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
又称实证哲学。
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创始人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主要代表有英国的J.S.密尔和H.斯宾塞。
其形成标志为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
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
实证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
广义而言,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囿于经验材料、拒绝排斥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辨,都为实证主义。
狭义而言,实证主义则指法国哲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的哲学。
这条目内主要介绍狭义的实证主义。
孔德生长的时代,正是一个宣扬理性主义及科学思想发端的时代,在“科学万能”思想的冲击下,人们对形而上学产生怀疑,逐渐以注重经验的科学方法观察、研究事物,探求事实的本原和变化的现象。
实证主义又称实证论,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
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
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
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体认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
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
孔德在其所写的《实证哲学》一书里,认为人类进化分成三阶段:一是神学阶段,盖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力量和某些现象感到惧怕,因此就以信仰和膜拜来解释面对自然界的变化;二是玄学阶段,以形而上或普遍的本质阶段,解释一切现象;三是实证阶段,也就是科学的阶段,运用观察、分类,以及分类性的资料,探求事物彼此的关系,此法获得的结果,才是正确可信的。
第二章社会科学方法论诸流派一、实证主义

20世纪以来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争论,大都与 实证主义相关。
实证主义试图将自然科学里的方法应用到社会 科学。预先假定了科学的统一性。
实证主义将科学看做是外在于科学之外的客观 存在的研究。即,对象不因为主体的介入而变 化——拒斥了主体与客体之间、主体与主体之 间的解释学因素的发生。
实证主义五个特征:
范式的转移包括哲学、认识论、方法论 的转移和创新。
C,“不可通约性” (incommensurability)
新旧范式之间有一种质的差别,差异到 无法相容的程度。
各范式里的科学家就象在两个不同的世 界里工作。
几个不同:研究方法、解答方式、知识 标准不同;两个世界里说着不同的语言, 不可互相翻译。
第二,“语言”:既要命题由名称组成,一个 名称指谓一个对象。“语言图像论”——“精确 定义、理想、科学语言”。
第三,不可说的“神秘领域”。
“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我们可以 说这个世界,世界之外的领域我们没有语言去 说。
“对于可说的我们都可以说清楚,对于不可说 的我们应当保持沉默”。
一,科学主义: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后 实证主义——孔德、维特根斯坦、波普尔
1,实证主义兴起:孔德、马赫
从近代实验科学开始至今,主宰自然和社会科学 的正统观念近400年。
孔德:16世纪开始在科学研究界占据主流。19世 纪孔德首先用“实证主义”(positivism)一词, 指称一种关于科学和历史的知识论与世界观。
拒斥形而上“学”。(这个领域存在,但不可 说)
哲学就是语言命题意义分析。无意义的命题无 所谓真假。(如,“我说的话都是谎话”,属 于无意义命题)
影响:
被称为逻辑实证主义的宣言书
1,科学界。如建构实在论。 2,文学界。如作品意义分析。 3,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界。如,摩尔的
科学哲学中的实证主义思潮

科学哲学中的实证主义思潮科学哲学是一门研究科学的本质、方法和价值的学科,而实证主义则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思潮。
实证主义强调科学应该以实证为基础,通过观察、实验和验证来建立知识体系。
本文将探讨实证主义思潮的起源、核心观点以及其对科学哲学的影响。
实证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维也纳学派,该学派由著名哲学家莫里斯·施利克创立。
维也纳学派强调科学应该摆脱主观偏见和形而上学的干扰,以实证为基础进行研究。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观察和实验,才能得出真实可靠的科学结论。
实证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是验证主义。
验证主义认为,科学理论的真实性应该通过经验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只有那些可以被观察到或实验得到证实的理论才是科学的。
这种观点强调科学应该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摒弃主观偏见和信仰。
另一个核心观点是概括性原则。
实证主义认为,科学理论应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概括性。
他们认为,科学理论应该能够解释和预测各种现象,而不仅仅是特定的情况。
只有那些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理论才是科学的。
实证主义还强调科学应该追求客观性和中立性。
科学研究应该摆脱主观偏见和价值判断,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实证主义者认为,科学研究应该追求真理,而不是追求个人或社会的利益。
实证主义对科学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实证主义推动了科学方法的发展。
实证主义者强调科学研究应该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这促使科学家们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和验证实验的设计。
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指导原则。
其次,实证主义强调科学应该摆脱主观偏见和形而上学的干扰,追求客观真理。
