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 课件 第十章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 ppt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 ppt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
2.学者下的“课程”定义 尽管我们可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两个维度来概括“课程”, 但什么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却是很难把握,人们意见分 歧更大。 施良方教授归纳课程的六个定义,即课程是教学科目;课程是有 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是学习经验;课 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是社会改造。这六个定义,课程是 教学科目/课程是教学活动/课程是学习经验,最值得注意。
《课程与教学论》
3. 形成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群 大分化和大综合的趋势 19世纪单一的教学论学科 20世纪前期分化成了“课程论”和“教学论” 20世纪50年代后发展成了各自的学科群:
–课程领域:一般课程论、课程社会学、教材学、潜在课程论 、课程平价论…… –教学领域:教学认识论、教学社会学、脚学伦理学、教学艺 术论、教学技术学……
《课程与教学论》
(二)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所有的问题我们都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应该怎样和 实际能怎么样三个角度来分类研究。 问题的上述三个角度可以是从同一问题的三个方面来研 究;也可以据此对不同的问题有所角度侧重。这就有了 不同类型的问题。 在课程与教学论领域,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包含有各自相对独立的范畴。 (三)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课程与教学论》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17-19世纪。 1632年,捷克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体现时代的变革 ; –教育目的或目标:德性/智慧和笃信; –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内容; –遵循万物的顺序;彻底、迅速和愉快的原则; –班级授课教学思想; –局限:宗教基石和比喻论证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的层次定义
美国学者古德莱特课程的层次定义,课程处 于五种状态:

课程与教学论 第10章 课堂与教学结果性评价

课程与教学论 第10章 课堂与教学结果性评价

学习结果的评价是国内外教育关注的重要热点。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有重大影响 ,影 响学生对学习任务的理解、参与这些任务的质量,乃至在未来学习中知识的迁 移。
从英语 中对于学习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评价的阐述中,可以梳理出三种不 同的视角,即对学 习的评价 (Assessment of Learning,简称 AoL) 、为了学习的 评价 (Assessment for Learning,简称 AfL)和作为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as Learning,简称 AaL) ①。理解好 这些视角差异,对于更好地认识学习评价、学习 结果的评价很有帮助。
二是形式化评价。比较注重评价的形式,忽略将问题引向深入的思考。 三是偏袒式评价。总是夸奖教师眼中的好孩子,忽略其他孩子的创意、想法、表现及
闪光点。 四是否定式评价。习惯对学生的表现或想法挑毛病,使用不能、不好等否定的语言较多 五。是盲目性评价。不能发挥评价的价值,缺乏具体、有针对性的评价 六是成果性评价。重视有形的成果,忽视无形的意义
(二)学习结果的分类 加涅认为,“学习结果即习得的性能,主要包含五类,即智慧技能、认知策 略、言语信息、态度以及动作技能”。
学习结果是个体基于学习而产生的变化,如掌握某个知识、 形成某种能力、 产生某种情感等都可称之为学习结果。知识、技能、策略、方法、情感、态度、 价值观、经验、习惯、能力、品格、素养、学 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智慧等, 皆可称之为学习结果。
(二)为了学习的评价
“为了学习的评价”(或“促进学习的评价”“学 习性评价”)的概念随着评价理念 的革新进入并影响评价领域。当代课堂评价的方法更加具有建构性,开始逐渐从“对 学习的评价”转向“为了学习的评价”。
英国伦敦大学的教 授布莱克等学者通过对一系列有关评价与学习的关系的研究进 行述评,提出了“为了学习 的评价”理念。为了学习的评价是指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 的的评价,其设计和实施的首要 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它不同于主要为问责 、排名或证明竞争力的目的而设计的 评估。为了学习的评价是从结果性评价转向形成 性评价,从做出判断转向创造有助于服务下一 阶段 学习的描述。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02
它涉及到语文学科的本质、教学 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 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 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 阶段,从最初的语文教育萌芽,到现 代的多元化、个性化教育理念,不断 发展和完善。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语文课程与教学 论的研究重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都有所不同,但都强调对学生语文素 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段提高教学效果。
跨学科整合
语文课程与教学将注重与其他学 科的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跨学科能力。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教学内容改革
语文课程与教学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改 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方式创新
语文教学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 探究式学习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水平。
教育研究
开展语文教学研究,探 索语文教学规律,为教 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
实践指导。
05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未来 发展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
语文课程与教学将更加注重多元 化,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以满足不同
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技术融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语文课程与教 学将更加注重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
专业道德
坚守教师职业道德,关爱学生,为 人师表,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 生。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
持续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学 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教学反思
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 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

