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113-8 20110130805 王浩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雕塑艺术特点的比较
秦汉雕塑,秦汉雕塑特点,秦汉美学艺术,秦汉雕塑美学特点
跪射俑
御手俑
立射俑
5
1.1 秦兵马俑
批量化,易成形,持久从“天上”到“地下”
制作 工艺
6
1.2 秦始皇铜车马
工艺精湛,技术成熟从“实用”到“审美”
7
写实 写意 2.1 马踏匈奴——霍去病墓石雕
技术障碍
8
2.2 说唱陶俑
形式: 严谨写实夸张写意 形象: 呆滞生动 质料: 帝王将相俳优艺人 情感: 严刑峻法自由氛围
击 鼓 说 唱 俑 ( 东 汉 )
9
2.3 马踏飞燕
10
2.3 马踏飞燕
形式: 比例协调,巧借重心
形象: 轻盈流畅,内在情态 质料: 贵重青铜,将军贵胄 意蕴: 骏马英姿,天马图腾
11
总结
形式 - 沉滞灵动 形象 - 写实写意
质料 - 贵重平凡
对象 - 贵族民间
12
谢 谢 观 赏
秦 汉 雕 塑
目 录
1. 秦代雕塑
① 秦兵马俑
② 青铜雕塑
2. 汉代雕塑 ① 汉代石雕 ② 汉代陶塑 ③ 青铜雕塑·
1.1 秦兵马俑
规 模 宏 大 , 气 势 雄 伟
3
1.1 秦兵马俑
细节逼真,神态各异大一统气度与法家思想
武官俑
武官俑
文官俑
4
1.1 秦兵马俑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逼真、写实的美学追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
第二阶段
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随汉化政策 深入推行,雕塑也以洛阳龙门宾阳洞、古 阳洞、莲花洞,云冈石窟6窟,敦煌43 7窟、259窟,麦积山148窟、76 窟为代表。这时的造像,面像瘦刮,菩萨 广额,小颐,秀颈,眉宇开朗,神情恬淡, 飞天清丽俊秀,飞扬动荡,可见南朝绘画 人物的一些特征,应是西域文化与中原文 化进一步结合的产物。从造像衣饰看,绝 大多数穿上新装,由袈裟式的偏衫,发展 为方领下垂、宽衣博带式的外衣,里面仍 为僧祗支和裙,裙带作结,有的一条下垂, 一条甩在左腕上。菩萨多如当时汉族妇女 流行的搭臂披帛,由两肩下垂交叉于两腿 间,然后上卷肘部,再驱向外面。晚一些 的菩萨在披帛交叉的地方多穿一环,然后 上卷。雕刻技法除阴刻线与凸起线外,又 增加了平阶梯式花纹。
石兽:墓前石狮最为突 出。石麒麟显然受波斯 艺术风格影响,双角者 称辟邪,独角者称天禄。 无论是麒麟还是狮子, 胁下均如波斯、西亚陵 前石兽一样有飞翼,而 且形态、纹饰均不一样, 或呈波浪形,或呈浮云 状,或呈鱼鳞状钩形, 与波斯、西亚翼兽并不 完全相同。这些石兽姿 态生动,雕刻精美,刀 法纯熟,尤其以气魄雄 伟而震撼人心。
麦积山雕塑
麦积山石窟艺术作品有泥塑、石雕、 绘画,其中以泥塑为主要成分,石 雕也有相当出色的作品。由北魏至 北周时期的洞龛占了现存麦积山全 部洞龛的70%以上,于是说麦积 山雕塑为魏晋南北朝彩塑艺术之集 大成者也不过分。这一时期有许多 精采作品。麦积山石窟的魏晋南北 朝时代的雕塑作品是麦积山石窟的 主要文化遗产,体现了那个文化交 流的时代中国泥塑所达到的艺术水 准。那些作品至今显示着感人至深 的艺术魅力,说明当时不知名的中 国艺术家曾进行了伟大的创造。这 种坚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不拒绝 吸收外来文化因素的创造,正是中 国文化得以不断发展,富于青春活 力的原因所在。
魏晋南北朝的雕塑PPT课件
.
5
❖第二十窟 ❖露天大佛 ❖施禅定印的佛坐像
.
6பைடு நூலகம்
❖第十九窟
❖ 面容慈祥,端庄稳静, ❖ 施无畏印的佛坐像
.
7
第十八窟
拓跋焘,从面部表情露 出一种忏悔的神态
.
8
❖ 17
第 窟 交 脚 弥 勒
.
9
第十六窟
❖ 立像高13.5米。 ❖ 着褒衣博带式佛装 ❖ 施无畏印的佛立像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魏晋南北朝的雕塑及工艺美术 之
云冈石窟
.
1
❖ 昙曜五窟 ❖ 五华洞
❖ 第五,六窟
.
2
❖ 问题一:为什么双石窟大量出现? ❖ 问题二:为什么是五尊大佛?
.
3
❖ 反映了北魏当时的社会现实 既有皇帝在位,又有太后临朝的政治局面
.
