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研究中的范式地理信息系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研究的基本目的是综合,即把相关特征构成一个整体,以提出对一个地方、一个区域的总体描述。
区域类型:
常规(均质)区域(formal or uniform):区域内研究的一种或多种现象是同一的。
结点(功能)区域(nodal or functional):区域的统一性因围绕共同核心的组织力而形成。共同核心-城镇、经贸中心。
乡 土 文 化 区
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性在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 — 文化扩散
2、两者都在演化中,都是通过对新的性状和新的文化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以增强适应性;
3、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的;
4、在竞争和选择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
两者的不同之处
1、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
2、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
3、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往往是以新的物种
(3)人文主义思想特别反对实证主义地理学范式下的新古典主义区位论和社会生态学理论把人抽象为“按最大利益原则进行决策的“理性人”和“经济人”,强调个人是主动的、有思想和经验的决策者,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条件反射者。
(4)主张只有重视复杂的人,才能理解空间行为何以发生。
代表人物和观点:
胡塞尔(E.Husserl) 雷尔夫(E.Relph)
(4)戈特曼(Gottman)的“大城市带”概念
规划实践:
美国1961年的地区再开发法案、1965年的阿巴拉契亚区域发展法案
法国1960年开展的巴黎工业分散计划和平衡大都市建设计划
英国1947年颁布城市和乡村规划法案,1970年设立“区域经济规划委员会”
德国1965年颁布《区域规划法》,1975年通过《联邦区域规划大纲》
取代旧物种实现的,而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只需原文化
群体就受新的文化即可实现。
4、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不同的。(人类创造自身社会的自觉性)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文化除了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外,它们各又可分为一些文化特质。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1.1范式的意义和作用
意义:确定认识框架。科学家只有有了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才能获得、接受、吸收并同化由观察和实验所得到的材料,由此又充实和发展这种理论框架。在特定范式内,研究者被培训为采用一种已验证的模式去对待研究的问题,用已经认可的方法去解决发现的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遵循一种稳定的、累积的方式,以增加知识的储存。
段义孚(Yi-Fu Duan)
主要采用现象学方法,反驳科学主义的基本假设:存在一个唯一的、理性的、客观的、能通过应用数学和实验方法来加以修正的世界。他们认为,不存在与人类的存在相脱离的客观世界,而存在许多由人类意志、价值、观念构成的主观世界。
现象学的基础是人们生活的经验世界,现象学就是要描述这个世界。
2.2 空间范式(科学主义范式)
谢弗尔(Schaefer)1953年发表一篇论文“地理学的反叛:一种方法论的检验”。该文首次向哈特向为区域地理辩护而宣称的“特例”进行挑战,号召用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学派方法和哲学观来寻求地理学的法则。
"科学家所做的就是把规律应用到每一个具体的情况,这些规律包括那些他们认为相关的变量”。因此,他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空间科学,是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现象的空间配置,而不是现象本身。在关注学科特定的现象方面并无特别之处,对特定地点和区域的研究并不妨碍其探寻自身的“法则”。
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思想的推行,使城市与区域规划在西方获得了普遍的开展。
理论模式:
(1)佩鲁(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布德维尔的增长中心理论
(2)邓肯(Duncan)、贝里(Berry)、哈格特(Haggett)等的“城镇体系”理论
(3)弗里德曼(Friedmann)的“核心-边缘”结 构模式
"空间范式”--计量地理学,主要是讲授空间分析、空间决策、空间规划的数学方法。
空间范式(科学主义)是“不被赞成的学派”,但并不是“伪科学学派”,至今仍是地理学的主流学派。
附论:行为地理学
行为地理学同意空间范式(实证主义)研究的基本目标,但他批评“空间范式”达到目标的途经:基于完备信息的理性经济行为公理以及各种抽象演绎的模型。
范式是已知问题的求解。问题-求解导致科学进步。研究者“必须将未知事物转变为……一个已知的事例”。
偶尔,会遇到无法解释或不能容纳的异常现象,有人会抓住这些异常现象,创立新的范式,它既能解释那些异常现象,又能解释其他所有已知的事物-“革命”性的一幕。其标志是:新材料的组织,新问题的定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的重大变化。
