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试验,唾液淀粉酶的颜色反应

合集下载

对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条件的初探

对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条件的初探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唾液淀粉酶在温度37℃左右、中性溶液中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利用淀粉遇碘变成蓝色这一特定颜色,来观察酶促反应是否发生。

如果淀粉被水解成麦芽糖,则加碘液无颜色反应;如果淀粉没有被水解,则加碘变成蓝色。

一实验材料 1.淀粉:1市售食用玉米淀粉(1g 加水 100ml 制成浆糊)2化学试剂可溶性淀粉(1g 加水 100ml 加热溶解)。

2.碘液:1碘液Ⅰ(2g 碘化钾加 1g 碘加水至 300ml)2碘液Ⅱ(2g碘化钾加 1g 碘加水至 100ml)。

3.滴管:1滴管Ⅰ(尖嘴直径 3mm)2滴管Ⅱ(尖嘴直径5mm)。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1.唾液淀粉酶对不同类淀粉的催化分解速度和程度不同,产生的颜色反应也不同。

使用滴管Ⅰ和碘液Ⅰ实验。

结果见表 1。

表 1 不同类淀粉的酶促水解速度和程度及遇碘后的颜色反应实验结果表明:1、唾液淀粉酶对可溶性淀粉的水解速度比对食用玉米淀粉的水解速度快得多。

(见 4 号、5 号、6 号实验)2、2 号实验后的颜色是粉色,说明食用玉米淀粉没有完全被水解成麦芽糖;3 号实验后无颜色,说明可溶性淀粉完全水解成麦芽糖。

可见,淀粉酶水解淀粉的程度是不同的。

因为化学试剂可溶性淀粉属直链淀粉。

它能溶于热水而不成糊状。

可被唾液中的α-淀粉酶完全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与碘不发生颜色反应。

所以 3 号实验后无色。

食用玉米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约 30,支链淀粉含量约为 70。

它与热水作用膨胀而成糊状。

支链淀粉是带有分枝的,用α-淀粉酶水解时,只有 60(外围的支链)被水解为麦芽糖。

淀粉的部分水解产物叫糊精,分子较大的糊精遇碘显蓝色,分子较小的糊精遇碘显红色。

2 号实验所用淀粉中,直链淀粉完全水解成麦芽糖,支链淀粉只有外围支链水解为麦芽糖,剩余部分是糊精。

所以 2 号实验后为粉色乃至棕色。

如果采用可溶性淀粉做 5 号实验,就不能说明唾液淀粉酶只有在中性溶液、温度在37℃左右条件下才能起催化作用。

唾液淀粉酶活性观察实验报告

唾液淀粉酶活性观察实验报告

2 唾液淀粉酶活性观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环境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及酶的高效性;2.掌握酶定性分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基本原理1.酶是生物催化剂,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其催化效率比一般催化剂高106~1013.在生物体内过氧化氢酶能催化H2O2分解成H2O和O2,铁粉地H2O2分解也有催化作用,但其效率远低于酶。

2.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也会增大。

当到了最大值后,此时温度为酶的最适温度,由于温度过高,酶开始失活,导致酶的效率降低,最后完全失活。

3.酶的活性受PH值的影响。

酶在一定范围的PH值下才有活性,高于或低于最适PH,都会使酶的活性降低。

4.酶活性常受到某些物质的影响。

有些物质能使酶的活性增加,称为激活剂,有些物质能使酶的活性降低,称为抵制剂。

5.碘液指示淀粉水解程度的不同色变化:淀粉淀粉酶紫色糊精淀粉酶暗褐糊精淀粉酶红色糊精淀粉酶麦芽糖+少量葡萄糖加碘后:蓝色紫红色暗褐色红棕色黄色三、试剂与器材0.5%淀粉溶液,碘液,PH=3.8,6.8,8.0缓冲液,1%CuSO4溶液,0.9%NaCl 溶液,2%H2O2溶液,铁粉,生马铃薯糜,熟马铃薯糜,玻璃匀浆器,比色板,恒温水浴箱,三用水箱,制冰机。