4
❖ 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
昙曜和尚为了把佛和帝王合二为一,更好的发 展佛教
浅析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
浅析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
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雕塑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雕塑艺术经历了独创性的变化和发展,展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风貌。
秦汉雕塑艺术在主题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在秦汉时期,以秦始皇陵园为代
表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陶俑群。
这些陶俑栩栩如生地展现了秦朝军
队的壮丽场面,不仅具有艺术欣赏价值,而且也为研究秦代军事、政治和社会制度提供了
珍贵的实物证据。
秦汉雕塑艺术的创作手法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
在雕塑技法上,秦汉时期的雕塑家采
用了多种材料、多种方式进行雕刻,使得雕塑作品更加逼真生动。
秦始皇陵兵马俑就是用
黏土制成,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描绘脸部表情、手指关节和眼睑之类的细节,使得陶俑的
形象更加立体、细腻。
秦汉时期雕塑艺术还运用了浅浮雕和高浮雕等雕刻技法,形成了丰
富的艺术表达。
秦汉雕塑艺术表现出鲜明的社会文化特点。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社
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文化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秦汉雕塑作品
主要以人物为主题,涉及到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文风俗等多个领域。
不仅体现了古代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还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具有丰富多样、立体逼真的特点,突破了以往的传统,并融入了
时代精神和社会文化,成为了我国雕塑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这段历史时期的雕塑艺术
不仅对后世的艺术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
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雕塑艺术特点的比较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雕塑艺术特点的比较摘要: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大发展和大转折的两个重要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史上不可或缺的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秦兵马俑、汉霍去病墓石刻,还是魏晋时期的陵墓造像,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雕塑多姿多彩的一面。
然而他们不仅有着中国雕塑所共有的特点而且也各自有着其所具有的时代特征。
关键字:秦汉雕塑魏晋雕塑佛教造像石窟造像中国雕塑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我国东北地区就已经出现了独立的雕塑作品。
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我国古代雕塑的门类和种类不断扩大,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直接影响和制约艺术发展的首要因素。
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文化、哲学思想与宗教,特别是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的思想,直接影响和牵引着我国古代艺术的发展方向,以致于我国古代的艺术重心也直接倾向于工艺美术。
而中国古代雕塑与政治制度、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的关系和联系就更为凸显。
丧葬、宗教祭祀、佛教造像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古代雕塑的发展的主要载体。
秦汉时期在祭器(明器)、礼器、纪念性、仪卫性雕塑的应用,帝陵仪卫性雕塑,从最初的地上大型陵墓雕塑,再到后来地下部分的陪葬品陶俑,均见证了我国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兴盛。
使我国古代雕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留下了许多惊人之作。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不断发展的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秦王朝,不但统一了国家而且更重要的是统一了货币以及文字等。
使文化和艺术都得以融合和发展,也正因此使秦王朝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
汉承秦制,吸取前朝教训,前后维持了四百年之久,建立起了一个大的帝国。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秦汉时期的雕塑在继承先秦雕塑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开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中国雕塑史上第一个高峰。
“艺术是时代社会意识和生活意识的反应”。
秦汉时期的统治者生前生活奢豪,不惜动用劳力大兴土兴建宫苑,以彰显王权威严,宣扬统一功业;而且大修陵寝,希望死后仍能像以前一样尊享荣华。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雕塑
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 西汉
《马踏匈奴》(西汉)
《马踏飞燕》(东汉)
汉代雕塑(东汉) 中国雕塑作品
马踏飞燕-中 国旅游标志
出土于武威雷 台,是中国汉代 雕塑艺术的代 表性杰作。是 根据甘肃河西 “汗血马”形 象创作的,它体 态轻盈,神形兼 备,昂首扬尾, 三蹄腾空,动感 极强,生动而准 确地再现了天 马风驰电掣般 飞跃的英姿。 通长24,高30。
