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语境文化观照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

合集下载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交流和竞争越来越激烈,广告作为企业推广产品的工具,成为了各国企业竞争力的体现。

中美作为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广告语言的比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将从高低语境视域下,对中美广告语言进行比较分析。

高低语境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人们在交流时所依赖的环境信息的多少。

高语境社会假设人们在交流中有相同的背景知识和语言,信息可以通过非言语暗示传递。

低语境社会假设人们在交流中没有相同的背景知识和语言,信息需要通过明确的言语表达。

在广告语言中,高低语境的不同对广告传达信息的方式和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高语境视域下,中美广告语言的比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中美广告语言在文化内涵的表达上存在差异。

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广告语言所传递的文化内涵也不同。

在中文广告中常常使用成语、典故等文化符号,以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和好感。

而在英文广告中,往往使用直接明了的表达方式,更注重产品本身的特点和功能。

中美广告语言在讲述方式上存在差异。

中文广告通常善于使用修辞手法,如夸张、反问、对比等,以增强广告语言的艺术感和吸引力。

而英文广告则更注重表达的简洁、明了和直接,以把重点放在产品本身。

中美广告语言在语言风格上存在差异。

中文广告语言的风格多样,有的广告语言采用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词,使广告语言更具有感染力和诱惑力。

而英文广告则更注重利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使广告更具有冲击力。

中美广告语言在高低语境视域下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高语境视域下,中美广告语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内涵的表达、讲述方式和语言风格上。

而在低语境视域下,中美广告语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信息传递的方式、情感表达和形象塑造上。

通过对中美广告语言的比较,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广告语言的特点和风格,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广告创作和传播。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在高低语境视域下,中美广告语言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表达方式的直接性与间接性差异在高低语境视域下,中美广告语言的表达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

高语境的中文广告通常会采用间接表达的方式,通过借古喻今、寓意隐喻等手法进行暗示,让受众在不经意间领会广告的主题。

例如李宁的广告口号“一切皆有可能”,通过简短的词语传递出对挑战和突破的潜在意义。

而在低语境的美国广告中,表达方式更加直接明了,直截了当地传递产品或服务的特点和优势。

美国人在商业交流中更注重直接而明确的表达方式,因此美国广告常采用简短、直接、有力的语言,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直接传达产品的核心信息。

二、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的体现中美广告在语言中体现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高低语境视域下,中国文化注重尊重和保持传统价值观念,如尊重长辈、敬重师长等。

中文广告常常会通过表达文化价值观念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让消费者产生共鸣。

例如中国人寿的广告口号“陪伴才有保障”,通过强调家庭关爱、贴心服务等来体现中国人重视家庭和人际关系的价值观。

而在美国广告中,常常会强调个人主义和追求自由的价值观念。

美国人比较注重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因此美国广告常常强调产品或服务对个人的价值和意义。

例如可口可乐的广告口号“开心就喝可乐”,直接传达出喝可乐可以带给个人快乐的信息。

三、审美偏好与文化符号的运用在高低语境视域下,中美广告也在审美偏好和文化符号的运用上存在差异。

在中国广告中,常常会运用一些古典诗词、历史典故、传统民间故事等文化符号,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这些文化符号常常会让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增加产品或服务的文化内涵。

例如中国移动的广告“龙的传人”,通过运用中国古代的龙文化,来强调中国移动长远发展和传承的力量。

而在美国广告中,常常会运用一些现代化、时尚化的符号,以迎合美国消费者的审美偏好。

美国广告常常关注当下的流行趋势和消费者的时尚需求,以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和审美观。

心态文化视角下的中美广告语言特色比较

心态文化视角下的中美广告语言特色比较

心态文化视角下的中美广告语言特色比较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广告语言作为一种商业交流工具,不仅承载着商品信息的传递,更在无形中塑造着消费者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经济的两大巨头,其广告语言特色自然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从心态文化的视角出发,对中美广告语言的特色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两国广告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和社会价值观念。

心态文化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共有的心理特征、情感倾向和价值取向。

广告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产物,必然受到心态文化的深刻影响。

因此,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广告语言在风格、表达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两国消费者的心态特征和文化取向,为跨国广告策略和跨文化交流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案例比较和实证研究等。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梳理中美广告语言的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广告案例,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揭示两国广告语言的特色和差异;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本文提出的观点和假设,为结论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对中美广告语言特色的理解,促进两国在广告创意和文化交流方面的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广告业的发展和创新。

二、心态文化概述心态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倾向、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道德伦理等精神层面的内容。

它反映了人们对世界、对人生、对价值的看法和态度,是驱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

心态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心态文化也会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特色。

在广告语言中,心态文化的体现尤为明显。

广告作为一种商业信息传播手段,其语言运用不仅是为了传达商品或服务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其购买欲望。

因此,广告语言往往融入了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心态文化元素,以符合当地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审美习惯。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文化体系,其心态文化的差异在广告语言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美之间的商业往来也越来越频繁。

广告作为商业交流的重要手段,在中美之间的交流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中美广告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从高低语境视域出发,对中美广告语言进行比较。

高低语境是指不同文化中人们所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

在高低语境的文化中,语言的信息含义往往需要通过非语言的信息来补充和解释,而在低语境的文化中,则更强调语言本身传递的信息量。

在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中,存在着明显的高低语境差异,这也导致了两国广告语言的表达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

