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传统产业-西藏的农牧业

合集下载

浅谈西藏畜牧养殖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浅谈西藏畜牧养殖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湖北畜牧兽医,2016,37(2):4-冤袁 西藏日喀则仁布县人袁 大学本科袁 畜牧师遥
26 中 国 畜 禽 种 业 2019.12
畜牧业在我国西藏拥有悠久的历史袁 其自然环境和地理条 件得天独厚袁 为畜牧业养殖提供了资源支撑袁 但受到传统观念 的影响袁 其产业发展缺乏特色遥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 善袁 当地政府加大特色养殖的投入力度袁 为畜牧养殖发展注入 新鲜活力遥 1.2 畜牧医疗水平提高
牲畜的死亡和生病是影响养殖效益的最关键因素袁 如果疫 病大范围传播和侵袭袁 不仅造成牲畜大量死亡袁 同时也会打消 养殖户的生产热情遥 随着我国西藏地区畜牧医疗事业的快速发 展袁 医疗水平获得显著提升袁 各个牧区都已经设置了专业的医 疗点袁 并且定期组织当地牧民进行疫病宣传和教育袁 避免疫病 大范围扩散和蔓延袁 降低养殖经济损失袁 对促进行业发展具有 现实意义 [1]遥 1.3 畜牧产量显著提升
销售是畜牧养殖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环节袁 也是 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步骤遥 西藏地区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袁 山 川深谷较多尧 地势起伏较大袁 形成封闭的地理格局袁 对其产品 销售带来负面影响遥 随着政府不断加大对西藏地区经济投入袁 铁路和公路的数量不断增加袁 西藏与外界的交流也更加顺畅袁 同时也为畜牧业发展奠定交通基础遥 因此袁 西藏地区需要充分 利用交通便捷的优势袁 结合当代人们网络购物习惯袁 加速畜牧 产品网络化销售进程袁 将互联网作为提升养殖效益的重要方 式袁 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4]遥 3 结语
动态
浅谈西藏畜牧养殖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尼玛次仁 1 阿旺次仁 1 拉巴次仁 2
渊1袁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良种场 859000曰 2袁 西藏阿里地区革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859100冤
摘要院 畜牧养殖业在西藏拥有悠久的历史袁 是当地经济建设的支柱性产业袁 对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起到关键作用遥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西藏地区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进行分析和探究袁 希望给予相关行业些许参考和借鉴遥 关键词院 西藏地区曰 畜牧养殖业曰 发展现状曰 前景分析

新旧西藏对比 心得体会

新旧西藏对比 心得体会

新旧西藏对比心得体会西藏,神秘而迷人的地方,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

如今,西藏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地区,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下面,我将以1000字的篇幅,分享我对新旧西藏的对比以及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旧西藏是一个封闭而闭塞的地方。

在过去,西藏与世隔绝,很少与外界有联系。

交通不便,很多地方只能靠徒步或骑马前往。

旅游业几乎没有,外国游客罕见。

与此相反,新西藏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地区。

交通发达,有铁路、公路和航空等多种出行方式。

旅游业蓬勃发展,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其次,旧西藏的经济主要依靠农牧业。

居民主要以农牧业为生,生活在传统的农牧民生活方式中。

现在,新西藏的经济正在多样化,旅游、矿产资源开发以及藏传佛教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都在迅速发展。

这使得西藏的经济更加稳定和繁荣。

再者,旧西藏的文化、教育以及医疗条件都非常落后。

教育和医疗资源缺乏,大部分人没有机会受教育或得到医疗服务。

文化传统停滞不前,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如今,新西藏的文化、教育和医疗条件有了巨大的改善。

政府投入了大量资源,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教育和医疗资源的覆盖率。

藏传佛教的文化传承也在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最后,新西藏注重保护环境。

在旧西藏,由于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导致了一些地方生态系统的退化。

而现在,新西藏将环境保护提升到了重要的位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自然环境,如限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开展经济活动。

总结起来,新旧西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新西藏现在呈现出一个现代化、繁荣和开放的形象,与之前的封闭、贫困和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差异的产生,得益于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西藏人民的努力奋斗。

我深深感受到西藏的变化,西藏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积极的转变。

但同时,我也希望人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和欣赏西藏的独特文化,保持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共同努力传承和发展这片美丽的土地。

