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政治概况和文化

合集下载

民族危机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变革:中国局部抗战的历史背景

民族危机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变革:中国局部抗战的历史背景

民族危机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变革:中国局部抗战的历史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遭受了来自日本的侵略和战争威胁,这个时期被称为中国抗日战争。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各地区的抗日斗争情况也存在着差异。

其中涉及了政治背景和社会变革等多个因素。

1.政治背景在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面临着困难。

这也导致了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当时中国政府采取的防御策略主要是消耗战,所以造成了许多受害的平民。

民族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地方上政权建设的不足所致。

在东北部,满族地区对于抗日战争挣扎的姿态十分明显。

在上海,沈阳,武汉,以及南京皆发生民族危机。

2.社会变革随着日本侵略的进展,中国各地的经济遭受到了破坏,大量失业人员出现,社会动荡不安。

许多中国人开始进行自我救助,以解决经济上的困境。

在农村,农民开始联合起来组织抗日民族团结的游击队,防止日本侵略。

在城市,旁观者也成为关心者,忙着处理因侵袭而造成伤亡和毁坏的伤者。

在大范围内,抗日民族团结的概念被广泛运用。

同时,国共合作政策被提出,以希望重建中国政权,阻止日本军队在华扩张。

然而,共产党项目中所缺乏的西方资本主义时主导提议的共识将导致这样的合作显然不足为法。

总之,中国局部抗战中的民族危机体现了各种社会问题,快速社会变革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抗日民族团结与国共合作政策的推行可视为改善情形的载体。

但困扰了中国近代史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和政治两重包袱导致的发展不足,成为和平和团结的最大挑战。

今天,面对全球化和民族主义的激烈冲突,我们也需要了解并研究历史的教训,以更好地应对当下的挑战。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政治与政权建设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政治与政权建设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政治与政权建设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抵御侵略者的入侵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在长期的战乱和动荡时期中艰难奋斗,不仅进行了军事上的抗击,也积极进行了战时政治和政权建设。

本文将从政治动员、政权机构以及抗战文化等方面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政治与政权建设。

一、政治动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政治动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面对强大的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协调各个抗日力量,广泛动员全国人民参与到抗战中来,形成了全民抗战的战略格局。

党的各级组织利用宣传、教育和组织等手段,广泛发起爱国主义和抗日主义的宣传运动,号召人民发扬抗战精神,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战意志。

同时,政府也通过实施农村抗战政策,调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抗战中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城市支援农村的战略策略。

二、政权机构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政权机构的建设是战时政治与政权建设的重要方面。

中国共产党携手国民党抗日政府,在战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政权机构。

通过统一战线的形式,成立了国共两党联合政府,共同制定了各项抗战政策。

同时,为了更好地动员和组织各个抗日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各级军政机关,如军事委员会、行动委员会等,协调指挥抗日战争的进行。

这些政权机构在战时起到了指挥和组织的作用,有效地推动了抗战事业的进行。

三、抗战文化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抗战文化是战时政治与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战文化包括了众多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电影、戏剧和音乐等艺术形式,通过宣传和表达,激发和弘扬抗战精神。

这些作品以英雄人物和伟大事件为题材,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英勇斗争和无私奉献。

同时,抗战文化也通过纪念活动、教育活动等形式,弘扬抗战历史的重要意义,培养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抗战意识。

四、战时政治与政权建设的意义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政治与政权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有效地推动了抗战事业的进行,也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国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政治经济哲学文化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政治经济哲学文化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经济:战争的目的就是经济,日本只是一个岛国,地少物薄,所以他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看中了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我国在抗日战争期间经济萧条,由于之前经历了辛亥革命,八国联军侵华,列强侵占中国资源并大肆掠夺,通过赔款等一系列方式多走了中国很多资源,可以说当时的中国,没有技术支持也没有安定的社会条件,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再加上当时日本对中国进行的经济封锁,但是毛主席的战略眼光独到,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战略思想,经济上采取的都是独立自主的生产和发展政策。

根据地的经济生产给前线的战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和装备供应。

小米加步枪的战略方式,是中国的经济逐渐发展,也为前线提供了物质保障。

哲学:抗日战争期间,我国最统一的精神就是“爱国精神”,四万万同胞的心声是一致的,保家卫国,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爱国主义,团结御侮,共赴国难,是“抗战精神”的核心内涵,也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但是反观国民党高层,从抗战起始便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遭到了全国热您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所以即使作为当时中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党”,也没有能最终将中国变成蒋家的天下,由此可见,群众基础,群众的力量,是在生产力的最大保证,生产力决定了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又决定了上层建筑,只有从人民出发,为人民着想,才能实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团结一致。

文化: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源远流长、不曾中断,这是因为中华人民一直依靠顽强执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支撑着。

