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古诗词哲理选择题 新人教版必修4.doc
巧析古诗词哲理,提高复习实效以古诗词、名言名句、成语等为载体来命题,不仅考查了学科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要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和鉴赏能力,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进行学科知识教学中,要挖掘学科知识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寓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于教学过程之中,弘扬和更好地传承中国优秀的、蕴含着深厚哲理思想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
同时考生在复习哲学常识的过程中,要搜集和整理一些常用成语,并把握其中的哲理,还应适当积累一些哲理性的名言名句和古诗词,善于结合哲学知识进行分析,这是十分必要的。
方法指导:解答这类题型,思路分为两步:首先弄懂题干诗词名句或成语的含义及其蕴含的哲理,其次弄清选项中诗词名句或成语的含义及其蕴含的哲理,并与题干材料所蕴含的哲理进行对照,从而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下面把我们在高三复习哲学时精选的部分试题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古语、古诗、名人名言为背景的哲学选择题的举例和分析1、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菊花。
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
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
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解析:从试题提供的材料看,苏东坡知错是“后来”的事,知错的原因在于在不同地点——黄州见到秋菊落英。
如果把“后来”与“黄州”转述一下即可说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B是最好的选项。
2、下列判断中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是A、要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B、动中有静,静中有动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D、日有所思,夜中所梦解析:命令自然与服从自然是对立又统一的,服从自然体现了世界的物质性,意识必须服从自然规律,体现了唯物论;要命令自然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消极被动的。
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哲理选择题专项训练
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哲理专项训练第一部分名言警句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则说: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据此回答1—2题。
1.赫拉克利特的观点()A.是形而上学的观点B.肯定了物质的运动性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夸大了物质的绝对运动2.克拉底的观点( )A.正确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C.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肯定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相充满魅力。
”据此回答3—4题。
3.上述这句话是一个( )A.唯心主义命题B.乐观主义命题C.悲观主义命题D.唯物主义命题4.上述这句话同时启示我们( )A.一个人要成才,应从自身实际出发B.生死有命,富贵在天C.要坚持物质的决定作用,从自己的思想出发D.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基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据此回答5—6题。
5.从哲学上看,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指的是(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B.主观和客观的关系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D.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6.上述陶行知先生这句话告诉我们( )A.认识来源于实践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某同学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老师认为“近朱者未必赤,近黑者未必黑.”据此回答7—8题。
7.上述材料中该同学()A.看到了外因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作用B.夸大了内因的决定作用C.承认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D.确认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8.根据上述材料,该老师( )A.否认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B.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惟一因素C.认为外因和内因在事物发展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D.认为外因和内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天下皆贫我独富,我富也贫;天下皆富我奕富,此为真富”据此回答9—11题。
成语、名言、诗文、俗语中哲理选择题20181127
成语、名言、诗文、俗语中哲理选择题20181127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
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A、物质的作用B、意识的作用C、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D、实践的重要性3、“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③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④意识决定于物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4、“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
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A、意识能够对物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B、人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利用创造规律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规律为基础5、“智子疑邻”告诉我们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6、“杞人忧天”错在A、否认世界的物质性B、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的C、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D、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7、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①不忘初心,奋发有为②是亦彼也,彼亦是也③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④因时制宜,因地制宜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8、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①滴水穿石②物极必反③刻舟求剑④断章取义⑤墨守成规⑥浅尝辄止⑦统筹兼顾⑧固步自封A、①②⑥⑦B、③④⑤⑥⑧C、①③④⑤⑥D、③④⑤⑥⑦9、“刻舟求剑”之所以落空,是因为那个楚国人①否认了物质的存在②背离了物质的运动规律③离开了物质空谈运动④静止地看问题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10、“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C、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D、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11、“舍卒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C、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12、“怨天尤人”错在A、只强调主观,是主观唯心主义B、只强调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C、割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D、只强调客观情况,否认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13、“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7b589dfe-6eb2-11ec-9ab0-7cb59b590d7d1、\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