西藏农牧业加速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西藏农牧业加速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则 显示 出西藏传 统农 牧 业在 “ 十一 五” 间正 加速 向现 代农牧 业 转型 。 期
西藏 自治 区农 牧厅 相 关 负责人 表 示 ,十 二 五” 间西藏 农牧 业将 进 一步 提升 科技 化 、 业化 发展 “ 期 产
水 平 . 全 区跨 越 式 发 展 夯 实 基 础 。 为 “ 一 五 ” 间 . 藏 坚持 把 大 力 发 展 龙 头 企 业 、 快 推 进 农 业 产 业 化 经 营 , 为 实现 农 牧 业 跨 越 十 期 西 加 作
方 米
西 藏 自治区农牧 厅相 关 负责人 表 示 ,十 二五 ” 间 , “ 期 西藏 农牧 业将 继 续在 v 下 方面 实现 突破 : T ,
重 视 科 技 , 进 现 代 农 牧 业 建 设 。 西 藏 将 坚 持 围 绕 产 业 发 展 搞 创 新 、 推 广 、 服 务 , 力 提 高科 技 对 推 抓 促 努
式发展 的重要 环节 , 引导 乡镇企 业的 工 作重 心向 农 业产 业化 和农 畜 产品加 工转移 , 涌现 出一批 具 有一
定发展 前 景和 竞争 实力 的农 业产业 化 经营龙 头企 业 。 西 藏 自 治 区农 牧 局 提 供 的 资 料 显 示 , 2 0 到 0 9年 , 区共 扶 持 和 培 育 自治 区 级 农 业 产 业 化 龙 头 企 全 业1 3家 . 中 7家 国 家 级 农 业 产 业 化 龙 头 企 业 ; 持 地 ( ) 农 业 产 业 化 龙 头 企 业 5 其 扶 市 级 0余 家 。 各 级 龙
主 要 农 畜 产 品 有 效 供 给 的 保 障 能 力 、 农 牧 民 增 收 的 支 撑 能 力 、 提 升 农 牧 业 水 平 和 转 变发 展 方 式 的 对 对

西藏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西藏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西藏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引言:西藏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边疆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投资的增加,西藏的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对西藏地区的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一、现状分析1. 生态旅游业西藏地区拥有世界级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文化遗产,生态旅游业成为该地区的经济支柱。

目前,西藏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不断增长,为地方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 牧业和农业西藏地区以牧业为主,城乡居民的生计主要依靠牦牛养殖和高原农业。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农牧业的技术改进力度,通过科技手段提高了农牧业的产出,并推动了农牧民收入的提升。

3. 矿产资源西藏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铜、锌、铅、金、稀土等。

近年来,政府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规划和整合,并吸引了一批大型矿业企业落户西藏,为地方经济增加了新的发展动力。

4. 科技创新西藏地区依托高原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目前,西藏在气候变化、高原农牧业等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并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未来趋势1. 提升生态旅游业质量西藏地区将进一步提升生态旅游业的质量和服务水平,推出更多丰富多样的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

同时,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2. 发展特色农牧业未来,西藏地区将注重培育特色农牧业品牌,加强对传统农牧业的改良和创新,推广现代农牧业技术,提高农牧民的生产效益和收入水平。

3. 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力度西藏地区将继续加大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通过引进先进的矿业技术和设备,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水平,并加强对矿业环境保护的监管。

4. 推动科技创新西藏将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培育高科技企业和科技创新团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同时,加强与内地和国际科研机构的合作,吸引更多高水平科学家和科技创新人才,提升西藏的科技创新能力。

山南市调研报告

山南市调研报告

山南市调研报告山南市是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地级市,位于西藏自治区的山南地区。

本次调研主要围绕山南市的经济发展、旅游产业、环境保护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展开。

以下是对山南市调研的详细报告:一、经济发展山南市作为西藏自治区的一个重要经济支柱,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山南市的GDP持续增长,经济总量逐渐增加。

主要的经济支柱包括农牧业、旅游业、矿产资源等。

农牧业是山南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山南市具备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不仅可以满足本地区的需求,还可以向周边地区进行供应。

旅游业是近年来山南市快速发展起来的产业,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山南市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给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矿产资源也是山南市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山南市拥有丰富的矿藏,特别是锂、铜、锌等金属矿藏,为当地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旅游产业山南市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调研显示,山南市的旅游业在过去几年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西藏旅游的兴盛,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来山南市观光旅游。

主要的旅游景点有罗布林卡、扎什伦布寺、珠穆朗玛峰等。

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山南市应注重保护环境,做好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环境保护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调研显示,山南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重视,尤其是在水资源和草原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水污染、草原退化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四、基础设施建设调研还发现,山南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

虽然在交通、通信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瓶颈。

特别是交通方面,山南市与周边地区的连接相对不够便利,需要加快建设公路和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改善交通条件,提升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

综上所述,山南市在经济发展、旅游产业、环境保护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西藏公务员行测试题及答案

西藏公务员行测试题及答案

西藏公务员行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是哪座城市?A. 拉萨B. 日喀则C. 阿里D. 林芝答案:A2. 西藏自治区的面积约为多少平方公里?A. 100,000B. 200,000C. 300,000D. 400,000答案:C3. 西藏自治区的气候类型属于什么?A. 亚热带季风气候B. 温带季风气候C. 高原季风气候D. 高原气候答案:D4. 以下哪条河流不经过西藏?A. 澜沧江B. 布达拉河C. 雅鲁藏布江D. 湄公河答案:D5. 西藏自治区的户籍人口多为哪个民族?A. 汉族B. 藏族C. 壮族D. 苗族答案:B二、填空题1. 西藏自治区的全称是________自治区。

答案:西藏2. 西藏自治区海拔最高的山峰是________。

答案:珠穆朗玛峰3. 西藏自治区的官方语言是________。

答案:藏语4. 西藏自治区被誉为________之乡。

答案:雪域5. 西藏自治区是中国的五大_________________之一。

答案:少数民族自治区三、简答题1. 西藏自治区的主要经济产业有哪些?简要介绍其中一种产业。

答案:西藏的主要经济产业包括农牧业、旅游业和生态产业等。

其中,农牧业是西藏自治区的传统支柱产业。

由于西藏地处高原,山青草绿,适合牧业发展。

西藏是中国重要的牦牛和藏羊产区,牛羊皮、毛制品等农牧业产品在市场上有着较高的价值。

2. 西藏自治区的文化特色有哪些?举例说明一种文化表现形式。

答案:西藏自治区拥有丰富独特的文化特色,其中著名的有藏传佛教文化。

藏传佛教在西藏有着深远的影响,寺庙、喇嘛、转经筒等都是其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例如,布达拉宫是西藏最著名的寺庙之一,也是藏传佛教的圣地,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和朝拜。

