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政治概况和文化
民族危机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变革:中国局部抗战的历史背景

民族危机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变革:中国局部抗战的历史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遭受了来自日本的侵略和战争威胁,这个时期被称为中国抗日战争。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各地区的抗日斗争情况也存在着差异。
其中涉及了政治背景和社会变革等多个因素。
1.政治背景在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面临着困难。
这也导致了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当时中国政府采取的防御策略主要是消耗战,所以造成了许多受害的平民。
民族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地方上政权建设的不足所致。
在东北部,满族地区对于抗日战争挣扎的姿态十分明显。
在上海,沈阳,武汉,以及南京皆发生民族危机。
2.社会变革随着日本侵略的进展,中国各地的经济遭受到了破坏,大量失业人员出现,社会动荡不安。
许多中国人开始进行自我救助,以解决经济上的困境。
在农村,农民开始联合起来组织抗日民族团结的游击队,防止日本侵略。
在城市,旁观者也成为关心者,忙着处理因侵袭而造成伤亡和毁坏的伤者。
在大范围内,抗日民族团结的概念被广泛运用。
同时,国共合作政策被提出,以希望重建中国政权,阻止日本军队在华扩张。
然而,共产党项目中所缺乏的西方资本主义时主导提议的共识将导致这样的合作显然不足为法。
总之,中国局部抗战中的民族危机体现了各种社会问题,快速社会变革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抗日民族团结与国共合作政策的推行可视为改善情形的载体。
但困扰了中国近代史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和政治两重包袱导致的发展不足,成为和平和团结的最大挑战。
今天,面对全球化和民族主义的激烈冲突,我们也需要了解并研究历史的教训,以更好地应对当下的挑战。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政治与政权建设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政治与政权建设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抵御侵略者的入侵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在长期的战乱和动荡时期中艰难奋斗,不仅进行了军事上的抗击,也积极进行了战时政治和政权建设。
本文将从政治动员、政权机构以及抗战文化等方面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政治与政权建设。
一、政治动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政治动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面对强大的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协调各个抗日力量,广泛动员全国人民参与到抗战中来,形成了全民抗战的战略格局。
党的各级组织利用宣传、教育和组织等手段,广泛发起爱国主义和抗日主义的宣传运动,号召人民发扬抗战精神,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战意志。
同时,政府也通过实施农村抗战政策,调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抗战中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城市支援农村的战略策略。
二、政权机构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政权机构的建设是战时政治与政权建设的重要方面。
中国共产党携手国民党抗日政府,在战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政权机构。
通过统一战线的形式,成立了国共两党联合政府,共同制定了各项抗战政策。
同时,为了更好地动员和组织各个抗日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各级军政机关,如军事委员会、行动委员会等,协调指挥抗日战争的进行。
这些政权机构在战时起到了指挥和组织的作用,有效地推动了抗战事业的进行。
三、抗战文化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抗战文化是战时政治与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战文化包括了众多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电影、戏剧和音乐等艺术形式,通过宣传和表达,激发和弘扬抗战精神。
这些作品以英雄人物和伟大事件为题材,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英勇斗争和无私奉献。
同时,抗战文化也通过纪念活动、教育活动等形式,弘扬抗战历史的重要意义,培养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抗战意识。
四、战时政治与政权建设的意义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政治与政权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有效地推动了抗战事业的进行,也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国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政治经济哲学文化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经济:战争的目的就是经济,日本只是一个岛国,地少物薄,所以他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看中了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我国在抗日战争期间经济萧条,由于之前经历了辛亥革命,八国联军侵华,列强侵占中国资源并大肆掠夺,通过赔款等一系列方式多走了中国很多资源,可以说当时的中国,没有技术支持也没有安定的社会条件,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再加上当时日本对中国进行的经济封锁,但是毛主席的战略眼光独到,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战略思想,经济上采取的都是独立自主的生产和发展政策。
根据地的经济生产给前线的战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和装备供应。
小米加步枪的战略方式,是中国的经济逐渐发展,也为前线提供了物质保障。
哲学:抗日战争期间,我国最统一的精神就是“爱国精神”,四万万同胞的心声是一致的,保家卫国,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爱国主义,团结御侮,共赴国难,是“抗战精神”的核心内涵,也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但是反观国民党高层,从抗战起始便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遭到了全国热您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所以即使作为当时中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党”,也没有能最终将中国变成蒋家的天下,由此可见,群众基础,群众的力量,是在生产力的最大保证,生产力决定了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又决定了上层建筑,只有从人民出发,为人民着想,才能实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团结一致。