这种精神可谓民族之魂。

毛主席也一直以这种精神为宗旨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抗战时候的中国,战斗文化贯穿了始终,虽然日军奉行欲灭其国先灭其文化的说法,每到一个地方便逼迫当地的学生学习日语和日本文化,但是我也能相信,中华民族的战斗精神,抗日精神,始终在他们的信仰中深深扎根,捐躯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勇敢拼搏的英勇战斗精神;舍生忘死的不畏牺牲精神; 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当时深深扎根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的,这种文化,不需要教,只要是中国人,就会有,这便是文化的底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抗日战争的国内政治与社会动态

中国抗日战争的国内政治与社会动态

中国抗日战争的国内政治与社会动态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重大的历史事件,它在国内政治和社会动态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国内政治动态以及社会的变迁。

一、国内政治动态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首先,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受到共同抗日目标的推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共同应对日本侵略者。

这种合作不仅提升了中国政府的战斗力,也为战后中国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其次,国内政权的迁移也是抗日战争期间的一大特点。

为了保卫国家,国民政府将临时迁往重庆,确保了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保持了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

这一迁移不仅显示出政府对国家的坚决支持,也赢得了人民的支持与信任。

另外,抗日战争期间,国内出现了大量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

在战争中,诸如蒋介石、朱德、陈毅等一批杰出的政治与军事领导人崭露头角。

他们的才华与胸怀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卫国家、争取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二、社会变迁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广大民众在战争中经历了各种困苦与磨难,但也锻造了坚强的意志与团结的精神。

首先,战争对农村社会造成了严重冲击。

农民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主力军,他们参与了石六战役、百团大战等重要战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中国人民的决心与勇气。

为了支持战争,农民被动员参与生产与抗战,粮食、棉花等物资供应得到了极大的保障,为保卫国家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战争也对城市社会构成了巨大挑战。

城市人民面临日本的轰炸、侵略与压迫,在痛苦与生活困境的同时,他们也展现了坚韧与抵抗的力量。

在这一时期,一大批工人、知识分子和学生积极投身抗日工作,为国家的解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另外,战争的进行也加剧了中国社会的流动与改变。

随着战争的爆发,大量的难民涌入内地城市,引发了社会结构与秩序的动荡。

人们流离失所,生活质量下降,但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族凝聚力与战胜困难的信念。

抗日战争期间的中国社会变迁

抗日战争期间的中国社会变迁

抗日战争期间的中国社会变迁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

1937年至1945年的八年战争,使得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迁。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迁对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历史进程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政治变迁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合作,形成了国共合作的局面。

两党在政治上的合作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密切相关。

在这一时期,国共两党加强了交流与合作,统一了指挥、战略和战术,提高了整体的抗战水平。

为了抵御日本侵略,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了全国的抗战形势,形成了战时团结的政治格局。

二、经济变迁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日本的侵略和战争的蔓延,中国经济饱受摧残。

然而,正是在这一特殊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变。

为了支持抗日战争,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如动员全民力量、加强国家经济管理、实施农村抗战、发展军事工业等。

这些措施有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三、社会变迁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受战争的影响,社会结构发生了调整,社会地位与权力发生了重新分配。

农村地主与富裕阶级受到了影响,而农民、工人和士兵等劳动人民则获得了更多的权益和社会地位。

同时,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她们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和抗战中,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文化变迁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文艺界积极投身到抗日斗争中,通过文学、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传达抗战的爱国情感。

抗日战争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推动了中国文化在这一时期的繁荣。

文化艺术工作者在这个时期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通过艺术的表达,唤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和意志。

综上所述,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

政治上的国共合作、经济上的动员和发展、社会结构的调整以及文化领域的繁荣都为中国的历史进程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抗日战争期间的中国社会变迁,不仅对中国自身影响深远,也为亚洲乃至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抗日战争的国内政治与政权建设

中国抗日战争的国内政治与政权建设

中国抗日战争的国内政治与政权建设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战争期间,国内政治的稳定与政权的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国民政府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国内政治的调整、政权的运营两个方面探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内政治与政权建设。

一、国内政治的调整1. 国共合作的形成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合作是中国抗日战争成功的重要基础。

两党在抗日战争初期建立了统一战线,共同抵御日本侵略者。

这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中国的国内政治格局,加强了抗日战争的统一指挥。

2. 高级政治机关的协商为了有效应对战争形势的变化,中国成立了国民政府特别会议和政治协商会议等高级政治机关。

这些机构的成立促进了各方面力量的团结与合作,为国内政治的调整提供了平台。

二、政权的建设与运营1. 党政军合一的制度建设中国共产党在战争期间积极进行军队建设,与其政治机构相互配合。

共产党通过建立党政军合一的制度,有效指导了抗日战争的进行,加强了对政权的掌控,稳定了国内政治形势。

2. 公共行政体系的建立为了实现国内政权的有效管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一整套公共行政体系。

这包括了行政机构的设置、行政职能的划分、干部选拔与培养等方面的工作,为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政权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