这对科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实证主义的思想使科学家们更加关注实证证据和客观事实,而不是主观意见和信仰。
然而,实证主义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一些哲学家认为,实证主义过于强调经验观察和实验验证,忽视了理论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科学理论不仅仅是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还包括对现象背后机制的推测和解释。
此外,一些人认为,实证主义过于强调科学的客观性,忽视了科学研究中主体的主观参与。
实证主义抑或自然主义

实证主义抑或自然主义实证主义与自然主义都是哲学流派,致力于理解现实世界的本质。
实证主义强调通过经验与观察,通过科学方法获得可证实的知识,而自然主义则认为现实世界可以通过人类经验直接观察到,无需借助特殊的方法或理论。
本文旨在分析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定义、特点及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实证主义是一种基于经验和证据的哲学方法,强调通过科学实验、数据收集和定量分析来获得关于自然世界和社会现象的可验证的知识。
实证主义理论通常强调从对象的观察与逻辑推理获得正确的结论。
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康特、弗雷泽等。
实证主义在科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对物理科学和自然科学具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一些批评家认为实证主义太过于简化和具有误导性,特别是在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上。
自然主义是一种基于观察和自然经验的哲学方法,强调对自然法则和自然界的研究。
自然主义认为人类体验可以作为直接观察和领悟世界的基础,认为人类不应将自己与自然分离,相反应该认为地球、人类和自然是一体的。
自然主义在人类历史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时期,自然主义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运动。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实证主义的应用方式主要是将科学的方法应用到社会现象的研究中。
实证主义的精神主张是唯物主义、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和可证实性的感知。
对于实证主义者来说,他们相信科学方法具有平衡和实用性,它可以帮助我们排除主观偏见,获得更加准确的知识。
在社会科学领域,实证主义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从社会调查、社会心理学到政治经济学等,都基于实证主义的基本要求进行研究。
自然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不同的方法论,它强调研究者必须首先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和理解,与之相较实证主义的方法,自然主义倾向于以更加经验的方法,得出有关社会和文化问题的结论,尽管这些结论通常较难统计分析。
自然主义在文化研究、人类学和历史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研究者们通常会深入到特定文化和历史背景,并且通过对于文化、传统和经典的分析进行探讨,以期获得有意义的文化研究结果。
社会学方法论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

社会学方法论是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现实的方法和原理,是社会学理论的基础。
在社会学方法论中,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是三种主要的方法论。
一、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一种以经验证据和事实为基础的社会学方法论。
实证主义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证研究来获取社会现象的客观事实,强调客观性和可观察性。
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科学应该像自然科学一样,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理论,提出了“价值中立”的观点,即社会科学家应当保持中立和客观,不受主观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
二、解释主义解释主义强调社会现象的内在意义和可能的意义。
解释主义认为,社会现象并不是简单的客观事实,而是具有复杂的含义和内涵。
解释主义认为社会科学家应该关注社会参与者的主观意义和社会现象背后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客观的事实。
解释主义认为社会科学家应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而不是简单地做出客观观察。
三、批判主义批判主义强调社会科学应当关注社会的阶级、权力和社会不平等问题。
批判主义认为,社会科学应当关注社会现实中的不平等和不公正,通过批判分析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
批判主义认为,社会科学家应该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关注社会变革和社会正义。
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是社会学方法论中的三种主要方法。
实证主义强调客观性和可观察性,解释主义强调社会现象的内在意义,批判主义强调社会的阶级、权力和不平等问题。
不同的方法论强调不同的社会现象和研究重点,但这三种方法论都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和研究的重要手段。
社会学家在实践中应根据具体研究对象和目的选择适合的方法论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现实。
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是社会学方法论中的三种重要方法。
借助这些方法,社会学家可以更好地解释和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并以不同的方式对社会进行实证研究、解释分析和批判反思。
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将更深入地探讨这三种方法论的特点和应用。
四、实证主义的特点和应用实证主义的核心在于强调客观性、科学性和可观察性。
实证主义