四、操作步骤1.唾液淀粉酶的制备每人取一个干净的小烧杯,先用自来水漱口,将口腔内的食物残渣清除,干净。

然后取蒸馏水约20ml含入口中,做咀嚼动作了3~4min,以分泌较多的唾液。

将口腔中的蒸馏水吐入干净的小烧杯中,此即为稀释的唾液淀粉酶液。

2.酶的高效性及环境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①PH值对酶活力的影响:取3支试管,编号:编号 1 2 3PH=3.8的缓冲溶液3 --PH=6.8的缓冲溶液- 3 -PH=8.0的缓冲溶液-- 30.5%淀粉溶液 1 1 1唾液淀粉酶液 1 1 1将上述各管溶液混合后在37度水浴中保温5min检查淀粉水解程度每隔1min,从2号试管中取出溶液置于白瓷板上,用碘液检查淀粉水解程度,待溶液不再变色时,从水浴中取出所有试管向各管均加入碘液1~2滴,摇匀观察,记录并解释现象②温度对酶的影响:取3支试管,编号:编号 1 2 3 唾液淀粉酶液0.5 0.5 0.5 PH=6.8的缓冲溶液1 1 1 0.5%淀粉溶液ml 1 1 1反应温度(度,10min)0 37 100取出试管,并将在沸水浴中处理的试管用冷水冷却,然后向各管中滚圆碘液1~3滴。

实验4 pH值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

实验4  pH值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

实验步骤
取三支试管按下表操作:
加入物(ml)
1
2
3
1%淀粉溶液
PH5.7缓冲液 PH6.8缓冲液 PH8.0缓冲液
3
1 0 0
3
0 1 0
3
0 0 1
摇匀后37℃恒温水浴中保温5分钟
稀唾液 2 2 2
• 将上面各管摇匀后放入37℃恒温水浴中保
温。放置10分钟后取出,分别向各管加入
稀碘液 1、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定 • 取8支试管编号,按下表操作:
0 试剂处理 试管编号 葡萄糖标准液/ml — 1 0.2 2 0.4 3 0.6 4 0.8 5 1.0 6 1.2 7 1.4
蒸馏水/ml
2.0 2
1.8 2
1.6 2
1.4 2
1.2 2
1.0 2
0.8 2
0.6 2
实验6 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测定
实验目的: 1. 学习酶活力,酶活力单位,比活力的测定,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 学会用3,5-二硝基水杨酸测定还原糖的含量
实验原理:
• 在最适条件下,每分钟催化单位量的底物转化为产物所 需的酶量定义为一个活力单位。 • 酶的比活力:用每mg蛋白质酶活力单位数表示,表示 酶的纯度。每隔一段时间测定一次水解的横渡一浓度为 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作图,在图上找出开始部分线形 好的部分求出斜率。进而求出酶的活力与比活力。 • 3,5----二硝基水杨酸与还原糖共热后被还原成棕红色 的氨基化合物,在一定范围内,还原糖的量和反应液的 颜色强度呈现比例关系,利用比色法可测知样品的含糖 量。该方法是半微量测糖法,操作简便,快速,杂质干 扰较小。
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实验5 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唾液淀粉酶生化实验

唾液淀粉酶生化实验

唾液淀粉酶最适pH值的测定实验小组成员: 孙天纬李敏媛唐芳娇蒋雅莉实验目的:1.掌握设计性实验的基本思路,并完成设计报告。

2.掌握唾液淀粉酶最适pH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3.熟悉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实验原理:1.酶促反应速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激活剂和抑制剂等。

上述诸因素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反应速度的影响,可用定性或定量的反应来观察。

利用碘与淀粉反应的颜色随产物的量的增加而加深的特点,来衡量酶促反应的速度的快慢。

蓝色—紫红色—黄色,颜色由蓝变黄,表示酶促反应速度由慢到快。

此为定性观察。

2.进一步利用郎伯—比尔定律来判定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

由于在被水解的程度也不一样。

当唾液淀粉酶不能将完全水解时,淀粉遇碘呈蓝色,经查阅文献,吸收波长位于660nm处。

不同pH环境中唾液淀粉酶与淀粉的反应程度不同,吸光度值也不同。

因此,通过测量660nm处的吸光度值,可以了解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吸光度最小的溶液其pH 即为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

