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教案
2024年微生物检验教案
微生物检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微生物检验实验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微生物检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1.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概念:介绍微生物检验的定义、目的和意义,以及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流程。
2.微生物检验的原理:讲解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包括微生物的生长特性、染色特性、形态学特征等。
3.微生物检验的方法:介绍常见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如显微镜观察、染色技术、分离培养、生化试验等。
4.微生物检验的操作技能:教授学生进行微生物检验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显微镜的使用、染色技术、分离培养等。
5.微生物检验实验:设计并开展微生物检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微生物检验的操作技能。
2.教学难点:微生物检验实验的操作技巧,如显微镜的使用、染色技术、分离培养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实验操作步骤。
2.演示法:示范显微镜的使用、染色技术、分离培养等实验操作技巧。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微生物检验实验,提高实践能力。
4.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对微生物检验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知识讲解:讲解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让学生对微生物检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实验演示:示范显微镜的使用、染色技术、分离培养等实验操作技巧,让学生了解实验操作步骤。
4.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微生物检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5.结果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微生物检验相关知识。
大学微生物学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2)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
(3)熟悉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未知的精神。
(2)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2. 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
教学难点:1. 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 微生物学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有哪些特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讲授新课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定义:微生物是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生物。
- 分类: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 生物学特性:个体微小、繁殖速度快、代谢旺盛、适应性强。
2.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 微生物在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作用。
3. 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 培养基制备。
- 显微镜观察。
- 细菌的分离纯化。
- 生化实验。
三、课堂练习1. 分析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讨论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
四、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提出课后思考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2. 提问: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有哪些?二、讲授新课1. 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食品微生物:发酵、防腐、生物制品等。
- 药物微生物:抗生素、疫苗等。
- 环境微生物: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
2. 微生物学实验操作- 培养基制备。
- 显微镜观察。
- 细菌的分离纯化。
- 生化实验。
三、课堂练习1. 分析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 讨论微生物学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医学微生物教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形态和生物学特性;(2)掌握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技术;(3)了解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病原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3)通过分析微生物的病原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价值观;(3)培养学生严谨治学、诚实守信的学术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分类和形态(1)细菌、真菌、病毒、原虫、嚅虫等微生物的分类;(2)微生物的形态特点和结构。
2.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1)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2)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3.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技术(1)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2)微生物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3)微生物的观察和鉴定。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微生物的分类和形态;(2)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3)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技术。
2. 教学难点:(1)微生物的分类和形态识别;(2)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的理解和应用;(3)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技术操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生物学特性和培养方法;2. 实验法: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培养操作;3. 讨论法:分析微生物的病原性和感染机制。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医学微生物学教材;2. 实验器材:显微镜、培养皿、接种针、培养基等;3. 课件:微生物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在医学中的重要性。
2. 微生物的分类和形态:讲解微生物的分类体系,展示各种微生物的形态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
