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 译文及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短文两篇汇总

短文两篇汇总

《短文两篇》文言文知识汇总材料《黄鹤楼》一、重要字词的读音隅(yú)费祎(yī)憩(qì)遂(suì)茏苁(lóng zōng )巍峨(wēi’é)倚(yǐ)闼(tà)坐窥(kuī)井邑(yì)荆吴(jīng)檐(yán)二、重要字词解释1.重点实词州.城西南隅.(鄂州)(角落)费祎登仙..(成仙)尝驾..黄鹤(曾经)(乘、骑)返憩于此...(休息)(在)(这里)遂以名..(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楼(于是)(用)(命名)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山川胜迹)(最好的事物,最美的地方)其耸构巍峨.....(那)(矗立的楼宇)(高大雄伟的样子)高标巃嵸...(靠着)(银河)..(高耸的样子)上倚河汉重檐翼...馆(两层屋檐)(鸟的翅膀,指古代建筑的飞檐)俯.拍云烟(低下头)四闼霞敞...(看)(城乡)下临.江流(靠近)...(门)(高大宽敞)坐窥井邑2.重点虚词于:返憩于此到之:事列《神仙》之传助词,不译形胜之最的以:遂以名楼用3.词类活用1)遂以名楼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2)形胜之最最:形容词用作名词,最好的事物,最美的地方三、特殊句式①遂以名楼。

省略句“遂以(之)名楼”,省略了宾语。

②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判断句“……,……也”是判断的标志,这里还带有陈述的语气。

③有黄鹤楼者。

固定句式“有……者”,固定句式,可译为“有……的人”或“有……的地方(处所)”四、文章思路和作者情感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第三层(第9至17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黄鹤楼》首先交代地理位置、命名的由来,接着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时的所见所感,最后从侧面写黄鹤楼的地位和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五、写作特色本文结构严谨,前后呼应。

这篇短文介绍黄鹤楼是因仙而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而成名楼,以“仙”字贯穿全文。

短文两篇七下课堂笔记

短文两篇七下课堂笔记

短文两篇七下课堂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有“诗豪”之称。

2. 文体。

-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字词积累。

1. 重点实词。

- 陋:简陋。

-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 苔痕:苔藓的痕迹。

- 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 调:调弄。

这里指弹(琴)。

-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 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 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 案牍:官府的公文。

2. 一词多义。

- 之:- 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往来:-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 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三)句子翻译。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3.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读书人一般有功名)。

4.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5.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四)内容理解。

1. 主题思想。

- 文章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2. 陋室不陋的原因。

- 从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交往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生活情趣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三个方面表明陋室不陋,而这些都是因为主人品德高尚(惟吾德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短文两篇》知识点梳理《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梳理一、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二、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重点词语1、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2、晓雾将歇。

歇:消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将要。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欲界之仙都。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

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5、自康乐以来。

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

6、未复有能与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7、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四、课文理解性默写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出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5、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五、课文内容探究。

(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的(美。

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16、《短文两篇》复习要点及练习(加粗的内容记诵过关)《爱莲说》一、文学常识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是一种议论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爱莲说”的意思就是:说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二、原文及重点词语翻译水陆草木之 (助词,“的”)花,可(值得)爱(喜爱)者甚(很,非常)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从)李唐来,世人甚(多)爱牡丹;予(我)独(只)爱莲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淤泥而(表转折)不染(沾染污秽),濯(洗)清涟(水波)而(表转折)不妖(过分艳丽),中通外直,不蔓(名词作动词,生出枝蔓)不枝(长出枝节),香远益清(香气传的越远,越发清幽。

益:越发,更加),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洁净)植(竖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态度不庄重)焉(语气词)。

予谓(认为)菊,花之(助词,的)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同上)富贵者也;莲,花之(同上)君子者也。

噫(叹词,相当于“唉”)!菊之爱(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陶后鲜(少)有闻(听说);莲之(同上)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同上)爱,宜(应当)乎众(多)矣!三、重点句子翻译1、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翻译: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

2、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

莲从淤积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娇媚。

它的茎梗里面通透,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远播,越发清芬。

它笔直洁净地站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3、原文:噫(y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译文翻译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译文翻译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译文
一、《陋室铭》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有名望;水不一定要深,只要有蛟龙潜藏,就会显得神秘。