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
\这段话是一个(b)命题。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悲观主义D,教条主义2、\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d)。
a、自然界是客观的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d)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d)。
a、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基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C.内因和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样重要。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5.日落是无限美好的,但《接近黄昏》这首诗告诉我们(c)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在物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B.外部原因通过内部原因发挥作用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6.马可以冒险,但耕地不如牛;一辆结实的汽车可以承载重物,但是船胜于渡河,它的哲学含义是(d)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B.矛盾的事物,每一方都有自己的特点C.两点论和关键论的统一d.矛盾的双方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7、\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这首诗表明(c)a、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永恒的追求b、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有不同的指导作用。
自由比生命和爱更宝贵。
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8、朱《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a)(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
(2)法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在客观法律面前做任何事情。
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蕴含哲理训练试题
的歌 ,骆驼照相充满魅力据此回答3—4 题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蕴含哲理训练试题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蕴含哲理训练试题选编:江西省赣县中学北校区 叶苑松第一部分 名言警句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 . 你是骆驼 , 就不要去唱苍鹰、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一条河流 . ”他的学生克拉底则说 一条河流 . ”据此回答1— 2 题 1. 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a .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的运动性c .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的绝对运动 2.克拉底的观点 ()a .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 确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c .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止,肯定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b .肯定了物质 d .夸大了物质b .正d .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3. 上述这句话是一个( )a .唯心主义命题b .乐观主义命题命题 d .唯物主义命题4. 上述这句话同时启示我们( )a .一个人要成才,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死有命,富贵在天c.要坚持物质的决定作用,从自己的思想出发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基础三、“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据此回答5. 从哲学上看,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指的是(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6. 上述陶行知先生这句话告诉我们( )a. 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有指导作用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四、某同学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朱者未必赤,近黑者未必黑.”据此回答7—8题7. 上述材料中该同学( )a. 看到了外因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作用大了内因的决定作用c .悲观主义b .生d.解5—6 题)b.d.b.认识对d. 实践是可老师认为“近b.夸c. 承认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关系d. 确认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8. 根据上述材料, 该老师( )a. 否认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b. 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惟一因素c .认为外因和内因在事物发展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d. 认为外因和内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五、“天下皆贫我独富,我富也贫;天下皆富我奕富,此为真富”据此回答9—11 题9. 上述观点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属于()a. 唯心主义b. 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d. 辩证法10. 从经济生活角度看,这种观点主要说明了( )a. 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b.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c .我国目前的生产水平较低 d.我国贫困人口仍然较多11. 这种富裕观说明的哲学原理是( )a. 贡献和索取是密切联系的 b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统一的c.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d. 理想与现实是相互转化的六、古人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 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 则易者亦难矣. ”据此回答12 —13 题12.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 在一定条件下, 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b. 难易转化是必然的,难会变易,易会变难C.矛盾是既对立又排斥的统一d. 认真学习,不懂的知识便懂了.13. 上述材料主要坚持了( )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 d.统一的观点七、“乱极则治,暗极则光,天之道也. ” “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到. ”据此回答14 —15 题14. 这两句名言共同反映了( )a.发展变化的观点b.矛盾特殊性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d. 矛盾普遍性的观点15. 这两句名言的区别在于( )a. 前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后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统一b. 前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统一,后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对立c. 前者强调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后者强调了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d.前者强调了抓主要矛盾,后者强调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八、“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 ”据此回答16—17 题16.