三彩骆驼,背载丝绸或驮负 乐队,仰首嘶鸣,那赤髯碧眼的 牵驼俑,身穿窄袖衫,头戴翻檐 帽,再现了中亚胡人的生活形象, 使人回忆起当年驼队行进在“丝 绸之路”上的情景。
霍去病墓伏虎
霍去病墓前石刻
伏虎
《伏虎》雕刻家利用一块波浪起伏不规则的石料,把凶猛桀 骜的“虎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虎头、颈与胸连在一起,似为积 蓄力量,好像随时会扑向猎物。虎尾倒卷于背上,虎身上的斑纹 虽没有雕刻的很突出,但却异常生动。作品造型浑然一体,充满 生气,不拘泥于细节的真实性,而是把握住了整体的特征。
貔貅(辟邪)
南 朝 石 雕
昭陵六骏之一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陵墓前的浮雕,与兵马俑一脉相承,《昭陵 六骏》体现中国古代雕塑的现实手法,没有失实的夸张,没有虚化 诡异的造型,这些雕刻同样显示出对自然和人的力量的肯定。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中国雕 塑作品
乐山大佛 俗称“游峨眉必朝大
佛,朝大佛多游峨眉”, 所以乐山大佛是峨眉风 景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 分。“佛是一座山,山 是一尊佛”,大佛通高 71米,头高14.7米,发 髻有1021个,耳长6.72 米,鼻长5.33米,眼长 3.3 米 , 肩 宽 24 米 , 手 的 中 指 长 8.3 米 , 脚 背 宽 9米,长 11米 ,可 围 坐百人以上,迄今它是 世界上最大的一座石刻 佛像。
魏晋南北朝的雕塑、工艺
魏晋南北朝的雕塑魏晋南北朝是古代雕塑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雕塑制作规模之巨大、传世作品数量之多、艺术技巧成熟,以及雕塑艺术对广大民众精神生活的影响都超过了前代。
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内各族人民,在雕塑艺术领域中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流、融合,有力地促进了雕塑艺术的发展和提高。
主体地位,成就是最为突出。
吸取、借鉴外国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佛教雕塑中,经过众多雕塑匠师的创作实践,丰富了中国雕塑的艺术语言。
在帝王和贵族的陵墓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型纪念性雕刻,和供帝王及上层人物陪葬用的陶俑等雕塑品也出现了新面貌和新成就。
第一节东晋南朝的雕塑名家和绘画相同,东晋至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第一批知名的雕塑家,由于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理论修养和努力钻研的实践,在雕塑艺术发展史上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而大量遗存在无名工匠所创造的艺术品则为人们展现出绚丽多彩的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风貌。
雕塑家中最负盛名的戴逵(约326—约396年),字安道,谯郡轾县(今安徽宿县)人,徙会稽剡县(今浙江嵊县)。
东晋著名画家,也是最有影响的雕塑家、哲学家、音乐家。
工书画,博学而有才气,终生遁世不仕。
在绘画方面,擅长表现人物、故实、佛像及山水。
顾恺之认为他画的《七贤图》,人物形象和意趣超过了前人(前面讲绘画时所看的竹林七贤砖画,或许其底稿即出戴氏所为);谢赫列其于第三品,与顾恺之相同,评论他的作品为“情韵连绵、风趣巧拔。
善图圣贤,百工所范”。
他的作品对民间创作有很大影响。
戴逵尤以擅长佛教雕塑著称,他努力探索和完善铸造、雕刻的技法表现,改善国外传入的佛像式样而创造出为当时民众易于接受的佛教雕刻形象,为外来佛像样式的本土化改造做出了极大贡献。
“自汉世始有佛像,形制未工,至逵始大备”。
在为灵宝寺造丈六无量寿佛和男相端净的菩萨木像时,潜藏于帷帐中听取观众的褒贬,详加研讨,积三年时间方才制成而受到好评。
又以十年精力制作五躯佛像,此像与顾恺之画维摩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进献的玉佛像并称瓦官寺三绝。
浅析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
浅析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雕塑艺术也是极其丰富和多样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启了一段雕塑艺术发展的新时期,而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则是在这些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
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主要包括了石雕、陶俑、泥质、青铜器等多种形式。
其中石雕艺术是最为突出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整个中国境内修建了大量的陵墓,这些陵墓都采用了大量的石雕工艺。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这些高大的兵马俑栩栩如生,几乎可以称之为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代表作品。
此外,秦汉时期的石雕艺术还表现在建筑装饰上,如石刻门楼、栏杆等,这些都是非常精美的作品。
秦汉时期的陶俑艺术也发展得非常活跃。
中国古代的陶俑主要是为了陪葬而制作的,这些陶俑形象各异,有的是士兵、有的是官员,还有的是宠物等。
这些陶俑的制作的非常细致,其刻画的细节非常丰富。
在青铜器方面,秦汉时期的制作非常的发达。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汉时期的青铜器多样性非常丰富。
从形态上,秦汉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十分精致,图案刻画繁复,表现了时代的文化特点与艺术成就。
此外,秦汉时期的泥塑艺术也十分的精湛。
泥质的艺术品形态形态上更加灵动,同时在表现人物、动物形象方面,泥质材料使用也极为适合。
再加上泥质柔软的特点,泥塑艺术家可以更好的表现作品的细节。
综上所述,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形式与创新发现成就卓著,催生出数以千计的艺术品。
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作品,也对后世雕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设计史2 秦汉-魏晋时期
