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尔的高语境与低语境

合集下载

中西方商务礼仪行为差异的研究基于高低语境理论

中西方商务礼仪行为差异的研究基于高低语境理论

中西方商务礼仪行为差异的研究基于高低语境理论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与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理解和掌握中西方商务礼仪行为的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运用高低语境理论(High and LowContext Communication Theory)这一跨文化交际学中的重要框架,系统地剖析中西方商务环境中不同礼仪规范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以期为涉外商务人士提供实用的跨文化交际指导,促进跨文化商务交流的顺畅与高效。

高低语境理论由爱德华霍尔(Edward T. Hall)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用于解释不同文化在交际过程中对信息编码和解码方式的差异。

该理论将文化分为高语境与低语境两类:高语境文化强调非言语、情境、关系背景等隐性因素在传递信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低语境文化则倾向于依赖明确、直接、详尽的语言表述来传达信息。

在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普遍认为中国属于典型的高语境文化,而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则多表现为低语境文化特征。

在商务礼仪层面,这种理论框架的运用有助于揭示中西方在诸如沟通风格、时间观念、礼赠习俗、餐桌礼仪、商业谈判策略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

例如,中国商务交往中重视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倾向于通过含蓄表达、暗示及长期关系中的默契来理解对方意图,而西方商务环境更注重契约精神和明确的条款说明,强调直接、清晰的口头与书面沟通。

同样,对于时间管理,中国商务文化往往体现出更为灵活、注重人情的特性,而西方则严格遵守时间约定,视其为尊重他人与效率的体现。

本研究将首先概述高低语境理论的核心概念与分类依据,继而结合具体实例,深入探讨中西方商务礼仪行为在各个关键环节中的异同,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受到各自文化语境特性的深刻影响。

研究不仅停留在现象描述层面,还将尝试挖掘造成这些差异的文化根源,如历史传统、社会结构、价值观等,并探讨在实际商务交往中如何恰当地应对和适应这些差异,以提升跨文化商务沟通的效果。

本研究以高低语境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对中西方商务礼仪行为差异的系统梳理与分析,旨在为跨国商务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助力全球商务参与者跨越文化鸿沟,实现更加和谐、有效的跨文化商务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商务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商务礼仪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差异性和共性逐渐受到学者和商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从高低语境理论看中西文化交流差异

从高低语境理论看中西文化交流差异

从高低语境理论看中西文化交流差异作者:许月文刘静澜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10期摘要:隨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西文化交流愈发频繁,但由于双方特定的文化背景,语境文化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和作用日渐显著。

本文将美国人类学家霍尔(Edward T.Hall)提出的高低语境理论作为切入点,深刻剖析中西文化交流中由于语境不同而造成的文化冲突并加以探讨、研究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从而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低语境;中西文化;差异一、高语境与低语境理论美国人类学家霍尔(Edward T.Hall)从交际与感知的角度提出了一种研究文化异同的有效方式,他在l976年出版的Beyond Culture一书中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并将语境分为高语境(High Context)与低语境(Low Context)。

霍尔认为:“一切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

高语境事物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信息处于接受者手里及背景中,仅有微小部分存于传递的讯息中。

低语境事物恰好相反,大部分信息必须处在传递的讯息中,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内在语境及外在语境)。

”人们交往时,如较多的交际信息反映在社会文化情景中,而相对较少的信息存在于实际的言语中,此文化称为“高语境文化”,即“意会”。

相反,在“低语境文化”中,实际的言语信息起更为重要的作用,语境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更注重实际的语言信息,即“言传”。

二、高语境与低语境理论的成因1.社会文化因素这一理论产生的主要原因基于哲学。

美国学者古狄昆斯特的研究表明,美国、德国、瑞士、芬兰等西方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国家,中国、日本、韩国等东方国家属于高语境文化国家。

西方文化的起源是古代希伯莱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强调人要善于雄辩和修辞。

因此,西方人注重培养准确、全面地表达自己的方式。

东方文化主要受到儒家、佛教和道教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儒家思想,认为多说无用的,甚至是无益的,少说话是善良的象征,这是高语境文化产生的原因。

基于霍尔高低文化语境的中西交际差异比较

基于霍尔高低文化语境的中西交际差异比较

基于霍尔高低文化语境的中西交际差异比较摘要: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

语言环境即指说话时,人所处的状况和状态。

语言环境有多种:一般地说,有自然语言环境、局部语言环境和自我营造的人工语言环境。

人类学家霍尔是研究跨文化交际的先驱之一。

他将文化分为高语境或低语境。

不同的语境文化所包含的编码、信息传输也不同,在高语境文化中信息已存在于人们心中,消息的编码、显性传输方式部分很少;而低语境文化则敲好相反。

关键词:高语境;低语境;交际;差异一.引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其文化不一样,交流方式也不一样。

