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学案

合集下载

文言文伤仲永教案

文言文伤仲永教案

文言文《伤仲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伤仲永”、“吾日三省吾身”等。

(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使用文言文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兄弟之情深的真挚情感。

(2)理解珍惜亲情、友情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伤仲永》的朗读与背诵。

(2)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词。

(2)对课文内容深层含义的理解。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词,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伤仲永”、“吾日三省吾身”等。

(2)教师示范翻译课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练习。

(2)学生尝试运用文言文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引导学生思考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2. 选择一篇类似的文言文进行自主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1. 学生对课文《伤仲永》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以及对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伤仲永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伤仲永教案1
伤仲永教案,是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12 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伤仲永教案2
《伤仲永》文言文阅读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亡其牛。

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最新文章。

《伤仲永》学案

《伤仲永》学案

《伤仲永》学案 No.1【自学指导】⒈学习目标:①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②能全文翻译,掌握课文内容。

③能由事到理,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

⒉重点难点提示: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理解文章内容。

⒊学习流程:请同学们在新课前完成“自学检测”局部,并思考、讨论“合作探究”局部,“巩固练习”课后过关,“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在课后独立完成。

【自学检测】⒈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作者,字,号,(朝代)著名的家、家、家,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集》,和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苏轼、苏洵、苏辙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⒉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世隶.耕邑.人日扳.环谒.不能称.泯.然⒊解释以下标记了的字、词的含义:①世隶.()耕②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皆有可观者。

..(),其文理邑人奇.()之.(),稍稍..()其...()宾客()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④余闻.()之也久⑤不能称.()前时之闻⑥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矣.()。

”..()众人⑦仲永之通悟..()⑧贤.()于材人..()远矣⑨彼其..()受之天也⑩固.()众人⒋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合作探究】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3、文章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巩固练习】⒈文章背诵与翻译过关。

⒉阅读课文和以下这则短文,回答:李贺作诗(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导学案课:《伤仲永》课型:阅读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并掌握“伤仲永”的含义,并能自己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o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方仲永的形象特点。

o掌握文章写作手法,尤其是对比手法和议论手法。

o积累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互动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o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如圈点勾画、批注、质疑、讨论等。

o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o感受文章的深刻哲理,认识到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o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

o认识到天赋和努力的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分析方仲永的形象特点,理解其成才与堕落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写手法,尤其是对比手法和议论手法。

•理解文章的深刻哲理,并能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天才儿童的视频,并提出问题:o视频中的孩子有什特点?o天才儿童的命运如何?o你们认为天才儿童的成才与哪些因素有关?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天才儿童的课文,它讲述了一个名叫方仲永的天才儿童的故事。

二、习检查1.学生朗读课文,并完成预习提纲:o文章主要讲了什么?o方仲永有哪些过人之处?o方仲永后来为什么变得平庸?o文章的写作手法有哪些?2.学生汇预习情况,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三、合作探究1.理解文章内容o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以下问题:▪文章的题目“伤仲永”是什么意思?▪文章主要写了方仲永的哪经历?▪方仲永的成才与堕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o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2.分析人物形象o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以下问题:▪方仲永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方仲永的成才与堕落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方仲永的命运是必然的吗?o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伤仲永教案15篇

伤仲永教案15篇

伤仲永教案15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汇编整理的《伤仲永教案15篇》,希望能够帮到你!伤仲永教案1创意说明文言文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较有吸引力的,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详尽的书下注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学步骤一、对照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大致内容对照书下注释,自己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字词理解疑难,自行解决。

用自己认为科学的方法,整理、积累相关字词知识。

然后交流,根据积累内容的价值、形式、全面与否和书写进行评比。

在这一过程中落实:字音:隶邑乞扳谒称泯耶词意:隶邑乞扳谒称泯耶为意未尝自为其名收族立就文理自是通悟受贤彼其词类活用:伤仲永父异焉借旁近与之邑人奇之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一词多意:于之其二、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朗读课文1、要求不读破句。

自己读,听同学读,校正不正确的朗读,调整理解偏差。

结合课后练习二,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还可让学生揣摩停顿规则。

2、要求读出层次。

先理性认识课文中的大小层次,标记后再读,养成把理解渗透于朗读中的习惯,以期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这一环节中贯彻对课文结构的理解:全文借事说理,一、二两段叙述方仲永的故事,第三段说后天教育对成才极为重要之理;从叙事部分看,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幼年天资过人,禀赋极高,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二十岁时才思衰竭,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也有层次之分:从写仲永幼时才能之奇的'第一段来看,还有层次──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二至五句写他忽有赋诗才能,六、七两句写成名后的状况。

