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自转 教学设计原创获奖

合集下载

2024年七年级科学第二册《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2024年七年级科学第二册《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2024年七年级科学第二册《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七年级科学第二册《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能够观察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

2、能够通过地球仪演示得出昼夜交替、晨昏线、地方时等地理知识。

1、运用实验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养成地理思维。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特征。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设悬导入法。

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诗中曾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其实我们每天坐在这里读书学习其实并非“不动”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我们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环节二:新课教学地球仪(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自主思考,回答(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实验,自主思考,回答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手电筒及地球仪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自主思考,回答。

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

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地球的自转》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商务星球版地理 (1)

《地球的自转》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商务星球版地理 (1)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3课地球的自转教案商务星球版一、教案的根本要求〔一〕总体要求1、教案编写要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1版〕?为根本依据,以我市现行教科书为教学蓝本,立足于教学实践,努力表达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成果。

教案可以采用本区〔市〕、学校整体推行的课堂教学模式。

2、教师参评的教案必须是原创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意义,在精心设计的根底上,要通过课堂实践予以验证、通过课后反思予以完善、提高。

对于抄袭的教案,不予评奖。

3、教案的文本格式为word文档。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要同时提交课件,使用导学案的要同时提交导学案,开展地理实验与观测的要同时提交仪器配置表或观察记录表。

所有材料应统一打包。

〔二〕主要内容根据“七备〞、“七设计〞的总体要求,地理教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1、课标要求:课时教案所对应的“内容标准〞要求。

2、课题与课型:章节课题〔课时〕;新授课、活动课或复习课。

3、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制定明确具体、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倡导教学目标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突出知识与能力,表达过程与方法,融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确实定要抓住地理图表系统,突出地理主干知识。

4、教学模式:学案导学、问题探究、讲练结合等模式。

5、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读图思考、演示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

6、教具准备:地球仪、地图册、地理挂图、多媒体课件等。

7、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案的主体局部,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对活动设计意图的简单说明。

教学环节清晰完整,能够表达教案所采用教学模式的特点。

教师活动有的放矢,包括诊断提问、情境导入、问题设计、典例解剖、诱导点拨、思路归纳、承转过度、梳理总结、评价矫正等。

要求导入新颖,过渡自然,问题的设计要有深度和梯度,典例解剖细致,诱导点拨到位,注重答题思路引导,归纳梳理精当,有效建构知识体系,评价矫正及时有效。

学生活动恰如其分,包括课前预习、自主认知、讨论质疑、合作探究、操作绘图、答题训练等。

高中地理教案-地球运动特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全国一等奖】

高中地理教案-地球运动特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全国一等奖】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人们在地球上是无法感受到地球的运动的,而且中学生还不具备建立两个参照系的空间思维能力,要使中学生建立清晰而抽象的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就必须运用生活实际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具体模型来说明和演示。

地球的自转一节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要求很高,这一难点内容可以借助实验模拟法来完成。

在学习本节内容的过程中,始终以“活动”为线索,通过学生动手演示,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讨论质疑,解决问题。

【教学思路】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突出直观教学,主要采取以下方法:一是演示法。

利用地球仪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一些难以观测、难以想象的地理过程模拟式地展现出来,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形象生动。

二是情境法。

通过切合实际地创设一些情境,设计恰当的问题,以案例式使每个知识点能自然地导入引申,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主动与老师协同学习,再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水到渠成地实现意义的建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了解地球自转特征,知道地球自转方向。

2、通过实验知道地球表面各地的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分布规律。

技能目标:通过实验了解地球自转的一些基本特征。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树立关爱地球、了解地球、保护地球的信念。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教学难点】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地球自转速度。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提问、讨论、讲述相结合【教学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教学器材:地球仪、手电筒、绳子【教学过程】【导入】师: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从今天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的“日当午”需要多长时间【学习新课】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板书)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那地球是怎么转的呢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一个实验。