文化: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源远流长、不曾中断,这是因为中华人民一直依靠顽强执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支撑着。
这种精神可谓民族之魂。
毛主席也一直以这种精神为宗旨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抗战时候的中国,战斗文化贯穿了始终,虽然日军奉行欲灭其国先灭其文化的说法,每到一个地方便逼迫当地的学生学习日语和日本文化,但是我也能相信,中华民族的战斗精神,抗日精神,始终在他们的信仰中深深扎根,捐躯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勇敢拼搏的英勇战斗精神;舍生忘死的不畏牺牲精神; 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当时深深扎根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的,这种文化,不需要教,只要是中国人,就会有,这便是文化的底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抗日战争的国内政治与社会动态

中国抗日战争的国内政治与社会动态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重大的历史事件,它在国内政治和社会动态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国内政治动态以及社会的变迁。
一、国内政治动态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首先,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受到共同抗日目标的推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共同应对日本侵略者。
这种合作不仅提升了中国政府的战斗力,也为战后中国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其次,国内政权的迁移也是抗日战争期间的一大特点。
为了保卫国家,国民政府将临时迁往重庆,确保了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保持了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
这一迁移不仅显示出政府对国家的坚决支持,也赢得了人民的支持与信任。
另外,抗日战争期间,国内出现了大量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
在战争中,诸如蒋介石、朱德、陈毅等一批杰出的政治与军事领导人崭露头角。
他们的才华与胸怀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卫国家、争取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二、社会变迁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广大民众在战争中经历了各种困苦与磨难,但也锻造了坚强的意志与团结的精神。
首先,战争对农村社会造成了严重冲击。
农民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主力军,他们参与了石六战役、百团大战等重要战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中国人民的决心与勇气。
为了支持战争,农民被动员参与生产与抗战,粮食、棉花等物资供应得到了极大的保障,为保卫国家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战争也对城市社会构成了巨大挑战。
城市人民面临日本的轰炸、侵略与压迫,在痛苦与生活困境的同时,他们也展现了坚韧与抵抗的力量。
在这一时期,一大批工人、知识分子和学生积极投身抗日工作,为国家的解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另外,战争的进行也加剧了中国社会的流动与改变。
随着战争的爆发,大量的难民涌入内地城市,引发了社会结构与秩序的动荡。
人们流离失所,生活质量下降,但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族凝聚力与战胜困难的信念。
抗日战争期间的中国社会变迁

抗日战争期间的中国社会变迁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
1937年至1945年的八年战争,使得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迁。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迁对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历史进程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政治变迁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合作,形成了国共合作的局面。
两党在政治上的合作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密切相关。
在这一时期,国共两党加强了交流与合作,统一了指挥、战略和战术,提高了整体的抗战水平。
为了抵御日本侵略,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了全国的抗战形势,形成了战时团结的政治格局。
二、经济变迁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日本的侵略和战争的蔓延,中国经济饱受摧残。
然而,正是在这一特殊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变。
为了支持抗日战争,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如动员全民力量、加强国家经济管理、实施农村抗战、发展军事工业等。
这些措施有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三、社会变迁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受战争的影响,社会结构发生了调整,社会地位与权力发生了重新分配。
农村地主与富裕阶级受到了影响,而农民、工人和士兵等劳动人民则获得了更多的权益和社会地位。
同时,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她们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和抗战中,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文化变迁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文艺界积极投身到抗日斗争中,通过文学、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传达抗战的爱国情感。
抗日战争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推动了中国文化在这一时期的繁荣。
文化艺术工作者在这个时期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通过艺术的表达,唤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和意志。
综上所述,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
政治上的国共合作、经济上的动员和发展、社会结构的调整以及文化领域的繁荣都为中国的历史进程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抗日战争期间的中国社会变迁,不仅对中国自身影响深远,也为亚洲乃至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抗日战争的国内政治与政权建设