首先是中美广告语言的句子结构和语言风格。

在美国,广告语言往往采用简短明了,富有感染力和幽默感的句子结构和语言风格。

例如,“Just Do It”、“Think Different”等广告语言都是简洁有力的口号,能够很好地印入消费者的心中。

这种语言风格体现了美国低语境文化的特点,更强调语言文字本身所传递的信息。

而在中国,广告语言则更倾向于使用较为复杂的句型和形容词,追求语言的华丽程度,同时还会有比较长的文化典故和成语的引用。

例如,“风光旖旎,与你共戏江南”、“吹着风的女孩”等广告语言,都充满了文艺气息,能够很好地引发消费者的共鸣。

这种语言风格体现了中国高语境文化的特点,更强调非语言的信息所传达的含义。

其次是中美广告语言的情感表达。

在美国,广告语言体现出来的情感往往是积极乐观,强调个人价值和个性,鼓励消费者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例如,“Be Yourself”、“Because You're Worth It”等广告语言,都能够传递出正能量的情感。

这种情感表达反映了美国文化中对“自我”的重视,以及对人性的乐观态度。

而在中国,广告语言则更倾向于表达情感的柔和、婉约和细腻。

例如,“看一场黄昏,等一场星光”,“只需一抹清香,便有了点缀百花的颜色”,都能够传递出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情感内涵。

高低语境文化观照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

高低语境文化观照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

高低语境文化观照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语境很重要。

到目前为止,爱德华.T. 霍尔的高低语境理论最具影响。

根据霍尔的理论,高语境文化在沟通过程中的反映,是信息与信息之间存在高度的前后联系或大量信息隐含在某种个体特性之中。

在低语境文化中,正如霍尔所解释的那样,大部分信息必须清晰传递从而来弥补语境内外所丢失的信息。

作为广告的一个有力工具,中英广告语言都折射出高低语境的特点。

标签:语境文化中美广告语言一、语境和高低语境文化语言的意义和语境总是互相纠结在一起,因此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语境就显得尤其重要。

迄今为止,关于文化语境这个概念的诠释,最广为人们所接受的是爱德华.T. 霍尔的高低文化语境理论。

霍尔的这一理论把文化分成了两种: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

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处于文化语境这个连续体的两端,而事实上现实中任何一种文化都位于这个连续体中的某一点,高或低都只是相对而言。

很显然,这篇文章涉及到几个概念,有必要在此先做界定。

第一,语境是指对一定背景或者环境的文化适应的形式(Larry,Richard,2002)。

根据Hendon et al.(1996),语境包括交流中言语和非言语两方面,他们围绕着某个词或某个篇章并阐述上下文的意思——情景和文化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交流的进行。

语境的言语因素包括人们说话的频率,语调的高低,声音的强度,声音对于当时具体情境的适应度或弹性,声音频率、音调、强度的变化,以及说话的流利度,表达方式,或者言辞的一些细微差别。

而非言语因素则包括眼神接触,瞳孔的放大或收缩,面部表情,气味,颜色,手势,身体移动,亲近,以及对空间的运用。

换句话说,语境就是指与某件事或个人相关联的整个情景,背景或者环境。

因此,如果在一种文化的交流中语境占据的比例越重,传递或接受信息就越困难(Hendon et al. 1996)。

相反,在语境对信息传达影响越小的文化中,交流就简单些。

什么是高语境文化?根据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 霍尔的理论,所谓高语境文化,就是在传播时,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讯息中。

高低语境文化下的中美广告语

高低语境文化下的中美广告语

高低语境文化下的中美广告语一、引言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所积累下的文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就是信息的传播,是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域环境、历史背景等的不同,在信息的交流过程中因为语境文化的不同,而存在着各自的特点,广告作为信息传播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应该遵循不同的规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广告信息传播的目的。

下面主要对比作为两个相对的高低语境的代表中国和美国的广告语言的特征,及这种特征形成的原因。

二、高低语境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被称为系统的研究跨文化活动的第一人。

他在《无声的语言》中提出了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1976年,又在他的著作《超越文化》中提出的“高低语境”的理论,第一次提出了文化具有语境性。

他将文化分为高语境和低语境,并由此提出了高语境传播和低语境传播。

(一)、语境的定义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工具,并且人们的一切语言交际活动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进行的,语言学界称这种语言交际环境为语境。

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

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它既包括书面语中的上下文,也包括口语中的前言后语;非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流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所涉及的对象以及各种与话语结构同时出现的非语言符号(如姿势、手势)等①。

(二)、高语境高语境传播指的是: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讯息中。

②也就是说,高语境下的信息传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种密切的联系,在高语境文化中,两个人间存在着一种长时间的稳定关系,那么他们的交流就能毫无障碍的建立在一些细小的手势、身体语或者简洁的言语上。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广告已经成为了商业竞争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下,广告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从高低语境视域的角度出发,对中美两国的广告语言进行比较,分析其在语言表达和文化传达上的差异。

一、高低语境视域的概念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高低语境”。

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提出的,用来描述不同文化和语言环境下的信息传递方式。

高低语境是指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的传达依赖于文化、上下文和非语言因素的程度。

在高语境的文化环境中,人们习惯通过隐喻、暗示和非语言符号来传达信息,语言本身的信息量要求相对较低。

而在低语境的文化环境中,人们更加直接、清晰地表达信息,语言本身需要承载更多的信息量。

二、中美广告语言的比较1. 广告语言的表达方式在美国,广告语言的表达方式往往更加直接、简洁。

广告语言更注重语言的文字表达,善于利用幽默、夸张和俏皮的方式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Just do it”(只管去做)是耐克公司的广告语,简单明了,却能表达出耐克产品的自信和坚定。