第一个活动:用透明胶将一个小纸团贴到地球仪上桂林的位置,代表桂林的人们;用手电筒代表太阳。

如何拨动地球仪,会使得地面上的人们看到太阳是东升西落的呢学生做实验,老师下去观察并指导学生。

2024年《地球自转》教案(精选

2024年《地球自转》教案(精选

2024年《地球自转》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地理》教材第三章地球运动的内容,主要围绕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影响进行详细讲解。

具体包括:地球自转的定义、自转速度、自转周期、地理意义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了解地球自转的速度、周期等特征。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球自转知识解释生活中地理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自转速度的划分及计算,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定义、自转周期,地球自转对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地理现象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时钟、计算器、地理图册、黑板、粉笔、随堂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速度、周期等,配合地球仪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自转的特点。

3. 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地球自转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5.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自转速度的计算、时间差异的计算等典型例题。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球自转的概念、速度、周期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时间差异3. 地球自转速度的计算、时间差异的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自转的概念、速度、周期。

(2)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地理现象。

①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②假设A地位于东经120度,B地位于西经60度,两地的时差是多少?2. 答案:(1)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

速度:地球自转线速度约为1670公里/小时;角速度约为15度/小时。

周期: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3小时56分4秒。

初中七年级科学教案-第2节 地球的自转-市赛一等奖

初中七年级科学教案-第2节 地球的自转-市赛一等奖

地球的自转玉环市城关一中江秋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4章第2节,它是继七上《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之后继续探索地球运动的开始。

既是对地球相关知识的补充与延续,也是后面关于地球运动、太阳系、宇宙等知识的起始,为学生建构整体的地球观、宇宙观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节内容的教学核心是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内容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教材充分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和模拟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构建具体而有序的空间想象。

二、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能用地球仪科学地解释两种现象。

3.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

4.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乐于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2)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四、教学难点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五、教学思路:地球自转证据——自转方向——昼夜现象——昼夜交替现象---晨昏线六、教学过程:1.问题导入: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生预设:①太阳绕地球转②地球的自转师追问:哪种原因更接近于真实教师指出:开始人们也认为太阳是绕着地球转,后来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找到了很多证据证明了地球的自转。

你知道人们用哪些证据证明地球的自转吗【设计意图】从学生每天能够感受到的日常熟悉的自然现象切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对学生已知的认识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寻找地球自转的证据证据一:播放视频介绍傅科摆实验(如图1):1851年在法国巴黎国葬院的大厅里,傅科在大厅的穹顶上悬挂了一条67米长的绳索,绳索的下面是一个重达28千克的摆锤。

傅科让摆沿南北方向摆动,科学家已经证实摆在不受外力作用下摆动方向不会发生改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人们看到摆动平面沿顺时针方向缓缓转动(如图2),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演示傅科摆模拟实验(如图3)帮助理解:将小球拉开释放,使其在木板上的标记线方向来回摆动,由于惯性,小球摆动的方向是保持不变的。

地球自转与公转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地球自转与公转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地球自转与公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特点。

3.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日、地球年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日、地球年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教师:黑板、粉笔。

学生: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Step 1:引入1. 与学生谈论日出和日落的原因,引出地球自转的概念。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并与地球母星之间的相对运动对比。

Step 2:地球自转1. 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运用模型或动画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的运动过程。

3. 引导学生分析地球自转带来的现象和影响,如昼夜交替、天空中的星体运动等。

Step 3:地球公转1. 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和特点。

2. 运用模型或动画向学生展示地球公转的运动过程。

3. 通过示意图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地球的轨道和地球轨道的形状。

4. 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公转带来的现象和影响,如季节变化、地球年等。

Step 4: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 引导学生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地球自转的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关系。

2. 运用绘图或模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Step 5:巩固与应用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2. 鼓励学生发现并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

3. 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其他天体的自转和公转。

六、展示与讨论:1. 随机抽查学生回答练习题的答案,鼓励讨论和解释。

2. 小组讨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的生物、气候、环境等有什么影响?七、小结: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特点。

八、作业: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以地球自转和公转为题材,写一篇短文,探讨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重要性。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特点,了解其对地球的日和年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地球运动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地球运动的教案引言:地球运动是地球自转和公转所产生的运动,是地球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现象之一。