实验步骤:1.缓冲溶液的配制。

取7支试管进行编号1-7,分别按下表加入试剂,再加蒸馏水稀释到10mL。

2.淀粉用量的确定用量:mL*选择颜色最浅的一支试管3.唾液的采集。

先给备取者一杯纯净水让其漱口,将漱口液吐掉,让备取者下嘴唇抵住干净的杯子口,并做咀嚼运动,这时,备取者的唾液会不停地流出来。

4.唾液的稀释。

取7支试管,进行编号1'-7',进行稀释。

5.唾液稀释倍数的选取。

另取7支试管,分别编上A-G号,各取上述稀释的唾液各0.1ml,分别加入相应编号的试管里,向7支试管内同时加入0.1ml的2.5g/L的淀粉溶液和0.9mL的7.0pH缓冲液,振荡混匀后放入37 ℃恒温水浴7.5分钟后取出,滴加2碘液,振荡混匀,观察颜色,选取颜色变化适中的一支,记录稀释倍数。

结论:使用稀释10倍的唾液的试管的颜色适中。

6.最适pH的测定。

另取9支试管,进行编号,按下表加入试剂。

关于唾液的实验报告

关于唾液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唾液淀粉酶的生理功能和作用机制;2. 掌握唾液淀粉酶活性测定的原理和方法;3. 通过实验探究温度、pH值等因素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唾液淀粉酶是一种消化酶,主要存在于唾液中,能够将淀粉分解成糊精、麦芽糖等小分子糖类。

本实验通过测定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反应速率,来评估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实验过程中,采用碘液作为指示剂,通过观察淀粉水解前后颜色变化来判断酶活性。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实验材料:唾液、淀粉糊、碘液、蒸馏水、试管、移液器、恒温水浴锅、温度计、pH计等。

2. 试剂:淀粉酶、NaOH、HCl、NaCl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试剂:配制不同浓度和pH值的淀粉酶溶液;2. 分别将淀粉糊、唾液淀粉酶溶液、蒸馏水加入试管中,混合均匀;3. 将试管放入恒温水浴锅中,设定不同温度(如37℃、40℃、50℃等);4. 在一定时间后,取出试管,用pH计测定溶液的pH值;5. 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碘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6. 记录不同温度、pH值条件下,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反应速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随着温度升高,唾液淀粉酶活性逐渐增强,在37℃时达到最大值,随后活性逐渐降低。

这表明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7℃。

2. pH值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随着pH值的升高,唾液淀粉酶活性逐渐增强,在pH值为7时达到最大值,随后活性逐渐降低。

这表明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值为7。

3. 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反应速率:在37℃、pH值为7的条件下,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反应速率最快,表明此时酶活性最高。

六、实验结论1. 唾液淀粉酶具有消化淀粉的功能,可以将淀粉分解成小分子糖类;2. 温度和pH值是影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重要因素,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值为7;3.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唾液淀粉酶活性测定的原理和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实验环境的清洁,避免污染;2.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3. 注意实验安全,特别是使用化学试剂时,要遵守操作规程。

唾液消化酶实验题及答案

唾液消化酶实验题及答案

唾液消化酶实验题及答案
(1)该实验的对照组是______号试管,该实验的变量是
__________。

(2)滴加碘液后,1号.2号试管经过充分振荡,出现的现象分别是1号_______,2号________,所用的原理是淀粉遇碘变
_________(填颜色)。

(3)发生该现象的原因分别是:2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实验用37℃水浴,是因为_____________。

(5)该实验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唾液不变蓝变蓝蓝不含唾液淀粉酶,淀粉不消化,遇碘变蓝唾液淀粉酶的消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在适宜的温度和牙齿的咀嚼下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解析】(1)1号试管中加入了唾液,是接受变量处理的对象组,是实验试管;2号试管中没有加入唾液,是不接受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起对照作用;该实验的变量是唾液。

(2)(3)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1号试管中的淀粉被分解了,因此滴加碘液后出现的实验现象是1号试管不变蓝,2号试管变蓝色。

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

(4)37℃是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

(5)该实验的结论是:在适宜的温度和牙齿的咀嚼下唾液淀粉
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生物实验探究报告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1000字左右

生物实验探究报告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1000字左右

生物实验探究报告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1000字左右篇一:探究实验报告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探究实验报告: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一、提出问题:吃馒头或米饭的时候,如果咀嚼的时间长了,会觉得有甜味,而馒头和米饭里面并没有放糖,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哪种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的呢?二、做出假设:馒头或米饭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淀粉是没有甜味的。

