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我为中心的3岁孩子

合集下载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的特点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的特点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的特点
1.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呀,那可真是觉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比如说,大家一起玩游戏,他就非得要当主角,别人都得围着他转,好像这游戏没他就玩不下去似的!
2. 他们总是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从不会去体会别人的心情。

就像弟弟哭了,他才不管呢,还在那继续玩自己的玩具,这多让人无奈啊!
3.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很霸道呢,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绝对不能碰!比如看到别人拿着他喜欢的画笔,他会马上冲过去抢过来,压根不管人家愿不愿意呀!
4. 他们还很难接受批评,你要是说他一点不好,他能跟你急!简直就像那骄傲的大公鸡,听不得别人说半句不是。

5. 这种孩子一旦认定了什么事,那真的是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就好比他说今天要吃冰淇淋,不管天气冷不冷,就得吃到嘴才行!
6. 他们也不太会分享,自己的零食那是捂得紧紧的,别人休想从他那分到一点,这不是小气鬼是什么呢?
7.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和别人发生争执时,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这不是和那蛮不讲理的人一样嘛!
8. 他们也不太会关心别人,小伙伴生病了,他可能都不会过问一句,心里只有自己的事,多自私呀!
9. 这样的孩子就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其他人都得靠边站。

可不能让孩子一直这样啊,得好好引导,教他们学会关心别人,学会分享,别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啦!。

简述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

简述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

简述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幼儿思维发展特点是指幼儿在认知和思维方面的特殊特点。

在幼儿阶段,孩子的大脑发育迅猛,思维方式从感性向理性转变,认知能力逐渐提高。

以下将从主要的几个方面来简述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

一、感性思维特点:幼儿在3-6岁这个阶段主要以感性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主要通过感觉、直观来获取信息。

他们对于周围的世界、环境和人都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去认识和了解的,这也是幼儿期重点发展感官系统的原因之一。

幼儿通过看、听、摸、闻、尝等感觉,认识到自己身体所接触到的事物、物品、颜色、声音、味道等。

二、以自我为中心:幼儿的思维活动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习惯于以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来看待事物,往往很难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和考虑问题。

比如,他们会认为只有他们知道的事情才是对的,他们的观点和意见是唯一正确的,而忽视了其他人的看法和需求。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在社交和合作中的行为。

三、片面性和不合逻辑性:幼儿的思维存在片面性和不合逻辑性的特点。

幼儿在对待事物和问题时,往往只看到其中的一面或表面现象,并且缺乏综合分析的能力。

比如,他们可能会认为用相同大小的杯子,不同形状的杯子里的水量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只看到了杯子的形状而忽略了容量。

此外,幼儿的思维容易出现严重的逻辑错误,比如以偏概全、以片面认识事物等。

四、形象思维比较突出:幼儿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

形象思维是一种依赖感觉和具象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感性形象的表达来进行思维活动。

幼儿在思维过程中常常借助图像、模型、图案等形象来形成思维内容,并通过观察和模仿等方式来理解和表达。

这种形象思维方式使得幼儿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直观的概念和观念。

五、固定思维和刻板思考:幼儿的思维往往比较固定和刻板。

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规则和习惯去思考和行动,对于新的情况和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

比如,他们可能会坚持认为两个同样的苹果,一个切成两半,一个保持完整,两个苹果的数量是不一样的。

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例子

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例子

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例子1. 小孩子玩玩具的时候,那可真是眼里只有玩具啊!他才不管别人呢,就像小老虎守着自己的肉,谁也别想抢走,这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吗?比如小明,抱着自己心爱的玩具车,谁碰一下他都要大哭大闹。

2. 当有好吃的东西,孩子会第一个冲过去,恨不得全都是自己的,这难道不是自我为中心吗?就像小馋猫看到鱼,哪还管别人呀!像小芳看到巧克力,谁劝都不听,非要独占。

3. 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就要一直看,也不管别人想不想看其他的,这多明显是以自我为中心呀!这不就像熊孩子霸着电视,别人只能干瞪眼。

比如小军,看动画片时就不让别人换台。

4. 在和小伙伴玩游戏时,规则得按他说的来,这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是什么呢?就像小霸王要统治游戏场一样。

比如小力,玩游戏必须得听他的。

5. 自己的东西不肯分享给别人,还觉得理所当然,这不是自我中心吗?好比小仓鼠把食物都藏起来,才不给别人呢!像小琴有了新文具,怎么都不肯借给同学。

6. 自己做错了事,却怪别人,这不是只考虑自己吗?就像小鸵鸟把头埋起来,反正都是别人的错。

比如小伟不小心打破了杯子,却说是杯子自己掉下去的。

7. 只愿意听表扬的话,一被批评就不高兴,这不是心里只有自己的感受吗?像小花被夸就笑嘻嘻,被说就撇嘴。

8. 去别人家做客也毫不收敛,随意摆弄别人的东西,这不是自我为中心吗?像小猴子进了花果山,完全不顾忌。

比如小涛在亲戚家乱翻东西。

9. 说话的时候也总是“我”怎样怎样,很少考虑到别人的想法,哎呀,这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嘛!就像小喇叭只播放自己的声音。

比如小燕,总是说“我要这个”“我喜欢那个”。

我觉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这样的阶段,但这也需要家长和老师正确引导,让他们慢慢学会关心别人,理解别人的感受呀。

0-6岁自我为中心案例

0-6岁自我为中心案例

0-6岁自我为中心案例典型行为:4岁的小斌小朋友是个比较活泼开朗的孩子,宝宝比较散漫、随便。

在活动中喜欢随便走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睡觉、吃饭他都是最有问题的一个,吃饭的时候喜欢讲话;睡觉的时候经常去惹别的小朋友,就算自己睡也不好好地睡,不是脚翘起来就是自己跟自己讲话或者乱叫,一定要老师盯着才会安静。

