬糟贼燥则赠 藻枣枣藻糟贼援 粤灶凿 贼憎燥 糟葬泽藻泽 葬则藻 蚤灶糟造怎凿藻凿 枣燥则 贼澡藻 则藻枣藻则藻灶糟藻援
运藻赠 憎燥则凿泽院 载蚤葬燥 在澡葬燥憎藻蚤曰 则藻早怎造葬贼蚤灶早 造蚤增藻则 皂藻贼澡燥凿曰 责藻凿蚤葬贼则蚤糟 凿蚤泽藻葬泽藻曰 藻曾责藻则蚤藻灶糟藻
摇 摇 肖诏玮老中医是福州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袁从 医至今逾五十余年袁医声卓著袁驰誉闽省遥 肖老早年 师从福州陈氏儿科六世祖陈桐雨先生袁秉承陈氏儿 科术专温病的学术特色袁其后积累多年的临证学养袁 复形成论 治 幼 科 疾 病 顾 护 脾 胃 重 视 调 肝 的 学 术 专 长遥 笔者有幸随肖老临诊袁薄积心得袁现就肖老调肝 法议治幼科疾病浅谈心得袁掇要如下遥 员摇 理论释微
浅谈小儿咳嗽从肝论治
浅谈小儿咳嗽从肝论治夏均云;张葆青【期刊名称】《云南中医中药杂志》【年(卷),期】2013(034)012【总页数】2页(P95-96)【关键词】小儿;咳嗽;从肝论治【作者】夏均云;张葆青【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11咳嗽是儿科呼吸系统常见疾病,近年来因环境污染较重,加之小儿饮食结构及心理特点发生变化,咳嗽患儿数量呈上升趋势。
本病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多宗“脾为生痰之源,肺乃贮痰之器”、“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之说,治疗多从肺脾论治。
然《内经·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
”加之小儿的生理特点“肺脾肾常不足,心肝有余”,因此小儿咳嗽不仅责之于脾肺,与肝亦有关联。
对于肝脏与咳嗽的关系,《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
”《诸病源候论》“又有十种咳……四日肝咳,咳而引胁下痛是也。
”《丁甘仁医案》“肺体属金,譬若悬钟,鸣声在钟,撞钟在木。
”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曰:“从来咳嗽十八般,只因邪气入于肝。
”尤在泾云:“干咳无痰,久久不愈,非肺本病,乃肝木撞肺也。
”故治疗应重视肝在气机运行中的作用。
1 从肝论治小儿咳嗽理论基础1.1 肝肺升降相因《素问·刺禁论》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从功能上论及肝肺对气机的共同调节。
肝与肺在生理和病理上关系十分密切,肺属金居于上焦,为阳中之阴脏;肝属木位于下焦,为阴中之阳脏。
肝藏血,主疏泄,具少阳升发之气,宜升;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宜降。
肝从左而升,肝气疏泄,升发条达,有利于肺气的肃降;肺从右而降,肺气充足,清肃正常,有利于肝气的升发。
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肺升降相因,共同维持着人体气机的正常升降运动。
若肝气不能升发,郁而化火,肝火犯肺,肺气不能宣降,可见咳嗽气喘、胸部胀闷等症状。
韩斐从肝论治儿科疾病验案
韩斐从肝论治儿科疾病验案标签:名医经验;韩斐;异病同治;从肝论治;咳嗽;流涎;腹痛韩斐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其治学严谨,经验丰富,善治小儿脾胃病、抽动症、肺系疾病及小儿疑难杂症,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随诊身旁,窥其一斑,尤其对其异病同治之法,从肝论治儿科杂病,感触颇深,现举案3则以飨同道。
1 咳嗽案例1:患儿,男,2岁6个月,2011年5月3日初诊。
患儿剧烈运动或大笑后咳嗽1年余,时轻时重,夜间偶咳,痰不多,鼻塞时作时止,晨起干哕,曾多方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
近1周咳嗽加重,除运动及大笑后咳嗽外,夜间咳甚,痰渐增多,鼻塞微流涕,咽不痛,咽红,听诊双肺呼吸音粗。
患儿平素烦急易怒,汗多,纳可,大便偏干、日一行,舌黯红,苔白根厚腻,脉弦滑。
辨证:心肝郁火犯肺。
治以疏肝泄热、化痰止咳。
处方:柴胡、枳实、赤芍、佛手、香橼、射干、地骨皮、丹参、郁金、川楝子各6 g,浙贝母、瓜蒌、黛蛤散(另包)、石斛、钩藤、夏枯草、僵蚕各10 g,芦根15 g。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患儿运动及笑后咳嗽明显减轻,惟夜间偶咳,痰不多,仍脾气急躁,汗多,大便调,舌黯红,苔薄白,脉弦滑。