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强调了()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 知识对实践有正确的指导作用c .实践与知识二者同等重要 d.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7. “知识是生活的灯塔”强调了()a. 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b.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c .理性认识对实践的正确指导 d.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能动性的活动九、雷锋的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焦裕禄的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徐虎的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做到“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吴金印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扑下身子,一门心思为老百姓谋利益” . 据此回答18—19 题18. 上述四位英雄模范的人生价值体现了 (a.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利益 贡献比精神贡献更重要 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d.远离金钱 ,反对享乐主义 19.从上述这四位典范的身上 ,我们应得到的启示是 ()a. 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就不能讲个人利益b. 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必须从事发挥个人特长的职业c. 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多为他人创造物质财富d. 要使自己的人生放射光芒,必须为社会.为人民多做贡献十、德国伟大的思想家和剧作家歌德说 : “你若要喜欢你 自己的价值 ,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成语名言诗句哲学选择题集锦
成语名言诗句哲学选择题集锦一、成语哲学选择题1、“智子疑邻”告诉我们()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B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人们的立足点不同对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A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3、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3)对症下药,量体裁衣(4)因时制宜,因地制宜A(1)(2)(3) B(1)(2)(3)(4) C(1)(3)(4) D(2)(3)(4)4.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1)滴水穿石(2)物极必反(3)刻舟求剑(4)断章取义(5)墨守成规(6)浅尝辄止(7)统筹兼顾(8)固步自封A(1)(2)(6)(7) B(3)(4)(5)(6)(8) C(1)(3)(4)(5)(6) D(3)(4)(5)(6)(7)5、“好事多磨”包含的哲理是()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D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6、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1)守株待兔(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水滴石穿,绳锯木断(4)物极必反(5)墨守成规(6)吃一堑长一智(7)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8)失败为成功之母(9)断章取义(10)统筹兼顾A(2)(3)(7) B(4)(5)(6)(8)C(1)(9)(10) D(3)(6)(9)7、“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这一说法体现的哲理是()A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 B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C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D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8、“愚公移山”与“田忌赛马”这两个故事共同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C、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D、构成事物的成分由于结构和排列秩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二、名言哲学选择题9、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政治:诗词鉴赏类哲理性选择题特训-课件(新人教必修4)
D
5、今朝踏浪书海豪情盛,来年题名金榜
笑颜开,这是一位老师送给高三学子的一副
对联。该对联的哲学寓意是 A.知识是进步的阶梯,间接经验的获得比直 接经验更重要 B.人生价值的实现,需积累更多的主观因素 C.对真理的求索无止境,人们可以突破客观 条件和规律的限制 D.感性认识需要上升为理性认识,人们才能 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
10、“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 番长进。”这段话说明 A.否定一切是发展的前提 B.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 C.只要否定就能发展 D.怀疑精神就是创新精神
B
11、《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 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 敌而制胜者,谓之神。”从哲学的观点看, 这段话表明 ( ) ①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③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 特点 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客观的, 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诗词鉴赏类哲理性选择题特训
1.下列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包含相同 哲理的是 A.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D.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A
2、下列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 宙”所体现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天不变,道亦不变 B.理生万物 C.心外无物 D.气者,理之依也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 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 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⑶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 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那些久违の世间冷暖、现实社会の丑陋阴暗/别禁勾起她少女时代の那些自由自在生活の无尽回忆/更是对她の夫君有咯全面の、更新の咯解/从前她只晓得他是壹各制造阴谋、玩弄权术 の高手/壹门心思地机关算尽、苦心钻营/无非就是为咯得到那各九五至尊の皇位而已/而水清自小到大都是壹各无欲无求之人/在人生道路和远大志向那各方面/与他永远都是南辕北辙/ 背道而驰/所以对于他の那番拉拢利诱权臣、阿谀奉承皇上等等行为很是别屑/甚至是别耻/可是他刚刚滔滔别绝半各时辰所说の那番话却让水清对他の看法有咯天翻地覆の改变/假设他 真の如今天所表现の那样/是壹各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疾苦、严惩贪官污吏之人/那么由他得到那各万众仰幕の位置/励精图治/做出壹番大事业/岂别是要比别の皇子小格得到江山之后/ 只晓得倚仗祖宗留下の基业/恣意胡为要强多咯?八小格和二十三小格还算是有些才能/她别好妄下断言/但是比起那骄奢淫逸、有才无德の废太子/横征暴敛、重利轻义の九小格/毫无主 见、糊涂别明事理の十小格/她の夫君可真是强得别是壹点半点呢/从前/水清对于嫁给王爷有两大人生遗憾/而且壹直耿耿于怀到现在/壹是要与他の妻妾们共享他の爱情/二是无法过上 那种寄情山水、淡泊名利、志向高洁の人生/可是经过今晚の长谈/让她对自己少别更事の任性之举格外地惭愧/假设将来有壹天/真の是由他成为新君/即使他将拥有后宫佳丽三千/即使 她将永远地被禁锢在紫禁城那方狭小の天地里终老壹生/她也别会有丝毫の遗憾/更别会有丝毫の抱怨/只要他能兑现今晚の诺言/成为壹代明君圣主/她の那些各人得失又算得上啥啊?她 还跟他斤斤计较啥啊?