老师批评他的时候,他叫的却更加的起劲。

可以说该幼儿的行为习惯很差、自由散漫而且十分任性,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活动力太强了。

成因分析:小斌小朋友是跟爷爷奶奶一起住的,都是妈妈或者爷爷奶奶来管的。

奶奶更是对他疼爱有加,家里吃饭也都是由奶奶喂他的,又因为现在是独生子女,父母更是疼爱有加,孩子要吃的就吃,不要吃的就可以不吃,所以到幼儿园来孩子也把这样的脾气带来了。

妈妈反映在家里的时候宝宝也是一刻都停不下来,喜欢到处乱走,乱碰东西,他也谁都不怕,但却只怕也是老师的舅妈,我们也希望能通过家园的良好互动和沟通,使宝宝变得越来变得越来越好。

培养目标:通过日常的各种活动,引导教育幼儿积极参加的同时,一定要遵守规则。

对于孩子好的表现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进行正强化。

而当宝宝行为出错的时候,也应该及时地进行制止,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是不可以的,下次不可以这样子。

就这样,表扬的就要表扬,批评的就要批评。

希望宝宝能在经过一段学习和生活后,各方面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具体措施:1、做好家园沟通,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在园情况,让家长正视自己孩子的优缺点,共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在日常生活与学习活动中,经常关注幼儿,若出现了不好的行为习惯就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

3、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如:吃饭姿势、坐姿、睡觉习惯等。

4、若孩子取得进步,应及时表扬和鼓励,使他有动力去改正,帮助他一点一点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园教育随笔——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幼儿园教育随笔——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张老师!嘉嘉抢我积木,我不要和他一起玩。

”“张老师,嘉嘉又抢我的玩具了。

”一早上阳阳的告状声此起彼伏。

我走向了他们,了解争吵的情况。

我先问了告状的孩子阳阳:“你们怎么了?”他皱着眉头苦恼着说:“他抢我的积木。

”而一旁的嘉嘉也不甘示弱:“他也抢我的。

”两个人的哄闹声越来越大。

此时,我向他们做了个示意安静的手势。

接着我拿起他们手中争吵的玩具问着其他的孩子:“这些玩具是谁的呀?”“幼儿园的。

”他们一起说道,“我们不能抢的。

”“你们真懂事,这些玩具是我们幼儿园的,我们应该一起玩,而抢玩具的行为都是不礼貌的。

你们看,伊伊和潼潼她们玩的真不错,她们在一起玩跳蹦蹦的游戏呢!阳阳先看了看我,然后看了看伊伊,若有所思。

然后我问阳阳:“应该怎么办呀?”他低着头不情愿的说了句:“那一起玩吧。

”“我们一起玩吧。

”嘉嘉接受了这个建议。

之后,教室暂时没有争吵,大家互相一起玩了起来。

嘉嘉是一位以自我为中心意识很强的孩子。

妈妈在外工作很忙碌,很少回来。

爸爸也经常忙于工作,所以家里的爷爷奶奶非常宠爱他,总是顺着他的意思满足他的各种需求。

有的时候,稍有不满意,他还对奶奶发脾气。

在幼儿园里,他在玩区角游戏时常常会与同伴抢玩具。

然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初对外界事物的认识,都是从自我出发,所以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去认识他所接触的外界事物。

因而,他们经常会出现“争抢玩具”这样的情况。

为了让孩子更快地融入到同伴中去,我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我及时与他的家长沟通,把他的这些情况告诉了他的奶奶,通过家园共育,孩子在慢慢改善。

同时,我们也利用各种机会教育孩子养成谦让的美德。

如通过讲故事、儿歌等形式让孩子学会玩具要大家一起玩,如果都要玩时,应该交换玩或轮换玩。

其次,在一日活动中,我们也尽可能的提供幼儿一切锻炼的机会。

比如:组织一次玩具总动员的活动,幼儿各自带来了自己的一些玩具,让幼儿学会和其他孩子交换玩等,让幼儿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学会谦让和分享。

儿童自我中心主义的例子

儿童自我中心主义的例子

儿童自我中心主义的例子
儿童自我中心主义是指儿童在心理发展初期,往往以自己的需要和情感为中心,不能理解他人的观点和立场,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需求。

以下是一些儿童自我中心主义的例子:
1、玩具抢夺:当一个孩子看到另一个孩子有一个他想要的玩具时,他可能会直接去抢夺,而不是通过协商或者等待轮换。

2、不顾他人:孩子们可能会在游戏中只玩自己喜欢的部分,而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或者游戏规则。

3、自我认知过高:孩子可能会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关注他,他的所有要求都应该得到满足。

4、缺乏同理心:孩子们可能难以理解其他人的感受,例如哭泣的同伴可能不会引起他的同情。

5、自我中心的语言:孩子可能会在描述事情时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比如只讲述自己的部分,忽略其他人的角色和贡献。

这些都是儿童自我中心主义的常见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发展,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会逐渐减少,他们将逐渐学会理解他人,尊重规则,以及考虑到他人的需要和感受。

因此,对于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家长和教育者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规则和人际关系,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首先,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尽可能地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玩具和经验,教他们学会等待和轮流。

同时,他们也应该教育孩子们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此外,家长和教育者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述、集体游戏等方式,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规则和人际关系。

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减少自我中心主义的行为。

孩子总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

孩子总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

孩子总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1、让孩子与同龄人充分交往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想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感觉与别人有别,对别人的观点才可以提出疑问或更改意见。

因此,无论是在家里或是在幼儿园、学校里,都可以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往,让孩子多参加一些团体合作才能完成的活动。

