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化——先秦子学、两汉经学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 一:翻译佛经 ❖ 二:“格义” ❖ 三:诠释般若学 ❖ 四:组建僧团
3)隋唐时期的佛教中国化
❖ 四大宗派: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
❖ 禅宗:慧能(638—713)——《坛经》 ❖ 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国固有哲学融会贯通的
产物,大量吸收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观点。 ❖ 禅宗把佛教的超越本体改造为内在本体,使
2)汉唐的经学
❖ 儒学被立为官学:
❖ 搜寻整理儒家经典,保存文化遗产; ❖ 采取神学化的方式树立儒学的权威,推行儒学; ❖ 采取注疏方式树立儒学权威,提高儒家学术地位; ❖ 借助政权力量维护儒学权威,使儒学意识形态化。
2)汉唐的经学
❖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 今文经学:以董仲舒为代表
❖ 今文经:儒生口述、用当时的文字记录下来的经书。
3)宋元明的理学(道学 )
❖宋明理学三大流派:
❖ 程朱理学:发端于程颢、程颐,朱熹集大成 ❖ 陆王心学:发端于陆九渊,王阳明集大成 ❖ 张王气学:发端于张载,王夫之集大成
4)清初理学的转型
❖ 朴学:注重研究儒家经典,做扎扎实实、朴实无华
的学问,一反宋明儒家学风;
❖ 考据学:擅长考据,使考据学在清代长足发展; ❖ 新汉学:承接汉代古文经学讲究名物训诂的传统,
❖ 3)张王气学:
❖ 张载(北宋)——王夫之(明末清初)
❖ 一、先秦子学 ❖ 二、两汉经学 ❖ 三、魏晋玄学 ❖ 四、隋唐佛学 ❖ 五、宋明理学 ❖ 六、清初实学
二、三教概观
❖ §儒家哲学发展的大致情形 ❖ §道家哲学发展的大致情形 ❖ §佛教哲学发展的大致情形
1、儒家哲学发展的大致情形
❖ 儒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3)魏晋玄学
❖ 玄学不是老庄哲学的重述,而是儒道合流的 产物;玄学家借鉴道家的理论思维成果,试 图帮助名教走出困难境地。
两汉经学的兴起与衰落
2011年5月山东社会科学SHANDONG SOCIAL SCIENCES·语言文学研究·收稿日期:2011-05-26作者简介:王爱青(1967—),女,淄博职业学院图书馆馆员,讲师,研究方向为图书管理与经济管理。
浅论两汉经学的兴起与衰落王爱青(淄博职业学院图书馆,山东淄博255000)[摘要]两汉经学的确立、发展、衰微的历史发展过程体现了经学虽被立为官学,但仍逃脱不了由昌盛到衰落的历史规律性。
两汉时经学极盛,作为官方哲学的经学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学术思想现象,并对后世的思想文化领域传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经学;儒学;确立;衰微[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1]专辑-0005-02经学是两汉主流的学术思潮。
既然是学术思潮就具有时代性,就有一个萌芽、产生、发展以及衰落的过程。
与先秦的原始儒学大不相同的是,两汉的儒学是以经学的形式呈现于世。
孔孟荀论道则从合理的生活方式、合理的治国方式两个方面,为经学的兴起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一、两汉经学的兴起两汉经学是先秦诸子学之一的原始儒学随着其自身思想的积极演进而发展成为的儒家经学。
儒家学说在汉代以经学的形式出现,这与先秦原始儒学所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主要表现在内外两个方面:首先,从内在理论上说,经典,顾名思义,其作者的身份和地位必须具有不容置疑性,尤其表现在“五经”即《诗经》、《尚书》、《礼》、《易经》、《春秋》。
这些都是上古三代的政治、历史、文学、宗教、制度等文献资料汇编,是儒家继承和弘扬上古三代的价值理想和完整价值观的系统理论存在形式,儒家思想就是随着整理和解释上古三代文献而产生的。
经典内容还具有真理性和社会生活的指导性。
儒家经典不是简单的文字资料,而是中华民族发展积累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先秦诸子时代思想家们将自己投身于国家政治当中,力图使自己所在地国家国富民强,使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作用于现实社会。
国学 两汉经学介绍
国学两汉经学介绍经学是训解、阐发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
起初,六经是孔子删定的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战国以降,又成为儒家学派授受的教本,并经师徒相传,形成众多的传记。
及至汉代,正式出现“经学”一词,《汉书》中有邹阳说“邹鲁守经学”。
汉武帝罢黜诸子传记博士,只立《五经》博士,《五经》遂成为治国的法典,孔学遂成为官学,儒学便一步步从包含革命性的原始儒学摇身一变,成为僵化的制度化儒学,匮乏创新却饱浸陈腐。
其后,南朝的“七经”,唐朝的“九经”,直至宋朝扩充为“十三经”。
由汉初至清末的2100年中,经部书籍不断增加,在《四库全书总目》达1773部20427卷,经学成为烦琐哲学。
正如经学专家周予同先生所说的那样,随着儒学的经学化和制度化,“就表面上看,孔子的思想,到这时期,似乎大发展了。
其实完全不然;因为汉朝所尊奉的孔子,只是为政治的便利而捧出来的一位假的孔子,至少是一位半真半假的孔子,决不是真的孔子。
”孔子的真相若何?他是一位实际的教育家;“他是一位不得意的政治思想家;他是一位专研道德问题的伦理专家。
”第一今文经学历经秦始皇焚书和项羽火烧咸阳后,刘邦入关,萧何努力收集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却未顾及《六经》典籍,当时的中国文化出现了断层。
汉初欲复兴儒家文化,只得求诸故秦博士记忆口颂和民间匿藏。
秦博士或官吏,如伏生、叔孙通、张苍、浮丘伯等口授,由汉初时人按通行的文字(隶书)记录下来的典籍,便是“今文经”,训释、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为“今文经学”。
因其时《乐经》已无人传授,也不见古文秘籍,汉初只有《五经》流传于世。
其一为《诗》,诗分三家,《鲁诗》传人为荀况弟子浮丘伯,《齐诗》传人为齐人博士辕固,《韩诗》传人为燕人博士韩婴。
其二为《书》,传人为济南博士伏生。
其三为《易》,传人为齐人田何。
其四为《礼》,传人为叔孙通、高堂伯。
其五为《春秋》,战国时即有“三传”,《左氏》无今文,《公羊》、《榖梁》创于战国而写定于汉初,属今文。
第1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第1课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主要观点是“仁”“义”;知道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是孟子、荀子;知道汉武帝时代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知道汉代“经学”兴起;知道汉以来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过程与方法学习儒家文化与大一统统治的内容,基本了解文化与政治之间的辩证关系,初步掌握运用哲学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基本了解从历史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孔孟之道”懂得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基本内涵"初步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道德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与普世意义,从而学会正确地认识传统文化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儒学演变中的几个重要阶段;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难点:理解儒学演变过程及其与社会、思想文化变化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第二分册“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中”关于周公“制礼作乐”的相关内容由此导入教学。