孔德进一步为历史研究的改进开出了药方。他指出, 历史研究的专门化倾向实际上把“历史降低到一大 堆互不连贯的描述,此外什么都没有的进步,在这 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描述中各种事件真正的来源全都 不见了”,这样的历史研究是不科学的。要改变这 一现状,就要让“想像系统地、直接地、持续地服 从观察这个办法,使被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去占领阵 地”。这样就可以发现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而历 史学家只要从得出的一般规律出发就可以推演未来。 他断言在社会科学和历史学领域内,也可以得出像 几何学结论那样可靠的结论来。
孔德的实证主义是在考察人类思辨历史的基础上建 立的。他认为,人类所有的思辨都经历了三个不同 的理论阶段,即神学或虚构阶段、形而上学或抽象 阶段、科学或实证阶段。第一阶段是临时的和预备 的阶段,第二阶段是过渡的阶段,第三阶段是“唯 一完全正常的阶段,人类理性的定型体制的各个方 面均寓于此阶段之中”。
古朗治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思想: 其一,历史研究的目的是“描述人类精神变化及人 类的进步”。他认为,哪里有人类生存,哪里就有 人留下的并烙上其精神印记的细微痕迹,哪里就有 历史;所谓历史就是描述人类精神变化及进步的正 统记录。
其二,历史研究应当涵盖所有的世纪。历史学要想 彻底了解不断变化的人,就不许将人放到人类生活 的所有时期去考察。 其三,史料不仅指档案文献的官方记录,也包括神 话寓言的虚幻的事物。
瑞士史学家布克哈特也是实证主义信徒,他师从兰 克,但在史学旨趣上却与客观主义史学有很大区别。 兰克史学注重政治军事史的研究,而布克哈特大多 是从艺术、宗教、建筑等文化视角来展现人类精神 的演变,他本人也因此被誉为文化史家的代表。 布克哈特信奉实证主义哲学,但并不将历史学看做 是与自然科学一样的学科,他说:“历史学科与自 然学科并不是同一回事,它的产生、发展、以及逐 渐衰落都是以与自然科学不一样的方式进行的”, 历史研究的对象,即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精神及人 类社会的文化,是无法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解析 的,
什么是实证主义

什么是实证主义,我们如何理解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指一种以实证科学为思想基础的哲学思潮,强调从经验事实中寻求真理,主张科学方法是获得知识的唯一可靠途径。
实证主义对于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贡献,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问题。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实证主义的概念和意义。
一、实证主义的概念实证主义是指一种以实证科学为思想基础的哲学思潮,主张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以从经验事实中寻求真理和知识。
实证主义强调科学方法是获得知识的唯一可靠途径,主张从实证事实中推导出普遍规律和原则,以此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二、实证主义的意义1. 推动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实证主义强调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推动了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贡献。
2. 建立科学的研究体系和方法论:实证主义主张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建立了科学的研究体系和方法论,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指导。
3. 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和科学观念:实证主义强调科学方法是获得知识的唯一可靠途径,提高了人们的科学素质和科学观念,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4. 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实证主义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也适用于社会科学,推动了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为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支持。
5. 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实证主义强调从经验事实中寻求真理和知识,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推动了实践经验和科学理论的结合,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三、如何理解实证主义1. 实证主义是以实证科学为思想基础的哲学思潮:实证主义是以实证科学为思想基础的哲学思潮,主张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以从经验事实中寻求真理和知识。
2. 实证主义需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论和原则:实证主义需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论和原则,强调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实证主义方法论 名词解释

实证主义方法论名词解释摘要:一、引言二、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定义三、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特点四、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应用领域五、我国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发展六、实证主义方法论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七、结论正文:一、引言在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方法论的多样性为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视角和手段。
其中,实证主义方法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长期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定义、特点、应用领域等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大家提供对实证主义方法论更全面的认识。