让孩子在彼此思想的碰撞中,逐渐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并且体会到合作带给大家成功的快乐,以及矛盾和误会带给大家失败的痛楚。

2、父母应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转变家庭注意的焦点儿童自我中心的形成往往与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关。

帮助儿童走出自我中心,父母需要学习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

现在儿童多数是独生子女,自然会受到家长更多的关怀与爱护。

但是家长对子女的爱与保护要有一个度,不能变成溺爱,溺爱会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

孩子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长辈们理所当然地围着自己转,满足自己一切要求。

只有注意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才会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为了避免孩子的自我中心,家长应有意识地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一个人,一个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的人,这样会使孩子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3、培养孩子学会关心与尊重的良好品行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自我为中心并不是独生子女与生俱来的缺陷。

要使儿童从自我中心中解放出来,最重要的途径是与同伴发生作用。

幼儿期是孩子个性和行为形成的最初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逆转性,观察、模仿是幼儿阶段孩子们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幼儿学会关心与尊重的良好品行来帮助幼儿逐渐摆脱与克服自我中心。

4、鼓励孩子与同伴分享鼓励孩子与同伴分享并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在活动中交朋友,当她出现类似现象的时候,和她进行交谈,给她提出一些交朋友的建议。

同时,也引导孩子去感受和朋友一起游戏时的快乐,强化孩子对于朋友之间快乐情感的体验,弱化对物质的占有。

5、创造积极的成长环境消除负面的自私的环境,创造积极的成长环境。

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事例

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事例

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事例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那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就像我邻居家的小萌娃,叫淘淘,才三岁,那表现啊,真是典型得很。

有一次,我去邻居家串门,刚进门就看到淘淘在玩玩具。

他把玩具摆了一地,就像一个小国王在展示他的宝藏。

这时候,他妈妈带着他表弟来了,表弟比他小一岁,看到那些玩具眼睛都亮了,就想过去一起玩。

可淘淘呢,一下子就把玩具都搂到自己怀里,像个小刺猬一样,护得紧紧的,还大声说:“这是我的,不许玩!”他表弟都快哭了,眼巴巴地看着那些玩具。

淘淘妈妈就跟他说:“淘淘,你要和弟弟一起玩哦,分享才是好孩子。

”淘淘才不管呢,把脑袋一扭,哼了一声,那小模样,就像一个倔强的小老头。

还有一回,幼儿园老师组织活动,每个小朋友都可以带自己喜欢的零食去。

淘淘带了一大包薯片,那可是他的最爱。

到了吃零食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都把自己的零食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有个小朋友拿着一块小蛋糕走到淘淘跟前,说:“淘淘,我们交换零食吃吧。

”淘淘看了看小蛋糕,又看了看自己的薯片,想了一下,然后说:“不要,我的薯片最好吃,我不换。

”说完就自己撕开薯片袋子,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完全不管周围小朋友失望的眼神。

在家里吃饭的时候也有趣。

有次他们家吃饺子,淘淘坐在儿童餐椅上,看到盘子里有个饺子形状有点特别,就指着那个饺子说:“我要那个,那个是我的。

”他妈妈就给他夹了别的饺子,他不乐意了,把筷子一扔,小脸憋得通红,就开始哭,边哭边喊:“我就要那个饺子,那个是我的。

”他爸妈没办法,只好把那个特别的饺子给他,他这才破涕为笑,就像得到了全世界最珍贵的宝贝一样,开始美滋滋地吃起来。

你看,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就只想着自己想要的东西,不太能考虑到别人呢。

不过这也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啦,就像一个个可爱又任性的小天使,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当主角呢!随着他们慢慢长大,就会懂得分享啦,就像小树苗总会慢慢长成参天大树一样。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特点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改变。

了解这些心理特点可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照顾孩子的需求,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下面将从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三个不同的阶段来分析孩子心理上的特点。

幼儿期(1-6岁)在幼儿期,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基本安全感和掌握一些基本技能。

以下是幼儿期孩子的心理特点:1.自我中心思维:幼儿期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难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感受,他们只关心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2.想象力丰富: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想象力发展迅速,他们常常会创造出自己的世界,通过角色扮演和玩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3.坚持己见:幼儿期的孩子通常会对一些事情持有坚定的观点和喜好,他们会坚持自己的想法,无论是否合理。

4.情绪不稳定:由于自我中心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幼儿期的孩子往往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和哭闹。

5.拟人化思维:幼儿通常会把无生命的物体赋予生命和感情,将它们当成朋友或伴侣来互动和交流。

儿童期(7-12岁)在儿童期,孩子开始对外界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

以下是儿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1.社交化:儿童期的孩子开始与同龄人建立友谊,他们愿意与别人合作和分享,同时也会有一定的羞涩和自卑感。

2.基本思维和逻辑:儿童期的孩子逐渐发展出基本的思维和逻辑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解决问题。

3.动手能力:在这个阶段,孩子对实际操作和动手的需求非常强烈,他们喜欢自己动手做一些事情,并通过这些经验来探索和学习。

4.自我意识的增强:儿童期的孩子开始关注和思考自己的形象和能力,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许,同时也容易受到批评和挫折的影响。

5.学业压力:随着学习任务的增加,儿童期的孩子开始面临较大的学业压力,他们往往会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家长的期望,因此需要支持和鼓励。

青少年期(13-18岁)在青少年期,孩子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高峰时期,他们形成独立的思维和意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责任。

学前儿童自我中心化例子捉迷藏

学前儿童自我中心化例子捉迷藏

学前儿童自我中心化例子捉迷藏
3岁以内的宝宝,基本上就处在一个“无它境界”,这个阶段的宝宝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会认为全世界都围绕着自己转。