咽微红,双肺听诊(-)。
改方:柴胡、枳实、白芍、佛手、地骨皮、丹参、郁金、香橼、川楝子、百部、款冬花各6 g,菊花、钩藤、黛蛤散(另包)、石斛、浙贝母、瓜蒌各10 g,芦根15 g,龙胆3 g。
继服7剂后咳止。
按:有关咳嗽自古记述颇多,《素问·咳论篇》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曰:“从来咳嗽十八般,只因邪气入于肝。
”古人云:“干咳无痰,久久不愈,非肺本病,乃肝木撞肺也。
”故临床症见干咳久咳、少痰或无痰、烦急易怒、舌边尖红、苔白或薄黄者,从肝论治,多获良效。
本案方中柴胡、枳实、佛手、香橼、川楝子舒肝理气;浙贝母、瓜蒌、郁金、黛蛤散疏肝散结、化痰止咳;夏枯草、菊花、钩藤、龙胆清泄肝热,平抑上亢之肝火;地骨皮、百部、款冬花入肺经,泻肺火,润肺止咳。
从肝常有余辨治小儿咳嗽
从肝常有余辨治小儿咳嗽
陈锐
“肝常有余”之说源于北宋医家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到“肝常有余,易生实变”,因而创立泻青丸等泻肝之方。
小儿乃“纯阳”之体,生理上如少阳之春蓬勃发展,病理上易感外邪,各种外邪均易化火、化热,因此,易见火热伤肝、引动肝风的症候。
“肝常有余”不仅含有促进小儿生长发育的生理意义,也具有小儿发病易化热化火,生风动痉的病理含义。
小儿咳嗽的病因病机与肝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喜条达,木性生发,风性主动,故易生肝风。
小儿肝常有余,肝阳易亢。
肝风易动,若外感风热,肺卫受邪,风气通于肝,引动肝风,内外相引,导致肺肝二经风热为患,而发为咳嗽。
如春季为肝经主事,风依于木,故春季咳嗽当重视肺肝同病,注意疏解肝肺二经风热,在运用银翘散、桑菊饮疏风宣肺止咳的基础上,加用青黛、蝉蜕、桑叶、菊花、僵蚕等药疏肝风,清肝热。
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咳嗽日久多致肺热化火伤阴,且小儿肝常有余,若患儿素体阴虚阳亢,肝气生发太过,肝阳化火,上逆灼伤肺金,木火刑金,炼津生痰,肺失清肃而导致咳嗽绵绵。
以顿咳、呛咳或痉挛性咳嗽为主症者,根据“肝主痉”的观点,在治疗此类痉咳、呛咳时尤强调从肝论治。
常以麻杏石甘汤合黛蛤散清泻肺热、宣肺止咳,其中黛蛤散对痰火上逆、肝肺实热有清肝利肺、降逆化痰之功,方中青黛有凉血解毒的作用,海蛤粉有清泻肺热、化痰止咳的作用;
若酌加白芍、蝉蜕、僵蚕、地龙等清风平肝、柔肝止痉之品,疗效更佳。
诸药合用。
使肝热得清。
阳气不亢,肝条达疏泄功能正常。
肺得以宣降,则咳嗽可止。
临床中用此法治疗小儿过敏性咳嗽或支原体肺炎咳嗽获满意疗效。
汪受传教授从肝风论治儿科疑难杂症经验举隅
木, 而形 成两 脏甚至 多脏合 病之势 。故/ J 杂病 的治疗 , .L I , 肝 木 为病绝 不可忽 视 。肝 之为病 , 多表 现为肝 火肝风 肝 阳 , 然
求 其本 则一 也 。清代 著名 医 家王旭 高 指 出“ 气肝 风肝 火 肝 同处而 异名 ”火 随风生 , , 阳随风 亢 , 其本 为水 不涵 木 , 求 或
方贴 切 , 符合 病机病 情 , 能有 效 。同时 , 风所 致 的疑难 方 肝 杂病 往往 病程较 久 , 治疗 需较 长 时间 , 当有方 有守 , 切不 可
一
疑难 杂症 。同时 , 邪极 易兼夹他 邪为 患 , 风 风邪本身 就善 行 而数 变 , 夹 他邪 , 兼 临床 表 现更 是 症状 百 出 , 纷繁 复 杂 , 让
湿, 或理气 , 或化食 消积 , 或活血 化瘀等 。
具体 用 方汪 师 多喜 用 天麻 钩藤 饮 、 肝 熄风 汤 、 羊 镇 羚 钩藤 汤方 剂根 据病情 随证 加减 化裁 。汪 师指 出 , 由于肝 风 为病 广泛 , 临证选 方用 药不 可拘 泥 , 临证 当仔 细推 敲 , 是 看
2 治法 方药
一
响。《 医必辨 》 明确指 出 “ 之五脏 , 易 动难静 , 知 就 人 唯肝 肝 病 即延 及他脏 ” 故肝之 为病 多矣 。当代著名 中医学 家岳 ,
医统 大全》 出肝 病 “ 化多 端 ” 由此可 见 , 指 变 。 临床 上许 多
美 中就指 出 , 临床 内伤杂病 因肝 致病 者十居 其七 _ 古 今 2 ] 。《
临 研 与 验 床 究 经
Td ≯ 蟛 'l S#
2 2年 01 第
泛学 稚
1 卷 3 第 3期
汪受传教授从肝风论治儿科疑难杂症经验举隅
李发枝教授治疗儿科疑难杂症验案4则