3.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讲解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第一章:微生物学基本概念1.1 微生物学的定义和发展史1.2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1.3 微生物的观察和培养技术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2 细菌的生理代谢2.3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4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3.2 病毒的复制与感染机制3.3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3.4 病毒与疾病的关系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4.2 真菌的生理代谢4.3 真菌的分类与命名4.4 真菌与疾病的关系第五章: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5.1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5.2 微生物在食品发酵中的应用5.3 微生物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5.4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联第六章:微生物实验室技术6.1 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与操作规范6.2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技术6.3 微生物的鉴定与计数方法6.4 常见微生物实验室检测案例分析第七章:抗生素与抗菌治疗7.1 抗生素的发现与发展史7.2 抗生素的分类与作用机制7.3 抗菌治疗的原则与策略7.4 抗生素的耐药性与防治措施第八章:感染性疾病8.1 感染性疾病的概述与分类8.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8.3 常见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8.4 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与控制策略第九章:疫苗与免疫预防9.1 疫苗的原理与类型9.2 疫苗的研发与接种程序9.3 免疫记忆与疫苗的长期效果9.4 疫苗的不良反应与应对措施第十章:微生物学的前沿与发展10.1 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10.2 微生物组与人类健康的关系10.3 微生物病原体的进化与适应机制10.4 未来微生物学的发展方向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微生物学基本概念补充说明:微生物的分类包括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病毒,特点包括微小、多样性、广泛分布等。
观察技术主要包括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培养技术包括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等。
二、细菌补充说明:细菌的形态包括球形、杆形、螺旋形等,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
(3)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了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1)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2)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小、面积大、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强、分布广泛。
(3)微生物的分类:根据微生物的结构和生物化学特征,将其分为细菌、真菌、病毒等类别。
2.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1)微生物的生长条件:适宜的温度、pH值、水分、营养物质等。
(2)微生物的生长影响因素:温度、pH值、水分、营养物质、氧气、有害物质等。
3.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参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态平衡等。
(2)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食品发酵、药物研发、环境保护、生物技术等。
4.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培养基的制备、接种、培养条件控制等。
(2)微生物的观察方法:光学显微镜观察、电子显微镜观察、染色技术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课:(1)讲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讲解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
(3)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讲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
3.实验操作:(1)观察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
(2)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实验。
《微生物学》教案(共6)
结
物
构
原
质
核
生
微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
物
质
的
生
异养、自养、兼性自养
物
代
的
谢
应
方
用
式
04
微生物营养与代谢
营养类型及营养物质吸收方式
营养类型
根据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和利用方式,可分为光能自养型、化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和化 能异养型等。
营养物质吸收方式
微生物通过细胞膜上的特定转运蛋白或通道蛋白,以主动运输或被动运输的方式吸收营养物质 ,如氨基酸、糖类、无机盐等。
显微镜
使用前应检查镜头是否干净、光源是 否正常,使用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避
免损坏镜头。
离心机
使用前应检查离心管是否平衡、转速 和时间设置是否合理,使用过程中要 注意观察离心机运转情况,如有异常
应立即停机检查。
培养箱
使用前应检查温度、湿度等参数是否 设置正确,使用过程中要定期观察培 养物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参数。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科学,涉 及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等微小生物。
02 课程内容与体系结构
课程内容涵盖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 传变异、生态分布及分类进化等方面,体系结构 完整,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03 微生物学在相关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学在医学、农业、工业、环保等领域具有 广泛应用,对于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 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学》教案( 共6)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微生物基本概念与分类 • 微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 • 微生物营养与代谢 • 微生物生长繁殖与遗传变异 • 微生物生态与环境影响 • 免疫系统与抗感染免疫 • 实验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微生物学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微生物学二、授课对象:XX年级XX班三、授课时间:XX年XX月XX日(第XX节课)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结构、生长繁殖和代谢特点。
-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基本形态。
- 能够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