举个例子,宝宝看电视,看到了一个物体很不喜欢,他们就会想要把它拿走,尽管妈妈多次告诉他,那是录制好的,不能拿,他们还是多次重复让拿走。

再比如说,他们会提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我家宝宝最近迷恋上海豚,一定要每次宝宝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都要花好长时间去转移她的注意力。

同时,宝宝也是真的能够“感同身受”,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感受就是别人的感受,同时反过来也成立。

南加州大学就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他们让24名3~4岁的儿童参与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实验的内容很简单,他们让一个人捂住耳朵,然后让另一个人问这些孩子,这个人说话,他们能不能听得到。

结果有一半的孩子回答是“听不到”。

简直就是让人哭笑不得。

从孩子的角度,这个人捂住了耳朵,听不到了,他们自然也听不到了。

这就是最真实的“感同身受”,这种感觉大概也只有在最纯真的孩子身上有。

最后重新回到捉迷藏的游戏,孩子藏住了头,或者是遮住了眼睛,
他们的世界黑暗了,他们什么都看不到了,他们自然会认为,别人也看不到自己。

这就是从“我”的世界来感知别人的世界,其实“掩耳盗铃”也是这个道理,而掩耳盗铃的主人公是成年人而已,说明他的心智还只是个孩子。

儿童各年龄段心理特点

儿童各年龄段心理特点

儿童各年龄段心理特点
幼儿期(3-6岁):
1.自我中心思维:幼儿思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只考虑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2.认知能力初步发展: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和理解正在不断发展,但细节和抽象概
念的理解需要时间。

3.情感表达直接:幼儿还不能很好地控制情感,经常直接表达情感和需求。

4.玩耍和学习并重:幼儿通过玩耍和模仿来学习新知识和技能。

儿童期(6-12岁):
1.扩大认知:儿童期的主要任务是扩大认知,包括学习新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

2.群体相处:儿童更多地和同龄人在一起,通过与他们交往,建立友谊和扩大社交圈。

3.认知发展不平衡:某些方面的认知能力会超过其他方面,如数学能力或艺术能力。

4.自我意识增强:儿童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青春期(12岁后):
1.身体变化:青春期是身体发育和变化的时期,孩子们的身体和大脑都在快速发展和
变化。

2.自我探索:青春期是自我探索的阶段,孩子们开始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身份感。

3.寻求独立:青少年希望独立自主,寻求掌控自己的生活,包括决策和行动。

4.情感波动:青春期的孩子情感波动较大,经常发生情绪激动或情绪低落等心理变化。

克服以“自我”为中心

克服以“自我”为中心

克服以“自我”为中心一、定义总是将精力过分集中于自我身上,过分关注自己的问题,很少主动关心别人和社会,没有耐心倾听别人的述说,总爱喋喋不休的讲自己的感受,罗嗦,给人很烦的感觉。

说话做事从不想别人此时的心情或别人是否需要帮助。

存在着过于浓厚的自我中心观念,凡事都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的需求于度外,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不关心他人痛痒,表现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为中心,恨不得让地球都围绕他的意愿转,服从于他别人不配合就觉得别人不对,自己委屈,发脾气。

他们只要集体照顾,不讲集体纪律,否则就感到委屈、受不了。

却不愿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服从他人及集体。

这种人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却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别人。

总之,这些人心目中充满了自我,却唯独没有他人,信奉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其问题出在自我意识过浓,走向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或者说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二、表现1. 看问题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比较主观,喜欢认为自己是这样别人也会是这样。

喜欢的表达方式:我认为,你们应该,你这样做没尊重我。

与他人交往时只考虑自己的心理需求,不替别人考虑,不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理解别人。

很少主动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由于这种人时时事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不顾别人,有事则登三宝殿,而不求于人时,则对人没有丝毫热情,似乎人人都是为他服务。

实际上,人类的交往是互惠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对于这种自我中心的人,任何人都不愿以大的代价去获得小的收益。

如果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有一定的能力,常常锋芒毕露,爱表现,让别人成为配角,就会打击别人的自尊心。

不隐藏自己的喜怒哀乐,说话比较直接,没考虑别人的感受,容易得罪别人。

过分自信导致自负,瞧不起别人,别人自然远离他。

一旦其有需要,他就觉得别人就应该放下手中的人事去帮助他,而不考虑别人也许没空或许关系不够好,或许没能力等别人的苦处,显得很霸道。

2. 固执己见唯我独尊:这种人在人群中总是以自己的态度作为别人态度的“向导”,别人都应该与自己一样的态度,而且这种人在明知别人正确时,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态度,总认为自己都是对的,别人都要听自己的,把自己的意志观点强加于人,不然就难受,除非那个人特别强,不然不愿听从别人的。

小学阶段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

小学阶段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

小学阶段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
孩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会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

所以父母要在生活中多关注和留心,就能发现一些不正确的行为。

表现1、不懂的尊重他人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他们不懂得尊重他人。

在别人说话的时候经常会打断他人,更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想法。

表现2、喜欢表现自己,好大喜功
这类孩子只喜欢自己,在他们的世界中自己就是完美的。

自己的想法是不容被他人改变的。

特别喜欢表现自己,一旦自己获得了成功,便会特别着急显现出来。

总是爱好大喜功,盲目的显现自己。

表现3、永远认为自己是对的
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会认为自己永远都是对的,对别人的建议丝毫不能接受。

即便是自己做错了,也不愿意轻易的承认。

表现4、缺乏同情心
孩子缺乏同情心,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想考虑自己的情况,然后再考虑是否可以帮助。