3.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中国的抗日战争中,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根据地内,党政军民团结一心,统筹运营各项事务,实现了民主政权的建设。

这为中国的国内政治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各方力量的平台。

4. 社会动员与宣传工作的开展在抗日战争期间,政权的建设还包括了社会动员和宣传工作。

政府组织人民参与战争,开展各项抗日活动,同时通过宣传工作,提高人民对于战争的认同感和抗战意识。

这为政权的建设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民意支持。

三、中共领导下的政权建设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和军事上起到了领导和组织的重要作用。

党的地位和作用在政权建设中得到了有效体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与党的合作,保持政治上的稳定。

抗日战争的背景和起因

抗日战争的背景和起因

抗日战争的背景和起因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

这场战争有着复杂的背景和深远的起因。

本文将从社会背景、政治背景和经济背景三个方面来论述抗日战争的背景以及导致这场战争发生的起因。

一、社会背景社会背景是抗日战争发生的重要背景之一。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等大变革,人民思想解放,民主运动兴起,社会变得更加开放。

然而,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分割,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受到严重威胁,社会不稳定。

这样的社会状况为抗日战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二、政治背景政治背景是导致抗日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国民政府领导下的中国国家局势并不稳定,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分裂和争斗。

同时,国共两党的矛盾也不断升级,让国家面临内忧外患。

1931年,日本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侵略,使得国共两党的矛盾暂时缓和,共同组成了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一政治背景为抗日战争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经济背景经济背景是抗日战争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0世纪初,中国经济尚未完全发展起来,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而日本则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进一步扩张,不断向中国领土渗透并侵占资源。

这种不平等的经济关系使得中国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情绪,促成了抗日战争的爆发。

综上所述,抗日战争的背景和起因包括社会背景、政治背景和经济背景。

社会背景中的开放社会氛围为战争的爆发提供了条件;政治背景中的内忧外患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经济背景中的经济不平等增加了抗日情绪。

这些背景和起因相互交织,共同致使抗日战争的爆发和持续。

在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尊严。

抗日战争的背景和起因,铸就了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的英勇和坚韧。

这场战争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不可忽视,它不仅保卫了中国的独立和尊严,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并将这段历史教育后人,促进和平发展的进程。

中国抗日战争背景分析

中国抗日战争背景分析

中国抗日战争背景分析中国抗日战争是指中国人民迎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这场战争是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所进行的一次艰苦卓绝的斗争。

背景是20世纪和平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危机日益严重,加之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使得中国陷入危机四伏、社会动荡的局面。

接下来,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全面分析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因素。

政治背景中国抗日战争的政治背景是国家内外政治格局的错综复杂。

一方面,中国国民政府在历经北洋政府和国民革命军政府的更迭后,于1928年建立,但其统治范围仍然不完整;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和苏区创建崛起,日益成为国内政治力量的重要一员。

加之,国内各派系之间的矛盾和争斗不断升级,导致国家政治的动荡不安。

经济背景经济背景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20世纪之初,中国经济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经济掠夺,使中国经济遭受巨大压榨。

此外,加上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使中国的经济状况更加严峻。

而日本则利用中国国内的经济脆弱局势,加速其在中国的殖民化进程,进一步加深了中日之间的矛盾。

社会背景中国抗日战争的社会背景与它的政治和经济背景紧密相连。

中国的社会矛盾极为尖锐,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对中国劳动人民进行严重剥削,贫富差距悬殊。

加之,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激化,使中国社会陷入持续的动荡和不稳定。

文化背景中国抗日战争的文化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碰撞。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在文化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传统价值观的动摇和文化的融合导致思想观念的多元化。

而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国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思想也得到了迅速扩张,成为统一中国的重要力量之一。

综上所述,在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已达到严重紧张的状态。

这些背景因素使得中国社会成为日本侵略的主要目标,并催生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抗日斗争的决心。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顽强拼搏的伟大历史篇章,对中国的抗战取得胜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抗战时期历史知识点

中国抗战时期历史知识点

中国抗战时期历史知识点中国抗战时期,即抗日战争时期,是指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至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的这段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阶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一、抗日战争的背景抗日战争的爆发有着深刻的国内外背景。

国际上,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野心不断膨胀,企图通过侵略中国来实现其“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

国内,中国正处于国共内战的紧张状态,但面对外敌的入侵,国共两党开始寻求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二、抗日战争的主要阶段1. 全面抗战阶段(1937-1941):以卢沟桥事变为起点,中国全面抗战爆发。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标志着中国抗战进入全面阶段。

2. 相持阶段(1941-1943):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将更多兵力投入到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进入相持阶段。

3. 反攻阶段(1943-1945):随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中国抗战得到国际支持,开始转入反攻阶段。

三、重大战役与事件1. 淞沪会战:中国军队在淞沪地区与日军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激战,虽最终撤退,但展现了中国军民的坚强意志。