二、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定义实证主义方法论,顾名思义,是一种强调实证研究的方法。
它主张从实际现象中归纳出规律,通过对事实的观察和分析来验证或驳斥理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强调科学研究应当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遵循逻辑推理和实证检验的原则。
三、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特点1.客观性: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科学研究应当遵循客观事实,排斥主观臆断。
研究者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客观数据,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来验证或修正理论。
2.实证性:实证主义方法论强调实证研究,即从实际现象中提炼规律,再通过实证检验来验证理论。
这使得实证主义方法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3.系统性与完整性:实证主义方法论要求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确保研究结果具有完整性和准确性。
4.逻辑推理:实证主义方法论强调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认为科学研究需要建立在严密逻辑的基础上。
研究者需要运用逻辑推理来分析事实、构建理论和验证观点。
四、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应用领域实证主义方法论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在这些领域中,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来探讨社会现象的规律,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
五、我国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发展在我国,实证主义方法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日益繁荣,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实践实证主义方法论。
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实证研究,鼓励政策和决策制定过程中运用实证主义方法论,以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实证主义和唯物辩证法

实证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它们对世界和人类事物的看法和处理方式存在显著的差异。
实证主义强调经验实证和客观分析。
它认为只有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世界。
实证主义者倾向于将世界看作是一系列独立的现象,而科学的目的就是解释和预测这些现象。
在实证主义者看来,人类的观念和信仰也应该通过实证方法来检验,以确保它们与现实世界的一致性。
唯物辩证法,又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强调以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事物。
它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
此外,唯物辩证法还认为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
综上,实证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存在显著差异。
实证主义强调客观分析和经验实证,而唯物辩证法则强调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运动变化。
实证主义资料

能力
实证主义对社会科学未来发展的启示
实证主义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实证主义对社会科学发展趋势的影响
• 实证主义哲学强调科学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 实证主义哲学关注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启示社会科学
启示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关注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多样化
• 实证主义哲学强调经验主义和实证原则,认为知识来源于经验
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
• 实证主义哲学认为,科学理论是基于观察和实验的,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 实证主义哲学主张,社会科学研究应该遵循科学方法,强调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严
谨性
实证主义的主要方法
观察法
• 实证主义哲学强调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观察是获取经
则
• 实证主义哲学主张科学的统一性和客观性
社会科学的兴起
• 实证主义哲学关注社会科学的发展,强调科学方法在社会科学研
究中的应用
• 实证主义哲学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实证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
• 被认为是实证主义的奠基人,提出了实证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05
实证主义在当代社会科学中的意义
实证主义对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
实证主义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 实证主义哲学强调科学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严
谨性
• 实证主义哲学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推动了社会科学的发
展
实证主义对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启示
哲学的基本原则相一致
发展的动态过程和多样性
名词解释实证主义