礼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礼制则起源于西周周公,“制礼作乐”,周公把尊礼视为德治的重要内容,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对后世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再回顾第二分册“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简单回顾其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在变革、转型阶段,礼崩乐坏、列国纷争,连年战乱A政治领域变革(分裂到统一,封邦建国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化)礼崩乐坏,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列国进行富国强兵的内政改革B经济领域变革: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新水平;井田制崩溃,土地被大量开垦、转让买卖和争夺;各国奖励耕战争策促进自耕农和新型地主产生(他们推动内政改革);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
社会出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C文化领域: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灿烂活跃2、孔孟之道(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时期孟子继承、发展后人习称“孔孟之道”)孔子创立儒家学派a.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春秋时期,社会处在变革、转型阶段,儒家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动荡纷争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救世的主张。
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ppt课件
孔子之政治思想
1.“仁” :“仁者爱人” 2.“礼” :“克己复礼” 3. “德治”: “为政以德”
孔子之伦理思想
“忠恕”之道: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主要思想
2)性恶论 3)“礼”“法”并用,更注重外在 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 作用 4)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君舟民水”
评
价: 荀子的思想强化了孔子的“礼治”观念,
并融合了法家思想, 在后世也有不少影响。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同 仁的思想 爱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 以及人之幼。
——《孟子· 公孙丑》 ——《孟子· 尽心上》
——《孟子· 公孙丑》
孟子(约前372-前289) ——《孟子· 滕文公》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孟子· 梁惠王下》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子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孟子与荀子分别从两个侧面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孟子主张凭借 内心的“善”来推行仁政,使国家长治久安;荀子强调以外在的规 范来制约内心的“恶”,使国家秩序井然。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孔子(前551-前479 ) 众星共之。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 忠。 ——《论语· 八佾 》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 子路》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 卫灵公》
两汉经学
• ‚移风易俗,使天下移心而问道。‛ • ‚令主主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亲各 得其宜,奸人无所冀幸,群众信上而不 疑惑。‛
——《新书·俗激》
《吕氏春秋》与《淮南子》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 二纪、八览、六论,共二 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 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 儒、道、墨、法、兵、农 、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 想。《吕氏春秋》的编著 目的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 ,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 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 各家学说。
五经性质
•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 彭。‛ ——《论语· 述而· 第一》
• 诗——上古诗歌总集 • 书——上古文献总集 • 礼——周代官制与礼仪概论 • 易——周代卜筮及哲学书籍 • 春秋——鲁国史书
汉初叔孙通制朝仪
汉五年,已并天下……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 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 可与守成。臣愿徵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 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 礼者,因时 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 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 之。‛…… 於是叔孙通使徵鲁诸生三十馀人…… 及 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馀, 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 ‚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 会十月。
《汉书•景十三王传》
主观因素
• 战国末秦汉之际,诸子百家逐步走向 融通 • 儒家学说自身特质及优势适应时代的 需要
轴心时代:人类文明精神重大突破时期
公元前800至前200年,人类各 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 —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 士多德,以色列犹太教先知,古印 度释迦牟尼,中国孔子、老子…… 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 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 活。 轴心时代的文化有很多相通的 地方。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 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 了‚终极关怀的觉醒‛ ,人们开始 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 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 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
学术文化——先秦子学、两汉经学
▪ 其次,子学各派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 实用性。由于诸子之学是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 变革的需要而出现的,因而都能自觉地以寻求 治国平天下的方案为其从事学术活动的目的, 体现出十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实用性。
