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为真理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美学中真理与艺术的关系
海德格尔美学中真理与艺术的关系作者:高翔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6期摘要: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是20世纪西方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哲学理论之一,其著作通过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发展历程的全面反思,从物之所以为物到艺术之所以为艺术来探究艺术与存在之关系。
艺术的所指能够开启真理的大门,还原存在者本来面目,使存在之真理敞开,解蔽纠缠纷乱的世间幻相,达到真理之无蔽,揭示了认识主体与对象现有的认识关系,以此来进一步探索在科技幻相世界中艺术与人的关系,这便是存在主义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存在;存在者;语言;裂隙;澄明1 真理与艺术存在主义美学对当代沉浸在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占绝对统治的社会中自我膨胀的人类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刻反思,纠偏“大地”与“世界”的矛盾,重新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
海德格尔为破解千年来的积弊,他将锄头直接指向了西方哲学的根基,从古希腊到古罗马时期文字的更迭及所指意义的错位开始,存在者之定义始终未能真正成其所指。
到了理性主义时代,存在者之意义进一步演变为笛卡尔式“我思故我在”般的存在,对于存在的理解便伴随着主观规定性,人类学意义的“理性”根深蒂固。
尼采宣布“上帝死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之终结,形而上的本体隐没,曾经最高之真理在以人为中心的意志中重新被立法,最终转为“一切价值的重估”。
价值的重估必然导致价值尺度的多元化,个体性的活跃成为新时代的标志,个体性在自确认中消解古典哲学意义上的总体性,以哲学为依托的美学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对于真善美的理解亦有别于过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传统哲学的真与科学上的真泾渭分明,传统社会以伦理道德为本之“善”与当代社会物之有用性为幸福感之“善”矛盾越发激烈。
由此,也必然导致对以艺术作品为载体的“美”的多元化观点,艺术种类与艺术形式标新立异,形成反传统、反定式的思潮。
古典艺术客观地描绘了日常生活,着重对现实中事物的再现,艺术以表现和谐、静穆之美为本,中和之美作为古典艺术的基本要求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创造。
什么是艺术三-马丁·海德格尔:艺术即真理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法兰克福学派 文化工业、人的异化
• 他对先锋现代性艺术持肯定态度, 而对深具市民现代性的大众流行艺术则 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
• 阿多诺肯定现代艺术: 只有真正的现代主义拒绝同化现实, 现代主义用受难 的、令人颤栗的语言所表现的如果说是一种异化状态, 那么它正是一种抗 议外在异化的内在异化, 只有在这样的异化形式中, 现代艺术才控诉了异化, 否定了现实的压抑性统治。
• 因此海德格尔说, 这种敞开, 即解蔽, 亦即存在者之真理, 是在作品中得以发 生的。在艺术作品中,存在者之真理自行置入作品。艺术就是真理之自行置 入作品。
14.瓦尔特·本雅明:艺术即灵晕
1892——1940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1936年 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之一 被称为“欧洲最后一位文人” 核心关键词:灵晕
disorders;神经错乱前体验到的一种主观感觉。
• 1.灵晕与本真性、独一无二有关,灵晕的消褪即本真性的消失。 • 2.灵晕与时间、空间中的距离有关,灵晕的消褪即距离的消失。 • 3.灵晕与精英文化有关,灵晕的消褪即大众影响的日益增长。 • 4.灵晕与崇拜和仪式有关,灵晕的消褪即加强艺术品的展览价值,削弱其崇拜价
• 一双鞋, 只有当它能被穿的有用性得以实现时,才作为鞋而存在。因此, 器具 之器具存在就在其“有用性”之中。但器具的有用性又植根于更为本质的 可靠性之中, 因为有用性不过是可靠性的本质后果。凭借可靠性, 这鞋具把 农妇置入大地无声的召唤之中;凭借可靠性, 农妇才把握了她的世界。世 界和大地为她而存在, 为伴随她的存在方式的一切而存在,就这样, 在可靠性 之中, 我们寻获了器具的真实存在, 亦即器具之器具存在。如何寻获的呢? 不是通过实物描绘和解释, 不是通过制作工序的讲述, 也不是通过对实际使 用器具的观察, 而是通过对一幅画的观赏。艺术作品使我们懂得了真正的 器具是什么。只有在艺术作品中, 存在者才能走进它存在的光亮里, 进入它 存在之无蔽中, 直接显现出它之何所是和如何存在。艺术作品以自己的方 式敞开存在者之存在。
真理的显现与艺术的不解之谜——对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的解读
真理的显现与艺术的不解之谜——对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的解读
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经典著作,在其中,海德格尔将真理与艺术视作彼此间的交互关系,认为艺术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能够揭示真理。
首先,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使人们感受到有关真理的经历,而这种经历被称为“感性经验”。
他强调,通过艺术作品,人们能够获得另一种视角,从而对人类的本质和客观存在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海德格尔认为,艺术还能够激发人们的理性思考,从而使人们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探索存在的真理。