跨文化交际是文化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的发展变化与文化的发展变化时相互依存的[1]。

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交际需求大幅上升,这就要求双方关注彼此的交流内容、交流空间、交流活动,促使人们不得不对跨文化交际做全面系统的研究。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必须要认识到它是一个融合与排斥、求同与存异辩证统一的过程,而且文化上的差异必定会给生活在不同国度的人带来理解上的困难[2]。

因此人类学家霍尔就认为文化差异的存在会产生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双方在对比、分析文化交际差异后就能使文化交际顺利进行,所以提高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低语境文化的形成原因霍尔经研究得出多数亚洲国家是高语境文化,而欧洲国家更倾向于低语境文化。

首先高语境文化的定义是人们彼此进行交流时,不必把交流信息完全用言语表达出来,有时可以利用表情、动作、眼神、甚至沉默的形式来传递信息,双方通过交流环境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内容。

而低语境文化由于在生活经历上的差异性,所以他们彼此问的交际是比较独立的,较少会受到交际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交际环境本身和交流双方自身所涵有的信息量比较少。

交际信息必须通过清晰明确的语言信息编码来传递才能让交流顺利进行。

而造成以上种种不同的原因在于中德的社会历史因素不同。

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发现中国的社会历史发展悠久,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环境中,语言相同,生活节奏尽然有序,彼此熟悉,生活经验较为单一,所以人们对言语的依赖程度低而更多的借助非语言手段。

霍尔的高语境与低语境

霍尔的高语境与低语境
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充分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信息的传递方式,尊重并 适应对方的语境特点。
在高语境文化交流中,应注重非言语交际和内隐知识的传递;而在低语境 文化交流中,应强调言语交际和外显知识的重要性。
通过了解和掌握高语境与低语境理论,可以更好地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挑 战和障碍,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和质量。
非言语行为
在高语境文化中,非言语行为如 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在信息传 递中占据重要地位。
环境背景
高语境文化中的人们善于利用环 境背景传递信息,如空间布局、 装饰风格等。
社会规范
高语境文化中的信息传递还受到 社会规范的制约,人们通过遵守 或违反规范来传递信息。
高语境文化的影响与实例
• 跨文化沟通:高语境文化中的信息传递方式可能导致跨文化沟通障碍,需要特别注意文化差异。 • 教育方式:高语境文化中的教育方式可能更注重实践和体验,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 • 商业谈判:高语境文化中的商业谈判可能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而非仅仅关注利益交换。 • 例子: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是典型的霍尔高语境文化代表,这些国家的人们在沟通中非常注重非言语
PART 01
引言
主题简介
霍尔的高语境与低语境理论是跨文化 交际领域的重要概念,由美国人类学 家爱德华·霍尔提出。
该理论主要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交际 过程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理解方式。
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方式存在 差异,因此理解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 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少误解 和冲突具有重要意义。
PART 02
霍尔的高语境理论
高语境文化的特点
内在信息丰富

简述霍尔关于跨文化交际中的高语境和低语境导向说

简述霍尔关于跨文化交际中的高语境和低语境导向说

简述霍尔关于跨文化交际中的高语境和低语境导向说例:高语境文化:(1)内隐,含蓄;(2)暗码信息;(3)较多的非言语编码;(4)反应很少外露;(5)圈内外有别。

低语境文化:(1)外显,明了;(2)明码信息;(3)较多的言语编码(4)反应外露;(5)圈内外灵活。

在高语境文化中,大部分信息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于交际者的思维记忆深处,信息的传递和编码取决于社会文化环境和交际者所处的具体情景,显性清晰的编码所负载的信息量相对较少,人们对交际环境的种种微妙的提示较为敏感。

在高语境文化中刚好恰好相反,人们在交际时,大量的信息通过显性贴切的编码贯穿,隐性的环境传达出来适当的信息和情景,表明的信息较太少。

也就是说,低语境文化中的交际双方,习惯用语言本身的力量来交流。

不过这种区别并不是绝对的,高语境和低语境并不是泾渭分明,因为在实际交流中,这两种类型的交际类型可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存在。

低语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与高语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由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最早在年在《打破文化》中明确提出。

这一对概念的提出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新的视角,指出了任何交际的双方都会受到其所处的社会人文关系环境、具体的交流情景的影响,拓宽了人们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视野。

霍尔指出实地考察具体内容的语言交际活动,无法正视交际双方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他将语境研究关上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开创性的将语境分割为“低语境”和“高语境”。

世界每一刻都处在变化当中,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经济文化的日益全球化,特别是全球化的发展,低语境成为当今国际社会交流的趋势,中国的高语境文化正在经历着向低语境文化演变的过程中。

