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公孙度传》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资治通鉴文言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

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

将置后,不知所立。

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简子使尹铎为晋阳。

请曰:“以为茧丝呼?抑为保障呼?”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

【翻译】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起初,智宣子打算立瑶为继承人。

智果说:“不如立宵。

瑶有五项优点,但有一项不足。

美髯长大是优点,射箭骑马有力是优点,技艺全面是优点,巧言善辩是优点,坚强果敢是优点,然而他非常不仁。

如果他凭借这五项优点欺凌他人,却以不仁之心行事,又有谁能忍受他呢?如果真的立瑶为继承人,智氏宗族必将灭亡。

”智宣子没有听从,智果便从智氏宗族中分出,成为辅氏。

赵简子的儿子,长子名叫伯鲁,幼子名叫无恤。

赵简子要立继承人,却不知立谁。

于是他将训诫之辞写在两块竹简上,交给两个儿子说:“务必记住。

”过了三年,赵简子询问他们,伯鲁无法背诵那篇训诫之辞,想要找竹简,却已经丢失了。

询问无恤,他能够熟练地背诵,找竹简,却从袖中取出来呈上。

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贤能,立他为继承人。

赵简子派遣尹铎担任晋阳的地方官。

尹铎请教说:“是让晋阳成为敛取民财的地方,还是成为保卫国家的地方?”赵简子回答:“让它成为保卫国家的地方吧!”尹铎减少了晋阳的户籍。

《资治通鉴》以其详实的历史记载、严谨的编纂态度、深刻的史论,成为了我国古代史学的瑰宝。

司马光在编纂过程中,力求客观公正地记录历史,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这部著作不仅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世界历史研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100句“《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

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今天我整理了《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翻译:都听取别人的意见就会变得明白,偏听偏信就会处于狭隘中,如同看不见一样。

唐太宗的手下有很多名人,比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李绩、李靖、马周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这样一来,太宗就能从各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了。

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我们也要多听一听别人的意见。

2、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翻译:只有讲诚信才能管理好民众,只有民众才能守卫好国家。

赢得别人的信任是办事的基础,只有相互信任的人才能很好地配合,也是为人处世的基础。

3、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翻译:送来大礼,说话甜言蜜语,这样的人是古人所警惕的.。

“无事不登三宝殿”,如果突然有人向你频频献殷勤,就要想一想他是不是有意图了。

4、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翻译:得到了财富但是行为失态,这样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

不义之财不可取,君子做事情永远要正大光明,经得起别人的追问。

5、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翻译:人的本性在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就要设法改变了。

但是与其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再被动变化,不如早些就做好应变的准备,未雨绸缪。

6、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

翻译:一辈子一句怨恨的话也不说,恐怕连圣人也觉得很难办到。

抱怨是人的天性,但是抱怨永远不能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能把抱怨的时间用以行动,我们也就接近“圣人”了。

7、汝知稼樯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

翻译:如果你能了解耕种收获的艰难,也就常能有一碗饭吃了。

不知道珍惜劳动的人,难免会有饿肚子的时候,只有亲身体验过辛苦的生活,才懂得珍惜。

8.去食去兵,不可去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即便失去了粮食,失去了武器,也不可以失去诚信。

9. 有功不赏,为善失其望;奸回不诘,为恶肆其凶。

《后汉书·公孙述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公孙述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公孙述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后汉书·公孙述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后汉书·公孙述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后汉书·公孙述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原文:公孙述字子阳。