10.第十章 课程与教学美学

10.第十章 课程与教学美学

桂林师专教育与管理系课程教案首页艺术而审美地理解和把握课程与教学活动,努力把课程与教学活动提升到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层次。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美学概述一、研究对象课程与教学美学主要探讨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特殊的审美形态,特殊的审美意象,特殊的审美感兴,特殊的审美发生,特殊的审美文化,特殊的审美体验和特殊的审美设计等问题。

二、客观基础1、从内容看,课程与教学应当力图确立传授科学知识和正确的道德思想,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与审美的统一。

一方面,掌握知识和形成道德思想要不断地得到审美的润色;另一方面审美也必须包括科学真理和世界观以及伦理道德的内容。

2、从过程看,课程与教学活动,应当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自由创造过程。

3、从主体的感受来看,教学应该使人的理智感、道德感与美感取得相互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一致性。

三、审美性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在课程与教学中坚持审美实践,需要明确和遵循以美启真的原则和以美扬善的原则。

(一)以美启真的原则以美启真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指教育者要采取各种可行的手段去丰富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审美因素,使广泛的审美性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先导,使学生在审美感兴中求取真知,让审美成为学生获取真知的一种有效方式。

贯彻以美启真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下述几个方面:1、在教学中调动各种审美因素,去诱发学生认识的强烈内部动因。

在教育领域,学生对课程与教学中的美的因素的体验,无疑会成为他从事学习活动的良好的内部动因,激发充实其精神力量,催生出广泛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学生接受知识,探索真理提供良好的动机背景。

