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两句: (抒情)
正面写情
静夜闻笛,征人思乡。
主题归纳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 的七言绝句。从多独、哀愁之意。
写作特色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语言优美,寓情于景,蕴藉 含蓄,全诗把景色、声音和感受 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课堂练习
理解型默写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
2、《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 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
谢谢!
参考: 在这个寂静的夜里,不知什么地方传来
一阵悠远的笛声,回响着家乡的调子。征人 闻此,更动乡愁。然而直言乡愁,则流于抽 象。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巧运回旋跌宕之 笔,写“吹芦管”而以“不知何处”领起, 自然引出结句:“一夜征人尽望乡” 。
思考探究
2、“一夜征人尽望乡”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该 句。
参考: “尽”字笼括所有征人,一个“望”字,
创作背景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 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 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 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 一部的投降。
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
题目解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选自《李益诗注》。 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
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 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后两句抒发了 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思考探究
6、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 思想感情?
参考: 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
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 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 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 乡思之情。
课外积累
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
课外古诗阅读。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课堂练习
记忆型默写
(1)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 降城闻笛》)(1分) (2)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 降城闻笛》 )(1分)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作者简介
李益(公元748-约829年),字君虞, 陇西姑臧(zāng)(今甘肃武威)人。公元 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公元797年任幽州节 度使刘济从事。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公 元820年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 散骑常侍等职。公元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 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尤以七言绝句 和边塞诗著称。
诗歌赏析
赏析: 全诗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山峰、沙地、
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 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 全诗将视觉、听觉与感觉美熔于一炉,构成 了幽邃的艺术境界。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 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 哀愁之情。
思考探究
1、“不知何处吹芦管”这一句诗有什么写得 好的地方?
诗意: 回乐峰前的沙地惨白得像雪,受降城
外的月色像秋霜一样。
疏通诗意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尽:全。
诗意: 不知何处吹起那凄凉的芦管,一夜间,
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诗歌赏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赏析:写景。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
②对偶修辞的运用; 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 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 寥廓和苦寒; ④情景交融: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 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 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思考探究
5、本诗中的写景和抒情是如何融汇在一起的?
参考: 前两句写景(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
思考探究
7、这一首诗算得上是一首悲伤的诗吗?为什么?
参考: 我们认为这不是一首悲伤的诗。“一夜征人
尽望乡”算得上是情绪最深沉的一句,但是还是 没有到悲伤的程度。诗的情绪可以称之为惆怅, 可以称之为彷徨,但算不上是悲伤。
板书设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前两句: (写景) 景中寓情,蓄而未发
月下景色,凄凉萧瑟。
真可谓用到极致了。 “望”字照应“不知 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 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 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 依靠。表达了包括吹笛人在内的戍边战士浓 烈的乡思与心中的孤独、哀愁之意。
思考探究
3、“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 境气氛?
参考: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
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思考探究
4、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 术技巧?
参考:
1、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 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2、艺术技巧: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 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 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 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写登城
所望,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边城夜色,凄神寒 骨,亘古苍茫,给人孤独、凄清之感。
诗歌赏析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赏析:
第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第四句写心 中感受,笛声唤醒了所有“征人”浓浓思乡情绪。
在万籁俱寂的夜里,本就孤独,现在却听到 夜风中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笛声在扩散,愁 思在蔓延,怎梦不唤醒边塞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诗歌最后一句,“尽”笼括了所有征人,“望” 这个动作十分有画面感,整句诗聚焦于征人望乡 的特写镜头,不直接写思乡,却非常醒目地点明 思乡的主旨。
夜上受降城闻笛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导入新课
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五篇与月亮有关的诗 文,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用自己的方式描写月亮。 在他们的笔下,月展示出了不同的风采。一切景 语皆情语,不同的人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轮 明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另外一首首著名的月 诗,大家一起来看看,李益笔下的那轮明月又是 如何?
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 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 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 “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疏通诗意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 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疏通读音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lè 回乐烽前沙似雪, xiáng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把握节奏
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