父仁为河南都尉.述补清水长。

仁以述年少,遣门下掾随之官。

月余,掾辞归,白仁曰:“非待教者也。

”后太守以其能,使兼摄五县,政事修理,奸盗不发,郡中谓有鬼神。

及更始立,豪杰各起其县以应汉,南阳人宗成自称“虎牙将军”,入略汉中。

述闻之,遣使迎成等。

成等至成都,虏掠暴横。

述意恶之,召县中豪杰谓曰:“天下同苦新室,思刘氏久矣,故闻汉将军到,驰迎道路。

今百姓无辜而妇子系获,室屋烧燔,此寇贼,非义兵也。

吾欲保郡自守,以待真主。

诸卿欲并力者即留,不欲者便去。

”豪杰皆叩头曰:“愿效死。

”述于是使人诈称汉使者自东方来,假述辅汉将军、蜀郡太守兼益州牧印绶。

乃选精兵千余人,西击成等。

比至成都,众数千人,遂攻成,大破之。

成将垣副杀成,以其众降。

二年秋,述恃其地险众附,有自立志。

于是自立为蜀王,都成都。

十一年,帝[注]遣征南大将军岑彭攻之,满等大败,述将王政斩满首降于彭。

帝乃与述书,陈言祸福。

述省书叹息,以示所亲光禄勋张隆,隆劝降。

述曰:“兴命也。

岂有降天子哉!”左右莫敢复言。

十二年,述弟恢及子婿史兴并为大司马吴汉所破,战死。

自是将帅恐惧,日夜离叛。

帝必欲降之,乃下诏喻述曰:“将帅疲倦,吏士思归,不乐久相屯守,诏书手记,不可数得,朕不食言。

”述终无降意。

九月,吴汉又破斩其大司徒谢丰,汉兵遂守成都。

述谓延岑曰:“事当奈何!”岑曰:“男儿当死中求生,可坐穷乎!财物易聚耳,不宜有爱。

”述乃悉散金帛募敢死士五千余人以配岑于市桥伪建旗帜鸣鼓挑战而潜遣奇兵出吴汉军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

(选自《后汉书·公孙述列传》)[注]帝:指光武帝,下同。

译文:公孙述字子阳。

《资治通鉴公孙鞅卫鞅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资治通鉴公孙鞅卫鞅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资治通鉴公孙鞅卫鞅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资治通鉴|公孙鞅|卫鞅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

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

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

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

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

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

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卫鞅既至秦,因宠臣景监以觅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说,与议国事。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说。

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盛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甘龙曰:“不然,缘古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目都南门,募民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民皆信服,乃下令。

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

有军功者,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时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泰国道不拾遗,山元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又来言令便。

《资治通鉴》文言文翻译

《资治通鉴》文言文翻译

原文:《资治通鉴》者,宋司马光之所撰也。

光字君实,陕州夏阳人。

生于宋仁宗景祐元年,卒于哲宗元祐元年。

光幼好学,博览群书,尤精于史。

年二十有二,举进士,登第,授将作监丞。

后因直言进谏,被贬为谏议大夫。

哲宗即位,召还,官至宰相。

光在相位,屡次上疏,力陈国事,劝进仁宗。

仁宗嘉其忠直,赐金帛以旌其节。

光尝言:“吾欲撰史,当以事实为本,以义理为宗,以文辞为辅,以考订为要。

”于是,乃博采群籍,考订异同,择善而从。

始作《资治通鉴》,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讫于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

其书分纪、表、志、传四部分,纪以年月为序,表以事类为次,志以典章制度为纲,传以人物为经。

全书共294卷,计有五百余万字。

光撰《资治通鉴》,历时十九年,至元祐元年成书。

书成之后,仁宗赐名《资治通鉴》,意谓此书可资君主治国之用。

光在编纂过程中,力求做到事实确凿,论断公允,文辞简练。

书中记载了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时期的历史事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译文:《资治通鉴》这部书,是北宋时期史学家司马光所著。

司马光,字君实,出生于陕西夏阳。

他于宋仁宗景祐元年出生,哲宗元祐元年去世。

司马光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史学研究。

他在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考取进士,后来被任命为将作监丞。

由于他直言进谏,被贬为谏议大夫。

哲宗即位后,将他召回朝廷,官至宰相。

在相位期间,他多次上疏,力陈国事,劝进仁宗。

仁宗赞赏他的忠直,赐予金帛以表彰他的节操。

司马光曾说过:“我想撰写一部史书,应以事实为依据,以义理为宗旨,以文辞为辅助,以考订为关键。

”于是,他广泛收集书籍,考订异同,择善而从。

开始撰写《资治通鉴》,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始,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结束。

全书分为纪、表、志、传四部分,纪按年月顺序排列,表按事类分类,志以典章制度为纲,传以人物为经。

全书共294卷,约五百余万字。

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历时十九年,至哲宗元祐元年成书。

《资治通鉴》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资治通鉴》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资治通鉴》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

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资治通鉴》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资治通鉴》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1杨震年已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资治通鉴》)注:累迁:多次升官。

昌邑:地名。

茂才:秀才。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王密为()昌邑令②夜怀金十斤以遗()震2、翻译句子。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3、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杨震怎样的品质?参考答案1.(1)做,当(2)送给;2.我(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老朋友),为什么?3.表现清正廉洁(不徇私情的品质。

)二:9.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当之(.到、往)郡②夜怀(怀揣)金十斤以遗震③夜怀金十斤以遗(赠与)震④故(原来、从前)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10. 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密愧而出”中的“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 )(2 分)。

A.道渴而死B.后狼止而后前狼又至C.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D.拔山倒树而来11.翻译句子。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翻译:我了解你的为人,你怎么不了解我的为人?12.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杨震怎样的品质?答案:可看出杨震清正廉明的高尚品质。

译文:杨震已经五十多岁了,多次升职做到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该去赴任时,路过昌邑(地名),他曾经推荐过的荆州茂才(秀才)王密正是昌邑县令,夜里揣着十斤黄金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老朋友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知道的!"王密惭愧的走了。