肾 阴肾 阳乃 先 天 之 本 ,亦 是 机 体 之 元 阴元 阳。 清代 邹滋 九言 :“三 消 一证 … …不 越 阴 亏 阳亢 、津 涸 热 淫 而 已 。”指 出 消 渴 病 机 为 阴 虚 燥 热 。 阴 不 固 阳 , 则 阳浮于外 ,阳气 外耗 ,转 生虚寒 ;阳不守 阴 ,阴精外 泄 ,导致 阴火 上炎 ,发 为 燥 热 。消渴 后 期 ,常 可发 为 阴损 及 阳之 阴 阳俱 衰 之 证 。 阴 阳本互 根 ,故救 阴不 可泻 阳 ,扶 阳不 可忘 益 阴。 3.1 填精 养 阴 ,阳 中求 阴
· 34 ·
中 医研 究 2014年 l2月 第 27卷 第 l2期 TCM Res.December 2014 Vo1.27 No.12
2.3 肝 脾 同 调 ,化 气 水 行 法 遵仲 景 之 言 “见 肝 之 病 ,知 肝 传 脾 ,当先 实
脾 ”。肝木本 易 克 脾 土 ,肝 之 病 ,更 易 传 脾 ,是 故 临 床 常见 肝脾 不 和之患者 ,其 肝郁 与脾虚 两证 并见 ;脾 为生 痰之源 ,痰 湿 之 邪 再 次 阻滞 肝 之 疏 泄 ,加 重 病 情 。故 张教 授治 以肝脾 同调 ,或 偏重 一脏 ,但不单 治 一 脏 ,常 以越 鞠 丸 加 逍 遥 散 或 平 胃散 ,随 症 化 裁 。 3 固肾填精 。温 补元 阳
小儿疾病从肝论治举隅
小儿疾病从肝论治举隅摘要:目的了解小儿疾病的治疗方法。
方法通过对小儿咳嗽,腹痛,右眼睑抽动等疾病从肝脏论治。
结果小儿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肝脏娇嫩,形气不充,神气怯弱易动肝风。
关键词小儿疾病从肝论治Some Examples on Treating Pediatric Diseases Through Liver.Xiong Ming -You.Third People’s Hospital in Banan District of Chongqin city,Chongqin 401338,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rehend the treatment for pediatric diseases.Method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infantile cough,stomachache and right eyelid twitch by treatment through liver.Result Infant is in the process of unceasing uninterrup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infants suffer from hepatopathy with wind stirring more easily because infants’ liver is tender ,organs function is not perfect,and timid and weak mind.【Key words】Pediatric disease;Treatment throuth liver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体质和功能均较“脆弱”,明代医家万全在《育婴家秘》提出小儿“五脏之中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幼科发挥》中说“盖肝乃少阳之气,人之初生,如木之方萌,乃少阳生长之气,以渐而壮,故有余也。
试从小儿“肝常有余”特性辨治青少期情志异常
试从小儿“肝常有余”特性辨治青少期情志异常郭丽丽;史亚飞;袁玉梅;吴皓萌;徐志伟【摘要】根据历代医家对小儿“肝常有余”理论的认识,试从小儿“肝常有余”特性论述青少期情志异常证治机制.认为青少期情志异常与肝关系密切,“肝常有余”是青少期情志异常的病理基础之一,其治则为肝郁气滞型宜疏肝调肝,肝郁化火型宜清肝柔肝,肝阳上亢型宜抑肝平肝.【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34)009【总页数】3页(P6-8)【关键词】青少期;情志异常;肝常有余;肝郁气滞;肝阳上亢【作者】郭丽丽;史亚飞;袁玉梅;吴皓萌;徐志伟【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班,广东广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2青少期情志异常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容易复发,严重威胁青少年及其成年后的身心健康。