本教案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理解地球运动的规律,掌握相关概念,并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规律。

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观察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准备:1. 地球模型2. 世界地图3. 时钟4. 实验器材:小太阳、小地球、小月亮等。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地球自转的实验观察(15分钟)1. 展示地球模型,并解释地球自转的概念。

2. 将地球模型放置于一张平面上,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现象。

3. 让学生围绕地球模型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4. 引导学生发现地球自转的规律,并进行讨论。

步骤二:地球自转对时间的影响(15分钟)1. 展示世界地图,指出不同地方的时间可能不同。

2. 解释地球自转导致日出和日落的现象。

3. 利用时钟模拟地球自转对时间的影响,并观察时间的变化。

4. 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导致不同地方时间差异的原因。

步骤三:地球公转的实验观察(20分钟)1. 展示地球、太阳和月亮模型,并解释地球公转的概念。

2. 将太阳模型放置于一定距离的位置,并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的现象。

3. 让学生围绕太阳模型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4. 引导学生发现地球公转的规律,并进行讨论。

步骤四:地球公转对季节的影响(15分钟)1. 解释地球公转导致季节变化的原因。

2. 利用地球和太阳模型,模拟不同季节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观察季节变化。

3. 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导致季节变化的原理,并进行讨论。

步骤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帮助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并梳理相关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并解释其他天文现象的能力。

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扩展相关知识,并积极参与天文俱乐部、观测活动等。

四、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表:学生能准确记录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观察现象,体现观察能力。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三节 地球的自转-“江南联赛”一等奖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三节 地球的自转-“江南联赛”一等奖

初一地理DL-C1-U1-02《地球自转》导学案编写人:王丽莎审核人:初一备课组编写时间:班级: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_ 组名: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学习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转周期和自转轴;2.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3.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重点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转周期和自转轴。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学法指导】动态图播放、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知识链接】1851年,杰出的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巴黎伟人祠巨大的圆穹顶下,通过70米摆长的单摆摆动平面的转动演示,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自转。

其实,我们通过浮在水面的吹塑纸条的旋转也完全能雄解地证明:地球是自转的;取直径为50厘米的白色搪瓷面盆一只,为便于观察,用特种铅笔,在面这边缘沿顺时针向每隔30度作一标记。

将其12等分,分别为0度、30度、60度……90度……180度……270度……360 度。

为防止外界振动相干扰,将盛满清水的面盆置于底楼的水泥地面,取一张吹塑纸,用刀片剪裁成宽—厘米,长8厘米的纸条。

将吹塑纸条浮于水面,两端平稳在指向0度和180度。

为防止风向的外界影响,可在面盆上盖一薄板,经过3—4小时,轻轻打开薄板,休会惊奇地发现,吹塑纸条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个角度,由于面盆随着地表作逆时针方向转动,而浮于水面的吹塑纸条并没有转动,其指示的转动角度,恰恰验证了地球的自转。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A级):阅读课本11-12页,完成下列问题。

地球的自转1.概念:地球绕着______不停地旋转。

2.方向:自_____向_____。

3.周期:约_____小时,也就是_____。

4.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小组合作学习二(B级):小组内讨论,从北极和南极上空分别看地球的自转的方向。

画在下图上。

1.。

2.。

合作探究四(B级):让学生实验演示地球自转,观察并完成下题:1. 仔细观察地球的自转,同学们合作讨论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①。

《地球的自转》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地球的自转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引言地球的自转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运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环境。

本文档旨在设计一节关于地球自转的优秀公开课,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原理和影响。