咀嚼馒头或米饭的时候,主要发生的变化是馒头或米饭被嚼碎了,和唾液混合在了一起,是否是唾液的作用导致米饭或馒头中的淀粉变成了别的物质,因此馒头或米饭变甜了呢?三、设计实验方案:1、根据假设,要模拟人的口腔中的环境,如口腔中(人体)的温度,唾液等,以及能检验淀粉是否发生变化的装置和药品等。

还要设计一个对照组,即除了要检验的因素(唾液)不同外,其他实验因素完全相同,从而检验出是否是唾液的作用导致。

2、材料用具:淀粉、试管、烧杯、温度计、碘液、清水、开水等。

四、实施实验方案:实验组:漱口,取唾液,将适量唾液装入试管,加入淀粉糊,混合均匀对照组:将与实验组等量的清水装入试管,加入淀粉糊,混合均匀五、分析实验现象:实验组的混合液不变蓝,说明已经没有淀粉,对照组的条件和实验组的变蓝,说明有淀粉,两组的唯一区别是实验组的混合液中有唾液,说明是唾液使淀粉发生了变化。

六、得出结论:唾液中的物质可以使馒头或米饭中的淀粉变成有甜味的物质,比如可能是变成了糖等。

篇二:生物实验报告《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生物实验报告《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班级 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日期_________指导老师_______实验目的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材料用具:一次性漱口杯、凉开水、脱脂棉、小烧杯、量筒2支、试管2支、试管架、1%淀粉溶液(煮沸配制)、滴管、碘液、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石棉网、铁架台、火柴(或恒温水浴锅)实验步骤:1.准备①用凉开水将口漱净②收集唾液:口含一团脱脂棉,片刻后用镊子将脱脂棉取出,将其中的唾液挤到小烧杯中备用2.设计并实施实验③用量筒分别量取2ml淀粉溶液,分别注入1号、2号试管④用量筒分别量取2ml清水和2ml唾液,分别注入1号、2号试管⑤充分振荡两支试管,放入37℃温水中水浴约5—10分钟,同时取出两支试管,稍冷却⑥向两支试管内各滴加2滴碘液,振荡后观察实验现象3.记录实验记录实验结果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5.结束实验整理和清理实验仪器和实验台实验报告:篇三:七年级生物实验_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课题: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年级:七年级一、教学目标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唾液淀粉酶活性观察实验报告

唾液淀粉酶活性观察实验报告

唾液淀粉酶活性观察实验报告唾液淀粉酶活性观察实验报告引言:唾液淀粉酶是一种消化酶,它在我们的口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旨在观察不同条件下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变化,以增进我们对唾液淀粉酶功能的理解。

实验方法:1. 实验前准备:a. 收集一些新鲜的人类唾液样本,并使用无菌容器储存。

b. 准备一些淀粉溶液,浓度为1%。

c. 准备一些碘液作为指示剂。

2. 实验步骤:a. 取一定量的唾液样本,加入到不同的试管中。

b. 在每个试管中加入相同的淀粉溶液。

c. 在不同的试管中设置不同的条件,如温度、酸碱度等。

d. 在每个试管中加入一滴碘液。

3. 实验结果观察:a. 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b. 记录每个试管中的颜色变化时间。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a. 在较低温度下,唾液淀粉酶活性较低,颜色变化时间较长。

b.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唾液淀粉酶活性最高,颜色变化时间最短。

c. 在过高的温度下,唾液淀粉酶可能被破坏,导致活性下降。

2. 酸碱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a. 在中性条件下,唾液淀粉酶活性最高。

b. 在过酸或过碱的条件下,唾液淀粉酶活性明显下降。

3. 唾液淀粉酶活性的个体差异:a. 不同人的唾液淀粉酶活性可能存在差异。

b. 个体差异可能与遗传、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

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到温度和酸碱度等条件的影响。

适宜的温度和中性的环境有利于唾液淀粉酶的最佳活性。

这与我们的日常经验相符,因为我们通常在温暖的环境下进食,而我们的胃酸度也处于中性范围。

此外,个体差异也可能导致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差异。

不同人的唾液淀粉酶活性可能取决于遗传因素、饮食习惯以及其他个体差异。

这一发现对于了解人类消化系统的个体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本实验观察了唾液淀粉酶在不同条件下的活性变化。

温度和酸碱度是影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重要因素。

适宜的温度和中性的环境有利于唾液淀粉酶的最佳活性。

淀粉遇唾液实验报告(3篇)