而在中国,广告语言往往更富有诗意和隐喻性。

常常采用典故、成语和象征性的语言来表达产品的特点和优势。

“百事可乐,有雨有甘”中的“有雨有甘”就采用了隐喻的表达方式,引起了人们的联想和共鸣。

2. 广告语言的文化内涵在广告语言的文化内涵方面,中国广告常常借助于文化符号和传统价值观念来进行情感共鸣,强调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在中国的奶制品广告中经常会出现幸福家庭的画面和快乐的音乐配乐,强调家庭关系和幸福生活。

而美国的广告则更加注重产品的功能和效果,强调自我实现和享受生活。

美国汽车广告中常常出现广袤的自然风光和超强动力的车辆画面,强调个人的冒险精神和对自由的追求。

在文化传达方面,中国广告更加注重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许多中国广告语言中都能感受到对家庭、团队和社会的关怀和责任。

中美广告标语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

中美广告标语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

中美广告标语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广告标语,作为一种重要的商业工具,在商业活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它不仅用于推销产品或服务,还通过其字句和隐含的文化价值观影响消费者。

本文将以中美两国的广告标语为例,对其中体现的文化价值观进行对比研究。

从总体上来看,中美两国的广告标语都强调了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

然而,美国的广告标语更强调个体的自由、独立和自我实现,如“做你自己”、“大胆追求”。

而中国的广告标语则更注重家庭、社会和和谐,如“家的感觉”、“社会和谐”。

美国的广告标语往往强调竞争和个人成就。

例如,耐克的“Just Do It”系列广告,强调个人努力和成就。

这种竞争和个人主义精神在中国广告中也有体现,但往往与集体主义精神并存。

例如,“与众不同,但与群同行”,既强调了个体的独特性,也强调了集体协作的重要性。

再者,美国的广告标语往往鼓励消费者追求快乐、享受生活,如麦当劳的“快乐就是麦当劳”。

而在中国的广告标语中,我们更经常看到的是鼓励人们追求品质、努力工作以实现个人价值,如的“不断追求卓越”。

美国的广告标语常常强调自由选择、个性化以及自我表达,如可口可乐的“分享这瓶可乐”。

相比之下,中国的广告标语更注重家庭、友情和社会责任,如百事可乐的“祝大家百事可乐”。

中美两国的广告标语在文化价值观上存在显著差异。

美国的广告标语倾向于强调个人主义、竞争和享乐主义,而中国的广告标语则更注重集体主义精神、工作伦理和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侧重点的不同。

在理解这些差异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各自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经济的崛起,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将继续深化。

因此,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广告标语可能会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同时也会更加重视跨文化传播和接受度。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文化的交融,中美两国的公益广告在很多方面有着共通之处。

它们都旨在培养文明市民,提高公众意识,教育人们如何保持人与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关系,以保证所有人生存与发展的权利。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一、高低语境视域的定义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语境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高语境视域通常指的是在交际过程中,信息的传递者和接受者之间有充分的共同语言环境和文化共识,因此不需要多余的语言信息。

低语境视域则相反,信息的传递者和接受者之间文化、语言环境的差异较大,因此需要更多的语言信息来传达准确的含义。

高语境视域强调非语言信息的运用,而低语境视域则强调语言信息的准确传递。

二、中美广告语言的比较1. 文化特色的反映中美两国在文化传统、历史背景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在广告语言中得到了体现。

在高语境视域下,中国广告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渲染,强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价值观念。

中国的一些广告语言中会运用典故、成语和古诗词来传达产品的品质和内涵,这种方式需要接受者和传递者拥有共同的文化语境和知识储备。

而美国的广告语言则更加直接、简洁,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和明快的节奏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美国广告更加注重产品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而不太强调产品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美两国在文化传统和语言环境方面的特色,也影响了广告语言的选择和运用。

2. 语言信息的运用三、跨文化广告策略在全球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品牌开始涉足跨国市场,跨文化广告策略的研究也变得格外重要。

通过对中美广告语言的高低语境视域下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跨文化广告策略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对目标市场的文化和语言环境需要有充分的了解。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市场需求会对广告语言的选择和表达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策略制定过程中需要慎重考虑。

跨文化广告需要注重信息的传达和接受。

在高语境视域下,广告语言需要运用更多的非语言信息来传达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而在低语境视域下,广告语言需要更加注重语言信息的准确传达和逻辑性的表达。

跨文化广告策略需要灵活应变。

不同文化和语言环境下的广告语言存在着差异,策略执行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灵活的调整和改变,以确保广告的有效传达和接受。

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对比研究

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对比研究

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对比研究一、概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美两国作为世界大国,其文化差异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高低语境文化的不同。

美国,作为一个低语境文化国家,其交流方式直接、明确,重视个人主义和表达自我。

相比之下,中国则是一个典型的高语境文化国家,交流方式含蓄、间接,强调集体主义和语境理解。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特点,深入探讨这两种文化在日常生活、教育、商业交流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从而增进对两国文化差异的理解,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模式,还可以为中美两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跨文化沟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全球化的今天,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文化大国,其交往的密切程度与日俱增。

由于历史、地理、社会制度等多方面的差异,中美两国在文化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中之一就是高低语境文化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影响着两国人民的日常交往,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商务、教育、政治等领域的沟通方式。