存在的问题:
(1)人文主义范式的弱点是夸大了人的自主性,忽视了社会对人的塑造和制约。
(2)方法论上容易陷入主观主义。“在方法上缺乏基础,理论根据不足,实际上是将未曾验证的假设强加于人”
(3)作为很有力的批判工具,人文主义的理论建设过少。
人文主义对地理学的影响:
(1)丰富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纠只关注其人的自然属性(客观性、精确性),使地理学研究关注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物质属性。
日本、荷兰编制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刚要和国土规划
因此,二战后区域范式(区域方法)发展成为了一种带有强烈功利色彩的“发展主义”理论,这就是以城市和区域为基础、以解决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为目的、以权衡公平与效率为核心、以社会经济规划和物质环境规划为手段、以政府自上而下的干预为实现途经的“区域主义”规划范式。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 文化区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 —— 文化扩散
三、文化生态学 ——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四、文化整合 —— 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五、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
一、人文的空间现象—— 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
形 式 文 Baidu Nhomakorabea 区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 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1.2“科学共同体”
2“科学共同体”是由一些共有一个范式的、志同道合者结成的科学集团,遵循特定的科学规范,具有共同的科学信念,探索共同的目标,内部交流比较充分,专业方面的看法较为一致,可称之为“看不见的学院”,而维系这个科学共同体的决定性因素就是科学“范式”。
2. 地理学研究中的范式
环境决定论范式
人类生态学范式
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
2、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
3、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
4、和谐文化生态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
扩展扩散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
向四周不断传递,其所占的空间越来越大。
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
由于扩展扩散的传播情况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
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 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地理学研究中的范式
1.“范式”与“科学共同体”
“范式”(paradigm)一词来自于希腊文,原意为“共同显示”,由此引申出模式、模型、范例等义。
库恩(T.S.Kuhn)用范式来描述科学活动,包括科学理论、定律、方法和技术的总合,以及科学家共同的信念、世界观、方法论或这个共同体所特有的解决学术问题的立场,等等。
行为主义者寻求通过解释空间选择来模拟空间行为,通过对人类记忆能力、处理和评价地理信息的测度模拟决策过程。行为主义研究方法的原始数据的来源是有确定答案的调查表和专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心理学测试为主体。
2.3 人文主义范式
产生背景:
(1)科学主义以实证方法为唯一方法,认为只有实证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科学研究的客观性。计量地理方法将严谨的数理推理和地理原理相结合,靠严密的量化揭示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在计量革命甚嚣尘上的年代,充斥地理学刊物中的尽是统计公式和实测数据,似乎不如此地理学就成不了科学。
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迁移扩散
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技术手段--地图。认为地理学家的主要任务是解释地图。
规范经典”的区域研究:地形、气候、植被、农业、工业、人口等组成序列的分析描述--专题地图及其综合--抽象概括并产生一组形式(功能)区域。
附论:区域范式的应用与发展
地理学的实用性和社会关联性:积极参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与区域规划等实践工作,并深受格迪斯(Geddes)和芒福德(Munford) “生态学”思想的影响。
(2)人文主义的出现加剧地理学内部的冲突。在人文主义对科学主义的冲击中,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等学派相继而起。但由于理论琐碎,各个理论之间不能沟通,难成体系。
(3)促进了学科的重组。人文地理学同社会科学的整合,也使得人文地理学同自然地理学拉大距离,也使得地理学出现了科学分化危机
第1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景观学范式
区域主义范式
空间主义范式
行为主义范式
人文主义范式
结构主义范式