▪ 儒家创始人孜孜不倦的理论探索和“知其不可 而为之”的奋斗品格;墨家徒众身体力行, “摩顶放踵以利天下而为之”的舍己救世精神; 法家人物“非古师今”的变法功业,都鲜明地 指出这一点。
▪ 五行说是指《尚书·洪范》中所说的木、火、 土、金、水相生相克的关系。
▪ 1.相生 ▪ 木生火, 是因为木性温暖, 火隐伏其中, 钻
木而生火, 所以木生火。
▪ 火生土, 是因为火灼热, 所以能够焚烧木, 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灰即土,所以火生土。
▪ 土生金, 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 依附着山, 津润而生, 聚土成山, 有山必生石, 所以土
是我国古代奴隶主国王和封建君主对有血缘关系
的亲族和功臣授予的一种称号。“俸禄”,即古
代官吏的薪水。
▪ 6.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设科考试用以选拔 官吏的一种制度。科举制度形成于隋唐时期,一
直延续至清末,存在了00多年。 ▪ 7.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一是把选用官吏的权力,
从世家大族的手里收归朝廷;二是选拔官吏有了
数目时说:“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并明白地 列出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 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共十家。
▪ 汉初历史学家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根据 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特点,在它们中间分出阴
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六个最 重要的学派,后来班固《汉书·艺文志》又增加 了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除去小说家 属于文学的范围,后世又称之为“九流”。
▪ 木克土,因为树根吸收土中的营养,以补己用, 树木强壮了,土壤如果得不到补充,自然削弱。
两汉经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也, 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 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 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 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 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 可明,民知所从矣。”
儒学复兴的历史背景:
当权者治理社会的现实需求: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 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 术也……”
当权者对学术的重要性有所认识:
“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践 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 所行,多不是。”
墨家:后继者匮乏,只有其思想中接近于儒 家的部分被吸收。
阴阳家、名家:被吸收进儒家学说之中,董 仲舒所开创的今文经学思想,有借鉴两家学 说的地方,被班固誉为“始推阴阳,为儒者 宗”。
二、经学与十三经
1、经与经学:
• “经”: 本义为经营;后来代指典籍。 • 经学的研究对象:
《诗》、《书》、《礼》、《易》、 《乐》、《春秋》 • 经学的影响:
一是如何解决先秦传统的各学派之间的纷争; 二是如何利用学术为现实的社会政治服务; • 两种思路: 一种是博采先秦诸子百家之长来构建新学术,代表 者是吕不韦综合百家所编纂的《吕氏春秋》; 另一种是发扬秦帝国固有的功利主义传统来建立新 学术,其典型形态就是秦始皇等人对法家学说的推 崇。;
秦始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
学术思想不同:今文经学是对先秦儒学的发展, 而古文经学提倡回归三代的王官之学;
推崇的宗主不同:今文经学推崇孔子,古文经 学推崇古代圣王。
先秦儒学和两汉经学
有人认为儒者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 治丧、祭神等各种宗教仪式。"儒本求雨之师,
故衍化为术士之称"(《国故论衡· 原儒》)。
儒家的起源
《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据 郭沫若考证,"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 号,也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 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 庄子后学评论儒家,"性服忠信,身行仁义, 饰礼乐,选人伦,以上忠于世主,下以化 于齐民。将以利天下"(《庄子•渔父》) 。
第1课 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
一、孔孟之道 1、产生的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政治、经 济、文化) 百家争鸣(儒、道、法) 2、春秋儒家(创立):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春 秋时鲁国人。孔子是个大思想家, 创立了儒家学派)。
儒家的起源
《汉书· 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
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 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 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走西口》中的仁义礼智信
田家祖训:
大忠大爱是为仁 大孝大勇是为义 修齐治平是为礼 大恩大恕是为智 公平合理是为信
《走西口》中的仁义礼智信
徐木匠:
天下一统为仁 民族兴亡为义 自强不息为礼 福亏自赢为智 以义取利为信
《走西口》中的仁义礼智信
革命者:
世界大同为仁 祖国山河为义 家国天下为礼 刚柔相济为智 一诺千金为信 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 措施:武帝规定《诗》、《书》、《礼》、 《易》、《春秋》为“五经”,设立五经博士, 专事儒经的研究与传授。后又在长安兴办太学, 教授五经,入学者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即可担 任官职。郡县也设地方学校,配有经师授学,以 培养官吏后备人选。 • 结果:儒学在各家学说中获得“独尊”地位,成 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官方哲学。 • 影响:经学的教授、学习,为儒家学者置身于仕 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 求;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 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
中国哲学史(选修课)
二、《易传》的辩证法思想 《系辞上》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之谓盛
德” ,“生生之谓易。”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
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
象,四象生八卦。”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
“太和”
附:《周易》筮法
合计数为一根则是乾卦,为两根时兑 卦,三根是离卦,四根时震卦,五根 是巽卦,六根是坎卦,七根是艮卦, 八根是坤卦。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 名。”
“有生于无”,“玄之又玄”,“无 为而无不为”