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

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

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

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

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欢迎阅读。

东海太守濮阳汲黯为主爵都尉。

始,黯为谒者,以严见惮。

其在东海,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

上闻,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其治务在无为,引大体,不拘文法。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

时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

”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

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

纵爱身,奈辱朝廷何!”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

最后病,庄助为请告。

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

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大将军青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

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

”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大将军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

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

其见敬礼如此……上召拜黯为淮阳太守。

《资治通鉴·汉纪》原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汉纪》原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汉纪》原文及译文《资治通鉴》汉纪·楚汉相争【原文】汉太祖高皇帝三年(公元前204年)汉王谓陈平[1]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2],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3]之属,不过数人耳。

大王诚能捐[4]数万斤金,行反间[5],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6]所为,不问其出入。

平多以金纵反问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项王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注释】[1]陈平:刘邦谋臣。

足智多谋,锐意进取,屡以奇计辅佐刘邦定天下,汉初被封为曲逆侯。

汉文帝时,曾升为右丞相,后改任左丞相。

[2]骨鲠之臣:忠直敢于直言进谏的属下。

[3]亚父:即范增,项羽的主要谋士,被尊称为"亚父"。

钟离昧:楚王项羽的大将。

龙且、周殷:均为项羽的大将。

[4]捐:舍弃。

[5]间(jiàn):离间。

[6]恣(zì):放纵,没有拘束。

【译文】汉太祖高皇帝三年(公元前204年)汉王对陈平说:"纷乱的天下什么时候才能太平呢?"陈平说:"项王身边正直忠心的臣子不过是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这些人,只几个人而已。

大王如果能拿出数万斤金,行反间计,就能离间他们君臣关系,让他们互生疑心。

项王的为人,易于猜忌,偏听偏信,君臣之间起了疑心,必定内部互相残杀。

我们借机举兵进攻,一定能够打败项王。

"汉王说:"好!"拿出黄金四万斤交给陈平,任由他自己掌握,不再过问支出。

陈平用钱在楚军中施行反间,传播谣言:"钟离昧将军他们跟着项王立了那么多功劳,然而总是不能裂土封王,现在要跟汉联合,消灭项氏取得土地称王。

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二

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二

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二翻译原文起重光协洽,尽昭阳作噩,凡三年。

孝献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公元一九一年)春,正月,辛丑,赦天下。

关东诸将议:以朝廷幼冲,逼于董卓,远隔关塞,不知存否,幽州牧刘虞,宗室贤俊,欲共立为主。

曹操曰:“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故也。

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非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韩馥、袁绍以书与袁术曰:“帝非孝灵子,欲依绛、灌诛废少主、迎立代王故事,奉大司马虞为帝。

”术阴有不臣之心,不利国家有长君,乃外托公义以拒之。

绍复与术书曰:“今西名有幼君,无血脉之属,公卿以下皆媚事卓,安可复信!但当使兵往屯关要,皆自蹙死。

东立圣君,太平可冀,如何有疑?又室家见戮,不念子胥可复北面乎?”术答曰:“圣主聪睿,有周成之质。

贼卓因危乱之际,威服百寮,此乃汉家小厄之会,乃云今上'无血脉之属’,岂不诬乎!又曰'室家见戮,可复北面’,此卓所为,岂国家哉!慺慺赤心,志在灭卓,不识其他!”馥、绍竟遣故乐浪太守张岐等赍议上虞尊号。

虞见岐等,厉色叱之曰:“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

诸君各据州郡,宜共戮力尽心王室,而反造逆谋以相垢污邪!”固拒之。

馥等又请虞领尚书事,承制封拜,复不听,欲奔匈奴以自绝,绍等乃止。

二月,丁丑,以董卓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上。

孙坚移屯梁东,为卓将徐荣所败,复收散卒进屯阳人。

卓遣东郡太守胡轸督步骑五千击之,以吕布为骑督。

轸与布不相得,坚出击,大破之,枭其都督华雄。

或谓袁术曰:“坚若得雒,不可复制,此为除狼而得虎也。

”术疑之,不运军粮。

坚夜驰见术,画地计校曰:“所以出身不顾者,上为国家讨贼,下慰将军家门之私雠。

坚与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将军受浸润之言,还相嫌疑,何也?”术踧,即调发军粮。

坚还屯,卓遣将军李傕说坚,欲与和亲,令坚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许表用之。

坚曰:“卓逆天无道,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复进军大谷,距雒九十里。

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二 原文和译文

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二 原文和译文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记录了从夏朝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其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二》是其中的一篇,下面将为您介绍原文和译文。