2.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平民和战俘进行了大规模屠杀,造成数十万人死亡。

3. 百团大战: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大规模游击战,对日军造成了重大打击。

4. 长沙会战:中国军队在长沙地区多次成功抵御日军的进攻,保卫了华中地区。

四、抗战中的国际支持1. 飞虎队:美国志愿者组成的飞行队,为中国抗战提供了空中支援。

2. 滇缅公路:连接中国云南与缅甸的公路,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对外联系的重要通道。

3. 租借法案:美国通过租借法案,为中国提供了大量军事物资和经济援助。

五、抗战胜利的意义1. 民族解放: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屈辱。

2. 国际地位提升:中国抗战的胜利,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

中国抗日战争背景与起因分析

中国抗日战争背景与起因分析

中国抗日战争背景与起因分析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战争,它持续了8年之久,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场战争的背景和起因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

一、政治背景中国抗日战争的政治背景主要包括国民党政权的建立以及中共与国民党的合作与矛盾。

1927年,国共两党开始合作,但在国民党的一系列反动政策下,双方矛盾逐渐加剧,最终演变为武装冲突。

抗日战争之前,国共两党经历了长征,形成了力量重新组织的基础。

国民党政权在抗日战争前的执政不力,让日本帝国主义得以侵略中国。

二、经济背景经济背景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中国的经济都十分脆弱。

此外,由于历来的不公平贸易,中国长期受到列强的欺凌,导致国民经济逐渐贫弱。

而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更加剧了中国的经济处境。

这些经济因素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契机。

三、社会背景中国社会背景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戊戌维新运动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遭遇了阻力。

戊戌维新的失败和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局势的混乱导致了国家的削弱。

同时,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状况恶化,民生问题严重,社会不稳定因素逐渐蓄积,为日本入侵中国创造了条件。

四、起因分析中国抗日战争的起因有两个重要事件,即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和淞沪会战。

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成立伪满洲国。

这一事件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和不满情绪。

次年,淞沪会战爆发,中国军民奋起抵抗,这场战斗成为中国人民面对侵略进行坚决斗争的标志,为全面抗战的开始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是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化,而其起因则源于日本的侵略行为以及中国人民对侵略的抵抗。

这场战争使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也使中华民族真正意识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重要性,为中国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抗日战争重庆抗战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中国抗日战争重庆抗战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中国抗日战争重庆抗战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战争,而重庆则是国共两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

在重庆抗战时期,政治和经济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战争的胜败和国家的未来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本文中,将对重庆抗战时期的政治与经济进行论述。

一、重庆抗战时期的政治在重庆抗战时期,重庆成为了国共两党的临时政治中心。

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政府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政治上,两党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制定战略决策,协作组织军队,并实施政治、经济、社会的抗战措施。

在重庆,国共两党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政治上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合作局面。

通过规范的政治制度和政府机构,他们共同建立了有效的抗战决策和实施体系。

此外,重庆还成为了中国政府与外国政府的交流中心,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为战争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资源。

二、重庆抗战时期的经济重庆抗战时期的经济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面对日本的侵略,重庆经历了战时经济的巨大挑战。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保障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转。

例如,实施了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控制了物价,保障了人民的生活需求,并通过加强工业生产,保障战争物资的供应。

同时,重庆也成为了中国战时经济的重要中心之一。

大量的工厂和企业转移到了重庆,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军需物资和战争装备。

战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人民的就业,也提高了国家经济的实力。

重庆还成为了国民党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财政、金融中心。

在这里,政府组织了抗战债券的发行和借贷活动,筹措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战争和国家建设。

此外,重庆还发展了金融服务业,成为了国内外资本的聚集地,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综上所述,重庆抗战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治上,国共两党通过合作组织战争,保障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抗战胜利;经济上,重庆成为了国家经济的中心,为战争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和物资。

重庆抗战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成果,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形势和音乐

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形势和音乐

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形势和音乐
抗日战争(1937-1945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其重要的时期,不仅决定了中国的命运,也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政治形势动荡不安,但音乐作为一种文
化形式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治形势方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民党派在对日抗战中形
成了一种抗日统一战线。

这种统一战线的形成使得政治形势相对稳定,各方力量聚合,形成了国共合作的局面。

在这种局势下,许多
音乐作品纷纷涌现,表达了人们抗日斗争的决心和团结精神。

音乐方面,抗日战争时期,大量的抗战歌曲和爱国歌曲涌现出来,成为人们团结抗战的一种表达。

这些歌曲极富激情和动力,能
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斗志,鼓舞士气。

著名的抗战歌曲如《义勇
军进行曲》、《白发魔女传》等都成为了当时的经典之作。

此外,抗日战争时期,音乐也成为了宣传抗战的有力工具。


府组织了各类音乐演出和音乐会,通过音乐来增强人们的爱国意识
和抗战信念。

这些音乐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起到了凝聚民心的作用。

总之,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形势和音乐密不可分。

政治形势动荡下的音乐作品,既是人们斗争精神的抒发,也是凝聚民心、鼓舞士气的力量之源。

这段时期的音乐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民族团结和民族解放的象征。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民主政权与地方政府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民主政权与地方政府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民主政权与地方政府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极其重要的战争,它始于1937年,结束于1945年,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抗日民主政权与地方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中国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中国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可以追溯到抗战初期的1937年,当时中国国民党政府与中国共产党共同组成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积极响应民族危机呼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主张。