名词解释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一种科学哲学流派,强调科学方法和经验观察在获取知识上的重要性。
实证主义关注的是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实证,通过经验验证和重复实验来验证科学理论的有效性。
它强调科学研究应该是客观、可测量的,并且理论和假设的真实性应该通过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来验证。
实证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维也纳学派,该学派由数学家和科学家组成。
实证主义者认为,只有通过经验和观察,人们才能获取真实的知识。
他们认为,只有那些可以进行实验检验和验证的观点才具有科学意义。
实证主义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性,认为科学应该依赖于可观测的现象和经验的结果,而不是信仰、主观意见或超自然力量。
实证主义者对于理论的真实性提出了一种验证的观点,即只有在经验观察和实验结果与理论的预测相一致时,才能认为该理论是真实的。
当理论得到验证时,它就成为科学的知识。
然而,如果观察和实验与理论的预测不一致,那么理论就应该被修改或废弃。
实证主义者强调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他们认为科学研究必须排除主观偏见和个人立场的影响,并且必须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重复来验证其有效性。
实证主义者还主张科学研究应该使用可量化的测量和统计方法来形成可靠的结论。
实证主义作为一种科学哲学流派在20世纪上半叶达到了顶峰,但它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实证主义的批评者认为,实证主义过于重视观察和实验,忽视了其他形式的知识获取,如哲学推理、人类价值观和个人经验。
实证主义者也受到了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提出的反证主义观点的挑战。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不能通过经验观察来证明,而只能通过对其假设和预测进行批判性检验来验证其假设。
尽管实证主义在现代哲学中的影响力已经减弱,但它对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验证的重视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证主义的思想仍然对科学研究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观察和实验的设计与分析、数据收集和综合的方法上。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
又称实证哲学。
它产生时间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等提出。
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是实证主义形成的标志。
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
基本特征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实证主义的影响: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
实证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
广义而言,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囿于经验材料、拒绝排斥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辨,都为实证主义。
狭义而言,实证主义则指法国哲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的哲学。
这条目内主要介绍狭义的实证主义。
孔德生长的时代,正是一个宣扬理性主义及科学思想发端的时代,在“科学万能”思想的冲击下,人们对形而上学产生怀疑,逐渐以注重经验的科学方法观察、研究事物,探求事实的本原和变化的现象。
中心论点实证主义又称实证论,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
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
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
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体认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
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
进化阶段孔德在其所写的《实证哲学》一书里,认为人类进化分成三阶段:一是神学阶段,盖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力量和某些现象感到惧怕,因此就以信仰和膜拜来解释面对自然界的变化;二是玄学阶段,以形而上或普遍的本质阶段,解释一切现象;三是实证阶段,也就是科学的阶段,运用观察、分类,以及分类性的资料,探求事物彼此的关系,此法获得的结果,才是正确可信的。
实证主义(名词解释)

实证主义的概念解释如下:
实证主义,又叫自然主义、科学主义、经验主义等,主要是指“社会学研究者或社会科学家盲目模仿自然科学家(主要是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的方法和语言,用自然实体、自然因素和自然规律来解释人类社会的思潮”。
传播学中的实证主义导源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实证主义,它是“以客观性、实证性、精确性为主导原则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
“实证即可检验、可验证、可证实、可重复。
”美国的主流传播学者(经验学派)大都沿用这种方法,把一切诉诸经验验证,强调归纳和经验,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推理验证,用此得出的理论或规律来解释一切传播现象,理论或假说只有被验证了才有意义。
实证主义的三个基本前提如下:
1、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自身的客观性,这些客观性可以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加以揭示。
2、人类有能力开发或设计出揭示社会现象之客观性的科学方法。
3、任何关于社会现象的理论和假设,都能够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得到证明或否定。
实证主义的三个主要原则如下:
1、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用于调查和分析的方法和技术不能随意变,以便为其他学者提供验证的手段。