- 能够分析和解释微生物实验结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操作能力。
- 树立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
五、教学重点: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微生物的基本结构、生长繁殖和代谢特点。
3.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
六、教学难点:1. 微生物的观察和识别。
2. 微生物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微生物学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
- 简要介绍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重要性。
2. 讲授新课:- 讲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结构、生长繁殖和代谢特点。
- 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3. 实验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讨论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经验。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5.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思考题,加深对微生物学的理解。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十、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教学效果,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
3. 认识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2. 微生物的基本特征3.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4. 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起学生兴趣,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微生物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基本特征、生命活动以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 互动:学生分享他们对微生物的了解,提问解答。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分享和提问解答的情况。
2. 理解度:学生对微生物定义、分类、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的掌握程度。
3. 应用能力:学生对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作用的的理解和举例。
微生物学教案(二)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培养基的制备。
2. 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技术。
3. 认识微生物的鉴别和鉴定方法。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2. 培养基的制备3.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4. 微生物的鉴别和鉴定方法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你们知道微生物是如何培养的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培养基的制备、分离和纯化技术以及鉴别和鉴定方法。
3. 互动:学生演示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操作,提问解答。
教学评价:1. 操作能力:学生进行微生物分离和纯化操作的准确性。
2. 理解度:学生对微生物培养方法、培养基制备和鉴别鉴定技术的掌握程度。
3. 应用能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微生物实验。
微生物学教案(三)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
2.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
3. 认识微生物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2. 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3. 微生物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你们知道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代谢类型、代谢产物、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以及其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第一章:微生物学基本概念1.1 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分类(原核生物、真核生物、非细胞微生物)1.2 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微生物学的起源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1.3 微生物学的应用领域医学领域农业领域工业领域环境保护领域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2.1 微生物的形态细菌的形态真菌的形态病毒的形态2.2 微生物的结构细菌的结构真菌的结构病毒的结构2.3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细菌的繁殖方式真菌的繁殖方式病毒的繁殖方式第三章: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3.1 微生物的培养基培养基的种类与制备培养基的选择与配制3.2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液体培养固体培养厌氧培养3.3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第四章: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4.1 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与意义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医学微生物学的重要性4.2 病原微生物与病原性病原微生物的定义病原性与病原微生物的关系4.3 医学微生物学的应用领域感染病的诊断与治疗疫苗研究与制备微生物药物研究与开发第五章:常见病原微生物简介5.1 细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沙门氏菌5.2 真菌白色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5.3 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第六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6.1 微生物感染的过程感染微生物的入侵与繁殖感染引起的病理反应6.2 免疫反应与免疫机制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免疫记忆6.3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的关系微生物如何逃避免疫反应免疫反应在微生物清除中的作用第七章:微生物药物7.1 微生物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7.2 微生物药物的耐药性问题耐药性的定义与成因耐药性对微生物药物使用的影响耐药性监测与控制策略7.3 微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微生物药物的来源与筛选微生物药物的合成与半合成微生物药物的新药研发趋势第八章:疫苗学8.1 疫苗的原理与分类疫苗的原理活疫苗死疫苗基因疫苗8.2 疫苗的制备与接种疫苗的制备方法疫苗的接种程序与剂量疫苗的保存与运输8.3 疫苗的应用与效果评价疫苗的应用领域与效果疫苗的不良反应与监测疫苗的免疫持久性与加强针第九章: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9.1 微生物学的实验室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事故应急预案9.2 