人们必须先培育自己的多元文化意识,介绍多寡语境的文化差异,消除低语境的交流障碍,从低语境逐渐转型为高语境。

这样,就可以达至低、高语境下,相同交际习惯的“异源合流”,提升中国的外交效率,推动中西方人民的交流、合作。

简述霍尔关于跨文化交际中的高语境和低语境导向说

简述霍尔关于跨文化交际中的高语境和低语境导向说

简述霍尔关于跨文化交际中的高语境和低语境导向说霍尔在他的经典著作《超越文化》中首次提出了高语境和低语境交际的概念,这一理论对跨文化交际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根据霍尔的理论,交际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高语境交际和低语境交际。

首先,高语境交际(High Context Communication)指的是那些在传达信息和意义时,大量依赖于环境、情境、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参与者的共有知识进行交际的形式。

这些共有的知识包括共享的信仰、价值观、社会规则、文化传统等等。

因此,高语境交际的顺利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者对于共有的这些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具体来说,高语境交际的特点是:信息编码密度高,信息包含在交际语境中,而不仅仅是言语中。

信息的解码更多地依赖于交际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如特定的场所、特定的时间等)和社交环境(如参与者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

与此相反,低语境交际(Low Context Communication)是指那些在传达信息和意义时,更多地依赖于言语本身,而非环境、情境等外部因素。

换言之,低语境交际更注重言语符号本身的编码和解码过程,而对交际环境等外部因素的依赖相对较小。

低语境交际的特点是:信息编码密度低,信息直接包含在言语中。

解码信息时,不需要过多依赖交际环境,因为信息直接包含在言语中。

这种交际方式更倾向于直接、明确、以言行事。

值得注意的是,高语境和低语境并不意味着某种文化比另一种文化更优越或更落后。

它们只是反映了不同文化在处理和传达信息时所偏好的方式。

跨文化交际中,理解和识别不同文化的语境导向对于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非常重要。

对于高语境文化,如亚洲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日本文化和韩国文化等,我们需要特别注意那些未言明的、隐含的信息。

这些信息往往深深根植于这些文化中,对于有效地交流起到关键作用。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我们经常使用含蓄、暗示或者通过第三方来传达信息,这些都是高语境的表现。

edward hall的高低语境

edward hall的高低语境

edward hall的高低语境概念是什么
高低语境文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Edward·T·Hall)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根据高低语境的差异来说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根据文化中主流交际方式,霍尔将不同文化划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

Edward Hall 的高低语境理论是一种以文化为基础的人际沟通模型,旨在帮助人们了解并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人之间的沟通。

它定义了四种不同的语境维度来描述文化影响下的人际沟通,即“高低语境”、“公开性”、“个人性”和“实用性”。

更具体地说,“高低语境”是指一种文化内部的语境分区,涉及实用性、情感性和文化编码,根据这些内部层次体现出人际沟通的四种具体表现形式。

霍尔的高语境与低语境

霍尔的高语境与低语境

Sensory image
observable facts
General statements
specific statements
Reader fills in detail
all relevant details included
Structure: loosely structured
tightly structured
汇的语境信息调整到最理想的状态, 应改译为: We bachelors go green- eyed. (胡文斌, 周雷, 1982)。
原文: "诗人听了, 欢喜得圆如太极的肥脸上翻出黄油。"
译文: Upon hearing th is, the poet w as so de lighted that h is
霍尔的高语境与低语境


1、介绍高语境与低语境
• 2、比较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特点差异
• 3、高语境与低语境的应用举例
爱德华·霍尔 Edward Twitchell Hall
• 美国人 • 人类学家 • 被称为系统地研究跨文化传播活动的第一
人 • 被认为是“跨文化传播”作为学术研究领
域的奠基人 • 在20世纪五十年代 ,确立了“高语境文化”
3. 语境信息调整边界的自由度
原文: "我们这些光杆看了真眼红" 译文:We bachelors go red- eyed with envy.
"眼红"一词在该句语境中意味着"嫉妒‘, 属于高语境词汇。
虽然译者添加了“w ith envy"可以补充部分缺失的语境信息, 但直 译的"red- eyed"还是未免会让英语读者感到困惑, 因为英语中表 达"嫉妒"有专门的词汇"green- eyed"。故此原来的译文没有将词