第三节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秦始皇兵马俑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所罕见的规模庞大的雕塑工艺杰作。
汉代陶塑主要作明器,四川成都天回山汉墓出土的说唱俑,最为传神。
一、青铜工艺青铜器时代在汉代结束。
1、一般生活用器汉代铜器已向生活日用器皿方面发展。
以素器最为流行。
汉代铜器主要有:铜灯、铜炉、铜奁、铜洗、铜壶、铜镜、铜鼓。
铜奁(lián)又称酒樽,仿自漆奁,是盛酒和温酒的器皿。
汉代铜壶已成定式。
2、汉镜汉代铜镜已不只是满足上层少数人的需要,而在平民中普遍流行起来,同时还在国际交往中进行交易。
规矩镜:主纹区出现TLV形格式而得名(博局镜)画像镜:阶段式镜:透光镜:汉代铜镜花纹的图案组织有以下几种方式:1)四方式2)放射式3)旋转式4)同心圆式5)对称式6)阶段式3、汉代铜灯长信宫灯, (河北满城出土),属虹管灯,器形为一少女,跽坐+左手执灯,右手杖灯罩,右手的衣袖很自然地与灯罩连成虹管,灯体成圆形,中间为两块瓦状罩板,盖与底板上都有滑槽,可以任意调节光照的方向和角度,整器鎏金,富丽堂皇,人物的形体结构把握得很准确,少女神情自若,姿态优美。
4、薰炉形式:中空,放置香料。
功用:a香薰衣服、被褥;b调节室内气味。
铜炉是汉代一个具有特色的品种,有熏炉(又统称博山炉)、温手炉、温酒炉。
错金铜博山炉5、带钩6、塑造艺术马踏飞燕(东汉):马踏飞燕铜塑,也称铜奔马,体态优美,富于浪漫主义设计意匠,是一件极其珍贵的青铜工艺品。
7、装饰工艺方面有刻划、镶嵌,错金银、鎏金、镂空等多种技法。
金银错:是战国时期兴起的一种装饰工艺,用金银丝或金银片在铜器上镶嵌成各种图案,用错石(厝石)磨错平滑,金银错是在刻纹装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弥补了刻纹装饰纤细难辨的不足。
金银错也称错金银。
鎏金:鎏金是将金箔碎片加热后,加人7倍的水银,混合成液体再涂在铜器上,经低温烘烤,使水银挥发,金泥则固着于铜器上,具有辉煌的效果,鎏金与金银错是使用最多的两种工艺。
第五课 秦汉雕塑艺术
第五课秦汉雕塑艺术----秦俑汉俑的艺术特色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秦汉雕塑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基本知识教学重点:秦汉俑的艺术特色授课过程:秦汉时代的雕塑艺术、石雕、陶塑、木雕、青铜铸像等方面均有建树。
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一方面,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需要雕塑艺术作为其宣扬功业、先是王权威严的有利形象工具。
另一方面,社会伦理教化、宗教和民间娱乐等活动也需要雕塑艺术为其装点门面,所以有这个时期的蓬勃发展。
过秦论中提到:“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史记·秦始皇本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另指金铸的佛像,也称“金人”。
收缴民间兵器,以弱民。
这一点很明确。
但是为什么秦始皇要选择铸造金属人呢?而且为什么要十二个呢?”。
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秦王嬴政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
但由于吕不韦曾经专权的阴影和辛辛苦苦征战得来的皇位不易,为了实现自己当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的宏伟愿望,所以他坐稳皇帝后始终在忧虑和思考着如何确保长治久安,使江山传之万世的问题。
而要坐稳天下,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收缴和销毁流散民间的各种兵器,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别人的武力夺权。
于是,他总是在寻找一个合理的借口,来收缴全国的兵器,机会终于来了。
一天,在大臣们的陪同下,秦始皇正在观看舞灯笼和各种杂耍。
正在看得高兴的时候,忽见一队杀气腾腾、手里拿着刀剑等兵器的武士上场表演。
秦始皇看见后,又触动了自己的长久以来的心病。
这时候,恰巧临洮一个农民送来一条消息,说是见到12个巨人,而且他们当地还传唱着一道童谣:“渠去一,显于金,百邪辟,百瑞生。
”秦始皇听后,龙颜大悦。
于是他假托征兆,说这是顺应天意,下令收缴民间兵器,集中到大都咸阳,铸成12个铜人。
实际上,秦始皇收兵器铸造铜人,完全是出于巩固自己皇位的考虑。
这儿还有另外一个故事版本。
有一天,秦始皇正在阿房宫中休息。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像雕刻艺术的本土化演变-最新文档资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像雕刻艺术的本土化演变-最新文档资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像雕刻艺术的本土化演变一、引言在汉魏时期,佛教初入中原后,与中国传统文化撞击并融合,促进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使其从早期的对建筑、祭祀的附属地位中独立出来,丰富了中国雕塑的内容和雕塑技艺手法,成为独具魅力的艺术品。
佛教造像是人们生活审美趣味和审美倾向的表现载体,受到不同时代风气的影响,从最初的汉朝时期引进的具有明显西域色彩的佛像,到魏晋时期充满士大夫气质的佛像、再到盛唐丰满、富贵的华丽佛像、宋朝世俗化、生活化气息的佛像,它已经深深烙上中华文化的色彩,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最精彩的华章。
①魏晋时期,尤其北魏孝文帝的“太和改制”之后,玄学思想发展并与佛教文化融合,受当朝士大夫的审美倾向的影响,佛像的面相逐渐清秀起来,大多体现褒衣薄带、细眼长眉的形象,佛像的整体雕刻意韵类似当时玄学士大夫的俊朗、超脱气质;此外,同一时期绘画技法中的“曹衣出水”风格也在佛像雕刻的衣饰纹理中有运用,佛像的雕刻也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中国化特征。
二、动乱、自由的时代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1)又称为六朝时代,政权分裂、战争频繁不断,这是中国史上最动乱、最痛苦的时代,却是精神上极其自由和解放的时代,也是最具智慧和最有热情的时代,也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