微生物学的实验方法与技术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微生物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微生物的基因克隆与表达9.3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应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疫苗研发与生产微生物药物的筛选与评价第十章:医学微生物学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微生物组学与微生物菌群研究微生物组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微生物菌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微生物菌群的调控与干预策略10.2 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与诊断技术分子诊断技术免疫诊断技术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10.3 微生物学的个性化医疗与精准治疗微生物引起的个性化医疗需求微生物学的精准治疗策略微生物学在个体健康维护中的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微生物的分类与定义微生物分类涉及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非细胞微生物,理解这些分类及其代表性例子是基础。
高中生物《微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感。
-通过讨论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
6.评价反馈,提高效果: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撰写一篇关于微生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的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以加深学生对微生物生态角色的理解。
2.实践操作类作业:
-设计并实施一个简单的微生物实验,如观察细菌菌落、制作酸奶等,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
-拍摄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以照片或视频形式提交,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3.探究拓展类作业:
3.实践操作,培养技能:
-安排微生物实验,如无菌操作、微生物培养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掌握实验技能。
-强化实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
4.案例分析,解决问题: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微生物相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个性化作业: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一种微生物进行研究,撰写一份研究报告或制作一份手抄报。
-布置一道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发挥创意,结合微生物知识,设计一个创新实验或产品。
1.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微生物的奥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注重知识点的衔接,帮助学生将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与微生物学内容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3.针对学生对微生物的认知偏差,通过生动的实例、实验现象等进行纠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微生物学教案完整版doc
微生物学教案完整版doc目录•微生物学概述•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微生物的代谢与调控•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的生态与环境•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01微生物学概述Part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的分类根据形态和结构特征,微生物可分为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八大类。
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与意义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微生物学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
微生物学的研究意义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研究微生物不仅有助于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开发新的生物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微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利用微生物进行酿酒、制酱等生产活动。
到了17世纪,列文虎克首次用显微镜观察到了微生物的存在。
19世纪,巴斯德和科赫等人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微生物是引起疾病的原因,奠定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
20世纪以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目前,微生物学已经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生物学、医学、农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
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学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了分子水平。
同时,微生物在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微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微生物学的现状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02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Part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等。
细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等。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等。
微生物实验大班科学教案
微生物实验大班科学教案第一章:微生物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和特点。
让幼儿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2 教学内容: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
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种类繁多,生活环境广泛,繁殖速度快。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微生物在土壤形成、物质循环、食品制作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实物等向幼儿展示微生物的特点和作用。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对微生物的了解。
进行微生物观察实验,让幼儿亲自观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第二章:细菌和真菌的观察2.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
让幼儿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和真菌。
