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概念之意象-意象图式表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概念之意象\意象图式表征
摘要概念之表征,至今仍无共识。

因其在范畴化基础上形成,而范畴围绕原型构建,故其可用原型意象、意象图式表征,因后者不仅可储存于记忆,还可在心理空间进行抽象、隐喻、转喻等操作。

关键词:概念表征意象意象图式隐喻投射转喻操作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概念表征的理论很多,影响较大的当属经典理论、原型理论、样例理论、图式理论、知识理论。

本文拟用当代认知语言学的相关原理,论证概念之意象、意象图式表征。

一意象、意象图式表征概念之理据
概念是大脑对事物本质的反映,是思维的最小单元,即命题、推理、判断的基本要素。

概念是怎样形成和表征的?认知语言学家lakof & johnson认为:“概念源于身体、大脑对世界的体验”。

而rose进一步指出:“概念由原型、范畴成员递属度两个要素构成。

其中,原型起着核心作用”。

故原型理论主张:“概念用原型表征,因为其虽是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却包含了某类事物的典型”。

基于此,笔者认为概念可由原型意象、意象图式表征,因原型本身即一具体形象,有了“形”与“象”,便可在心理成象。

不论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就算是“可能世界”的如:上帝、观世音等,亦可用大脑中业已存在的意象、意象图式加工、重构。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与“猪八戒”即猴子与猪的意象,在心理空间经分析、综合、隐喻、转喻等操作重构而成。

前者表征了人们反对权威、追
求自由的理想和情感,后者表征了人的贪欲,即贪吃、贪睡、贪财、贪色、贪名等。

二意象、意象图式之定义
1 意象
大脑对以前感知过的事物的反映,是感知痕迹的再现。

它可是各种感知觉的映象,比如视觉、听觉、动觉。

结构上,意象可分为单一意象与复合意象:前者是单个事物单元的心象,比如马、牛、羊等的意象;后者则由多个单一意象复合而成,比如孟浩然《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一句所描绘的就是一个复合意象,事实上,也只有“天”、“旷野”、“树”三个单一意象复合在一起才能构建出“天比树低”这一心象。

而骆宾王《咏鹅》中的“曲项向天歌”,更涉及“曲项向天”的视觉意象与鹅“鸣叫”的听觉意象的复合。

研究表明,“意象可以长期保留在记忆里,并可在心理空间上进行转换、变形等操作”。

2 意象图式
世界由事物、现象以及事物与事物、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关系组成。

人们对事物单元的完形感知,获得意象(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们有一种倾向,尽可能让知觉到的东西以完形呈现;如果一个人的知觉场被打乱了,他会马上重新形成一个知觉场,以便使被知觉的东西仍然有一种完好的形式);对现象、关系单元的完形感知,获得事物间关系的认知,lakoff称之为“意象图式”。

其“不是具体的形象,而是抽象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
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

典型的意象图式如下:“容器图式,部分——整体图式,连接图式,中心——边缘图式,起点——路径——目标图式,上——下图式,前——后图式,线性图式以及力图式等”。

另,r.sgephard,j.metzler & lakof 的实验表明“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心理空间’,可以进行意象图式的构造、想象和转换。


三意象、意象图式之心理操作
1 抽象亦有象
意象、意象图式之心理操作在形象与想象思维中已不言而喻。

近来,一些学者研究发现抽象亦有“象”。

北京师大何克抗教授发现:“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做出的概
括与间接的反映,是通过空间结构思维和时间逻辑思维这样两种基本形式实现的。

空间结构思维的加工方法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和想象等心理操作,其中每一种心理操作的对象都是意象”。

例如:分析,就是将一个事物的完整意象分解为若干独立意象。

至于抽象,何教授指出:运用意象不仅可以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抽象,有时还能达到用一般概念所无法达到的抽象程度及效果。

如:撇开身材、脸型、衣着等具体特征,把一个毕恭毕敬、弯腰曲背的侍从抽象为一把“弓”,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2 隐喻投射
传统理论认为隐喻和转喻仅仅是修辞手段,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
隐喻和转喻是思维方式、认知模式,是我们理解抽象范畴的重要工具。

隐喻即“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亦即,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到目标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

它不是任意的,而是源于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

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而言,隐喻即图式的概括性同化,亦即:基于事物间的相似性,将其纳入某一类别(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的实质是图式的形成和变化,图式的形成和变化通常要经历同化、顺化和平衡三个基本过程。

同化:个体将感受到的刺激纳入大脑中业已存在的图式之内,亦即基于事物间的相似性将其归入某一类别。

同化有再现性同化、再认性同化、概括性同化三种形式。

顺化: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同化新刺激时,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新的环境)。

比如:“婚姻是一座城堡”,即是基于“城堡”与“婚姻”的相似性(对城堡而言,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对婚姻则是,没结婚想结婚,结了婚又想离婚),将隐含于“城堡”的“内——外图式”投射到抽象的婚姻关系域,或者将抽象的“婚姻关系”纳入大脑中业已存在的“城堡”意象图式。

总之,隐喻让抽象亦有“象”,科学与哲学概念也因此变得易于接受。

库恩表示“隐喻是新概念诞生的助产士,是指导科学探索的强有力的手段”;lak & johnson 指出“没有隐喻,哲学家就不可能进行深奥的推理;或者说,没有隐喻就没有哲学”。