(二)辩证法思想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 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反者,道之动”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三节 老子
一、老子生平 老聃,姓李,名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人。春秋末周守藏史,道家始祖。 《道德经》:精深的道家哲学体系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
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
利”
二、哲学思想
(一)道的概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551年~前479年,是鲁国陬邑昌平乡阙里人(今 山东曲阜)。其父叔梁纥。 有教无类,六经 颜子、曾子、子夏 二、哲学思想 (一)仁学 仁者爱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亲亲、尊尊、爱有差等 (二)中庸之道 适中不偏 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三、义利观 君子谋道不谋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
先秦、两汉名词解释
先秦、两汉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概念题:1、三家诗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
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在汉代立有博士,成为官学,故又称“三家诗”或者“今文三家”。
2、四家诗指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和古文“毛诗”。
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
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3、《诗经》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文大序》“诗有六义”句《疏》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这就是所谓“六义”的由来。
(1)风雅颂这是《诗经》内容的分类,最早见于《荀子儒效》。
“风”也称“国风”,“风”是乐歌曲调的意思,“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卫、王等十五个地区的乐歌,共一百六十篇。
“雅”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包括“大雅”“小雅”两部分,“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共一百零五篇。
“颂”分为“国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四十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风雅颂分类的依据,主要有音别和义别两说:1、从音乐角度划分:郑樵“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昆虫草木略序》);2、从内容体裁角度划分,《毛诗序》云:“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行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历史上的中华文化: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清代朴学
历史上的中华文化: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清代朴学中华文化一直处于变动发展之中的,历朝历代也各有其特色。
1、先秦子学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诸子百家2、两汉经学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学说,并阐明其含义的学问。
孔子晚年编订六经,这六经被人们公认为宝典。
汉武帝即位后,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使得经学日益兴盛和发展起来。
汉代经学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学者在研习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思想派别,后经相互争辩、互相渗透和整合,初步实现了经学的统一。
3、魏晋玄学魏晋风骨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4、三教合一三教合一是指儒教、释教、道教三个教派的融合,其中有儒家立场的三教融合、道家立场的三教融合和佛教立场的三教融合三种类型。
对于此种现象,学者多以三教合一统而论之。
5、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
6、清代朴学朴学盛于乾隆、嘉庆,故又称“乾嘉学派”。
因为此一时期的学术研究采用了汉代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所以有“汉学”之称。
又因此学派的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而有“朴学”、“考据学”之称。
《中国传统文化》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文化传统》作业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2.《诗》、《书》、《礼》、《易》、《乐》、《春秋》3.《论语》、《孟子》、《大学》、《中庸》4.《道德经》、81章5.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澈、曾巩6.民族、民权、民生7.民主、科学8.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9.经、史、子、集10.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11.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12.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13.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14.徐光启15.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近代新学16.金、木、水、火、土17.风、雅、颂二、名词解释1. 三纲八目: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提出关于儒家内圣外王的基本理念。
2. 道统论是韩愈提出的按照佛教“法统”建构起来的自尧舜以至孔孟的儒家仁义之道的传授系统。
3. 老子提出的哲学命题,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道作为天地万物的规律和法则,体现出自然而然的状态。
4. 宋明理学中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强调心为本原的儒学流派,主张“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
5.二十世纪一十年代,以《新青年》为主要舆论阵地,以民主与科学为口号,以反对旧伦理,建立新道德,反对文言文,主张白话文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启蒙运动。
6. 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包括儒、墨、道、名、法、阴阳诸家,体现了先秦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深刻变革,涉及天人、名实、常变、古今、义利、善恶等方面,是古代哲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7.晚清张之洞提出的以中学为体,以西学为用的关于中西古今关系的文化理论。
8.孟子发挥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提出的以民贵君轻、王霸之辨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学说。