赫特纳(A.Hettner,1844-1941):1927年出版划时代的《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与方法》
哈特向(R.Hartshone):1939年发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长篇专题论文《地理学的性质》
基本观点:
地理学的研究焦点是“地域差异”,不仅包括事物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而且包括每一个地区各种现象的集合不同于任何其他地区。
(2)但过分强调空间数据和实测手段,却将真正的目的抛在了脑后,研究者为了得出理想的结论,甚至拼凑或掩藏实测数据,达到研究中的“自我实现”这最终导致技术手段越先进,结果却越有悖于事实。
(3)在这场学术游戏中,数学成为了游戏的语言,数学家驰骋在包括地理学在内的各个学术研究领域。但是游戏的结果却没有得出任何科学规律,其理论和模型也经不起实际的检验,游戏中的逻辑不过是自圆其说,游戏者无法对现实进行把握。
空间范式高度重视数量化和“法则”制定:
加里森(W.Garrison)华盛顿学派
麦卡蒂(H.McGarty)衣阿华学派
鲁滨逊(A.Robinson)威斯康星学派
斯图尔特(Stewart)物理学派
邦吉(W.Bounge)
贝里(B.Berry)
乔利(R.Chorley)
哈吉特(P.Haggett)
基本观点:与地图相比,描述数学是地理学更为准确精细的语言,通过数学模型和计量化可以建立地理学的通用“法则”,从而使地理学成为与物理、化学等一样的正常科学。
由于迁移扩散是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另外,由于是随人迁移,特别是迁移到远处,使这种文化现象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其与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三、文化生态学 —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核心观点:文化的发展与生物一样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人类活动的地域文化系统,文化是人地关系的具体形态)
文化景观
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
从人类发展的经历来看,人类脱离动物界独立发展,有两个主要特征,一个是开始直立行走,脑量增加,使人的体质发生重大变化;一个是人类对工具的制造和人工取火的出现,即生物适应和文化适应。
两者的相同之处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
1、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又保持其特征的稳定性;
其特征是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功 能 文 化 区
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例如,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
区域类型:
常规(均质)区域(formal or uniform):区域内研究的一种或多种现象是同一的。
结点(功能)区域(nodal or functional):区域的统一性因围绕共同核心的组织力而形成。共同核心-城镇、经贸中心。
乡 土 文 化 区
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性在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 — 文化扩散
2、两者都在演化中,都是通过对新的性状和新的文化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以增强适应性;
3、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的;
4、在竞争和选择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
两者的不同之处
1、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
2、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
3、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往往是以新的物种
(3)人文主义思想特别反对实证主义地理学范式下的新古典主义区位论和社会生态学理论把人抽象为“按最大利益原则进行决策的“理性人”和“经济人”,强调个人是主动的、有思想和经验的决策者,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条件反射者。
(4)主张只有重视复杂的人,才能理解空间行为何以发生。
代表人物和观点:
胡塞尔(E.Husserl) 雷尔夫(E.Relph)
(4)戈特曼(Gottman)的“大城市带”概念
规划实践:
美国1961年的地区再开发法案、1965年的阿巴拉契亚区域发展法案
法国1960年开展的巴黎工业分散计划和平衡大都市建设计划
英国1947年颁布城市和乡村规划法案,1970年设立“区域经济规划委员会”
德国1965年颁布《区域规划法》,1975年通过《联邦区域规划大纲》
取代旧物种实现的,而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只需原文化
群体就受新的文化即可实现。
4、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不同的。(人类创造自身社会的自觉性)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文化除了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外,它们各又可分为一些文化特质。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1.1范式的意义和作用