他认为,艺术不仅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思想,也能够深刻地影响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最后,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真理性,因为它具有某种“真实性”,即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表现出真实的思想和情感,从而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其所见之物。
总之,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提出了真理与艺术之间交互关系的观点,他认为艺术可以揭示真理,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而艺术又具有某种真理性,因此,真理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神秘感,充满了不可思议之处。
海德格尔:艺术作为真理
海德格尔:艺术作为真理艺术作品的本源本源一词在这里指的是,一件东西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
使某物是什么以及如何是的那个东西,我们称之为某件东西的本质。
某件东西的本源乃是这东西的本质之源。
对艺术作品的本源的追问就是追问艺术作品的本质之源。
按通常的理解,艺术作品来自艺术家的活动,通过艺术家的活动而产生。
但艺术家又是通过什么成其为艺术家的?艺术家从何而来?使艺术家成为艺术家的是作品;因为一部作品给作者带来了声誉,这就是说,唯作品才使作者以一位艺术的主人身份出现。
艺术家是作品的本源。
作品是艺术家的本源。
两者相辅相成,彼此不可或缺。
但任何一方都不能全部包含了另一方。
无论就它们本身还是就两者的关系来说,艺术家和作品都通过一个最初的第三者而存在。
这个第三者才使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获得各自的名称。
那就是艺术。
无论怎样决断,艺术作品的本源问题都势必成为艺术之本质的问题。
但由于艺术究竟是否存在和如何存在的问题必然还是悬而未决的,因此,我们将尝试在艺术无可置疑地起现实作用的地方寻找艺术的本质。
艺术在艺术作品中成其本质。
但什么和如何是一件艺术作品呢?……每个人都熟悉艺术作品。
人们在公共场所,在教堂和住宅里,可以见到建筑和雕塑作品。
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艺术作品被人收集起来展览。
如果我们从这些作品的未经触及的现实性角度去观赏它们,同时又不自欺欺人的话,就必将看到,这些作品就是自然现存的东西,与物的自然现存并无二致。
一幅画挂在墙上,就像一支猎枪或一顶帽子挂在墙上。
一幅油画,比如说凡·高那幅描绘一双农鞋的油画吧,就从一个画展周游到另一个画展。
人们寄送作品,就像从鲁尔区运出煤炭,从黑森林运出木材一样。
战役中的士兵把荷尔德林的赞美诗与清洁用具一起放在背包里,贝多芬的四重奏被存放在出版社的仓库里,就像地窖里的马铃薯一样。
所有艺术作品都具有这种物因素。
要是它们没有这种物因素会成为什么呢?但是,我们或许不满于这种颇为粗俗和肤浅的艺术见解。
浅谈海德格尔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
浅谈海德格尔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
海德格尔是20世纪哲学史上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的理论思想深刻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对艺术创作的引导具有巨大的意义。
本文将从海德格尔的观点出发,探讨他对艺术创作的思想指导以及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首先,海德格尔认为,艺术是一种发人深省的存在方式,它揭示了存在本身的真相。
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它通过作品所传达的意义来反映人对于现实、存在的理解,从而引导人们去思考存在的意义及其本质。
例如,荷兰画家凡·高的作品《土豆吃饭的人》展现了一种朴素的农民生活方式,通过这种朴素的存在方式来反映存在的真相,即每个人都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没有人可以逃避生活的本质。
其次,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创作过程是一种超越性的行为,即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作行为来超越自我,将自己融入到作品中。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作来揭示自己对于存在的理解,通过自己的作品来传达这种理解。
艺术家不是以自己为中心来创作,而是以存在本身为中心来创作,因此,艺术作品具有超越性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海德格尔认为,艺术是一种“真理的发生”方式。
艺术通过作品的展示来揭示其中所蕴含的真理,即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内在意义。
艺术家通过对于存在的深入理解,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作品中,反映出存在本身的真相。
由于人们对于存在、生命以及时间等本质问题的不断思考和探索,艺术作品也必然具有无尽的可能性。
总之,海德格尔的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他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通向存在的道路,启示我们要通过创作探索存在、理解人类的本质,从而引导我们思考生命、时间、自我和人类命运等基本问题。
浅析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观
浅析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观——以《林中路》中《作品与真理》一节为脚本摘要:海德格尔以一反传统的视角试图寻找到艺术的本质,即海德格尔将艺术家与艺术分离成两个独立的维度,更甚至抛弃了艺术家的身份,单单追寻艺术自身称其为自身的本质因素,海德格尔称其为物因素。
海德格尔认为以往物因素的概念都受到了理智思维或者科学的影响,把原本活生生的敞开状态(即传统古希腊人原始的生活状态)扭曲成概念,从而歪曲了对艺术本质的理解。
海德格尔认为的艺术真理是世界的生发与大地的庇护在争执中的显现,遮蔽与澄明相互交织成艺术的本真状态。
真理的发生状态就是艺术显现自身的过程。
关键字:真理可靠性世界大地争执诗一、真理如何与艺术发生关联传统观点认为“艺术家才是作品的本源,作品是艺术家的本源”1,二者互为因果。
可是海德格尔跳出了这样一个传统认识,认为艺术作品的本源,更甚至艺术家的本源是艺术。
艺术有着自身称其为本质的因素,即物因素。