中国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旨在动员和组织全国各个抗日势力,形成共同的抗日阵线,共同抵御日本侵略。

中国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主要通过推举和协商的方式进行。

各级政权按照地域划分,共产党与国共两党合作成立了许多地方抗日民主政权,如华北抗日联军、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等。

这些抗日民主政权通过选举产生地方人民政府及官员,形成了一系列的摆脱了国民党统治的地方政权。

二、中国抗日民主政权的作用中国抗日民主政权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中国抗日民主政权为抗战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它作为一种新型政权形式,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大大提升了中国人民对抗日战争的认同度和参与度。

其次,中国抗日民主政权通过组织民众力量,充实了抗日战斗队伍。

地方抗日民主政权通过发展农村抗日游击队、地方武装和民兵组织等,加强了对抗日战斗的支持,为中国抗战的军事斗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还有,中国抗日民主政权在社会经济建设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通过土地改革、发展农业和工业等一系列措施,改善了地方居民的生活状况,提高了抗日战争的动员能力和物质基础。

三、地方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除了中国抗日民主政权,地方政府也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方政府是按照行政区域划分的政府机构,在抗日战争时期,地方政府起到了组织和协调各项工作的作用。

地方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

中国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分析

中国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分析

中国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分析中国抗日战争,也被称为中日战争,是指中国国民党政府领导下中国人民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进行的一场艰苦卓越的抗战。

这场战争的起因和背景非常复杂,涉及到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进行分析。

一、政治背景抗日战争发生在中国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国内政治形势复杂且动荡不安。

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仍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内外压力交织使得政局异常紧张。

同时,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这导致了许多不稳定的政治局势,削弱了国内的战斗力。

二、经济背景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也与中国的经济形势密切相关。

20世纪初,西方列强加强对中国的经济控制,导致中国经济体系的严重不平衡和剥削。

此外,日本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以获取资源和市场,使得中国的经济状况越发困难。

这种侵略性行为对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进一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抵抗情绪。

三、社会背景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的结果。

社会底层民众面临贫困、饥荒和失业的困扰,国内社会不稳定,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此外,日本的残暴行为和凶残政策进一步激怒了中国人民,引发了抗日情绪的高涨。

四、历史背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因也与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和动荡,国家独立和统一的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

这导致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为抗日战争的爆发营造了条件。

总结起来,中国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等多个方面。

从政治背景来看,国内政治形势动荡不安;经济背景下,中国经济受到西方列强和日本的压迫;社会背景下,底层民众贫困困扰、社会矛盾尖锐;历史背景下,国家独立和统一问题未解决等。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

这场战争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次英勇的抵抗,也是一次艰难的探索,为中国赢得了时间和机会,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抗日战争背景与起因

抗日战争背景与起因

抗日战争背景与起因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一次伟大斗争。

该战争的背景和起因源远流长,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经济动因和政治引发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一直处于封建社会的深重压迫下,国家衰落,社会不稳定。

同时,帝国主义列强逐步渗透中国,进行着殖民剥削和掠夺。

这些因素无疑为日本的侵华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历史上的长期战乱中,中国形成了一种被称为“民族安危”思维的潜意识观念。

当外敌入侵时,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抵抗,保卫国家利益。

抗日战争的背景是这一观念对民众的牢固信念,加上近代中国的危机积累与社会不公,逼迫着中国必须全力抵抗以保卫祖国。

二、经济动因19世纪末以来,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一波又一波侵略和压迫,经济遭受了空前剥削和破坏。

国家主权与民族利益被侵蚀殆尽,社会经济破败。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民意识到必须采取行动来改变现状。

此外,当时战争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经济利益冲突。

日本对中国资源的掠夺与侵略行径,加剧了中日关系的紧张。

中国政府和人民认识到,争取经济独立和国家安全的唯一途径就是与日本进行决战。

三、政治引发抗日战争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28年日本发动的济南惨案,这个事件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广泛关注。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施压,使得中国国内一些反对派和革命团体齐聚一堂,形成了抗击日本侵略的共识。

随着时局的发展,国共两党开始逐渐加强合作,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

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组织和发动抗日斗争,这也为全国范围内的民众提供了更强大的动力。

总结起来,抗日战争背景与起因的分析,既包括长期以来国家历史过程中的渊源,也涉及到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经济和政治挑战。