不会中帮助别人,更不能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助他人。

总是自私自利,为了自己的利益才会伸出援手。

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文章摘自歪歪兔官方网站/zjxt_list.asp?id=268“自我中心”就是指幼儿在任何情况,都以自己为主,做事只顾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会考虑他人,且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存在不合群,不关心别人,任性等诸多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大多是在家中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所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

此类现象多发生在小龄的幼儿身上。

一、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分析儿童的思维发展有个过程,其中2-3岁时,呈现出“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自我与他人的不同和联系,同时也处在“自我中心”的关键期。

如今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身子女,如果不注意对他们去自我中心的思维训练,会更强化这种自我中心性。

这些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的中心地带,家中又缺乏能够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加上现在的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整天被爱包围着,唯恐自己对孩子照顾不周。

而现在的生活水平显著的提高,家长有能力并乐意满足幼儿所提出的一些要求,幼儿便有一种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得到的想法。

并且知道自己在家庭成员中处于“特殊”位置,在家里就体现出任性,脾气古怪,不高兴时就随意的发脾气,而且在幼儿园也把这种强烈的“自我中心”的意识带到了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中。

二、幼儿“自我中心”所存在的弊端由于幼儿的年龄小,难以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会有"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性思维特征。

问题是家长对这种情况要把握“尺度”,而家长事事顺从,满足孩子所有的需要,就越来越加强幼儿“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使同伴渐渐的远离他。

“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其心中只有自己而体现不合群,不关心别人;不会与同伴和平相处;打架、冲突时有发生。

如果长期缺少同伴的交流,孩子在社会性方面的发展,会遇到障碍。

三、解决幼儿“自我中心”的方法。

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识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

孩子自我意识发展期与别人抢玩具

孩子自我意识发展期与别人抢玩具

孩子自我意识发展期与别人抢玩具一般来说,1—3岁是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的时期,表现为自我中心性。

他们往往是从“我”出发,不知道还有“你”“他”的概念。

他们认为自己的东西是自己的,别人的东西也是自己的,所以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会拿走,感兴趣的东西就会据为已有。

他们的“抢”是没有任何恶意的,是一种很正常的行为。

这个时期的孩子只是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与独立存在,还没有意识到别人的力量与存在。

当他懂得“我”之外还有“你”和“他”时,他就会意识到“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这种行为就会慢慢改善。

积极引导,正确教养当宝宝抢别人的玩具时,父母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训斥他,而是应该给予他正确的指导。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做呢?有以下建议可参观:1、帮宝宝建立所有权的观念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是一个从模糊混沌渐渐走向清晰的过程,而外界事物对孩子的刺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我意识的清晰度。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尽早帮助孩子建立所有权观念,在孩子处于“自我中心期”时,给孩子一些必要的指导,从而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个性。

比如,当宝宝玩同伴的玩具时,你可以强调一下:“这辆车是弟弟的,你只能玩不能带走,玩一会儿要还给弟弟,你的车在家里呢!”这些话可以让他们尽快建立所有权的观念。

当宝宝想要拿别人的东西时,很多父母都会采取直接制止的方法,常会说:“这孩子怎么这样,怎么能抢别人的玩具呢?赶紧给人家还回去!”其实,这样的话对才三四岁甚至更小的孩子来说是没有作用的。

最好的表达方式,还是直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让他去尝试。

比如可以对宝宝说:“你如果想玩别的小朋友的玩具,你应该先问一下他愿不愿意,或者,你可以问他是否愿意和你交换玩具玩。

”当孩子的行为表现有进步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及时肯定,以此强化他的表现。

比如,当孩子不直接抢而是会试探地问下是否可以借玩具玩的时候,父母对于孩子的表现要给予及时表扬。

这样,孩子才会进一步明确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3、教孩子学会分享2岁左右的孩子,常常不情愿把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这是正常心理。

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表现及干预措施

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表现及干预措施

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表现及干预措施心理健康是幼儿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都日益关注的问题.从3—5岁幼儿入园现状来看:胆怯、自卑、孤独、焦虑等不良因素的影响。

再加上父母过分注意对孩子生活上的关心和呵护,很少细心关照孩子的心理感受。

使孩子形成了大都源自后天环境和情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认为行为偏异,是影响幼儿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纲要》提出:“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根据幼儿的心理需要,采取正确的教育策略和手段,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根本所在。

3~4岁孩子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认为什么事情都应该以自己为主,自己想要什么都是应该得到满足的.他们很少与人交流,他们开始关注别人的语言和行为,并会作出简单的回应。

而3~4岁孩子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是以玩具为中介发生的,但是这种交往往往是以负面形式出现。

比如说孩子的玩具被人抢走了。

在班级里,一个孩子非常想玩别的小朋友的一个玩具,但是那个小朋友不愿意借给他。

结果这个孩子还是坚持一定要借,说看一会就还给她。

但是另外那个孩子的态度也非常的坚决,就是不借.这样子相持的结果,就是这个孩子居然去拿小孩的书包,想要自己把玩具拿出来,看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批评了这个孩子,让他拿自己的玩具去玩,孩子也不同意,然后老师要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和别的小朋友互换,这个孩子也不同意.面对这些情况,家长和老师应该积极的帮助孩子,让幼儿意识到要尊重别的孩子,玩具是可以分享的。

老师通常鼓励孩子之间交换玩具,可以让孩子进行角色扮演,让交换玩具的两个孩子来表演一下,并对所有交换玩具的孩子给予一定的鼓励.那么家长在家中同样要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了解别人的玩具是别人的,一般都只能玩自己的玩具,如果想玩别人的玩具,可以跟别的小朋友商量,如果别的小朋友同意的话,就可以交换玩具。

如果别的小朋友不同意,那么就可以去找其他的小朋友。

在家里,也可以为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跟别的小朋友有机会一起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也可以学会了解别人的需要,从而尊重别的小朋友的选择。