在政治制度上,该时期君主专制有所松动,这有利于文化艺术的发展,也为佛教雕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该时期的哲学思想方面,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玄学的产生,推动了逻辑思辩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探索的自由空间,并对哲学、美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方面,所谓“五胡乱华”的灾祸时代,却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尤其是佛教的发展,寺院建筑和造像的盛行,佛经、佛故事的大量传入,带动了艺术创作的发展;在艺术方面,此时的人物画、雕塑艺术,已用具体自然的动感和技巧去表达,不仅能表现人物的外在美,更能透过眼神手势及飘带,传达人物的内在美,达到人物形神兼备的意境。
美术学科秦汉雕塑常考知识点汇总
美术学科秦汉雕塑常考知识点汇总
1.秦汉雕塑艺术特色:
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力量将中国雕塑推向了高峰,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雕的出现和标志性明器雕塑的产生,以及工艺性雕塑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将雕塑艺术视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美化陵园建筑、纪念功臣将帅的有力工具。
秦汉雕塑的巨大气魄和强健精神,为中国雕塑的历史留下了辉煌的一页,称为中国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2.秦汉雕塑艺术不同:
①秦追求写实逼真,汉代讲究写实生动
②秦代代表为秦兵马俑,汉代代表为霍去病墓。
3.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色:
秦俑的艺术特点是:①崇尚写实,手法严谨;②性格鲜明,形象生动;③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4.马踏匈奴:
马踏匈奴西汉霍去病墓前群雕的主体雕刻。
作者运用寓意手法,以矫健的战马象征骠骑将军,以战马将匈奴将领踏翻在地的经典型情节,赞颂霍去病在抗击匈奴战争中建树的奇功。
这是具有纪念碑性质
的雕刻艺术品。
5.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创作年代,题材内容和艺术特点:
①年代、流派:霍去病墓石雕群西汉时期杰出的雕塑作品。
②背景:这座陵墓是西汉武帝的名将霍去病的陵墓,因有战功,封为骠骑大将军,死后陪葬武帝茂陵旁。
③表现内容:石雕作于西汉元狩六年前后(约公元前117),有象、牛、马、猪、虎、羊、“怪兽食羊”、“人与熊斗”和“马踏匈奴”等16件。
④表现形式及艺术特色:多是根据原石自然形态,运用圆雕、浮雕、线刻等手法,雕刻而成。
浑厚深沉,粗放豪迈,简练传神。
⑤意义:该墓群是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成组石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目不暇接,千姿百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目不暇接,千姿百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分裂动荡,各民族不断接触、斗争、融合,再加上异国的艺术特别是宗教艺术大量传人中国,因此这一时期的雕塑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新面貌,为其后隋唐雕塑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雕塑主要有陵墓雕刻、俑、宗教造像,还有些供玩赏的小型雕塑品,此外用于建筑或器皿上的工艺雕塑也很普遍。
现保存较好的南朝陵墓雕刻帝王陵墓地表上的石刻群雕,分布在南京附近,现存 31处,包括了宋、齐、梁、陈诸代的作品,其中以齐、梁两代为多。
南朝陵墓石刻群雕一般由成对的石兽、神道石柱和石碑所组成。
石兽是以整石雕成的立体圆雕,有翼,一般呈蹲伏状,刚健有力,造型雄伟,体长和高度多在3 米以上。
与前代相比,雕造技艺有更大的进步,且时代风格由凝重古朴转向优美生动。
神道石柱是在双螭盘曲的底座上树起多楞的柱体,楞面刻成下凹的瓦楞形状,柱体上都是有铭刻的方形石额,柱端托一刻仰莲纹的圆盖,盖顶中央蹲一小型石兽,整体造型秀丽挺拔,端庄而又富有变化。
石碑体形巨大,圆额有穿,坐于龟趺之上,稳重有力。
这3 种石雕既显得庄严宏伟,又生动多变,表现出南朝大型纪念碑性质的雕刻艺术的高水平。
这一时期,立体圆雕作品以俑的数量最多,且绝大部分是涂彩的陶塑,也有少量的釉陶俑、青瓷俑以及石雕作品。
从西晋时开始,出现了以镇墓兽、甲胄武士、鞍马、牛车和男仆女婢组合成的俑群。
南朝的俑群大致沿袭西晋旧制,但数量不多。
北方则不同,从十六国时期起,就在继承西晋旧制的基础上,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俑群内容增多、数量增大,概括来说,包括这些:驱邪镇墓的镇墓兽,有全装甲胄执锐按的镇墓俑,有模拟墓内死者生前岀行的仪卫、骑兵俑、身负箭的步兵、骑马的鼓吹乐队、骑马和步行的属吏以及仪仗、仆从等有模拟墓内家居享乐的大量舞乐和男仆女婢,有模拟庖厨中执炊操作的奴婢以及灶、碓、磨、井等模型,还有各种家禽、家畜的形象。
除此之外,陶俑的塑制也日渐精美。
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也日益提高,从仅具轮廓,转向注意细部刻画,生动自然。
秦汉雕塑的时代风貌——雄浑洒脱、点石成金的艺术风格
2016/02秦汉雕塑的时代风貌文/谭旭【摘要】中国古代雕塑源远流长,对当下雕塑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同时代的雕塑都体现着各自的时代文化精神,这些人类的主动创造行为都各自追求着自身的文化思维模式、社会组织结构与地域风俗差异。
所以,不同时代的雕塑艺术都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特征。
【关键词】秦汉雕塑;点石成金;雄浑洒脱;人物雕塑;动物雕塑——雄浑洒脱、点石成金的艺术风格一、秦汉时期的文化特征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古代中国开始形成统一的整体。
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强大王朝,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大业之后,需要完成的第二个任务就是统一思想,以巩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统治。
这就需要结束先秦时代“诸子百家”的学术文化环境,而建立一种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的思想文化标准。
秦罢黜百家,以专政暴力的手段割断历史,捣毁先秦百家的文化。
至此,专政的秦国也就从此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覆灭。
陈胜、吴广在这种环境下很快就举起了反秦的大旗。
全国的反秦义军在“天下苦秦久矣”的口号下迅速集结,秦朝还没来得急挣扎就轰然崩塌。
在汉朝初年,思想家们开始总结秦朝失败的教训。
贾谊充分分析了秦朝在统一之前与统一之后政治战略的变化,其中反映在文化上的变化还是专政。
