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联合体的理性探索
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实践经验及关键问题分析
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实践经验及关键问题分析区域医疗联合体是指由多个医疗机构共同组成的、负责一定地域内医疗服务和管理的综合性医疗组织。
通过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可以提高医疗资源的整合利用效率,加强医疗服务的协作与配合,提高地区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
下面将分析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实践经验及关键问题。
一、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实践经验1.明确目标和定位: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前,需要明确其发展的目标和定位。
目标可以包括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资源的整合利用等。
定位可以根据各医疗机构的规模和专业特长来确定,明确各医疗机构在联合体中的作用和分工。
2.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区域医疗联合体需要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明确各成员的权责,确保联合体的运作有序。
可以设立联合体委员会或专门的管理机构,由各成员机构派代表参与决策和监督工作。
3.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区域医疗联合体需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成员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共享。
可以通过共享各类医疗信息,如患者就诊信息、医疗卫生数据等,提高医疗服务的协同性和连续性。
4.实施医疗标准化管理:区域医疗联合体需要实施医疗标准化管理,统一各成员机构的医疗服务标准和操作规范。
可以通过制定共同的诊疗规范、医疗路径、手术操作规程等,提高医疗质量和减少医疗差异。
5.推动专业人才合作与培养:区域医疗联合体需要推动各成员机构的专业人才合作与培养。
可以建立医疗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开展临床技术培训、研究交流等活动,提高医疗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二、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关键问题1.合作意愿和动力:区域医疗联合体的成立需要各成员机构具有合作意愿和动力。
有些医疗机构可能担心合作会削弱自身的利益,因此需要在合作前对各成员机构的利益进行充分沟通与协商,确保各方都能够获得合作的实际利益。
2.利益分配机制:区域医疗联合体涉及不同机构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
各成员机构在联合体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应该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根据各自的贡献程度和获得的收益进行分配,既保障各机构的利益,又能够促进联合体整体利益最大化。
区域内医疗联合体构建探讨
区域内医疗联合体构建探讨医疗联合体实质上是由政府牵头对医疗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一种医改方法。
目的是使优质医疗资源通过医联体纵向下沉,从而达到医疗资源最大化利用和居民就诊的合理分流。
文章首先分析了医联体构建存在的关键问题,对医联体的构建提出建议:统一管理,优化资源;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医联体的信任度;促进医联体内医疗协作、人才培养、医疗技术和设备共享;优化诊疗流程;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转变患者就诊观念等。
在医联体构建的过程中,需要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医疗质量为原则,提供既满足基本医疗需求,又适合高层次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最终实现高效利用医疗资源,全面促进医院发展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服务的目标。
标签:医疗联合体;资源整合;分级诊疗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是为了在区域范围内发挥大医院的支持作用,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医疗服务同质、医疗信息互联,使居民就近享受优质服务。
它的模式是一定地域内不同层级和类型的公立医疗机构组建医疗集团或成立协作联盟,成为责任和利益共同体,这是遵照新医改对公立医院实施改革的一项探索性举措[1]。
建立医联体,可以促使优质医疗资源纵向下沉,实现“强基层”,从而达到医疗资源最大化利用和居民就诊的合理分流,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格局。
1 面临的障碍1.1管理体制的问题医联体由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组建而成,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医疗水平、经济水平以及人力资源发展不均;不同机构之间的交联也必然会存在冲突,如信息标准、业务整合等方面。
这必然会对医联体的有序运转、管理和作用的发挥带来影响。
正是由于存在如医疗水平、利益分配、患者信任度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差异,在医联体内部双向转诊通道不畅成为了突出的问题。
1.2利益的补偿和协调机制的问题在我国由于行政区域划分的不同,人事编制、分级财政等也有很大的不同,这大大的制约了医疗资源结构布局。
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实践经验及关键问题分析
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实践经验及关键问题分析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深入推进,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已经成为了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区域医疗联合体是指将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起来,建立统一的医疗服务网络,通过协同合作,提升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一、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实践经验1.建立联合体组织机构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组织机构来统筹管理联合体内的医疗资源。
这个机构可以是由各家医疗机构共同组成的联合体管理委员会,也可以是由政府主导的医疗卫生行政部门来牵头组织。
这个机构要能够协调各方的利益,确保联合体内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2.整合医疗资源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的核心是整合医疗资源,通过合作共享,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医疗信息系统,实现医疗信息的互通互联,让不同的医疗机构之间能够共享患者的病历信息和检查结果,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还可以整合医疗设备和人员资源,统一采购和统一培训,提升医疗服务的水平和水平。
3.推动多方合作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需要推动多方合作,包括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医保部门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的合作等。
只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才能够实现联合体的效益最大化。
可以通过建立合作机制、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共享的方式,促进各方的合作。
4.推动医保与医疗机构的互联互通建立医保与医疗机构的互联互通,可以实现医疗服务与医保支付的对接,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
通过与医保部门的协作,可以探索建立按病种付费、按照病种分级诊疗的新模式,推动医疗机构向按病种付费、按病种诊疗的方向转变,促进医疗服务的合理化、规范化。
1.医疗机构之间的矛盾在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医疗机构之间的矛盾和竞争。
一些医疗机构可能会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不愿意参与到联合体中来。
此时,需要通过协商谈判和政策引导,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共同推动医疗联合体的建设。
2024年医疗联合体方案范文