9.孔子提出的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偏不倚的常道的辩证思维方法。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二:两汉经学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二:xx经学xx撰(xx纂集资料)梁启超曾谓中国与西方学术演进的不同在于:“泰西之政治,常随学术思想为转移;中国之学术思想常随政治为转移”,[1]所论合乎实际。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齐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先秦学术百家争鸣的局面也随之结束。
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广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为封建王朝政治和国家管理制度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术上,秦王朝把极端化的法家学说作为官学,这为秦国定鼎中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但焚书坑儒等严刑峻法的政策也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陈胜、吴广起事于田垄之间,项羽、刘邦争霸不休,战事连年,直到公元前202年才由刘邦建立统一的汉朝。
汉初的学者陆贾、贾谊、晁错等人总结秦二世而亡的沉重教训,探讨大一统政权长治久安的良方,以与民休息的黄老之学与刑名之术相结合,形成汉初的学术主流。
随着大汉朝的政治稳定与经济繁荣,需要相应的意识形态作为政权巩固的思想武器,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儒吸取先秦各家学术思想的养料,补充、改造和完善儒家学说,形成“经学”。
经学,是指训解、阐释儒家经典之学,汉代的国学呈现出经学一统江山的新局面,使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形成以儒学为主的大融合,为后世的国学形态奠定了基本的格局,对整个古代社会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汉初学术与经学制度的确立汉初,是对秦及以前历史进行总结并对新的社会结构进行探讨的时期。
陆贾《新语》主张“无为无不为”,贾谊《新书》提出民为“万世之本”,晁错《论贵粟疏》、《言兵事书》、《举贤良对策》等探讨汉代社会治理之方,他们的主张往往对儒、道、法诸家学说兼收并蓄。
学术史方面,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对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等诸家有系统性的精辟评论。
这些都体现了汉初学术融合与继承发展的基本特点。
总体看来,汉初占主流的学说,是以先秦道家思想为基础,融合法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综合而成的“黄老之学”。
第2章 两汉经学
仲舒对曰: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 ,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 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 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 勉而已矣。强勉学习,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 使还至而有效者也。《诗》曰“夙夜匪解”,《书》云“茂哉茂哉!”皆强勉之谓 也。 董仲舒的对策说: 陛下发出有德的声音和英明的韶书,寻求天命和情性的解答,这两个问题都不是愚 臣所能答覆的。我谨慎地按照《春秋》中的记载,考察前代已经做过的事情,来研 究天和人相互作用的关系,情况是很可怕的呀!国家将要发生违背道德的败坏事情 ,那么天就降下灾害来谴责和提醒它;如果不知道醒悟,天又生出一些怪异的事来 警告和恐吓它;还不知道悔改,那么伤害和败亡就会降临。由此可以看出,天对人 君是仁爱的,希望帮助人君消弥祸乱。如果不是非常无道的世代,天总是都想扶持 和保全他,事情在于君主发奋努力罢了。发奋努力钻研学问,就会见闻广博使才智 更加聪明;奋发努力行道,德行就会曰见崇高,而且越发成功,这些都是可以很快 得到,并且是可以很快就有成效的。《诗经》上说:“从早到晚,不敢懈怠。”《 尚书》中说:“努力呀!努力呀!”都是奋勉努力的意思。
三.董仲舒的崇天神学思想
董仲舒的大一统理念是通过其崇天宗教哲学来支持的。 在董仲舒的“公羊学”里,“天”成为一个最高的概念: 1.“天者,百神之大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春秋繁露· 郊 义》)
制曰:“朕获承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任大而守 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宁,永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故广延四 方之豪俊,郡国诸侯公选贤良修洁博习之士,欲闻大道之要, 至论之极。今子大夫褎(you4)然为举首,朕甚嘉之。子大夫其 精心致思,朕垂听而问焉。
中国古代哲学流派
?
“性三品”的人性论
“天人感应论”
? 创造一个上自黄帝,下至百姓都敬畏的 “天”。
? 天是有感情的。 ? 天有366天,人有366骨节; ? 天有“五行”,人有五脏; ? 天有四季,人有四肢; ? 天有昼夜,人有视溟等,叫做“人副天教”。
“谴告说”
“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 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 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 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 ?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宪问》)
在孔子心目中,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 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在孔子看来,他的使 命和政治主张能否实现,完全是由命运决定的。
2.鬼神
孔子对于鬼神的存在上,也采取一种两可的态度, 不议论鬼神,却又不否定鬼神的存在。这也是放弃鬼神具有人格神的外
? 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 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 学史
二、儒家学说
? 1、先秦的儒家学说 ? 2、汉代新儒学 ? 3、宋明理学
1、先秦的儒家学说
? ()孔子及其学说 ? “天命观” ?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
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仁”的思想
1.克己复礼为仁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阳货》)
? 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 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 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 子主张在维持周礼亲亲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 实行“贤贤”作为补充。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一、先秦诸子学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一、先秦诸子学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万献初撰(宋时磊纂集资料)在西方话语占据主流地位的学术生态圈中,不少学者言必称国外学术之先进伟大,其实,中国传统学术广博精深,宏旨远奥,且具系统性和连续性,丝毫不亚于西方。
国学,是指中国固有的全部学术,或称中国传统的学问,是成系统的、专门性的学问,是约定俗成的中国固有文化学术的总称。