意义:确定认识框架。科学家只有有了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才能获得、接受、吸收并同化由观察和实验所得到的材料,由此又充实和发展这种理论框架。在特定范式内,研究者被培训为采用一种已验证的模式去对待研究的问题,用已经认可的方法去解决发现的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遵循一种稳定的、累积的方式,以增加知识的储存。
段义孚(Yi-Fu Duan)
主要采用现象学方法,反驳科学主义的基本假设:存在一个唯一的、理性的、客观的、能通过应用数学和实验方法来加以修正的世界。他们认为,不存在与人类的存在相脱离的客观世界,而存在许多由人类意志、价值、观念构成的主观世界。
现象学的基础是人们生活的经验世界,现象学就是要描述这个世界。
2.2 空间范式(科学主义范式)
谢弗尔(Schaefer)1953年发表一篇论文“地理学的反叛:一种方法论的检验”。该文首次向哈特向为区域地理辩护而宣称的“特例”进行挑战,号召用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学派方法和哲学观来寻求地理学的法则。
"科学家所做的就是把规律应用到每一个具体的情况,这些规律包括那些他们认为相关的变量”。因此,他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空间科学,是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现象的空间配置,而不是现象本身。在关注学科特定的现象方面并无特别之处,对特定地点和区域的研究并不妨碍其探寻自身的“法则”。
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思想的推行,使城市与区域规划在西方获得了普遍的开展。
理论模式:
(1)佩鲁(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布德维尔的增长中心理论
(2)邓肯(Duncan)、贝里(Berry)、哈格特(Haggett)等的“城镇体系”理论
(3)弗里德曼(Friedmann)的“核心-边缘”结 构模式
"空间范式”--计量地理学,主要是讲授空间分析、空间决策、空间规划的数学方法。
空间范式(科学主义)是“不被赞成的学派”,但并不是“伪科学学派”,至今仍是地理学的主流学派。
附论:行为地理学
行为地理学同意空间范式(实证主义)研究的基本目标,但他批评“空间范式”达到目标的途经:基于完备信息的理性经济行为公理以及各种抽象演绎的模型。
范式是已知问题的求解。问题-求解导致科学进步。研究者“必须将未知事物转变为……一个已知的事例”。
偶尔,会遇到无法解释或不能容纳的异常现象,有人会抓住这些异常现象,创立新的范式,它既能解释那些异常现象,又能解释其他所有已知的事物-“革命”性的一幕。其标志是:新材料的组织,新问题的定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的重大变化。
存在的问题:
(1)人文主义范式的弱点是夸大了人的自主性,忽视了社会对人的塑造和制约。
(2)方法论上容易陷入主观主义。“在方法上缺乏基础,理论根据不足,实际上是将未曾验证的假设强加于人”
(3)作为很有力的批判工具,人文主义的理论建设过少。
人文主义对地理学的影响:
(1)丰富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纠只关注其人的自然属性(客观性、精确性),使地理学研究关注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物质属性。
日本、荷兰编制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刚要和国土规划
因此,二战后区域范式(区域方法)发展成为了一种带有强烈功利色彩的“发展主义”理论,这就是以城市和区域为基础、以解决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为目的、以权衡公平与效率为核心、以社会经济规划和物质环境规划为手段、以政府自上而下的干预为实现途经的“区域主义”规划范式。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 文化区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 —— 文化扩散
三、文化生态学 ——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四、文化整合 —— 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五、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
一、人文的空间现象—— 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
形 式 文 Baidu Nhomakorabea 区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 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1.2“科学共同体”
2“科学共同体”是由一些共有一个范式的、志同道合者结成的科学集团,遵循特定的科学规范,具有共同的科学信念,探索共同的目标,内部交流比较充分,专业方面的看法较为一致,可称之为“看不见的学院”,而维系这个科学共同体的决定性因素就是科学“范式”。
2. 地理学研究中的范式
环境决定论范式
人类生态学范式
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
2、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
3、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
4、和谐文化生态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
扩展扩散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
向四周不断传递,其所占的空间越来越大。
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