2024年医疗联合体方案范文【引言】近年来,医疗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尤其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大家更加意识到医疗体系的不足。
为了解决当前医疗资源不够的问题,提高医疗质量,建立医疗联合体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本文将围绕____年医疗联合体方案展开讨论,探究其实施的可行性以及具体效果。
【正文】一、什么是医疗联合体医疗联合体是由多个医疗机构共同组成的合作体系,旨在集中优势资源,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其成员可以包括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所等各类医疗机构。
二、医疗联合体的意义1. 整合资源,提高综合实力医疗联合体可以整合各类医疗机构的资源,避免资源的重叠浪费,并且充分发挥各个机构的专长,提高整体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2. 提高医疗服务效率通过医疗联合体,各个医疗机构可以实现信息共享、科研合作、人员流动等方面的协同,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提高就医体验。
3. 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疗质量医疗联合体通过建立健全的患者转诊机制和病案资料共享平台,加强医患沟通,避免信息不对称,提高医疗质量,避免错诊、漏诊等问题的发生。
4. 提高医疗资源的分配公平性通过医疗联合体,可以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解决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提高医疗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效率。
三、____年医疗联合体方案1. 建立医疗联合体组织架构在____年,应建立完善医疗联合体的组织机构,包括医疗联合体理事会、医疗联合体办公室等,明确各个机构的职责和权责,确保医疗联合体的正常运转。
2. 制定医疗联合体发展规划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医疗联合体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
规划应包括医疗联合体的组成机构、发展方向、服务范围等内容,为医疗联合体的发展提供指导。
3. 加强信息化建设在建设医疗联合体的过程中,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和电子病历系统,实现患者信息共享、医疗资源共享等功能,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医疗联合体方案
医疗联合体方案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需求与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增长,如何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效率,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成为当前的一大挑战。
把城乡医疗资源有效整合,提高医疗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建立具有合理结构、高水平的医疗联合体已成为当前改善医疗服务的重要方向之一。
下面,本文将对医疗联合体的概念、建设思路、实施方案、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医疗联合体的概念医疗联合体(Medical alliance)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医疗机构共同参与,实现资源共享、任务分工、协同发展的一种组织形式。
它是一种寻求利益共赢、合作共存的新型医疗服务组织,它能够有效将城乡和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联合起来,提高医疗资源的整合水平,协调医疗服务的供给与需求,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二、医疗联合体的建设思路1、确定联合目标:确定联合体发展的大体目标,即协调区域医疗资源的整合,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以适应患者多样化的需求。
2、选择联合成员: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参与联合体建设,特别是城乡之间、不同级别之间、特色医院之间的合作,可以充分挖掘各自的优势,增强覆盖面和市场竞争力。
3、确定联合方式:根据联合目标和成员条件,制定不同的合作模式,包括借助政策支持、经济贸易合作、技术协同、知识产权专利共享等多种方式,组建灵活多样的合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分担和推广共建共享的共赢机制。
4、推进联合发展: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层层设立管理团队和联席会议,按照分工合作、协作共创、完善监管、激发活力等四大原则,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提升联合体的整体实力和服务质量。
三、医疗联合体的实施方案1、拥有医疗软硬件资源联合体的主体单位必须拥有一定的医疗资源和条件,既包括医疗软件、医疗器械等硬件条件,也包括医疗经验、医疗团队等软件条件。
2、形成优质专业医疗服务服务联合体的主要功能是集中优势,各种技术与设备向联盟内集中,使得联合体中的医疗机构可以进行医疗资源共享,专业科研、医疗人员交流共享。
医疗机构建立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探索和实践
基本内涵
• 医联体是实现分级诊疗形式之一 • 集团化是一种较为紧密型的医联体 • 整合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
基本内涵
三、主要目标
1.分级诊疗 构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解决“看病难”问题
2.提高医保效率 发挥医保政策“指挥效应”,建立“守门人”制度
、分级支付制度,解决“看病贵”问题 3.生命全周期管理 为病人提供预防、门诊、住院、康复和管理等连续
5.三医联动机制不够健全,医保政策未充分发 挥配套支持作用
问题对策
(二)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进一步明确政府出资人投入责任,切实履行对集团
医院、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全科医师编制、 学科发展、大型设备购置的投入,同时及时清理化解集 团医院债务,可将医院债务移至财政。
要推动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权力下放,真正发挥 管理平台在医疗联合体的核心作用。
性服务模式、分工协作模式,专科联盟协作模式,资产重 组模式,区域内整合模式。 (2)在横向管理模式上:探索专科资源横向整合模式、资 源共享模式、横向托管模式、连锁经营模式。
结束语
公立医院改革内容复杂,任务艰巨。充分发挥医 疗联合体的作用,把优质资源投向最需要的基层社区 ,探索真正实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的一种行之有效和 可资借鉴的服务模式。与此同时,在资源互动的制度 化水平、双向转诊的规范化水平、社区医疗卫生服务 的连锁化水平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完善,以期取 得进一步的成果,造福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实现医疗 卫生服务的均等化。
2.基层的服务能力(软件和硬件)还需要大力 提升
社区的全科医生严重短缺;社区的服务能力仍然薄弱 ;社区的住院病床相对不足,这些都制约了分级诊疗工作的 实施与推进。
3.市、区、集团责权利难以界定
浅谈医疗联合体协同服务的主要内容及对策与建议
浅谈医疗联合体协同服务的主要内容及对策与建议摘要:医疗联合体协同服务其目的是引导患者分层次就医。
文章浅析了医疗联合体协同服务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从认识误区、权益交换、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三个方面采取措施构建医疗联合体协同服务。
关键词:医疗联合体;主要内容;对策与建议新医改以来,我国关于医疗联合体的研究探索日益增多。
医疗联合体也称医疗联合体协同服务,一般来说,它是指将以区域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由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联合若干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其目的是引导患者分层次就医。
笔者在此就医疗联合体的主要内容及构建对策谈谈肤浅的看法。
一.医疗联合体协同服务的主要内容医疗联合体协同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针对社区居民开展的社区首诊、分级就诊服务,针对社区医生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工作,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三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资源共享。