淀粉遇唾液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 掌握实验操作步骤,观察淀粉遇唾液后的变化。

3.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唾液淀粉酶是一种消化酶,主要存在于唾液中,具有催化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作用。

淀粉遇碘后呈现蓝色,当淀粉被唾液淀粉酶水解后,碘与葡萄糖不发生反应,因此淀粉遇唾液后的溶液颜色会发生变化。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淀粉溶液、唾液、碘液、蒸馏水、试管、移液器、滴管、烧杯、酒精灯、温度计、pH试纸等。

2. 实验仪器:恒温水浴锅、显微镜、离心机、电子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1. 将淀粉溶液、唾液、碘液、蒸馏水等实验材料准备好。

2. 分别取3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2、3号。

3. 向1号试管中加入2ml淀粉溶液,2号试管中加入2ml淀粉溶液和2ml唾液,3号试管中加入2ml淀粉溶液和2ml蒸馏水。

4. 将3支试管放入37℃恒温水浴锅中,保持恒温。

5. 5分钟后,向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滴碘液。

6. 观察并记录3支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7. 分别将3支试管取出,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1号试管(淀粉溶液)加入碘液后,溶液呈蓝色,表明淀粉未被唾液淀粉酶水解。

2. 2号试管(淀粉溶液+唾液)加入碘液后,溶液颜色逐渐变浅,最终呈无色,表明淀粉被唾液淀粉酶水解。

3. 3号试管(淀粉溶液+蒸馏水)加入碘液后,溶液仍呈蓝色,表明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唾液淀粉酶具有催化淀粉水解的作用,而蒸馏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

此外,pH值、温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淀粉溶液与唾液的混合比例对实验结果有一定影响。

本实验中,淀粉溶液与唾液的比例为1:1,此比例较为适宜,能够较好地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 实验过程中,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有一定影响。

本实验中,实验温度为37℃,这是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有利于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生化实验六酶的基本性质

生化实验六酶的基本性质

课程名称: 生物化学实验 指导老师: 史影 成绩: 实验名称: 酶的基本性质实验——底物专一性、激活剂和抑制剂、最适温度 同组学生姓名: 陈莞尔,潘盛警Ⅰ.酶的基本性质——底物专一性 一、实验目的1.了解酶的专一性。

2.掌握验证酶的专一性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3.学会排除干扰因素,设计酶学实验。

二、基本原理酶是具有高度专一性的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酶蛋白结构决定了酶的功能——酶的高效性,酶促反应要比无机催化反应快数十倍。

酶催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高度的底物专一性,即一种酶只能对一种或一类底物其催化作用,对其他底物无催化反应。

根据各种酶对底物的选择程度不同,可分成下列几种:1.相对专一性。

一种酶能催化一类具有相同化学键或基团的物质进行某种类型的反应。

2.绝对专一性:有些酶对底物的要求非常严格只作用于一种底物,而不作用于任何其他物质。

如脲酶只能催化尿素进行水解而生成二氧化碳和氨。

如麦芽糖酶只作用于麦芽糖而不作用其它双糖,淀粉酶只作用于淀粉,而不作用于纤维素。

3.立体异构专一性:有些酶只有作用于底物的立体异构物中的一种,而对另一种则全无作用。

如酵母中的糖酶类只作用于D-型糖而不能作用于L-型的糖。

本实验以唾液淀粉酶和蔗糖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反应的催化作用来观察酶的专一性。

用Benedict 试剂检测反应产物。

Benedict 试剂是碱性硫酸铜溶液,具有一定的氧化能力,能与还原性的半缩醛羟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氧化铜沉淀。

Na 2CO 3+ 2H 2O 2NaOH + H 2CO 3 CuSO 4+ 2NaOH Cu(OH)2+ Na 2SO 4专业:____生物工程 姓名:_____陈传鑫 学号:___3090104963 日期:____2011.3.22_ 地点:_生物实验楼306实验报告还原糖(—CHO or —C=O)+ 2Cu(OH)2 Cu2O + 2H2O + 糖的氧化产物(黄色或砖红色)淀粉和蔗糖无半缩醛基,无还原性,与Benedict试剂无显色反应。

实验1 : 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

实验1 : 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

实验1 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一)原理酶是指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的生物催化剂。

在一定条件下,酶促化学反应进行的能力即称为酶活性(酶活力)。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温度、PH 及某些化学物质等都会影响酶的催化活性。