“学术”之“学”指学问,“术”指方法,中国传统学术有其系统的学问及其治学方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中历代智者创造、传承下来的有关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系统而完整的知识、文化和学术体系,这个体系涉及中华民族的心理特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
中国传统学术几千年的发生、发展、传承、流变,形成了国学的学术发展史。
中国传统学术分段向来有不同的观点,如梁启超有“四分法”和“八时代说”等,而吕思勉“七分法”谓:“吾国学术,大略可分七期:先秦之世,诸子百家之学,一也。
两汉之儒学,二也。
魏晋以后之玄学,三也。
南北朝、隋、唐之佛学,四也。
宋明之理学,五也。
清代之汉学,六也。
现今所谓新学,七也。
”[1]本章的论述取其前六段,即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唐代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汉)学。
综观千年国学学术发展史,有其一以贯之的传统连续性,也有其各具特色的阶段性。
中国传统学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展受到社会政治变迁的牵制、历史阶段性较为明显;二是以经学为中心、衍及其他诸科;三是以实用为旨归,较少形而上的哲理玄思;四是兼收并蓄,源远流长。
就阶段性特点而言,先秦为国学的元典时期,重在原创性;两汉魏晋南北朝为学术范式建立的时期,重在多向度的探求性;唐代海纳百川,是不同学术冲击融合的时代,重在汇通性;宋元明为国学呈现为道统心性的时期,重在义理探求;清代为国学的全面总结阶段,体现出深广精博性。
第一节先秦诸子学秦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学术繁荣、学派竞出的时期。
第二节 两汉经学
罢黜百家与独尊儒术
汉武帝几经综合将其设计的帝国意识形态整饬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 学与先秦儒学的根本区别,正在于这一套以天人感应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为骨架的 神学化天人观念。汉代的朝臣不断以这种带着诗意的方式去贯彻他们的主张,强调
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甚至将天侯与政治混为一谈,他们因此觉得盈天地
明堂:天子的居所叫明堂,东南西北 各有一正厅和两个厢房。天子每月换 一个地方,在此吃、穿、礼仪(音乐) 祭祀、甚至政务皆为本月所特别对应; 满十二个月轮转一圈。院子中间还有
轮回为黑统。孔子看周道既衰, 一个特别的院子,据说是季夏之月所 想成立一个新统,不幸有其德 无其位,仅成一素王,故托王 住。这个制度把方向“东南中西北” 和季节“春夏秋冬”相配,让天子按
至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于壁中发现秦前文字所写成的尚书 (《古文尚书》)、礼(《逸礼》)。哀帝时,刘歆校书于秘府又得
《左传》(《春秋左氏传》)、《周礼》(《周官》)加之当时尚未
立于学官的《毛诗》,由于都是古文所写,便成了古文经的主要经典。
古今文之争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采用董仲 舒等用阴阳五行说与 《公羊传》相应合的 今文学说以后,西汉 今文学即所谓“今文 十四博士”之学,在 学术上就占有优势,
五德:齐人邹衍认为,天子得命不
来自上帝,而来自五行其中一德,
若后起者之德胜过前代(且有合法 的符应),则可取而代之。由此, 按五行顺序运转下去,历史的改朝 换代就顺理成章:黄帝(土)-大 禹(木)-商汤(金)-文王(火) -始皇(水)
三统:后兴起一种与五德大同 小异的论调,叫三统说。认为 历代帝王分配在三个统里,各 有相应的制度。夏是黑统,商 是白统,周是赤统;周以后又
第1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2、薄税敛,这是属于财政问题;
3、深耕易耨,这是属于经济建设; 4、文化教育,以孝悌忠信为大要
荀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改造
荀子的生平 荀子,名况,又称之 孙卿,赵国人,生卒年 不详。 《荀子》是我们研究 他的思想的主要依据
荀子的主要思想
1、自然观方面:“天行有常”“制天命而 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2、伦理观上:人性本恶 3、政治思想上:礼法并施(熔礼法于一炉) 4、影响: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 国传统哲学影响深远
孔子强调:1、仁是生活准则; 2、仁具有很大作用; 3、修仁道要从心地上做功夫; 4、真正懂得仁道就是死了也在所不惜。
孔子“仁”学的内容: • 1、“仁者爱人”:爱人思想、亲亲观念 • 2、“克己复礼为仁” • 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
达人的忠恕之道
• 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仁
朗读单元序言,找核心概念
儒家学说自汉代以来一是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的春秋乱局,以重振礼乐制度为己任,希望通过仁 爱的方式恢复宗法制度下的身份等级秩序;汉代儒士兼采阴阳五行学说,为儒 家的伦理纲常敷上浓郁的神学色彩;宋明理学家则将儒学提升至哲学的高度, 使之更为精致而周密。 从本质上说,儒学是与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相辅相成的理论体系,在家族制度 与君主政治长期延续的过程中,儒家文化对古代中国的社会观念、行为规范、 政治思想、法律制度等都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 儒学辐射东亚,形成“儒家文化圈”,并在西方引起很大反响。
A.主张重建周礼权威,遵循宗法制度原则,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 使社会成员安分守己,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消除人欲横流、名分紊乱 B.认为“复礼”的关键在于“为仁”,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达到恢复礼 实现社会秩序安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仁 之本应从最亲的血缘关系入手,由近及远,推而广之 C.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符合仁与礼的要求就是义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ppt课件
天人感应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 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天子受命于 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 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 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 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3、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边境不宁、土地兼并问题困扰着西汉统 治者,要求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4、强大的西汉需要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专制统治。
历史地位: 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
思想特点: 糅合改造了道家、阴阳五行家、法家的思想。
天人感应学说(政治上)
董仲舒
三纲五常(伦理上)
观点: 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上)。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 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
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董仲舒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从矣。
——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从这些信息可以得 出什么判断?