苔藓覆盖的小屋虽然简陋,但青葱的翠色让人感到生机盎然。

短小的窗户、木制的门扉紧闭着,虽然简朴却别有一番风雅。

闲时弹奏一曲《素琴》,不需要畅快的音乐,清泉在石头上起伏。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这里景色美丽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一望见底。

拥有着奇异的山水,实在是世间最好的隐居之处。

它使人的内心感到舒适,而外界也没有尘俗之气。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这有什么不可以称道的呢?”
二、《爱莲说》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代以来,世上的人们都很喜爱牡丹。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
却不受泥的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越久越芬芳幽洁,花朵在太阳下愈发艳丽。

啊!我感叹于莲的洁身自好,喜爱它远远超过喜爱世人所深爱的牡丹。

牡丹是富贵者所喜爱,而莲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喜爱。

唉!我只恨自己没有美好的品质去衬托莲的完美啊!。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

八上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一、原文:答dá谢xiè中zhōnɡ书shū书shū山shān 川chuān 之zhī美měi ,古ɡǔ来lái 共ɡònɡ谈tán 。

高ɡāo 峰fēnɡ入rù云yún ,清qīnɡ流liú见jiàn 底dǐ。

两liǎnɡ岸àn 石shí壁bì,五wǔ色sè交jiāo 辉huī。

青qīnɡ林lín 翠cuì竹zhú,四sì时shí俱jù备bèi 。

晓xiǎo 雾wù将jiānɡ歇xiē,猿yuán 鸟niǎo 乱luàn 鸣mínɡ;夕xī日rì欲yù颓tuí,沉chén 鳞lín 竞jìnɡ跃yuè。

实shí是shì欲yù界jiè之zhī仙xiān 都dōu 。

自zì康kānɡ乐lè以yǐ来lái ,未wèi 复fù有yǒu 能nénɡ与yǔ其qí奇qí者zhě。

记jì承chénɡ天tiān 寺sì夜yè游yóu元yuán 丰fēnɡ六liù年nián 十shí月yuè十shí二èr 日rì夜yè,解jiě衣yī欲yù睡shuì,月yuè色sè入rù户hù,欣xīn 然rán 起qǐ行xínɡ。

念niàn 无wú与yǔ为wéi 乐lè者zhě,遂suí至zhì承chénɡ天tiān 寺sì寻xún 张zhānɡ怀huái 民mín 。

第17课《短文两篇》考点详解(原文 译文 考点)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短文两篇》考点详解(原文 译文 考点)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考点详解一、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考点】〔之〕结构助词,译为“的”。

〔可〕动词,译为“值得”。

下文的“可远观”的“可”也是动词,意思是“可以,能够”。

〔者〕代词,指代前面说的“草木”,可以译为“的草木”,也可以采用的字结构,把“可爱者”译为“值得喜爱的”。

〔甚〕表示程度的副词,叫做程度副词,意思是“很,非常”。

〔蕃〕读作fán,意思是“多”,与“繁”是同义词,可以组词“繁多”。

有人把“蕃”理解为“同‘繁’”,这是把“蕃”看作是通假字了。

笔者认为:“蕃”与“繁”读音相同,都可解作“多”,还是应该看作同义词。

【原文】晋陶渊明独爱菊。

【译文】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考点】〔陶渊明〕字元亮,后改名潜,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大诗人。

陶渊明喜爱菊花,在宅边种植菊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表达了与世无争、悠然自得心志。

后来,菊花就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的象征。

唐代诗人元稹的《菊花》诗写道:“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中“陶家”的“陶”就是指陶渊明。

〔独〕副词,意思是“唯独,只”。

【原文】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译文】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考点】〔自〕介词,意思是“从,自从”。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来〕动词,表示趋向,即从过去到现在的一段时间,可以译为:……(以)来,到现在。

这里译为“以来”。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也不旁生枝茎。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第17课《短文两篇》知识梳理-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短文两篇》知识梳理-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陋室铭》重点内容一、重点注释及课文翻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无/丝竹之乱...,阅/金经..耳,..,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二、文学常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文辞精炼、有韵,读起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与格言相似。