在一定条件下,能使酶活性达到最高时的温度即酶的最适温度,而能使酶活性达到最高时的PH 即酶的最适PH 。

例如,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37℃,而其最适PH 是6.8。

能增高酶活性的物质称为酶的激活剂,能降低酶活性却又不使酶变性的物质叫酶的抑制剂。

凡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因素都可以使酶变性而丧失活性。

酶活性通常是通过测定酶促化学反应的底物或产物量的变化来进行观察的。

本实验用唾液淀粉酶为材料来观察酶活性受理化因素影响的情况。

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

淀粉在该酶的催化作用下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解,从而得到各种糊精乃至麦芽糖、少量葡萄糖等水解产物。

而碘液能指示淀粉的水解程度——淀粉遇碘可呈紫色、暗褐色与红色,而麦芽糖与葡萄糖遇碘则不呈颜色反应,如图所示:淀粉 糊精 麦芽糖+少量葡萄糖(二)试剂及器材:(1)0.5%(W/V )淀粉溶液:称取0.5g 可溶性淀粉,加少量预冷的蒸馏水,在研钵中调成糊状,再徐徐倒入约90ml 沸水,同时不断搅拌,最后加水定容为100ml 即成。

要求新鲜配制。

(2)稀碘溶液:称取1.2g I 2、2g KI ,加少量蒸馏水溶解后,再加蒸馏水至200ml 。

保存于棕色瓶中,用前5倍稀释。

(3)不同PH 溶液:A 液—0.2mol/L Na 2HPO 4溶液:称取35.62g Na 2HPO 4·12H 2O ,将之溶于蒸馏水后定容至1000ml 。

B —0.1mol/L 柠檬酸溶液:称取19.212g 无水柠檬酸,将之溶于蒸馏水后定容至1000ml 。

①PH5.0缓冲液——取A 液10.3ml 、B 液9.7ml 混合而成。

淀粉酶 淀粉酶棕黄色,碘本身颜色(紫红色、暗褐色或红色等)(蓝色)加碘后:②PH6.8缓冲液——取A 液14.55ml 、B 液5.45ml 混合而成。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温度,ph,激活剂及抑制剂,生化实验报告(共8篇)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温度,ph,激活剂及抑制剂,生化实验报告(共8篇)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温度,ph,激活剂及抑制剂,生化实验报告(共8篇)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生化实验实验二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目的】观察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原理】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生成一系列水解产物,即糊精、麦芽糖和葡萄糖等。

淀粉及其水解产物遇碘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在不同温度,不同PH值下,唾液淀粉酶活性不同,催化淀粉水解程度不一,生成的产物也就不同。

此外,激活剂、抑制剂也能影响淀粉酶活性,影响淀粉的水解。

因此可根据在不同反应条件下,溶液加碘呈现的不同颜色来判断淀粉的水解程度,从而验证了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淀粉I2 【操作】1.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取3支试管,编号,按下表操作:2. 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取3支试管,编号,按下表操作:3.激活剂与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取4支试管,编号,按下表操作:【结果及分析】观察各管颜色变化,说明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实验注意事项】篇二:生化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生化实验讲义思考题参考答案实验一淀粉的提取和水解1、实验材料的选择依据是什么?答:生化实验的材料选择原则是含量高、来源丰富、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

从科研工作的角度选材,还应当注意具体的情况,如植物的季节性、地理位置和生长环境等,动物材料要注意其年龄、性别、营养状况、遗传素质和生理状态等,微生物材料要注意菌种的代数和培养基成分的差异等。

2、材料的破碎方法有哪些?答:(1) 机械的方法:包括研磨法、组织捣碎法;(2) 物理法:包括冻融法、超声波处理法、压榨法、冷然交替法等;(3) 化学与生物化学方法:包括溶胀法、酶解法、有机溶剂处理法等。

实验二总糖与还原糖的测定1、碱性铜试剂法测定还原糖是直接滴定还是间接滴定?两种滴定方法各有何优缺点?答: 我们采用的是碱性铜试剂法中的间接法测定还原糖的含量。

间接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缺点是在生成单质碘和转移反应产物的过程中容易引入误差;直接法的优点是反应原理直观易懂,缺点是操作较复杂,条件剧烈,不易控制。

唾液淀粉酶遇到淀粉会变蓝原理

唾液淀粉酶遇到淀粉会变蓝原理

唾液淀粉酶遇到淀粉会变蓝原理唾液淀粉酶遇到淀粉会变蓝原理1. 引言唾液淀粉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酶之一。