2、社会科学家的首要目标,是收集和提供关于理论假设的无可争议的科学数据和材料。
3、通过公开的学术讨论,建构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模式或“定理”。
1实证主义

第一章实证主义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一个声称以实证科学作为哲学基础的哲学流派,也是现代西方哲学中所谓科学主义哲学思潮中最早的流派,19世纪30年代最早出现于法国,40年代出现于英国,实证主义第一代代表主要是法国哲学家孔德、英国哲学家密尔和斯宾塞。
第二代叫马赫主义,代表人物是奥地利哲学家马赫和德国哲学家阿芬那留斯。
一、孔德生平和著作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是实证主义创始人。
他生于法国蒙特彼利尔一个倾向保皇党、笃信天主教的税务官家庭,他的母亲比他父亲大12岁。
1807-14年(9-16岁)讀中学,14岁时宣布不再信奉天主教并在政治上由保皇派立场转向同情共和派,改采自由及革命的思想。
1814-16年(16-18岁) 就读于巴黎综合技术学校,受到了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指教,就在这时,他已形成了社会要由杰出科学家来领导的信念。
1816年,因该校重新被保皇派控制,孔德被开除出校,但仍然留在巴黎学习,阅读了不少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历史著作,并曾一度担任家庭数学教师。
1817(19岁)年他成了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做了七年。
这时他的实证主义思想已开始形成,他在1822年写的《为了重新组织社会所必需的科学研究的计划》中就已勾画出了实证主义思想的轮廓,有些思想显然深受圣西门影响。
但两人在政治上和理论思想上又存在着严重分歧,后来终于决裂。
离开圣西门后孔德长期没有找到固定薪金的工作。
1818年(20岁) 和有夫之妇宝琳(Pauline)戀爱,并且可能育有一女露易丝(Louise)。
1825年 (27岁) 和Caroline Massin (马菘)结婚。
后來其妻數度離去。
他自认这次婚姻是「基于慈悲所作的判断」、「此生唯一的败笔」。
妻子首度離去。
孔德因而精神崩溃,住进療养院治療。
八个月后出院,但是并未痊愈。
曾跳塞纳河自殺未遂。
后來绝口不提此事,也不愿意和他的救命恩人見面。
1842年 (44岁) 和其妻子马菘终于离婚。
实证主义

本章概述
实证主义沿着经验主义哲学的思想路线,将自然科学的方法移入哲学和社会学,反对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对以后的西方哲学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影响。本章主要介绍实证主义的概况和其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和思想理论。
第一节 实证主义概况
一、形而上学的困境与实证主义的形成
穆勒提出了著名的归纳四法,即求同法(契合法)、求异法(差异法)、剩余法、共变法,再加上求同求异并用就成了归纳五法。归纳五法是西方逻辑思想、特别是归纳逻辑发展的一个定社会的起源和性质的,是作为人性的体现的人的情感意志,也即人的本能。人的本能有个人本能和社会本能之分,个人本能表现为利己心,社会本能表现为利他心,前者起决定性的作用,但个人本能使人趋向保守,社会本能使人具有改革精神,因此应当使二者得到调和。
六 、实证的政治和宗教
五、社会学
孔德把按照实证主义原则建立起来的关于社会现象的理论称为社会学,其任务是研究和发现社会现象的“不变规律”。社会学是最后出现的学科,也是最重要的学科,因为第一,实证哲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按照实证主义原则将各个科学部门统一起来,而只有建立了社会学,才能实现这种统一;第二,实证哲学还有实现社会重组的实践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关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知识,后者正是由社会学来提供的。孔德把社会学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实证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以实证自然科学的精神来改造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流派。它是在西方近代哲学陷入危机以及随之在西方哲学界兴起的对它的批判浪潮中形成的。19世纪30年代最早出现于法国。主要代表有孔德、穆勒和斯宾塞。
实证主义

1848年“实证主义学会”成立。《实证主义 总论》发表。1851年孔德失去综保工科学 校辅导教师职务。《实证政治体系》第一 卷出版。其他各卷陆续于1852年、1853年 和1854年出版。4月22日,孔德致函德.托 卢泽,称:“我深信可以在1860年前把实 证主义改作为唯一真正完善的宗教,在巴 黎圣母院前布讲。”
思想渊源:继承了17C以来欧洲经验 主义的传统,尤其是贝克莱、休谟 的经验论以及牛顿的机械论哲学。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
1,像休谟等人那样哲学应以经验为基础,但 这种经验是按实证自然科学的要求获得的, 有科学的意义和价值,企图以此克服传统经 验主义的经验概念的思辨性和抽象性。
2,继承和发展了休谟的现象主义,不仅要求 把哲学局限于现象(即经验)范围内,排除 认识经验以外的实在(物质或精神)的可能 性,且明确提出要抛弃对世界的本质、基础 等本体论问题的研究,超出唯心和唯物之外。
12月,利特雷及孔德的其他多位学生对孔德 赞同路易.拿破仑发动政变感到恼火,并对 新的哲学方向深感不安,退出“实证主义 学会”。
1857年9月5日,孔德在巴黎默西厄勒-普兰斯路10号逝世。死时他的学 生在场。
逝世一百周年时,他被誉为“世界文 化名人”,认为他提倡科学,提倡 普及教育,主张人道、利他、爱人 类等,是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第一章实证主义 Positivism
第一章 实证主义
一、概况 二、早期实证主义 孔德的实证主义 (一)实证主义哲学思想 1、实证主义原则 2、智力发展三阶段论 (二)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穆勒的实证主义 (一)实证主义哲学思想 1、物质是感觉的恒久可能性 2、精神是感受(精神状态)的恒久可能性 3、规律是心理的联想 (二)归纳主义逻辑学 1、演绎逻辑的局限 2、归纳五法 (三)功利主义伦理观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Positivism)一种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的西方哲学流派。
实证主义作为经验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
在这之前,I.牛顿D.休谟的经验论已涉及实证问题,而且19世纪初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H.圣西门最初使用“实证主义”一词。
但严格地讲,实证主义的创始人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A.孔德。