3. 西藏自治区的自然景观有哪些?简要介绍其中一处景点。

答案:西藏自治区拥有许多壮丽的自然景观,其中著名的有雅鲁藏布大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西藏南部,是世界上两个最深的大峡谷之一,也是人类探险的热门目的地。

西藏农牧业概况

西藏农牧业概况

西藏农牧业概况西藏农牧业概况-- 西藏农牧业50年原发表日期: 2006-07-07 文章来源: 西藏农牧信息网------------------------------------------------------------------------------------------------------- 农牧业基本概况和平解放后农牧业的发展历程农牧业经济发展政策农牧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农牧业基本概况20世纪50年代,西藏的农牧业仍笼罩在封建农奴制度下,三大领主占有着西藏绝大部分的耕地、草场、森林、牲畜及农奴。

广大农奴被束缚在领主庄园和部落里,使用极其落后的生产工具,进行着简单的农牧业再生产,农牧业经济长期停滞不前。

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牧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良种化及精耕细作水平逐渐提高,给西藏传统农牧业注入了现代化活力。

目前,西藏农牧业总产值仍约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农牧业人口约占西藏总人口的80%以上,因此,农牧业是西藏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

一、雪域春色--西藏农业(种植业)西藏农业属于典型的高原农业。

其农作物分高原和低地农作物两种,高原农作物主要有;青稞、荞麦、豌豆、马铃薯、油菜、圆根、萝卜、圆白菜等。

低地农作物的种类多,农作物品种具有区域性特色,主要有:稻谷、鸡爪谷、玉米、辣椒、大蒜、韭菜、冬见、黄瓜、扁豆等,还种植多种水果及经济作物,如;香蕉、橘子、桃、梨、黑枣、杏、甘蔗等。

种植业中的四大作物:青稞、小麦、油菜、豌豆皆属喜冷凉作物,特别是青稞只适宜该地带种植。

农作物的耕作制度一般随海拔不同而相应地发生种类更替变化。

青稞在西藏是普遍种植的作物,随海拔升高,种植面积不断加大,最后成为高寒地区的单一作物。

种植制度上也随海拔的升高发生显著变化。

总体来说,西藏的农区是西藏综合条件较好的地区,一般地势平坦,海拔较低,水资源丰富,既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生产,也有利于种树种草,这就为农林牧各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还有利于西藏目前的传统农业向立体、高效农业的转化。

西藏昂仁县青稞生产现状与发展思路

西藏昂仁县青稞生产现状与发展思路

20211在西藏自治区,青稞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藏族人民最为传统的食物,所以在西藏农业生产中,青稞生产为其根本。

日喀则市昂仁县也不例外,以青稞作为主要农业生产作物,并逐步增强青稞生产的发展力度,从而给当地的农业生产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更好了解日喀则市昂仁县青稞生产现状,对进一步生产发展提供良好思路,本文对日喀则市昂仁县青稞生产现状进行了解,并探究相关的生产发展思路。

1青稞生产现状日喀则市各县都以青稞种植为主,昂仁县也不例外。

昂仁县青稞种植面积广泛,当地平均4000m 的海拔高度更加适合于青稞种植。

基于当地空气稀薄,气压较低,缺乏充足的氧气,具有较强的太阳辐射,日照时间较长,年均日照时间高达3300h,干旱、风较多,温度过低而雨雪少等特点,为青稞种植创造了良好的种植条件[1]。

日喀则市昂仁县因其青稞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在整个西藏自治区均占据较高的地位。

2019年,全市全年种植了5.88万hm2青稞,和上年比较,面积减少0.01万hm2,青稞年产量40万t。

昂仁县则具有2.45万hm2的青稞,占该县全部农作物面积的41.67%,年产量可达到15万t左右。

从种植情况看,该县种植的青稞包括一年一熟的春青稞,还有少量的冬青稞;就生产量来看,昂仁县年平均产量可达3420kg/hm2。

昂仁县青稞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选择的青稞良种对倒伏、寒冷以及抗旱等有较好的抵抗能力。

当地青稞种植最大的优势在于具有较高产量,每667m2的产量可稳定在260kg左右,高产可到300kg。

自2006年以来,昂仁县将市内各项和农民有关的优惠政策进行落实,为种植青稞的农户购置相关补贴用品,从而使得当地的青稞种植以及产量都得到有效提升。

为加速青稞生产,实现粮食增收,昂仁县于2018年进一步增加了提高青稞产量的相关措施,改造中低产田达0.67hm2,青稞播种实现西藏昂仁县青稞生产现状与发展思路普布卓玛(省部共建青稞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32)摘要:青稞作为西藏地区一项较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因其丰富的营养和药用价值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西藏产业调研报告