本环节实际上是要学生既能整体把握课文,又能从细微处思考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

3、要求读出感情:学生自己读,表演读,要能读出作者的惊喜、愤慨、惋惜、哀伤、告诫之情。

三、熟读课文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探究读课文,说说自己在理解中遇到的疑难,小组讨论解决,然后把你们认为有普遍意义的思考和解答提出来,全班共同探究。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伤仲永》的诗文。

(2)了解作者王安石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历史意义。

(3)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人才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与理解。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汇的解释。

2. 理解诗中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忧虑。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图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问答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王安石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文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讨论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解答学生的疑惑。

5. 诗文背诵引导学生背诵诗文,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7. 课后作业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心得体会评估: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诗文的意象、寓意和作者情感。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文言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文言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文言文《伤仲永》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伤仲永》,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亲情的深沉怀念,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伤仲永》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 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

教学难点:1.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伤仲永》,理解文章大意,勾画出文中的重点字词。

3. 课堂讲解:讲解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如“之”、“以”、“于”等虚词的用法,以及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句式。

4. 翻译练习: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检查对文言文的理解。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 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4. 课堂拓展:让学生谈谈对亲情的理解,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三、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伤仲永》。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

3. 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表达对家人的感情。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关注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文言文知识。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9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9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9篇)伤仲永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掌握文章大意。

2.感受课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叙述特点。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4.体察、品味课文精当、朴实的语言,积累文言词汇。

(二)过程和方法1.指导学生诵读和翻译理解课文。

2.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和兴趣。

3.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想观点。

4.引导学生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掌握有关字词的读音或意思,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二)教学难点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2.理解"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生(齐读):语文大讲堂,家家展风采,有你有我更精彩。

(老师将此内容提前写在小黑板上,上课时出示给学生。

)师:同学们,今天的语文大讲堂节目,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王安石的《伤仲》(板书标题)教学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老师将全班8个小组分成四个“代表队”。

每联在一起的两小组作为一个“代表队”。

并在课前准备“黄队”、“红队”、“绿队”和“蓝队”四个标志牌,将其分别放在各“代表队”前面。

同时把黑板平分四等份,从左至右分别写上这4个“代表队”名称。

然后公布平分细则。

即实行积分制,每一关总分以10分记,纪律好加2分,否则扣2分。

在有限的时间内内容答对、读准确、翻译正确的给满分。

同时教师宣布自己为主持人兼评委,记分由学生记。

二、课堂教学五步曲——(一)走进语文大讲堂第一关:过生字词关。

规则:每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完黑板上的生字词,同队人发现错误可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改正,改对将不扣分,改错照常扣分,是多音字的要注完其余的音,否则不能给满分,如其他队无人回答别队可抢答。

师:要求每位同学把课本注释中的注音放回原文,并在文中找出不易理解的字词句。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伤仲永》教案范例三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伤仲永》教案范例三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伤仲永》教案范例三篇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语文《伤仲永》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过程和方法目标: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一.(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

“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

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

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二、熟读全文,参照课后练习中的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语文《伤仲永》教案二一、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15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15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为了加深您对于伤仲永教学设计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15篇《伤仲永》教学设计,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伤仲永》教学设计篇一【教案背景】《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一篇文言文。

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教学课题】《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借事说理的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

【教材分析】《伤仲永》是一篇说理文言文,它的特点是借事说理,借仲永故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

说理的同时还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

一、达成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生字的读音、难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概括文中的故事,学习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

3、了解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导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够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人的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勤奋起决定性作用。

让学生认识到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学习。

二、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方仲永从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文章的立意四、教学方法设想: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

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伤仲永》教学设计(3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3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3篇)《伤仲永》教案篇一教学建议一、深刻的立意本文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文章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需要指出的是,对方仲永的天资做了不适当的渲染,把他写成一个“生而知之”、不习而能写、不学而能诗的“突发”的天才,不尽合乎实际。

文中虽然有这一不足之处,但本文意在以方仲永的故事为典型的反面事例,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使人们领悟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这一立意无疑是十分深刻的。

二、材料安排上的特点本文详写叙事部分,略写议论部分。

在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略写他才能衰退时期的情形。

这样安排是符合意图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主要是用方仲永作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无教育的重要性。