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和原理- 理解地球自转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掌握描述地球自转的相关术语和概念-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夜交替和季节变化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定义和原理- 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定义- 解释地球自转的原理和轴倾斜2. 地球自转的影响和变化- 分析地球自转对日照和温度的影响- 探讨地球自转引起的白天和黑夜交替现象- 解释地球自转引起的季节变化3. 地球自转的相关术语和概念- 教授关键术语如赤道、地轴、极圈等-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术语和概念的意义和作用4.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夜交替和季节变化- 提供实际案例和图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夜交替和季节变化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因素对日夜交替和季节变化的影响教学方法- 讲解法:通过演示、示意图等方式讲解地球自转的原理和影响-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地球自转的认识和问题- 观察实验: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地球自转带来的变化-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案例,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夜交替和季节变化教学评估-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主动参与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观察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能力- 个人作业:布置关于地球自转相关问题的作业,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馈: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和意见结论通过设计一节关于地球自转的优秀公开课,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地球自转的原理和影响,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对地球和环境的保护意识。

初中地球自转优秀教案

初中地球自转优秀教案

初中地球自转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球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方向的理解。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解释。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图片或视频资料。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地球的自转现象。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阐述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即24小时。

三、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5分钟)1. 昼夜交替:地球自转使得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

2. 时间差异:地球不同地区经历昼夜的时间不同,导致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四、实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地球自转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如作息时间、旅行等。

2. 讨论地球自转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如航海、探险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自转方向和周期。

2. 收集有关地球自转在人类历史中的应用实例,进行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实例等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同时,注重知识点的讲解,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作业布置方面,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地球的自转》 教案 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 教案 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2.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3.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和现象。

2. 利用地球仪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的现象。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

3.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

4.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5.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如国际日期变更线、时区划分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现象。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例。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地球自转概念、方向、周期和现象的理解。

2. 作业布置:设计相关的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检验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观察学生对地球自转知识的理解程度。

2. 考虑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运用了教学方法,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制作比赛,加深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2. 开展以地球自转为主题的摄影比赛,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自转现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自转》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自转》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创设生动情境,提升学习兴趣
本教学案例通过利用地球仪、多媒体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地球自转的动态过程,使学生能够在直观的情境中感受地理知识。这种情境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2.问题导向,培养探究精神
案例中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培养其探究精神。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积极思考、分析,从而深入理解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球的自转,我将采用以下情景创设策略:
1.利用地球仪和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的动态过程,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地球自转的真实景象。
2.创设“地球上的一个点”的情景,通过讲述这个点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现象。
3.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如时差、昼夜长短等,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知地理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步骤: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地球的运动。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每天经历的昼夜更替是由什么产生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3.引入新课《地球的自转》,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二)讲授新知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下是具体策略:
1.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会有昼夜更替?”“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设计探究性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自己发现地球自转的规律。
3.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及时解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课堂互动性。

六年级地理地球自转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获奖

六年级地理地球自转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获奖

六年级地理地球自转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获奖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自转运动2. 理解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3. 掌握地球自转对天气、季节等的影响二、教学准备1. 教学资料:地球仪模型、图片、PPT等2.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时器、黑板、彩色粉笔等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准备一张地球仪图片,向学生展示,并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每天是如何运动的吗?”引起学生思考。

2. 梳理知识(10分钟)- 使用投影仪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运动。

- 通过问题与回答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提高学生对地球自转的认识。

3. 实验探究(15分钟)- 带领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用彩色粉笔在地球仪模型上标出几个位置,观察光照的变化,引导学生总结出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

4. 讲解影响(10分钟)- 使用PPT展示地球自转对天气、季节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 结合近期的天气现象,与学生探讨如何通过观察天气来判断季节以及地球自转对季节的影响。

5. 拓展应用(15分钟)- 带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设计一个场景,让其他同学根据光线变化判断是白天还是黑夜,并解释原因。

- 鼓励学生寻找其他与地球自转相关的现象,并与同学分享。

6. 总结反思(5分钟)- 再次强调地球自转的重要性,并结合课堂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 鼓励学生思考今天的收获,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探究环节的参与程度和准确性。

2. 通过小组活动的展示和讲解,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相关现象的理解程度。

3. 结合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五、课后延伸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地球自转的运动特征,并描述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2. 鼓励学生观察天气变化和季节变化,并与家人朋友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3.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球自转及其影响。