这不仅体现于对课程内容的美的感受中,而且也体现于感受教学过程的美、教学环境的美等其它方面。

学生对不同的美的因素的感受、体验都将成为他产生学习的内部动因的“刺激剂”。

因此,依靠审美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应是教师首先要注意的。

2、借助课程与教学中的各种审美活动,来发展学生从事认知活动所必需的多种心理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PPT课件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1.1 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解释课程与教学论的概念强调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性和价值1.2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概述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介绍重要的课程与教学论思想和理论1.3 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内容解释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强调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第二章:课程设计2.1 课程设计的概念与意义解释课程设计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课程设计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2.2 课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介绍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强调课程设计的灵活性和适应性2.3 课程设计的实践案例提供课程设计的实践案例分析强调课程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第三章:教学策略与方法3.1 教学策略的概念与意义解释教学策略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3.2 教学策略的类型与选择介绍常用的教学策略类型和选择原则强调教学策略的个性化和差异化3.3 教学方法的应用与实践提供教学方法的应用实践案例强调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有效性第四章:课程评价与反思4.1 课程评价的概念与意义解释课程评价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课程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4.2 课程评价的原则与方法介绍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强调课程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4.3 课程反思的实践与策略提供课程反思的实践案例和策略强调课程反思在教学成长中的重要性第五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应用5.1 课程与教学论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解释课程与教学论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强调课程与教学论在提高教育质量中的作用5.2 课程与教学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解释课程与教学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具体应用强调课程与教学论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性5.3 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解释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改革中的具体应用强调课程与教学论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第六章: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6.1 课程标准的概念与意义解释课程标准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6.2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制定介绍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制定方法强调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衡量性6.3 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实施与评估提供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实施与评估的案例强调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第七章:课程资源与教学材料7.1 课程资源的概念与分类解释课程资源的概念和分类强调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7.2 教学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介绍教学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强调教学材料的适宜性和有效性7.3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提供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的案例强调课程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第八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8.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与意义解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8.2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介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案例强调信息技术的创新和有效性8.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提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第九章:多元智能与课程设计9.1 多元智能理论的概念与意义解释多元智能理论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9.2 多元智能与课程设计的关联介绍多元智能与课程设计的关系和方法强调多元智能理论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9.3 多元智能课程设计的实践案例提供多元智能课程设计的实践案例强调多元智能课程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第十章:课程与教学论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趋势探讨课程与教学论的未来发展趋势强调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改革中的角色10.2 课程与教学的创新与变革介绍课程与教学的创新和变革方向强调课程与教学创新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10.3 教师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中的角色探讨教师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中的角色和责任强调教师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关键作用第十一章:课程与教学论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11.1 特殊教育的概念与挑战解释特殊教育的定义和面临的挑战强调特殊教育的重要性与独特性11.2 课程与教学论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介绍课程与教学论在特殊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强调个性化教学和适应性课程设计的重要性11.3 特殊教育中的创新教学策略与方法提供特殊教育中创新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案例强调特殊教育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造力第十二章:课程与教学论在跨文化教育中的应用12.1 跨文化教育的概念与意义解释跨文化教育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跨文化教育在多元社会中的作用12.2 课程与教学论在跨文化教育中的应用介绍课程与教学论在跨文化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强调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的重要性12.3 跨文化教育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探讨跨文化教育中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强调跨文化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和能力第十三章:课程与教学论在终身教育中的应用13.1 终身教育的概念与理念解释终身教育的定义和理念强调终身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13.2 课程与教学论在终身教育中的应用介绍课程与教学论在终身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强调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重要性13.3 终身教育中的挑战与机遇探讨终身教育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强调终身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第十四章:课程与教学论在在线教育中的应用14.1 在线教育的概念与特点解释在线教育的定义和特点强调在线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14.2 课程与教学论在在线教育中的应用介绍课程与教学论在在线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强调互动性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14.3 在线教育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探讨在线教育中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强调在线教育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第十五章: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政策与改革中的应用15.1 教育政策与改革的概念与目标解释教育政策与改革的目标和意义强调教育政策与改革对教育体系的重要性15.2 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政策与改革中的应用介绍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政策与改革中的具体应用强调课程与教学改革对教育质量的提升作用15.3 教育政策与改革中的挑战与前景探讨教育政策与改革中面临的挑战和前景强调教育改革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未来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主要内容、设计原则与方法、评价与反思、应用领域、未来发展趋势等。

小学数学教学论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 教学PPT课件

小学数学教学论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 教学PPT课件

(三)二十四节气
• 到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24节气的概念。二十四节 气体系是西汉时代的刘安所著《淮南子》最后确定的。
•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人将太阳周年 运动轨迹划分为 24 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 ‘二十四节气’。
案例:探究二十四节气的教学片断
• 一、欣赏二十四节气歌 • 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 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 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 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四)英国长度单位
• 英尺(foot)等测量单位起源于多种文化。公元43-409年,古罗 马军团占领大不列颠岛,罗马人引入了他们的英里等于1000 步 (paces)或双步(double steps),即1罗马英里等于5000英尺。
• 14世纪,英国规定:从大麦穗中间选择三粒最大的麦粒并依次排成 一行的长度就是一英寸(1 inch=0.0254m)。由1959年的国际码 和磅协议准确定义为:1码(yard)=0.9144米,1英尺=03048米。
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感悟知识的意义,主要涉及量、方向与位 置、负数等知识的学习。 • 第二类,运用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主题活动,在这类活动 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 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
小学阶段“综合与实践”的内容:
• 第一学段包括:数学游戏分享、欢乐购物街、时间在哪里、 我的教室、身体上的尺子、数学连环画等6个主题活动。
• 二、探索规律 • (1)观察所圈节气 • (2)小组合作收集数据,每组负责一个月份的2个节气,看看

2024课程与教学论完整版本ppt课件

2024课程与教学论完整版本ppt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完整版本ppt课件•课程与教学论概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目录•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课程资源与教学环境•课程与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课程与教学论概述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与性质定义性质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对象任务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是揭示课程与教学的内在规律,为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与发展早期课程与教学思想01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02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改革与创新03课程的理念与目标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发展。