对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从研究背景来看,中美两国在高低语境文化上的差异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随着两国在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成为了建立良好国际关系的重要基础。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方式,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从研究意义来看,对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两国文化的本质和特点,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这种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在国际交流中更加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避免误解和冲突,推动国际合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这种研究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可以为跨文化沟通学、国际关系学等相关学科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对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一、高低语境的概念高低语境是根据维勒斯﹒A﹒麦基尔洛基(Edward T. Hall)的文化交际学理论而提出的。

高低语境指的是在不同文化中,人们处理信息的方式和对外界信息的解读方式不同的现象。

高低语境被认为是文化之间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直接影响着广告语言的传播效果。

1.信息量的多少高低语境视域下,中美的广告语言在信息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美国广告通常以简洁、直接、有效地传递信息著称。

美国的广告语言往往简短明了,注重传达主要信息,让消费者能够快速了解产品特点和优势。

美国麦当劳的标语“我就喜欢”,简明扼要地表达了品牌形象和产品特色。

相比之下,中国的广告语言往往更加详细、复杂。

中国广告常常通过语言的丰富性和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信息。

中国广告常常使用比喻、暗示、讽刺等修辞手法,为消费者打造更加丰富的语境。

中国蒙牛的广告语“蒙牛,更接近天然”,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产品的优质和健康。

2.隐喻与直接性在高低语境视域下,中美广告语言的使用也存在差异。

美国广告注重直接性,对产品的价值、特点直接传达给消费者,拒绝模糊和含糊。

美国广告往往通过幽默、夸张等手法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让消费者在短暂的时间内记住产品。

与之相比,中国广告常常使用隐喻、比喻等手法。

中国广告通常通过与消费者生活经验的共鸣,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共情。

中国联通的广告语“世界因通信更美好”,通过将通信与美好的未来联系起来,激起消费者对产品的期待和向往。

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高低语境视域下,中美广告语言还存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

美国广告往往强调个人的需求和个人的权益,广告语言常常注重产品的个性化和个人需求的满足。

美国宝洁的广告语“只有○○,才是真正的神仙水”,将消费者作为个体视角,强调个人的独特和特殊。

相比之下,中国广告注重集体的需求和集体利益。

中国广告通常通过强调社会的认同和团体的价值,让消费者能够从共同体的认同中产生情感共鸣。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高低语境是语言学中的一个概念,用来描述在交际过程中信息传递的方式。

高语境指的是人们所处的环境中已有大量的共享信息,对话中往往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和明确表述;低语境则相反,对话参与者之间信息共享较少,需要更多的明确表述和解释。

在中美广告语言中,高语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美式广告语言更注重情感的唤起。

美国的广告语言往往会运用情感化的手法,通过感动人心的故事情节以及温馨的画面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

比如康奈尔大学的一则广告语言“你所重视的每一天都是一个小演唱会。

除了一部分小英雄,只有你出演。

请演好”,通过描述一个关于平凡生活的故事,唤起消费者内心中的情感共鸣。

中式广告语言更注重产品的功能与优势。

中国的广告语言往往会通过明确的描述来告知消费者产品或服务的具体功能、优势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中国移动的一则广告语言“无论你身在何方,都能找到自己”,通过明确的表述告知消费者,无论在何地,都能通过中国移动的网络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美国的广告语言更加直接和明确。

美式广告往往采用直接的表述方式,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简单明了地传递产品或服务的核心信息。

比如麦当劳的广告语言“我就是喜欢它”,通过简单直接的语句传递了产品的核心特点,让消费者迅速理解。

中国的广告语言更注重文化内涵和寓意。

中国的广告语言往往会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传递产品或服务的更深层次含义。

比如招商银行的广告语言“有什么, 都因你而美丽”,通过使用含蓄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彰显了招商银行对于个人需求的关注,并以美丽之理来诠释其品牌形象。

中美广告语言在高低语境视域下有着明显的差异。

美式广告语言注重情感唤起与直接明了,而中国广告语言注重功能与优势的明确表述以及文化内涵和寓意的传递。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美广告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对于企业来说,了解并运用好这些差异,将对其广告传播产生积极的影响。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在当今世界,广告已经成为商业竞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其广告语言文化也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进行比较,探讨两国广告语言在文化差异和传播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高低语境。

高低语境是文化差异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信息传达时所依赖的语境程度。

高语境文化更注重非言语因素,语境中的信息更为重要,相对隐晦和间接;而低语境文化更注重言语因素,语境中的信息相对直接和明确。

中美两国在语境视域上有显著的不同,这也影响了广告语言的传播方式和效果。

第一,中美广告语言在文化差异方面的比较。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高语境文化,注重非言语因素,文化内涵深厚,传统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喜欢含蓄和间接。

在广告语言中,中国广告更注重情感和情绪的表达,更强调感性和审美因素,常常通过故事情节、象征意义等来吸引受众,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产品。

很多中国广告都会通过家庭、友情等情感来传递产品的理念和品牌形象,营造和谐、温馨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消费行为。

而美国是一个典型的低语境文化,善于直接和明确的表达,更注重言语因素,强调逻辑和理性。

在广告语言中,美国广告更注重产品的功能与特性,强调产品的优势和性能,常常通过数据、实验等客观证据来证明产品的价值。

美国广告更加注重“说服”,善于运用明星效应、专家推荐等手段来增强说服力,让受众更加理性地接受产品。

第二,中美广告语言在传播方式上的比较。

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中美广告在传播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广告更注重情感共鸣,通过温情、柔软的广告语言,以及音乐、画面的搭配来引发受众对产品的共鸣与情感投射。