物因素到底是什么首先需要知道物是什么,因为物因素就是物的本质因素?海德格尔先是批判了传统对物之物性的解释:第一种:罗马人把希腊人称之为基底(物的内核)和属性(物的特征)翻译过来,使西方对存在者之存在的解释得以固定下来,但是“罗马思想接受了希腊的词语,却没有继承相应的同样原始的由这些词语所道说出来的经验,即没有继承希腊人的话。
”2海德格尔批判了这种生硬的翻译丢掉了基底和属性这些词语背后隐含着的“希腊人关于在场状态意义上的存在着之存在的基本经验”3,也就是说任何概念都是用活生生的真实的生活经验做基础,在此之上的理智只是起着概括加工的作用。
但是翻译之后的概念却凌驾于生活之上,成为支配我们生活的主宰,例如主谓结构的陈述句式就是如此。
因此这个物的概念即物是他的特征的载体没有切中物因素。
第二种物是感性之物的命题,显然有悖于我们得企图,因为物本身必须保持在他的“自持”中。
第三种物是质料-形式的结合体的命题。
在希腊人的生活中,质料是先于形式的,根据质料的特点赋形形成某个具有有用性的器具,所以质料形式结构首先规定了器具的存在,由此过渡到所有物的本质当中有失妥当。
艺术与真理——海德格尔艺术思想解读
作者: 李闯
作者机构: 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10000
出版物刊名: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页码: 73-74页
主题词: 真理;作品;艺术
摘要:人们往往将美学叫作感性学,将艺术与感性联系在一起。
在西方,理性主义大旗自柏拉图起就在欧洲上空飘扬,以此形成重理性,轻感性的形而上学传统。
人们将理性视为不变的,永恒的,是真理之路,而将感性视作流变的、不驻的,是意见之途,以此将真与美区分对待。
而海德格尔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主客分离的对象式的思维方式,将人与世界看成先于认识的生成关系,由此,真理再不是主客观的符合,而是在大地与世界的争执中自行发生,自行摄入一切作品中的。
浅谈海德格尔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
浅谈海德格尔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对哲学、文学和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在艺术创作方面,海德格尔的理论思想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发,对艺术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本文将浅谈海德格尔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探讨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和启示。
海德格尔强调“存在”的本质。
他认为存在是人类存在的根本特征,而存在的本质表现在与世界的关系中。
在这种存在与世界的关系中,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得以发挥。
海德格尔强调的“存在”观念,使艺术家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在创作中体现出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情感。
海德格尔提出了“现存”(Dasein)的概念,他认为人类存在是独特的、个体化的存在状态。
在艺术创作中,这一概念启示艺术家要关注个体的存在体验和情感表达,要把握生活的细腻之处,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独特的存在感受。
艺术家在创作中可以深入自我,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并引导观众对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体验。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也对艺术家的审美观念产生了影响。
他认为,人在世界中存在的方式决定了人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方式。
作为存在者的艺术家,应该在创作中反映个体独特的审美情感和体验,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外在的美感。
这种基于存在的审美观念使艺术作品更具有个性化和独特性,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海德格尔对“真理”和“现实”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提出“解构”(Destruktion)的概念,认为人类对于实际存在的理解往往被既有的观念和观念框架所束缚。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也应该打破传统的观念框架和艺术规范,挖掘出更为真实和深刻的现实存在。
这种“解构”的思想为艺术家提供了创新的空间和可能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为艺术创作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内涵。
海德格尔的“技术”的思想对艺术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技术逐渐成为了支配人类生活的核心力量,而传统的艺术创作也在这种技术的支配下发生了变化。
浅谈海德格尔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
浅谈海德格尔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
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现代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海德格尔对于时间、存在、真理、艺术等方面的理论思考,来探究海德格尔理论思
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
首先,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是人的存在最根本的特征。
时间是一个存在的过程,是一个
总体性的统一。
艺术创作要追寻一个艺术作品的真正内在,就必须深刻理解时间的存在。
时间的存在与作品的存在密切相关。
艺术家需要在时间的基础上,寻找作品存在的本质,
进而创造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其次,海德格尔强调了存在论和存在作为现象学的区别。