当我们进食含淀粉的食物时,唾液淀粉酶会对食物中的淀粉进行分解。

在这个过程中,唾液淀粉酶与淀粉的相互作用会出现一种有趣的现象——变蓝。

本文将深入探讨唾液淀粉酶与淀粉的相互作用机制,并解释唾液淀粉酶遇到淀粉会变蓝的原理。

2. 唾液淀粉酶与淀粉的相互作用淀粉是植物储存能量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非常常见。

唾液淀粉酶是一种淀粉酶,专门负责将淀粉分解成糖分子,使其更容易被我们的身体吸收和利用。

当我们咀嚼含淀粉的食物时,唾液淀粉酶通过唾液的释放与淀粉进行接触。

唾液淀粉酶通过加速淀粉分解反应,将长链淀粉分解成短链糖分子,如葡萄糖和麦芽糖。

这一过程被称为淀粉消化。

3. 唾液淀粉酶遇到淀粉会变蓝的原理淀粉是由两种多糖类物质组成的复杂碳水化合物,即支链淀粉和线性淀粉。

唾液淀粉酶对这两种多糖类物质的降解发生在相对不同的部位。

当唾液淀粉酶与支链淀粉相互作用时,支链淀粉的某些特定结构受到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形成了一种复合物。

这种复合物可以反应出一种特殊的颜色——蓝色。

这是因为唾液淀粉酶与支链淀粉的相互作用引起了光的散射,从而使我们观察到的颜色呈现为蓝色。

与此不同,当唾液淀粉酶与线性淀粉相互作用时,并不会产生蓝色的反应。

这是因为线性淀粉的结构与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方式不同,无法引起光的散射,因此不会出现蓝色的现象。

4. 我对唾液淀粉酶遇到淀粉会变蓝的个人理解和观点唾液淀粉酶遇到淀粉会变蓝的现象在科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我个人认为这一现象的发现对于淀粉消化的理解和相关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唾液淀粉酶与淀粉的相互作用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消化系统的功能与调节机制。

唾液淀粉酶与淀粉的相互作用还与一些消化系统相关的疾病有关,如淀粉样变性和碳水化合物消化障碍。

通过深入研究唾液淀粉酶与淀粉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防这些疾病。

唾液淀粉酶

唾液淀粉酶

03 Part Three 实验过程
3-1 实验过程
酶催化反应
pH影响因素
pH影响因素
激活或抑制剂
04 Part Four 结果分析与结论
4-1 实验结果
酶分解反应
随着反应时间的推移颜色由蓝色变浅,然后变成碘 液的颜色
pH因素影响
pH=1试管为蓝色、pH=5试管为红棕色,沉淀量较 少、pH=7试管为红棕色,沉淀量较多、pH=9试管 为苹果绿。
01
03
酶分解反应
4-3 结论
酶促反应因素
通过实验发现唾液淀粉酶具有高度 专一性,其活性受温度、pH值、激 活剂及抑制剂、酶浓度和作用时间 等多种因素影响; 每个人产生唾液 淀粉酶的量不同,活性强弱也也有 差异,人体唾液淀粉酶在37℃活性 最强。同时发现中性环境中酶活性 最强,不同来源的酶对碱的耐受度 不同
4-2 结果分析
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通过观察不同温度下酶活性强 弱。证明温度对酶活性由很大 影响,1号完全反应,、2号失 活、3号活性受抑制
pH值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通过各个试管颜色和沉淀量判 断酶活性强弱,酶在弱酸活性 中能发挥作用,在中性活性最 强,强酸或碱性不能发 生作用
02
激活和或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 响 2、4号试管颜色与1号相近, 而3号试管呈现深蓝色,说明 酶活性被抑制
当淀粉被彻底分解为 麦芽糖和葡萄糖时, 加班氏试剂共热溶液 产生红产物加碘液颜色变化
• 反应开始为淀粉遇碘变蓝色 • 分解为紫色糊精遇碘变紫色 • 再分解为红色糊精遇碘变红色 • 最后分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遇 • 碘不变色
1-3 pH对酶活性影响
溶液呈现蓝色,没有与班氏试剂发生发 反应
ptyalase