中国广告更善于利用受众的情感需求和审美情趣,通过情感共鸣来促使受众产生购买欲望,建立品牌忠诚度。

而美国广告更注重逻辑和说服,强调产品的功能和实用性。

美国广告更注重直接传递信息,通过清晰、简洁的表达来让受众快速理解产品的价值,增强说服力。

高低语境理论视角下中美宣传语分析——以苹果、华为产品为例

高低语境理论视角下中美宣传语分析——以苹果、华为产品为例

ENGLISH ON CAMPUS2023年07期总第655期高低语境理论视角下中美宣传语分析——以苹果、华为产品为例摘 要:根据不同国家文化交流的多样性,人类学家霍尔(Hall)将不同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

研究学者普遍认为美国等西方国家趋向于低语境文化而中国趋向于高语境文化,这不仅表现在日常沟通交流之中,在产品宣传语方面亦有体现。

随着科技发展与时代进步,一个产品能否迅速打入国内外市场,赢得消费者的青睐,离不开宣传语的精心打磨。

本文基于高低语境文化理论对中美电子产品广告文宣进行详细分析,以华为和苹果公司产品为例,探讨其中的不同之处,并为当下跨国公司广告文案编排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低语境文化;跨文化交流;广告宣传语作者简介:聂文娇(2002-),女,湖北随州人,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跨文化商务交际。

蒲珊珊(1979-),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讲师,英语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一、前言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国内外不同品牌的手机也在迅速地更新换代。

不同型号的手机功能与样式层出不穷,其宣传语承载的信息成为人们选择国内还是国外手机品牌的重要指标。

宣传语的作用在于向消费者提供产品信息以及文化思想,进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宣传语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方面,而文化因素在广告文宣中必不可少。

本文基于高低语境跨文化交际理论对中美手机对外文宣进行分析对比,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体现语境文本间的优缺利弊,找出我国产品宣传文本的优势,有利于提升本国文化交流自信。

从宣传语的角度理解受众的消费心理,有助于开拓海外市场,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消费者需求所在。

当下宣传语的相关研究大多从商业金融理论或消费者心理角度出发,少有研究从跨文化理论分析。

此文以高低语境跨文化理论为切入点,探索苹果与华为宣传语广告的不同,以此旨在为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们提出合理化建议,对于跨国公司的经营,文化广告的排版,内容编排等方面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和建议。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摘要】本文通过比较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揭示了它们在传达方式、语言特点和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异同。

在高低语境视域的概念中,我们理解了不同语境对广告传播的影响。

在比较中美广告语言的特点时,我们发现中美广告在语言表达上存在明显差异。

在高低语境视域下的比较中,我们发现了中美广告在情感表达和信息传递上的差异。

在低语境视域下的比较中,我们关注了语言直白和信息量丰富的差异。

我们探讨了文化差异对广告语言的影响,以及中美广告语言的异同和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启示。

未来研究可以从更广泛的文化视域出发,深入探讨不同文化间广告传播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关键词:高低语境视域、中美广告语言、文化差异、跨文化广告传播、异同、启示、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美两国之间的商业往来日益频繁,跨文化广告传播的需求也日益增强。

了解和分析中美广告语言在高低语境视域下的差异,有助于促进中美广告传播的有效性和广告策略的精准性。

对中美广告语言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中美广告语言的异同,可以为跨文化广告传播提供更为深入的启示,为未来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比较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探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广告语言的特点及文化差异对广告语言的影响。

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广告语言的异同,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广告传播的差异,并为跨文化广告传播提供借鉴与启示。

具体而言,本文将从高低语境视域的概念出发,分析中美广告语言的特点,比较在高语境视域和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以及探讨文化差异对广告语言的影响。

通过对中美广告语言的研究,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两国文化差异的认识,还可以为广告从业者提供更加有效的广告策略和传播方式。

研究中美广告语言比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 正文2.1 高低语境视域的概念高低语境视域是文化传播领域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不同文化中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方式的差异。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作者:贺萍董姣姣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33期摘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跨国企业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产品和品牌走向国际化已成为一种常态,广告营销已成为跨国商业交流的重要方式。

中国做为高语境国家的代表,美国作为低语境国家的代表,两国的广告风格有着极大的差异。

文章主要概述了高低语境的涵义,从高低语境视域下比较了中美广告语言的差异,并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两方面分析了中美广告语言差异的原因,以期两国的广告能更好地实现商业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高低语境;中国和美国;广告语言文化语境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霍尔提出的高低语境理论是解释中美广告语言差异的重要依据。

按照霍尔的高低语境理论,中国属于高语境国家的代表,而美国则属于低语境国家的代表。

高低语境关注的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语言环境,而是两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表达和信息传递的习惯和特点。

有着不同语境背景的消费者,他们的心理感知、思维方式及其行为表现都有所不同。

广告要赢得目标客户群的关注和认同,要对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相当了解,广告创作只有迎合大众文化和历史背景,才能避免文化冲突,提高传播度。

广告创作只有将文化恰当的与产品相融合,才能突出差异化营销,打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道,塑造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在当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一、高低语境高语境传播和低语境传播是由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在研究多样化文化时提出来的。

高语境传播的信息大部分是体现在物质语境中,或者是内化在单个人身上,被传播的信息中是很少有涉及到。

而低语境传播正好相反。

东方社会大都是高语境社会,例如“中國”“日本”。

强调“语境”,对于语言传递的内容的清晰度不重视是高语境的文化特征。

有高语境背景的人沟通通常不会直入主题,总是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含蓄的信息人们的敏感度很高,并且人们早就已经学会和习惯了正确解释这些含蓄信息的。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高低语境视域。

