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间天堂》看菲茨杰拉德的道德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人间天堂》看菲茨杰拉德的道德观

发表时间:2017-06-28T17:19:36.720Z 来源:《素质教育》2017年5月总第236期作者:李皖松

[导读] 《人间天堂》出版于1920年3月,是美国现代作家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创作的长篇佳作。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人间天堂》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学题材小说,它将人物塑造融合于伦理内涵的表述中,刻画出主人公艾默里·布莱恩的成长历程。作品紧握时代脉搏,反映了美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传统价值体系与现代伦理话语间的对立,具有深刻的历史及道德内涵。

关键词:《人间天堂》文化历史批评道德关怀

《人间天堂》出版于1920年3月,是美国现代作家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创作的长篇佳作。作品描述了青年艾默里·布莱恩成长的文学阅读体验,也展现出“一战”后青年一代的精神特质。著名评论家阿瑟·密兹纳在他的第一部菲茨杰拉德传记《遥远的人间天堂》中指出,他总是写他自己和他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因此他的作品和生活是不可分的。菲氏在中国的评介与研究起步较晚,如程锡麟指出《人间天堂》使用了图形叙事的手法,运用文字实现视觉的再现,刻画了人物形象和人物所处的环境与氛围。本文试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卢卡契和马尔库塞的文化历史批评理论,分析《人间天堂》体现出的历史意识和人物形象,揭示作家对利他主义、品格等伦理议题的思考。

一、文化历史中的道德言说

1.历史意识的考察。

《人间天堂》显示出强烈的历史意识,这首先体现在对年轻一代焦躁不安心态的记录、对精神迷惘社会现状的总结上。“飞女郎”(flappers)是对来自中西部的富裕、享有特权的中产阶级女孩的准确描写。小说中的现代女性罗莎琳德·康涅奇因艾默里的贫寒而与其断绝交往。这种追求自由的行为印证了对新女性的刻画,反映了实用主义至上的特征。其次,作品生动地记录了社会风貌和青年人的理想主义特征。第二卷第二章《康复期的各种试验》记录了艾默里遭罗莎琳德拒绝后借酒浇愁,直到禁酒令颁布后他才结束三周的狂饮。在经济繁荣激荡的气氛中追求享乐成为可能,禁酒令的颁布是道德理想主义的胜利。《人间天堂》呈现出具有历史深度的文明社会画面,是对新世界现代性广泛意义上的描述。

美国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指出:“菲氏从未丢失一个极重要的品质,就是对生活和历史的感知,真实地记录这些变革是他为自己定下的使命”。艾默里目睹了“一战”中的杀戮,认识到战争扼杀了一代人的个性特征:“从前梦想成为一名作家、一名政治领袖,而如今,即使再出一个达·芬奇也不可能成为这个世界的中流砥柱式人物了”。青年人身处爵士时代普遍感到迷惘倦怠,战争的残酷使拯救民主的口号显得苍白无力。对理想热情的消退反映出时代局限性的束缚,物化环境使青年难以掌握人生的航向。作家从笔端流露出对青年命运的关注以及对社会弊病的反思。

2.文化内涵的呈现。

菲氏在很大程度上将商品文化小说化,但同时赋予作品深厚的道德意蕴。文学不是简单地表面地镜映现实,而是对客观现实作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映。《人间天堂》中描写的场景以及对社会变化的探讨反映了同时代文化中出现的争议和变迁。第一卷第二章《锥形尖塔与怪兽滴水嘴》描写了艾默里沉醉于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园文化:“人工湖里游弋的天鹅,与岸边相映成趣的天空中缓缓飘动的云彩”激发了艾默里的文学创作,“安谧的教学大楼”和“熬夜苦读的灯光”使校园充溢着蓬勃向上的格调。艾默里参加了三角俱乐部的音乐剧巡演,进入了《普林斯顿人报》编委会,参与了同窗好友伯恩·霍利迪领导的“反协会运动”,这反映了校园文化深刻的感染力。《人间天堂》描绘出社会的喧嚣特质,在抵御文学商品化的同时使校园文化跃然纸上,反映了菲茨杰拉德敏锐的文化感知。

3.道德因素的揭示。

菲氏的创作思想是与“道德”密切联系的,这些思想如碎金散玉般散播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卢卡契认为应当把作家创造典型的能力作为他们研究的中心,发现并揭示这些典型性格和典型命运的社会和历史意义。知识被认为是美德最好的助手与保障,作家通过艾默里之口提到了六十四部经典作品,特别指出萧伯纳的文笔清新简练,具有精彩绝伦的连贯性;赫伯特·威尔斯能够将浪漫主义的匀称之匙插入难以捉摸的真理之锁。艾默里因贫穷遭到道森·赖德横刀夺爱,吟唱法国诗人魏尔伦(Paul Verlaine)的《秋之歌》:“惆怅寂寞苦无主,声声慢慢无人听”。此时的美国,清教主义节俭传统让位于享乐式消费,功利为先带来了精神贫瘠,很多年轻人因出生贫寒在人生道路上遭遇挫折。“小说将即成现实的生活内容转化成为审美形式,艺术的概念不仅可以用意识形态性来说明,同时也具备了永恒的审美品质”。《人间天堂》中艾默里对于大学同学罗莎琳德·康涅奇的情感最为深刻,罗莎琳德具有孩童般的自私与浅薄。作家表达了济慈式的对于失落的爱情机会的怀恋,“她渴望成长和掌握本领的心愿,她的勇气和本质上的真诚—这些特点并没有被宠坏”。此外,1912年菲氏在新泽西州纽曼预科学校遇到了校长西里尔·费伊(Father Cyril Fay),他对作家的积极影响催生出了达西神甫这一艺术典型。从艺术形式来看,作家通过达西的言传身教来衡量小说的人物及活动,使作品的道德判断前后连贯,这一导师形象的塑造对艺术结构的完整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道德建构与品格的显现

1.内省特质的倡导。

《人间天堂》描写了艾默里在社交场合的经历和对文学、伦理、宗教和社会习俗问题的探讨。马尔库塞认为理性是人类特有的批判和否定的力量,只有借助理性的批判力,人类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进而自由地发展。西方文化中的“内省”(Introspection)意为个体对自我进行观察和检视,强调的是对个体理性能力发展的作用。主人公艾默里虽一度在交际活动上耗费了大量时光,但也时常反思自己的言谈举止,具备内省主义的特质。

对知识的内化需要内省的参与,通过内省将知识与自我的生活建立关联,成为道德发展的动力。艾默里发现校园里也存在势利之风,普林斯顿会使善于思考的人获得社会意识。在罗莎琳德与道森·赖德订婚后,达西神甫也在费城去世,意志消沉中的艾默里思索道:“世上逃出生活围场的人有两种:一种人如走思辨哲学之路的拥有正统观念的柏拉图,另一种人如伏尔泰,尝试着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赋予人生”。作家赋予了艾默里省察的道德(Reflective Morality),使主人公通过自我省察获得了进步的动力。

马尔库塞指出资本主义的病态在于它压抑了人的本性,造成了人性的异化,文学应当立足于人的普遍人性结构,扬弃异化,这是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