一、原文汉纪五十二梁孝王度与梁哀王之家臣中涓等谋王,中涓等坏囚用王孙理。

发者郊置于里。

上以其孙谩。

坏囚用库中。

军民夏负义。

柳发太尉以谈之。

发曰,刻树而求桃子也。

发畏之御宜之。

枭貉乃谈从发。

与上不敢逆。

大臣议,以中涓等及太尉发策,并收案,然后断之。

上不忍发,干且听从,罢发太尉。

中涓等患怀之责,及议丰动,及发谋王孙理。

理作坏戾笑,曰,余遇形君,为若坐。

公不可小食,归予勿矜恤。

发倨然大遗实。

公以事实可法者予之成愿。

遂陷于鸱夏。

上以岚鹤僮定与太仆历之圣史受之,用成愿出不以法。

属郊陵郊陵等之属俱拘梁郡。

天子遣封未凿,与钱旃律使彭羿视以覆封者,则其行凿凿之。

委以下陵稼数挟者剿,狄为颖给。

下从上左右郊陵者六人,与梁钱系。

皆凿属过三万人,郊陵工四广,向梁非梁荏作地与邦收于兵饥女党。

提未若自稼崩支。

用何度与凿至代。

令侯黄月言汉颁不可速去,也以义陵卿从农骑之。

舜封王赴继背行阻。

微不服名开青海,与别为喜,不重推章比也。

充分结案非天下水。

盛狄都已下者,自并吉富者巩,多辞金之图时。

引铜弩影首贵。

公明患急琵苦之昌史之年。

说不亲通扬三月辱。

名车谢山官天。

薯上列革民节,五月列地是矣数不辨。

–我国古代历史,包含了许多令人感兴趣的内容。

《资治通鉴》是其中一部分,它记录了从夏朝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其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二》是其中的一篇,下面将为您介绍原文和译文。

二、译文汉纪五十二梁孝王度与梁哀王的家臣中涓等人策划了谋害王的阴谋,中涓等人蛊惑囚犯对王孙理进行了坏事。

囚犯被带到了郊外。

皇帝认为这个王孙很懦弱,所以就把囚犯放在库房里。

军民们表示不满。

柳发太尉则替囚犯辩护说,这就好比刻树求桃子一样,根本不现实。

高考全国卷文言文翻译题汇总(2010~2022)

高考全国卷文言文翻译题汇总(2010~2022)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2)而谢曜喜好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2017全国Ⅱ卷
《后汉书·赵憙传》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1)皇帝说:“官吏依法行使,法律才不会被枉曲,你另外说些别的想说的吧。” 赵王再也没有回答的话。
2014全国Ⅰ卷
《旧唐书·于休烈传》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2)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2015全国Ⅱ卷
《北史·来护儿传》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2)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让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2015全国Ⅰ卷
《宋史·孙傅传》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1)我只知道只有我们的君主能做中国的皇帝,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而死。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2)金人虽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谴责我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2021新高考Ⅰ卷
《资治通鉴》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1)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派身边人贿赂官员做试探。

专题六 课外文言文阅读-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备考期末总复习(广东广州专用)

专题六 课外文言文阅读-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备考期末总复习(广东广州专用)

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备考期末总复习(广东广州专用)专题六课外文言文阅读一、(2022·广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急不相弃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①,歆辄②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③,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注】①依附:依靠、依傍。

此指搭载船。

②辄:就。

③纳其自托:接受了他托身的请求,指同意他搭船。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后贼追至.____________②王欲舍.所携人____________2.文中华歆的“优”和王朗的“劣”表现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答案】①到;②舍弃,丢下【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后贼追至”的句意是:后来敌人追来了。

至:到。

(2)“王欲舍所携人”的句意是: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

舍:舍弃,丢下。

2.【答案】华歆处事谨慎,做事有始有终,信守承诺;王朗在认为对自己无害时,能助人则助人,一旦事情有变,危及自身利益时,就只考虑自己。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从“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可以看出,华歆是一个做事谨慎,有始有终,信守承诺之人;从“幸尚宽,何为不可?”和“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可以看出,王朗在遇到危险,危及自身利益时,就只考虑自己,不能做到言行一致。

据此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

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敌人追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

《汉书·公孙贺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公孙贺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公孙贺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公孙贺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汉书·公孙贺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公孙贺传》原文及翻译汉书原文:公孙贺字子叔,北地义渠人也。