高语境文化指的是信息的传递依赖于上下文及非言语因素的文化,而低语境文化则是信息直接明了,不依赖于上下文及非言语因素。

在广告语言中,高低语境的差异会影响到广告的表达方式、文化内涵以及受众的接受程度。

我们来看看中美两国在广告语言上的高低语境的表现。

在中国,由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中国人民对于象征、隐喻、比喻等高语境元素有着较高的接受度。

在中国的广告语言中,常常会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通过间接、隐晦的方式传递产品信息,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引发受众共鸣。

而在美国,由于社会多元化、文化交融,美国人对于直接、明了的信息更为接受。

在美国的广告语言中,更多地会强调产品的功能、特点,直截了当地向消费者传递产品信息,并借助幽默、直率的方式吸引受众的注意。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广告语言表达方式也影响了广告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的广告中,常常会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诗词、绘画、传统节日等,营造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让受众在领略产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而在美国的广告中,则更多地会强调个性、自由、多元文化等价值观,以激发受众的购买欲望。

这种文化内涵的差异也导致了中美两国广告的风格和气质有着明显的差异。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广告语言表达方式也会影响到受众的接受程度。

在中国,由于受高语境文化的影响,中国消费者对于广告更加注重情感、内涵,更愿意通过隐喻、象征来感知产品,因此需要广告语言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情感张力。

而在美国,由于受低语境文化的影响,美国消费者更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功能性,更愿意接受直截了当的信息,因此需要广告语言更加明了直接,能够准确传达产品的特点和功能。

中美两国在高低语境视域下的广告语言表达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体现在广告语言的表达方式、文化内涵以及受众的接受程度上。

这种差异的形成,首先是受到两国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也受到了受众消费习惯、文化认知等因素的影响。

高低语境文化视角下中美手机广告语

高低语境文化视角下中美手机广告语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高低语境文化视角下中美手机广告语烟台大学/于海碧【摘要】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根据人们交流过程中对于语境的依赖程度,将语境划分为高语境和低语境,并认为中国属于典型的高语境文化国家,美国属于低语境文化国家。

本文以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为依据,对中美手机广告语做对比分析,阐释在中美语境文化下广告语言的差异性。

【关键词】高语境文化 低语境文化 广告语言【Abstract】American anthropologist Edward T Hall proposed High context and Low context theory,according to the extent people rely on context in their communication.He also thought that China belongs to typical High context country while US is Low context country.Based on Hall’s theory,this paper compares telephone advertising language between China and US,fatherly illustrating how culture affect advertising language.【Key words】High context culture; low context culture; advertising language一、引言霍尔认为语境是发生交际及事件时所处的背景和周围环境,语言的意义与语境不可分割。

霍尔将语境分为高语境与低语境,且认为中国文化是高语境文化,美国文化是低语境文化。

高语境文化下,语言的意义与文化背景相关,低语境文化则无关。

中国人在交流时并不是完全依赖于语言本身,说话者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需要听话者具备相同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理解言语的真实含义。

高低语境视角下中美公益广告的差异

高低语境视角下中美公益广告的差异
吴 疆 彭 又 新
( 长 春 工 业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吉林 ・ 长 春 l 3 0 0 0 0 )
【 摘 要 】 在 当今 社 会 , 文化 在 国与 国之 间的 交流 显得 非常 重要 。公 益 广告属 于 文化 的 一部 分 , 是 不 同 民
族 文化 的表 现 形 式之 一 本 文从 美 国人 类 学 家霍 尔的 高低语 境 着手 , 以公 益广告 为切入 点 , 以此 来分 析 中 关 两 国不 同语 境 下所 表现 出来的公 益 广告 的 差异 , 从 而 体现 了不 同语 境 文化 的不 同特 点 , 旨在 促进 不 同文化 间 的跨 文化 交 际。 【 关键 词 】 文化 语境 公 益广 告 差异
两 国的 交 流也 在 日渐增 多 . 其 交 流 的 内容 也 扩展 到 了方方 面面 . 中. 人 们 之 间特 别 是 历史 传 承 的差 异 相对 较 大 . 在 进行 彼 此 交往
尤 其 以 文化 交 流居 多 。 公 益 广告 作 为 文化 传 承 的一 种形 式 , 在 当 时需 要 较 为详 尽 的 背景 或 语 境信 息 . 从 而 人们 更 加外 向直 白 . 往
究. 也 有 部 分 学 者从 文 化 方 面 进 行 对 比 . 但 是 涵 盖 了 多个 角 度 . 如: 个 人 主 义一 集 体 主义 、 价值 诉 求 、 社 会 习俗 等 , 鲜 少 有 人 从 高
三、 语 境 和 中美 公益 广 告 。 “ 美 国广 告 委员 会 对 公益 广 告 的基 本 定 义是 ‘ 服 务 于公 众 利
第 1 8卷 ・ 第 1期
2 0 1 5年 2 月
宿 州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d0 Ur na 1 o f S U zh 0U E d UC a t1 0n I ns t1 tU t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6《商场现代化》2008年1月(中旬刊)总第527期一、语境和高低语境文化语言的意义和语境总是互相纠结在一起,因此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语境就显得尤其重要。

迄今为止,关于文化语境这个概念的诠释,最广为人们所接受的是爱德华.T. 霍尔的高低文化语境理论。

霍尔的这一理论把文化分成了两种: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

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处于文化语境这个连续体的两端,而事实上现实中任何一种文化都位于这个连续体中的某一点,高或低都只是相对而言。