他认为人的存在不是存在于
自然或社会之外,而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
也就是说人的存在是具有历史性和情境性的,这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
艺术家需要从生活中发现并体验生命的真实性,通过艺术作
品去呈现出生命真实的面貌。
最后,海德格尔把艺术作为人类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
他认为艺术作品是对生命的表达,是意识对创造力的表现。
因此,艺术创作不是只为了追求技术的完美,而是需要从自
身独有的生命经验中寻找带有深刻情感和精神内涵的主题,通过艺术作品传达出内在深沉
的涵义。
艺术作品依托着多样性和创新性,凭借着艺术家个体性的存在和创造力,表达出
对人类生命本真的体验和追求。
综上所述,海德格尔的思想对于艺术创作启示作用非常大。
他的时间观、存在概念、
真理论及艺术作为存在等思想,深刻揭示出艺术创作本质与存在的密切关系,成为一种深
入思考艺术意义的思路,指引着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中的思考与探索。
艺术是自行置入作品的真理海德格尔中期艺术思想研究
艺术是自行置入作品的真理海德格尔中期艺术思想研究艺术是自行置入作品的真理是海德格尔中期艺术思想的核心思想。
这个思想主张,作品是艺术家通过自我放逐的方式与世界交流的途径。
艺术家通过创造作品,展现自己与世界的存在状态。
海德格尔尤其强调了艺术家的角色,因为艺术家能够看到并表达出人们经常无法意识到的真实存在。
本文将探索海德格尔中期艺术思想,并举出五个例子来说明。
海德格尔中期艺术思想的核心是“艺术是自行置入作品的真理”。
这个核心思想对于了解海德格尔对艺术的看法至关重要。
他认为,艺术是通过作品把存在再度搬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这个思想可以从艺术家拥有自主创作的能力中看到。
艺术家不会象机器一样机械地工作,而是可以自由发挥,选择性地集中注意力。
他们的创作是出自于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艺术家是真正的创造者,将自身真实的情感体验和事物的本质融合进作品中。
如何理解“自行置入作品的真理”?对于海德格尔来说,艺术作品展现了真实的存在状态。
艺术作品中的真实不同于哲学或科学中的真实。
哲学和科学是通过逻辑和方法来获取真理的,而艺术是通过作品来表达真理的。
这种真理的表达是由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事物的本质融合而成,这就是从艺术作品中获取真理的方式。
很多人把艺术家的创作看成是用他们的感觉去描绘外界的事物。
但是,海德格尔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他认为,艺术家在创作中并不是描绘一个外部事物。
相反,艺术家的创作涉及到一个内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在自己心灵深处感知有关事物的本质,并把这种感知转化为对事物本质的表达。
让我们来看看如何通过艺术作品展示真实存在的海德格尔中期艺术思想。
以下是五个例子:1. 威尼斯卫城海德格尔强调了艺术家的视角是非常独特的。
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艺术语言来表达真实存在。
举个例子,威尼斯卫城就是一个艺术品,它通过建筑和彩绘视觉形式展现了威尼斯文化的真实存在,把人们带入了完全不同的境界,这是哲学和科学无法实现的。
2. 纳布科的《午后的一片阳光》海德格尔认为艺术家的创作来自于内心深处的真正体验和情感。
艺术即真理的生成和发生
艺术即真理的生成和发生——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根源?中的存在论美学思想论肖明华1935年至1936年间,海德格尔以“艺术作品的根源〞为题在弗莱堡等地作了屡次学术演讲。
这足以见出其重要性,按加达默尔的说法,“这是轰动一时的哲学事件〞[2]。
毫无疑问,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根源〞为题的演讲也是一轰动一时的美学事件,可以说,它是海德格尔探索与开展存在论美学思想的重要表征,具有深远的学术意义。
简而言之,它将传统美学的艺术之思或曰将传统美学本身给摧毁了,要不也可以表述为,它真正地超越了传统美学,改变了美学的X型,将美学引向了存在论。
海德格尔对此也是有足够的自觉的,他写道:几乎从人们开场专门考察艺术和艺术家那个时代起,此种考察就被称为美学的考察。
美学把艺术作品当作一个对象,而且把它当作αǐбθηбιs的对象,即广义上的感性知觉的对象。
今天人们把这种知觉称为体验。
人体验艺术的方式,被认为是能说明艺术之本质的。
无论对艺术享受还是对艺术创作来说,体验都是决定性的源泉。
一切皆体验。
但也许体验却是艺术终结于其中的因素。
这种终结发生得如此缓慢,以至于它需要经历数个世纪之久。
[3]这段话表达了海德格尔对传统美学的认识与批判。
在他看来,传统美学都是对象性的“思维〞,都是停留在“存在者〞层次上的“认识〞,都没有深入到“存在〞中去“思〞,于是美学就成了一门认识论的、体验论的美学,并势必导致艺术的终结。
后来他在?尼采?一书中对柏拉图以来的西方美学尤其是美学学科诞生以来的西方美学所进展的批判可谓与此相承。
可以说,正是出于这种对传统美学的不满,海德格尔才尝试了其对“艺术之谜〞的存在论思考,以求开创一种存在论的美学思想形态。
甚或也可以直接说,海德格尔之尝试对“艺术之谜〞所进展的存在论思考也源于一种其对艺术将“缓慢终结〞的深深忧虑。
下面我们就以?艺术作品的根源?这一重要美学文献——几乎可以说海德格尔所有的存在论美学思想的秘密都源自于此——来加以论述。
追索真理海德格尔真理观探析
追索真理海德格尔真理观探析在哲学中,真理一直是人类思想探究的核心之一,即使今天仍然如此。
这也是为什么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哲学作品中反复谈论真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并且举出五个例子来阐述。
海德格尔在其著名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了其真理观的基本观点,他认为真理不是一种静态的概念,而是一种动态的存在。
他将真理视为"揭示"或"公开",这意味着真理是一种发掘性的行为,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海德格尔认为,真理是通过我们自身的存在来实现的,因此道德的和个体的思想是与真理紧密相连的。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五个例子来进一步说明海德格尔的真理观:1. 动态的真理存在于艺术中海德格尔认为,真理是一种长久以来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它与自由、开放和表现相联系。