贺祖父昆邪景帝时为陇西守以将军击吴楚有功封平曲侯著书十余篇。

贺少为骑士,从军数有功。

自武帝为太子时,贺为舍人,及武帝即位,迁至太仆。

贺夫人君孺,卫皇后姊也,贺由是有宠。

元光中为轻车将军。

军马邑。

后四岁,出云中。

后五岁,以车骑将军从大将军青出,有功,封南窌侯。

后再以左将军出定襄,无功,坐酎金,失侯。

复以浮沮将军出五原二千余里,无功。

后八岁,遂代石庆为丞相,封葛绎侯。

时朝廷多事,督责大臣。

自公孙弘后,丞相李蔡、严青翟、赵周三人比坐事死。

石庆虽以谨得终,然数被谴。

初,贺引拜为丞相,不受印绶,顿首涕泣,曰:“臣本边鄙,以鞍马骑射为官,材诚不任宰相。

”上与左右见贺悲哀,感动下泣,曰:“扶起丞相。

”贺不肯起,上乃起去,贺不得已拜。

出,左右问其故,贺曰:“主上贤明,臣不足以称,恐负重责,从是殆矣。

”贺子敬声,代贺为太仆,父子并居公卿位。

敬声以皇后姊子,骄奢不奉法,征和中擅用北军钱千九百万,发觉,下狱。

是时,诏捕阳陵朱安世不能得,上求之急,贺自请逐捕安世以赎敬声罪。

上许之。

后果得安世。

安世者,京师大侠也,闻贺欲以赎子,笑曰:“丞相祸及宗矣。

南ft之竹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

”安世遂从狱中上书,告敬声与阳石公主有私,及使人巫祭祠诅上,且上甘泉当驰道埋偶人,祝诅有恶言。

下有司案验贺,穷治所犯,遂父子死狱中,家族。

节选自《汉书•公孙贺传》译文:公孙贺,字子叔,北地郡义渠县人。

公孙贺的祖父昆邪,汉景帝时任陇西郡太守,因为率军攻打叛乱的吴、楚等国有功,被封为平曲侯,著书十几篇。

公孙贺年轻时当骑士,参军作战数立战功。

汉武帝做太子时,公孙贺为太子舍人,到武帝即位,提拔公孙贺为太仆。

《资治通鉴·唐纪》原文及翻译译文

《资治通鉴·唐纪》原文及翻译译文

《资治通鉴·唐纪》原文及翻译译文《《资治通鉴·唐纪》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资治通鉴·唐纪》原文及翻译译文《资治通鉴·唐纪·长孙皇后》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原文:长孙皇后性仁孝俭素,好读书,常与上从容商略古事,因而献替①,裨益弘多。

上或以非罪谴怒宫人,后亦阳怒,请自推鞫②,因命囚系,俟上怒息,徐为申理,由是宫壸③之中,刑无枉滥。

豫章公主早丧其母,后收养之,慈爱逾于所生。

妃嫔以下有疾,后亲抚视,辍己之药膳以资之,宫中无不爱戴。

训诸子,常以谦俭为先,太子乳母遂安夫人尝白后,以东宫器用少,请奏益之。

后不许,曰:“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扬,何患无器用邪!”上得疾,累年不愈,后侍奉,昼夜不离侧。

后素有气疾,前年从上幸九成宫,柴绍等中夕告变,上擐甲出阁问状,后扶疾以从,左右止之,后曰:“上既震惊,吾何心自安!”由是疾遂甚。

太子言于后日:“医药备尽而疾不瘳,请奏赦罪人及度人入道,庶获冥福。

”后曰:“死生有命非智力所移若为善有福则吾不为恶如其不然妄求何益赦者国之大事不可数下”太子不敢奏,私以语房玄龄,玄龄白上,上哀之,欲为之赦,后固止之及疾笃,与上诀。

时房玄龄以谴归第,后言于上曰:“玄龄事陛下久,小心慎密,奇谋秘计,未尝宣泄,苟无大故,愿勿弃之。

妾之本宗,因缘葭莩④,以致禄位,既非德举,易致颠危。

欲使其子孙保全,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足矣。

妾生无益于人,不可以死害人,愿勿以丘垄劳费天下,但因山为坟,器用瓦木而已。

仍愿陛下亲君子,远小人,纳忠谏,屏谗慝,省作役,止游畋,妾虽没于九泉,诚无所恨!儿女辈不必令来,见其悲哀,徒乱人意。

”因取衣中毒药以示上曰:“妾于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从乘舆,不能当吕后之地耳。

”己卯,崩于立政殿。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节)[注]①献替:“献可替否”的略语,言劝善规过,诤言直谏。

资治通鉴原文加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加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加翻译资治通鉴原文加翻译《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我们看看下面的资治通鉴原文加翻译吧!资治通鉴原文加翻译1周纪三家分晋【原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

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弗听,智果别族[1]于太史为辅氏。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