2.2 教学内容: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细菌是单细胞的微生物,真菌有单细胞和多细胞的形式。
细菌和真菌的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
2.3 教学活动:教师向幼儿介绍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
教师指导幼儿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第三章:微生物的培养3.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方法。
让幼儿学会如何培养微生物。
3.2 教学内容: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方法:选择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等步骤。
微生物的培养:教师演示微生物的培养过程,幼儿参与操作。
3.3 教学活动:教师向幼儿介绍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方法。
教师演示微生物的培养过程,并指导幼儿参与操作。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的培养经验。
第四章:微生物与食品制作4.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让幼儿学会使用微生物制作食品。
4.2 教学内容: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微生物可以发酵、调味等。
微生物制作食品:教师演示微生物制作食品的过程,幼儿参与操作。
4.3 教学活动:教师向幼儿介绍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教师演示微生物制作食品的过程,并指导幼儿参与操作。
微生物实验大班科学教案
微生物实验大班科学教案第一章:微生物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和特点。
(2)培养幼儿对微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2)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个体微小,繁殖速度快,适应能力强,分布广泛。
3. 教学活动:(1)讲解微生物的定义和特点。
(2)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微生物的形态和生长环境。
(3)开展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对微生物的了解和疑问。
第二章: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 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幼儿对微生物的敬畏之心。
2. 教学内容:(1)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分解有机物、循环养分、维持生态平衡。
(2)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食品制作、药物研发、环境保护等。
3. 教学活动:(1)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通过实例展示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3)开展实践活动,让幼儿亲自体验微生物的作用,如制作酸奶、泡菜等。
第三章:微生物观察与培养1. 教学目标:(1)让幼儿掌握基本的微生物观察和培养方法。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 教学内容:(1)微生物观察方法: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的使用。
(2)微生物培养方法:选择培养基、接种、恒温培养等。
3. 教学活动:(1)讲解微生物观察和培养的方法。
(2)让幼儿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3)开展微生物培养实践活动,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
第四章:微生物与健康1. 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2. 教学内容:(1)微生物与疾病: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2)微生物与免疫:人体免疫系统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3)微生物与健康:保持良好卫生习惯,预防微生物感染。
3. 教学活动:(1)讲解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2)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第五章:微生物实验操作1. 教学目标:(1)让幼儿掌握基本的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word版一、教案基本信息1.1 科目:微生物学1.2 课时:45分钟1.3 教学目标: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方式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1.4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演示、小组讨论二、教学内容2.1 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2.1.1 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
2.1.2 微生物的分类: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点,将其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类别。
2.2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2.2.1 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生长。
2.2.2 微生物的繁殖:微生物的繁殖方式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其中无性繁殖包括二分裂、芽生、裂解等,有性繁殖包括接合、转化等。
2.3 微生物的代谢方式2.3.1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包括异养、自养、厌氧、好氧等。
2.3.2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多种代谢产物,如抗生素、维生素、酶等,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的特点和分类。
3.2 讲解:详细讲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生长、繁殖和代谢方式。
3.3 实验演示:进行微生物实验,如细菌的染色、真菌的培养等,让学生直观了解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分享自己的看法。
3.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微生物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四、课后作业4.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4.2 查阅资料,了解微生物在医药、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4.3 完成练习题:1. 微生物的个体大小一般在多少纳米以内?2.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有哪些?3.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有哪些?五、教学评价5.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实验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教案章节:一、微生物学简介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学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
2.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教学内容:1. 微生物学的定义和范围2. 微生物的基本特征3. 微生物的分类和举例教学活动:1. 引入微生物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讲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如体积小、繁殖快、代谢多样等。