第壹次/水清对他挖空心思、苦心钻营之举别以为耻、反以为荣;第壹次/水清对于嫁给他有咯自豪感与满足感;第壹次/水清开始暗暗有些期许他能够最终实现人 生の梦想/完成心中の伟业/第壹卷//第1097章/记得基于对王爷脱胎换骨般の重新认识/水清停顿半响都没什么对他刚刚所说の那番抱歉之语做出任何回应/而是意味深长地说道:/妾身 壹定会听从爷の吩咐/好好养育福宜小格/别过/您今天所说の那壹席话/妾身可是会全记得呢/壹各字都别会忘记/永生都别会忘记/假若是爷有壹天自己忘掉咯/妾身壹定会提醒爷记得今 天/康熙五十九年七月三十日/雍亲王府の朗吟阁/您曾经说过の每壹句话/每壹各字//王爷没什么料到水清会说出那么壹番意味深长の话语来/当即震惊得愣愣半响说别出壹各字来/他是 何等精明之人/水清の那番话分明是在隐喻/假设将来是由他当上咯新君/他要像刚刚所说の那样/当壹各体恤子民、清政廉洁の好皇帝/以前他只晓得她聪慧过人/颇有才学/但终究别过就 是各闺阁女子/懂壹些风花雪月之类の情调而已/今天他才晓得她别仅仅是聪慧/更是智慧/是壹各有胆量、有气魄、深明大义の智慧诸人/从前他只晓得她是他の红颜知己/现在他才更深 刻地意识到/她完全就是他の人生知己/她怕他将来得到皇位之后成为壹代昏君/做糊涂人、办糊涂事/才会那么旁敲侧击地鞭策他、激励他/听明白咯水清の话中话/他既有巨大の惊喜/又 有些许遗撼:为啥啊/她竟然是壹各女儿身?假设她身为男儿/壹定会成为他最为得力の良臣谋士/哪儿还用得着他整日里去看年羮尧那各吃里扒外奴才の脸色行事?她定是会像十三小格 壹样/与他心往壹处想/劲儿往壹处使/同心协力/共图大业/可是/假设她真の生为男儿/他又上哪儿去寻得如此红颜知己/得到如此幸福の爱情?望着久久没什么说话の王爷/水清别晓得是 否因为自己刚才那番话说得太过逾越/惹得他别高兴咯/可是即使他别高兴/她也别会后悔/长孙皇后作为太宗皇帝の贤妻/可是敢于以古事设喻劝谏皇上呢/虽然大清朝比别得李唐王朝/历 来严格遵循诸人别得干预朝政の祖训/但是她壹定会在自己力所能及の范围里/尽到壹各诸人应尽の职责和本分/即使失宠也在所别惜/就那样/两各人各怀心事地想咯很久/谁也没什么再 开口/眼见着夜已深沉/水清别想因为那件事情而闹得两各人别愉快/毕竟将来他能别能当上皇帝还都是没影儿の事情/也许他那壹辈子都只是壹各/散闲王爷/呢/既然只是壹些虚无缥缈の 憧憬和夙愿/她又何若为那些有の没の事情/而破坏咯两各人の感情呢?特别是他辛苦奔波咯两各多月/今天才刚刚回到府里/别但为他们の小小格想咯那么壹各对她满怀爱意の名字/更是 与她共度过咯如此甜蜜温馨の良辰美景/她只是壹各妇道人家、女流之辈/相夫教子才是她の本职所在/她又何苦步步紧逼、大煞风景地破坏咯如此浪漫の气氛呢?第壹卷//第1098章/夜 回第1098章//夜回既是为咯缓和颇为凝重の气氛/也是深知那里别是她の久留之地/更是是非之地/于是水清赶快开口说道:/您今天刚回来/累咯壹路/还是早些歇息吧//他の心中正在感 慨万千/突然听到她开口说出如此善解人意の话语/虽然晓得她那是在转移话题/可是他の心中仍是深感愧疚/虽然她说の是让他早些歇息/实际上她更主要の目の还是为咯尽快离开那里/ 免生事端/深更半夜请她过来/别但搅乱咯她の睡眠和休息/还要害她半途挪地方/虽然他尊为壹
高三政治成语、诗句哲理简析
高三政治成语、诗句哲理简析高三政治成语、诗句哲理简析一、成语体现的哲理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8.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9.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3.抱薪救火;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1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5.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7.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8.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9.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20.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21.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23.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成语、俗语哲理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doc
成语、俗语哲理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②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望梅止渴;心灵于巧一一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一念之差一错误的意识(认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一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一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好高黔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观和客观相脱离。
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鄆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一①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②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一一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唯心主义观点)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闭门造车一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听天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一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一一不从实际出发;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一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①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杞人忧天一①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②片面地看问题。
刻舟求剑一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一一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高瞻远瞩;高屋建领一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成语、名言、诗文、俗语中的哲理 选择题集锦
成语、名言、诗文、俗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成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A.唯物主义B.本位主义C.经验主义D.教条主义3、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A.画家的创作灵感B.文与可的美术天赋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D.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5、“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①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③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④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A.②③④B.③④C.③D.④6、“望梅止渴”说明了()①望梅确实能解渴②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③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④曹操的这种作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②④“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
7、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A.物质的作用B.意识的作用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D.实践的重要性8、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
这是因为()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9、“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③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④意识决定于物质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10、“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经验B.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失败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D.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导致失败“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
高三政治成语、诗句哲理简析
高三政治成语、诗句哲理简析哲学是人类对世界探索的一个思考,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高三政治成语、诗句哲理简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好好学习并掌握这部分知识,赶快学习起来吧。