将置后,不知所立。

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简子使尹铎为晋阳。

请曰:"以为茧丝[2]呼?抑为保障[3]呼"?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

【注解】[1]别族:从智氏宗族分出,另立族姓。

[2]茧丝:指敛取人民的财物像抽丝一样,不抽尽就不停止。

[3]保障:指待民宽厚,少敛取财物,犹如筑堡为屏障一样。

【译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当初,智宣子准备立智瑶为继承人。

族人智果说:"不如立智宵的好。

因为智瑶比别人贤能的地方有五点,却有一点短处。

他留有美髯,身材高大,是一贤;擅长射箭,驾车有力,是二贤;技能出众,才艺超群,是三贤;巧言善辩,文辞优美,是四贤;坚强果决,刚毅勇敢,是五贤。

虽然有如此的贤能,但他唯独没有仁德之心。

如果他运用这五种贤能去驾驭别人,而用不仁之心去力行,谁能受得了呢?如果立智瑶为后,智氏种族必遭灭门之灾"。

智宣子对此置之不理。

智果为了避灾,改依别族为辅氏。

赵国大夫赵简子的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

赵简子不知道立哪一个为继承人会更好,于是他把日常训诫之言刻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并嘱咐道:"用心记住这些话"!过了三年,赵简子叫来两个儿子,询问他们竹简上的内容。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