贾谊的分析直接影响了汉王朝统治阶级执政的态度,汉高祖刘邦在取得政权之后,所争取的主要措施是缓和统治阶级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对地主阶级广布恩施。
之后,文帝、景帝都是本着高祖的这个精神来对待百姓的,这就是所谓的“黄老之学”。
综上所述,秦汉两朝的文化哲学思想先是经历了“百家争鸣”,到“黄老”的“无为而治”,再到“罢黜百家”的独尊儒术,这样一个过程,那么同样属于文化建设的雕塑艺术又与这个过程保持着怎样的联系呢?透过雕塑艺术的样式,我们又能洞察到这个时代怎样的文化体系呢?他们的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因果关系?二、秦汉时期的人物雕塑秦始皇好大喜功,上面笔者分析了初秦的哲学文化观,这也就使得秦始皇无论是在建筑宫室、建筑陵墓还是在艺术创作方面,都力求宏大、华丽、壮观。
晋朝的雕塑与艺术装饰
晋朝的雕塑与艺术装饰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其文化艺术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晋朝时期,雕塑与艺术装饰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展示出独特的风貌与风格。
本文将从晋朝雕塑与艺术装饰的特点、主要内容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晋朝雕塑的特点1. 追求浑厚的艺术风格晋朝雕塑注重表现器物的形态,追求雕塑的自然与浑厚感。
在此期间制作的石雕作品,往往通过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造型取得了独有的韵味。
这种浑厚的艺术风格使得晋朝雕塑独树一帜,给人一种深深的艺术享受。
2. 着重刻画人物形象晋朝雕塑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表现出色。
晋代人物雕塑对人物的面貌、体态和精神特征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表现,力求将人物的个性和情感完美地展现出来。
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得晋朝雕塑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世艺术家学习借鉴的对象。
3. 融合佛教艺术元素晋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时期,佛教的影响也渗透到了晋朝的雕塑艺术中。
许多晋朝的石雕作品中融入了佛教的神话故事、佛陀像等元素,使得晋朝雕塑既有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又具备佛教艺术的独特韵味。
这种融合使得晋朝雕塑更加丰富多元,增添了艺术作品的神秘与禅意。
二、晋朝艺术装饰的内容1. 器物的纹饰装饰晋朝的器物装饰主要体现在纹饰上。
古代晋朝陶器、玉器以及青铜器等都使用了各种纹饰进行装饰。
这些纹饰通常是由符号、图案等组合而成,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晋朝纹饰的装饰方式多样,既有简练的线条,也有丰富的图案,充分展现了晋朝时期人们对艺术的审美追求。
2. 建筑的装饰晋朝的建筑装饰风格注重于雕琢的细腻和线条的流畅。
大量的雕刻花纹被运用于建筑物的柱子、梁头等部位,使得整体建筑显得华丽而庄重。
晋朝的建筑装饰给人以恢宏瑰丽之感,体现了晋朝人民对于建筑艺术的追求。
三、晋朝雕塑与艺术装饰的影响晋朝的雕塑与艺术装饰对后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雕塑方面,晋朝的艺术风格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家。
他们从晋朝雕塑中汲取灵感,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从秦汉到宋朝的经典造像
从秦汉到宋朝的经典造像众所周知,上海博物馆是国内顶尖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馆藏种类丰富,精品众多。
一、战国秦汉时期的雕塑(公元前475-公元220)商周时代雕塑的制作己相当广泛。
作为独立的雕塑艺术门类的形成,是在秦汉时期。
泰始皇兵马俑、两汉的陵墓石雕和各种表现社会生活的俑像,是中国早期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品。
具体而言,西汉陶俑塑造运用概括的手法和简炼的技巧,使俑像具有质朴的美。
东汉俑像则颇具写实的特色,并且在人物情态方面,更为生动传神。
彩绘木俑战国(公元前475-221)陶俑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陶狗东汉(公元25-220)笛吹陶俑抚琴陶俑东汉(公元25-220)二、魏晋南北朝隋代的雕塑(公元220-公元618)佛教于两汉之际自古印度和中亚传至中国,北魏前期的佛像受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影响,深目高鼻,形体魁伟。
后又出现了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形象。
西魏造像则面相丰圆,体躯壮实,褶襞稠密。
北齐造像身材修长而优美,衣著轻柔线条简洁,谧宁凝思的情态成为当时典型的风格。
隋代佛像雕塑基本上是北齐风格的延续。
佛石像北魏延兴二年(公元472)王龙生等造佛像石碑北魏(公元386-534)佛像石塔节北魏(公元386-534)佛石像东魏(公元534-550)佛石像东魏(公元534-550)释迦佛石像南朝(公元420-589)佛石像北齐(公元550-577)佛石像北齐(公元550-577)千佛石碑北周(公元557-581)阿弥陀佛三尊铜像隋(公元581-618)大势至菩萨石像观世音菩萨石像隋(公元581-618)三、唐五代时期的雕塑(公元618-公元960)唐代文明,极为昌盛。
雕塑崇尚写实,各种俑像具有准确的形貌和恰当的艺术表现手法.佛像雕刻更刻意追求形体的完美,许多雕像力求刻画出佛家超度众生的情态,从而愈益世俗化。
李世延母冯氏等造佛像石碑唐永徽六年(公元655)佛石像唐龙朔元年(公元661)菩萨石像唐(公元618-907)阿弥陀佛石像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天王石像唐(公元618-907)四、宋元明时期的雕塑(公元960-公元1644)宋代佛教造像更注重于世俗的形体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艺美术鉴赏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雕塑艺术特点的比较姓名:王浩班级: T1113-8学号: 20110130805指导老师:冯琛琛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雕塑艺术特点的比较摘要: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大发展和大转折的两个重要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史上不可或缺的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秦兵马俑、汉霍去病墓石刻,还是魏晋时期的陵墓造像,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雕塑多姿多彩的一面。