他将真理视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因此相信真理是存在于人类日常活动的不同领域中的。
艺术是这种领域中最显著的一个例子。
通过创造力和想象力,艺术家创造出具有真实感的作品,使人们感到这个世界的真实和价值。
海德格尔通过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真理是一种动态的存在,它不仅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还存在于我们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当中。
2. 真理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存在于日常语言中海德格尔还提出,真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语言中。
他认为语言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是表达真实的最基本的手段。
他认为,真正的理解和说服他人都必须通过我们的日常语言,因此真理存在于我们所说的话语中。
这个例子让我们了解到,真理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存在的。
3. 真理是基于传承和历史的在其作品中,海德格尔还强调了真理的传承和历史。
他认为,真理并不是通过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在传统和历史的背景下建立的。
他认为,被称为真理的东西必须是历史的产物,由于它被实践和交互理解而维持。
这个例子表明,真理的存在是基于传承和历史的,它不是一个从空气中创造出来的东西。
论海德格尔美学思想中的艺术真理——解读《艺术作品的本源》
学 、 艺 美学 的根基 , 这 一 “ 源 ” 想 的关 文 在 本 思
么 , 如 何 成 其 为作 品。关 于媒 介 材 料 在 艺 它
术作 品和 艺 术 创 造 中 的运 用 , 不 是 海 德 格 并 尔 的 首 次 发 现 , 氏 的 创 新 在 于 用 现 象 学 的 海
直 观法 , 到事 物 本身来 寻找 物性 , 为 长期 回 因
们重新思考艺术的真实魅力 。
[ 关键词 ] 品的作 品性 存在 ; 作 存在 ; 作品的被创作性 ; 艺术的历史性 [ 中图分类号 ] 5 6 5 B 1.4 [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编号 ]0 4—77 ( 06 0 00 0 10 0 7 2 0 ) 6— 0 8— 4 为 本 源 的 第 一 个 循 环 中 , 术 的 本 质 代 替 了 艺 作 品 的本 源 之 问 , 艺 术 的 本 质 又 是 建 立 在 而
作品的非物性存在 : 真理的产 生
“ 源 ” 海 德 格 尔 美 学 思 想 的 逻 - 起 本 是 * N
点 和 核 - 在 , 试 图 以 . C所 他 t i t建 立 整 个 艺 术 哲
艺术 作 品之 中的 , 就 产生 了第二 个 循环 : 这 艺
术 和 艺 术 品 互 为 本 源 , 题 变 成 了 : 品是 什 问 作
直 萦 绕 器 具 的 周 围。 在 可 靠 性 中 , 作
在海 德格 尔设 置 的艺术家 和艺 术作 品互
品— — 器 具 — — 物 实 现 了 它 的 普 遍 本 质 , 也
[ 收稿 日期 ]0 6—0 20 4—2 8 【 作者简介 ] 黄皎碧 (9 8一) 女 , 17 , 江苏溧 阳人 , 盐城师范学 院中文 系教师 , 主要从事西方美学研究 。
海德格尔的艺术观以真理与艺术的关系为线索
海德格尔的艺术观以真理与艺术的关系为线索海德格尔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他对于艺术和真理的关系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对后来的艺术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以真理与艺术的关系为线索,从海德格尔的观点入手,解析他的思想,并举出五个例子,以证明他的观点的可行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海德格尔的艺术观。
一、真理与艺术的关系海德格尔在他的斯特鲁克图讲演中阐述了“真理与艺术的关系”这一问题,他认为:人作为存在者,在艺术面前可以体现真理。
人们在观看艺术作品时,之所以感受到情感和美感,是因为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类的关注和对存在的思考。
艺术家的作品从中呈现出现实和人类的特质,正是由此才使得人们在艺术中领悟真理。
海德格尔进一步指出,艺术家能够通过作品阐明关于人类、存在以及宇宙本质的真理。
他强调艺术家的创造性远非简单地模仿现实,而是激发人的深度思考,打开人的感性认识,从而将真理表现在作品之中。
二、海德格尔艺术观的现实意义海德格尔的艺术观既有理论的内涵,同时又有深远的社会现实意义。
海德格尔追求的是一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哲学,也就是对于人类存在和本质的理解。
他认为艺术是人类精神和情感、思想的一种表达,在现代科技发达、生活节奏快速,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艺术无疑是对抗文化浅化、物质主义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体现。
三、艺术如何表达真理从海德格尔的艺术观出发,可以分析以下五个艺术作品,探索其是如何表达真理的。
1、刘镇洲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石头》是一部2006年上映的电影,讲述了三个男人在海南偷了一块价值高昂的翡翠后的故事。
这部电影突出了中国社会的矛盾和人性的复杂性,探讨了金钱和道德的边界。
电影形象地展现了中国社会百态,也给观众带来了关于财富、公正、生命的思考。
《疯狂的石头》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呈现出一种真实的中国,其通过艺术表达了人性的面貌以及存在于社会中的不平等和冲突,从中阐释真理。
2、莫奈的《睡莲》莫奈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睡莲》用色大胆鲜明,风格优雅自然。
海德格尔论艺术作品的本源
海德格尔论艺术作品的本源摘要:艺术作品的本质是将存在者之存在的真理自行射入作品之中,也即通过艺术作品能够唤起人们对蕴含在存在者之存在那里的世界与大地的原始争执的记忆。
这种真理是通过艺术家作为历史性的此在对存在之真理的倾听和参与完成的。
关键词:艺术存在的真理世界大地原始争执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开篇就对本文的主题进行了充分的界定:“本源一词在这里指的是,一件东西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