高三政治成语、诗句哲理简析一、成语体现的哲理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8.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9.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3.抱薪救火;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1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5.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7.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8.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9.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20.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21.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2)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2)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2)三、诗文中的哲理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
其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
回答1-3题。
1、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2、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A是对认识的发展 B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C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D不是对事实的反映3、人们要想获得正确认识()A必须勤实践、勤读书、勤思考 B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C必须亲身实践 D必须经过系统学习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
回答4-5题。
4、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A"语不惊人死不休" 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 C出奇制胜 D 写出好文章5、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 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 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柳宗元也有名句"欵乃一声山水绿"。
同是一个"绿",可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
据此回答6-7题。
6、前后两个"绿"字都是()A客观实际 B诗人大脑的产物 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 D诗人的主观想象7、两个绿字的词性不同,是人们()A认识事物的需要 B思维习惯的不同 C改造世界的需要 D 审美情趣不同以下是叙述京杭大运河开凿的四首诗,据此回答8-9题。
政治诗词、成语、俗语选择题
B
• 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 • (1)抱薪救火(2)沧海桑田(3)唇亡齿 寒(4)覆巢无完(5)画饼充饥(6)挥汗 如雨 • A(4)(5) B(3)(4)(5) • C(1)(6) 而上学的有( B ) • (1)滴水穿石(2)物极必反(3)刻舟求剑(4)断章 取义 • (5)墨守成规(6)浅尝辄止(7)统筹兼顾(8)固步 自封 • A(1)(2)(6)(7) B(3)(4)(5)(6)(8) • C(1)(3)(4)(5)(6) D(3)(4)(5)(6)(7)
• D、是错误的,因为神灵的有无是个无法确 定的问题
B
• 23.中国的民间谚语说:“瑞雪兆丰年”。 这一说法( ) • A、属于人们主观臆造的联系 • B、反映了农作物与气候、环境联系密切 • C、说明农作物收成好坏是“天”主宰的
• D、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是一种无根据的猜 测
B
C
B
• 台湾作家林清玄在一首诗中写道:白鹭立 雪,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这 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 • ①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② 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③认识有正确和错误 之分 ④不同意识对事物所起的作用不同。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
D
• “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又是万万不行的”。 这告诉我们 () • A.一定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 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 • B.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但发挥意识的能 动作用总会受到客观规律与客观条件的制约 • C.思想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 用 •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决定社会主义物质 文明建设
B
•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必须 服从自然。"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 A、只有命令自然才能服从自然 • B、按规律办事则事倍功半 •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 制约 • D、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变成自然的 奴隶
成语、名言、俗语、诗词中的哲理
成语哲理选择题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D 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A 唯物主义B 本位主义C 经验主义D 教条主义3、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A 画家的创作灵感B 文与可的美术天赋C 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D 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 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D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5、“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①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③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④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A ②③④B ③④C ③D ④6、“望梅止渴”说明了()①望梅确实能解渴②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③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④曹操的这种作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A ①②B ①②③C ②③D ②④“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
7、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A 物质的作用B 意识的作用C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D 实践的重要性8、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
因为()A 意识不能代替物质B 物质可以代替意识C 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D 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9、“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③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④意识决定于物质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②③④10、“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A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经验B 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失败C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D 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导致失败“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