1.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服务医疗联合体协同服务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体制内的分级医疗和实现患者的合理分流,而社区首诊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
双向转诊制度是建立在社区首诊基础上的,其目的是为了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主要的诊断重点放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上,而对于“治不了的病”、“治不好的病”,也就是常规的疑、难、杂、重的疾病则转入二、三级医院进行更加专业化的对症治疗。
象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这些小病分流到社区医疗机构后,可以降低小病的医疗费用,节省大量优质的医疗资源,从而提高疑难杂症患者的治疗水平,实现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
实施医疗联合体协同服务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合理、高效、优质的患者就诊流程,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是要向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来赢的信任、增强依赖,促使这种新型就医模式的形成。
目前,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对患者来说也不是硬性要求,患者就诊自由不能剥夺,可以自行到看好的医院就诊。
基于“三医联动”的医疗联合体发展探讨
基于“三医联动”的医疗联合体发展探讨近年来,“三医联动”已成为医改的重要方向之一。
医疗联合体作为实施“三医联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改善人民群众就医体验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将就“三医联动”的医疗联合体发展进行探讨。
医疗联合体能够整合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传统的“以医院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存在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和利用不充分。
而医疗联合体通过将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医疗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可以通过远程医疗技术,实现远程会诊、远程影像等服务,减少患者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医疗联合体可以建立多学科、多专家协作机制,提升诊断和治疗水平。
医疗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日新月异,医生往往难以涵盖所有医学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而医疗联合体能够通过建立多学科、多专家的协作机制,实现知识和技术的共享,提升整体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通过专家会诊、多科室协同等方式,可以快速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医疗联合体可以实现社区医疗与专科医疗的有机衔接,提供全程健康管理服务。
随着医改的推进,社区医疗已成为分级诊疗的重要环节。
而医疗联合体可以通过与社区医疗机构的合作,实现社区医疗与专科医疗的有机衔接。
可以建立社区医生与专科医生的定期沟通和交流机制,实现患者从基层到专科的顺畅转诊和管理,提供全程健康管理服务,提升患者的健康水平。
医疗联合体还可以促进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的改进。
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等问题在医疗领域时有发生。
而医疗联合体可以通过标准化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建立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等措施,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保护患者合法权益。
医疗联合体作为实施“三医联动”的重要形式,对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要推动医疗联合体的发展,还需要解决医保支付、医院管理体制、医生待遇等一系列问题,提供政策和经济保障。
还需要加强医疗联合体的建设与管理,确保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协调和互信,切实提升医疗联合体的整体效能。
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实践经验及关键问题分析
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实践经验及关键问题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医疗卫生事业是关乎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重要民生事业,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服务供给不足、医疗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基层医疗卫生工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已成为当前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实践经验及关键问题分析,以期为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部分的内容到此结束。
1.2 研究意义区域医疗联合体作为一个新兴的医疗组织形式,对于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可以整合各级医疗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避免医疗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均等性。
其次,区域医疗联合体可以促进医疗机构间的合作与协作,打破医疗服务的壁垒和孤岛现象,实现医疗信息共享和协同诊疗,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治疗效果。
此外,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还可以推动医疗服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水平,降低医疗风险和医疗事故的发生率,保障民众的健康权益。
因此,研究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实践经验及关键问题,具有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定义区域医疗联合体是指由多家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提供者和相关卫生健康领域机构共同组建的合作联盟。
该联合体旨在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医疗服务的协同发展和优质高效输送。
区域医疗联合体的核心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在整个医疗链条上实现无缝衔接的医护协作,提高患者的就诊体验和医疗质量。
区域医疗联合体通常包括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专科医生、药店等多种医疗机构和服务提供者。
通过共享信息、资源和技术,联合体可以加强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协同性,提升医疗诊疗效率。
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医疗资源分布、人口结构、就诊需求等因素。
基于“三医联动”的医疗联合体发展探讨
基于“三医联动”的医疗联合体发展探讨“三医联动”是在中国医改政策的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新型医疗服务协同机制,它将医院、社区医疗中心和家庭医生三者联动起来,以便为患者提供连续、协调和有效的医疗服务。
目前,“三医联动”已基本覆盖全国各地。
然而,“三医联动”的落地实施还存在不少问题,而医疗联合体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医疗联合体是由多家医疗机构组成的合作联盟,旨在通过资源共享、业务合作和分工合作等方式实现规模化运作,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经济效益。
医疗联合体可以集中优势资源,整合医疗服务,减少重复建设和浪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增强服务的连续性和协调性,促进三医联动的协同发展。
以患者需求为中心是医疗联合体的核心理念。
通过患者的社区、基层和专科医院之间的衔接,避免了患者反复到不同医院就医的困境,也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
此外,医疗联合体还能够加强医生的协作,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为了实现医疗联合体的协同发展,还需要加强各个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和沟通,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和人才培养机制,以保证医疗联合体内部信息的高效流通和人员素质的提高。