儒 的历史传统。
术 (4)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
”?
政 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 策 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问题:董仲舒改造的儒学为何会被汉武帝采纳?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1) “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品爵俸禄。“品”,即品阶,是我国古代封建 社会表示官员级别高低的标志。“爵”,即爵位,
▪ 木克土,因为树根吸收土中的营养,以补己用, 树木强壮了,土壤如果得不到补充,自然削弱。
▪ 土克水,因为土能防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 水克火,因为火遇水便熄灭。 ▪ 火克金,因为烈火能融化金属。 ▪ 邹衍把本来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的阴阳五行说
加以神秘化,他认为五行的德行支配社会的变迁,
提出“五德终始”理论,说明历史上王朝的兴替。
▪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在学术文化方面首先出现 众派争流、奇花竞放的时期。代表这一时期各家
学派思想的著作有近百种,历史上也多以“诸子
蜂起,百家争鸣”来形容这种繁荣局面。
▪ 一、子学的兴起和特点 ▪ 子学,即诸子之学,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
学术思想。“诸子百家 ”是人们对春秋战国时
期各个学派的总称。
▪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 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 构成了2000多年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以 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史
▪ 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儒家 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不得志于诸侯,后来秦 统一六国,演出了“焚书坑儒”的历史悲剧。到 了西汉中期,竞在一夜之间把儒家推到“独尊” 地位。从此以后直到近代,儒家学说一直被奉为 官方正统的意识形态,孔子也因此被尊为“至圣 先师”和“素王”。
▪ 荀子也继承发展了孔子的“礼学”思想,强调 “人性本恶”,所以要靠后天的力量来帮助人
为善,其方法一是“修身”,二是“师法”。
荀子还提出“天人相分”,高扬了“人定胜
天”“制天命而用人物,其学术
对汉唐儒学的影响颇大。
▪ (二)墨家学派 ▪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战国初年的墨翟。他的哲
▪ 法家学说由于直接为新兴封建专制国家提供了理 论依据,很快得到重视和实施。
▪ 秦朝独任法术以至速亡的历史教训,给后世统治 者以警醒和启发,于是从此以后,法家学说再也 没有以纯粹的形式出现,而是与会儒、道等结合 ,形成一种以“外儒内法”为特征、更具有生命 力的统治理论。
▪ (二)创造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基本元典 ▪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
▪ (三)子学的特点 ▪ 先秦子学各派在内容、宗旨和风格上各异,但
却表现了共同的时代精神,有着一些共同特点 。
▪ 首先,子学各派具有共同的理性特征。诸子百 家以积极有为的学术态度宣告了先秦理性精神
的诞生。上古学术的最大特点是与原始巫术难
解难分,而诸子之学则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原 始巫术,重以人、以社会为中心建构学术体系。
第六讲:学术文化——先秦子学、 两汉经学
▪ 回顾,《政治文化——职官衙署、科举教育》 ▪ 1. 设官分职,是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
会的标志,也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需要。
▪ 2. “官”,本义是房舍的意思,后来引申为具有权 力的处所即官府,以及行使权力的人即官员。官制,
是指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 的行政权力体系。 ▪ 3. 秦始皇统一中国,成为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 国。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政的统治,建立了以 皇帝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三公,即指丞相、御史 大夫和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九卿,为中
▪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变革的需要,知 识分子的文化职能进一步突出。各国为了在争 霸战争中获胜,都必需励精图治,统治者不惜 重金招募贤能之士,以寻求“治国平天下”的 良策,故而“养士”之风在当时极为盛行。被 誉为“战国四君子”的孟尝君、平原君、信陵 君和春申君,门下都有宾客数千人。
▪ (二)子学的派别 ▪ 在《汉书·艺文志》的“诸子”部分总括诸子
▪ 五行说是指《尚书·洪范》中所说的木、火、 土、金、水相生相克的关系。
▪ 1.相生 ▪ 木生火, 是因为木性温暖, 火隐伏其中, 钻
木而生火, 所以木生火。
▪ 火生土, 是因为火灼热, 所以能够焚烧木, 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灰即土,所以火生土。
▪ 土生金, 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 依附着山, 津润而生, 聚土成山, 有山必生石, 所以土
学中包含有非命尚力和尊天事鬼的矛盾。
▪ 墨家学派是当时社会下层人民的思想代表,创 始人墨子便是手工业者出身。墨子早年曾受过
儒学教育,以后则“背周道而用夏政”,创立
自己的思想体系。
▪ 墨子思想主要是十大主张: ▪ 即:“尚贤”、“尚同”、“兼爱”、“非
攻”、“节用”、“节葬”、“非乐”、“非 命”、“天志”和“明鬼”。墨家同儒家一样 讲“仁爱”,但墨家讲“兼爱”,即不分亲疏 远近,一视同仁地博爱,不像儒家的爱是由亲 而疏,推近及远。从“兼家”出发,墨家认为 战争对人民的危害最大,因而主张“非攻”, 反对不义的战争和兼并。 ▪ (三)道家学派 ▪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和庄子不仅是 道家学派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有重大影响的 哲学家。