政治卷子-古诗词、俗语、成语蕴含的哲理(答案)(1)
政治哲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无风不起浪;根深叶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2016版高中政治特色专题训练(六)名言警句、诗文类选择题新人教版必修4
特点专题训练 ( 六)名言警语、诗文类选择题1.子贡问政。
孔子曰:“足食,足兵( 军备 ) ,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两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的回答解说了建立政府威望的价值,这对我国政府工作的启示有()①组织经济建设,为公民参加政治生活供给物质保障②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德、作表率,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③应肩负全部社会事务,确实执行政府职能④自觉增强民众意识和服务意识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贤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尔后药之,乱已成尔后治之,譬犹临阵磨枪,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重申“治未病”,说明()①“未病”是量变,“已病”是质变,量变比质更改重要②注意矛盾两方转变的条件性,创建或改变条件防止“未病”向“已病”转变③“未病”与“已病”不存在严格界限,治“未病”与治“已病”不该有所差别④坚持用发展的看法对待“未病”与“已病”,提升对疾病的预示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3.(2013 ·四川高考) 唐朝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以下看法与该诗句所含真理符合的是()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行之,明也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 窗户 ) ,见天道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中国古代社会有好多充满哲学智慧的思想,以下与“磨铁成针”哲学寓意相同的是()①刻舟求剑②聚沙成塔③绳锯木断④就地取材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树欲静而风不只”这句话反应了()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世界在实质上是物质的D.物质就是指树、风等自然物6.“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其文化寓意是要()A.弘扬文化的民族性B.尊敬文化的多样性D.增强文化的时代性D.除去文化的差别性7.生活中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可我们患病时仍是要吃药,由于我们看重的是那七分的药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成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A唯物主义B本位主义C经验主义D教条主义3、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A画家的创作灵感B文与可的美术天赋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D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5、"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1)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2)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3)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4)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A(2)(3)(4)B(3)(4)C(3)D(4)6、"望梅止渴"说明了()(1)望梅确实能解渴(2)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3)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4)曹操的这种作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A(1)(2)B(1)(2)(3)C(2)(3)D(2)(4)"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
7、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A物质的作用B意识的作用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D 实践的重要性8、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
这是因为()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9、"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3)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4)意识决定于物质A(1)(2)(3)(4)B(1)(2)(3)C(1)(3)(4)D(2)(3)(4)10、"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经验B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失败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D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导致失败"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
据此回答11、"拔苗助长"错误主要在于()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12、"拔苗助长"的哲学寓意是()(1)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3)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4)主观能动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A(1)(2)(4)B(2)(3)(4)C(1)(2)(3)D (1)(2)(3)(4)13、"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他()A尊重规律,能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B具有创造性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C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D热爱解牛工作,有利可图调动了工作积极性14、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利用创造规律C实践决定认识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15、"智子疑邻"的主要错误在于()A对墙坏必被盗未能预见B不及时筑墙,造成其财产损失C凭主观经验办事D凭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16、"智子疑邻"告诉我们()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17、"审时度势"是说()A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B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端正主观动机C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D主观能动性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制约18、将上题中的观点运用于市场经济中,要取胜必须()A改造和利用规律B自觉遵循和运用规律C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D实行对外开放19、"尽力而为"符合下列哲理()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D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20、我们之所以要"尽力而为"是()(1)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的需要(2)认识事物本质与规律的需要(3)运用规律和条件改造世界的需要(4)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需要A(1)(2)(3)B(1)(3)(4)C(2)(3)(4)D(1)(2)(4)21、"削足适履"违背的哲理是()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2、"杞人忧天"错在()A否认世界的物质性B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的C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D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23、"人定胜天"思想()A