---以上是六年级地理地球自转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的内容。

地球自传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地球自传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地球自传教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球的形成、地球的结构、地球的板块运动、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等。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培养对地球的保护意识,进一步加深对地球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的形成过程和地球的结构;- 理解地球板块运动的原理和影响;- 掌握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写作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保护意识。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增强学生对地球的尊重和关怀。

三、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成过程:- 宇宙大爆炸和恒星演化;- 行星形成理论。

2. 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核、地幔和地壳;- 岩石圈、软流圈和大气圈的特点。

3. 地球的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的原理;- 地震和火山活动。

4. 地球的气候:- 气候因素和气候类型;- 全球气候变化和其影响。

5. 地球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写下“地球”,询问学生对地球的了解和认识,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知识讲解(25分钟)按照教学内容的顺序,逐一进行详细讲解,使用图表和实物模型等辅助教材,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球的形成、结构、板块运动、气候和生态系统等内容。

3.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一个相关问题,例如:为什么地球的气候如此丰富多样?如何保护地球的生态系统?每个小组要做一个小结并进行汇报。

4. 实验活动(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与地球有关的实验活动,例如:模拟板块运动的实验、观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植物生长等。

通过实践,让学生亲自体验地球的各个方面,增强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5. 总结提问(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问学生一些关键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解答学生的疑惑。

地球自转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地球自转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地球自转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了解地球自转的影响,如日夜变化、地球赤道气候等。

3.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地球自转轴、地球自转速度和自转周期的知识。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出日落、昼夜长短等现象。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 地球自转的影响3. 四大地球自转参数:自转轴、自转速度、自转周期、地球自转力矩4. 日出日落和昼夜长短的解释三、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教学板书2. 地球模型或球体模型3. 地球仪或地球图4. 学生练习册或考试题库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利用地球模型或球体模型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旋转的。

2. 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没有观察到地球自转带来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

步骤二:讲解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确保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含义。

2. 介绍地球自转的基本原理,包括地球的自转轴、自转速度和自转周期等。

3. 分析地球自转对日夜变化、地球赤道气候等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步骤三:展示1. 利用地球仪或地球图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的自转运动。

2. 结合实际例子,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带来的日出日落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步骤四:练习1. 给学生分发学生练习册或提供考试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2. 教师巡视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互相合作,扩展学生的思考。

步骤五:总结1. 回顾地球自转的主要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

2. 提问:“地球自转对我们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五、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观察并记录不同季节和不同地点的日出日落时间变化,探究地球自转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2. 提供更深入的天文学知识,探讨月球自转和行星自转的异同。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积极参与、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市一等奖】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市一等奖】

《地球的自转运动》教学设计
朱丽
一、本节课内容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课《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由于该节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要求较高,我运用地球仪、地球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运动,了解到地球自转运动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影响;通过学习地球的自转,掌握地球的基本运动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喜欢地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注重探究,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视频,了解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规律:概念、方向、周期。

2. 通过联系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

3. 通过学习地球的自转,掌握地球的基本运动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喜欢地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注重探究,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和价值观。

三、重难点
1、认识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2. 探究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生活现象。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引导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 地球自转得奖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 地球自转得奖

《地球自转》教学设计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尹小琴新疆库车县实验中学《地球自转》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课的设计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动作(活动),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将个体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分为同化、顺应、平衡和自我调节等环节。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

故本人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对当前知识有效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体现如下特征: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生进入情景。

2、强调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活动。

3、强调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研究。

4、强调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小组合作模拟形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喜悦与乐趣。

5、强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他们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课程,兴趣浓厚,再加上刚刚学习了地球的形状、且对于地球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因此对与地球的运动、昼夜的交替、有强烈的好奇心。

但该内容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比较差,学习本节知识还有一家的难度。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

本节内容“地球的自转”现象现实生活联系密切。

是本册教材紧接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的又一重要基础性知识,对后面天气与气候,地球的公转等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承接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特征。

⑵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2、过程与方法:⑴动手演示地球的自转,发展空间想象力。

⑵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地球的自转 教学设计原创获奖

地球的自转 教学设计原创获奖

【课题】七年级地理(商务星球版)上册第一章地球地球的自转(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特征。