西藏产业调研报告

西藏产业调研报告西藏是中国的五个省级行政区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上,具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和最长的江河。

西藏的产业结构以农牧业为主,农业主要以高寒作物和畜牧业为主,同时也有一些传统的工艺品制造业。

在近年来,西藏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

本文将对西藏的产业进行调研,并就这些产业的发展潜力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

西藏的农牧业一直是该地区最重要的经济支柱。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农牧业发展相对较为困难。

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府政策的扶持,农牧业开始向现代化发展。

西藏的牛羊养殖业规模庞大,以林芝地区为代表的橙子种植业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此外,西藏的高原农田也适合发展绿色有机农业,这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领域。

除了传统的农牧业,西藏还发展了一些特色产业。

藏红花种植业是其中之一,这些花朵是西藏的特色农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此外,西藏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锂、铜等。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将为西藏的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然而,西藏的产业发展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地理环境的限制使得西藏的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其次,人力资源的匮乏也是一个问题,由于地理条件恶劣,西藏的人口密度较低,特别是缺乏高素质的人才。

此外,初步调查显示,西藏的产业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资金短缺问题。

这些挑战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相关产业的合作才能解决。

针对这些挑战,我们认为西藏的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和机会。

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对西藏产业的扶持力度,向农牧民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同时鼓励企业投资到西藏的产业中。

同时,西藏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提高交通和通信的便利性,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游客。

此外,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也是西藏产业发展的关键。

综上所述,西藏的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只有通过政府和产业的合力,加大对西藏产业的支持力度,积极解决面临的问题,才能实现西藏的产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西藏农牧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西藏农牧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8 0 %,农业牧业是 全西藏第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

优势 ,形成 区域特 色 、有竞争 力 的主导产业 ,形成 “ 名 、优 、
特 、奇 、鲜 ”等 与众不 同的优势产品 。
2 . 西藏 发展农 牧特色产业 的意义 由于西藏 自然条件和历史起点等 客观原因 ,农 牧业生产还 是西 藏经济发 展的薄 弱环节 ,农牧 民的收入 水平普遍 还很低 , 农牧 区仍然处 在区域性和整体性 的相对贫 困状 态。发展西藏农 牧特 色产业有 利于增加农牧 民收入 ;有利 于引导农牧 民走 向市 更 多的农 牧区劳动就业 ;有利 于加快 传统农业 向现代农业 的过 渡 ;有利 于促 进生产要素在城 乡之间的双 向流动 ,加快城 乡一
体化 的进 程 ;有利于产业化 的组织 载体 ,吸引金融资本 向农 牧 业产业 流动 ; 三 、西藏农牧 特色 资源 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西藏农牧特色资源的分类
西藏的农 牧特色资源是在西藏这个 特殊 的地理环境下 ,在 源分 为以下几类 :
农 区和牧 区特 有的动物 、植物等资源 ,可以将西藏农牧特色资 场 ,克服 农户 小规模 经 营与 大市 场之 间的 矛盾 ;有 利 于吸 收
牌 开发。
1 . 基础设施落后 ,配套体 系不健全 西藏农牧 区基 础设 施落后 ,配套体系不健全 。一是农 牧区 市场流通渠道狭窄 ,市 场体 系发育程度低 ,给农畜产 品的销售 带来 严重 的 “ 软瓶颈 ”制约 ;二是农 牧业社会化服务体 系不 健 全 ,社会性性 的中介服务组 织发育滞后 ,尤其是信息技 术 、金 融市场和 中介组织机构 等现代基础设施落后 ,难 以适应 西藏特 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 的发展需求 。
1 . 市 场导 向型 。这 一特 色资 源较 多 ,包括 绒 山羊 、虫 草 、

西藏知识点

西藏知识点

西藏知识点一、地理概况西藏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境,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它被称为“世界屋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上,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干燥,年降水量较少。

但是它却拥有着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文化风情。

二、历史文化1. 历史渊源西藏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经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公元7世纪时,唐朝统治者派出使者到达西藏,并与当地吐蕃王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此后,西藏逐渐成为佛教中心,在佛教文化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社会制度。

2. 文化遗产西藏拥有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是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建筑物和唐卡、经幡等艺术品。

布达拉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是西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是佛教文化和西藏历史的重要象征。

3. 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是西藏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深刻影响了西藏人民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在西藏,有许多著名的寺庙和圣地,如大昭寺、扎什伦布寺、嘉峪关等。

这些寺庙和圣地都是藏传佛教信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旅游景点1. 布达拉宫布达拉宫是世界闻名的建筑之一,也是西藏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它位于拉萨市区心脏地带,建筑风格独特,气势恢宏。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壮观的建筑和美丽的自然风光。

2. 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之一,也是登山爱好者梦想中的目标。

在此地旅游可以欣赏到壮观的自然风光,并体验到雄伟的山峰给人带来的震撼和感动。

3. 纳木错纳木错是西藏最美丽的湖泊之一,位于西藏中部,海拔高达4700米。

这里景色秀丽,水清见底,是摄影爱好者和旅游者的天堂。

四、民族风情1. 藏族服饰藏族服饰独具特色,以“五彩缤纷、华丽绚烂”著称。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和长裤,女性则穿着各式各样的长袍和头饰。