三、重点问题。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话有什么作用?《爱莲说》重点内容主备:杨淑哲同备:25届语文组审核:张东华一、重点注释及课文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而不妖.,中通../.外直../而.不染.,濯清涟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何人二、文学常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三、重点问题。

1. 文章从哪些方面写莲,分别象征了君子的哪些品质?文章着重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三方面描绘莲的形象。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象征君子的内心豁达大度、通达正直不趋炎附势;美名远扬、清高庄重;“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在文章提到菊和牡丹的写法、用意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

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笔记

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笔记

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笔记1. 文学常识。

- 作者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2. 字词注释。

-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交辉,交相辉映。

- 四时:四季。

- 歇:消散。

-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 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3. 句子翻译。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4. 内容理解。

- 结构层次。

- 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点明山川之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

- 具体描写:- 描写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写山之高,水之清。

- 描写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石壁色彩斑斓,山林四季常青。

- 描写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描绘了早晨雾散时的热闹和傍晚夕阳下鱼儿的活跃。

- 总结全文:“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以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 情感表达。

-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也流露出作者归隐山林、沉醉自然的志趣。

1. 文学常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陋室铭一、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

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

有《刘宾客文集》。

二、故事背景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百般刁难。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刘禹锡看到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三、课文翻译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注释名:名词作动词,出名,著名。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

斯: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注释上:动词,长到。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原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注释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属于宾语前置。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四、问题归纳1.《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为全文的什么句?有什么作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第11课短文两篇笔记

第11课短文两篇笔记

《短文二篇》课文笔记以下是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的课文笔记:一、作者介绍1.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2.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二、词语解释1.陶渊明:结庐:构筑房舍;星夜:连夜;涉:跋涉;由:自。

2.孟浩然:岱宗:泰山;夫:发语词;输:这里是写照的意思;青:指苍翠、浓重、浓烈等意思。

三、问题解答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一句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总领全文,概括了山川的美。

同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从哪些角度来写山水的景色?“高峰入云”写静态的山,“清流见底”写动态的水。

这一句总写了山水的雄奇、秀丽。

3.“晓雾将歇”中的“晓”和“歇”的意思是什么?一个“歇”字表现了怎样的境界?“晓”是早晨的意思,“歇”是消散的意思。

“晓雾将歇”表现了雾的朦胧、美丽,以及自然景色的优美和宁静。

4.“夕日欲颓”中的“颓”是什么意思?这一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色?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颓”是坠落的意思。

“夕日欲颓”描写了太阳即将落下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自然景色的优美和宁静。

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同时也强调了自然景观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

这句话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了下文的叙述和描写。

四、重点句子翻译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3.念无与为乐者。

翻译:想到没有人可以和我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景色,共同游乐。

《短文两篇》有关资料:译文

《短文两篇》有关资料:译文

《短文两篇》有关资料:译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两小儿辩日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

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距离远就觉得凉吗?”孔子不能够断定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乐羊子妻河南乐羊子的妻子,不知道是哪一家的女儿。

乐羊子曾经在走路时,拾到别人丢失的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

妻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里的水,有廉耻的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更何况拾取别人遗失的东西来牟取私利而玷污自己的品行呢!”乐羊子听后非常惭愧,就把拾到的金子扔到野外,并且到远方寻师求学去了。

过了一年(羊子)回来了,妻子跪起身子问他回来的原因,羊子说:“出门久了心里想念,没有什么特殊的事。

”妻子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布机前,说:“这织物从养蚕纺丝开始,在织布机上织成。

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以至成寸,一寸一寸地不断积累,于是成丈成匹。

现在如果剪断这织物,就将前功尽弃,荒废了时光。

你做学问,应当‘每天学到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以便成就你的美好品德;如果中途回来,跟割断这织物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了,又回去修完自己的学业,于是七年都没有回来。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短文两篇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短文两篇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短文两篇人在生活中有许多的经历,有工作上的经历,也有学习上的经历……而我是一个学生,当然免不了学习上的经历,有挫折,也有成功。

挫折使我积累经验,成功让我充满自豪。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短文两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短文两篇》《短文两篇》中《陋室铭》《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与节操的表白。