同时,政府还应当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财务支持,以提高医疗联合体的运营效益和服务水平,推动三医联动的良性循环。
医疗联合体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医疗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市场价值。
目前,中国已经出现了不少医疗联合体,如浙江省的“三信医疗联合体”、山东省的“健康之路医疗联合体”等。
这些医疗联合体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成为了医改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综上所述,医疗联合体是实现“三医联动”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我国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政府和医疗机构应当共同努力,推动医疗联合体的发展,形成协同发展、优势互补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基于“三医联动”的医疗联合体发展探讨
基于“三医联动”的医疗联合体发展探讨近年来,医疗联合体成为了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热门话题之一,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医疗联合体日益成为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的重要手段。
其中,“三医联动”作为医疗联合体的一种重要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三医联动”医疗联合体的定义和特点、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三医联动”医疗联合体是由三级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同组成的,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整合医疗资源、实现医疗卫生服务规范化为目标的医疗联合体。
其中,三级医疗机构是指具有高水平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规模较大、设施完备的医疗机构,如大型综合医院、三甲医院等;二级医疗机构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医疗机构,如县级医院、地市级综合医院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指提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机构,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
“三医联动”医疗联合体的特点在于其覆盖面广,涵盖了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到高水平医疗技术的全过程;整合了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资源,充分发挥了各级医疗机构的专长优势;实现了医疗卫生服务的规范化,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目前,“三医联动”医疗联合体的发展遇到了一些挑战和难题。
首先是区域范围不明确,联合体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难以实现有机协作和资源共享;其次是医疗服务标准不一,三级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医疗服务水平较为悬殊,难以协调医疗服务;再次是医疗数据共享不畅,各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数据共享存在问题,难以形成良性互动和合作。
但是,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一些“三医联动”医疗联合体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效果。
例如,北京市海淀区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同成立的医疗联合体,通过共享医疗资源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
三、“三医联动”医疗联合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在“三医联动”医疗联合体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基于“三医联动”的医疗联合体发展探讨
基于“三医联动”的医疗联合体发展探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需求的日益增长,医疗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基于“三医联动”的医疗联合体成为了近年来医疗领域的热门话题。
医疗联合体是指由多家医疗机构、医生和专业人员组成的联合体,旨在整合资源,提供全面、连续、协调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本文将就基于“三医联动”的医疗联合体发展进行探讨,分析其优势和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三医联动”是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三者之间的协同合作。
医院是医疗服务的重要场所,具有高端技术和设备,能够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医疗服务的基层单位,承担着基本医疗保健和慢性病管理的重要职责;家庭医生则是患者医疗生活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开展基本医疗保健和健康管理。
三者共同协作,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医疗服务网络,既保障了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协调性,又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医疗联合体是基于“三医联动”的医疗服务组织形式,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整合资源,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由于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各自的服务范围和能力有限,通过联合体的方式,可以整合三者的资源和优势,提供包括预防、检测、治疗、康复等全方位的医疗服务;二是提高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协调性。
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可以实现转诊、会诊等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协调,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医疗服务;三是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通过医疗联合体的建立,可以缩小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差距,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使更多的患者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1.整合资源,提供综合服务。
基于“三医联动”的医疗联合体可以整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的资源,提供包括基本医疗保健、慢性病管理、康复护理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医疗服务,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
2.提高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协调性。
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之间通过合作共建医疗联合体,可以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和工作的协同,实现医疗服务的无缝对接,提高了服务的连续性和协调性。
2024年医疗联合体方案(3篇)
2024年医疗联合体方案背景简介: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我国将在2024年开始推行医疗联合体方案。
医疗联合体是由医疗机构、医生和护士等医疗服务人员组成的,围绕患者需求,共享信息和资源,在卫生服务领域开展统一管理和协作工作的组织。
下面将详细介绍2024年医疗联合体方案。
一、目标和原则:1. 目标:通过建立医疗联合体,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协作,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提供更好的患者体验。
2. 原则:患者至上、科学决策、信息共享、协同治疗、全程关怀。