⑵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2、过程与方法⑴动手演示地球的自转,发展空间想象力。

⑵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学会观察,记录和探究3.情感、态度和价值⑴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教学重难点】1、学会使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感悟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旋转中心,逐渐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重点)2、能够运用简单工具演示昼与夜和昼夜更替,感悟并描述昼夜产生的条件以及晨昏线的存在和时间差异。

(难点)【教学分析】本节内容“地球的自转”现象与生活联系密切,亦是重要的基础性知识。

对于后面学习地球公转,天气与气候有着重要的承接作用;不仅如此本节内容还是很多自然现象的源头。

初一学生他们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课程,兴趣浓厚,再加上刚刚学习了地球的形状、且对于地球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因此对与地球的运动、昼夜的交替、有强烈的好奇心。

但该内容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比较差,学习本节知识还有一家的难度。

教师需要联系实际生活,实验等各种方法,深入浅出的解释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小组讨论法、教授法。

【教具准备】手电筒、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提出疑问导入新课让学生表演畅畅和阿姨的电话故事:畅畅晚上给远在美国的姨妈打电话,为什么姨妈却说早上好?1、认真观察同学们的表演,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生活习惯不一致的情况。

2、思考的结果反馈给老师,体验蒙城的生活情景,与美国纽约的不同。

1、通过学生的表演迅速的把学生带入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探究兴趣。

2、学生能够迅速进入课堂状态。

新科教授:展示问题,请学生思考结1、小组探究合作思考结论并在小组1、学生共同小组合作探究(地球自转知多少)实物对照加深理解演示自转感受提升论并从旁指导。

《地球的自转》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商务星球版地理 (4)

《地球的自转》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商务星球版地理 (4)

教案第一章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自转1、学情分析: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因此上课气氛活泼却经常听不懂、听不到,同时,学生之中预习的比例很低,预习的习惯不勤,使得上课的进度、师生配合度都受到压抑和限制,总体上来说学生尚未找到学习地理的有效方法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强调根底知识和根底能力,特别是强调学生对于识图、读图的重视和读图方法的掌握,在七年级地理课程学习过程中,对于识图、理解地理语言的方法和感觉的锻炼必须加强,为学生学习地理打好坚实根底。

教材是使用商务印书馆、星球地图出版社版本的七年级?地理?上册。

本课内容基于本章第二节关于地球仪的知识,并且从诸多方面介绍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影响,要求学生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知道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上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要求学生会计算时区和地方时。

可以说本节内容是本教材中的难点重点之一,讲解过程要详细,耐心等待学生回馈。

2、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能够介绍地球自转产生的影响〔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能够解释地球上不同地方的地方时的划分标准,能够计算时区和具体时间,重点在于学会地方时的产生和计算的技能,理解太阳光照条件与地球地方时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和演示地球仪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较为形象地认识自己身处的地球的状况,理解昼夜更替的形成原理,进而对地方时形成较好的理解,体验知识的联系运用和联想过程,体会经纬网的现实意义及日期变更的原理〔每隔15°相差一小时〕,使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掌握时区和时间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使学生逐步理解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的地理学依据,引导学生形成合理作息的良好习惯和热爱生活的良好态度,树立珍惜生活和地球的唯物主义价值观。

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自转的方向、周期及影响。

教学难点:时间的差异和地方时的计算。

4、教学方法:讲授法:便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七年级地理(商务星球版)上册第一章地球
地球的自转(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特征。

⑵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2、过程与方法
⑴动手演示地球的自转,发展空间想象力。

⑵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学会观察,记录和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
⑴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使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感悟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旋转中心,逐渐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重点)
2、能够运用简单工具演示昼与夜和昼夜更替,感悟并描述昼夜产生的条件以及晨昏线的存在和时间差异。

(难点)
【教学分析】
本节内容“地球的自转”现象与生活联系密切,亦是重要的基础性知识。

对于后面学习地球公转,天气与气候有着重要的承接作用;不仅如此本节内容还是很多自然现象的源头。

初一学生他们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课程,兴趣浓厚,再加上刚刚学习了地球的形状、且对于地球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因此对与地球的运动、昼夜的交替、有强烈的好奇心。