2. 藏族音乐舞蹈藏族音乐舞蹈是藏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通常表现出对自然、生命、信仰等方面的崇敬和赞美。

在西藏旅游期间可以欣赏到各种类型的音乐舞蹈表演。

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行业及其区位研究

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行业及其区位研究

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行业及其区位研究【摘要】青海藏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藏区之一,其经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从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行业和区位研究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在青海藏区经济发展概况部分,将对其经济总体情况进行详细介绍。

接着,对青海藏区的基本行业进行分析,探讨其主要产业结构和发展状况。

通过区位优势分析,揭示青海藏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理位置优势。

文章还将探讨青海藏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策略。

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展望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未来。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青海藏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青海藏区、经济发展、基本行业、区位研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挑战、策略、总结、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青海藏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最大的藏区之一,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青海藏区的经济发展逐渐受到重视,各项经济指标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青海藏区的经济发展仍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该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畜牧业、农业和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缺乏现代服务业的支撑。

青海藏区的交通运输条件较为艰难,交通、能源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改善。

青海藏区的人口素质相对较低,人才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青海藏区的经济发展现状,探讨该地区的基本行业结构和区位优势,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通过对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行业及区位研究,进一步探讨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意义青海藏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中国西部重要的藏区之一。

青海藏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和支持,青海藏区的经济也逐渐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深入研究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行业和区位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藏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趋势

西藏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趋势

西藏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趋势西藏是中国的藏区,位于中国西南部的高原上,地理环境独特,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西藏的一、二、三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

本文将对西藏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一产业的发展趋势西藏一产业主要以农牧业为主,并有矿产资源的开采。

随着农牧业的改革和现代化的推进,西藏的一产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现代农业的发展:西藏的农业以农牧业为主,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传统的农业模式无法满足现代化的需求。

未来,西藏将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动农业现代化。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田灌溉技术、精细化管理和农产品加工等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2.绿色农业的推广:西藏的生态环境独特,生态保护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未来,西藏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广绿色农业的发展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安全的农产品。

3.畜牧业以品种改良为重点:西藏的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未来将加大对牦牛、绒山羊等传统品种的改良力度,并引入外地优良品种,提高肉、奶、绒等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加大畜牧业的发展规模。

4.矿产资源开发的规范化:西藏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稀土、铜、锌等。

未来,西藏将加大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规范矿业开采,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西藏还将加强矿产资源的深加工,提高矿产品的附加值。

二、二产业的发展趋势西藏的二产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和建筑业。

由于西藏地处高原地带,交通不便、市场较为狭小,二产业的发展相对较慢。

未来,西藏的二产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西藏的制造业以轻工业为主,未来将加快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拓宽市场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

同时,西藏还将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壮大装备制造、医药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西藏地区的发展趋势

西藏地区的发展趋势

西藏地区的发展趋势
西藏地区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发展:西藏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逐渐实现了由传统农牧业为主导向多元化产业发展的转变。

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2. 基础设施建设:西藏地区近年来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修建公路、机场、铁路等交通设施,提升了西藏地区与内地的交通联系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

3. 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区,西藏地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施了多项保护措施,包括限制开发和开放度,推进可持续发展。

4. 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西藏地区加大了对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提高了人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改善了当地民生保障条件。

5. 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西藏地区注重保护和传承自己的独特文化,开展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通过旅游带动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总体来说,西藏地区的发展趋势是在保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经济发展为核心,
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同时保护和传承当地独特的文化,推动实现西藏地区的全面发展。

介绍西藏的演讲稿

介绍西藏的演讲稿

引言概述:西藏作为中国的一个自治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历史文化。

本文旨在介绍西藏的概况、自然风景、文化遗产、经济发展和旅游资源。

正文内容:一、西藏的概况1.地理位置: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

2.面积和人口: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约为12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300万人。

3.气候特点:西藏属于高原气候,夏季凉爽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二、西藏的自然风景1.高山雪域:西藏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以及壮丽的冰川和雪峰景观。

2.湖泊草原:西藏有许多美丽的湖泊,如纳木错、羊卓雍错等,以及广袤的草原景观。

3.神秘峡谷:西藏拥有许多神秘的峡谷地貌,如雅鲁藏布大峡谷,被誉为“地球的伤疤”。

三、西藏的文化遗产1.佛教文化:西藏是佛教的重要圣地,有众多的佛教寺庙和圣地,如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等。

2.传统艺术:西藏有独特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如唐卡绘画、藏式木雕等。

3.民族文化:西藏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藏族民族文化是其主体,有独特的服饰、音乐、舞蹈等文化表达方式。

四、西藏的经济发展1.农牧业:农牧业是西藏的传统支柱产业,主要包括高原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养殖。

2.旅游业:西藏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3.能源开发:西藏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和光热能资源,发展清洁能源是其重要的经济支柱。

五、西藏的旅游资源1.文化旅游:游客可以参观布达拉宫、大昭寺等佛教圣地,感受悠久的佛教文化。

2.自然景观旅游:游客可以欣赏珠穆朗玛峰的壮丽,探索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秘。

3.农牧体验旅游:游客可以到农牧民家中体验传统的农牧生活,品尝当地特色美食。

总结:西藏作为中国的一个自治区,拥有丰富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文化遗产。

其高山雪域、湖泊草原和神秘峡谷等自然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而佛教文化和传统艺术更是为西藏增添了神秘而独特的魅力。