由于扩展扩散的传播情况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
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 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地理学研究中的范式
1.“范式”与“科学共同体”
“范式”(paradigm)一词来自于希腊文,原意为“共同显示”,由此引申出模式、模型、范例等义。
库恩(T.S.Kuhn)用范式来描述科学活动,包括科学理论、定律、方法和技术的总合,以及科学家共同的信念、世界观、方法论或这个共同体所特有的解决学术问题的立场,等等。
行为主义者寻求通过解释空间选择来模拟空间行为,通过对人类记忆能力、处理和评价地理信息的测度模拟决策过程。行为主义研究方法的原始数据的来源是有确定答案的调查表和专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心理学测试为主体。
2.3 人文主义范式
产生背景:
(1)科学主义以实证方法为唯一方法,认为只有实证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科学研究的客观性。计量地理方法将严谨的数理推理和地理原理相结合,靠严密的量化揭示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在计量革命甚嚣尘上的年代,充斥地理学刊物中的尽是统计公式和实测数据,似乎不如此地理学就成不了科学。
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迁移扩散
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技术手段--地图。认为地理学家的主要任务是解释地图。
规范经典”的区域研究:地形、气候、植被、农业、工业、人口等组成序列的分析描述--专题地图及其综合--抽象概括并产生一组形式(功能)区域。
附论:区域范式的应用与发展
地理学的实用性和社会关联性:积极参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与区域规划等实践工作,并深受格迪斯(Geddes)和芒福德(Munford) “生态学”思想的影响。
(2)人文主义的出现加剧地理学内部的冲突。在人文主义对科学主义的冲击中,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等学派相继而起。但由于理论琐碎,各个理论之间不能沟通,难成体系。
(3)促进了学科的重组。人文地理学同社会科学的整合,也使得人文地理学同自然地理学拉大距离,也使得地理学出现了科学分化危机
第1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景观学范式
区域主义范式
空间主义范式
行为主义范式
人文主义范式
结构主义范式
赫特纳(A.Hettner,1844-1941):1927年出版划时代的《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与方法》
哈特向(R.Hartshone):1939年发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长篇专题论文《地理学的性质》
基本观点:
地理学的研究焦点是“地域差异”,不仅包括事物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而且包括每一个地区各种现象的集合不同于任何其他地区。
(2)但过分强调空间数据和实测手段,却将真正的目的抛在了脑后,研究者为了得出理想的结论,甚至拼凑或掩藏实测数据,达到研究中的“自我实现”这最终导致技术手段越先进,结果却越有悖于事实。
(3)在这场学术游戏中,数学成为了游戏的语言,数学家驰骋在包括地理学在内的各个学术研究领域。但是游戏的结果却没有得出任何科学规律,其理论和模型也经不起实际的检验,游戏中的逻辑不过是自圆其说,游戏者无法对现实进行把握。
空间范式高度重视数量化和“法则”制定:
加里森(W.Garrison)华盛顿学派
麦卡蒂(H.McGarty)衣阿华学派
鲁滨逊(A.Robinson)威斯康星学派
斯图尔特(Stewart)物理学派
邦吉(W.Bounge)
贝里(B.Berry)
乔利(R.Chorley)
哈吉特(P.Haggett)
基本观点:与地图相比,描述数学是地理学更为准确精细的语言,通过数学模型和计量化可以建立地理学的通用“法则”,从而使地理学成为与物理、化学等一样的正常科学。
由于迁移扩散是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另外,由于是随人迁移,特别是迁移到远处,使这种文化现象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其与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三、文化生态学 —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核心观点:文化的发展与生物一样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人类活动的地域文化系统,文化是人地关系的具体形态)
文化景观
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
从人类发展的经历来看,人类脱离动物界独立发展,有两个主要特征,一个是开始直立行走,脑量增加,使人的体质发生重大变化;一个是人类对工具的制造和人工取火的出现,即生物适应和文化适应。
两者的相同之处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
1、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又保持其特征的稳定性;
其特征是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功 能 文 化 区
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例如,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