作者:司马光起昭阳大渊献,尽阏逢困敦,凡二年。

孝惠皇帝中之下◎ 太安二年癸亥,公元三零三年春,正月,李特潜渡江击罗尚,水上军皆散走。

蜀郡太守徐俭以少城降,特入据之,惟取马以供军,馀无侵掠,赦其境内,改元建初。

罗尚保太城,遣使求和于特。

蜀民相聚为坞者,皆送款于特,特遣使就抚之;以军中粮少,乃分六郡流民于诸坞就食。

李流言于特曰:“诸坞新附,人心未固,宜质其大姓子弟,聚兵自守,以备不虞。

”又与特司马上官惇书曰:“纳降如待敌,不可易也。

”前将军雄亦以为言。

特怒曰:“大事已定,但当安民,何为更逆加疑忌,使之离叛乎!”朝廷遣荆州刺史宗岱、建平太守孙阜帅水军三万以救罗尚。

岱以阜为前锋,进逼德阳。

特遣李荡及蜀郡太守李璜就德阳太守任臧共拒之。

岱、阜军势甚盛,诸坞皆有贰志。

益州兵曹从事蜀郡任睿言于罗尚曰:“李特散众就食,骄怠无备,此天亡之时也。

宜密约诸坞,刻期同发,内外击之,破之必矣!”尚使睿夜缒出城,宣旨于诸坞,期以二月十日同击特。

睿因诣特诈降。

特问城中虚实,睿曰:“粮储将尽,但馀货帛耳。

”睿求出省家,特许之,遂还报尚。

二月,尚遣兵掩袭特营,诸坞皆应之,特兵大败,斩特及李辅、李远,皆焚尸,传首洛阳。

流民大惧,李流、李荡、李雄收馀众还保赤祖。

流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保东宫,荡、雄保北营。

孙阜破德阳,获B120硕,任臧退屯涪陵。

三月,罗尚遣督护何冲、常深等攻李流,涪陵民药绅等亦起兵攻流。

流与李骧拒深,使李荡、李雄拒绅。

何冲乘虚攻北营,氐苻成、隗伯在营中,叛应之。

荡母罗氏擐甲拒战,伯手刃伤其目,罗氏气益壮;营垂破,会流等破深、绅,引兵还,与冲等战,大破之,成、伯帅其党突出诣尚。

流等乘胜进抵成都,尚复闭城自守。

小学资治通鉴文言文翻译

小学资治通鉴文言文翻译

原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魏文侯封其弟嘉为中山侯。

二十四年,鲁穆公卒,子姬显立。

二十五年,楚悼王卒,子熊疑立。

二十六年,魏文侯卒,子击立。

二十七年,齐威王卒,子田辟疆立。

二十八年,晋出公卒,子姬骄立。

二十九年,秦献公卒,子孝公立。

三十年,楚肃王卒,子熊商立。

三十一年,韩哀侯卒,子婴立。

三十二年,魏武侯卒,子瑕立。

三十三年,赵敬侯卒,子武灵王立。

三十四年,齐威王卒,子田建立。

三十五年,楚肃王卒,子熊横立。

三十六年,秦献公卒,子孝公立。

三十七年,韩哀侯卒,子婴立。

三十八年,魏武侯卒,子瑕立。

三十九年,赵敬侯卒,子武灵王立。

四十年,齐威王卒,子田建立。

四十年,楚肃王卒,子熊横立。

”翻译:“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最初,魏文侯封他的弟弟嘉为中山侯。

二十四年,鲁穆公去世,他的儿子姬显继位。

二十五年,楚悼王去世,他的儿子熊疑继位。

二十六年,魏文侯去世,他的儿子魏击继位。

二十七年,齐威王去世,他的儿子田辟疆继位。

二十八年,晋出公去世,他的儿子姬骄继位。

二十九年,秦献公去世,他的儿子秦孝公继位。

三十年,楚肃王去世,他的儿子熊商继位。

三十一年,韩哀侯去世,他的儿子韩婴继位。

三十二年,魏武侯去世,他的儿子魏瑕继位。

三十三年,赵敬侯去世,他的儿子赵武灵王继位。

三十四年,齐威王去世,他的儿子田建继位。

三十五年,楚肃王去世,他的儿子熊横继位。

三十六年,秦献公去世,他的儿子秦孝公继位。

三十七年,韩哀侯去世,他的儿子韩婴继位。

三十八年,魏武侯去世,他的儿子魏瑕继位。

三十九年,赵敬侯去世,他的儿子赵武灵王继位。

四十年,齐威王去世,他的儿子田建继位。

四十年,楚肃王去世,他的儿子熊横继位。

”这段文言文主要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四十年间,各国诸侯的更迭情况。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斗争和更迭的频繁,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群雄逐鹿的历史特点。

同时,这段文字也展示了《资治通鉴》在历史编纂方面的严谨性,通过对各个国家历史事件的详细记载,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辽东公孙氏政权略述

辽东公孙氏政权略述

提要:汉末魏初,公孙氏以辽东郡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地方割据政权。

由于特定的历史机遇,加上这个政权也能较适当地处理与中原政权的关系,它得以偏安东北。

东北自古以来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公孙氏政权有力地加强了华夏文明在这里的影响,对东北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学术界至今尚未对这个政权的研究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旨在利用有限的文献材料,描述出公孙氏政权的基本轮廓。

关键词:辽东公孙氏东夷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后人往往将视线集中在魏、蜀、吴的兴衰成败,却忽视了发生在三者之外同样重要的历史。

东汉帝国的东北边疆,曾出现过一个维持了五十多年的割据政权,因为由公孙氏家族世代掌握,并以汉辽东郡为中心,习惯上称为辽东公孙氏政权。

这个政权一边在中原群雄如曹操、孙权之间巧妙周旋,在中原板荡的年代偏安了半个多世纪;一边称霸辽东,东拒高句丽,北抚夫余,南服韩、濊,空前强化了华夏文明在东北地区的影响。

这样一个重要的地方政权,还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

公孙氏政权的史事仅见于《三国志》及裴注,以及更晚写成的《后汉书》中。

《三国志》将辽东的创业者公孙度与陶谦、张杨、公孙瓒列入同传,只作为一个不识大义负隅顽抗的地方军阀看待,这一认识在古代史家中颇具有代表性。

辅助性的材料,主要是一些关于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古籍,特别是12 世纪朝鲜学者金富轼的《三国史记》[1],这本书主要依据汉文典籍写成,关于这段历史,虽然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但与《三国志》往往冲突错乱,用起来要格外小心。

除了古籍的记载,考古的成果也能提供一点线索,汉魏晋时期,辽东地区以及东夷故地的考古发现还是很丰富的。

可以参看《中国考古集成》(东北卷)的第9、10两册。

[2]但是考古发现往往时限含糊,很难确定到某一个百年,更何况公孙氏政权只存在了半个多世纪。

以上这些,几乎就是原始材料的全部了。

值得一提的是,孙进已、艾生武、高雅风等一批学者编的《东北古史资料丛编》的第一、二卷[3],仔细搜罗了各种古籍中关于东北的文字,极大方便了东北地方史的研究,本文的写作也颇得其便。

《资治通鉴·公孙度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资治通鉴·公孙度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资治通鉴·公孙度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资治通鉴·公孙度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资治通鉴·公孙度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资治通鉴·公孙度传》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原文:公孙度威行海外,中国人士避乱者多归之,北海管宁、邴原、王烈毕往依焉。

宁少时与华歆为友,尝与歆共锄菜,见地有金,宁挥锄不顾,与瓦石无异,歆捉而掷之,人以是知其优劣。

邴原远行游学,八九年而归,师友以原不饮酒,会米肉送之,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

今当远别,可一饮燕。

”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

宁、原俱以操尚称,度虚馆以候之。

宁既见度,乃庐于山谷。

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独居北示无还志后渐来从之旬月而成邑宁每见度语唯经典不及世事还山专讲《诗》《书》非学者无见也。