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

“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

为什么哀伤、哀怜?因为仲永有天才而“受于人者不至”。

但这不能怪仲永,他毕竟是个孩子;这全部责任都应当由贪财的父亲来承担,因为他剥夺了仲永的学习机会。

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有两点用意:第一,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第二,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理下才能衰退的根子,因为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后天教育。

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逐渐衰退(“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至丧失殆尽(“泯然众人”),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用多说。

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用不着多说了。

三、先扬后抑、突出主旨的写法本文的叙事部分先扬后抑。

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

《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进一步了解古代官场生活及其道德底线;2. 能够理解、记忆本文,熟练掌握相关生词语和简单词语的使用;3. 能够运用中学语言文字知识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并适当运用简单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4. 能够面对新的生活场景,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进行沟通。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记忆文中的情节与语言,掌握相关生词以及掌握简单词语的使用;2. 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3. 运用简单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4. 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进行沟通。

三、教学难点1. 掌握文本词汇,如名词、动词等;2. 学习本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了解如何运用修辞提高文笔;3. 学习如何写出正确表达的文字。

四、教学方法1. 教师授课;2. 学生讲解;3. 分组讨论;4. 作业互评。

五、教学过程1. 引入1.本文的故事背景是在明代,阐述了古代的一种执政方式,与现代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借鉴。

2. “伤仲永”中的“伤”意为丑化、谩骂,而“仲永”是某个鬼才官员的名字。

故事说的是,这位鬼才官员被陷害后,镇子上人们追着他辱骂,结果导致他的父亲终日悲伤,自杀身亡的故事,这其中涉及到了古代官场的黑暗面。

3. 教师通过自己的朗诵或者视频资料的播放,让学生们感受到这篇课文的气氛。

2. 课堂阅读1. 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读懂这篇课文的核心信息及其相关的生词、词语。

2. 跟学生们一起分析一些语言的深意也许能够起到加深对古文语言逻辑思路的认识及升华语文阅读的能力。

3. 课堂表述与思考1. 让学生们为自己的阅读和理解发表看法。

2. 引导学生们思考,如果自己是小说中的仲永,面对当时的社会,如何应对别人的辱骂、诋毁。

4. 写作1. 以本文中的一些情节为蓝本,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一篇短篇小说。

伤仲永教案5篇

伤仲永教案5篇

伤仲永教案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场文书、书信函件、教学范文、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学生作文、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工作报告、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rrespondence, teaching samples, speeches, insights, student essay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work repor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伤仲永教案5篇伤仲永教案1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解释文题二、学生阅读课文,疏通字句,理清结构1、根据注释默读课文:⑴掌握下列字的读音:隶扳谒称泯耶⑵掌握下列加粗字的含义:父异焉书诗立就邑人奇之宾客其父或以钱币利其然环谒泯然受于天固众人伤仲永说明:强调词性活用的情况。

伤仲永教案8篇.docx

伤仲永教案8篇.docx

伤仲永教案8篇伤仲永教案伤仲永教案(一):第一课时一、导入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以前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勤奋好学。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这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

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二、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王安石(102 1〜1086 ),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獲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 069)任参加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

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政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

(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1 •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隶(1!)扳(pdn)谒(ye)泯(min)称(chen)卒(z u)请一名学生认读并领读。

2.复读课文,读清句字。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 )余闻之也/久。

《伤仲永》学案(人教新课版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学案(人教新课版七年级下册)

5.《伤仲永》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3.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2.(1)给加点的字注音。

借旁近与.之邑.人日扳.环谒.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2)文学常识填空。

《伤仲永》选自,作者,字,号,(朝代)著名的家、家、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自译课文,圈画出不会翻译的词语和句子。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3.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课堂导学】第1课时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并翻译。

3.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二、品味探究课题中“伤”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2课时一、整体感知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

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2.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二、品味探究1.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2.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3.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课后检测】一、积累·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

伤仲永教案教案(3篇)

伤仲永教案教案(3篇)

第1篇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作者王安石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让学生通过阅读《伤仲永》这篇文言文,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1. 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准确翻译全文。

2. 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作者王安石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2. 提出问题:什么是“伤仲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互相讨论,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实词、虚词,帮助学生准确翻译全文。