霍尔的高语境与低语境ppt

霍尔的高语境与低语境ppt
直接陈述
明确表达
强调细节
简单明了
低语境文化中,人们倾向于使用具体、明确的词汇和语言结构,确保对方能够准确理解自己的意思。
在低语境文化中,人们通常会提供足够的细节和背景信息,以确保对方能够完全理解自己的意思。
低语境文化中,人们倾向于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复杂或专业的术语。
霍尔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霍尔的高语境与低语境
目录
contents
霍尔的理论概述高语境文化特点低语境文化特点霍尔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霍尔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霍尔理论的局限性与未来发展参考文献
霍尔的理论概述
01
霍尔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他对跨文化交际和语言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他的研究中,霍尔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交际的方式和特点,提出了高语境和低语境的概念。
改进语言教学方法与策略
基于霍尔理论,语言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和跨文化意识。
在高语境文化中,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
教学方法和策略应该根据学生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水平进行个性化调整。
在低语境文化中,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如口语表达、写作等。
04
高语境文化
交际行为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言外之意和暗示较为重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于高语境文化的理解和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低语境文化
交际行为相对独立于社会文化背景,言外之意和暗示不那么重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于低语境文化的理解和沟通同样关键。
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行为
增强文化敏感度
掌握跨文化沟通技巧
缺乏动态视角
03
霍尔的理论主要关注静态的文化特征,而忽视了文化是如何在历史和社会变迁中发展和变化的。

《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下的口译员能力研究》范文

《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下的口译员能力研究》范文

《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下的口译员能力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愈发频繁。

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口译员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其能力在高低语境文化间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下,口译员所需具备的能力及其培养策略。

二、高低语境文化理论概述高低语境文化理论是由美国文化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用来描述不同文化在信息传递和解读方面的差异。

高语境文化强调非语言信息的交流,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信息传递往往隐含、间接;而低语境文化则更注重语言信息的直接传递,信息明确、直接。

了解这一理论有助于口译员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工作。

三、高低语境文化下口译员的核心能力1. 语言能力:口译员需具备流利的双语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并传达不同语境下的语言信息。

在高低语境文化中,语言能力的运用需灵活多变,既要理解隐含信息,又要确保信息的直接传递。

2. 文化敏感度:口译员需具备较高的文化敏感度,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避免因文化误解导致的信息传递失误。

在高语境文化中,需关注非语言信息的传递;在低语境文化中,需注重语言的明确性和直接性。

3. 心理素质:口译员在高低语境文化中需保持稳定的心理素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能够冷静应对,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4. 专业知识:口译员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等多个领域,以应对不同领域的翻译需求。

5. 应变能力:口译员需具备快速应变能力,能够在翻译过程中迅速调整策略,应对突发情况。

四、口译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1. 加强语言学习:口译员应不断加强语言学习,提高双语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各个方面。

同时,了解不同语言的语用特点和文化背景。

2. 跨文化交际培训:通过跨文化交际培训,提高口译员的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包括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

中西儿童文学中高低语境

中西儿童文学中高低语境

中西儿童文学中高低语境一、高语境交际与低语境交际理论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T. Hall)在1976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颇有见地地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并讲语境分为高语境(High Context)与低语境(Low Context)。

他认为:“ 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

高语境事物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信息处于接受者手里及背景中,仅有微小部分存于传递的讯息中。

低语境事物恰好相反,大部分信息必须处在传递的讯息中,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内在语境及外在语境)。

”(Hall, 1988:96)。

这一理论的提出是从交际与感知的角度出发的。

他认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

人类生活的各方面无不受文化的影响,并随文化的变化而变化。

文化决定了人的存在,包括自我表达的方式以及感情流露的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等。

简单地说,高语境和低语境说的就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由语境和非话语所传递的隐性讯息与由语言编码所传递的显性讯息的对比。

二、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的形成原因高语境社会相对来说发展较慢,人们受多年积累的文化熏陶,有着极其相似的背景只是,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念、信仰、民族心里、行为准则等,这是长期生活的积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因为,在交流过程中,很多信息已经蕴含在背景信息之中,无需再明确地表达出来,完全可以意会,这就造成了高语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比较隐晦。

而低语境社会中多半是科技发展较快、经济较发达的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少依赖于传统或习俗来作为自己交流的准则或依据。

所谓的文化传统也是变化较快没有统一模式可依的。

霍尔认为中国、日本、阿拉伯等东方国家多属于高语境传播社会,而美国、瑞典、德国等西方国家多属于高语境传播社会。

也就是说,在中国文化中,人与人的沟通讲究点到为止、言简意赅、强调心领神会。

而美国文化恰恰相反,在沟通的时候强调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把多由要沟通的信息都用明白无误的、清晰易懂的文字语言传达出来,常常没有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义,不需要说话听声、锣鼓听音。

从高低语境理论看中美文化冲突及应对策略

从高低语境理论看中美文化冲突及应对策略

从高低语境理论看中美文化冲突及应对策略摘要:霍尔的文化语境理论将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划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由于中美文化差异,其信息在传播中始终固守着各自特定的传播语境,从而导致人们在交际中彼此之间交流困难。