只有通过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和起因,我们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和珍视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并从中汲取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

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表现出的团结与勇气,必将永远铭刻在民族的记忆中,并激励着中国人民在共同建设伟大国家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抗日战争时期政治概况和文化73页PPT

抗日战争时期政治概况和文化73页PPT

谢谢!
73
抗日战争时期政治概况和文化
21、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22、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23、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2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 何能尔 ?心远 地自偏 。 25、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答: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抗日时期,为了支持长期抗战,民主根据地进行了全面的,体现“军民兼顾”、“公私兼顾”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

根据地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主要有:由政府或机关、学校、部队经营的公营经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集体活动的合作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以及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

同时,还残存着地主经济。

前四种构成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根据统计资料,个体经济占最大比重,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占第二位,公营经济占第三位,合作经济占第四位。

公营经济在数量上虽然不是主要的,却占了主导地位。

政府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的财政金融和对外贸易。

因此,公营经济是骨干,是领导力量,引导和帮助合作经济与私营经济在适合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

而很多工业,除了政府直接经营外,政府与私人采取共同投资经营的方式经营。

1943年以后,公营工厂普遍实行了“合作制”。

工人做人股,厂方资金做钱股,工人也有入钱股的,四个月或半年一期,到期按股分红。

这种合作制是新民主主义公营企业联系厂方与工人之间利益较好的工资形式。

此外,根据地各单位的手工作坊、公营商业,也都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公私合营形式。

公营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骨干,是民营经济的模范与指导;是有组织性有计划性的经济;其任务是:保证军用公用供给,帮助国民经济的发展。

合作经济,主要有农业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及消费合作社、运输合作社等形式。

农业合作社,只是人力和畜力相互变工,各人地里的庄稼仍归各人所得。

这种分配方法叫“按地分配”。

此外,还有按照劳动力分配的形式。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及消费合作社等都是群众自己拿钱集股办的。

合作社实行分红制,股金作钱股,职工中由入股的,钱为钱股,人为人股,按期按股分红。

合作经济建筑在私有制基础上;不取消剥削,只是限制剥削;是一种比较有计划有组织的经济。

它有利于发展生产,增进私人利益,增加了社会财富,增加了对政府财政负担的能力,政府也奖励这种经济的发展。

抗日战争中的战时政治与政治改革

抗日战争中的战时政治与政治改革

抗日战争中的战时政治与政治改革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重要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

在这场长达八年的残酷战争中,战时政治和政治改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方略、国共合作与团结、游击战争与农村革命以及地下党的发展等方面,探讨抗日战争中战时政治与政治改革的重要性与影响。

一、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方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提出了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抗战方略,对于动员人民、组织民兵、建立抗日根据地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党的抗战方略的核心是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形成国共合作的局面,实现全民族的抗战统一战线。

二、国共合作与团结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团结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大政治特点。

1936年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达成了停止内战,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共识。

这一共识的达成,为全国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通过党的中央统一战线政策的颁布,党组织与其他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进行广泛的合作,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

三、游击战争与农村革命在抗日战争初期,国共军队面临着与日本侵略军实力悬殊的困境,因此采取了游击战争的战略。

游击战争使中国共产党在战争时期得以发展壮大,进而推动了农村革命的进程。

通过开展土地革命,坚定农民抗日斗争的信心,加强与农民的联系,共产党在农村地区逐渐树立了威信,形成了抗日的坚强后盾。

四、地下党的发展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即如何在敌后地区开展有效的地下工作。

中国共产党借鉴苏联共产党的经验,发展地下党组织,开展抗日宣传、组织民众、进行游击战争等活动。

地下党的发展不仅为中国共产党在战争时期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支持,也为战时政治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在抗日战争中,战时政治与政治改革的重要性与影响不可低估。

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方略、国共合作与团结、游击战争与农村革命以及地下党的发展等方面的努力,为中国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战时政治与政治改革不仅是抗战胜利的必要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在战时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风俗与文化传承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风俗与文化传承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风俗与文化传承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战时风俗和文化传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段黑暗的历史中,中国人民团结一心,通过坚韧不拔的抗战精神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凝聚力量,抵抗侵略者,同时也孕育了许多独特的战时风俗。

一、战时风俗概述在抗日战争中,由于敌人的进攻和国家的动荡,中国人民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他们不得不面对匮乏、疾病和战斗中的死亡。

然而,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中国人民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并传承了一些特殊的战时风俗。

1.抗战信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信奉着抗战信仰,这种信仰体现了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精神。