很显然,这篇文章涉及到几个概念,有必要在此先做界定。

第一,语境是指对一定背景或者环境的文化适应的形式(Larry,Richard,2002)。

根据Hendon et al.(1996),语境包括交流中言语和非言语两方面,他们围绕着某个词或某个篇章并阐述上下文的意思——情景和文化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交流的进行。

语境的言语因素包括人们说话的频率,语调的高低,声音的强度,声音对于当时具体情境的适应度或弹性,声音频率、音调、强度的变化,以及说话的流利度,表达方式,或者言辞的一些细微差别。

而非言语因素则包括眼神接触,瞳孔的放大或收缩,面部表情,气味,颜色,手势,身体移动,亲近,以及对空间的运用。

换句话说,语境就是指与某件事或个人相关联的整个情景,背景或者环境。

因此,如果在一种文化的交流中语境占据的比例越重,传递或接受信息就越困难(Hendon et al. 1996)。

相反,在语境对信息传达影响越小的文化中,交流就简单些。

什么是高语境文化?根据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 霍尔的理论,所谓高语境文化,就是在传播时,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讯息中。

(William, Bella 2002:79)从这个概念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高语境文化中,个体能把信息和意思内在化。

也就是说高语境文化中的信息交流由身体语言,语境和环境实现。

因此,高语境文化中的信息交流的成功有赖于一种高度密切的联系,在高语境文化中,如果两人之间存在着长时间稳定的关系,那么他们的交流能毫无障碍的建立在一些很细小的手势或者很简洁的评述上。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来自高语境文化的人,依赖于他们彼此间相互联系的信息,诸如历史,传统和一些繁复精密的社会价值体系,这些信息事实上在真实的交流发生前早已经像程序一样编入了交流者的头脑之中,因此他们交流言简意赅。

Barnlund就曾指出来自高语境文化的人对别人的话较为敏感,这就是他人导向。

(史蒂夫·莫滕森1999:240))所以对于交流者来说就没有必要以语言的方式来实现信息的交换。

因而这种交流模式也被称为抑制——扩展模式。

故而,处于高语境文化中的人在面对不同文化时都有较强的文化过滤意识;相反如果他们用言语说出过多的信息,那么他们就有可能被听话者误认为高高在上,盛气凌人——意味着听话者不够敏感,不够聪明,不能正确理解说话者的意思。

那下一步就该讨论文化语境连续体的另一端了——低语境文化:所谓低语境文化,就是在交流或消息中信息和意思的表述清晰明确。

低语境文化中的个体在接收到不够明确的表述或处于不够明朗的处境时会期待解释。

信息和意思并不是内化于个体之中,而是来自与语境,如当时的情景或事件。

(William, Bella2002:79)也就是说在低语境文化里,大量信息都是以清晰明了的方式进行传递的。

这种文化倡导直接的言语交谈,非言语直观性,也就是所说的以信息发出者为导向的观念(比如说,信息发出者有责任确保交流的清晰明了)。

在低语境文化中,个体通过明确的言语信息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讲话者有责任构建明白的,有说服性的信息,从而方便听话者能轻松地解读自己的意思。

他们的整个言行体系是建立在亚里斯多德的逻辑和线性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的(Hall, 1984)。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观点,或者就是个体本身成为了整个交流的焦点。

低语境文化的这种交流方式被冠以扩张——收缩式。

来自低语境文化的人被社会告知:消息在发送之前,必须确保它被扩张到含有足够的信息,从而形成一个相当宽敞的信息发送端口,而不是预先消化或甚至跳过一些细节。

因此同高语境文化的抑制——扩展的交流模式比较起来,低语境文化中的扩张——收缩模式的过滤信息的心理机制和内心反应体系必然比较直截了当,这一点也能同美国价值体系中的人际关系的观念有紧密联系。

尽管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别会体现在很多方面,不过语境扮演了一个很微妙的角色。

霍尔和Hendon都曾指出汉语生于高语境文化之中,它充分体现了典型的中国味,如天人合一的世界观,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而美国英语则根植于低语境文化,它被打上了美国个体主义和天人相分的烙印(Hall, 1984, 19-80)。

而作为广告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广告语言,无论是中国的还是美国的,陈燕琼 乐山师范学院“乐山师范学院《从文化角度解读中美广告语言及广告翻译策略》课题”资金资助[摘 要]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语境很重要。

到目前为止,爱德华.T. 霍尔的高低语境理论最具影响。

根据霍尔的理论,高语境文化在沟通过程中的反映,是信息与信息之间存在高度的前后联系或大量信息隐含在某种个体特性之中。

在低语境文化中,正如霍尔所解释的那样,大部分信息必须清晰传递从而来弥补语境内外所丢失的信息。

作为广告的一个有力工具,中英广告语言都折射出高低语境的特点。

[关键词] 语境 文化 中美广告语言217《商场现代化》2008年1月(中旬刊)总第527期都势必折射出高低语境文化的各自特点。

二、语境和中英广告语言在各种交流方式中,包括广告,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评价准则,但有时未必能被对方接受。

因为信息接受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依赖于发出者和接收者在知识积累,历史背景,社会地位和语境等方面的距离。