本文通过回顾霍尔的高低语境交际理论,对中美文化中的交际实例进行观察及对比分析,并探讨在应对交际冲突时所应采取的有效沟通策略,对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高语境低语境冲突策略1.引言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在1976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提出了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概念。

他认为:“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

高语境事物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信息处于接受者手里及背景中,仅有微小部分存于传递的信息中。

低语境事物恰好相反,大部分信息必须处在传递的信息中,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

根据这一理论,高语境文化成员在表达感情和传递信息时含蓄间接,用字隐晦,而低语境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则是通过直接的表达和符号传递进行交流的。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属于高语境传播社会,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多属于低语境传播社会。

2.高低语境文化的冲突不同语境的文化决定了人们的交际方式、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

由于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美两国人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始终固守着各自的传播语境,从而导致人们在交际中对同一条信息的理解有显著差异,造成彼此之间的交流困难,因此交际失败屡屡发生。

首先,中国的高语境文化与美国的低语境文化在间接交际与直接交际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在大部分文化中,都包含间接交际和直接交际两种模式,只是两者的侧重程度会随着不同文化有所不同。

中国人倾向于间接交际。

交流模式常常是含蓄、内隐以及较多的非言语编码。

而美国人更注重直接交际,常常是外显、明了及较多的言语编码。

例如:neil是一位美国工程师,工作在一家设在美国的中国公司。

一天,总经理吴先生对neil说:“很高兴你为公司付出的辛勤劳动以及取得的成绩,因此想让你作为这次中东新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文化差异理论

文化差异理论

1.语境文化语境是使用语言的环境,包括一切主客观因素。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在1976 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并将语境分为高语境(High Context,即HC)和低语境(Low Context,即LC)。

Hall认为:“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

高语境(HC)事物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信息处于接受者手里及背景中,仅有微小部分存于传递的信息中。

在高语境文化中,说话者的言语或行为意义来源于或内在化于说话者当时所处的语境,他所表达的东西往往比他所说的东西要多。

低语境(LC)事物恰好相反,大部分信息必须处在传递的信息中,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内在语境及外在语境)。

”而在低语境文化中,人们强调的是双方交流的内容,而不是当时所处的语境。

同时,他还把世界各国区分为高语境文化国家和低语境文化国家,“所谓低语境是指一切都需要用语言讲清楚,也就是说双方并没有分享一个共同的语境”,“所谓高语境是指许多的意思都包括在语境之中,不需要每一点都明白无误地讲出来”。

Gudykunst等根据Hall的理论,将12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按“高语境”到“低语境”的方式排列为:中国、日本、阿拉伯、希腊、西班牙、意大利、英国、法国、美国、斯堪德纳维亚、德国、瑞士。

从上面的排列方式不难看出,中国属于典型的高语境国家,美国则“只是偏向了天平较低的一方”,属于低语境国家。

究其原因,中国属于农业国,民众安土重迁,彼此互相熟知,联系密切,有着长期共同的生活经历和背景,形成高语境文化;而美国正好相反,属于工业国,人口迁量大、速度快,加上“个人主义”和“隐私”的观念,使人们相互之间不易培养共同的生活经历和背景,在交流中不得不靠语言来表达,由此形成低语境文化。

2. Edward Hall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

他在、曾说过人与人之间有四种空间距离。

1、Public distance 公众距离可以达到360cm之远。

高语境交际与低语境交际理论

高语境交际与低语境交际理论

高语境交际与低语境交际理论(Low-Context and High-Context Communication)个体主义一集体主义为理解圈子内外的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解释框架。

一般说来,在个体主义的文化中,低语境交际居主导地位;在集体主义文化中,高语境交际居主导地位。

美国的人类学家Edward T. Hall 提出了低语境文化和高语境文化的概念。

这一对概念的提出,对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与交际环境关系的研究颇有启迪,它拓宽了人们在这一方面研究的视野。

3.3.1 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的特点根据Hall 的观点,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在交际时有较多的信息量或者蕴含在社会文化环境和情景中,或者内化于交际者的心中。

交际中的大部分信息都是由身体语言、环境语言,或该人的内在素质来传递,相对地讲,明显的语言代码则负载较少的信息量。

这也意味着,在高语境文化中的人们对微妙的环境提示较为敏感。

低语境交际则刚好相反,绝大部分的信息由明确编码的语言来完成,只有少量的信息蕴含在隐性的环境中。

这意味着,在低语境文化中的人们习惯侧重用语言本身的力量来进行交际。

Hall指出:“在高语境系统中长大的人比在低语境系统中长大的人怀有更多的期望。

当谈论他们心中的苦恼与忧虑时,来自高语境的人会期望对方明白是什么在困扰着他/她,但又不想做具体的说明。

结果是他/她会在交谈中环顾左右而言它,除了关键的一点什么都谈了。

而领会这最关键的主旨则是对方的任务。

”(Hall,1976:98)当然,这样的比较是相对的比较,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存在于一切文化当中,当然只有一种交际(或低语境或高语境交际)是在一种文化中占主导。