二、组织架构和职责:1. 组织架构:医疗联合体由医疗机构、医生和护士等组成,设立联合体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工作。
2. 职责:(1)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为联合体提供专业技术支持;(2)医生和护士:负责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并参与联合体的决策和管理;(3)联合体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各医疗机构间的合作事宜,推动联合体的发展。
三、工作内容和重点:1. 患者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患者管理体系,包括患者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患者转诊和预约等工作。
2. 病例讨论和协同治疗:定期组织联合体成员进行病例讨论,共同制定治疗方案,提高诊疗水平和效果。
3. 医疗资源协同利用:通过共享医疗资源,如实验室、设备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医疗成本。
4. 人才培养和交流:建立医学教育和培训体系,促进医生和护士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5. 科研和创新:组织联合体成员进行科研项目和创新工作,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科研成果转化率。
四、实施步骤和措施:1. 制定方案:联合体管理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医疗联合体方案,明确目标、职责和工作重点。
2. 筹建联合体:邀请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参与,签订联合体合同,明确权益和义务。
3. 建立信息平台:建立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医疗数据的共享和交流。
医疗联合体内药学服务模式的思考
医疗联合体内药学服务模式的思考在当今医疗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背景下,医疗联合体作为一种创新的医疗组织形式,旨在整合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而药学服务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联合体内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构建适应医疗联合体需求的药学服务模式,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医疗联合体概述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是将同一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包括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如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等。
其目的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医疗服务的协同发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医联体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紧密型医联体、松散型医联体等。
在紧密型医联体中,各医疗机构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人员、资金、物资等方面的整合程度较高;而松散型医联体则相对较为灵活,主要通过合作协议等方式实现医疗服务的协同。
二、药学服务的重要性药学服务是指药师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使用相关的服务,以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在医疗过程中,药学服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药学服务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患者能否正确、按时、按量使用药物,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
药师通过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包括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可能的不良反应等方面的讲解,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遵循医嘱,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药学服务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师对药物的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等方面有着深入的了解,能够在处方审核、药物调配等环节中,发现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风险,并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此外,药学服务还能够促进合理用药,降低医疗成本。
药师通过参与临床药物治疗,为医生提供药物治疗方面的建议,如药物的选择、剂量的调整等,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提高药物治疗的经济性。
探究医疗联合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探究医疗联合体的发体现状及对策.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是某个区域内的1~2家三级医院、数家二级医院和若干社区医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联系在一起通过纵向或横向的资源整合而形成一个相互协作的医疗团体。
建立医联体,形成公立医院之间、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推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是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根本保障,是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关键举措,是控制医药费用、提升医疗服务运行绩效的重要手段[1]。
1医联体发体现状1.1医联体的基本模式:当前我国医联体模式有契约式医疗联合体、托管式医疗联合体、兼并式医疗联合体。
契约式医疗联合体以技术支持为纽带,成员之间没有统一所有权和管理权,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协同服务关系;托管式医疗联合体政府通过托管等方式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行政、人事调配权和经营决策权委托给二、三级医疗机构,建立管理委员会或理事会整合区域医疗资源,联合体内成员之间产权、所有权独立,管理权实现统一,这个模式在武汉市汉阳区第五人民医院联合体、马鞍山市医疗集团以及上海市“瑞金—卢湾医疗联合体”等地正在试点实践;兼并式医疗联合体是大医院通过兼并、购买或直接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方式实现医疗联合体内部所有权和管理权的高度统一,形成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医疗集团,该模式代表是江苏省镇江市康复医疗集团[2]。
1.2医联体的研究现状:虽然当前我国医疗联合体构建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关于国内医疗联合体的研究探索日益增多,形式更加丰富,层次更加深入,涵盖面也更加广泛,相关医疗整合或协作的名称也开始多样化:医疗联合体、医疗集团、医疗共同体、医疗联盟等。
医疗联合体内部主要以综合性三级医院各专科为中心,通过网络远程医学平台向二级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技术、医疗服务、网络会诊及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等服务。
建立以全科医生医疗团队为基础的新型医疗联合体模式逐渐显示出优势。
在全科医疗科发展的基础上,综合性三级医院通过与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托管、共建或医院自建等各种合作方式,组成不同层级的医疗联合体,搭建网络信息化平台,由全科医疗科负责上下联动、双向转诊,并联合专科向二级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提供医疗技术和卫生保健服务。
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实践经验及关键问题分析
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实践经验及关键问题分析区域医疗联合体是指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将医院、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以联合体的形式进行合作,共同提供医疗服务和协同发展。