中国抗日战争的国内政治与政权建设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战争期间,国内政治的稳定与政权的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国民政府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国内政治的调整、政权的运营两个方面探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内政治与政权建设。
一、国内政治的调整1. 国共合作的形成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合作是中国抗日战争成功的重要基础。
两党在抗日战争初期建立了统一战线,共同抵御日本侵略者。
这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中国的国内政治格局,加强了抗日战争的统一指挥。
2. 高级政治机关的协商为了有效应对战争形势的变化,中国成立了国民政府特别会议和政治协商会议等高级政治机关。
这些机构的成立促进了各方面力量的团结与合作,为国内政治的调整提供了平台。
二、政权的建设与运营1. 党政军合一的制度建设中国共产党在战争期间积极进行军队建设,与其政治机构相互配合。
共产党通过建立党政军合一的制度,有效指导了抗日战争的进行,加强了对政权的掌控,稳定了国内政治形势。
2. 公共行政体系的建立为了实现国内政权的有效管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一整套公共行政体系。
这包括了行政机构的设置、行政职能的划分、干部选拔与培养等方面的工作,为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政权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
3.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中国的抗日战争中,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根据地内,党政军民团结一心,统筹运营各项事务,实现了民主政权的建设。
这为中国的国内政治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各方力量的平台。
4. 社会动员与宣传工作的开展在抗日战争期间,政权的建设还包括了社会动员和宣传工作。
政府组织人民参与战争,开展各项抗日活动,同时通过宣传工作,提高人民对于战争的认同感和抗战意识。
这为政权的建设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民意支持。
三、中共领导下的政权建设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和军事上起到了领导和组织的重要作用。
党的地位和作用在政权建设中得到了有效体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与党的合作,保持政治上的稳定。
抗日战争的背景和起因

抗日战争的背景和起因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
这场战争有着复杂的背景和深远的起因。
本文将从社会背景、政治背景和经济背景三个方面来论述抗日战争的背景以及导致这场战争发生的起因。
一、社会背景社会背景是抗日战争发生的重要背景之一。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等大变革,人民思想解放,民主运动兴起,社会变得更加开放。
然而,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分割,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受到严重威胁,社会不稳定。
这样的社会状况为抗日战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二、政治背景政治背景是导致抗日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国民政府领导下的中国国家局势并不稳定,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分裂和争斗。
同时,国共两党的矛盾也不断升级,让国家面临内忧外患。
1931年,日本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侵略,使得国共两党的矛盾暂时缓和,共同组成了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一政治背景为抗日战争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经济背景经济背景是抗日战争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0世纪初,中国经济尚未完全发展起来,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而日本则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进一步扩张,不断向中国领土渗透并侵占资源。
这种不平等的经济关系使得中国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情绪,促成了抗日战争的爆发。
综上所述,抗日战争的背景和起因包括社会背景、政治背景和经济背景。
社会背景中的开放社会氛围为战争的爆发提供了条件;政治背景中的内忧外患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经济背景中的经济不平等增加了抗日情绪。
这些背景和起因相互交织,共同致使抗日战争的爆发和持续。
在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尊严。
抗日战争的背景和起因,铸就了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的英勇和坚韧。
这场战争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不可忽视,它不仅保卫了中国的独立和尊严,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并将这段历史教育后人,促进和平发展的进程。
中国抗日战争背景分析

中国抗日战争背景分析中国抗日战争是指中国人民迎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这场战争是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所进行的一次艰苦卓绝的斗争。
背景是20世纪和平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危机日益严重,加之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使得中国陷入危机四伏、社会动荡的局面。
接下来,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全面分析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因素。
政治背景中国抗日战争的政治背景是国家内外政治格局的错综复杂。
一方面,中国国民政府在历经北洋政府和国民革命军政府的更迭后,于1928年建立,但其统治范围仍然不完整;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和苏区创建崛起,日益成为国内政治力量的重要一员。
加之,国内各派系之间的矛盾和争斗不断升级,导致国家政治的动荡不安。
经济背景经济背景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20世纪之初,中国经济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经济掠夺,使中国经济遭受巨大压榨。
此外,加上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使中国的经济状况更加严峻。
而日本则利用中国国内的经济脆弱局势,加速其在中国的殖民化进程,进一步加深了中日之间的矛盾。
社会背景中国抗日战争的社会背景与它的政治和经济背景紧密相连。
中国的社会矛盾极为尖锐,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对中国劳动人民进行严重剥削,贫富差距悬殊。