不言而喻,不同文化中的交际,对交际环境的依赖程度可能相差无几,也可能有天壤之别。

譬如,东方和西方在这方面的差异是非常悬殊的。

东方文化属于集体主义文化,高语境文化,其交际风格委婉、追求和谐;西方文化属于个体主义文化,低语境文化,其交际风格直接又明确。

从高、低语境看英汉言语礼貌差异

从高、低语境看英汉言语礼貌差异

从高、低语境看英汉言语礼貌差异摘要:以霍尔提出的高低语境概念为视角,以利奇的英语礼貌原则和顾曰国的汉语礼貌原则为理论指导,借助对外汉语和英语视听教材中的情景对话片断,对比了英汉高、低语境下的言语礼貌差异。

关键词:高语境;低语境;礼貌原则一、理论回顾美国人类学家霍尔从文化差异角度提出了高语境和低语境的概念。

霍尔(1988:86)认为"高语境(High Context)传播讯息时,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而极少数处在清晰、被传递的编码的讯息中。

低语境(Low Context)传播相反,既大量的信息在清晰的编码中。

"这就是说"如果交际活动的进行主要靠语言手段完成,那么该交际语境是低语境。

如果交际活动不仅靠语言手段,还更多地靠非语言手段,那么该交际语境是高语境"(Davis ,2001:54) 对于语言礼貌问题的研究,西方学者提出了诸多相关语用原则。

其中利奇(Leech)的礼貌原则影响力较大。

他提出的礼貌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何自然,1988:88) "A.得体准则( Tact Maxim):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

尽量不让别人吃亏; 尽量多使别人得益。

B.慷慨准则( Generosity Maxim):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尽量少使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C.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减少表达对别人的贬损。

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美别人。

D.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尽量少赞扬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

E.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

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F.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

尽量减少对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中国学者顾曰国借鉴西方的礼貌原则,提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原则, 具体包含如下五条准则(顾曰国,1992)"①贬己尊人准则:指讲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和´谦´,讲听者或与听者相关的事物时要´抬´要´尊´。

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

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

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美两国的国际商务合作逐渐成为一种常态。

中美国际商务谈判作为中美商务合作的重要环节,其过程和结果受到深厚的文化背景影响。

在跨文化交流中,高低语境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不同文化间的交际方式、文化沟通和谈判技巧。

本文将从高低语境文化的角度出发,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差异及对策,以期为中美商务合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一、高低语境文化的概念高低语境文化是由美国人学者爱德华·霍尔(Edward T. Hall)首次提出的。

高低语境文化主要涉及到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信息传递的方式。

简单来说,高低语境文化区分了信息传递时依赖言语直接传达的高语境文化和依赖非言语暗示、上下文背景及关系来传达信息的低语境文化两种文化类型。

高低语境文化决定了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的交流模式、解读信息的方式以及隐喻和象征的使用。

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隐喻、暗示和上下文信息来传递信息,他们相信情景、环境和关系能够为信息提供更多的背景和含义。

反之,低语境文化中,人们更注重直接、明确的语言表达和信息传递。

高语境文化的人更注重人际关系、面子和信誉,他们喜欢通过言行间的暗示和象征来沟通交流。

而低语境文化则更注重逻辑、思维和个人利益,他们更看重直接的信息交流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二、中美国际商务谈判中的高低语境文化差异由于中美两国拥有完全不同的历史、文化及社会体制,其国际商务谈判中存在着明显的高低语境文化差异。

在中美国际商务谈判中,双方往往面临相互的文化冲突和沟通困难,直接影响到谈判的效果和结果。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中的高低语境文化差异:1. 信息传递方式的差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由于双方所处的语境不同,信息传递方式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在中方谈判者看来,信息传递往往不仅仅依赖于言辞,更多的是通过非言语暗示和上下文信息来实现。

在中国的商务谈判中,会明显感觉到对于面子和人际关系的重视,谈判过程中会有大量的非言语暗示、象征以及情景的利用。

《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下的口译员能力研究》范文

《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下的口译员能力研究》范文

《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下的口译员能力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口译作为沟通的桥梁,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为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提供了重要视角。

本文旨在探讨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下,口译员所需具备的能力及其特殊性。

二、高低语境文化理论概述高低语境文化理论是由美国文化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该理论将文化分为高低语境两类。

高语境文化注重非语言信息的交流,如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社交礼仪等,信息传递隐含性高,直白性低;而低语境文化则更侧重于语言信息的直接传递,信息表达明确、直接。