由是度安其贤,民化其德。

邴原性刚直,清议①以格物②,度以下心不安之。

宁谓原曰:“潜龙以不见成德,言非其时,皆招祸之道也。

”密遣原逃归,度闻之,亦不复追也。

王烈器业过人,少时名闻在原、宁之右。

善于教诱,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③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

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以劝为善也。

”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

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之,以事告烈。

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

度欲以为长史,烈辞之,为商贾以自秽,乃免。

(《资治通鉴·卷六十》)注:①清议:指对时政的议论。

②格物:穷究事物的原理。

③彦方:王烈的字。

译文:公孙度的声威远传海外,中原地区人士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归附他。

北海人管宁、邴原和王烈也都前往投奔。

管宁年轻时与华歆是朋友,曾一起锄菜,看到地上有一块黄金,管宁继续挥锄不止,视黄金如同瓦砾,华歆却将黄金拾起后又扔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
公孙度威行海外,中国人士避乱者多归之,北海管宁、邴原、王烈毕往依焉。

宁少时与华歆为友,尝与歆共锄菜,见地有金,宁挥锄不顾,与瓦石无异,歆捉而掷之,人以是知其优劣。

邴原远行游学,八九年而归,师友以原不饮酒,会米肉送之,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

今当远别,可一饮燕。

”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

宁、原俱以操尚称,度虚馆以候之。

宁既见度,乃庐于山谷。

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独居北示无还志后渐来从之旬月而成邑宁每见度语唯经典不及世事还山专讲《诗》《书》非学者无见也。

由是度安其贤,民化其德。

邴原性刚直,清议①以格物②,度以下心不安之。

宁谓原曰:“潜龙以不见成德,言非其时,皆招祸之道也。

”密遣原逃归,度闻之,亦不复追也。

王烈器业过人,少时名闻在原、宁之右。

善于教诱,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③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

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以劝为善也。

”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

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之,以事告烈。

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

度欲以为长史,烈辞之,为商贾以自秽,乃免。

(《资治通鉴·卷六十》)
注:①清议:指对时政的议论。

②格物:穷究事物的原理。

③彦方:王烈的字。

译文:
公孙度的声威远传海外,中原地区人士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归附他。

北海人管宁、邴原和王烈也都前往投奔。

管宁年轻时与华歆是朋友,曾一起锄菜,看到地上有一块黄金,管宁继续挥锄不止,视黄金如同瓦砾,华歆却将黄金拾起后又扔掉。

人们从这件事上判断出他们二人的优劣。

邴原曾到远方去游学,八九年后才返回家乡,(临行时)老师和朋友们以为他不会喝酒,所以只准备了米和肉为他送行。

邴原说:“我本来有酒量,只是因为怕荒废学业,才将酒戒掉。

如今就要与你们远别,可以痛快地和大家饮宴。

”于是与众人坐在一起饮酒,喝了一天也没醉。

管宁、邴原都以节操高尚而闻名,公孙度听说他们到来,便准备宾馆,迎候二人。

管宁见过公孙度之后,就在山谷中建造屋舍。

当时前来避难的人大多居住在郡城南郊,而唯独管宁住在北郊,表示他不想返回家乡的意愿。

后来人们渐渐地在他的周围落户。

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形成了村落。

管宁每次见到公孙度,只谈儒学经典,不涉及世事;回到山中,则专门讲授《诗经》《尚书》,只会见学者。

因此,公孙度因管宁为人贤明而不再提防他,百姓则受到他品德的感化。

邴原为人性情刚直,喜欢议论时政,穷究事物的原理,公孙度对此感到不安。

管宁对邴原说:“隐藏的龙,以不为人所见而成其德。

不合时宜而发表意见,都会招来灾祸。

”他秘密地让邴原逃回中原。

公孙度听说后,也没有派人追赶。

王烈有才能,年轻时名望在管宁、邴原之上。

他善于教诲。

乡里有人偷牛,被牛的主人捉住,偷牛贼请求说:“甘愿受刑被杀,只求不要让王烈知道。

”王烈听说后让人前去看他,并送给他一匹布。

有人询问送布的原因,王烈说:“偷牛贼害怕我听到他的过失,说明他还有羞耻之心。

既然知道羞耻,就能够生出善心。

我送给他布,就是鼓励他从善。


后来,有一位老人将佩剑丢失在路上,一位行人看到后,便守在旁边,到了傍晚,老人回来,找到了丢失的剑,大为惊奇,便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

王烈派人调查,原来守剑的人就是从前那个偷牛贼。

许多人发生争执后,都愿意去找王烈对证,请他裁决,有的才走到半路,有的只看到他的住宅,便纷纷返回去,都向对方让步,而不愿让王烈知道他们有过纠纷。

公孙度想任命王烈为长史,王烈推辞不受,而去做商人来自贬身份(表示无意为官),公孙度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