3 转喻操作
radden和kovecses认为:“转喻是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在同一icm内,一个概念实体或载体向另一概念实体或目标提供心理可及”。

alac和coulson进一步指出:“转喻由相对突显的认知原则提供理据,中心的和高度突显的项目作为认知参照点,来唤起其它不那么突显的项目”。

从意象、意象图式视角看,转喻则是:通过突显事物的部分形象为整个事物提供心理可及性,如:grey hairs should be respected一句中的“grey hairs(白发)意象”为“老人意象”提供心理可及;或者通过突显与抽象事物相关联的某个形象为抽象事物提供心理可及性,如汉语中的“眼红”、英语中的“green-eyed”为抽象情感“嫉妒”提供的心理可及等。

依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是意象、意象图式在主体心理空间进行了顺化操作,亦即,主体在心理空间将某些意象、意象图式进行了修改或重构。

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即是主体心中的“帆意象”转化为了“船意象”,等。

四意象、意象图式表征概念之典型与特例
1 科学与哲学概念
科学与哲学概念虽抽象,仍可用意象、意象图式表征。

如:物理学中的“声波”、“光波”、“无线电波”、“微波”、“超声波”等,虽肉眼看不到其“形”与“象”,我们可借助隐喻认知手段,将其纳入“水波”意象、意象图式范畴,亦即:将直观形象的“水波”意象投射到“声波”、“光波”、“超声波”等目标域,其“形”与“象”便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

如法炮制,由“水流”推衍出“电流”、“气流”、“寒流”以及文学理论中的“意识流”等,由“黑色山洞”想
象出天上之“黑洞”,由铁轨“轨道”想象电子“轨道”,以及生物化学中的电子云、蛋白折叠、dna的双螺旋结构,经济学中的通货“膨胀”、价格“波动”,哲学中的“矛盾”、“一体两面”、“螺旋式上升”等。

总之,上述每个概念,我们都可在“心理空间”为其构建一个意象、意象图式。

至于抽象的数学概念之象,周大强、汤光宋等数学老师是这样论述的:万物皆有形,作为构成数学科学的所有理想事物,也应有自己的“形”与“结构”。

有形,有结构,就存在形象。

不过,数学中的形象已不是形象中的个别与特殊,而是超过人的一般感知限度、通过抽象思维而创造的形象中的普遍。

比如各种几何图形以及数学模型都属于观念形象,而不是感觉形象与实践形象。

2 声音概念
声音概念可直接以听觉意象表征,如:拟声词所模拟的音象:滴答滴答,叽叽呱呱等。

声音概念还可用听觉意象之隐喻投射表征。

《老山界》一文中的:“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像波涛在澎湃”,即将春蚕咀嚼桑叶的“沙沙”声、野马在平原上奔驰的“滴答滴答”声、山泉流动的“汩汩”声、波涛拍打的”啪嗒”声,投射于耳朵听到却又难于名状的声响,结果“不可捉摸的声响”变得惟妙惟肖、有“形”有“象”了。

3 动词、形容词、虚词概念
动词、形容词是勾画或凸显事物的状态、关系的某个方面的特性
的词,故其概念及表征常依赖特定事物。

前面论述的“野旷天低树”、“曲项向天歌”之心象,以及“狗夹着尾巴离开”这一复合意象,就属动词、形容词概念之表征。

至于虚词,或许有人会说,其不可能有“象”。

笔者认为,虚词的概念亦可成“象”,抽象之“象”即虚词概念之“象”。

因为很多虚词由实词虚化(也就是抽象)而来,如一些表分句之间各种关系的连词,实际上就是从事物与事物、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具体关系抽象出来的。

如:因果关系,即是从前后相继的事物或现象关系中抽象出来的,故可用连接图式(link schema)来表征;而转折关系则源于物体运动之转向“图式”等。

需要说明的是,意象、意象图式表征概念不是任意的,除了受人类体验制约外,还受认知主体的文化心理偏爱影响。

如:中国人把天上的那群星星想象成一条“河”,美其名曰“银河”;西方人则把它看成了一条“牛奶路”(milkway)。

中国人心中的“狗”表征厌恶,西方人心中的“狗”却代表幸运。

因此,中国人害怕当“狗”,西方人却争着做“狗”。

再如:西方人把恶毒的女人说成“猫”,中国人却把“猫”比作警察,等等。

总之,概念总是可用相应的意象、意象图式表征。

事实上,一个概念也只有表征成意象或意象图式才有意义,才有生命。

因为“单词(概念)本身是死的,是没有生命的,是无法单独活动的;只有在作家、艺术家按语法规范把它们组合起来,构成画面的情况下,才是活的,有生命的;词(概念)从来不是作为一个整体单独活动的,它只能在一定的语法结构中,在构成形象之后,随形象的活动
而活动”。

参考文献:
[1] lakoff,g.& johnson m.philosophy in the flesh [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2]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 邵志芳:《概念的多重表徵形式及其双极结构模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4期。

[4] 杨洋、程艳:《论立象尽意之认知语言学理据》,《中华文化论坛》,2010年第1期。

[5] [德]库尔特·考夫卡,黎炜译:《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6] 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 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8] 冯克诚:《皮亚杰认知结构思想与发生认识论原理选读》,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9] 李醒民:《隐喻:科学概念变革的助产士》,《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年第7期。

[10] radden,g.and z.kovecses.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a].in panther,klaus-uwe and g.radden.
(eds.).1999.102.
[11] alac,m.and s.coulson 2004.the man,the key,or the car:who or what is parked out back?[j].cognitive science online vol.2.21-34.
[12] 周大强、汤光宋:《数学中的形象思维》,《武汉粮食工业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

[13] 童庆炳:《再论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兼答邹大炎同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1期。

作者简介:
杨洋,男,1972—,四川南充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认知语用学,工作单位:广西玉林师范学院。

萧安溥,男,1940—,四川成都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翻译,工作单位:四川大学外语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