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注重课程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实践性开放性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类设计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对应确保每一项教学活动都与教学目标相对应,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同时注重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反馈。

多元化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笔试、口试、实践操作、作品展示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

评价结果的运用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依据,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选择原则组织方式教学内容的具体化030201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讲授法教师主导,系统传授知识,效率高,但学生参与度低。

案例法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等方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讨论法实验法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最适合实现目标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考虑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学习风格等因素,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选择能够最好地呈现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第十章课程教学论

第十章课程教学论

界的本体。在教育观上实 论。
用主义的主张可以概述如 第五,刺激—反应论的工具
下:
性思维观及其能力理论
第六,有用即真理的道德价 值观和品德教育论。
第三节 实用主义课程教学论
二、进步主义世界观、知识论、教育观和课程教学论
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教育应该是主动的,并且应该与儿童的兴趣相联系。 第二,教育应该以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教学和经验学习取代教
第二,教育的主要任务和最高目的是人的自由选择和自由发展。 自由选择是存在主义的第二条原则。
第三,人应该珍惜生命的价值,坦然面对死亡,浓缩有限的生 命,提高生命质量。
第四节 当代课程教学论的新发展
三、结构建构主义世界观、知识论、教育观和课程教 学论
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主张知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辩证统
用科目。
第三节 实用主义课程教学论
一、实用主义世界观、知识论、教育观和课程教 学论
杜威
第一,适应和实用的教育目的
论。
代表人物有杜威等,实用 第二,学生中心和主体论。
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和精 神的结合,是人和环境相 互作用的产物,经验是世
第三,经验本体教学认识论。
第四,课程与教学统一,教、 学、做合一的教学过程和方法
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认识和发展的影响有积极意义,但认为教 育是万能的和把认识看成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轻视人的主观能动 性,这对教育有消极作用。 第四,认识方法:感觉、归纳、内省。 第五,认识的目的是理性,但认为只要有经验就有理性,实际 上否定了理性的作用。
第二节 唯人主义和技术理性课程教学论
二、近代唯理主义世界观、知识 论、教育观和课程教学论
第四节 当代课程教学论的新发展
第四,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教学通过设计重大 任务或问题以引导学习和支撑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 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课 程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以及教 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互动和 发展的规律。
其研究范围涵盖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 教育的各个阶段,以及不同类型的教 育机构、政策和实践中课程与教学的 现象和问题。
02
课程理论
课程设计的原则
系统性原则
目标导向原则
《课程与教学论》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 课程理论 • 教学理论 •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 课程与教学论的应用与实践
01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
01
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课程与 教学现象、规律和问题的学科, 旨在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 实践策略。
02
实践应用
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实践 中得到广泛应用,帮助教 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提高教学质量。
改革推动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改革 的重要推动力量,为教育 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 指导。
教师教育中的课程与教学论
教师培养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师培养的重要内容 ,帮助教师掌握教学理论和实践技能 。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改革
相互影响和制约
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课程 设计需要考虑到教学的实际需求,而教学则要根据课程要求 进行。
课程与教学的矛盾与冲突
目标定位差异
课程设计注重整体规划和目标达成, 而教学则更关注具体实施和效果反馈 ,两者目标定位的差异可能导致矛盾 。
内容安排冲突
课程设计的内容安排可能与实际教学 需求存在差异,导致教师在教学实施 中面临选择和取程内 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清晰,形成 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课程与教学论.ppt

