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三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岁寒三友共高洁

学生:张庆杰

学号:

岁寒三友共高洁

——松、竹、梅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摘要:本文根据古代诗词中对“岁寒三友”的描写,描绘。探讨了人们通过自然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这些诗词书画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紧扣物与志的“契合点”,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里,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意义的形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精神、气质、性格、情操。

关键词:松竹梅诗词中国传统文化

前言

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寄物抒情,借以自然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坚毅不拨的青松,挺拔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它们虽系不同属科,却都有不畏严霜的高洁风格。它们在岁寒中同生,历来被中国古今文人们所敬慕,而誉为“岁寒三友”。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始见于南宋(林景熙:《霁山集.五云梅舍记》)。在此之前,唐代诗人元结《丐论》曾以山水、松竹、琴酒为三友;宋代苏轼《题文与可画》一诗以松、竹、石为三友。清代乾隆皇帝御制诗第三集载,清宫收藏有南宋画家马远《岁寒三友图》,绘松竹梅于一画。宋代以后,三友图既是水墨画的重要题材,也是工艺美术中的常见题材。早在唐代,相传李邕在一首题画诗中就写过“醉里呼童展画,笑题松竹梅花”的诗句。宋代画家赵孟坚的《岁寒三图》,以墨笔画松竹梅折枝一丛,竹叶一色浓墨涂染,宋代林景熙在《五云梅舍记》中写道:“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友。”《孤本元明杂剧》缺名《渔樵闲话》中也说道:“那松柏翠竹,皆比岁寒君子,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谢,惟有松、竹、梅花,岁寒三友。”

一、赞美松树的经典诗词及其文化内涵

1.松树的自然生物特性极其自然属性

松树的生命力非常顽强,不管山地平原,无论土质多么的贫瘠,环境多么险峻,气候多么恶劣,它们都能扎根生长,舒枝展叶,傲雪凌霜,不屈不挠,由于松树的这一自然生物性,它自古以来遍布我国南北,跟我们华夏民族的产生生活和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松树木质优良,可为多种生活器物,而松花,松膏,松明火把,都是古

代生活中离不开的必需品。特别是松树焚烧后的炭可以制墨,古书《云仙杂记》中以“松使者”做墨的别称。墨乃文房四宝之一,它对于中华文化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特殊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松树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之密切。

2.松树的自然特点对古代文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

松树不但跟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关系密切,而且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影响更大。这对于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就在于松树那种夏不畏酷暑,冬不屈严寒的自然秉性中所引申出来的理性象征意义,就在于历代人们特别是儒家学说所赋予它的道德哲理,影响和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气节。这是关于松的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

3、历代赞美松树的经典文章、诗词、书画。

孔子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热情的礼赞松树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影响极其深远,后世诗文中常以“岁寒松柏”比喻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能保持节操的人。如唐代刘禹锡的诗句云:“后来富贵已零落,岁寒松柏犹依然。”《礼记》中也写道:“松柏之有心也,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从对松树的自然秉性的认识中,赋予松树以高尚的道德哲理的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里,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意义的形象。以至于一个具有中国文化修养的人,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只要一接触到松树这个形象,便会唤起一片联想,即有关风格高尚,意志坚强,操守纯贞,耿介不阿等一系列美好品质和美好精神的联想。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具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可贵精神,被后人视为风范。他在《饮酒》诗第八首中写道:“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显其卓尔不群,严酷环境显风格。白居易诗“知君死则已,不死会凌云。”以青松抒发自己“会凌云”的豪情壮志。李白托物寓意的名句:“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等都表达了这种情怀。

除了诗词文赋,青松也是古代画家们倾心描绘的对象,如宋代画家马麟画的《静听松风图》,元代画家李侃《双松图》等。这些以松为描绘对象的名画,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家中挂上一副松柏图,往往使得满堂增辉,凛凛然充满生气。此外,古代文人还喜欢以松为字号、斋号、书名等等。

特别一提的是,近代我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元帅绝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表达了无产阶级革命者“威武不能屈”的坚定情操。陶铸的一篇《松树的风格》一文,赞美了松树“要求于人甚少,而给予人甚多”的利他主义风格,值得人们学习和弘扬。

二、赞美竹的经典诗词及其文化内涵

1、竹的自然属性及其特点

竹在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作用,物质生活中造房建屋,各种家具常常都离不开竹子。在文化生活中,我国最早的书籍就是竹简,而毛笔的笔杆也是竹子制成。可见竹子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播和推动其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特殊重要的作用。

另外,竹子除了质感修长,绿叶扶疏之外,还有两个特色:一是有结,二是空心。竹子的这种自然秉性,对于我们这个善于以物明志,借物抒怀的民族来说,从中产生了丰富的启迪和联想。

2、竹的自然特点对古代文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

竹子有节,这个“节”字,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中所讲究的节操、贞节、气节的“节”同字多义,人们喜欢用竹子有节,来比喻人有气节。竹子空心即虚心,谦虚自抑,虚怀若谷,这正是我们民族所崇尚的一种美德。刘禹锡《庭竹》诗云:“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依。这是通过赞竹而赞人。

竹子生性为丛生,一丛中的竹子,共生一根,紧紧依靠,互不相离,人们因此用来比喻关系密切。

古代那些自视清高的高人隐士,往往喜欢隐居竹林,与竹为伴,如魏晋时的“竹林七贤”。宋人王安石诗曰:“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松与竹,它们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而茁壮地生存下来,

3、历代赞美竹的经典文章、诗词、书画。

岑参《范公丛竹歌》云:“寒天草木黄尽落,犹自青青君始知。”这就是松与竹的最大特点,也有别于梅、兰、菊。所以这二者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等的象征。郑板桥的《题竹石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人先表现出竹子坚韧顽强的鲜明性格,即使环境再恶劣也无所畏惧;然后展现竹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和风貌、神采。诗人对竹子的这些描写既抓住了竹子的最大特色,又和自己历尽磨难的身世,耿直傲岸的性格等结合了起来。而他的《板桥题画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也写得很不错,抓住了竹子枝繁叶茂而不开花的特点,表现出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品性。

三、赞美梅的经典诗词及其文化内涵

1、竹的自然属性及其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