使某物是什么以及如何是的那个东西,我们称之为某件东西的本质。
某件东西的本源乃是这件东西的本质之源。
对艺术作品的本源的追问就是追问艺术作品的本质之源”1。
也就是说,这篇文章探讨的核心话题可以分解为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艺术作品的本质是什么?二是这种本质如何实现自身,即它的来源是什么,或者说艺术作品是如何成为艺术作品的?一、艺术作品的本质海德格尔首先回答的是第一个问题。
通常人们要规定一个名词的含义都是采用属加种差的方法,海德格尔在定义艺术作品的本质时也是采用了这种方法,海德格尔是将“艺术作品”这一概念和它的上位概念“物”、同属不同类的概念“器物”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分析中来充分界定艺术作品的本质。
首先,艺术作品当然是一种物。
海德格尔说,如果我们从艺术作品的未经触及的现实性角度去观赏它们,同时又不自欺欺人的话,就必将看到,这些作品就是自然现存的东西,与物的自然现存别无二致。
一幅画挂在墙上,就像一支猎枪或一顶帽子挂在墙上。
人们运送艺术作品,就像从鲁尔区运送煤炭,从黑森林运送木材一样。
战役中的士兵把荷尔德林的赞美诗与清洁用具一起放在背包里,贝多芬的四重奏被存放在的仓库里,就像地窖里的马铃薯一样。
也就是说无论多么伟大的艺术品,它必然承载于一定的物之中,对没有艺术眼光的人来说,它就是纯然的一个物,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完全可以把艺术品当成一个物来运作,人们可以搬运它,悬挂它,出售它。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艺术作品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物的因素,在建筑品中有石质的东西,在木刻中有木质的东西,在绘画中有色彩的东西,在语言作品中有语音,在音乐作品中有声响。
艺术如何通达真理——海德格尔美学之思的三条不同道路
挑 明地 活动 在对 存 在 之本 质 的追 问 的道 路 上 。只 有 从存 在 问 题 出 发 , 艺 术 是 什 么 这 个 问 题 的沉 对
思 才得 到 了完全 的 和决定 性 的规定 ”10。 L3 ]
以上 四段 话 为我 们 勾 勒 了海 德格 尔 自己美 学 之 思 的两条 不 同路 向 。
们 本 身还 是 就 两者 的关 系来 说 , 术 家 和 作 品都 艺 通 过 一个第 一 位 的第 三 者 而 存 在 。这 个 第 三 者 才
使艺 术家 和艺 术作 品获 得 各 自的 名 称 。那 就 是艺
术’] ’。 [ 卵。
海德 格 尔美 学仍 然是 一种 “ 路而非 思 想” 道 。
手工艺与艺术在希腊人那里被之思的第三条道路一体地思为riyvt原本并非指技艺也非指艺术更非今日的技术或某种单纯的实践活动在根本尽管前两条路向构成了海德格尔艺术之思的上它是知道wissen的一种方式即对在场者主导道路然而这两条路向却因种种原因而在现时代贫困时代一直蔽而不显
21 0 0年第 6期 第 3 卷 ( 第 1 6期 ) 5 总 5
艺 术如 何 通 达 真理
海德 格 尔美 学 之 思 的 三条 不 同道 路
谷 鹏 飞
( 西 师 范 大 学 中 国 语 言 文 学 博 士 后 流 动 站 , 西 西 安 7 0 2 ) 陕 陕 11 7
摘 要 : 海德 格 尔在 以“ 术 ” 起 点辗 转 行 至 “ 理 ” 路 途 中 实 际 上 勾 划 出三 条 不 同 的 美 学 道 路 。 第 一 条 : 在 一 存 在 艺 为 真 的 存
是艺 术家 的本 源 。两 者 相 辅 相 成 , 此 不 可 或缺 。 彼
浅谈海德格尔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
浅谈海德格尔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摘要】海德格尔的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至关重要。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揭示存在的方式,通过艺术作品可以让人们重新审视自身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的理论对艺术家的启示是,要关注存在的本质而非表面现象,要通过作品展现出存在的真实性和解放性。
在艺术创作中,物质、空间和时间扮演着重要角色,存在与虚构的对立统一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海德格尔强调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提出了艺术家应如何运用他的理论进行创作。
在当代艺术创作中,海德格尔的理论仍然具有启示作用,艺术家可以通过深入理解他的思想来创作出更具有真实性和解放性的作品,未来海德格尔的理论也将继续对艺术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海德格尔、艺术、创作、理论、启示、存在、虚构、技术、真实、解放、当代、艺术家、运用、影响。
1. 引言1.1 海德格尔对艺术的独特见解海德格尔将艺术看作是揭示存在的一种方式,艺术作品不仅是一种审美的对象,更是一种寄托着存在真理的载体。
他认为艺术家通过创作能够超越世俗的表象,表达出存在的真相和内在意义。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是一种自我实现和存在意义的表达,是开启人类心灵深处的钥匙,是思维和感知的交织。
海德格尔的独特见解在于将艺术看作是揭示存在本质的工具,认为艺术是超越语言和逻辑的形式,能够帮助人们触及到存在的真实意义。
这种独特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和价值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2 海德格尔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海德格尔的理论强调艺术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他认为艺术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人类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
艺术创作可以拓展人们的视野,使他们更加敏锐地感知世界并深刻理解存在的奥秘。
海德格尔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的强调,不仅在于艺术本身的价值,更在于艺术对人类生活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2. 正文2.1 海德格尔理论对艺术家的启示海德格尔的理论对艺术家的启示有很多方面。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家应该关注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而不是追求表面的形式和技巧。