加之,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激化,使中国社会陷入持续的动荡和不稳定。
文化背景中国抗日战争的文化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碰撞。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在文化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传统价值观的动摇和文化的融合导致思想观念的多元化。
而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国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思想也得到了迅速扩张,成为统一中国的重要力量之一。
综上所述,在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已达到严重紧张的状态。
这些背景因素使得中国社会成为日本侵略的主要目标,并催生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抗日斗争的决心。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顽强拼搏的伟大历史篇章,对中国的抗战取得胜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军不断扩大侵华战 争,战火遍及近半个 中国。给中国造成巨 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 损失。
1935年华 北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
1937年八 一三事变
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
暴行二:烧杀掳掠篇之南京城在哭泣
下关长江边尸体堆积
我们的先辈曾被这样屠杀过……
当时驻南京的希特勒法西斯德国代表在向其政 府的报告中写道:“他们(日军)是兽类的集团。屠 杀、劫掠、纵火、奸杀……甚至以杀人竞赛的方式对 南京城血洗。他们是一架正在开动的兽性机器。”
• 共产党在防御阶段,在保存和发展有生力量前 提下,进行了平型关战役、夜袭阳明堡日军机 场、雁门关伏击战等,发动独立自主的敌后游 击战争,开辟晋察冀、晋西北等根据地。在防 御阶段,与敌作战1600多次,消灭敌5万多。 共产党的抗日武装发展到20多万。 • 形成中国抗日战争的两个在战略上互相配合, 缺一不可的战场。 • 进入相持阶段后,共产党及其军队仍然坚持游 击战和进行时机许可的运动战、阵地战 (1940-8百团大战),到1944年,抗击着全 部侵华日军的64%。涌现出无数抗日英雄、民 族英雄。见教材P.153
三.中华民族的艰苦抗战 1.正面战场(国民党主导的战场) • 战略防御阶段(1937-7——1938-10) 这阶段日本出动了几乎全部的军事力 量,企图“速战速决”。因此,这是中 国抗战最残酷的阶段。 芦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即召开国 防会议,设立战时最高统帅部,蒋为最 高指挥者。全国划分5个战区,后又增加 到12个战区。国民党军队担负正面战场 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
• 相持阶段中,国民党中如汪精卫此类汉奸 毕竟少数,蒋介石坚持抗日,面对日军的 几次进攻,国民党军队仍然坚持抗战,基 本保住了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 • 1939年桂南会战 • 1940年枣宜会战 •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配合盟军打击日军, 1942年1月发起第三次长沙会战 • 1942-2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对日作战 • 日军为最后一搏,于1944-4至1945-1发动 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国民 党军队陷入深刻危机中。
3.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国民党及其正面战场 • 首先,抗日战争是在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开展的,决定了正面战场和 敌后战场并存。两个战场互存互补,缺一不可。 • 其次,国民党由于忙于剿共等多种原因,虽然 在芦沟桥事变后即发表对日自卫抗战声明,但 准备不足,仓促抗战,又实行片面抗战路线, 给侵略者可趁之机。但是在防御阶段,蒋介石 还是很积极努力的,组织了一系列会战,单淞 沪会战,就打了三个月,打破日军“速战速 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①工人罢工、募捐 关内人 ②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 民 ③ 1935年爱国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抗日救亡运动扩展 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爱国民 主人士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 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 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共 产党的合法地位。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 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开 始了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战争。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一切抗日的政党、 阶级、阶层、各民族、海外的侨胞,空 前广泛,它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八年抗战 始终,成为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一大法宝。
• 由于中国人民坚持8年艰苦卓绝的抗战, 加上国际形势的变化:1943年意大利政 府垮台;1945-5德军投降;中、美、英 《波茨坦公告》发表;苏联红军进入东 北,进攻日关东军;美国投了二颗原子 弹等。8月14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 告》,第二天裕仁天皇以广播的形式, 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阶段在特殊的 国际环境中提前结束。这是中国人团结 抗战的结果,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 线的建立的结果。
2.敌后战场(共产党主导的战场) • 1937-8召开洛川会议,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即全面抗战路线。会后,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 军,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变为新四军。 • 改编后的军队根据实际情况,在战略防御阶段, 实行全面抗战路线,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深入敌后,发动民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牵制 敌人,消灭敌人,积小胜为大胜,建立抗日根 据地。同时,不失时机地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 是抗日战争由防御阶段进入相持阶段的一个主 要因素。(教材P.152-154)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意义