在广告这种交流中,上文所提到的依赖被称为文化一致性。

接受美学中有一个术语——期待融合,意思是只有当受众的期待视野同文本相融合,受众才能理解并接受它。

广告文案,作为一种文本也符合这一原则。

 我们知道广告文案不可避免的要采用一些显性或隐性的文化符号作为引起受众共鸣的线索——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诱惑受众做出购买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线索负载了大量可见或不可见的文化因素,因而也成为了受众期待和文案信息的联系纽带。

这些因素中语境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因为在高语境文化中的广告语言里,艺术和人际关系是显性的,象征是语言符号运用的主要特点,因此高语境文化中的广告语言的表达原则就是尽可能深的挖掘产品的文化价值的精髓(郁金龙,1989),它强调文化背景的融合,以及语言编码中的文化象征的一致性。

而在低语境文化中的广告语言里,科学和理智是显性的,语言符号的运用侧重直接陈述,因此,表达原则是对产品真实具体的描述,广告信息的交流倾向于合理化文案的主题并尽可能让事实说话。

在中国广告人和消费者这种特殊的交流中,中国文化(高语境文化)占主导地位,信息的发出者将众所周知的象征含义运用到广告这种文化行为中来对广告中的产品或服务进行编码,从而也强化了受众对广告文案欣赏的不确定性和空白度,但更重要的是,这样能激发读者和消费者将自己原有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同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增加产品或服务更多的隐形附加值,这种附加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超过了产品或服务本身的价值。

比如:1.拈花微笑毋须任何言辞沟通,只须微笑即可了解。

(大宇汽车广告)这是曾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一则为韩国大宇汽车所做的广告。

画面上有两个纯洁的女孩,一个韩国的,一个中国的,他们都面带微笑。

然后是对画面所做的解释:一天,释迦牟尼正在传教布道时,他拿出一片莲花让众生思考,结果众人之中只有一个叫迎叶的门徒明白了其中含义并微笑示之。

因此释迦牟尼将佛法传授给了迎叶。

此后,这个故事就用来指中国人和韩国人都熟知并接受的以心传心或者心印。

这则广告的文本正是这个故事的最好注解:无需任何言语,微笑就能实现交流。

作为中国的邻邦,韩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不难在韩国文化中找到高语境文化的影子:在各种文化相似中,在中韩两国都存续了数千年的佛教影响甚为深远。

 这个文本,作为一则商业广告尽管是为大宇汽车而创作,其中并未有只言片语关乎产品本身,但是却挖掘出了隐藏在标题“拈花微笑”后并深植与中韩两国人民中的深厚文化意蕴。

所以,尽管没有直白的解释,仅凭广为人知的佛家典故,广告人就成功的唤醒了中韩两种文化中宗教和历史认同感——既然自古以来两国之间就存在着历史性的情意,那么双方必然知之甚深,因此读者(中国人)就会信赖老朋友的产品(大宇汽车)。

所以事实上从佛家到商业目的的成功过度仍然依赖着两国之间长久而稳定的关系,这种关系隐形而微妙,只有在高语境文化中才能实现信息发出者原意同信息接收者期待的融合。

与之相反,作为一种典型的低语境文化,美国文化在广告交流中,当然追求确定准确的信息,拒绝任何模糊或者含混不清。

因此广告文案中的美国英语要求直白明晰的表达,以此来吹捧它的产品而避免产生任何误解。

在低语境文化中,语境(包括文化背景,交流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功能在美国的广告交流中体现的不如其在高语境文化中国文化中那么明显,其中的文化符号也不如中国广告语言中的那么明显。

下面一则关于美国速递公司——COLOR DIRECT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SO ... YOU WANT TO MAIL A STRAWBERRY SORBET? (速递公司COLOR DIRECT的广告)你能想象邮递冰激淋吗?我们先把这则广告疯狂的创意所提到的可能性放到一边。

读者首先解读出来的是COLOR DIRECT服务的特殊:速度,安全和无所不包,而这些仅仅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得到了吹捧。

草莓冰激淋,一种很平常的冰冻甜品,几乎每个美国人都熟知,在这里它成了该速递公司的一个服务客体,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条线索:哪怕冰激淋也可以邮寄,那么还有什么东西是这个公司寄不到的呢?尽管广告中没有直接提到这个公司服务的优点,但我们必须承认美国读者读完后很容易就联想到了其推荐的服务。

也就是说,处于低语境文化中的美国广告文案更乐于直接把其产品的吸引点呈现在其读者或消费者面前。

三、 结语总而言之,由高语境文化孕育出来的广告语言,由于其深厚的文化背景,经常让低语境文化中的读者迷惑,因为他们可能在高语境文化中的那些看似毫无干系的信息中迷失;相反,根植于低语境文化中的广告语言,由于提供了太多的细节信息,反而让高语境文化中的读者觉得缺乏张力,甚至有盛气凌人之感——如果没有这些细节信息,难道我们读者就不能透彻的理解这则广告吗?故而,希望高低语境文化观照下的中美广告语言的对比能为这两种语言的广告创作和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1]Hall, E. T.. Beyond Culture.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84[2]Hendon, Donald, Hendon, R. & Herbig, P.. Cross Cultural BusinessNegotiations[M]. Westpost. CT: uorum.1996[3]Larry A.Samovar & Richard E.Porter. Communication betweenCultures [M] Belmont, Calif: Wadsworth--a division of Thomson Learning,Inc, 2002[4]William B.Gudykunst & Bella Mody.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andIntercultural Ccommunication [M]. 2nd, ed. USA: Sage Publications, Inc.2002[5]史蒂夫·莫滕森 关世杰 胡兴译: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6]郁龙余:中西文化异同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