案例分析:以自我为中心的波波

案例分析:以自我为中心的波波

案例描述波波活泼聪明,反应灵敏,可一些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玩积木的时候要挑选自己喜欢的,站队的时候自己要当第一,游戏时要别人听他的指挥,要不他就在别人游戏时横冲直撞去捣乱,经常有小朋友来告他的状。

有一次进行语言活动《说说我的好朋友》,他站起来很得意的说:“心元是我的好朋友,帅帅是我的好朋友,翔翔是我的好朋友……都是我的好朋友!”没想到翔翔立即站起来反对:“不是,我不做他的好朋友。

"理由是波波经常在喝水的时候朝翔翔和其他小朋友身上吐水.接着又有几个孩子也声明自己不做波波的好朋友,有的说他抢积木,有的说他抢玩具,有的说他打小朋友……让他很尴尬。

案例分析1、通过案例中波波的表现可以看出,他在同伴交往中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现在的幼儿中,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很少关心他人。

在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时,他们往往情绪变化过快或过激,出现一些不友好的甚至有攻击性的行为,如:骂人,踢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具等等。

波波在同伴交往中不能够正确的运用交往的手段。

比如与小朋友交流时音量往往太高太急,还有喜欢在与小朋友经常出现的一些带有粗鲁,冲撞行为的动作中取得游戏的快乐,而引起误会,但是他自己却浑然不觉。

表现得较独断、任性、无礼。

有些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及时矫正这些行为,幼儿会逐渐形成无礼暴躁、冷酷无情等不良情绪.2、波波在家庭中形成唯我独尊心理.除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宠爱之外,还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爷爷溺爱着他。

虽然家长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孩子入园前就会讲故事、背儿歌、数数,背三字经等,但是全家老少五口就这么一个小孩,不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娇惯,养成了孩子唯我独尊,任性霸道的性格。

而家长对此也不是特别在意,觉得只要孩子聪明伶俐,健康活泼就好,更加纵然了波波的一些不良行为。

教育策略与措施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对人的健康心理和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求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体、智、德、美诸多方面和谐发展,打破只重知识、而轻能力等观念.幼儿期是人的一生各种非智力因素形成的关键期。

3-6岁儿童指南人际交往的特点

3-6岁儿童指南人际交往的特点

3-6岁儿童指南人际交往的特点3 6岁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可有不少有趣的特点呢!一、3岁儿童。

1. 以自我为中心。

这个阶段的小宝贝呀,就像小太阳一样,世界都围着自己转呢。

和小伙伴玩的时候,可能经常只想着自己的需求。

比如说玩玩具,他可能会一把抢过来,心里想的是“我想要这个,现在就要玩”,还不太能理解别人也想玩的想法。

2. 平行游戏为主。

你看他们在一起玩的时候,经常是各玩各的。

就像一群小鸭子,虽然都在池塘边,但各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

两个3岁的小朋友在房间里玩,可能一个在玩小火车,另一个在搭积木,互相不怎么交流,但是又很享受这种有小伙伴在旁边的感觉。

3. 对家人依赖强。

在人际交往中,家人就是他们的安全港湾。

要是在外面遇到陌生小朋友或者有点小状况,第一反应就是找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

比如在幼儿园里,刚入园的时候可能会哭着找家人,不太愿意和老师或者其他小朋友互动,就像小尾巴一样紧紧跟着家人。

二、4岁儿童。

1. 开始有互动意识。

4岁的小家伙们可就有点小进步啦。

他们不再满足于各玩各的,开始想要和小伙伴互动了。

玩游戏的时候会互相看一眼,然后说:“你看我搭的城堡,大不大?”虽然还不是特别擅长合作,但已经迈出了交流的一步。

就像两只小松鼠,开始互相分享自己找到的松果了。

2. 模仿性强。

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特别喜欢模仿别人。

要是看到别的小朋友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动作或者说了一句好玩的话,马上就跟着学。

比如说一个小朋友在操场上学小兔子跳,其他小朋友看到了,也会跟着蹦蹦跳跳的,整个操场就像小兔子乐园一样,可热闹了。

3. 情绪表达直接。

这个年龄的孩子心里藏不住事儿,高兴了就哈哈大笑,不高兴了就皱着眉头或者直接哭鼻子。

在和小伙伴相处的时候,如果发生了争执,可能会大声说:“我不喜欢你了,你抢我东西!”不过呢,他们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可能过一会儿又在一起玩了。

三、5 6岁儿童。

1. 合作能力发展。

5 6岁的小朋友就比较厉害了,他们知道怎么和小伙伴一起合作来达到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以自我为中心是3岁左右孩子的发展特征之一,此时孩子会变得固执、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愿意分享,且希望大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满足他的要求。

宝宝为什么突然变成这样呢?爸爸妈妈又该如何给予正确教导,以避免孩子日后变成人见人怕的小霸王呢?爱美妈妈网告诉你。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以自我为中心的3岁孩子任性、娇纵、自私、个人主义,这些和自我中心相似而又容易混淆的概念,经常让我们摸不著头绪,究竟,3岁时期孩子的自我中心指的是什么现象?觉得别人想的和自己一样专家表示,3岁时期的以自我为中心,指的是这个时期的小朋友,会用自己的角度去诠释这个世界,诠释别人的想法,他们会觉得全世界的想法都跟他们一样,感受也是一样的。

“自我中心”其实是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概念,他以著名的“三山实验”发现,3岁左右的孩子似乎认为其他人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和自己所看见的完全一样。