中医古籍中虽没有“青少期情志异常”的记载,从症状上看仍属于中医情志病范畴,与肝关系密切,如李亚群等[1]认为,儿童多动症的发病多与肝风有关。
小儿肝常有余,由于所欲不遂,肝气郁结,木失调达,故见情志不调……;或肝郁化火,引动肝风,上扰神明,临床当辨肝气郁、肝阴虚。
“肝常有余”是小儿特有的生理现象,指小儿生机旺盛,蒸蒸日上的生长趋势;病理上表现为易被不良情绪干扰,扰动心神,化火动风,导致抑郁、焦虑、暴躁、抓狂症甚至精神分裂等情志异常[2]。
青少期仍属于中医学小儿阶段[3],仍具有“肝常有余”这一生理病理特性,本文试从小儿“肝常有余”特性角度探讨青少期情志异常的病因病机及治法,以期对其辨治提供一定借鉴。
“肝常有余”是中医儿科学重要的学术思想。
早在《内经》中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一水不胜二火”的记载;到了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出“小儿肝只是有余”之说,北宋名医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云:“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对肝气有余,易生实变的特点,创立泻肝之方,但未有补肝之剂[3];明代宋濂认为“肝为相火,则有泻无补”。
百日咳从肝论治的经验:—附35例资料分析
百日咳从肝论治的经验:—附35例资料分析
许方荣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
【年(卷),期】1992(013)012
【摘要】近年来,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根据百日咳的临床特点,采用从肝论治的原则治疗百日咳35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小结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门诊病人,部分患儿经他院治疗效果不显而要求服中药治疗。
共35例,男性19例,女性16例。
年龄最大11岁,最小6个月,平均为21个月;其中5岁以下29例,6~10岁5例,
【总页数】1页(P13)
【作者】许方荣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110.5
【相关文献】
1.从“六郁”论治抑郁症伴发失眠的临床研究--附“越鞠安神汤”治疗35例临床资料 [J], 孔繁飞;张铁忠;杨阳;杨丽平;王春苹;冯燕佼
2.詹文涛教授辨证论治高血压病经验--附158例资料分析 [J], 李青;詹青;琚坚
3.王翘楚从肝论治失眠症经验——附85例临床疗效观察 [J], 陈丽芬;施明
4.从肝和冲脉论治百日咳痉咳期61例疗效观察 [J], 胡义保;
5.失眠症从肝论治——附1000例临床资料分析 [J], 许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案医话】
从肝论治小儿疾病验案举隅
侯春光
浙江省诸暨市中医医院 浙江诸暨311800关键词 小儿病 从肝论治 医案
小儿病证多以肺系和脾胃疾病多见,盖因其独特的生理病理所决定。
小儿为纯阳之体,既显生机蓬勃,又相对感阴常不足,而肝常有余,故小儿脏腑娇嫩,内脏精气不足,感邪之后,邪易从阳化热化火,而多热证。
或热极而盛,或水不济火,而引动肝风。
临床上,小儿病证变化万千,不同的阶段可出现不同的肝系症候群,肝郁、肝火、肝风等证屡见不鲜。
五脏病中,惟肝与小儿病关系最为密切,临证只要把握时机,辨治得当,每获良效。
1 滋阴柔肝宁抽动
某男,10岁。
2006年7月28日初诊。
患儿挤眼、口角阵发性抽动2年。
平素性情内向,不善言辞,抽动症每因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时加重,剧时常伴有颈部抽动,大便艰涩,二三日一行。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
经某医院神经内科检查,诊为抽动—移语综合征。
证属肝阴亏虚,筋脉失养。
治拟滋阴柔肝熄风。
处方:北沙参、生地、枸杞子各20g,麦冬、当归、潼蒺藜、滁菊花、栀子、白芍、佛手、钩藤各10g,生龙骨、生牡蛎、石决明各30g,龙胆草6g。
服7剂后复诊,病情有所好转,抽动频率减低,且情绪激动时抽动无明显加剧,守原方续进7剂。