• 声势浩大的一二.九运动,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 新高潮的到来。 • 中共适时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并 积极参与、支持宋庆龄等爱国民主人士发起成 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东北军、西北 军中开展统一战线工作,1936年上半年,红军 和东北军西北军之间实际已停止敌对行动。 • 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同时根据国民党当局对 日态度、政策的变化,放弃了“反蒋抗日”的 口号,改为“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后又改为“联蒋抗日”,把国民党作为联合的 对象。
• 在8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民党伤亡 321万,为国捐躯的军事将领200多位, 担负正面战场的主要作战任务,抗击着 日军几乎所有的甲级作战师团。 • 国民党军队在中国战场击毙日军60多万, 在中国被击毙的日军将领有130多人,其 中100名为国民党军队所击毙。 • 正是国共的第二次合作,才有广泛的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坚持,才有8年 的全民族抗战,才能赢得民族解放战争 的彻底胜利。
• 没有国民党政府和军队的抗战,就不会 有中国全民族抗战。正是国民党军队承 担着正面战场的主要作战任务,才能在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比较顺利的形成了 全国军民抗战的高潮,极大提高了中国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国际地位。 • 相持阶段,日军在政治诱降的同时,为 了巩固已占领的地区,继续对国民党军 队实行进攻性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国民 党坚持抗战,进行了一系列战役:1939 年在华北、华中、华南对日军发动“冬 季攻势”;桂南战役、枣宜会战等。
芦沟桥
• 国民党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 会战,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了空 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感人至深。 •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伤亡80多 万,涌现许多抗日民族英雄:有29军副 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88师524 团谢晋元孤军守四行的“八百壮士”等 等。 • 由于日本的长期侵略准备;中国内战不 断,蒋介石把相当注意力放在消灭共产 党;蒋介石寄希望英美的介入,仓促抗 战,又实行不发动群众的片面抗战路线, 因此在防御阶段丧失了大片国土。
战略相持阶段 • 1938.10,日本力不从心,无奈下进行政 策调整。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 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 为辅方针;在占领区加紧扶植傀儡政权, 建立汉奸组织。 • 1939年1月,国民党的五届五中全会提 出“防共、限共、溶共、反共”方针, 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标志着国民 党的对内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抗战气 势已不如战略防御阶段。 • 1938-12汪精卫潜离重庆,公开投敌。 1940-3汪伪政权在南京挂牌成立。
伟大的抗日战争
课标
• • • •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 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 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探讨抗战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 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日本侵华的原因
日军的滔天罪行
伟 日本侵华的罪行 大 局部抗战 的 中华民族的抗战 抗 全民族的抗战 日 战 抗战的胜利 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争
掠 夺 军 需
抢 夺 民 财
推行奴化教育
日本军官教中国孩子学写日语字母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二、中华民族的抗战
1、局部抗战(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2、全民族的抗战
(1)全民族抗战的实现因素
(2)全民族抗战的实现过程 (3)1937-1945年的主要军事斗争(两个战场) (4)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
• 西安事变的发生,与中共之前开展的统一战线工 作分不开。事变和平解决,是三方合力的结果, 是三方面临亡国危难,从维护国家利益出发的佳 果。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 战基本结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条件基本 具备。 • 七.七芦沟桥事变,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战 进入全国性抗战局面,国共分别通电全国,号召 同胞们团结起来,一致对付日本侵略者。 • 8月,国共达成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 路军,10月南方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一、日军的滔天罪行
1、日本侵华的原因
(1)灭亡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蓄谋已久)。 根本原因 (2)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日 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 直接原因 (3)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国内因素 (4)英、美因经济危机的影响,无暇顾及东亚事 务,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国际因素
◇实现标志: 国民党公布的国共合作宣言
(2)全 民 族 抗 战 的 实 现 过 程
日本侵华(9.18事变;华北事变) 中共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确定方针。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日本全面侵华(七七事变) 八一三事变 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宣言” 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中共军队
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实现全民族的抗战?
2、全民族的抗战
(1)全民族抗战的实现因素
• 决定因素: 中日民族矛盾 上升为主要矛盾
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 倡议、主导和促成 的建立标 • 主导作用: 志着全民 族抗战的 国民党政策的转变 • 重要因素: 实现 ◇转折点: 西安事变 的和平解决 抗日救亡运动 不断高涨的推动 • 推动因素:
上图是2003年被日 本遗留在齐齐哈尔 的化学武器——芥 子气中毒致死的河 南民工李贵珍
暴 行 三 之 细 菌 战 与 毒 气 战
731部队用于放人肉的铁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