作为真理的突出发生方式的艺术
一、导言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以下简称《本源》)中,海德格尔在存在论的意义上讨论“艺术是什么”或者“艺术何以可能”的问题。
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海德格尔在文中将其概括为——“艺术是真理的一种生成和发生”。
〔1〕所谓真理的发生是指对存在者是什么以及是如何的开启或揭示。
〔2〕对于真理在艺术作品中是怎样发生的,学界已有不少相关研究。
〔3〕〔4〕〔5〕〔6〕然而,海德格尔的艺术概念仍有讨论的空间。
首先,海德格尔认为,“在艺术作品中,存在者的真理已被设置于其中了”。
〔7〕但是,在这种说法中艺术和(艺术)作品实际上是相互规定的,艺术本身是什么仍旧是不明确的。
这种不确定性缘于海德格尔在讨论艺术概念时引入的解释学循环,它为我们讨论艺术与真理的关系留下了余地。
其次,海德格尔认为艺术只是真理的一种发生方式,除此之外,真理还有四种发生方式,即建立国家的活动、邻近于最有存在特性的存在者、本质性的牺牲和思想者的追问。
〔8〕如果艺术只是真理发生的一种方式,那么艺术的方式如何区别于其他方式?为了作出这种区别,艺术是否除了从真理这里得到规定性,还需要从其他地方得到规定性?以上问题的核心是海德格尔对艺术概念的界定或者说对艺术与真理关系的界定。
对[作者简介]庞聪,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对艺术概念的界定在海德格尔的艺术哲学中是一个核心问题,但是该问题却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这主要是由于海德格尔宣称艺术只是真理的几种发生方式之一,似乎暗示需要对艺术概念进行进一步规定。
朱利安·杨认为,海德格尔通过将艺术概念扩展到真理的其他发生方式从而解决了这一问题。
结合对海德格尔的几个相关文本的分析可以发现,杨虽然意识到海德格尔借助古希腊人的技艺概念完成了对当今流行的美学概念的颠覆(“对艺术概念的扩展”),但未充分领会到海德格尔是如何从“技艺”概念中最终提取出自己独特的艺术概念的。
根据该艺术概念,一件艺术作品虽然不必具备传统艺术作品的形式,但是必须创造性地开启一个意义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ART AS TRUTH:MARTIN HEIDEGGER艺术作为真理: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本源一词在这里指的是,一件东西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
使某物是什么以及如何是的那个东西,我们称之为某件东西的本质。
某件东西的本源乃是这东西的本质之源。
对艺术作品的本源的追问就是追问艺术作品的本质之源。
按通常的理解,艺术作品来自艺术家的活动,通过艺术家的活动而产生。
但艺术家又是通过什么成其为艺术家的﹖艺术家从何而来﹖使艺术家成为艺术家的是作品;因为一部作品给作者带来了声誉,这就是说,唯作品才使作者以一位艺术的主人身份出现。
艺术家是作品的本源。
作品是艺术家的本源。
两者相辅相成,彼此不可或缺。
但任何一方都不能全部包含了另一方。
无论就它们本身还是就两者的关系来说,艺术家和作品都通过一个最初的第三者而存在。
这个第三者才使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获得各自的名称。
那就是艺术。
无论怎样决断,艺术作品的本源问题都势必成为艺术之本质的问题。
但由于艺术究竟是否存在和如何存在的问题必然还是悬而未决的,因此,我们将尝试在艺术无可置疑地起现实作用的地方寻找艺术的本质。
艺术在艺术作品中成其本质。
但什么和如何是一件艺术作品呢﹖……每个人都熟悉艺术作品。
人们在公共场所,在教堂和住宅里,可以见到建筑和雕塑作品。
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艺术作品被人收集起来展览。
如果我们从这些作品的未经触及的现实性角度去观赏它们,同时又不自欺欺人的话,就必将看到,这些作品就是自然现存的东西,与物的自然现存并无二致。
一幅画挂在墙上,就像一支猎枪或一顶帽子挂在墙上。
一幅油画,比如说凡·高那幅描绘一双农鞋的油画吧,就从一个画展周游到另一个画展。
人们寄送作品,就像从鲁尔区运出煤炭,从黑森林运出木材一样。
战役中的士兵把荷尔德林的赞美诗与清洁用具一起放在背包里,贝多芬的四重奏被存放在出版社的仓库里,就像地窖里的马铃薯一样。
所有艺术作品都具有这种物因素。
要是它们没有这种物因素会成为什么呢?但是,我们或许不满于这种颇为粗俗和肤浅的艺术见解。
虽然发货人或博物馆里的清洁女工可能按这种艺术作品的观念行事,我们却必须把艺术作品看作人们体验和欣赏的东西。
不过,即使享誉甚高的审美体验也摆脱不了艺术作品的物因素。
在建筑物中有石质的东西,在木刻中有木质的东西,在绘画中有色彩的东西,在语言作品中有话音,在音乐作品中有声响。
在艺术作品中,物因素是如此稳固,以至我们毋宁反过来说:建筑物存在于石头里,木刻存在于木头里,油画在色彩里存在,语言作品在话音里存在,音乐作品在音响里存在。
这是当然的罗——人们会这样附和。
肯定会。
然而,在艺术作品中这种不言自明的物因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的意图是找到艺术作品的直接的和全部的现实性;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其中找到真实的艺术。
所以我们首先必须弄清作品的物因素。
为此,我们必须相当清晰地认识物究竟是什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艺术作品是否是一件物,别的东西正是附着于这物之上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决断,这作品是否根本上就不是物,而是那别的什么。
物与作品物之为物,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当我们这样发问时,我们要弄清楚物之存在,亦即物之物性(die Dingheit)。
这就是说,要了解物之物因素。
为此,我们必须来看看那一切存在者所属的领域,长期以来,我们把它称为物的领域。
路边的石头是一件物,田野上的泥块是一件物。
瓦罐是一件物,路旁的水井是一件物。
但罐中的牛奶和井中的水又是什么呢?如果把天上的白云,田间的蓟草,秋风中的落叶,森林上空的苍鹰都称为物的话,那么,牛奶和水当然也不例外。
所有这一切事实上都必须称为物,哪怕是那些不像上面所述的东西那样显示自身的东西,即不显现出来的东西,人们也以物命名之。
这种本身并不显现出来的物,即一种“自在之物”,如果按康德的看法,乃是世界整体,这种物甚至是上帝本身。
在哲学语言中,自在之物和显现之物,或干脆说一切存在者,统统被叫做物。