从1830年开始,孔德陆续刊布其六卷本《实证哲学教程》,标志着实证主义的形成。
按照孔德的观点,实证主义从广义上说是由哲学和政治体系构成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一个庞大体系的目的;狭义地说,实证主义即是孔德创立的实证哲学。
孔德认为,人类历史经历了从迷信或玄学到科学的过程。
当社会由科学家管理时,人们进入了现实的阶段。
科学本身是关于描述、推论和控制和问题;科学家从观察到的一些事件着手,通过描述,精确地推断出自然规律的规则,一旦那些规则被掌握,便可以反过来推测这些事件。
最后,当目标为描述和推断所操纵时,科学规则便对自然的可能性作出了控制。
所以,真正的科学家应该把可以观察到的事件作为参考实体,而对那些无法观察到的事件避免作出为什么发生的解释。
如果对无法观察到的事件进行解释,那就可能使人回复到宗教或形而上学的迷信寿为,这是与实证主义背道而驰的。
后来,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对孔德的实证哲学加以修订,剔除了一种认识论的教条,提倡一种新的科学哲学体系,出现了马赫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E.马赫认为,真正的科学是一种精细的现象学,即某人感觉的精确描述,包括这个人从那里发现的一些规律。
他反对把原子引入物理学和化学,并以一个实证主义者的口吻说:“你究竟看到了它吗?”到了20世纪,实证主义与B.罗素和A.N.怀特海的基础数学相结合,成为维也纳逻辑实证主我学派。
所以,历史上把实证主义分为两种:早期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又称新实证主义。
自孔德时代以来,实证主义者已分级对各学科加以组织。
从最古老和最基础的物理学到社会科学,每门科学都被认为可以还原到次一级水平,这样几乎所有科学都是物理学的分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世纪中叶,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结合实证主义中重经验的学说和符号逻辑学说,成为逻辑实证论。
符号逻辑就是将代数的方法和符号,应用在逻辑上。
这种理论运用逻辑,达成具有像数学那样明显和确实的结论。
什么是实证主义江怡:什么是实证主义--对它的一种史前史考察实证主义是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中的重要传统。
但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实证主义萌芽于17世纪的欧洲,18世纪后逐渐形成的所谓唯理论与经验论之间表面对立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深刻的一致,即对关于世界的偶然知识与关于永恒之物的必然知识的严格区分。
在法国,由于受到18世纪启蒙运动的深刻影响,19世纪的法国哲学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社会政治色彩。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但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与法国哲学的浪漫主义的思想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哲学传统,经验论,知识的区分,社会政治因素编辑本段更多理解综述作为西方哲学中的一种传统,“实证主义”通常是指关于人类知识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态度。
它不是去预先假设人类是如何得到知识的,也不提供关于知识的心理学或历史学的基础。
实证主义是关于人类认识活动的一套规则或评价标准:它告诉我们关于世界陈述中的哪些内容是属于知识的范围,并为我们提供可以用来区分能够与不能合理地提出问题的准则。
因而,实证主义是一种规范的态度,关涉我们如何使用“知识”、“科学”、“认识”、“信息”等术语。
同样,实证主义的原则也区分了哲学和科学的争论中哪些属于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哪些又属于不可能得到解决或不值得考虑的问题。
[1] 起始时期作为一种具有明确规定的哲学思潮,实证主义开始于19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实证哲学”;但作为一种哲学传统,实证主义却根置于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之中。
根据当代波兰哲学史家科拉可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的分析,古希腊斯多亚学派的怀疑论提出的一种现象主义观点应当被看作实证主义的雏形,这种观点认为,经验能够使我们确定给定的对象是否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外表,但我们却无法由此推断对象事实上的确正如它的外表所呈现的一样,因而我们必须区分经验材料的真实内容与我们由此推断的事物自身具有的性质。
[2] 中世纪晚期的罗杰尔·培根和奥康的思想,同样表达了一种关于人类认识范围和有效性的实证主义观点,他们在与目的论神学的论战中强调了人类技术对自然的控制作用:如罗杰尔·培根就明确指出,知识的价值只能用使用的效果加以衡量,而获得知识的唯一合理手段就是实验和几何推演;奥康以“极端唯名论”的方式提出的“奥康剃刀”清除了一切被认为是不必要的实体,严格区分了尘世的知识和宗教的信仰,认为后者是无法证明的,也是无需证明的。
当然,中世纪经院哲学在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唯名论,而唯名论本身并不是一种实证主义观点,因为它关心的仍然是知识的构成和来源,而不是关于构成知识的原则和标准。
而且,中世纪晚期的一些经验主义萌芽,主要关注的也是如何得到事物本身,虽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本体”,而是大自然撒播于一切生灵之中的初隐“力量”。
初具形态实证主义的思想在17世纪开始呈现最初形态,它与近代机械论的出现有着密切的关系。
伽里略的科学观直接形成了与传统世界观的对立:科学的任务不是去增加自然及其属性的数量,而是大量地去描述一切可以测量的现象。
伽里略的理想实验超出了经验材料的范围,开始确立科学理想的重要性,即为一切实验确立理想条件。
这正是后来的实证主义哲学确立科学规范的开端。
17世纪实证主义思想的最主要代表是伽桑迪,他在1624年的文章中直接反对亚里士多德主义,宣称形而上学的思辨是没有结果的,而合理的目的论思想也是不可靠的。
他认为,一切值得探究的知识都会是不完善的,我们基于天生的认知手段而得到的东西,都不过是具有可能性而已,这样的知识是无法宣称可以发现世界的“本性”或万物的“本质”的。
伽桑迪的思想反映了法国知识分子思想通常具有的朴实特征,即不要询问用定义无法回答的问题,如关于上帝的问题或关于宇宙本性的问题,我们只能对各种不同的答案保持开放的心态,以便将来的科学能够给出更好的回答。
从今天的角度看,17世纪西欧哲学中发生的重要事件是笛卡尔的《论方法》(1637)、《第一哲学沉思》(1641)和莱布尼兹的《单子论》的出版,因为正是这些著作开始把整个西方哲学真正引入对人类知识的性质及其形式的考察,而哲学才第一次被明确地规定为“正确指导理性和寻求科学真理的方法”(笛卡尔)。