课程与教学论.ppt

• 八)教学设计的方法 • 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 • A教学目的要求必须明确、具体,落实在每
一个教学环节中
• B教学目标必须是整体的; • 知识与能力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
• 要突出三个内容:教学内容、师生活动 (方法)达到的目标
• 三方面在设计时要齐头并进,贯穿在完整 的过程之中。
• 三)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 • 1.情景式教学模式 • 第一,创设情景 • 第二,确立问题 • 第三,自主学习 • 第四,协作学习 • 第五,效果评价
• 2.支架式教学模式 • 第一,创设情境,引入情境 • 第二,搭建支架,引导探索 • 第三,教师放手,独立探索 • 第四,合作交流 • 第五,效果评价
第七章 教学策略
• 一)教学策略的内涵 • 教学策略是指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
的多种教学行为的综合方案。
• 二)教学策略的基本因素 • 1.思想观念 • 2.策略目标 • 3.操作程序 • 4.元认知调控
• 三)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 1.综合性 • 2.可操作性 • 3.灵活性
• 四)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及特点
• 六)教学过程设计的模式 • 1.逻辑归纳型 • 2.示范型 • 3.逻辑演绎型 • 4.探究发现型 • 5.联系型 • 6.控制型
• 七)教学过程设计的一般环节 • 1.引起注意 • 2.告诉学习者目标 • 3.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 • 4.呈现刺激材料 • 5.提供学习指导 • 6.诱导行为 • 7.提供反馈 • 8.评定行为 • 9.增强记忆与促进迁移
• 三、教学目标的陈述标准
• 1、教学目标陈述的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包 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 2、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 和测量,避免用含糊的不切实际的语言来陈述。

课程与教学论 完整版本ppt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 完整版本ppt课件
有:“六年,教之数与方名。”汉语“课程”出现于唐代,孔颖达在 《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中的“奕奕寝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 时用到:“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治。”,这是我国“课程” 一词的最早出处。宋代朱熹应用课程一词较多,例如“宽着期限,紧着 课程”、“小立课程,大做功夫”,但很难说是专用术语,只能大致说 包括了学习的内容和进程安排。 近代,我国就把各级学校的教学科目及其教学顺序、教学时数等的规定, 叫做某级学校的课程,如小学课程。教育学中所说的“课程”,严格地 说是“学校课程”。释义
容。
本课程选择什么样的教材?
王本陆 男,1967年生,湖南人,教育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硕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
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电子邮箱:
学术领域
1.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认识论,现代教学理论,全资源课程理论 2. 教育伦理学:教育伦理哲学,教学伦理学 3. 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改革哲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校本研究 主讲课程
学生具备必要的教育学通论和教育
心理学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引导
学习并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包
括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历史发展过程、
形态,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
价,校本课程,以及教学的功能、本质、
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学中的
师生关系、教材的使用、教学方法与组
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设计等相关内
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课程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课程 二、与课程相关的概念 三、课程的表现形式
一、什么是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
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 能力
观察法:通过 观察学生的学 习行为和教师 的教学行为, 了解教学过程
和效果
能力培养
利用多媒体技 术进行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积极

利用网络技术 进行远程教学, 打破时间和空
间的限制
利用虚拟现实 技术进行模拟 教学,提高学 生的实践能力
和创新能力
利用人工智能 技术进行个性 化教,改进教
学方法
评价内容:包 括知识、技能、
起源:19世纪末,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课程与教学论”的概念
发展:20世纪初,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教学论”的概念,将课程与教学论分 开
成熟:20世纪中叶,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课程论”的概念,将课程与教学论重新结合
当代:21世纪初,课程与教学论逐渐走向多元化、综合化,注重实践和应用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果。
讲授法:教师 讲解,学生听 讲,适用于知
识传授
讨论法:学生 讨论,教师引 导,适用于问
题解决
演示法:教师 演示,学生观 察,适用于技
能训练
探究法:学生 探究,教师指 导,适用于创
新能力培养
合作学习法: 学生合作,教 师协调,适用 于团队协作能
力培养
自主学习法: 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辅导,适 用于自主学习
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评价改革,教师更加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 效果。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改革促使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了教师的专业 素养。

课程与教学论(课堂PPT)

课程与教学论(课堂PPT)