但该内容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比较差,学习本节知识还有一家的难度。

教师需要联系实际生活,实验等各种方法,深入浅出的解释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小组讨论法、教授法。

【教具准备】手电筒、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提出疑问导入新课让学生表演畅畅和阿姨
的电话故事:
畅畅晚上给远在美国的
姨妈打电话,为什么姨妈
却说早上好?
1、认真观察同学们的表演,并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生活习惯不一致
的情况。

2、思考的结果反馈给老师,体验蒙
城的生活情景,与美国纽约的不
同。

1、通过学生
的表演迅速
的把学生带
入生活情景,
激发学生对
生活现象的
探究兴趣。

2、学生能够
迅速进入课
堂状态。

新科教授:展示问题,请学生思考结1、小组探究合作思考结论并在小组1、学生共同
小组合作探究(地球自转知多少)
实物对照加深理解
演示自转感受提升论并从旁指导。

1、什么是地球自转?
2、自转的方向_______
3、自转一周的时间
_______
4、那些现象能够反映地
球自转__________
教师利用竹签和橘子展
示地球自转运动,使学生
理解地球自转及自转轴;
在此时强调北极指向北
极星
1、根据学校条件请一
组学生上讲台演示
地球自转。

2、教师总结演示过程
的两个要点
①北极指北
②自西向东
3、若是刚才同学演示有
误,让他们上讲台重新演
示。

4、教师把地球仪拿在手
中,演示地球自转,并引
导学生注意观察从侧面
及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自
转时,方向有何不同。

(强
调两极上空的视角观察
和家里钟表表盘的时针
运动轨迹做对比,分清
“顺时针和逆时针”)和
学生一起总结出北极逆
时针,南极顺时针,自西
向东转的自转特征。

内做好记录,积极回答教师展示的问
题。

学生认真观察实物对照理解地轴和
地球自转的概念
1、根据要求,学校条件,一个小组
演示地球的自转。

其它小组认真观
察,并思考哪些地方不够完善。

在演
示的同时做好记录。

根据演示和观察,共同完成P12“活
动”—观察地球自转方向
认真观察老师的演示,并积极跟老师
一起总结出地球自转的特征。

并根据
总结的特点把结论画在纸上。

北极上空看自转方向是逆时针,
南极上空看自转方向是顺时针。

思考,了解地
球自转的常
识性知识。

2、小组竞争
激发学生的
思维潜力和
集体荣誉感。

通过生活化
的举例让学
生真正理解
地轴和地球
自转。

通过正确摆
放地球仪和
演示地球自
转,培养学生
严谨的科学
态度。

通过观察、体
会并记录结
论,培养学生
的动手操作、
动眼观察能
力和。

通过观察、对
饭的时间大致一致。

2. 畅畅中午尽量不要跟阿姨通电话,因为蒙城的中午时间就是纽约的午夜时间,这样会打扰阿姨休息的。

运用能力;探索,是学生探索,将所学知识和生活密切结合,用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尾呼应解决问题
构建 与梳理
自转 演示 方向 记录与发现
周期
旋转轴 产生地理现象 发现 生活中的见闻
探索 通过列表,在方法和知识两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与归纳,既形成知识体系,又构建学习方法体系,提升地理思维品质。

【当堂达标】
1、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因为 ( ) A 、太阳绕着地球自西向东运动 B 、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运动
C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D 、太阳自东向西自行运动
2.下列四幅示意图,能够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
3.北极上空看地球,每日都向哪个方向自转( ) A .东 B .南 C .西 D .北 【板书设计】
概念: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 旋转中心: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 意义:昼夜交替现象和时差现象
地球自转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我通过分组实验演示法的运用,使学生训练恰到好处,通过分组演示,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度高,学习效果好。

尤其重视运用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只有在亲身体验中,才能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是要纠正学生在演示实验中的错误。

二是要引导部分学生正确区分顺时针和逆时针这两个常识性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