3. 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生物等,并给出具体例子。
教学资源:1. 微生物学简介PPT2. 微生物图片和视频素材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2. 微生物分类的小组讨论教案章节:二、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生长方式和代谢类型。
2.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代谢产物。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生长方式2.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3.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代谢产物教学活动:1. 讲解微生物的生长方式,如芽孢、丝状等。
2. 介绍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如异养、自养等。
3. 分析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代谢产物,举例说明其应用。
教学资源:1. 微生物生长和代谢PPT2. 微生物生长曲线和代谢产物的实验数据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2. 微生物生长曲线和代谢产物的实验操作教案章节:三、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和遗传方式。
2. 掌握微生物的变异类型和机制。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2. 微生物的遗传方式3. 微生物的变异类型和机制教学活动:1. 讲解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如DNA、RNA等。
2. 介绍微生物的遗传方式,如转化、接合等。
3. 分析微生物的变异类型和机制,如突变、基因重组等。
教学资源:1. 微生物遗传和变异PPT2. 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验案例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2. 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验操作教案章节:四、微生物的生态和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掌握微生物的应用领域和实例。
教学内容:1.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 微生物的应用领域3. 微生物的应用实例教学活动:1. 讲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分解、固定等。
微生物实验大班科学教案
微生物实验大班科学教案第一章:微生物的基本概念1.1 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
1.2 微生物的特点:介绍微生物的体积小、繁殖快、种类繁多、生活环境广泛等特点。
1.3 微生物的作用:阐述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如参与物质循环、分解有机物、产生抗生素等。
第二章:微生物的观察与培养2.1 微生物的观察:教授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耐心。
2.2 微生物的培养:讲解微生物的培养基制作、接种、培养等过程,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2.3 微生物的染色:介绍微生物染色的目的和方法,如革兰氏染色、荧光染色等,增强幼儿对微生物的认识。
第三章:细菌的世界3.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讲解细菌的形态、细胞结构、繁殖方式等基本知识。
3.2 细菌的分类:介绍细菌的分类方法,如根据形态、代谢方式等特征进行分类。
3.3 细菌的应用:讲解细菌在食品制作、医药研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激发幼儿的兴趣。
第四章:真菌的世界4.1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介绍真菌的基本形态、细胞结构、繁殖方式等知识。
4.2 真菌的分类:讲解真菌的分类方法,如根据形态、生活环境等特征进行分类。
4.3 真菌的应用:阐述真菌在食品制作、药物研发、生态平衡等方面的作用。
第五章:微生物与人类生活5.1 微生物与食品:介绍微生物在食品制作过程中的作用,如发酵、调味等。
5.2 微生物与健康:讲解微生物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如益生菌、病毒感染等。
5.3 微生物与环境:阐述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土壤改良等方面的作用。
第六章:微生物实验安全与卫生6.1 实验安全:介绍微生物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如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等,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6.2 实验室卫生:讲解实验室的日常清洁和消毒方法,以及实验器材的清洁和保养。
6.3 环保意识:培养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多种多样的微生物教案
多种多样的微生物教案以下是一份以多种多样的微生物教案为主题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常见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世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 引导学生认识微生物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常见微生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理解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微生物图片、相关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一起探索一个神奇的世界,那就是微生物的世界。
大家知道什么是微生物吗?生:细菌?病毒?师:对啦,细菌、病毒都是微生物,还有真菌等也是哦。
那微生物都有些什么特点呢?谁来说说看。
生:很小。
师:没错,它们非常小,我们肉眼很难直接看到。
那微生物都在哪里呢?生:到处都是。
师:真聪明!它们在我们周围无处不在。
那微生物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生:有的会让人生病。
师:对,有些微生物可能会致病,但也有很多微生物对我们很重要哦。
比如有些可以帮助我们制作食物,像酸奶里就有有益的微生物。
我们来看个小视频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师:看了视频,大家有什么新的认识呀?生:原来微生物还有这么多用处。
师:对呀,微生物的世界是不是很神奇呢?那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接触到微生物呢?大家想想。
生:洗手的时候。
师:很好,洗手可以洗掉一些有害微生物。
还有吗?生:吃东西的时候。
师:对,所以我们要注意饮食卫生。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对微生物的话题比较感兴趣。
但在讲解微生物与生活的关系时,可以再深入一些,多举些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今后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初中微生物教案
初中微生物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方法;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科的兴趣,认识到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培养方法。
教学难点: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准备:实验室用具、微生物培养基、显微镜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微生物的好奇心。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微生物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教材,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2. 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如微小、结构简单、繁殖快等。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知识。