是正确的,人的力量是无穷的B是错误的,它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C是不科学的,它片面夸大了主观能动性,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D是正确的,它承认人有主观能动性24、"事在人为"的观点错在()A承认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B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C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决定作用D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2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26、"锲而不舍"的哲学寓意是()A做事往往有两种相反的结果出现B主观能动性决定办事的实际效果C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7、"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1)不正确的,因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唯一的(2)正确的,因为在认识上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3)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反映不同(4)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在行为上应该各行其是A(1)(4)B(1)(3)C(2)D(1)(3)(4)2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寓意是()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C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影响着认识客观事物作出的结论D一切从实际出发29、"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30、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1)抱薪救火(2)沧海桑田(3)唇亡齿寒(4)覆巢无完(5)画饼充饥(6)挥汗如雨A(4)(5)B(3)(4)(5)C(1)(6)D(2)(3)(4)31、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3)对症下药,量体裁衣(4)因时制宜,因地制宜A(1)(2)(3) B(1)(2)(3)(4) C(1)(3)(4) D(2)(3)(4)32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1)滴水穿石(2)物极必反(3)刻舟求剑(4)断章取义(5)墨守成规(6)浅尝辄止(7)统筹兼顾(8)固步自封A(1)(2)(6)(7) B(3)(4)(5)(6)(8) C(1)(3)(4)(5)(6) D(3)(4)(5)(6)(7)33、"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1)承认物质,否认运动(2)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3)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4)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5)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6)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A(1)(3)(4)(6)B(1)(4)(6)C(3)(4)(6)D(1)(4)(5)34、"刻舟求剑"之所以落空,是因为那个楚国人()(1)否认了物质的存在(2)背离了物质的运动规律(3)离开了物质空谈运动(4)静止地看问题A(1)(3)B(2)(4)C(1)(4)D(2)(3)35、"涸泽而渔"的做法从哲学上看()(1)忽视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2)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3)无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4)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A(1)(2)(3)B(2)(3)(4)C(1)(2)D(3)(4)36、"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C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D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37、"舍足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C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D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38、"未雨绸缪"这一做法包含的哲理是()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量变和质变关系39、"坐井观天"之所以作贬义用,是因为它()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B割裂整体与局部关系C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D陷入唯心主义40、"万事如意"从哲学上看违背了()哲理A世界的物质性B矛盾的普遍性C矛盾特殊性D运到的绝对性41、"好事多磨"包含的哲理是()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D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4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1)客观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2)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瞻前顾后,通盘考虑(3)要时时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4)考虑问题切忌思维的直线性、单一性A(1)(2)(3) B(1)(2)(3)(4) C(1)(2) D(2)(3)43、"怨天尤人"错在()A只强调主观,是主观唯心主义B只强调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C割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D只强调客观情况,否认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44、"实事求是"体现了()(1)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2)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3)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4)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A(1)(3)B(2)(4)C(1)(2)(3)D(1)(2)(3)(4)45、"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1)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3)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4)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A(1)(3)B(2)(4)C(1)(2)(3)D(1)(2)(3)(4)46、"新陈代谢"的哲学寓意是()(1)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3)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A(1)(2)(3)B(2)(3)(4)C(1)(2)(4)D(1)(2)(3)(4)47、下列成语、俗语、古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1)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2)严师出高徒-------内外因辩证关系(3)好事多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4)千里之堤,潰于蚁穴--内外因辩证关系A(1)(2)B(1)(2)(3)C(3)(4)D(2)(3)(4)48、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1)守株待兔(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水滴石穿,绳锯木断(4)物极必反(5)墨守成规(6)吃一堑长一智(7)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8)失败为成功之母(9)断章取义(10)统筹兼顾A(2)(3)(7)B(4)(5)(6)(8)C(1)(9)(10)D(3)(6)(9)49、上题中的说法属于形而上学观点的有()A(1)(2)(3)(4)B(5)(6)(7)(8)C(1)(5)(9)D(2)(8)(10)50、上题中的说法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观点的有()A(1)(2)(3)B(4)(5)(6)(7)C(6)(7)(8)(9)D(4)(6)(8)51、"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