下面将从实践经验和关键问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实践经验:1. 建立明确的目标和愿景: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建立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愿景,要明确提出合作伙伴之间的共同目标和期望,以便于统一行动和资源整合。
2. 加强沟通和协调:区域医疗联合体要实现协同发展,必须加强各成员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可以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工作小组等方式,促进交流和合作。
3. 实现资源共享:区域医疗联合体的成员机构应该实现资源共享,包括医疗设备、专家人才、信息系统等方面的资源。
可以通过制定合作协议、共享人员和设备等方式来实现资源共享。
4. 强化合作机制:区域医疗联合体应该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包括统一的管理体制、明确的分工和责任等。
可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合作机构等方式来强化合作机制。
5. 提高服务质量: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建立应该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满足患者需求为目标。
可以通过共同制定和实施质量控制措施、共享病历和医疗信息等方式来提高服务质量。
二、关键问题分析:1. 利益分配: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建立涉及多个医疗机构的合作,如何合理分配合作成果和收益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需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激励成员机构参与合作。
2. 数据共享和隐私保护: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合作需要进行数据共享,但同时也需要保护患者的隐私。
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保证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3. 管理体制建设: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建立需要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
需要考虑如何制定决策和协调工作,以及如何解决可能出现的冲突和分歧。
4. 文化差异和融合:区域医疗联合体的成员机构可能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管理模式。
如何在合作过程中进行文化差异的融合和协调,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5. 政策和法律支持: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建立需要政策和法律的支持。
湖北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实践与思考
湖北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实践与思考在医疗领域的发展进程中,区域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的建设与实践逐渐成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的重要举措。
湖北省在医联体的探索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总结。
一、湖北医联体的发展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疾病增多以及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破解这些难题,湖北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推进医联体建设,旨在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二、湖北医联体的主要模式1、紧密型医联体在这种模式下,牵头医院与成员单位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实现医疗资源的深度整合和共享。
例如,_____医院与周边的几家基层医疗机构组成紧密型医联体,派遣专家定期到基层坐诊、查房,并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建立了远程医疗会诊系统,让患者在基层就能享受到上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
2、松散型医联体松散型医联体则更多地侧重于技术合作和业务指导。
牵头医院通过技术帮扶、双向转诊、人才培养等方式,提升成员单位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例如,_____医院与多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了松散型医联体,定期开展学术讲座、业务培训和专家义诊活动,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
3、专科联盟针对特定疾病或专科领域,湖北省成立了多个专科联盟。
如心血管疾病专科联盟、肿瘤专科联盟等,通过专科技术的协同发展,提高了疑难重症的诊治水平。
联盟内的医疗机构在诊疗规范、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密切合作,实现了专科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湖北医联体的实践成效1、医疗资源下沉医联体的建设使得优质医疗资源能够有效下沉到基层。
专家的定期坐诊、培训指导以及远程医疗服务的开展,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2、双向转诊机制逐步完善通过建立畅通的双向转诊渠道,实现了“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秩序。
基于“三医联动”的医疗联合体发展探讨
基于“三医联动”的医疗联合体发展探讨近年来,“三医联动”成为医疗领域热议的话题之一。
医疗联合体是指医院、医保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保支付和服务管理等问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对“三医联动”的发展进行探讨。
医院、医保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将加强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目前,大多数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的高级综合医院,而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
通过“三医联动”,可以实现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
医保机构的介入也能够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确保医保资金的有效使用。
医疗联合体的建立将加强医保支付和服务管理的统一。
目前,医保支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透明和不规范现象,导致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通过“三医联动”,可以建立统一的医保支付标准和服务管理机制,确保医保支付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医保机构可以根据医疗服务的效果和质量制定相应的支付政策,同时也可以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医疗联合体的建立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的深化和创新。
传统的医疗服务主要以治疗为中心,缺乏对慢性病管理和健康促进的重视。
通过“三医联动”,可以实现医疗服务的全程化管理,包括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康复。
医保机构可以加强对重大疾病的筛查和预防工作,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宣传,促进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变。
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可以联合开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医疗,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医疗服务。
基于“三医联动”的医疗联合体将推动医疗服务的优化配置、医保支付和服务管理的统一,同时也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的深化和创新。
随着“三医联动”政策的深入落实,相信医疗联合体将成为未来医疗发展的主要趋势,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探索医疗联合体的发展模式
探索医疗联合体的发展模式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传统的医疗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医疗联合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协作模式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本文将探索医疗联合体的发展模式,并解释其优势和挑战。