2. 教师讲解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方法,如平板划线法、液体培养法等。
四、实验操作(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和观察。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微生物的定义、分类、特点和培养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课后作业,巩固知识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讲解中,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和培养方法。
实验操作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整体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有趣的微生物实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微生物实验大班科学教案
微生物实验大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常见微生物的种类。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微生物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2. 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微生物广泛存在于空气、水、土壤、动植物体内外等环境中。
3. 常见微生物举例:细菌(如乳酸菌、大肠杆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病毒(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幼儿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常见微生物的种类。
2. 难点:让幼儿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实物等,让幼儿了解微生物的特征。
2. 实验法:进行微生物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微生物的奇妙。
3. 讨论法:引导幼儿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4. 游戏法:设计相关的游戏,巩固幼儿对微生物的认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微生物图片、实物标本、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培养皿等)。
2. 材料:各小组实验材料(如酵母菌、乳酸菌等)。
3. 环境:宽敞的实验室,保持清洁卫生。
4. 课件:微生物相关课件,生动有趣。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和课件,引导幼儿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2. 微生物的特征:讲解微生物的特征,如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等。
3. 常见微生物举例:介绍常见微生物的种类,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并展示实物标本。
4. 微生物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微生物的奇妙。
如观察酵母菌的发酵过程,制作泡菜等。
5. 实验总结:引导幼儿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幼儿复述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常见微生物的种类。
2. 强调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微生物学教案范文大全高中
微生物学教案范文大全高中第一课时:微生物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基本特征,认识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分类: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等。
2. 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微小、单细胞、无细胞核、无细胞器等。
3.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分解有机物、循环物质、提供养分等。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
2. 讲解微生物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3. 分组讨论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就其重要性进行展示和讨论。
4. 总结课堂内容,展示微生物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参考资料:《微生物学导论》,孙世友著。
第二课时: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教学目标: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认识微生物在疾病传播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教学难点:防范微生物传播疾病的方法。
教学内容:1. 微生物与疾病: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在疾病传播中的作用。
2. 微生物与防病:如何预防微生物传播疾病,如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等。
3. 微生物与疾病防治: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治疗方法。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引起学生对微生物影响的重视。
2. 讲解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 分组讨论微生物如何防范传播疾病,分享防病经验。
4. 总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和重要性。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微生物学与人类健康》,李鸿锋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发展的历史。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微生物的概念和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人和事。
[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以讲授为主,实验教学为辅。
[教学内容]§1 微生物概述一、微生物的概念1、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microbe,microorganism)非分类学上名词,来自法语"Microbe"一词。
通常是描述一切不借助显微镜用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
这类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古菌、真菌、原生动物和某些藻类。
微生物是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因此,微生物通常包括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原生动物和单细胞藻类,它们的大小和特征见表1.1所示。
但是有些例外,如许多真菌的子实体、蘑菇等常肉眼可见;相同的,某些藻类能生长几米长。
一般来说微生物可以认为是相当简单的生物,大多数的细菌、原生动物、某些藻类和真菌是单细胞的微生物,即使为多细胞的微生物,也没有许多的细胞类型。
病毒甚至没有细胞,只有蛋白质外壳包围着的遗传物质,且不能独立存活。
表1.1 微生物形态、大小和细胞类型2、生物中哪些是微生物?二、生物分界(微生物在生物界的位置)1、两界系统(亚里斯多德)动物界Animalia:不具细胞壁,可运动,不行光合作用。
植物界Plantae:具有细胞壁,不运动,可行光合作用。