如今,飞机和收音机成了与我们最接近的物了,但是当我们谈到最终的物时,我们想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最终的物乃是死亡和审判。
物这一字眼在这里大体上是指任何一种非无的东西。
在此意义上,艺术作品也是一种物,因为它毕竟是某种存在者。
然而这种物的概念至少在眼下对我们毫无帮助。
因为我们意图把具有物之存在方式的存在者与具有作品之存在方式的存在者划分开来。
此外,把上帝称为一物,也颇使我们过意不去。
同样地,对田地上的农夫,锅炉前的火夫,课堂里的教师以物相称,也颇令我们踌躇。
人可不是物。
不错,我们把一位因过于年少,无力应付自己所面临的事务的小姑娘称为小东西。
但这仅仅是因为,在这里,人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丧失,只好去寻求那构成物之物因素的东西了。
我们甚至不敢贸然把森林旷野里的鹿,草木丛中的甲虫和草叶称为物。
我们宁可把一把锄头、一只鞋、一把斧子、一座钟称为物。
但即使是这些东西也不是纯然的物。
能纯然称得上物的只有石头、土块、木头,自然界中无生命的东西和用具。
自然物和用具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
这样,我们就从一切皆物(物=res=ens=存在者),甚至最高的和最终的东西都是一物这一最广的范围,回到纯然的物这一狭小圈子里来了。
“纯然”一词在此是指纯粹物,直接是物,仅此而已。
可是“纯然”一词也几乎带有贬义,指那些仅只是物的东西。
纯然物即本真的物,这物是连用具也排除在外的。
那么,这种本真的物的物因素又在哪里呢﹖物的物性只有从它们那里才能得到确定。
这一确定才使我们能够描绘物因素本身。
有了这番准备以后,我们才能描绘那几乎可以触摸的作品的现实性,才能描绘其中所包含着的那别的什么。
……对物之物性的解释贯穿了西方思想的全过程,这些解释早已成为不言自明的东西,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广为应用。
这些解释概括起来有三种。
例如,一块花岗岩石是一纯然物。
它坚硬、沉重、有长度、硕大、不规则、粗糙、有色、部分暗淡、部分光亮。
我们能发觉这块岩石的所有这些特征。
我们把它们作为认识它的标记。
而这些标记意味着这块岩石本身具有的东西。
它们就是岩石的属性。
该物具有这些属性。
物﹖当我们现在说物时,我们想的是什么呢﹖显然,物不仅仅是若干特征的集合,也不是那些特征的集合赖以出现的属性的总和。
人人都自以为知道,物是那个把诸属性聚集起来的东西。
于是人们大谈物的内核。
……对流行的物之解释的信赖只是表面看来是凿凿有据的。
此外,这种物的概念(物是它的特征的载体)不仅适合于纯然的和本真的物,而且适合于任何存在者。
因而,这种物的概念也从来不能帮助人们把物性的存在者与非物性的存在者区分开来。
但在所有这些思考之前,在物之领域内的清醒的逗留已经告诉我们,这种物之概念没有切中物之物因素,没有切中物的根本要素和自足特性。
偶尔,我们甚至有这样的感觉,即:也许长期以来物之物因素已经遭受了强暴,并且思想参与了这种强暴;因为人们坚决拒绝思想而不是努力使思想更具思之品性。
但是,在规定物之本质时,如果只有思想才有权言说,一种依然如此肯定的感觉应该是什么呢﹖不过,也许我们在这里和在类似情形下称之为感觉或情绪的东西,是更理智的,亦即更具有知觉作用的,因而比一切理智更向存在敞开,这全部理智此间成了理性,被理性地误解了。
①在这里,对非理性的垂涎,作为未经思想的理性的怪胎,帮了古怪的忙。
诚然,流行的物之概念在任何时候都适合于任何物,但它把握不了本质地现身的物,而倒是扰乱了它。
这种扰乱或能避免吗﹖如何避免呢﹖大概只有这样:我们给予物仿佛一个自由的区域,以便它直接地显示它的物因素。
首先我们必须排除所有会在对物的理解和陈述中挤身到物与我们之间的东西,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沉浸于物的无伪装的在场(Anwesen)。
但是这种与物的直接遭遇,既不需要我们去索求,也不需要我们去安排。
它早就发生着。
在视觉、听觉和触觉中,在对色彩、声响、粗糙、坚硬的感觉中,物——完全在字面上说——逼迫我们。
物是在感性的感官中通过感觉可以感知的东西。
由此,后来那个物的概念就变得流行了,按这个概念,物无非是感官上被给予的多样性之统一体。
至于这个统一体是被理解为全体,还是整体或形式,都丝毫没有改变这个物的概念的决定性特征。
于是,这一物之物性的解释,如同前一个解释一样,也是正确的和可证实的。
这就足以令人怀疑它的真实性了。
如果我们再考虑到我们所寻求的物之物因素,那么这一物的概念就又使我们无所适从了。
我们从未首先并且根本地在物的显现中感觉到一种感觉的涌逼,例如乐音和噪音的涌逼——正如这种物之概念所预先确定的;不如说,我们听到狂风在烟囱上呼啸,我们听到三马达的飞机,我们听到与鹰牌汽车迥然不同的奔驰汽车。
物本身要比所有感觉更切近于我们。
我们在屋子里听到敲门,但我们从未听到听觉的感觉,或者哪怕是纯然的嘈杂声。
为了听到一种纯然的嘈杂声,我们必须远离物来听,使我们的耳朵离开物,也即抽象地听。
②在我们眼下所说的物的概念中,并无多么强烈的对物的扰乱,倒是有一种过分的企图,要使物以一种最大可能的直接性接近我们。
但只要我们把在感觉上感知的东西当作物的物因素赋予给物,那么物就决不会满足上述企图。
对物的第一种解释仿佛使我们与物保持着距离,而且把物挪得老远;而第二种解释则过于使我们为物所纠缠了。
在这两种解释中,物都消失不见了。
因此,确实需要避免这两种解释的夸大。
物本身必须保持在它的自持(Insichruhen)中。
物应该置于它的本已的坚固性中。
这似乎是第三种解释所为,而这第三种解释与上面所说的两种解释同样地古老。
给物以持久性和坚固性的东西,同样也是引起物的感性涌逼方式的东西,即色彩、声响、硬度、大小,是物的质料。
把物规定为质料,同时也就已经设定了形式。
物的持久性,即物的坚固性,在于质料与形式的结合。
物是具有形式的质料。
这种物的解释要求直接观察,凭这种观察,物就通过其外观关涉于我们。
有了质料与形式的综合,人们终于寻获了一个物的概念,它对自然物和用具物都是很适合的。
这个物的概念使我们能够回答艺术作品中的物因素问题。
作品中的物因素显然就是构成作品的质料。
质料是艺术家创造活动的基底和领域。
但我们本可以立即就得出这个明了的众所周知的观点。
我们为什么要在其他流行的物的概念上兜圈子呢﹖那是因为,我们对这个物的概念,即把物当作具有形式的质料的概念,也有怀疑。
可是,在我们活动于其中的领域内,质料——形式这对概念不是常用的吗﹖确然。
质料与形式的区分,而且以各种不同的变式,绝对是所有艺术理论和美学的概念图式。
但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却并不能证明形式与质料的区分是有充足的根据的,也不证明这种区分原始地属于艺术和艺术作品的领域。
再者,这对概念的适用范围长期以来已经远远地越出了美学领域。
形式与内容是无论什么都可以归入其中的笼统概念。
甚至,即使人们把形式称做理性而把质料归于非理性,把理性当作逻辑而把非理性当作非逻辑,甚或把主体——客体关系与形式——质料这对概念结合在一起.这种表象(Vorstellen)仍具有一种无物能抵抗得了的概念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