他们相信只要日本侵略者被击败,中国将重返和平与繁荣的时代。

因此,祭拜神灵、庙会和民间信仰成为了当时的战时风俗之一。

2.民族团结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的民族团结被充分发扬。

不论身份、地位或阶层的不同,所有人都团结在一起,共同抵抗侵略者。

这种团结意识在战时生活中表现为相互帮助、携手合作和共同经历的种种活动,如集体祭祀、组织义勇军和提供救助等。

3.战时婚嫁习俗在战争时期,婚姻也受到了一些特殊的风俗和限制。

很多年轻人被动员到抗战前线,因此婚嫁活动受到了限制并被推迟。

家庭往往会选择在战争结束后才举行婚礼,这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伤害的畏惧。

二、战时文化传承除了特殊的战时风俗,中国人民还通过文化的传承来强化他们的战斗精神。

1.文学和艺术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文学和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以极高的艺术水平和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战场上的英雄事迹和人民的抗战精神。

这些作品通过文学和艺术的形式传达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坚韧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2.宣传和演艺在抗日战争中,宣传和演艺活动被广泛用于激励士气和凝聚力量。

各种宣传海报、报纸和电影以催人奋进、激发爱国情感的方式向人民传递正能量。

演艺节目如戏曲、音乐和舞蹈等也为人们提供了放松和娱乐的方式,同时增强了民族团结和爱国情感。

3.传统文化延续尽管在战争中,中国人民生活困苦,但他们仍然坚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1年九一八事变
日军不断扩大侵华战 争,战火遍及近半个 中国。给中国造成巨 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 损失。
1935年华 北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
1937年八 一三事变
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
暴行二:烧杀掳掠篇之南京城在哭泣
下关长江边尸体堆积
我们的先辈曾被这样屠杀过……
当时驻南京的希特勒法西斯德国代表在向其政 府的报告中写道:“他们(日军)是兽类的集团。屠 杀、劫掠、纵火、奸杀……甚至以杀人竞赛的方式对 南京城血洗。他们是一架正在开动的兽性机器。”
• 共产党在防御阶段,在保存和发展有生力量前 提下,进行了平型关战役、夜袭阳明堡日军机 场、雁门关伏击战等,发动独立自主的敌后游 击战争,开辟晋察冀、晋西北等根据地。在防 御阶段,与敌作战1600多次,消灭敌5万多。 共产党的抗日武装发展到20多万。 • 形成中国抗日战争的两个在战略上互相配合, 缺一不可的战场。 • 进入相持阶段后,共产党及其军队仍然坚持游 击战和进行时机许可的运动战、阵地战 (1940-8百团大战),到1944年,抗击着全 部侵华日军的64%。涌现出无数抗日英雄、民 族英雄。见教材P.153
三.中华民族的艰苦抗战 1.正面战场(国民党主导的战场) • 战略防御阶段(1937-7——1938-10) 这阶段日本出动了几乎全部的军事力 量,企图“速战速决”。因此,这是中 国抗战最残酷的阶段。 芦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即召开国 防会议,设立战时最高统帅部,蒋为最 高指挥者。全国划分5个战区,后又增加 到12个战区。国民党军队担负正面战场 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
• 相持阶段中,国民党中如汪精卫此类汉奸 毕竟少数,蒋介石坚持抗日,面对日军的 几次进攻,国民党军队仍然坚持抗战,基 本保住了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 • 1939年桂南会战 • 1940年枣宜会战 •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配合盟军打击日军, 1942年1月发起第三次长沙会战 • 1942-2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对日作战 • 日军为最后一搏,于1944-4至1945-1发动 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国民 党军队陷入深刻危机中。