一个知识才能的标准;三是根据考试成绩选拔人
才,能调动地主阶级,尤其是中小地主阶层子弟 的学习积极性;四是改变了封建政府中官吏成分
结构,使官僚队伍保持一定的活力;五是科举考
试还能推动文化教育的普及,影响社会风尚。 ▪ 8.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一是诱使士人死读书,一
味寻章摘句,不务实学,扼杀了人的创造力;二
是我国古代奴隶主国王和封建君主对有血缘关系
的亲族和功臣授予的一种称号。“俸禄”,即古
代官吏的薪水。
▪ 6.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设科考试用以选拔 官吏的一种制度。科举制度形成于隋唐时期,一
直延续至清末,存在了1300多年。 ▪ 7.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一是把选用官吏的权力,
从世家大族的手里收归朝廷;二是选拔官吏有了
央政府各部门的主要行政长官:奉常为九卿之首, 掌宗庙礼仪及文化教育;郎中令掌宫殿门户守卫, 为宿卫侍长官;卫尉为宫门警卫之官;太仆掌皇帝
车马,兼掌全国马政;廷尉为中央最高司法长官;
▪ 典客掌民族事务及朝聘;宗正专管皇室亲属事务; 治粟内史职责为征收盐铁钱谷租税和国家财政收 支;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于工业制造,以 供应皇室。
数目时说:“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并明白地 列出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 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共十家。
▪ 汉初历史学家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根据 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特点,在它们中间分出阴
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六个最 重要的学派,后来班固《汉书·艺文志》又增加 了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除去小说家 属于文学的范围,后世又称之为“九流”。
是由于考试竞争激烈,富室子弟走邪道、行贿赂、
通关节、走后门,费尽心机,科场丑闻屡禁不止。
一、学术文化——先秦子学
▪ 学即学问,术即方法。凡属系统化、专门化的 定型知识都可称为学术。学术,主要是指学术 思想,它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社会的实践活动 中获得的价值性和观念性的思维成果。
▪ 吕思勉(1884.2.27—1957.10.9)先生:“吾 国学术,大约可分七期:先秦之世,诸子百家 之学,一也。两汉之儒学,二也。魏晋以后之 玄学,三也。南北朝、随、唐之佛学,四也。 宋明之理学,五也。明清之汉学,六也。现今 所谓新学,七也。”佛学在第三讲已交流过, 现在主要介绍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 、宋明理学、清代朴学(考据学或考证学)。
▪ (一)子学的兴起 ▪ 子学的兴起,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变
革,以及文化学术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 春秋以前,文化知识为奴隶主贵族所专有,贵族 朝廷设有各种世袭的官职,以保藏文献资料,传
授文化知识。
▪ 春秋末期,随着贵族阶级的没落,一部分原先 依靠“父子相传,以持王公”取得食禄的士阶 级,下降到平民的地位。
应该以“法”治国,以“术”为官,以“势”
守之,主张重刑而少赏,刑法比仁义更使人少 犯过错。法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中一直隐而不
露,却是封建统治者维护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石。
▪ (五)名家学派 ▪ 名家学派是战国时期专门讨论名实、同异、离
合等问题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 龙。他们对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问题作了探 讨,对古代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 名家着重讲“名”与“实”的关系,强调“控 名责实,参伍不失”(意即名符其实)。 ▪ 公孙龙子提出著名的“白马非马”论,认为特 殊概念与一般概念不能混同。惠施的著名观点 是“合同异”,认为一切事物的差别都是相对 的。名家这一系列主张开了中国诡辩论之先河。 ▪ (六)阴阳家学派 ▪ 阴阳家学派是当时提倡以“阴阳五行”来解释 世界及历史的一批人物,代表人物为战国后期 的邹衍。
▪ (四)法家学派 ▪ 法家学派的先驱为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真
正奠基人是战国时期的李悝、商鞅、申不害等
人。到战国末期,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他
继承了老子和荀况哲学中的合理因素,形成了 自己的唯物主义体系。
▪ 韩非子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社会 不同发展阶段有各自的特点和主题,所以应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异”;一切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都可以归结为某种利害关系;政治上
生金。
▪ 金生水,因为少阴之气(金气)温润流泽, 金靠 水生,销锻金也可变为水, 所以金生水。
▪ 水生木,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 所以 水生木。
▪ 2.相克 ▪ 天地之性,众胜寡,故水胜火。精胜坚, 故火
胜金。刚胜柔,故金胜木。专胜散,故木胜土。
实胜虚, 故土胜水。
▪ 金克木,因为金属铸造的割切工具可锯毁树木。 (有矿的土地不长草)
▪ 其次,子学各派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 实用性。由于诸子之学是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 变革的需要而出现的,因而都能自觉地以寻求 治国平天下的方案为其从事学术活动的目的, 体现出十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