一、医疗联合体的概念医疗联合体是指由多家医疗机构、医生、药店以及其他医疗相关机构联合组成的协作网络。
联合体成员在医疗服务的提供、资金共享、信息互通、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合作,以优化医疗资源的分配,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医疗联合体的发展模式1. 业务整合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医疗联合体的成员将各自的业务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
例如,医院、诊所、药店等机构可以合作开展综合诊疗、药物配送等业务,提供一站式的医疗服务。
2. 资源共享模式医疗联合体成员可以共享医疗设备、医生资源、信息技术等资源,以提高整体医疗服务的水平。
例如,一家医院可以与其他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共享先进的医疗设备,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3. 优势互补模式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具有各自的专长和特点,通过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例如,大型综合医院可以与专科医院、社区诊所等机构合作,为患者提供从基础保健到特殊治疗的全方位服务。
三、医疗联合体的优势1. 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医疗联合体可以共享医疗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闲置现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联合体成员之间可以共同采购医疗设备和药品,降低采购成本,提供更实惠的医疗服务。
2. 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通过协作和专业的分工,医疗联合体可以提供更完善、更专业的医疗服务。
不同机构之间可以进行科研合作,共同研究和探索新的诊疗方法和技术,提升医疗水平。
3. 加强医患沟通和协作医疗联合体可以实现医患资源的整合,提高医患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效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通过共同制定医疗流程和规范,提高医疗服务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四、医疗联合体的挑战1. 利益分配问题不同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是医疗联合体合作中的关键问题。
基于“三医联动”的医疗联合体发展探讨
基于“三医联动”的医疗联合体发展探讨“三医联动”的医疗联合体是指由综合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医疗联合体,旨在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医疗服务的优化,提高人民群众的就医体验和健康水平。
本文将从医疗联合体的背景、目标、发展模式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背景:当前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医患矛盾突出、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存在服务断层等问题,迫切需要改革医疗体制,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发展。
医疗联合体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并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
目标:医疗联合体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三医联动”,即综合医院(三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之间的紧密合作和协同发展,形成良好的医疗服务网络,提高人民群众的就医便利性和健康水平。
发展模式:医疗联合体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三种:综合医院牵头模式、基层医疗机构牵头模式和政府主导模式。
综合医院牵头模式是在综合医院的带领下,与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共同提供医疗服务。
基层医疗机构牵头模式是基层医疗机构主导医疗联合体发展,吸纳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实现医疗资源共享。
政府主导模式是由地方政府牵头,协调综合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通过政府的调节和引导,加强医疗服务的整合和完善。
影响:医疗联合体的发展对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医疗联合体可以有效整合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医疗联合体可以加强综合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医患共享,减轻综合医院的压力,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和水平。
医疗联合体可以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提供更加贴近居民生活,更加便捷和经济的医疗服务。
医疗联合体可以推进医疗服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点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 坚持强化公益,提高效率
坚持统筹协调,利益兼顾
基本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试点目标
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 强化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切实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中低收入国家死亡原因预测
死亡原因前三位排序:癌症、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
• Source:Abegunde D et al. The burden and costs of chronic diseases in low-income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Lancet, 2007, 370:1929–1938.
系数越大,卫生服务
主要是奢侈消耗品
Sourc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6
研究背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贫富差距明显拉大
< 0.2 0.2-0.3 基尼系数 0.3-0.4 0.4-0.5 分配平均 比较平均 相对差距 差距较大(警戒)
> 0.6 中国公民实际收入统计: (中国二元结构理论) (财富集中度与两极分化)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新华 医院 集团 成员
(分布图)
崇明医院
第三人民医院
基本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新华-崇明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启动暨签约仪式
基本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新华-崇明医疗联合体”
三级医院(建设中) 新华医院(崇明) 堡镇人民医院 庙镇人民医院
5家二级医院
Source:《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研究背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中国卫生费用筹资结构
percentage of total health expenditure
100% 80% 60% 40% 20% 0%
Out-of-pocket expenditure
Pre-paid private expenditure 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 Other general govemment expenditure
医疗资源整合* *
通过一系列组织、协作职业者和非正式的医疗人员 规划、管理、提供 一整套紧密结合、相互协调的服务给个体消费者
* Source:Vondeling H.Economie evaluation of integrated care:an introduction.Int J Integr Care,2004,4(l):l一10. * * Source:Hardy B,Mur一Veemanu l,Steenbergen M,Wistow G.Inter一agency services in England and the Netherlands: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egrated care development and delivery. Health Policy.1999:48:87一105.