然而他们不仅有着中国雕塑所共有的特点而且也各自有着其所具有的时代特征。
关键字:秦汉雕塑魏晋雕塑佛教造像石窟造像中国雕塑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我国东北地区就已经出现了独立的雕塑作品。
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我国古代雕塑的门类和种类不断扩大,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直接影响和制约艺术发展的首要因素。
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文化、哲学思想与宗教,特别是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的思想,直接影响和牵引着我国古代艺术的发展方向,以致于我国古代的艺术重心也直接倾向于工艺美术。
而中国古代雕塑与政治制度、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的关系和联系就更为凸显。
丧葬、宗教祭祀、佛教造像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古代雕塑的发展的主要载体。
秦汉时期在祭器(明器)、礼器、纪念性、仪卫性雕塑的应用,帝陵仪卫性雕塑,从最初的地上大型陵墓雕塑,再到后来地下部分的陪葬品陶俑,均见证了我国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兴盛。
使我国古代雕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留下了许多惊人之作。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不断发展的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秦王朝,不但统一了国家而且更重要的是统一了货币以及文字等。
使文化和艺术都得以融合和发展,也正因此使秦王朝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
汉承秦制,吸取前朝教训,前后维持了四百年之久,建立起了一个大的帝国。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秦汉时期的雕塑在继承先秦雕塑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开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中国雕塑史上第一个高峰。
“艺术是时代社会意识和生活意识的反应”。
秦汉时期的统治者生前生活奢豪,不惜动用劳力大兴土兴建宫苑,以彰显王权威严,宣扬统一功业;而且大修陵寝,希望死后仍能像以前一样尊享荣华。
由于国家的统一,人力物力的集中,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都为美术的快速发展同样创造了良好的土壤。
几百年间,秦汉时期的雕塑就体量和数量而言他们大大超过了此前历史上任何一个分裂时期。
出现了空前规模的巨作——秦始皇兵马俑和最具浪漫色彩、雄浑朴厚与奔放有力结合的艺术风格的代表作——霍去病墓雕塑群。
其用途和功用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明器雕塑,另一类为纪念性、仪卫性雕塑。
“明器又称…冥器‟也称…盟器‟”。
是用于随葬的物品,包括随葬模型、俑、动物造型、建筑造型和车马造型等,一般采用石、金、土等材料制成。
明器雕塑在我国北方和南方都有大量的发现。
在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秦始皇兵马俑。
纪念性、仪卫性雕塑,是设置在陵园露天的地面上的包括陵墓表饰雕塑和设置在建筑物前的雕塑。
其带有纪念性和仪卫性质,材料也多以金石等为主。
秦汉时期雕塑的题材也更贴近了现实生活,其中与丧葬习俗神仙信仰有关的仍占主流,功用也逐步脱离了器物而走向独立。
就文化传承而言,秦朝仍旧体现出战国时期秦国关陇一带平朴写实的特色;而汉朝则多承楚风,更具有浪漫、简洁夸张的成分。
从整体而言,秦汉雕塑追求写真又讲究写意,大到陵墓纪念性石刻、小到随葬的明器俑人,不仅完全脱离了工艺装饰造型的附属地位,而且各自成为独立的艺术样式。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亦标志着中国雕塑艺术的成熟。
技法上,秦汉雕塑非常成功的把握整体的效果。
圆雕、浮雕与线刻有机结合,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雕塑技法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雕塑史上有着典范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天下大势合久必分的局面,社会动荡不安长达四百多年。
由于四分五裂的社会局面,这一时期雕塑的风格面貌又趋向于多样化,其主要体现在汉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差异之中。
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相互影响是此时雕塑成因的重要特点。
但汉文化仍是社会的大趋势,居于主导地位。
也正是社会的动荡和民族的融合,佛教悄然兴盛。
佛教的兴盛扩展了雕塑的题材和数量。
这一时期佛教题材的雕塑占雕塑的主导地位;出现了大量的雕塑精品。
而这一时期的陵墓雕塑主要分为,一是留存于地上的大型仪卫、纪念性石刻;二是埋入地下的冥器雕塑,包括墓俑。
前者保存下来的主要是南朝帝陵遗物,此时大型石刻的技巧比秦汉时期进不了许多,作品也趋于完整写实。
这一时期的陶俑出土也极为丰富,地域风格也极为明显。
正是这种差异性构成了这一时期陶俑多姿多彩的迷人艺术风格。
佛教美术的兴盛与发展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的最主要特征,也是这一时期美术发展的一条主线。
而佛教美术在这一时期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便是雕塑和壁画。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佛教的石窟寺院雕塑。
“石窟是石窟寺的简称,是在河畔开凿佛教寺庙”。
石窟寺建筑都与木构建筑相结合,现大多数窟前木构建筑已失,使人容易以为石窟就是洞窟。
其实,石窟是寺院的一种,只不过它的建设过程是凿去山崖多余的部分。
为的是更长久的保存。
石窟寺的功能是供人膜拜和修行,内有大量佛教题材的绘画和雕塑,并与特殊的建筑形式相结合,可谓古代艺术的宝库。