我们要体会古人立身处世的崇高境界。

《陋室铭》(一)课文字词详解山不在高,有仙则①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②灵。

③斯④是⑤陋室,⑥惟吾⑦德馨。

①名:出名,有名。

②灵:灵验。

③斯:这。

④是:判断动词。

⑤陋室:简陋的屋舍。

⑥惟:只。

⑦德馨:品德高尚。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苔痕①上阶绿,草色②入帘③青。

谈笑有④鸿儒,往来无⑤白丁。

可以⑥调⑦素琴,阅⑧金经。

①上:长上。

②入:映入。

③青:青色。

④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⑤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⑥调:调弄。

⑦素:不加装饰的。

⑧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无①丝竹②之③乱耳,无④案牍之⑤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⑥之有?①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②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乱:使……乱,扰乱。

④案牍:指官府文书。

⑤劳形:使……劳神伤身。

形,形体、躯体。

⑥之: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二)重点句子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来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功名的人。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知识点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知识点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二、故事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

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三、课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问题归纳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2.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5.“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

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

有《刘宾客文集》。

二、故事背景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百般刁难。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刘禹锡看到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三、课文翻译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注释名:名词作动词,出名,著名。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

斯: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注释上:动词,长到。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原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注释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属于宾语前置。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四、问题归纳1.《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为全文的什么句?有什么作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短文两篇》知识点梳理《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梳理一、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二、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重点词语1、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2、晓雾将歇。

歇:消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将要。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欲界之仙都。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

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5、自康乐以来。

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

6、未复有能与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7、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四、课文理解性默写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出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5、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五、课文内容探究。

(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的?美。

这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知识点《夸父逐日》和《两小儿辩日》称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都是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里比较重要的一课。

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有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原文夸父逐日先秦:佚名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两小儿辩日 / 两小儿辩斗先秦:列御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辩日一作:辩斗)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译文注释夸父逐日先秦:佚名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

还没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丢弃他的手杖,(手杖)化成桃林。

逐走:竞跑,赛跑。

逐:竞争。

走:跑。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

河、渭:即黄河,渭水。

北饮大泽:大湖。

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北: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方,向北面。

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

邓林:地名,今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邓林即“桃林”。

未至:没有赶到。

渴:感到口渴。

弃:遗弃。

为:成为。

逐日:追逐太阳。

于:到。

(饮于河、渭中的于,应译为到,介词)大泽:大湖。

足:够。

(因为足的意思等同于够,所以足够:同义复合词)两小儿辩日译文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陋室铭》译文及问答题
一、译文
山不在于它有多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它有多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说说笑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可以调弄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也没有成堆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问答题:
1、第一句的写作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类比的写法,引出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暗示陋室不陋。

2、文章的中心句(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统领全篇二字:德馨
3、文章从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描写?它们有什么特点?
居室环境:清幽宁静
雅交往人物:高雅脱俗
日常生活:情趣高雅
4、文中为何提“诸葛亮”和“杨子云”?
类比的手法,以古代名贤自喻,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
抱负。

也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高雅脱俗,而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

5、文末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画龙点睛之笔,总结全文,深化中心,与前文的中心句——“惟吾德馨”遥相呼应,突出了作者甘居陋室,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精神。

《爱莲说》
一、译文
水上的、陆上的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有很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很喜爱牡丹花。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在池塘的清水里洗过,而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

只能远远地欣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二、问答题
1、本文写莲有何作用?
通过描写莲美好的形象和品质,以花喻人,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心志。

2、本文的中心句(最能概括莲的句子):莲,花之君子者也。

3、本文写牡丹和菊花有何用意?
菊花象征着隐士,牡丹象征着富贵,用菊花来正衬,用牡丹来反衬,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心志。

4、结尾顺序有何用意?
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心志。

5、出淤泥而不染: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

濯清涟而不妖:庄重朴素、不哗众取宠。

中通外直:正直不够,特立独行。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美好(君子)的品质。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7、莲的诗句
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②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三、注释
可爱者:值得可爱者:……的甚蕃:很,非常
独爱菊:唯独香远益清:更加予谓菊:认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