了解并掌握这一理论,对于口译员在跨文化交际中准确传递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低语境文化下口译员的能力要求1. 语言能力:无论在高语境还是低语境文化中,口译员的首要任务是准确理解并传达信息。

因此,他们需要具备优秀的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

此外,对于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习惯用语要有深入的了解。

2. 文化敏感性:口译员需要具备高度的文化敏感性,能够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

在高语境文化中,口译员需要更加注重非语言信息的传达;在低语境文化中,则需要更加关注语言的精确性。

3. 跨文化交际能力:口译员不仅是语言的传递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

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在不同文化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这包括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

4. 快速应变能力: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经常面临时间紧迫、信息量大等挑战。

他们需要具备快速应变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反应。

5. 心理素质:口译工作往往压力巨大,口译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抗压能力、情绪调控能力等。

在高强度的工作中保持冷静和专注,是口译员必备的素质。

四、高低语境文化下口译员的特殊性能力1. 在高语境文化中,口译员需要更加注重非语言信息的传递。

例如,在东方文化中,人们往往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传达情感和态度。

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的对比

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的对比

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的对比
高语境文化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的观点,在高语境文化环境中,在人们交际时,有较多的信息蕴涵在社会文化环境和情景中,或者内化于交际者的心中。

相对地讲,明显的语码负载较少的信息量,所以,在高语境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对微妙的环境提示较为敏感,倾听者已经了解了语境,并不需要提供背景信息。

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意大利、西班牙等地中海周边国家文化属于典型的高语境文化。

低语境文化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的观点,在低语境文化环境中,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量的大部分由显性的语码负载,相对地讲,只有少量的信息蕴涵在显性的环境之中。

这意味着,在低语境文化中的人们习惯用言语本身的力量来进行交际,倾听者对于所谈内容知之甚少,必须明确地告知所有的事情。

美国、德国、瑞士和斯堪的纳维亚文化属于典型的低语境文化。

霍尔的高语境与低语境36页PPT

霍尔的高语境与低语境36页PPT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霍尔的高语境与低语境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汇的语境信息调整到最理想的状态, 应改译为: We bachelors go green- eyed. (胡文斌, 周雷, 1982)。
原文: "诗人听了, 欢喜得圆如太极的肥脸上翻出黄油。"
译文: Upon hearing th is, the poet w as so de lighted that h is
例如“a kind of porcela in plate produced by the miperial kiln of the Qing Dynasty between the year o f 1662 and 1722”。
2. 语境信息各异
一些高语境词汇在ST中具有特殊的语境意义和作用, 如果直译会完全改变原文的初衷。
中国
•与身份、地位相适应 的交际策略
•交际群体内外亲疏分 明
美国 •人际关系策略不具有
特殊性
•“一视同仁”
高语境词汇的翻译
—— 以《围城》英译本 Fortress Besieged 为例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去。
高语境词汇指的是某词汇的语境在翻译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该 词汇必须根据新的语境维度进行调整, 以便使目的语( TT)语境
中表达的信息与原语(ST)语境等效;
低语境词汇指的是TT语境的变化对表达效果影响相对较低的 词汇
原文: “男人穿皮外套而没有私人汽车, 假使不像放印子钱的犹 太人或打拳的黑人, 人家就疑心是马戏班的演员, 再不然就是开
窑子的乌龟······”
译文: “a man who wore such an overcoat but did not own a private car, unless he looked like a Jew ish usurer or a
Main idea: reader infers the writer’s intention
main idea is stated at the beginning
Language: create an impression
convey concrete information
Sensory image
高语境和低语境
• 语境—说话时的客观因素;受话者能够直 接联想到的各种成分或因素;语言与意义 的关系。
• 霍尔将语境分为两个部分——HC LC 高语境【high—context】 低语境【low—context】
高语境与低语境
• HC • 典型:日本 中国 朝鲜等 • 意义没有包含在话语当中
• 依赖和熟悉非语言交流 • 传达方式:手势、空间、沉默等
A.Show the primitive medical practice in the past. B.Demonstrate the cruelty of slavery in his days C.Stress the role of slaves in the U.S.history D.Reveal some unknown aspect of his life
的词汇, 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 “语境信息缺失”现象
需要将缺失的语境信息转化成TT中适当的文本信息以达 到整体信息的完整性
原文: 我有时请外国friends 吃饭, 就用那个康熙窑'釉底蓝五彩'
大盘做saladinvite foreign friends over for dinner and use this big K’ang- hsi ‘underglaze- blue- and colored
︱ 朝鲜文化
︱ 非裔美国文化
︱ 土著美国文化
︱ 阿拉伯文化
︱ 希腊文化