3.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国民党及其正面战场 • 首先,抗日战争是在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开展的,决定了正面战场和 敌后战场并存。两个战场互存互补,缺一不可。 • 其次,国民党由于忙于剿共等多种原因,虽然 在芦沟桥事变后即发表对日自卫抗战声明,但 准备不足,仓促抗战,又实行片面抗战路线, 给侵略者可趁之机。但是在防御阶段,蒋介石 还是很积极努力的,组织了一系列会战,单淞 沪会战,就打了三个月,打破日军“速战速 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①工人罢工、募捐 关内人 ②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 民 ③ 1935年爱国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抗日救亡运动扩展 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爱国民 主人士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 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 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共 产党的合法地位。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 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开 始了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战争。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一切抗日的政党、 阶级、阶层、各民族、海外的侨胞,空 前广泛,它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八年抗战 始终,成为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一大法宝。
• 由于中国人民坚持8年艰苦卓绝的抗战, 加上国际形势的变化:1943年意大利政 府垮台;1945-5德军投降;中、美、英 《波茨坦公告》发表;苏联红军进入东 北,进攻日关东军;美国投了二颗原子 弹等。8月14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 告》,第二天裕仁天皇以广播的形式, 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阶段在特殊的 国际环境中提前结束。这是中国人团结 抗战的结果,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 线的建立的结果。
2.敌后战场(共产党主导的战场) • 1937-8召开洛川会议,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即全面抗战路线。会后,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 军,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变为新四军。 • 改编后的军队根据实际情况,在战略防御阶段, 实行全面抗战路线,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深入敌后,发动民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牵制 敌人,消灭敌人,积小胜为大胜,建立抗日根 据地。同时,不失时机地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 是抗日战争由防御阶段进入相持阶段的一个主 要因素。(教材P.152-154)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意义
• 声势浩大的一二.九运动,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 新高潮的到来。 • 中共适时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并 积极参与、支持宋庆龄等爱国民主人士发起成 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东北军、西北 军中开展统一战线工作,1936年上半年,红军 和东北军西北军之间实际已停止敌对行动。 • 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同时根据国民党当局对 日态度、政策的变化,放弃了“反蒋抗日”的 口号,改为“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后又改为“联蒋抗日”,把国民党作为联合的 对象。
• 在8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民党伤亡 321万,为国捐躯的军事将领200多位, 担负正面战场的主要作战任务,抗击着 日军几乎所有的甲级作战师团。 • 国民党军队在中国战场击毙日军60多万, 在中国被击毙的日军将领有130多人,其 中100名为国民党军队所击毙。 • 正是国共的第二次合作,才有广泛的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坚持,才有8年 的全民族抗战,才能赢得民族解放战争 的彻底胜利。
• 没有国民党政府和军队的抗战,就不会 有中国全民族抗战。正是国民党军队承 担着正面战场的主要作战任务,才能在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比较顺利的形成了 全国军民抗战的高潮,极大提高了中国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国际地位。 • 相持阶段,日军在政治诱降的同时,为 了巩固已占领的地区,继续对国民党军 队实行进攻性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国民 党坚持抗战,进行了一系列战役:1939 年在华北、华中、华南对日军发动“冬 季攻势”;桂南战役、枣宜会战等。
芦沟桥
• 国民党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 会战,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了空 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感人至深。 •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伤亡80多 万,涌现许多抗日民族英雄:有29军副 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88师524 团谢晋元孤军守四行的“八百壮士”等 等。 • 由于日本的长期侵略准备;中国内战不 断,蒋介石把相当注意力放在消灭共产 党;蒋介石寄希望英美的介入,仓促抗 战,又实行不发动群众的片面抗战路线, 因此在防御阶段丧失了大片国土。
战略相持阶段 • 1938.10,日本力不从心,无奈下进行政 策调整。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 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 为辅方针;在占领区加紧扶植傀儡政权, 建立汉奸组织。 • 1939年1月,国民党的五届五中全会提 出“防共、限共、溶共、反共”方针, 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标志着国民 党的对内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抗战气 势已不如战略防御阶段。 • 1938-12汪精卫潜离重庆,公开投敌。 1940-3汪伪政权在南京挂牌成立。
伟大的抗日战争
课标
• • • •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 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 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探讨抗战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 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日本侵华的原因
日军的滔天罪行
伟 日本侵华的罪行 大 局部抗战 的 中华民族的抗战 抗 全民族的抗战 日 战 抗战的胜利 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争
掠 夺 军 需
抢 夺 民 财
推行奴化教育
日本军官教中国孩子学写日语字母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二、中华民族的抗战
1、局部抗战(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2、全民族的抗战
(1)全民族抗战的实现因素
(2)全民族抗战的实现过程 (3)1937-1945年的主要军事斗争(两个战场) (4)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
• 西安事变的发生,与中共之前开展的统一战线工 作分不开。事变和平解决,是三方合力的结果, 是三方面临亡国危难,从维护国家利益出发的佳 果。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 战基本结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条件基本 具备。 • 七.七芦沟桥事变,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战 进入全国性抗战局面,国共分别通电全国,号召 同胞们团结起来,一致对付日本侵略者。 • 8月,国共达成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 路军,10月南方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一、日军的滔天罪行
1、日本侵华的原因
(1)灭亡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蓄谋已久)。 根本原因 (2)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日 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 直接原因 (3)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国内因素 (4)英、美因经济危机的影响,无暇顾及东亚事 务,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国际因素
◇实现标志: 国民党公布的国共合作宣言
(2)全 民 族 抗 战 的 实 现 过 程
日本侵华(9.18事变;华北事变) 中共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确定方针。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日本全面侵华(七七事变) 八一三事变 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宣言” 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中共军队
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实现全民族的抗战?
2、全民族的抗战
(1)全民族抗战的实现因素
• 决定因素: 中日民族矛盾 上升为主要矛盾
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 倡议、主导和促成 的建立标 • 主导作用: 志着全民 族抗战的 国民党政策的转变 • 重要因素: 实现 ◇转折点: 西安事变 的和平解决 抗日救亡运动 不断高涨的推动 • 推动因素:
上图是2003年被日 本遗留在齐齐哈尔 的化学武器——芥 子气中毒致死的河 南民工李贵珍
暴 行 三 之 细 菌 战 与 毒 气 战
731部队用于放人肉的铁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