三山实验皮亚杰让小朋友轮流接受测试,在他们面前有3座颜色、高度、风景都不甚相同的山,小朋友被安排在特定的座位,从座位上只能看到特定角度的风景;在小朋友的对面,皮亚杰也摆了一张椅子,上面坐著一个洋娃娃,从洋娃娃的角度所能看到的风景和小朋友位置所能看到的完全不同,皮亚杰先带这些小朋友整个绕一圈,勘查与欣赏各个角度的风景后,再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定位。

然而,测试后发现,每个小朋友都认为,坐在自己对面的娃娃看到的风景和自己所看到的完全一样。

反覆求证后,皮亚杰发现,这个时期的小朋友好像真的不太能够感觉到,别人所看到的世界和他自己看到的不同。

根据皮亚杰的实验架构,后续有学者提出挑战,Selmem认为皮亚杰3座山的实验对小朋友来说可能太难,因此将实验改良后再行测试。

Selmem进一步发现,3岁时期的小朋友,他们观点取替的能力,只达到“知觉”的部分,还未达到“认知”和“情感”的部分;也就是说,他们其实是可以发觉别人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不同,但即便是如此,他们仍然无法推测别人的想法和内心感觉,因此还是会以自己的想法和内心感觉为重,认为其他人理应也是如此。

观点取替能力“自我中心”和“观点取替能力”是很紧扣在一起的概念,所谓观点取替能力就是:“我们能不能知道别人在想什么?”,3岁时期的孩子似乎在许多方面仍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接近3岁就突然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许多家长都很疑惑,为什么孩子一到这个年纪就变得很叛逆、自我中心,稍微不顺他的意就暴跳如雷,甚至会对爸比妈咪拳打脚踢?这种现象到底是突然产生的,还是有迹可循呢?专家认为,从整个发展学来看,孩子其实并不是从3岁起“突然”变得自我为中心,事实上,宝宝从一出生到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不断的都会以自我为中心出发,去和周遭的环境互动。

爸爸妈妈一定会接著问,那为什么在这个阶段,孩子自我中心的情况变得特别严重?以前并没有这么令人头疼呀!专家指出,会有这样的感觉,是源于我们对孩子发展历程的不了解。

可以从几个面向来探讨:1.孩子的需求变多刚出生宝宝的需求,就只围绕著吃、喝、拉、撒、睡,虽然爸爸妈妈必须花许多心力在这些事情上,但因为都是生存的基本需求,并不为过,爸爸妈妈多半是欣然承受。

当孩子逐渐成长,开始会有更多元的需要产生,例如买玩具、黏妈咪,甚至想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所以爸爸妈妈可能会开始觉得孩子很“难缠”。

2.孩子的能力增强一个刚出生的Baby,遇到肚子饿、尿布湿了会怎么办?哭!用哭声把爸妈呼唤到他的身边,满足他的需求。

等到他们渐渐的会坐、会爬、会走、会说话以后,你会惊觉那个原本只能乖乖躺在婴儿车里蹬腿、哭泣的宝宝,现在竟是用恶棍般的表情、赖在他的位置上,对你大叫:“妈咪我现在就要吃饭!”,如果言语无效,可能还会用“行动”来表达他们的急迫性,孩子会依现有的能力,用最轻松、最快速有效的方式,来达到他们的目的。

3.大人对孩子过分期待专家表示,其实,孩子从出生到3、4岁的行为表现和意图,整体而言还满一致的,他们会不断希望身旁的人快速满足他们的需求。

但也因为他们会的越来越多,大人跟著会有越来越多超出孩子发展进度的期待,认为孩子已经会走路、会讲话,会做很多事了,理应也该变得懂事、学会自我控制,当孩子做不到,就觉得他们不乖,或许在这点上,大人也应该反思,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有些以自我为中心。

其实,站在小朋友的角度,他们也觉得挺无奈的!“为什么在我刚学会走第一步的时候,有10个人帮我拍拍手,现在我只不过到处走走、四处探险,却有超过10个人骂我不可以去那理、不可以碰这个,说我讲不听!”其实孩子只是维持一贯的表现,因为大人对他们的不了解,使得他们也满腹疑惑。

在了解3岁孩子的自我中心定义、成因之后,爸爸妈妈一定更想知道,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有哪些典型“症头”呢?大人又该怎么处理孩子各种匪夷所思的想法及行为反应?让我们透过案例的说明,一窥孩子种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典型症头:觉得大人知道他的需要,却故意装不懂案例1晨晨的妈妈来教室接她,老师跟妈妈说,晨晨今天上课表现得非常好,于是,妈妈就跟晨晨说:“宝贝,我觉得你好棒喔!今天就让你来决定我们晚上要吃什么好了!来吧宝贝,告诉妈妈你想吃什么?”因为可以决定事情,晨晨显得特别高兴,她歪了歪头,想了一阵子,然后跟妈妈说:“我要吃那个冰冰的、那个有冰冰的!”妈妈:呃…,宝贝,可是我们要先吃正餐,才可以吃冰淇淋喔!你说冰冰的是指冰淇淋吗?晨晨:不是、不是啦!就是那个有汤、然后有冰冰的,就是那个啊!妈妈:宝贝啊,你可以再讲清楚一点吗?有汤又冰冰的到底是什么?(约莫沟通10分钟后)晨晨开始大声尖叫:就是那个有冰冰的!(极度不耐烦,而且非常愤怒)专家解析:大家知道晨晨想吃的是什么吗?她想吃的,是他们家隔壁的一间涮涮锅店,因为有汤可以喝,餐后又提供冰淇淋。