同时,西藏的经济发展以农牧业和旅游业为主要支柱,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牦牛项目慨述

牦牛项目慨述

牦牛项目慨述牦牛项目是一项旨在保护和恢复中国西藏牦牛资源的国家重点扶持项目。

该项目涉及农牧业、生态保护和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等多个方面,对于保护和发展西藏地区经济、完善生态环境、提升牦牛农业生产水平以及改善当地民众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一、项目背景牦牛是藏区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具有很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西藏地区牦牛资源的开发利用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其中,人口增长、生态环境破坏、气候变化及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成为制约牦牛养殖发展的主要因素,导致牦牛资源的丧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为了保护和恢复牦牛资源,促进西藏地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2005年,国家启动了“牦牛项目”。

该项目旨在重点支持藏区牦牛资源的保护、改善牧区生态环境、提升牦牛饲养技术和人们生活水平,使牦牛养殖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升级。

二、项目内容1. 牦牛资源保护和开发保护和恢复牦牛资源是牦牛项目的首要任务。

该任务旨在推动藏区牦牛资源监测和管理,完善“四早”管理制度,防范和抵制非法猎捕、交易和捕杀现象,保护珍贵物种资源。

此外,还将加强牦牛基础遗传材料资料库建设,推行家谱养殖法。

2. 牦牛建设技术牦牛的生产管理技术对于发展牦牛产业和提升牦牛产品质量有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牦牛项目重点支持牦牛饲养技术建设,推广高效牦牛饲养技术。

同时,促进牦牛产品加工和推广,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3. 牧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环境是保护牦牛资源的基础。

牦牛资源的恢复与发展需要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因此,牦牛项目将加大生态环保的投入力度,对草地、水源、气候等环境资源进行保护和修复,并建立牦牛生态补偿机制,鼓励民牧民积极参与生态环保行动。

4. 牦牛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牦牛养殖是西藏地区重要的农牧业产业。

为了促进牦牛产业的发展,牦牛项目将借助现代科技,推动牦牛产业现代化转型和升级。

同时,通过牦牛产业发展,推动牧区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

西藏高原绵羊养殖及产业发展

西藏高原绵羊养殖及产业发展

西藏高原绵羊养殖及产业发展摘要:西藏是我国的五大牧区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高寒草甸草原畜牧区。

养羊业在西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发展农牧区经济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

本文根据西藏自治区养羊业存在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为推进高原特色绵羊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加快西藏自治区绵羊产业现代化步伐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绵羊;概况;育种;种质资源;产业;发展近十年来,西藏绵羊资源数量均保持在1.00×107只左右,占西藏牲畜总数的1/2,数量位居其他家畜之首。

西藏绵羊在西藏7地市均有分布,其中那曲和日喀则地区分布数量相近且最多,1982年西藏开展了畜禽资源调查,根据分布地域的不同,将西藏绵羊分为“河谷型”、“草地型”和“三江型”3种类型,西藏和平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有效保护藏系绵羊种质资源,提高生产性能,较快增加农牧民收入,在自治区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科研部门开展了藏系绵羊新品种培育、藏系绵羊本品种选育、绵羊杂交改良等技术研究工作。

探明了岗巴绵羊、阿旺绵羊、多玛绵羊和霍巴绵羊等西藏地方优良遗传资源,其中,其中岗巴羊,西藏自治区岗巴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1西藏岗巴绵羊现状西藏绵羊分布广、群体规模较为庞大,但良种化程度低,绵羊品种(类群)仍以当地粗毛型的毛肉或肉毛兼用品种为主导,培育的“彭波半细毛羊”、“象雄半细毛羊”等半细毛羊为辅。

岗巴绵羊属河谷型和高原型之间的过渡类型,是闻名西藏的优良藏系绵羊之一。

岗巴绵羊的主要体貌特征为:毛色以白、黑、褐3种为主,其中白色较多,占69.5%,褐色极少,仅占1.5%,蹄壳多数为黑色,少数有角。

具有健壮、结实、对高寒缺氧环境适应性强,耐粗饲、产肉性能高等特征。

主产区存栏总数达到61.07万只。

岗巴绵羊具有肉质好、耐粗饲、对高寒缺氧环境适应性强等特征。

平均活重25kg,胴体重10.5kg,屠宰率较高。

产毛量平均为0.9~1kg,因其肉质鲜嫩味美,素来为西藏特产。

浅谈西藏生态环境特点与工业发展的环保对策

浅谈西藏生态环境特点与工业发展的环保对策

论 坛·FORUM24浅谈西藏生态环境特点与工业发展的环保对策文_安慰 西藏神州瑞霖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摘要:西藏素有“世界屋脊”之称,是中国、南亚和东南亚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和上游流区。