50.0
0.0 综合医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站 ) 病床使用率(%)
source: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10)
研究背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两看问题依然存在
两周新发病例未就诊比例为38.2%
(其中:城市为47.9%、农村35.6%)
经医生诊断需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为21%
(其中:城市22%、农村20%)
Manangment Service Organization )
完全一体化组织——(Fully Integrated Organization)
Alison Evans Cuellar - 2006
基本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国外实践
资源整合形式
“HMO”模式医院管 理集团
可供借鉴之处
居民就医模式改革
– 由居民分散自由就医逐步调 整为选择联合体定点就医, 建立社区看门人制度
基本内容
社区首诊 双向转诊 分级医疗
相互促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区域性
医疗联合体建设
双向转诊、分级医疗 区域性医疗资源整合
理论参考 实践经验
全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实证依据
基本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基本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医疗资源纵向整合:
Kongstvedt PR
* 从医疗服务的水平和级别角度出发:
医院的横向整合定义为围绕临床上的卫生保健服务进行的资源整合 医院的纵向整合定义为不同水平的卫生保健服务之间进行的整合
一定区域内(崇明)的不同水平的卫生保健服务之间进行的整合。
基本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医疗资源纵向整合 — 构建联合体模式
开放式医生—医院组织——(Open Physician — Hospital Organization)
紧密式医生—医院组织——(Closed Physician — Hospital Organization) 开放式管理服务组织——( Open
Source: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
研究背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卫生服务弹性系数
(卫生总费用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
日本 英国 德国 荷兰
1.45 1.80 1.91 1.99 中国
法国
1.18
系数越小,卫生服务 主要是社会必需品
意大利 1.85 美国 瑞典 1.22 1.95 2.07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国内实践
资源整合模式 资源整合形式
医疗机构双方资产的完全 融合
以专科技术合作为主展开 的两个医疗机构之间的互 惠互利合作 以管理、技术为纽带 依托核心医院的特色专科, 以学科为纽带
兼并模式
合作模式 托管模式 集团模式
国内医疗资源的纵向整合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基本内容
研究背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卫生状况评价
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评估排序
中国列为188位(倒数第4位)
成员国卫生总体绩效评估排序
中国列为144位
WHO结论:中国卫生行业公平性差、效率低下
研究背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中国医疗卫生改革面临主要问题
卫生投入水平不高
医疗联合体的理性探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个人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徐卫国,博士,教授,主任医师,
上海交大临床医学院内科学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大中国医院战略管理研究所所长 上海医院协会副会长 上海新华崇明医疗联合体总监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院长
报告目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研究背景
基本内容 初步探索
研究背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中国卫生总费用发展变化趋势
5.20 5.10 5.00 4.90 4.80 15,000.00 4.70 4.60 10,000.00 4.50 4.40 4.30 4.20 4.1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全国 2006 占GDP 2007 2008 2009 2010 0.00 5,000.00 20,000.00 25,000.00
研究背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中国卫生绩效基本概况
(1978~2010)
我国卫生总费用 人均卫生费用 医护人员总数 卫生机构数量 增加 176倍 增加 113倍 增加 32.5万人次 增加 4.8倍
每千人床位数
增加 2.34倍
现行体制未能有效调动资源进入医疗服务领域
source:《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崇明县传染病医院
崇明县精神卫生中心 崇明县妇幼保健院
18家社区卫生中心
区域内社区卫生中心
基本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拟行措施
管理模式改革 – 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总监负责制 – 由不同医疗机构分散独立的管理 调整为联合体的统筹管理
支付模式改革
– 由市区两级财政对不同医疗机 构的分别投入调整为对联合体 的统一投入 – 由医保对各医疗机构的单独支 付调整为对联合体的统一预付
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养
建立居民健康 信息化档案
报告目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研究背景
基本内容 初步探索
基本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医疗资源整合(Spreeuwnberg和Kodner)*
筹资、管理层面、组织层面、服务提供和临床水平等方面 设计一整套方法和模式 以在各类治疗和保健部门中和相互之间建立连接、联合和合作关系
香港
医疗集团(三级网络)
统一制度 全民医保 信息共享
基本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国外医疗资源纵向整合特 征
基本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国外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动因
成本节约论: 降低医疗费用――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市场能力论:
提高市场份额和讨价还价能力,可为成员更好的提供服务
基本内容
研究背景
上海交通大学
26%
14% 60%
8000 6000 4000
9333
城市
县级市
县
2000 2173 0
4031
城市
县级市
县
source:《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