拉丁文化 ︱
意大利文化 ︱
英国文化 ︱
法国文化 ︱
美国文化 ︱
斯堪的纳维亚文化 ︱
德国文化 ︱
德裔瑞士文化 ︱
低语境文化
“ 美国文化 ⋯ ⋯只是偏向天平较低的一方。”
M.W. Lustig和J. Koester曾把HC和LC文化及


1、介绍高语境与低语境

2、比较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特点差异
3、高语境与低语境的应用举例
爱德华· 霍尔 Edward Twitchell
Hall
• 美国人 • 人类学家
• 被称为系统地研究跨文化传播活动的第一 人
• 被认为是“跨文化传播”作为学术研究领 域的奠基人
• 在20世纪五十年代 ,确立了“高语境文化” 与“低语境文化”的概念
一种是使用括号或斜体补充ST中缺少的信息 另一种是在语音、词汇、句法和文本中进行“必要的调整”
翻译的标准应当是 “合适的”( adequacy) , 而不是“等值”( equivalent)
1. 语境信息缺失
由于受民族文化、上下文语境等的影响, 一些高语境词 汇在ST语境中可能具有极其丰富的涵意, 而在TT语境中可能 仅仅是一个语言符号, 即不产生任何联想, 或者根本找不到其对应
ware’plate fora salad dish. ( 89)
原文中"康熙窑"是一个重要的幽默线索, 张先生不把老祖先的
古董陈列起来却用来盛洋味十足的"沙拉", 可谓低级趣味。 这个词包含着强烈的中国文化语境信息, 如果不做解释,
TT 读者很难了解其背景知识, 也更无从体会原作的幽默讽刺。
因此, 译文应对"康熙窑'釉底蓝五彩'大盘"加注, 补充此处的 语境信息缺失,
碰到这种因词汇在ST与TT中语境信息各异而造成的翻译困难时, 首先要在清晰理解原文与原语文化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词汇所要 达到的表述目的, 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保留语境信息的实质, 达到等效翻译的目的
原文: 鸿渐道: “我忘掉问你, 你信上叫我‘同情兄’, 那是
什么意思? ”辛楣笑道: “这是董斜川想出来的, 他说, 同跟一个先生 念书的叫‘同师兄弟’, 同在一个学校的叫‘同学’, 同有一个情人的
plump face, as round as the T'ai- chi diagram, was flooded w ith butter
一些译者曾对"太极"译为"Tai- chi" 抱有异议, 认为对英语
读者来说"shadow boxing"更容易理解。
其实近年来许多英美出版的词典里已收录了Tai ch i这一音译词, 该词的文化语境意义对于TT读者已不再陌生,故此已经达到翻译的等效,
3. 语境信息调整边界的自由度
原文: "我们这些光杆看了真眼红" 译文:We bachelors go red- eyed with envy.
"眼红"一词在该句语境中意味着"嫉妒‘, 属于高语境词汇。
虽然译者添加了“w ith envy"可以补充部分缺失的语境信息, 但直 译的"red- eyed"还是未免会让英语读者感到困惑, 因为英语中表 达"嫉妒"有专门的词汇"green- eyed"。故此原来的译文没有将词
龟”具有中国文化的特殊语境意义, 是高语境词汇, 只有译为 “pmip”才能满足原文词汇的整体信息, 合格的翻译人员应具备
区分此“ 乌龟”非彼∃“乌龟”的能力。
原文: 鸿渐恼道: “说得好漂亮! 为什么当初我告诉了你韩学 愈薪水比你高一级, 你要气得掼纱帽不干呢? %”( 414)
译文: “Oh, doesn’t that just sound beautiful?” said Hungchiencrossly. “When I first told you Han Hsueh- yu’s salary was a
In 1784,five years before he becam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George Washington,52,was nearly toothless.So he hired a dentist to transplant nine teeth into his jaw---having extracted them from the mouths of his slaves.
grade higher than yours, why did you get som ad you wanted to throw
away your cone- shaped hat?”( 415)
纱帽是古代文官戴的一种帽子, 后来做官职的代称, 在文中指 赵辛楣系主任的职位。
例如“ cone- shaped hat ,worn by officials in Chinese feudal society. Here ‘throw away one’s cone- shaped hat’ means quit one’s office.”
in lovew ith the same g irl should be called ‘lovemates’.”
原文: "你不要饭碗, 饭碗不会发霉"
译文: “If you don’t want the rice bow ,l it w on’t get moldy”
"饭碗"一词在原文语境下有独特的含义, 意味着"工作"、"糊 口的生计", 但其英文中的对应词"rice bowl"却不能传达这层语境
信息, 所以原来的译文没有兼顾ST 与TT语境信息的相异性。笔
者认为将这个句子改译为"If you want to quarrel w ith your bread and butter, go ahead"(孙艺风, 1995/1: 35- 36)更符合英语文化语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