.
6
▪ 5."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确定教育目标,选择 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 6.泰勒原理的贡献与局限:1)泰勒原理对目标的 强调,在世界各国课程领域发生了巨大影响,20世 纪五六十年代曾一度成为课程开发的唯一“科学” 模式(2)“泰勒原理”一直被作为基本框架,他 确定了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围。(3) 它综合了当时有影响的教育学流派和思想的各种 主张,囊括了课程开发的诸种重要因素,形成了 一个系统的模式,模式简洁明了、易于理解把握, 有人把《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称为“圣经”。 (2)泰勒原理的局限性在于: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 的一个非常理性的框架,它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 时代科学至上的印记。
.
5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里程碑: 拉尔夫.泰勒的贡献
▪ 1.“泰勒原理”是前人研究升华的结果,它的实践 基础主要指‘八年研究’。其主旨在于改革课程 体制。在这八年的实验研究期间,为了使每一所 学校在课程开发时有章可循,泰勒提出了课程开 发的一般程序和原理,即反映在《课程与教学的 基本原理》一书中的‘泰勒原理’。
.
3
▪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课程开发的过程解析为七个步骤:⑴通过研究社 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确定教育的主要目标;⑵ 把这些目标分析成各种理想与活动,然后再继续 把它们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层次;⑶将分析成 教学工作单元的理想与活动按其重要性的程度排 列次序;⑷把对儿童有很大价值、对成人价值不 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的位置;⑸删除在校外 学得更好的理想与活动,然后确定在学校教育期 间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理想与活动;⑹收集处理 这些理想与活动的最佳实践措施;⑺根据儿童心 理特征安排这些理想与活动,以便用一种适当的 教顺序获得它们。

课程与教学论配套优质PPT教学课件-第十章

课程与教学论配套优质PPT教学课件-第十章

第二部分
评价信息的可测与不可测
(二)评价的信息的可测与不可测
学生信息可测? 不可测?
困 扰
多种干扰因素
学生的发展变化体现在知识、能力、 态度、情感诸方面,存在着有的可测、 有的不可测、有的即使可测但未必能完 全精确可测的因素;
评价活动可能会受种种干扰因素的影响, 评价者是否受知识、等主观因素的干扰, 被评价者是否受评价心理、等内外因素 的影响, 所获信息后期加工处理是否科学有效 …….
促进师生 改进存在问题 共同发展
归纳总结
1、教学评价的含义 2、教学评价的功能与价值
1
2
3
4
5
诊断功能 激励功能 调节功能 导向功能 发展功能
你学会了吗?
课 程 与教学论
当代教学评价的改革发展趋势






赫尔巴特
杜 威
泰 勒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教学评价领域进行了 大量的探索。例如,2002年颁发的《教育部关于 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提 出要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当代教学评价改革发展趋势之 一。除此之外,当代教学评价改革还有哪些发展 趋势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课 程 与教学论
教学评价的功能与价值






赫尔巴特
杜 威
泰 勒
文老师刚刚接手担任高三二班物理老师。在第一 次月考之后,她发现大多数同学对光的折射定律 的理解和运用还掌握得不够好。所以她又重新在 班上深入地讲了一遍这个知识。为了引起大家的 重视,她强调第二次月考肯定要考这个知识点。 同时,她表扬了考得好的同学,鼓励其再接再厉。 也找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进行了个别的谈话,帮助 他们分析问题,鼓励他们把成绩赶上来。文老师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教学评价的哪些功能 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奴隶社会):个别教学、群体教学(比 如:私塾、书院) 16世纪:班级授课制 18世纪:导生制(兰卡斯特制) 20世纪至今:班级授课制、道尔顿制、文纳特 卡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开放课堂制、小 班教学制等。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演示图
个别教学
个别教学 道尔顿制 文纳特卡制 开 Nhomakorabea课堂A
B 集体教学
班级授课
综合教学
特朗制
C
分组教学
导生制(兰
斯卡特制)
7
代表性的三类教学组织形式演示图
个别教学
班级教学
特朗制
A
B
C
8
(一)个别教学制
个别教学是指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传授与指导的教 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是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主要 的、最早的、甚至唯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古代中国、古代 希腊罗马和古代东方国家都采用过,一些国家直到18世纪还 在使用。个别教学就是教师在同一时间以特定内容面向一个 或几个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办学规模小、速度 慢、效率低,但却能较好地适应个别差异。这种教学组织形 式只能适应初级形式的教育要求,也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个 体小手工生产力方式在教学工作中的反应。欧州中世纪的学 校和我国封建时代私塾的教学就属于个别教学组织形式。
现代班级教学