这个答案实在让妈妈跌破眼镜!晨晨原本是高兴的,后来为什么开始闹脾气?因为她觉得妈妈是故意的,妈妈明明带她去吃过那么多次涮涮锅,怎么可能会不懂她的意思,而且她已经表达得这么清楚了,妈妈一定是不想带她去才假装听不懂!专家表示,这个时期的孩子常常会用自己的角度去诠释事情,会觉得别人想的和自己想的一样,再加上他们口语表达能力不够好、认识的名词不够多,抓取事物概念的重点也和成人不太一样,同样是描述火锅,大人可能会形容成“很多人围在一起吃的东西”,但是对晨晨而言,她的重点只有汤和冰淇淋。

处理方式:Step1:告诉晨晨,妈妈真的很想带她去吃她想吃的东西,这件事情是妈妈和晨晨共同的目标,让晨晨感觉自己的意见是被妈妈接纳的,两个人应该一起想一些策略来达成这个目标。

Step2:请晨晨再说明得清楚一点,虽然妈妈超想带她去,可是假如她没办法让妈妈知道她的意思,最后就没有办法吃到想吃的东西。

妈妈也要懂得抓取孩子表达出来的重点,带孩子做讯息的解读和澄清,例如:详细的问晨晨,是先吃冰冰的还是先喝汤?还是,那是两间不同的店?•【分享】•【发表评论】【亲子热点】【亲子论坛】(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典型症头:不愿意和别人分享他的东西案例2伟伟很喜欢玩小汽车,有一天他把他的小汽车全部塞进背包里,带到教室去上课。

一进教室,他就等不及的把它们全部倒出来,小汽车散落满地,伟伟开心的拿起积木,准备开始盖他的停车场。

这时,原本在教室里玩的强强听到声响,轻轻巧巧的滑行到伟伟身后,默默的拿起其中一台小汽车,“噗~噗~噗~”的玩了起来,伟伟发现了很生气,立刻冲过去把小汽车抢了回来。

强强没得玩伤心的哭了,伟伟也被妈妈骂了一顿,妈妈还说他不懂得和别人分享,以后再也不买小汽车给他了。

专家解析:爸爸妈妈们可以试著想像一下,假如我们去听一个学术研讨会,想要抄笔记时才发现自己忘记带笔出门,这时我们会怎么办?当然是很有礼貌的去跟别人借!如果别人带了10几只笔,他就应该要借我们吗?我们可以直接伸手过去拿过来用吗?当然不行!因为东西的所有权在主人身上。

专家提醒爸爸妈妈,3岁时期的孩子开始发展他们所有权的概念,如果连在成人的世界里,所有权的概念都已经这么清晰,那为什么我们要强迫一个孩子不能拥有他对自己玩具的所有权?在这种情况的处理上,我们应该教导孩子的是“尊重”的概念,而不是要他们放弃属于他们的所有权。

处理方式:Step1:请想要玩小汽车的强强动作不要这么快,要先有礼貌的询问伟伟愿不愿意借他,不要那么冒昧、唐突的直接把东西拿走。

有些小朋友在拿别人东西的时候是不会感到不好意思的,会觉得对方应该要借给他,这种观念是非常需要被改变的。

Step2:告诉拥有很多小汽车的伟伟,如果不喜欢强强直接拿走他的小汽车,可以要求强强先跟他借,而且他有这么多的小汽车,却只有两只手,如果借一台给强强玩,强强会很喜欢他,和他做朋友,而且他们有同样的兴趣,可以一起盖停车场,这样是不是变得更好玩了?典型症头:打断大人重要的事,必须立即回应他案例3鑫鑫总是想到什么就马上要去做,有一次他感到肚子很饿,但是又找不到老师,原来老师在会客室跟其他家长讲话。

鑫鑫二话不说,打开门大喊:“老师!我跟你讲一件事情……”,也不管老师正在跟别人讨论重要的事。

老师请他在外面等一等,鑫鑫就开始大吵:“我要吃饼干、我要吃饼干、我要吃饼干……”,非要老师马上中断正在处理的事情,回应他的需求。

专家解析:由于3岁以前,小朋友的互动对象都是家里的成人,家人会比较快速的去满足他的需求、期待,所以孩子也已经习惯需求要被很快满足,变得比较不会尊重别人,想做什么,大人就要立刻去做,不能、也不愿意等待。

在这种情况的处理上,我们会对孩子进行“延宕需求”的训练,在大人有其他正在忙的事情而不能立即回应他的需求时,小朋友必须学习等一等,尊重其他有更重要事情要处理的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处理方式:Step1:当小朋友突然跑过来打断大人正在做的事情时,先微笑的问他:“你知不知道我们现在在做什么?”,再来,进一步告诉他:“如果你知道我们在忙,可以跟我们说,能让你先讲一下话吗?”,然后让小朋友立刻演练看看。

如果他问了,就夸奖他做得很好,然后先让他表达他的需求。

问的时候一定要记得保持微笑,不然孩子会觉得大人在骂他们,他们就会夹著尾巴逃走,等过5分钟玩得太高兴、忘记了,又再次冲进来,不只大人越来越失去耐心,孩子其实也会越来越等不及。

Step2:等到先询问已经变成他的习惯之后,我们再让他接著练习,询问之后可以多等待一些时间。

可以等孩子已经有3次礼貌的询问行为之后,第4次开始跟他们说:“好,但是我正在忙,可不可以请你在旁边数到30再过来?”,循序渐进,慢慢增加时间。

注意!专家特别提醒,要给孩子具体的等待时间,孩子才知道再过多久自己的需求就能得到回应。

而且爸爸妈妈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有时候大人容易因为正在讨论的事情很重要,就会让孩子一等再等,把孩子努力学会的好习惯视为理所当然,这个年纪的孩子大约等个2次左右就会濒临抓狂的状态,而且他们也会立即体悟到,用好的态度得不到好的结果,像原本一样大吵大闹、卢到大人受不了,反而有比较好的效果,这样孩子就不会再尝试等待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