开窟造像最早发源于印度佛教,十六国时期传入汉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中最能体现佛教艺术兴盛景象的无疑就是石窟造像。
也正是由于全民的虔诚信仰,石窟寺院的建设在南北朝时期是国家的大事,往往能集中优秀的人才去创作、镌刻。
才得以留下许多雕塑史上名垂不朽的作品。
也最终证明和体现了这个时代的聪明才智。
石窟寺源于印度,中国石窟最早开凿于三世纪,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高峰。
我国的石窟群考古学家将其分为三个区域。
新疆地区。
包括克孜尔石窟群,柏孜克里克石窟和吐峪的石窟等;中原地区。
包括河西石窟带(含敦煌石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响堂山石窟、天龙山石窟等;南方地区。
包括栖霞山石窟、广元千佛崖、大足石窟、飞来峰石窟、石钟山石窟等。
三地区的石窟建造相互影响而又各具特色,构成了中国石窟艺术丰富多彩的面貌。
总的说来,从时间关系上来讲,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是我国雕塑继承和发扬的两个重要阶段,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过程,因此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有着诸多的共同点:一、这两个时期的雕塑作品中,纯粹反映现实生活现象的雕塑艺术品很少这也是中国雕塑区别于国外雕塑的最大特点。
更是我国古代雕塑不被重视的原因之一。
由于我国远古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宗教所致。
艺术表现多倾向于工艺制作。
从礼器和祭器和帝陵仪卫性雕塑。
包括陶器、玉器、青铜器等工艺品的装饰性雕塑。
这两种形式的雕塑在中国古代雕塑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它们的实用性和装饰性很强,没有被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去发展。
因此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家不被重视,而是被冠以“匠人”的称谓。
所以除极少数作品留有名号外,众多的雕塑作品的作者我们很难考证,更不可能有雕塑技法或史料的专著。
偶有被称之为艺术品的,也是以纪念性、仪卫性雕塑的身份出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西汉时期的霍去病墓石雕群。
中国古代雕塑装饰性、实用性强这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文化特殊性的体现。
因此我们不能由此而漠视它们的存在,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认识它们、理解和欣赏它们。
二、雕塑的实用性、装饰性相当突出最早的雕塑是从石器、骨器演变而来,从一开始它们就带有实用性、装饰性的印记。
无论是明器、礼器、宗教雕刻以及人物还有动物,都带有浓厚的装饰意味。
例如这两个时期都共同出现的石刻辟邪。
它们体积硕大、威风勇猛,其造型与写实雕塑相比较,具有写意性和半抽象性相结合的艺术特征,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几乎是不可能。
但是他们整体造型完整。
完全经过装饰变形,经过这样的处理,它们往往比写实性的雕塑更具震撼力和威慑力。
也就更能发挥它们本身作为建筑装饰的功用。
三、塑绘统一的表现特征中国雕塑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相互补充,在雕塑上加彩,被称作“妆銮”。
是以提高雕塑表现力为目的的。
最具代表的便是佛教塑像,它们大多都被加以“妆銮”,是因为我国古代塑绘不分家,雕塑和绘画的审美要求一致。
因此不去注重发挥雕塑本身所特有的体积感,而是而是加以彩绘来表现。
如石窟佛教塑像身上的衣褶,虽然运用阴刻的线条来表现,却仍然没有立体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
这是这两个时期乃至整个古代雕塑所具有的特点之一。
四、化繁为简、注重写意无论是中国古代雕塑还是中国绘画都注重写意。
雕塑所注重的写意是由于我国古代雕塑的实用性和装饰性所致。
装饰不要求再现,只要求表现物象。
便形成了雕塑的高度的意象性。
这也符合中国绘画的审美观念。
在几千年的发展当中我国绘画和雕塑的审美要求一致。
因此我们应该带着欣赏中国绘画是追求神韵、不求貌似地标准和感受去欣赏和理解这两个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的雕塑。
纵观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
从时间上来讲,这两个时期跨度几百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对秦汉时期的继承和发扬。
因此它们在有着共有的相同点的同时又有着各自的时代特征:(一)从雕塑的数量和规模上来讲,魏晋南北朝较秦汉时期便有了较大的发展。
虽然秦汉时期的大型纪念性石刻(如霍去病墓前石雕“马踏匈奴”、李冰像高达2.9米)和大型陶塑(如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可谓成就惊人,无不显示了秦汉时期国势强盛之风貌气派。
但其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规模相比(如“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北魏时期的“坐佛与立佛”高达14米),却又稍显逊色。
(二)从造型风格上来讲,秦汉时期的雕塑在注重写意的同时侧重于浑厚的整体风格。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注重写实和传神的表现。
如汉代名将霍去病墓前石刻之一《马踏匈奴》,石材花岗岩,马腿粗壮结实,四足踩踏着手持弓箭的匈奴首领,下自挣扎的匈奴人露出绝望的神色,形容委琐,面目可憎,马腿如四根巨柱,与马身浑然一体,显得坚定稳重,整体造型古劲朴拙,风格沉着浑厚。
还有其墓前其他石刻,如《跃马》、《伏虎》、《卧牛》等造型手法洗练,雄强有力,造型极简,风格浑厚而有富于变化。
又如东汉石雕《高颐墓辟邪》,它昂首挺胸,肩侧阴刻双翼,四腿踩踏有力,形作走状,造型浑厚朴实。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风格则倾向于秀骨清像,注重写实和传神的表现。
以南朝《齐武帝陵石辟邪》为例,昂首张口、前胸高腆饱满、弓腰挺骨、前腿微屈,意态昂扬勃兴,有蓄势待发之意与腾跃奋起之势,与秦汉时浑厚的风格截然不同。
又如馆藏于陕西博物馆的《大夏石马》。
头长而腿短粗,前腿直立,后腿稍蜷曲,昂然而立,似待命而发。
造型简括冼练。
与《马踏匈奴》的浑厚相比更是透露出灵秀清新之貌。
(三)雕塑的题材和主题有了很大的变化。
秦汉时的雕塑题材多取自自然形态,主题也主要以“祭器”和“明器”为主,这一时期雕塑多埋于地下,陶俑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