西藏地区环境脆弱,人口稀少,发展和城镇化水平低,产业规模小,环境污染相对较小。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西藏工业发展趋势中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的分析和论证,探讨协调西藏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对策,探索西藏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待西藏自治区工业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西藏;生态环境;环保A Brief Talk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be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An Wei[ Abstract ] Tibet, known as the "roof of the world", is the birthplace and upstream flow area of major rivers in China,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fragile, the population is scarce,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is low, the industrial scale is small, and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relatively small.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demonstration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ibet'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rend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coordinat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ibet, explores the way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ibet, and looks at the road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 Tibe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1 生态环境现状1.1 生态环境概况西藏的主要野生动植物资源有岩羊、野鸡、箭猪、豹、熊、鹿、冬虫夏草、贝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老的传统产业——高原农牧业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区域经济>>>>资料>>正文发布时间:2006-1-413:58:53农牧业基本概况20世纪50年代,的农牧业仍笼罩在封建农奴制度下,三大领主占有着绝大部分的耕地、草场、森林、牲畜及农奴。

广大农奴被束缚在领主庄园和部落里,使用极其落后的生产工具,进行着简单的农牧业再生产,农牧业经济长期停滞不前。

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牧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良种化及精耕细作水平逐渐提高,给传统农牧业注入了现代化活力。

目前,农牧业总产值仍约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农牧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0%以上,因此,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

一、雪域春色--农业(种植业)农业属于典型的高原农业。

其农作物分高原和低地农作物两种,高原农作物主要有;青稞、荞麦、豌豆、马铃薯、油菜、圆根、萝卜、圆白菜等。

低地农作物的种类多,农作物品种具有区域性特色,主要有:稻谷、鸡爪谷、玉米、辣椒、大蒜、韭菜、冬见、黄瓜、扁豆等,还种植多种水果及经济作物,如;香蕉、橘子、桃、梨、黑枣、杏、甘蔗等。

种植业中的四大作物:青稞、小麦、油菜、豌豆皆属喜冷凉作物,特别是青稞只适宜该地带种植。

农作物的耕作制度一般随海拔不同而相应地发生种类更替变化。

青稞在是普遍种植的作物,随海拔升高,种植面积不断加大,最后成为高寒地区的单一作物。

种植制度上也随海拔的升高发生显著变化。

总体来说,的农区是综合条件较好的地区,一般地势平坦,海拔较低,水资源丰富,既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生产,也有利于种树种草,这就为农林牧各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还有利于目前的传统农业向立体、高效农业的转化。

二、高原主业--畜牧业畜牧业独具特色,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的五大牧区之一。

在海拔4000~5000米的高原,与绿草相映,牛羊与流水齐鸣,千百年来藏民族纵横驰骋,经济生活的基础就仰仗畜牧业。

在可以说没有纯农区,但一定有纯牧区。

的畜牧业经济无论从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出口创汇的份额,还是从轻工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如素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的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被世人视为“地球第三极”。

阿里高原水草丰美,拥有4亿多亩广阔草场,牛羊成群,是主要的牧区之一。

在丰富的畜产品中,当地盛产的山羊绒是国际市场的抢手货,被誉为“软黄金”。

近5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阿里地区依靠国家和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先后投资7000多万元,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畜牧业基础设施;完成新牲畜良种选育站20处,新修标准羊圈1.5万间,修建牲畜药池60座,草原围栏3万亩,无水草场开发打井181眼,修建羔宫4万多处。

目前,阿里地区白山羊数量已由5年前的90多万只增加到110多万只,一只山羊过去一年产绒最好的也只有148克,现在平均产线达222克。

全地区年产羊绒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5万千克增加到目前的24.4万千克。

1999年,全地区的山羊绒销售收入达到3000多万元,占牧民人均收入的70%以上。

阿里的日土县、饲养绒山羊历史悠久,这里有世界著名的白绒山羊,经过长期自然和人工选育,品种不断得到优化。

经农业部鉴定,日土县的山羊绒品质创下了羊绒纯度最高、绒细度最细、绒毛单位面积毛束密度最高等几个世界之最。

畜牧业在又分为农区畜牧业、草地畜牧业和城镇郊区畜牧业。

农区畜牧业,含半农半牧区和林区的畜牧业,其不仅是种植业的延伸,也是农畜产品加工工业的支撑点。

草地畜牧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是藏族人民世代经营的传统产业,有土地面积122万平方公里,其中草原面积近8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3,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6%,其产品具有广泛的国际市场,并已成为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和主体产品,其出口额占全区出口额的80%以上。

城郊畜牧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现有建制市2个,建制镇31个。

在33个市镇中,10万人以上城市1个,万人以上的城镇6个,在市场经济化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新阶段,城郊畜牧业已成为整个市场畜牧业经济的龙头和城镇经济、市场中心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发展畜牧业其优势是拥有辽阔的牧场和丰富的水源,气温适宜。

经过近50年的努力,目前畜牧业正在经历着由靠天放牧向科技牧业转变,由依靠经验向靠科技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带有浓厚的自然经济特点的畜牧业向市场经济畜牧业转变,牧民的生产和生活由游牧向定居、半定居转变、总之是由传统牧业向现代化转变,这也是畜牧业未来发展的根本出路。

和平解放后农牧业的发展历程一、解放初期的农牧业经济(1951-1959)1951年和平解放到1959年改革前,由于形势的需要,存在着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政府两种政权、两个社会制度的双重影响。

由于农奴制的生产关系没有彻底改变,经济的基础产业--农牧业发展缓慢。

种植业还处于极其落后的状况,除了农田灌溉较为普遍处,一般都很少施肥,农具原始,管理粗放,作物品种单调,生产水平相当低。

国家对整个经济实行了一系列帮助扶持政策,如无偿发放农具,免费为牲畜防治疾病,发放无息贷款以及救济款、救灾款,国家组织收购畜产品,昌都地区还颁布了废除乌拉制度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牧业生产的恢复,使生产下降的趋势得到缓解。