2. 教师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方仲永为何“伤仲永”?2.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五、总结1. 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2. 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六、作业布置1. 学生课后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伤仲永”这个故事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文言文《伤仲永》,让学生了解了作者王安石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 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2篇根据您提供的参考信息,以下是一份《伤仲永》教案的示例:---《伤仲永》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伤仲永》,理解作者王安石的观点,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并能翻译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6、通“攀”,牵、引 16、 17、【自 17、【自】①自己 ②从 、【 【闻】①动词,听说②名词,名声。 动词,听说②名词,名声。 18、 18、【是】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 今义:判断动词) 今义:判断动词) 【或】或以钱币乞之(古义:有的人。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有的人。 今义:选择连词) 今义:选择连词)
7、
世隶耕(属于) 未尝识书具(曾经) 世隶耕(属于) 未尝识书具(曾经) 父异焉( 父异焉(对…感到诧异)收族(聚,团结) 感到诧异)收族( 团结) 一乡秀才( 立就(完成) 一乡秀才(全)立就(完成) 文理(文采和道理) 邑人奇之( 为奇) 文理(文采和道理) 邑人奇之(以…为奇) 稍稍(渐渐) 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 稍稍(渐渐) 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 或以钱币乞之( )(求取 求取) 或以钱币乞之(用)(求取) 日扳仲永( 日扳仲永(通“攀”,牵、引) 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也】 余闻之也久(句中语气词, ①余闻之也久(句中语气词,起舒缓语气的作 用,不译 ) 如此其贤也( 句末语气词,可译为“ ②如此其贤也( 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啊” ) 【于】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引出对象)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向(引出对象) 于舅家见之( ②于舅家见之( 在 ) 贤于材人远矣( ③贤于材人远矣( 比…… )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④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被 )
13、
• 仲永之通悟(通达聪慧) 仲永之通悟(通达聪慧) 受之天(承受) 受之天(承受)
• 贤于材人(胜过、超过)(有才能的人) 贤于材人(胜过、超过)(有才能的人) )(有才能的人 卒之为众人(最终) 卒之为众人(最终) • 受于人(后天所受的教育)者不至也(没 受于人(后天所受的教育)者不至也( 有达到要求) 彼其( 有达到要求) 垫,为了强调后天的教 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作铺垫, 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 6、作者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才能发展 变化的故事, 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 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 【文理】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 • (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文章内容和词 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 句方面的条理 ) 【稍稍】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 古义:渐渐。 今义: (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 【众人】卒之为众人 众人】 古义: 今义:许多人, (古义:平常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 )
9、
(1)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 他能) 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2)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 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3)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 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 学习

21、
• 【泯然众人】完全如同常人了。指原有的 泯然众人】完全如同常人了。 特点完全消失了。 特点完全消失了。
• 邑人奇之 父异焉
(以…为奇) 为奇) (对…感到诧异) 感到诧异)
相当) 不能称前时之闻 (与…相当)
《伤仲永》学案讲解 伤仲永》
2、北宋 王安石 字介甫 号半 王荆公(临川先生) 山 王荆公(临川先生) 政治家 文学家
3、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幼年时 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 之闻。” 十二三岁时 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又过七年 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8、
• (1)世隶耕。突出方仲永的出生既非书香 世隶耕。 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示出其天资聪明。 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示出其天资聪明。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目光短浅。 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目光短浅。 (3)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 4、 •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 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贪图小利, 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 目光短浅, 不使学” 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 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 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 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 其受于人者不至” “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 教育。 教育。
14、
• (1)、受于天,受于人。 )、受于天,受于人。 受于天 (2)、看法。议论。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看法。议论。 看法
15、
• (1)、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2)、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 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3)、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 )、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 吧?
10、
• 不能称前时之闻(与…相当) 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 • 泯然(消失) 泯然(消失) • 众人(常人) 众人(常人)
11、
• (1)、泯然众人矣。惋惜。 )、泯然众人矣 惋惜。 泯然众人矣。 • (2)、余闻之也久。 )、余闻之也久。 余闻之也久
12、
• (1)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 作诗, 写出来的诗已经) 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 (2)(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 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 了。
20、 20、 【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代词,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代词,这 ) 稍稍宾客其父( 代词, ②稍稍宾客其父( 代词,他,指方仲永 ) 【之】 邑人奇之( 代词, 指代这件事) ①邑人奇之( 代词,它,指代这件事) 不能称前时之闻(结构助词, ②不能称前时之闻(结构助词,的 ) 于舅家见之( 代词, ③于舅家见之( 代词,他,指代方仲永 )
19、 19、 • 【啼】忽啼求之( 哭着) 忽啼求之( 哭着) 【异】父异焉(对┅┅感到诧异) 父异焉( ┅┅感到诧异) 感到诧异 【奇】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 ) 邑人奇之( 【宾客】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 宾客】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 【利】父利其然也( 以┅┅为利 ) 父利其然也( ┅┅为利 【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天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