三界系统:动物界、植物界和原生生物界Protista:(E. H. Haeckel, 1866年提出)2、五界系统R. H. Whitakker, Science, 163: 150~160, 1969原核生物界Monera:细菌、放线菌等物生非细胞生物病毒、亚病毒细胞生物原核生物真细菌、古细菌真核生物生动物真菌、单细胞藻类、原原生生物界Protista:藻类、原生动物、粘菌等真菌界Fungi:酵母、霉菌动物界Animalia:植物界Plantae:五界系统是以细胞结构分化的等级以及和光合、吸收、摄食这三种主要营养方式有关的组织类型为基础的。
六界:前五界加上病毒界。
3、三界(域)系统Woese用寡核苷酸序列编目分析法对60多株细菌的16SrRNA序列进行比较后,惊奇地发现:产甲烷细菌完全没有作为细菌特征的那些序列,于是提出了生命的第三种形式--古细菌(archaebacteria)。
随后他又对包括某些真核生物在内的大量菌株进行了16Sr RNA(18SrRNA)序列的分析比较,又发现极端嗜盐菌和极端嗜酸嗜热菌也和产甲烷细菌一样,具有既不同其他细菌也不同于其核生物的序列特征,而它们之间则具有许多共同的序列特征。
于是提出将生物分成为三界(Kingdom)(后来改称三个域):古细菌、真细菌( Eubacteria)和真核生物(Eukaryotes)。
1990年,他为了避免把古细菌也看作是细菌的一类,他又把三界(域)改称为:Bacteria(细菌)、Archaea(古生菌)和Eukarya(真核生物)。
并构建了三界(域)生物的系统树。
三、微生物的特点生命基本特征:生命通过它的耐久性、适应性、它的生长及修复的能力和它的繁殖而延续下去,这是生命的基本的和普遍的特征。
新陈代谢,包括外部的和内部的,是一切生命的另一基本特征。
控制与调节,是生命的又一基本特征。
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大小以um计,但比表面积(表面积/体积)大,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吸收,代谢废物排泄和环境信息接受面。
这一特点也是微生物与一切大型生物相区别的关键所在。
特点1举例乳酸杆菌:120,000鸡蛋:1.5人(200磅):0.32、吸收多、转化快这一特性为高速生长繁殖和产生大量代谢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特点2举例重量相同下:乳酸菌:1小时可分解其体重1000至10000倍乳糖。
人:2.5×105 小时消耗自身体重1000倍乳糖。
3、生长旺、繁殖快极高生长繁殖速度,如E. coli 20~30分钟分裂一次,若不停分裂,48小时后分列为2.2×1043 个细菌,但随着细菌数量的增加,营养物质的消耗,代谢废物的积累,限制生长速度。
这一特性可在短时间内把大量基质转化为有用产品,缩短科研周期。
也有不利一面,如疾病、粮食霉变。
4、适应强、易变异极其灵活适应性,对极端环境具有惊人的适应力。
遗传物质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分布区域广,分布环境广。
生理代谢类型多,代谢产物种类多,种数多。
所以微生物是很好的研究对象,具有广泛的用途。
四、微生物学的重要性微生物与人类生活所有方面紧密联系,下面仅列出几个:1、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环境保护微生物在碳循环、氮循环和磷循环(地球化学循环)中承担主要作用,构成生物体的所有基本成分。
它们可与植物相连系存在共生的关系,维持土壤肥力和环境中有毒化合物的清洁剂(生物除污)。
某些微生物是破坏植物的病原菌,它们毁灭重要的作物,但是,也可有另外的作用,即它们是针对这些疾病的生物防治剂。
2、医药某些微生物可引起众所周知的疾病如:天花(天花病毒)、霍乱(霍乱弧菌)和疟疾(疟原虫属,原生动物)。
但是,微生物也能向我们提供抗生素)和其他的医学上的重要药物,通过此种方式控制它们。
3、食品微生物在生产食品的许多加工业中已被应用了几千年,从酿造、酒的酿制、干酪和面包制作到酿造酱油;害处方面,微生物引起食品酸败和常由于携带在食品上的微生物而引起疾病。
4、生物工程传统的微生物已被用于合成许多重要的化合物,如丙酮、醋酸。
最近,遗传工程技术的进步已经引导可在微生物中克隆药用的重要多肽,然后,可以大规模的生产。
5、科学研究微生物由于比其更复杂的动物和植物更容易操作,已被广泛用作模式生物去研究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的过程。
几百万个同样的、单细胞的拷贝,能以大量、非常快速而且低值获得均质的实验材料。
另外的益处是大多数人对用这些微生物进行实验没有种族上的异议。
§2 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与成就一、微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它的基本内容是: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细胞的构建及其能量、物质、信息的运转;②微生物的进化和多样性,研究微生物的种类,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区别,以及微生物的起源;③生态学规律,研究不同微生物之间以及它们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④微生物同人类的关系。
二、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科学的历史就是科学本身。
"-- 歌德;中国古代:酒文化,"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
"《书经》"若作酒醴,尔惟曲蘖(nie)"《齐民要术》提倡轮作制。
宋真宗时代(公元998-1022,天花防御。
1、微生物的发现—形态学时期Antony Van Leeuwenhock,(1632~1723):第一个报告自己观察的人。
他观察了几乎每一个想看到的东西,雨水、污水、血液、体液、酒、醋、牙垢等,发现了微生物,称为"微动体"。
2、微生物学的奠基—生理学时期微生物学的一套基本技术在19世纪后期均已完善,包括显微术、灭菌方法、加压灭菌器(Chamberland,1884)、纯培养技术、革兰氏染色法(Gram,1884)、培养皿(Petri,1887)和琼脂作凝固剂等。
代表人物:Louis Pasteur,(1822~1895):他的一生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影响。
(1)证实了微生物活动和否定了微生物自然发生学说。
(2)免疫学—预防种痘(3)发酵的研究(4)其他贡献否定自生说。
关于自然发生的争论:自然发生说(无生源说):认为微小动物是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的。
生源说:认为微小动物是从微小动物的"种子"或"胚"形成的,"种子"或"胚"存在于空气中。
已进行的实验:1665年,Fracesco Redi 腐肉生蛆实验,否定了动物自生说。
Spallanzani实验,充分加热的有机汁液中长出微生物原因是由于空气将微生物带进了汁液,因而采取完全密封隔绝的封闭法。
18世纪末发现O2,意识到O2 是动物生活必需一种气体。
Pasteur实验①首先验证了空气中确实含有显微镜可观察到的"有机体"。
②加热过的空气通入汁液(煮沸过)并不导致微生物生长。
③在一封闭容器内,对完全灭菌的汁液加上一些收集到的微生物,无例外地引起微生物生长。
④设计鹅颈瓶进行实验,最终否定自生说。
免疫学贡献Edward Jenner,1796发明种痘,不了解机制。
Pasteur 1877研究了鸡霍乱、炭疽病和恐水病,发现钝化病原体可以诱发免疫性和预防疾病。
发酵研究相信一切发酵作用都和微生物的存在及繁殖有关。
不同的发酵是由不同的微生物引起的。
发明巴斯德消毒法。
观察丁酸发酵时,发现厌氧生命,提出好氧、厌氧术语。
Robert Koch (1843-1910):(1)建立微生物学研究基本技术①分离和纯化细菌:划线法,混合倒平板法。
琼脂、培养皿(Petri)②设计了培养细菌用的肉汁胨培养液和营养琼脂培养基。
③设计了细菌染色技术(2)证实疾病的病原菌学说,提出了柯赫准则。
①某一种微生物,当被怀疑是病原体时,它一定伴随着病害而存在;②必须能自原寄主分离出这种微生物,并培养成为纯培养;③用已纯化的纯培养微生物,人工接种寄主,必须能诱发与原来病害相同病害;④必须自人工接种发病的寄主内,能重新分离出同一病原微生物并培养成纯培养。
其他人:Serge Winogradsky,1856~1953,发现微生物的自养生活;Beijerinck M. W.,1851~1931,发现了非共生固氮菌;Joseph Lister,1864年提出无菌外科操作技术;Elie Metchnikoff 发现白细胞的吞噬作用;Ivanovsky 发现烟草花叶病毒;P. Ehrlich 现代化疗的开始。
3、现代微生物学发展—分子生物学阶段(1)现代发酵工业的形成:1941,Florey & Chain将青霉素投入生产,是通气培养微生物的开端,将微生物学与工程学结合。
(2)微生物代谢作用研究;1944,Avery 肺炎球菌转化实验,确定DNA是遗传物质,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形成。
1953,Watson & Crick 提出DNA双螺旋结构以及半保留复制假说。
(3)分子生物学阶段20世纪70年代,基因工程的发展,工程菌的构建更促进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微生物学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促进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突破,对生命科学研究技术的贡献,与"人类基因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