班级授课制的产生是教育史上的一个重大进 步。它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提 高了教学率,符合现代学校发展和普及教育的需 要,因而班级授课制很快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发 展并普及。工业革命后,欧美各国逐步推行了这 种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产生适应了科学 知识丰富、科学门类增多、知识技能日益复杂的 趋势,反映了在受教育人数增多的形势下人们对 学校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并扩大教 学的教育效果。
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 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 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 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教学组织形式的主 要内涵有:1、特殊的师生互动;2、特殊的时空 安排;3、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沿革
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随着 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培养 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不断发 展和改进。纵观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大致经 历了三个阶段。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 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 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特朗制 等。

这三种形式的时间分配大致分别:大班上课 占 40% ,小班研究讨论占 20% ,个别作业占 40% 。 不难看出,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综合的教学 组织形式,它试图将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 教学的优点结合起来,使既能集体上课,又有一 定的研究讨论,还能够进行独立钻研。这种教学 组织形式目前仍在使用。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形式进行教学的是京师 同文馆 (1862 年 ) ,清末 废科举 ,建新 式学校 , “癸卯制(guǐmǎo zhì这种教学制是我国义务 教育最早的一种尝试)”(1903 年 ) 颁布后,逐渐 在全国推行。班级上课制注重集体化、同步化、 标准化,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而拙于照顾学生 的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 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因此,随 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对创造性人才需求的日 益迫切, 20 世纪初以来,许多国家的教育界人士 都致力于改革班级上课制。
第十章
教学组织形式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主讲人:依斯马依力·艾肯木 学号:SY140718
本节目录
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
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
什么叫教学组织形式?
简单的说,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在教学中,把教师 和学生有效的组织起来开展教学活动的方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 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或 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 上的组合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 对于教学质量和效率均有直接影响。
癸卯制(我国义务教育的最初尝试)
(三)特朗普制教学
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这是20 世纪后半叶在美国一些学校进行实验的一种教学 组织形式,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 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这是20世纪 后半叶在美国一些学校进行实验的一种教学组织 形式。

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其基本 做法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别作业三种 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首先是大班上课,把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应用现代 化教学手段,由最优秀的教师任教;然后是小班 讨论研究,每个小班15-20个人左右,由教师或 优秀学生负责,研究和讨论大班上课的材料;最 后是个别作业,其中部分作业由教师指定,部分 作业由学生自选,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班制授课制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产生了 多方面的要求,客观上要求扩大教育对象,充实、丰 富教学内容,特别是增加自然科学的内容,进而要求 对教学的组织形式进行改革,以提高教育效率,培养 各方面的人才因而,个别教学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 展,这样,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就应 运而生了。16世纪西欧有些国家出现了按班级编制进 行课堂教学的形式。后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进 一步完善使班级授课制基本定型;最后,以前苏联教 育学家凯洛夫为代表,使班级授课制形成了一个完整 的体系。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首先提出班级授 课制;在《大教学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后 经其他教育家的努力,特别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进 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
现代程教学
网络教学
谢谢聆听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时代背景: 19 世纪 70 年代,班级授课制开始 遭到批评,与此相应,一场适应个别差异的班级 教学组织的改造运动以美国为中心开始活跃起来。 1. 最早提出对班级授课制进行改造的是“道尔顿 制”,在这一 时期,还出现了分组教学、设计教 学、文纳特卡制等不同的 教学组织形式。 2.20世纪50年代,进入了以班级授课制和个别化教 学为代表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并存的新阶段。如: 特朗普制、小队教学制、活动课时制。 3.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 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组织形式——远程教学、网路 教学等等。
我国封建社会的私塾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内容逐步增多,教 学组织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我国宋代以后的 书院和各类官学以及欧州中世纪学校出现过一种教学 组织形式,即班组教学,也有人称之为“个别—小组 教学制”。但在更大程度上类似后者,是班级教学的 雏形。班组教学制的基本特点是:教师同时教的是一 组学生,班组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课程具有某些共 同性,具备了集体学习的特点。但通常班组的学生人 数并不是固定的,学生入学和退学较为自由,对学生 的年龄、文化程度、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也没有明 确的统一要求。但是,总体来说,班组教学为后来的 班级教学的形式确立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