三诊时症情大减,以上方加减服用4月余,抽动既平,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此案患儿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久化火伤阴,肝阴耗伤以致筋脉失去濡养,虚风内动,属本虚标实之证,治当责之于肝,用一贯煎加减以滋阴柔肝熄风。
方中北沙参、生地、枸杞子、麦冬、当归、白芍、佛手,滋阴养血、生津柔肝、疏肝开郁以治其本;滁菊花、钩藤、生龙骨、生牡蛎、石决明,平肝潜阳、熄风止痉;栀子、龙胆草,泻肝火以治其标;潼蒺藜滋补肾阳,取其“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之意。
笔者体会,此病的治疗时,还应当与家长积极沟通,注意患儿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
2 泻肝清肺止痉咳
某男,8岁。
1999年3月8日初诊。
患儿咳嗽10天,初起伴高热,咳嗽阵作,经他院住院治疗,摄胸片示左下肺片状阴影,查支原体抗体阳性,诊为支原体肺炎。
经阿奇霉素等抗感染治疗后,热退,惟咳嗽仍频,咳剧时面赤欲呕,遂出院求治中医。
诊见患儿痉咳、干咳无痰,咳剧时痛引胸胁,大便偏干。
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
证属邪热蕴滞化火,木火刑金。
治拟泻肝清肺、降逆止咳。
处方:杠板归30g,黛蛤散(包煎) 12g,浮海石20g,桑白皮、蒸百部、炙紫菀、炙冬花、辰茯苓各10g,远志6g,谷芽、麦芽各15g,蜈蚣2条。
5剂后二诊,咳嗽渐缓,胃纳始振,舌质淡红、苔薄。
前方已效,效不更方,续进5剂。
三诊时,偶有咳嗽少痰,色白易咳,以二陈汤加减调治而瘥。
按:所用处方系笔者治疗百日咳的经验方,验之支原体肺炎之痉咳亦佳。
杠板归为治百日咳之主药,重剂治痉咳疗效显著;辅以黛蛤散、桑白皮泻肺清肝、肃降止咳;佐以蒸百部、炙紫菀、炙冬花、远志等润肺化痰止咳;浮海石、蜈蚣以清肺、解痉止咳;辰茯苓、谷芽、麦芽以扶脾止咳,寓有培土生金之意。
笔者临床观察到,支原体肺炎经抗支原体治疗后,其肺部体征已消,而咳嗽一证不除,采用中药在改善临床咳嗽症状方面,疗效确切。
3 平肝健脾消疳积
某男,3岁。
2004年7月初诊。
患儿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发枯肌松,心烦易躁,腹胀纳滞,时有吮吸指甲,大便不调。
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
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912g/L。
诊断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证属脾虚肝旺。
治拟平肝健脾清热。
处方:青黛、刘寄奴各15g,人中白、干蟾皮各12g,胡黄连3g,三棱、莪术、生白芍、生白术、鸡内金、白薇、槟榔各10g。
7剂后二诊:药后症状明显减轻,前方已效,去槟榔,加谷芽、麦芽,守法续进7剂。
三诊时,纳食大振,面色转红润,吮指已消,再以上方出入,续进10剂后,诸证若失。
后以健脾疏肝、和胃养阴之剂巩固之,其贫血也得到纠正。
按:本例患者属中医“疳证”、“积证”之范畴,多系喂养不当,饮食失节,脾胃受损,积热内郁,气机不畅所致,其病位在肝脾两脏,临床上以脾虚肝旺
之证多见,符合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之证。
本方为笔者治疗疳积之经验方,以青黛、人中白为主药,有清肝泻热解毒之功效;辅以干蟾皮、三棱、莪术、刘寄奴以健脾消积;佐以胡黄连、白芍、白术、鸡内金之属以柔肝健脾清虚热,全方消补兼施,共奏平肝健脾之功。
4 泻肝潜阳疗不寐
某女,12岁。
2007年10月11日初诊。
患儿入睡困难,睡中辗转反侧,寐中易惊起,平日性格外向,任性好动,手足不宁,心烦易怒,大便偏干。
舌边红、苔薄白,脉弦细。
证属肝郁化火,肝阳扰动心神。
治拟泻肝潜阳宁神。
处方:龙胆草、生甘草各6g,栀子、淡豆豉、黄芩、茯神、当归、生白芍、生地各10g,生龙骨、生牡蛎、青龙齿各30g。
7剂后二诊:夜间睡眠质量明显提高,入睡较前容易,且无寐中惊起、转辗反侧,手足动作亦有减少,乃以上方加减调治1月,睡眠安好,性情举止大有改进。
按:《内经》称不寐为“不得眠”、“不得卧”。
小儿“肝常有余”,不寐以实证居多。
本例患儿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扰动心神所致。