总结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试验步骤

总结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试验步骤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步骤如下:
1. 准备实验材料:唾液淀粉酶、淀粉溶液、碘液、试管、试管架、滴管、恒温水浴锅等。

2. 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淀粉溶液。

3. 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唾液淀粉酶,另一支试管作为对照组,不加唾液淀粉酶。

4. 将两支试管放入 37°C 的恒温水浴锅中,保温一段时间。

5. 取出试管,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一滴碘液。

6. 观察两支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如果加入唾液淀粉酶的试管中溶液颜色变浅或消失,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如果对照组试管中溶液颜色没有变化,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如温度、时间等,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碘液接触皮肤和眼睛。

唾液淀粉酶实验

唾液淀粉酶实验

唾液淀粉酶最适pH值的测定试验试验目标1.控制设计性试验的根本思绪,并完成设计陈述.2.控制唾液淀粉酶最适PH的测定道理和办法.3.熟习影响酶促反响速度的身分.试验道理1.酶促反响速度受到很多身分的影响,如温度.PH.冲动剂和克制剂等.上述诸身分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反响速度的影响,可用定性或定量的反响来不雅察.应用碘与淀粉机械不合程度纾解产品反响的色彩,来权衡酶促反响的速度的快慢.蓝色—紫红色—黄色,色彩由蓝变黄,暗示酶促反响速度由慢到快.此为定性不雅察.—比尔定律来剖断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相符必定的比例关系.因为在被水解的程度也不一样.当唾液淀粉酶不克不及将完整水解时,淀粉遇碘呈蓝色,接收波长位于660nm处.不合PH情况中唾液淀粉酶与淀粉的反响程度不合,吸光度值也不合.是以,经由过程测量660nm处的吸光度值,可以懂得PH对酶促反响的影响,吸光度最小的溶液其PH即为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试验器材仪器材料:方盘,试管架,中试管,毛刷,吸耳球,玻璃铅笔,小烧杯,白瓷板,坐标纸,漱口杯.0.1ml.0.5ml.1.0ml.2.0ml.5.0ml.10.0ml刻度吸管,胶头滴管,37 C恒温水浴箱,分光光度计,电磁炉. 试剂药品:0.02%淀粉溶液. 0.2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0.2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碘液;称取碘1g,碘酸钾2g,溶于300ml蒸馏水中.试验步调:1. 缓冲液的设置装备摆设NaH2PO4(ml) Na2HPO4(ml)6.185.015.07.710.589.52.唾液的取法:(1)先给备取者一杯纯清水让其漱口,将漱口液吐失落,再将一块消毒脱脂棉球用镊子放在备取者的舌下,过大约半分钟至一分钟,备取者感到棉球湿透,用镊子将棉球掏出,置于烧杯中,倒入蒸馏水,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将棉球掏出,即制成唾液试验备用液.(2)让备取者下嘴唇抵住清洁的杯子口,在备取者面前放上一些话梅,这时,备取者的唾液会不断地流出来.(3)预备一个清洁的杯子,用手扯住嘴角,等待大约2分钟后,就可以获得唾液.试验计划(1)唾液的稀释:取10支试管,分离编上号00~09编号0(2)最适唾液稀释倍数的拔取取上述稀释的唾液各1ml,分离参加另取的10支试管中,分离编上A~J号的试管里,向10支试管内同时参加1ml的0.02%的淀粉溶液,振荡混匀后放入37 C恒温水浴几分钟后掏出,滴加1~2滴碘液,振荡混匀,不雅察色彩,拔取色彩变成淡黄色最快的一支,记载其稀释倍数,作为下面试验的最适唾液稀释倍数.(3)最适PH的测定编号 1 2 3 4 5 6 7 8 9PH色彩A660试验成果最适PH=?试验剖析思虑题1)本试验为什么要查找较适合的唾液稀释倍数?PHA660答:为了跟好的找到唾液淀粉酶的适合浓度,是的最后测定的最适PH准确.2)在研讨PH对酶促反响速度的影响是,前提前提是什么?答:温度,底物浓度,酶浓度保持恒定.3)所测吸光度中,吸光度值最小溶液所对应的PH必定是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吗?答:不必定,最适PH值应该是依据A-PH的图来肯定,图的最低点为最适PH,不必定就是所测最小的吸光度值.4)总结本试验的留意事项①应用分光光度计时要调零②反响时必须是在37℃的水浴中.参考文献常东胜,潘洪明医学化学试验科学出版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