从此,“理性”在哲学话语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并成为衡量一切人类知识的最高准则。
虽然在严格的意义上不能把笛卡尔和莱布尼兹看作是实证主义者,但他们却持有实证主义者的一个共同信念,即认为任何以不可见的力量去解释世界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我们不能为以无法清楚地表达的东西去解释自然过程而留下地盘。
在笛卡尔和莱布尼兹看来,科学应当使世界摆脱神秘,应当用真实的知识填补我们认识上的空白,而不是用华丽的辞藻去掩饰我们的无知。
所以,笛卡尔就用外延概念去解释传统的带有神秘色彩的实体,而用思想去解释被看作思维之实体的灵魂。
虽然从当代语言哲学的角度看,笛卡尔对物质与灵魂的绝对分离是造成后来西方哲学陷入身心问题困境的根源,但在17世纪的哲学中,笛卡尔把广延的实体和思维的实体区分为物质(外延)和思想(灵魂),这种做法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至少有一点是非常明显的:笛卡尔把一切实体都放到了保证清晰确实的理性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在所有声称隐藏了某种本质的实体理论中都没有任何真正有意义的、对自然的描述有所贡献的内容。
因为在他看来,我们所能看到的都是实际的事物属性,而在这些属性背后并没有什么隐藏的“自然”。
他把自己的使命看作是发现可以接受为绝对必然的而不只是纯粹分析的真理,而这样的真理就只能用数学的形式来表达,“因为遵循正确的秩序和精确地陈述我们正在研究的所有情况,这就是那个赋予算术规则以确定性东西的全部”。
[3] 由于经验知识本身具有欺骗性和不确定性,其内容也缺乏任何必然性,它们无法使我们达到任何确定的关于存在的断定,所以,笛卡尔提出,我们就只能在其他地方去寻找无可置疑的知识标准,而数学作为演绎知识的模式恰好可以在科学中得到普遍运用,我们由此也才能够建立起作为必然真理的自然科学。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笛卡尔甚至提出,要得到关于物体的运动及其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完全可以不需要经验的材料,而只需要仔细地分析外延、物体、运动、阻力等概念就可以了。
相似之处从表面上看,笛卡尔的这种思想的确与实证主义者追求必然真理的理想有相似之处。
然而,至少作为一种哲学方法,实证主义还有一条最为重要的信念,即知识只有在具有分析特征的情况下才是必然的,就是说,可以称作具有必然性的知识并不是关于世界的知识,而是具有重言式特征的一些命题,它们的真是由构成它们的那些词的意义决定的,这并不要求经验的或实验的证实标准。
这样,在实证主义者看来,必然的知识并不告诉我们世界实际上是什么样子,也不包括任何存在性的判断,不涉及到世界中所发生的一切现实的过程。
但在笛卡尔看来,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不仅仅是要告诉我们实际发生的某些东西,而且要告诉我们这些东西是必然要发生的。
这种看法的前面一点把他与实证主义者区分开来,而后面一点则把他与经验论区分开来了。
在强调知识的必然性方面,莱布尼兹比笛卡尔更为彻底。
在他看来,一切经验知识都是偶然的;我们既无法通过这种偶然的知识去把握世界,又无法用这样的知识去证明世界的存在,所以,我们就只能用充足理由律去证明世界的存在就是世界的本质,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同一性命题中,我们才能看到必然的知识。
而这样的必然知识也只有几何学的分析真理才能向我们提供。
由于莱布尼兹曾周游列国,对当时的世界版图有丰富的经验知识。
因而在他看来,几何学本身并不能从经验的积累中得到,而只能是来自对上帝本质的认识。
他提出的“普遍语言”概念就是一种对人类认识表达可以采用的普遍形式的理想。
用现代语言来说,这种“普遍语言”概念就表现在用逻辑语法建立起来的一种“理想语言”,在这种语言中,所有的词都只有在句子中才有意义,而所有的句子又都是通过对所保包含的词的意义的分析而得到意义的,所以,这种语言中的句子只能是分析的,或者说在性质上是分析的。
18世纪的英国经验论对笛卡尔主义的一个主要攻击,就是对必然知识的这种独断论主张。
巴克莱认为,所谓必然的知识应当包括对经验事实的判断,因为只有来自经验的判断才能成为我们知觉的内容。
在他看来,如果我们试图准确地阐明所谓的“所与”(given)的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它就在于不可观察到的物理对象的性质。
而由于我们无法离开感知而达到这样的性质,所以,对“所与”的本质的认识也只能是在我们对对象的感知中。
而且,根据他的观点,由于根本不存在离开了感知的任何本质,所以我们对这种本质的认识也是不可能的。
他写道:“我担保,可感知事物的存在就在于它们是可以被感知的,而不是它们实际上被感知。
”[4] 巴克莱与实证主义者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他否认了物质实体的存在,或者说,否定了对世界存在的形而上学说明,仅仅强调由感知所构成的经验命题对世界本质认识的关键作用。
但他的思想中仍然存在与实证主义的相似之处,这就是,希望祛除一切对人类知识无关紧要的或有害的说法,要求一切真正的知识都必定是能够经受对表达这种知识的句子意义的分析的。
重要作用二从今天的角度看,在18世纪后逐渐形成的所谓唯理论与经验论之间表面对立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深刻的一致,这就是对关于世界的偶然知识与关于永恒之物的必然知识的严格区分:对笛卡尔和莱布尼兹来说,只有在性质上为分析的知识才是必然的,但这样的知识不是关于世界的,而是一些重言式命题,它们表现为某些必然发生的内容;而且它们是无法通过经验的手段得到的,只能是来自某种先天的东西,这就为上帝的存在留下了合理的证明;同样,巴克莱明确地区分了在我们的感知中呈现的内容与无法有效地引入感知中的东西,如物质的存在。
巴克莱区分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存在即被感知”,但他由此也表明了对物质世界的态度,即从经验感知中消除关于世界存在的无神论解释。
从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中可以看出,它们实际上是对这样两种知识区分采取的截然不同的选择态度:唯理论明显地反对关于世界的偶然知识,强调对永恒之物的必然知识的把握;经验论则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即使是数学和几何学的命题同样源自经验,同样是对经验材料的概括而已。
休谟在西方近代实证主义思想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虽然他通常被看作是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但他在处理两种知识的关系上却与洛克、巴克莱等人的经验论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正是这种差别使得当代哲学家把休谟放到了实证主义的阵营。
逻辑实证主义者把休谟看作是他们思想的先驱之一,而科拉克夫斯基则直接把他称做“实证主义哲学的真正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