是方以龙胆泻肝汤合栀子豉汤,酌加重镇安神之品,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淡豆豉清泻肝火除烦热;当归、生白芍、生地以柔肝和肝;生龙骨、生牡蛎、青龙齿、茯神镇肝潜阳宁神;甘草和中。
栀子豉汤为张太守治虚烦不得眠之良方,治疗小儿不寐亦有佳效。
收稿日期 2008210227
消积益脾法联合按摩捏脊治疗婴幼儿缺铁性贫血45例
李 芳
浙江省上虞市人民医院 浙江上虞312300
关键词 消积益脾法 按摩 捏脊 婴幼儿缺铁性贫血 对照观察
近5年来笔者采用消积益脾法联合按摩捏脊治疗婴幼儿缺铁性贫血45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83例均符合1988年10月全国小儿血液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小儿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1],分属轻中度贫血。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中,男23例,女22例;病程最短15天,最长10月。
对照组38例中,男23例,女15例;病程最短20天,最长1年。
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105)。
2 治疗方法
211 治疗组:药物组成:焦山楂、茯苓、山药各10~15g,槟榔3~5g,炒莱菔子9~12g,神曲9~15g,党参5~9g,炒白术6~12g,当归、炙甘草、制半夏、陈皮各3~6g。
同时联合按摩捏脊:补脾经、补肾经各300次,清胃经、清大肠、推三关、揉板门、运内八卦、按揉足三里各100次,分腹阴阳200次,摩腹(顺时针)5分钟,揉压脾俞、肾俞、大肠俞50次,捏脊5次,每日1次,10次后休息3~5天,再继续治疗。
饮食中注意摄入含铁丰富的食物,加用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新鲜蔬菜等以利于铁的吸收。
212 对照组:葡萄糖亚酸糖浆(013g/支),每日30mg/kg,分3次饭后口服,饮食注意同上。
两组均治疗6周,并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不予任何干预。
3 治疗结果
311 疗效标准:显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H G B> 110g/L,或治疗后H G B上升20g/L,MCV>80fL, MCH>32pg,MCHC>30%,SF在正常范围内(2~5个月50~200ug/L,6个月~15岁7~200ug/L);有效: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H G B90g/L~110g/L,或治疗后H G B上升在10~20g/L之间,MCV70~80fL, MCH20~30pg,MCHC20~30%,SF<10ug/L;无效:治疗后症状、血常规无明显改善。
312 治疗结果:治疗组45例中,显效25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16%。
对照组38例中,显效14例,有效1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613%。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105)。
对显效和有效的患几进行3个月随访,治疗组43例中,复发3例,复发率619%;对照组29例中,复发10例,复发率3415%。
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底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105)。
4 体会
缺铁性贫血属于祖国医学的“血虚”、“萎黄”、“疳积”等范畴,其形成与饮食失调、禀赋不足,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其病位在脾、肾,与心、肝等脏密切相关。
故治拟消食化积、健脾益血。
方中焦山楂、槟榔、炒莱菔子、神曲消食化积、健脾和中;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当归、山药补益肝肾养血。
同时配合按摩捏脊,故取得较好的疗效。
收稿日期 2008206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