当时进藏部队的垦荒生产和进行的必要的经济建设,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更是深远的。

进藏部队从1951年冬季开始在各地开荒生产中取得的丰富经验,对藏族群众起到了传播生产技术的示作用,因而农业总产值缓步上升。

1952年,全区粮食平均亩产只有140斤,1958年也只有158斤。

1958年改革前夕,牲畜总头数只比1952年增加13.3%。

总体来说,这一阶段主要是执行和平解放《十七条协议》,暂时封建农奴制的社会制度。

由于旧的生产方式的严重束缚,农牧业生产发展极为缓慢。

但是又由于新的生产方式注入于古老的产业中,特别是交通设施的兴修和进藏部队在的开荒生产,对传统的农牧业开始有了冲击和促进。

二、农牧民个体所有制发展时期(1959-1965)1959年,反动上层悍然撕毁《十七条协议》,发动了全面武装叛乱。

地方政府被中央政府宣布解散,并由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地方政府的职权,进入了改革时期,推翻了封建农奴制度,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在农牧区,变农奴主所有制为农牧民所有制,发展了农牧业生产互助组。

农牧民第一次成为自己的主人,有了自己的财产,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因此劳动积极性倍增,劳动热情大大提高。

考虑到当时刚刚经历改革,中央为专门制定了“稳定发展”方针,并颁布实施了“26条”、“30条”和“边境10条”等政策,这些政策对于稳定农牧民个体所有制和安定民心,促进农牧民休养生息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各级人民政府为贯彻“26条”和“30条”做了大量工作,如发放扶贫贷款,提供各种生产工具,优价收购畜产品等。

仅1959-1963年国家对的农牧业投资达5240万元,扶持农民发展生产。

在农区执行“26条”政策,主要是整顿、巩固、提高互助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政府通过贷款、贷粮等多种办法扶持贫苦农民,解决他们缺少口粮、耕畜、农具和种子等生活及生产上的困难等;并改造农具,大力推广新式步犁,兴修水利,垦荒造田,改造低产田,扩大耕地面积,增施肥料,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等。

这些措施使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是对传统农业的第一次也是规模前所未有的一次更新和改造,使种植业蓬勃发展,粮食产量逐年上升。

而“30条”成为指导当时畜牧业和整修牧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也起到了相当好的作用。

由于建立各级畜牧业管理机构,发放大量牧业长期无息贷款,优价收购畜产品;培训技术人员,防治牲畜疫病;建立种畜场,进行品种选育和改良;加强牲畜的饲养管理,重视保护母畜和幼畜,提倡分群分类放牧,强调“全配、全怀、全生、全壮”;发动群众大修棚圈,贮草备料,防灾除害;成立草场管理委员会,保护草场,合理利用草场;各地牧民协会加强对牧业生产的指导和监督等使牧区焕发出从未有过的生机。

这些大量的工作使农牧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

这一时期在中央“稳定发展”方针和自治区工委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大办牧业、农牧并举、多种经营”的决策精神鼓舞下,农牧区很快掀起了互助生产和“爱国增产保畜”运动的高潮,迎来了农牧业连续6年的增产丰收。

到1965年,粮食产量由1959年的36581万斤,增加到58145万斤;农业产值也由4591.2万元增加到8304万元,分别增长58.9%和83%,年均分别增长9.8%和13.8%。

牲畜由1959年的955万头发展到1965年的1701万头;畜牧业产值也由9478.8万元增加到18323.8万元,分别增长78.1%和93.3%,年均分别增长13%和15.5%。

1965年,农业总产值为3.38亿元,较1959年增长82.70%,年均增长10.62%,比改革前7年平均增长速度高10.52个百分点。

这一阶段,由于贯彻中央政府为制定的“稳定发展”的方针,使农牧业得到较好的发展,也是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三、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1965-1978)1965年9月1日,自治区成立,标志着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新时期。

社会主义改造分两个阶段完成。

第一个阶段,为试办人民公社阶段;第二阶段,为建社阶段。

到1975年底,在全区1929个乡(不含阿里地区),共建立1921个人民公社。

至此,基本上完成了对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农牧民个体所有制转变成农牧民集体经济,使广大农牧民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是在全国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大背景下完成的,因而也深受全国整体模式的影响。

其农牧业合作化的总体进程,某本上遵循了自愿互利、典型示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实现了由临时合作、季节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牧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农牧业合作社的逐步过渡。

这一过程开始于1959年取得平叛斗争和民改的胜利,一直到1975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总共用了15年的时间。

这是广大农牧民群众从封建农奴制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深刻而伟大的历史性转变。

这一阶段农牧业发展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由于受到极“左”路线的干扰,没有完全坚持“稳定发展”的方针,工作中也出现了“左”的思想和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问题,以至于造成经济发展的不良后果。

致使农牧业不能保持在前阶段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健康发展。

特别是1970年后,大部分公社照搬了地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一大二公”的组织形式,脱离了农牧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产生了管理上的“一哄而上”,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

如在1967年至1972年期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的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的影响,农田水利建设放松,许多新的农业技术被废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